育兒問題導致婆媳關係緊張,怎麼解決?

背景:之前因為結婚/懷孕/帶孩子的各種事,雙方的關係都已經很僵。
兩個女人又都是強勢+急性子的,老公在家裡沒有話語權。
孩子快2歲了。媳婦很喜歡孩子,生活的重心。

現在育兒問題上又鬧了起來,有時孩子吃飯不認真或無理取鬧(如非要媽媽的筷子)

媳婦覺得這時候跟孩子講道理,不聽的話就放沙發上讓她自己哭去。
老人覺得這時候該哄孩子,換話題轉移她的注意力。

媳婦覺得老人寵壞孩子了。
老人覺得孩子平時跟著他們都挺乖的,媳婦周末在家總是會弄孩子哭。

先求指教,怎麼樣的育兒方式才是對的?


一個人成為一個群體的老大一定要做的兩件事?這個話題很大,不細說,據我所知:求同存異;排除異己。我相信很多人傾向於前者,因為它趨於人性化,能維護表面的和平。就像世界都愛和平,可是事實上呢?再有智慧的美國人也需要謹慎的發動戰爭;每一個有相對 重要的地位的高層上任,都伴隨著個把人的離職......我沒有岔開話題,我在說的也是家庭問題。

我見過很多媳婦,在剛過門沒有孩子之前,媳婦和婆婆的關係都很好(更別說本來就僵化了的),但是自從有了孩子這個定時炸彈之後,關係便會每況愈下,甚至不可能重新回到原來的相敬如賓或者親如己出了。其實這是「老大爭奪戰」。一個女人認為自己是孩子的媽媽,一個女人認為自己是孩子爸爸的媽媽,都認為自己有權利去主宰如何教育這個孩子。一個因著對孩子未來的重視,一個因著對自己資歷的自信和一點點自己的小情結,誰都不讓誰。導致孩子的教育達不到效果。

首先老人認為平時孩子都挺「乖」的,我不會懷疑,孩子想要什麼給什麼,天只要不塌下來都能滿足孩子,當然孩子不會鬧了;可是這裡老人似乎也誇大了自己的能耐,因為當有一天孩子想要的東西是頭頂那個天,真的給不了的時候,他就真的鬧得不可開交了。而且我相信,這肯定會有的,因為老人沒有培養這個孩子合理接受被拒絕的能力。

另外,孩子非要媽媽的筷子,媽媽非不給,這裡我認為媽媽也有點過火了,將一些孩子的合理好奇心迅速打擊掉了。平時很少帶孩子的大人,往往很容易對孩子的一些非成人化的願望持抗拒態度,而相對少的從孩子出發點考慮他們的「奇思」,容易上綱上線。這個事情上,其實媽媽完全可以放鬆一點,給孩子摸摸筷子,自己嘗試用它,如果孩子主動發現自己駕馭不了它,進而放棄這不好嗎?或者商量,可以把筷子給她拿,夾一次菜就還給媽媽之類的條件交換,這不是更有效而無害嗎?

至於孩子的無理取鬧,媽媽的處理相對合理的,奶奶轉移話題的做法是沒有原則的教育逃避,沒有對的理由。只是注意不要單純不理,如果認為哭夠了就好了,有時候會導致孩子迫於強勢而沒有真正體會到自己的錯誤,才放棄鬥爭。所以要把握好尺度,適當時候可以通過緩和情緒,再指出孩子錯誤的地方。這樣才能達到好的教育目的。因此,我想在這個家庭里,媽媽似乎更需要多給時間在孩子身上,老人則更需要把眼界放到孩子的將來而不是當下的情緒。可是這兩個人水火不容,媽媽要工作不可能照看孩子;老人更沒有反思的可能。我想要讓一個心軟的人變硬比讓一個心硬的人變軟要難得多。因此,你的問題似乎是先確立這個教育主角是誰,在發生爭執的時候誰是主角誰說了算。

幼兒園一般2歲半可以入園,如果媽媽認為無法忍受老人這麼教育自己的孩子,那麼媽媽可以辭職回家做主角,到孩子上幼兒園之後,隨著大人和孩子相處時間變短,家庭教育操作時間相對減少。希望可以順利過渡。如果老人不願服從老大,那隻能分開住,定期探望了。
如果媽媽認為能夠忍受老人這麼教育自己的孩子,那麼請媽媽把教育主角的位置讓給老人,自己就不要干預太多了,一旦當面衝突出現,就聽老大說了算。
因為現在矛盾顯然是來自平日不幹活的人瞎吆喝。帶孩子是一件耗神的事情,如果帶孩子的那個人得不到尊重,那麼這個矛盾是永遠無法淡化的。老人雖說方法跟媽媽有矛盾,但是讓一個老人平時幫忙帶孩子真的很辛苦,當年輕人回來之後對自己的教育一千個不順眼,給質疑情緒,這擱誰都不會好受的。誰有對立情緒,還會較勁,什麼事無論事理都對著干,對孩子產生極大消極影響。一山難藏二虎,為了不繼續鬧僵,男主人也請表態。做中間人雙方哄,只有在電視劇里才會有效寫出來,生活裡面,面對孩子問題,這招只會治標,繼而惡化。男人是一定要表態。請你做出你的選擇,你認為你更認可媽媽的做法還是老人的做法,你更希望你的孩子由誰來教育。向雙方提出,老大一旦確定,老大說了算。不要指望兩全其美的方法,是沒有的。學不會睜一眼閉一眼,那就自己動手干。


我家滿出生前一個月,婆婆大人就如約駕到。基於跟老公的深厚感情,我一度非常期望婆婆的到來,滿心期待一幅「我待她如親媽,她待我如親閨女」的天倫畫面,力證我絕不是那種宅斗劇里的市井兒媳。我也確實遇到了一個好婆婆:她不挑我毛病,不挑撥是非,不指點我的育兒觀念,不會因我的忿忿之語耿耿於懷。

一年相處下來,矛盾總是有,尤其在「育兒」這個大家都覺得自己最有發言權的領域。我沒有跟婆婆處成「親母女」,但也沒有跟婆婆水火不容。只要雙方都不是極品,就能夠保持「她在左,我在右,和平共處在老公天平兩端」的理想狀態。

要說怎麼做到的,我的心得就是:婆媳雙方要保持勢均力敵,求同存異,彼此理解,永遠在把事情推向風口浪尖之前偃旗息鼓。五條實戰技能,供各位參考。


技能一:用知識武裝自己


衝突場景:

我是主張母乳的媽媽,但是產後身體各方面不適,加上生活環境突變,晚上休息不好,我的奶水並不充足,孩子吃不飽總哭,婆婆苦口婆心勸我加奶粉。當時我沒有相應的母乳知識,但又希望自己能純母乳,所以婆媳關係一度緊張。


解決之道:

我加班加點上各種論壇瀏覽追奶方面的精華文章,慢慢明白了供需的道理,只要給寶寶多吸,身體就會收到寶貝需求的信息,堅持幾天就會增加產奶量。有了這樣的知識儲備,我就能滿懷信心的直面婆婆的質疑了。結果真的沒過兩天,我的奶量就上來了,孩子也能睡得很好。

自那之後我惡補各類育兒知識,武裝到牙齒,對嬰兒的養育有了些基本的認識。孩子唯一的一次發燒,我就能準確判斷為是接種麻疹疫苗一周之後的正常反應,不用過度擔心,最後孩子沒有去醫院,在我的護理下就好了,婆婆和老公都對我刮目相看。


小心機:

只有我們自己強大起來,做到胸有成竹,婆婆才會更相信我們的判斷,矛盾衝突自然就會減少。


技能二:溫柔的堅持


衝突場景:

我們知道寶寶不吃鹽不會「沒勁」,寶寶的食物里含的鈉離子足夠身體所需,只是沒有鹹味而已。我們知道寶寶站立和走路等大運動都是順其自然的過程,不需要刻意「訓練」,真正應該訓練的只是趴,而趴也不會傷害到寶寶。我們還知道寶寶要到一周半或者兩歲左右才能有真正的排尿意識,在這之前都不需要把尿。可是,婆婆們不知道!而且,說了也不聽!


解決之道:

婆婆那個年代的人,育兒知識方面有局限是必然的,我們沒有必要在言語上跟他們爭個誰輸誰贏。我的方法就是不講道理,不做嘮叨的兒媳,而是發動老公行動起來,按照科學的理念去做。月子里依然堅持每天給孩子洗澡,堅持不捂孩子,給孩子穿的跟大人一樣多,絕不給一歲內的孩子加糖加鹽等等。

我休完產假上班後,每天出門前都會告訴婆婆今天給孩子吃什麼,什麼時候吃,應該注意些什麼,然後晚上回來會原樣問一遍,檢查一下執行得怎麼樣。當然,掌握好說話的口吻和分寸很重要,不要像審問犯人一樣用逼問或追問的口吻。你大可從聊天開始,一邊逗孩子一邊有一搭沒一搭的問,我經常問著問著還會來一句「唉媽,今天我買回來的麵包給你放冰箱了,明天你可以當早飯啊」,嘿嘿,這樣婆婆保准不會不高興。


小心機:

不爭口角,用鐵錚錚的事實證明我的育兒觀點是正確的,這樣帶出來的寶寶是健康的,婆婆看在眼裡,也就不會多說什麼了。


技能三:再勤快一點

衝突場景:

在我周圍,有很多媽媽在家是不做飯不做家務的,頂多幫忙帶帶孩子。婆婆忙得四腳朝天,當然一股怨氣要撒出來。如果老公夠給力,自有老公來受氣。若是老公太忙或只想逃避,媳婦就中槍了。這樣的婆媳關係怎麼會和諧呢?


解決之道:

我經常對我婆婆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在家什麼都不要做,只要把孩子帶好就行了」。平常下班回家,我和老公就直接把孩子接手過來了,我拾掇孩子睡覺,老公洗菜做飯,讓婆婆徹底下班。第二天起來也不用婆婆做早飯,我們自己搞定。每到周末,我會把家裡徹底打掃一遍,該洗的洗,該擦的擦,還去菜場採購幾天的食材回來。孩子還太小,不能跟著大人吃,我會提前給孩子擀個麵條或者做點蔬菜肉丸子什麼的凍起來,我們上班的時候,婆婆拿出來煮煮就能給孩子吃。


小心機:

不管時代進步成什麼樣子,也不管愛情有多至死不渝,日子總是要過的呀,應該不會有人喜歡懶散的兒媳或老婆的吧?帶孩子工作量已經很大了,再要一個老人負擔全部家務,這絕對不是長久之道。寧可自己累一點,誰讓孩子是我的呢?

當我和老公把家務包攬下來後,我發現老公也對我越來越好,人性就是如此,越付出便越有感情。而婆婆覺得有點不好意思,有點空的時候還會見縫插針做點家務活。


技能四:適可而止


衝突場景:

跟公婆吃飯的時候容易談到孩子的問題,每每說著說著第六感就提醒我氣氛不太對了。是不管不顧繼續再說下去說贏老人,還是繳械投降?

解決之道:

略微感覺劍拔弩張的時候,我通常會大手一揮,腦袋一晃,嬉皮笑臉地來一句「哎呀無所謂啦,我們家閨女已經很好啦,沒那麼多事兒啦!」然後老公再搭個腔,這事兒就過去了。慶幸的是我們家這個婆婆也不是那種沒事兒找事兒型的,也不會記仇,不管今天說了什麼(其實也從來沒說過太過火的話),第二天照樣該幹嘛幹嘛,不會甩臉色。


小心機:

相互謙讓很重要。永遠不要把話說絕,動不動就想將別人的軍,把人堵得啞口無言。要真這樣的話,嘴是爽了,後面的日子可就難過了。

婆媳之間千萬不要撕逼,否則這梁子估計一輩子都解不了。夫妻相處有個度,婆媳更是。


技能五:賄賂討好


衝突場景:

幫忙帶娃的老人里流傳這樣一套順口溜——說是主人吧,說了都不算;說是客人吧,啥活都要干;說是傭人吧,工錢沒得賺。

我們常常抱怨老人帶孩子這樣那樣不滿意,但老人真的也有很多難處。


解決之道:

我經常給婆婆添置新衣服,她也總念叨說我買的東西比家裡的好。有些時候她不經意說出來想要條褲子或者要雙鞋什麼的,我假裝不在意,可是記在心裡,逛超市的時候就買回來條褲子。老公也要會來事兒,添油加醋地說是我怎麼怎麼精挑細選的呵呵。我公公隨口說了句他愛吃甜的,我就給他熬我非常拿手的銀耳紅棗湯,狠狠熬上一個下午,老人家就差把鍋底也給吃了。

我想這些小事情多少都會讓他們心裡覺得溫暖的吧。當然,我公婆一輩子生活在農村,是個低要求的人,如果你的婆婆天生要求高或許就得另闢蹊徑投其所好了。


小心機:

對公婆好就是對自己老公好,不讓老公夾在婆媳之間為難也是愛老公的一種方式。婆婆幫忙來帶娃,不管觀念有多少碰撞、平時有多少摩擦,只要她是真的愛孩子,我們都應該表達自己的感激孝敬之情。只要雙方不是極品,人心總能換來人心。


婚後我和婆婆關係談不上很好,但相對來說還是不錯,雖然也受了點委屈,但是也是給孩子做做榜樣~_~

在育兒問題上,婆媳之間的主要矛盾集中在:

  1. 在教育方式和教育目標上的意見不一,一般老人們對自己的孫子、孫女是百般寵愛的,認為孩子還小,要哄著來,孩子要什麼給什麼,吃飯穿衣處處照顧到位。而媽媽們大多認為孩子不應該這麼嬌慣,要及早的學會獨立,當然也有極少數的奶奶會希望孩子獨立,而媽媽對孩子過於寵愛的情況;
  2. 雙方都認為自己對孩子的付出很多,應當擁有權利教育孩子;
  3. 雙方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被對方打斷或制止,就會認為自己對孩子的付出沒有得到對方應有的尊重。這種狀況大多出現在婆婆身上,認為兒媳不尊重自己。
  4. 爸爸在孩子教育問題上的缺失、不作為。

針對上面的問題,自然有下面的解決辦法:

  1. 婆媳雙方要尊重對方對孩子的付出的心血,理解對方對孩子愛的方式。
  2. 在有矛盾時,雙方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避免發生正面的衝突,事後及時的溝通。
  3. 媳婦要在婆婆生病時悉心照料,噓寒問暖,要讓婆婆感受到媳婦對自己的關心和尊重,在精神上得到慰藉。
  4. 丈夫要凸顯自己在家庭中的作用,調解婆媳關係,同時在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一定要有所表態,不能含糊。
  5. 婆婆要認識媳婦對家庭的重要性,媳婦是兒子的妻子,孫子的母親,對兒媳更加寬容一些;在孩子的教育上多和兒媳溝通、商量。
  6. 共同制定教育目標,盡量是目標統一,或者達成書面協議。
  7. 分工合作,相互配合。

我覺得婆媳關係的維護還是要靠老公,如果老公和你戰線統一,怎麼都好解決。

碼字不容易,各位看官給個贊


我也是從這個階段過來的,有過自己糟心,夫妻吵架,到現在全家五口相處平和,2歲孩子也很活潑懂事。
確定寶寶的責任人
1、如果父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包括白天上班,晚上回家看孩子超過1小時的),那父母是孩子第一責任人。父親要發揮你的權利和功效,該幹活的幹活,該帶娃就帶娃,該支持的支持(對於妻子做的對的,如果不敢當老媽面支持妻子,也得事後立馬支持。其實當老媽面支持妻子更讓妻子信任,只是要考慮怎麼說不傷老媽的面子,其實媽媽對孩子是不會記恨的)
母親不多說,一定要比父親付出更多才是。我說的不是物質,是精神上的。和娃相處多了,就懂娃想什麼,怎麼處理。母性是天生的。所以母親最好是第一責任人。
確定好責任人,管娃的事情就要聽她的。其他人不要干預,要不孩子會看情勢,找人弱點,繼續耍賴。母親在管孩子過程中,婆婆看不下去,可以請她暫時離開。老人心軟很正常,但長久對孩子是溺愛。長大以後沒有人會一直順著孩子的,適量有點受挫對孩子是有好處的。
2、如果老人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父母全天不在身邊),就以老人為第一責任人。
丈夫對妻子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作為新時代的男青年,看妻子勞累肯定是不忍心的。夫妻之間溝通非常重要,好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不用多說,至少孩子內心會健康。對丈夫的自己影響也不容小視,家庭氣氛好,更有動力,工作更用心,所以說愛家的男人更容易成功。孩子呢自然能感受到,也就不鬧騰了。所以丈夫說說體己話,幹活出出力,其實妻子要求的並不多。
父母多作為才有話語權
作為父母,哪怕工作,也一定要學習更多先進的育兒知識,要在家裡多幹活,多一些時間帶孩子,最好夜裡也帶孩子,雖然辛苦。時間長了,老人發現你們處理孩子的問題得心應手,也就聽你的方法,他們也就放手了。
凡是周末2天,我和愛人全天帶娃。帶的時間長了,我自己也能單獨帶好娃。不讓老人帶,一來補償工作日較少的陪伴,二來讓老人休息好,以便工作日5天連著帶娃輕鬆一點點。
物理隔絕
稍微有點經濟能力的,最好給老人租個離家近的房子(能買房更好),晚上他們回去休息,白天帶娃看不了電視,晚上回去補上。大家各自有空間,眼不見為凈,就沒有衝突了。我愛人現在覺得這個方法非常好。
給老人一些愛好,分散注意力
想想老人,人生地不熟給咱帶娃,沒有功勞有苦勞。他們沒有了熟悉的人際關係和工作,其實他們是有著深深的失落感的,重心才都放在孫輩和媳婦身上。如果媳婦不想老人緊盯著你,就給他們找個愛好吧,讓他們重拾成就感。比如通過了解,我公公年輕時吹笛子,我就讓愛人買了個笛子,還真的沒事就去公園吹吹,說不定以後教娃個特長。我弄了個烤箱,材料俱全。婆婆經常做個蛋糕餅乾的,全家分享,我不時的誇誇她,說自己還不會做,他們就很高興了。
學會控制情緒
我以前是個急脾氣,有了娃更暴躁了。但是發現這會帶給孩子不好的示範,決定慢慢改。在上班路上擠出時間看育兒書籍還有心理的書,慢慢學會控制自己對孩子不那麼暴躁。孩子現在情緒也很平穩,懂的抒發出來。有幾個小方法分享一下:
1、不高興就離開孩子,防止更激烈的爆發
2、不高興就不說話,省的無意間傷老人心(一定不要和婆婆大動干戈,後果就是沒人帶娃,娃多可憐啊)
3、不高興就幹家務,找個發泄渠道
4、不高興就出門,找個閨蜜聊聊
5、不高興就組織活動,換個環境換個心情
不要讓老人出力又出錢
老人既然出力帶娃,開支一切都要由咱負擔,要不哪裡有臉吶?請保姆還得出錢,對不?老人都給咱省了很大一部分了。我是每季度給老人一次生活費,用於他們偶爾買菜、水果、快遞費等雜項。家裡大部分開銷都由我們出。這樣就有我們當家做主的感覺,老人對自己也有個輔助的定位,也就不管那麼多事情。

希望大家都能家庭和睦美滿幸福,畢竟人生就一次,一家人在一起開開心心的體會美好比生活瑣事重要的多。


誰生的誰主導。
如果媳婦真強勢的話,這個規矩在生娃之前就該立好了,現在還掐個毛線。

大部分是錢鬧的。誰出錢出力,誰有發言權。
現在很多媳婦雙標嚴重,又想婆家出錢出力,又想自己掌權,這能不掐起來?
有的婆婆也不講道理,不出錢出力又愛逼逼。

強勢是要自己腰包鼓做後盾的。


就我所有認識的親戚朋友里,兩代人住一起不鬧彆扭的,我還沒聽說過
所謂的解決方法,在我看來沒有,有都是跟減肥茶一樣騙人的
所以乾脆就分開
家庭條件允許,媽媽不上班全職帶孩子,老人個把月來看一次
條件不允許,老人帶孩子,媽媽個把月去看一次
兩人用一副滑鼠鍵盤,你不說人遭不遭罪,滑鼠鍵盤也遭罪啊


就是單純對「孩子要媽媽筷子」這個事情有點想法。你看,能不能這樣,在孩子下次提出類似的要求時候,你讓他/她先給你闡述一下為什麼提出這樣的要求,可以對他/她說:「如果你能講出理由,把媽媽說服,那麼媽媽就把自己的筷子給你。」 引導孩子主動思考,會表達,講道理,會提出合理的要求,等等能力吧。


不管怎麼樣親媽都比別人有權力教育自己的孩子,別人少插手


媳婦兒覺得婆婆帶孩子的方式老套傳統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而婆婆認為媳婦兒年輕沒有經驗自己更能帶好孩子,需要注意一點就是媳婦和婆婆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他們希望孩子能夠更好的更健康的成長,媳婦兒和婆婆觀念上的碰撞是一定會有的這個很常見。個人認為雙方都應該認識到自己在帶孩子的時候存在的好處和不足,和和氣氣的帶孩子,而不是一定要強調「你這種方式是錯的,要像我這樣做」,需注意媽媽的愛和奶奶的愛孩子都是需要的,下面就簡單的介紹一下老人和年輕夫妻在教育孩子上各自存在的優缺點。

老年人教育孩子或者把孩子給老人帶的優點:

  1. 對孩子的交際能力有幫助。把孩子給老人帶是目前很常見的一種做法,因為很多年輕夫婦的經濟壓力是比較重的,把孩子交給父母其實是種無奈之舉,所以小區裡面經常能看到帶孩子的老人。老年人之間是很好交朋友的,把小孩子交給老人帶的話,他們每天都會帶孩子出去和其他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的孩子玩,這對孩子的交際能力和接納新鮮事物的能力都是有幫助的。

  2. 爺爺奶奶的心態比較放鬆,這种放松是一種很自然的狀態,都說返老還童其實是有道理的,老年人的內心世界和小孩子比較類似,他們也更願意和小孩子交流,很容易與小孩子建立親密關係,更容易影響到孩子,而年輕的爸媽就不一樣,他們剛剛為人父母,急於向孩子灌輸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當孩子有錯誤的行為的時候多會對孩子實行批評教育行為,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3. 老年人畢竟是有經驗的,對於一些問題他們也能更好的處理,什麼時候孩子該經歷哪個階段他們心裡都是有數的,比如什麼時候該讓孩子自己嘗試站立或讓孩子練習走路,什麼時候該鼓勵孩子自己吃飯等等。

  4.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媽媽扮演的角色不一樣,爸爸媽媽心裏面的壓力會比較大,害怕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所以對孩子的要求過於嚴格,引起孩子的反感,相對而言孩子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起時會更放鬆。


老年人教孩子或者帶孩子的缺點:

1.老年人的思想比較陳舊可能跟不上新的時代,而且舊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可能對孩子的個性的培養不太有利,他們跟喜歡誘導孩子往乖巧聽話這方面發展,對孩子因好奇心等引起的某些舉動加以制止,長此以往可能會抹殺掉孩子對新事物的興趣。

2.老年人容易溺愛孩子。老年人通常都捨不得批評孩子,當孩子有某些要求的時候他們也會去盡量的滿足,這對孩子的獨立能力的培養是不利的,過多的放縱、包庇的行為對孩子的成長危害很大,會讓孩子變得自私,自我意思過強。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句話是一點兒錯都沒有的,所以無論怎麼說父母自己帶孩子一定是最好的選擇,但是父母在帶孩子的過程中也應該注意一些,給孩子提供一個輕鬆的環境。

自己帶孩子的優點:

1、爸爸媽媽自己帶孩子能增加相互的了解,有利於孩子成長。爸爸媽媽通常會採用更科學更可行的方式去教育孩子,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幫助的,對孩子的興趣愛好的長遠培養也是有利的。

2、有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爸爸媽媽規律的作息時間很容易影響到孩子,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而且爸爸媽媽合理的飲食營養搭配也能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當孩子出現某種癥狀時第一時間諮詢醫生或者帶孩子去醫院,也避免了很多危險情況的發生。

3、孩子的生長只有一次,自己帶孩子容易增進彼此間深厚的感情,孩子的幼年時光是美好的,出現在孩子幼年時光裡面的人對孩子也非常的重要和難忘,不僅如此父母自己帶孩子在孩子個性心理發展上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母親與孩子近10個月的生活造就了彼此心理上的親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尤其是母親)不間斷地關懷。

自己帶孩子時容易存在的不足:

1.給孩子一個輕鬆的環境。老人帶孩子在乎的是當下的快樂和樂趣,他們並沒有過多的去想孩子長大後的事,所以孩子和他們在一起時更輕鬆,而父母要肩負著教育引導的責任,所以跟孩子在一起時往往都是在教育孩子「這個該如何做」「那樣做不好」等等,這樣的環境孩子是會反感的,影響彼此之間的親密度。

2.急躁的心態。現在的年輕人的生活節奏比較快,耐心相對較差,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容易急於求成,為孩子報名各種興趣班、特長班,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導致孩子失去對新事物的興趣和學習的興趣,影響是很深遠的。

其實老人帶孩子和自己帶孩子是可以共存的,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和老人溝通好,明確彼此的職責,儘管是有些老人比較強勢,也要耐心的交流,很多家庭因為老人想帶孩子而年親夫妻不願意給老人帶而產生了隔閡,其實這樣是不對的,不和睦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是沒有好處的,只要是父母在整個教育過程中佔主導就對了。


1歲半:愛唱反調

2歲:開始關心他人

2歲半:讓人一個頭兩個大的第一叛逆期

3歲:喜歡與人分享

3歲半:缺乏安全感

4歲:愛吹牛

4歲半:分不清真實與幻想

5歲:可愛的黃金年華

5歲半到6歲:極端自我中心

7歲:喜歡獨處的年齡

8歲:具有評價事務的能力

9歲:追求完美

10歲:青春期前奇妙的緩衝期

當各位將自己的孩子對號入座時,請注意兩點:上述描述可能提前或者推後(因為孩子的成長步調的個體性);也可能變化不那麼明顯(孩子個性與環境的個體性)。

按年齡段管教孩子的最好方法

兩歲

2歲前後的小壞蛋有多壞,我們都已經知道了。最突出的表現包括:

「不」字當頭、打滾撒賴、一意孤行、佔有慾強、自私霸道

其實,孩子的這些行為都只是因為,孩子開始有了自我的意識、意願、意圖。但他們不懂得表達,甚至他們自己也不甚明白他們自己的意圖。他們一點兒也不壞,一點兒也沒有折磨媽媽、蠻不講理的意思。


對待這麼小的小寶寶,書上提供的管教技巧主要以疏導、繞道為主。


安全第一:不要告訴孩子不許玩不許碰。你自己把該鎖起來的鎖起來,該扣好蓋子的扣好蓋子。

生活規律:餓了、渴了、累了、困了、悶了,孩子就容易發脾氣。你應該摸索孩子的生活規律,在孩子陷入可能導致壞情緒的陷阱之前,採取恰當措施,比如讓孩子吃飽、睡覺、帶到其他地方玩等。

轉移注意:這麼小的寶寶,注意力移動得很快,你要好好利用。比如,你抱孩子進餐椅吃飯,孩子打挺不肯進去,你就不必堅持。拿些小胡蘿蔔丁啦小麥圈啦什麼的哄哄他,等他吃得高興心情愉快時,再抱進餐椅里去。

不當觀眾:當孩子打滾撒賴時,不當觀眾。沒有觀眾了,這演員也就沒趣了。

繞開硬碰硬:如果你問,「你要不要洗澡?」 這答案肯定是「不!」 你可以換個說法,「你想在澡盆里玩小鴨子,還是玩小水桶?」

放鬆你自己:當你自己太累、太困、太餓時,你也會和孩子一樣,容易發脾氣。就像對待孩子一樣,在預計你自己要進入「壞情緒區」之前,好好善待你自己一下,給自己充足電。

按年齡段管教孩子的最好方法


婆媳關係的核心要點在於作為丈夫和兒子的那個男人!!!!這個強調一萬遍都不算多,我跟我婆婆的育兒理念其實差很多,但是相處非常和諧,除了我們倆本身都懂得退讓這點,我老公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首先,丈夫要跟妻子溝通好,老人來幫忙帶孩子並不是義務,請人幫忙就要有請人幫忙的樣子,不要事事咄咄逼人,恨不得老人什麼都按照自己的方式來;那是不現實的,教育個孩子都得費老勁,怎麼可能三言兩語就能讓一個活了大半輩子的老人什麼都聽你的。
之後,兒子要跟母親溝通好,幫忙帶孩子只是幫忙,配合,不要嘗試去替代孩子媽媽的功能,那樣會對孩子對母親和奶奶的角色認知產生障礙。大家都在場的時候,媽媽教育孩子,就算錯了,其他人也不要出手阻止,家裡需要一個統一的了解,孩子是父母的孩子,不是祖父母的孩子。誰的孩子誰說了算。

如果父母對育兒參與的足夠多,孩子與老人的相處方式大可隨她去,這並不會對孩子之後以後的行為方式產生太大的影響。強加干涉,老人聽還好,不聽的話,家裡敏感的氣氛會讓孩子有所察覺而產生不安全感,反而得不償失。

最後,如果家裡天天因為孩子的問題劍拔弩張,那麼建議祖父母退出帶孩子的工作,父母中的一個帶,或者請人,就算是收入少點,也比讓孩子整天都生活在緊張的氣氛中要好。兒童對於環境是非常敏感的,整天面對一個不快樂的媽媽和一個不快樂的奶奶以及一個不知所措的爸爸,你要孩子怎麼快樂成長呢?

我在這裡要表揚我老公,在我懷孕的時候就跟我公婆說的非常清楚,要是將來在帶孩子上跟我意見有分歧,一律聽我的,我一開始還不知道,每次溝通孩子問題的時候我都感慨我公婆真是開明而又好溝通的老人家啊,後來我婆婆告訴我的時候我才知道的。有一個拎得清的老公,得省了家裡多少雞飛狗跳啊。

個人能公眾號:木媽育兒筆記,專門探討0-3歲育兒

http://weixin.qq.com/r/kD9YQKPEFv5precj92qC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只堅持,自己的孩子,教育理念必須只聽我和我愛人的。。。


我和我婆婆從結婚到懷孕相處的十分融洽,她是比較強勢的人,而我也是外柔內剛型。
整個孕期婆婆並沒有和我們一起住,直到孩子出生,婆婆搬來和我們住。她拎著大包小包的,就進了家門。月子里每天做飯漸漸地改變了廚房的樣貌,以至於她回家幾天,我想做飯找不到調料在哪;除了廚房,客廳、衛生間、衣櫃、冰箱她都要通通收拾一遍,其實不是我有多懶屋子有多亂,而是東西的收納擺放不符合她的「審美」,當老公習慣性的問我找東西時,我也不知道在哪。
對於孩子,她會以對待她兒子同樣的養育方式對待我的孩子,她可能認為那樣很好,「你看,XX也長這麼大了,不是也挺好!」她會慈愛的罵我兒子「小雜種操的」,在她眼裡,這句等同於「寶貝」;月子里她不讓我給孩子剪指甲,讓我給孩子帶手套,我照顧孩子每一樣,她都會插嘴說一說。但我的特點是默不作聲,該做還得做。「你的觀點我也不否認,我不表態,但我還是做我認為對的!」
我看網上有許多的和婆婆處世之道,但都需要一個隱忍的心,說句俗話,誰生悶氣誰知道!我不會忍氣吞聲,所以每次睡覺前都會和老公倒倒苦水,老公也都是聽著,無非就幾句「我媽不容易」,「她文化水平沒那麼高」,「她是長輩」。對,這些都是理由,卻又都不是理由。
現在她每天做的大部分是家務,很少觸碰孩子,她就趁我洗澡,吃飯,幫我帶帶孩子。這樣,也是我中意的,既然無法溝通改變她,那就索性自己帶孩子,不要老是一副過來人有更多的經驗,時代不同,育兒觀念不同,況且這是我的孩子,為什麼不聽我的,反而要聽婆婆的。
最近網上一起視頻引起了轟動,視頻中奶奶抱著幾個月的孫子,媽媽領著小女孩緊跟其後,下扶手電筒梯時,奶奶不小心失重,孩子摔了下去不治身亡。好多人問,孩子媽媽呢?媽媽幹嘛去了?對!就是這樣,如果當媽媽不干預,不管不顧,婆婆帶孩子,一旦出了問題,就又會找孩子媽媽的不對。
里外不是人!干預,惹了婆婆,不干預,出了問題孩子受罪,自己還受人指責。所以我寧願做惡人,而且是理直氣壯的惡人,這是我的孩子,他的衣食住行,教育問題,沒人比我更有發言權,因為我是媽媽!


老人寵孩子是正常的,畢竟隔代親。我們家我媽對我養的狗比對我還好呢。

這種時候發生矛盾就是男人的事兒了。我們家現在還沒要寶寶,但是我們家女人都強勢,做主做慣了,但是當我和我婆婆就某一件事發生矛盾的時候,我老公和我公公會站出來做和事老。

婚前買首飾,婆婆的意思是多買金子,鑽買小點沒關係,畢竟是中國人,黃金最好看,但是我喜歡鑽石,我就要買大鑽,黃金買不買無所謂,於是有了婆媳間第一次矛盾。然後,我老公勸我,也不要太大的鑽,買個差不多的,然後再買點黃金,畢竟刷卡的是我婆婆,而我公公那邊勸我婆婆說畢竟首飾是我戴,我高興就好。於是,最後買了一顆我很中意的鑽,也買了幾件婆婆很中意的黃金首飾。

婚房裝修的時候,一些風格和裝修細節的問題上,我站在美觀的角度和我婆婆站在實用的角度上產生了很大的矛盾,我老公勸我,我公公勸我婆婆,最後二者結合再參考設計師的意見最終把家裡弄得我和婆婆都順眼。

後來搬家,我要帶狗進新家,我婆婆不同意,擔心狗狗不幹凈影響懷寶寶,我老公在家勸他媽,保證懷孕期間狗狗送回娘家寄養,我公公查了一堆狗狗和懷孕知識的資料給我婆婆,並且帶狗去做了體檢,最終說服我婆婆,順利把狗帶進了新家。

在婆媳發生矛盾的時候,家裡兩個男人的作用要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不護短不偏頗,擺事實、講道理。盡量避免掉婆媳兩人的正面交鋒才是最好的。

育嬰問題上,我家婆婆最近也出現了我最煩的神理論:孩子長大了自然會好的。因為我老公是她嚴厲管教長大的,她內心裡還是會對他有點歉疚的感覺,她從沒有溺愛過我老公,大概想彌補給她孫子。於是有事沒事我就誇我老公好,誇她教育的好,誇她教育的方法對,順便和她探討下我將來怎麼教育孩子,提前讓她有個心理準備,讓她知道,誰慣孩子我和誰急,孩子是我生的!


我們家也是和婆婆公公住一起的,生娃之前誇張點說是水火不容,婆婆看不起外地人,我因為結婚婆婆太苛刻過不了心裡這個坎,經過一次大吵,我徹底搬出他們家。無論是婆婆公公簡訊還是電話,我都不願意回去。生了娃,為了孩子能有更多的人疼,就回去住了。有了孩子,反而相處的很好,很感激婆婆公公全心全意的疼孩子,婆婆公公無論多累,一天不見寶,回家都會抱起來跟寶親近。在教育孩子方面,我們也會有分歧,老人和年輕人的觀念很多情況下會不一致,但不能強勢的跟老人說不行。就比如好多老人覺得應該給孩子把尿一樣,我們得告訴老人為什麼不讓給孩子把尿,利弊分析清楚。老人也很疼孩子,知道對孩子不好的,他們肯定不會做的。所以遇到事要分析,講道理。不能直接告訴他們不行。這樣老人每天帶孩子,還得聽我們這些不帶孩子的,他們心裡肯定接受不了。
另外,我和婆婆都強勢,都是急性子。作為老公,一定要從中好好周旋(考驗樓主的情商的時候到了哦),在婆婆面前多說說媳婦的好,在媳婦面前多說說媽媽的好。


女兒快11個月了,滿3個月時我就上班了,開始了白天雙方父母輪流帶,夜裡和周末自己帶的生活,說實話一點自己的時間都沒有了,上班難免是死腦細胞的,回到家就是賣力氣的活兒(半夜餵奶換尿不濕,會爬會站了要無時無刻的守著生怕磕了碰了,帶過孩子的都懂那種累),又死撐著不肯提前斷母乳,稱得上心力交瘁,每月鼻血流的日子比來兩次大姨媽的日子還長……

所有矛盾都來源於本能對權威話語權的爭奪、不同年代的觀念、以及住在一起的處境。

也許大部分動物都有護幼的天性,哪怕我們平常看到幼小的小貓小狗,也會下意識的放柔了動作,不會特意去傷害它們,它們看起來那麼弱小可愛,恨不得捧手心裡去疼愛,當這個對象變成了跟你有血緣關係的小嬰兒,看吶他的臉跟爸爸/媽媽是多麼像,簡直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隔代親隔代親,彷彿喚起了當年對自己孩子的母性之愛,最好天天摟懷裡不撒手……

其實本質上來說,不論是自己還是父母,都是為了孩子好,比如給孩子多穿也是為了孩子好怕孩子凍著,不讓他多穿也是為了孩子好怕捂熱了……矛盾就在大家都覺得自己是對的

我覺得解決矛盾的方法,不住在一起,自己帶孩子是最簡單粗暴一勞永逸的,當然有苦有淚都你自己扛,反正我家的四位長輩都是不肯的,哪怕我辭職在家,也免不了他們來幫忙(其實更大的成分是捨不得孩子,喜歡跟孩子湊在一起)

如果避免不了住一起,遇到有矛盾的地方,語氣平和的說明科學育兒觀念,長輩不聽的話就找出權威的資料給他們看,而且要舉出具體的反例,就比如穿多穿少的問題,我的公婆身體都不大好,很怕冷,於是有種冷叫奶奶覺得你冷,給孩子多穿兩件再裹個毯子是常有的事,我就不厭其煩的叨叨啊,孩子穿的要跟爸媽(不是爺爺奶奶這種老年人)一樣或者少半件,熱不熱摸一下後背心看出沒出汗,你看書上也這麼寫,這是人家北京XX醫院兒科專家(翻開書,念)bulabula……去給孩子體檢回來,說看到別人家孩子穿那麼多,捂一頭汗(公婆說:對嘛孩子就該多穿點),結果醫生一問三天兩頭感冒呀(公婆:呃……),醫生說孩子出汗了小風一吹更容易感冒,小孩子感冒9成是穿多捂的(公婆:啊……)……他們一開始是很難改變這個觀念的,還趁著我不在的時候給孩子多穿,我回來了給孩子脫掉,我就叨叨叨叨了幾個月,終於,現在5月底的天,我們這兒白天大概24、5度,我女兒只穿一件很薄的背心連體衣,胳膊腿兒全都露著,抱出去個個說怎麼穿那麼少啊要多穿點,我公婆/爸媽就很淡定的說,孩子從出生起就沒感冒過,因為穿的少,對方就消音了……

但其實這樣成功的例子並不容易做,很多東西你要有耐心,並且時刻告誡自己要明白大人給你帶孩子的累,不要發脾氣,不要往壞處想,多說幾遍,多強調是為了孩子好,這麼做對他來說更好,聽得多了,大人們逐漸會懂

期間我們也起過幾次衝突,每次都感覺要得抑鬱症了,所幸我的爸媽和公婆其實都算聽得進的開明長輩,只是年齡大了,難免轉不過彎來,回頭他們仔細一想確實有道理,就肯照著做的

時間長了也就慢慢磨合好了

多點耐心,多點同理心,不單單孩子需要你的母愛,你的父母公婆,其實也是需要關懷和理解的,很多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1、目的一致、容忍差異:婆媳雙方都是為了孩子好這一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不管教育方式和理念如何不同,對雙方的這種付出要加以理解,不要由於理念不認同而否定對方所有的行為,如果不涉及原則性問題,雙方要適當退一步,但如果涉及孩子行為品質等原則性問題,雙方要統一立場,給孩子正確的指導。


2、找準時機,加強溝通:在輕鬆愉快的氛圍時,婆媳雙方心平氣和的對育兒問題進行溝通,化解雙方對彼此的誤解,以理服人,告訴對方自己為什麼這樣對孩子,可能婆婆的教育觀念會比較落後,但這是時代局限所致,媳婦可以帶著婆婆一起學習育兒知識,讓婆婆知道你這樣的做法是有科學依據的。可能在生活方面媳婦步入婆婆有經驗,適時跟婆婆討教或學習,會讓婆婆覺得你在尊重她,聽取她的意見,如此,在雙方相互學習中交換自己的想法,就主要教育問題雙方達成一致。此外,孩子爸爸也要做好溝通的中介,緩解婆媳關係。


已婚婦女告訴你,絕對是你的鍋,因為你把教育孩子的事都扔給你媳婦跟婆婆。(ノ=Д=)ノ┻━┻你居然問到底怎麼育兒對?我老公在我懷孕時就會主動去了解育兒知識,然後堅定拿出自己的態度,在育兒上他從來不干涉我太多,但是我跟婆婆起衝突了,他會主動出來調和,是誰錯,直接指出來,不會和稀泥,因此我跟我婆婆在育兒上衝突不斷,但沒有大問題!


我覺得不管誰對誰錯,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爺爺奶奶最好不要插手,


作為親身經歷者,我想說,真的沒什麼解決之道。要麼自己多帶或辭職了帶,要麼面對意見不相符的時候,忍,過後再想怎麼糾正孩子的行為吧。老人也沒有義務一定要帶孩子,再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要人做事就得給人權力。
我們努力做到:對老人的帶法不多嘴,自己爭取多帶,好的育兒理念全家共享。


推薦閱讀:

作為殘障兒童的母親,是什麼樣的經歷?
我們應該嚴厲教育孩子嗎?
《喜羊羊和灰太狼》為何能在中國取得空前的成功?這部動畫片特別在何處?
怎樣向低齡(4——8歲)兒童講解國畫?
孩子學說話比同齡孩子要晚,家長需要特別注意嗎?

TAG:育兒 | 兒童教育 | 家庭關係 | 婆媳 | 婆媳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