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2016 年短視頻內容創業將迎來大爆發這一說法?

例如最近很火的papi醬


2016年已過大半,鵝叔來放個「馬後炮」:今年短視頻創業確實迎來了爆發期。


但到了現在,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短視頻創業的紅利期正在逐漸過去,創業者要想突圍該怎麼做?鵝叔簡單說兩句:


先來看看短視頻創業的現狀如何。


紫牛基金創始人張泉靈曾把羅振宇、Papi醬、馬東比喻為視頻創業領域的「春天」、「夏天」、「秋天」:羅振宇把內容創業帶進了春天,papi醬一條廣告2200萬的熱度讓整個短視頻行業沸騰,而馬東的創業則證明了頭部內容贏家通吃。但是「秋天」的涼意並沒有讓視頻領域的創業者停下腳步,短視頻項目依舊紛紛湧現出來。


騰訊科技不完全統計,就在上個月,彩貝財經、每日開眼Eyepetizer、一條視頻、陳翔六點半、何仙姑夫等短視頻項目先後獲得融資,融資金額從數百萬人民幣到上億人民幣不等。一下子打開了短視頻投資沉寂已久的僵局。

那麼短視頻創業還有機會嗎?


和其他創業領域一樣,短視頻創業也有兩個必然經歷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平台和市場剛剛搭建完畢,好內容稀缺。這時候敢於吃螃蟹的創作者能享受到第一波紅利。


第二階段,短視頻內容在數量與質量上均呈現爆髮狀態,好內容間的競爭愈發激烈,資本湧入,內容本身不再是成功的唯一標準。


內容方面,過了滿地黃金的內容空白期,粗淺的搞笑賣萌、吐槽雞湯再也難以維繫粉絲的長期粘性,看似降低門檻的拍攝設備也需要在鏡頭和剪輯上有更加專業的運用。


運營方面,無論創業者選擇多平台廣撒網還是單平台獨家合作,與平台直接的博弈都是必須面對的。而如果沒有「爆款」頭部內容,如何維持視頻系列的更新頻率、視頻質量、資金支持則是關係到創業團隊生死存亡的問題。Papi醬在美拍成名之後,迅速全平台分發,覆蓋了微博、微信、各大視頻網站、彈幕網站等等。


商業化方面,目前短視頻的可想像空間集中在廣告和電商層面,網紅孵化、打賞模式也是變現的方式之一,不過這些都不是「個體戶」可以輕易控制的,專業的商業化團隊,長期的商業資源積累必不可少。


看似美好的短視頻創業並不只是簡單的內容創作與展示,它對於創業者本身的內容策劃、內容分發、資本掌控、商業化能力都是嚴峻的考驗。如果你能玩轉關於短視頻的這一系列套路,那麼機會,自然也就站在了你的身邊。


前幾天碼的字,剛好應景。

視頻是個「瘋口」,與大多數人無關

首先俺這標題怎麼看都是一句廢話,能做上風口的肯定是少數。熟悉我的小夥伴應該知道,這麼說肯定有不一樣的解讀。


之所以與大多數人無關,洒家著重闡述這兩個維度,一是風口不夠大,吹不起太多豬,其二風口在特定領域,隔行如隔山坐不上。


「風口」下的那些扯淡


首先咋呼視頻風口甚至手機視頻風口來臨的聲音由來已久,其實,視頻、文字、圖片作為互聯網目前僅有的三種信息載體,視頻憑藉其出色的傳達力表現力,只要技術成熟它風生水起就是個定數,並不是啥偉大的預言。

《你可以看不懂咪蒙,但你一定要看懂papi醬,在她身後是一個巨大的紅利窗口》一文火朋友圈,大肆鼓吹短視頻即將迎來爆發,夠肉麻的。下面說幾個我的觀點。


不少人似乎都有一種錯覺——生產工具去專業化了,隨便拎個手機一個勁猛拍就能火。但,俺要告訴你這是個天大的錯覺。其一,UGC(用戶生產)模式下,絕大部分用戶其實都是陪跑的,在真正內容創業者眼裡充其量就是流量,而不是競爭對手,用戶發視頻都是滿足社交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並不打算削尖腦袋躥紅。至於製作工具專業問題,別看視頻短,一個精品的背後往往是看似粗糙實則環環相扣的算計。不信你去看一下papi醬的視頻,其中字幕,視頻鏡頭的切換有多頻繁,做過視頻的都知道光是剪片子就是個體力活。當別人粗製濫造,專業化的工具意味著高一個維度的巨大優勢圈裡人不會不知道,而且有些細節的實現不專業還真不行。


要在短時間內輸出有引爆了的內容,前期的內容策劃,試拍等諸多環節更不會讓你輕鬆,那真真是台前一分鐘背後十年功。再者,成系列持續輸出,投喂觀眾,簡直是一種折磨。另,從某種程度來講,短視頻更考驗功力而不是反之。(類比微博放開140限制其實是門檻的降低,而非增高,一個理,你想啊本來視頻長短隨你拿捏,你自己找個舒服的點掐斷就成,現在告訴你必須五分鐘搞定,至於門檻高低,看客老爺們自行體會。)


再說幾個點


有種論調叫艾克里里以及papi醬的走紅純粹是坐在風口做得早,我個人覺得這基本就是扯淡。首先做視頻你得有那個天賦,是那塊料,起碼不能面對鏡頭說句話都磕巴。其次,需要很強的策劃能力,跑火的沒哪個憑藉一個視頻就火了的,都是成系列輸出。其三,就視頻製作來講,配字幕,鏡頭切換,色調等細節的處理,不是專業人才你玩得來嗎。其四,這麼多活你一個人收拾得過來嗎?這批紅人顯然都不是一個人在瞎搞。玩視頻創業的時候,記得內容策劃、演員,視頻後期製作,營銷推廣是你必備的技能點。

從技能需求點來講,這個風口幾乎就是某批人量身打造的,例如,待業演員,天天喊著沒活路的媒體人,總之你得挨點邊。洒家捉急的是,一說有財發,被一篇文章席捲後的人兒紛紛兩眼冒綠光,蠢蠢欲動,恨不得丟掉手上的活兒,馬上投身短視頻創業的大潮。


很多文章都是有毒的,碼字的不管你是不是圈裡的,很多事都不明說的,畢竟能多個點擊量也不錯。現實是,任何一個機會點,當被科技媒體發掘的時候有些人都玩爛了,好占的坑都占完了,不少人熱衷於製造一些唬人的文字用來消遣外行人的眼球罷了。圈內的都撅著屁股隨時盯著地縫裡冒出來的機會呢,就算是軟體一次更新他們都如數家珍,何況乃們的驚世大發現哪。


真摸到幾個很好的點子,還不是自己悶頭先干,哪會聲張。


想抓機會,去扒拉一下我之前碼的字。


實在話,你要有本事,在哪兒都能開花,沒腦子搶風口基本就是浪費精力,動搖你的既定安排,然後就迷失了,接著就更加依賴別有用心人士精心調製喝多了傷智商的內容雞湯。要不以後俺專門揪著這些傻逼文字猛干?


有時候吧,俺就想隨性寫點對人有用的坦誠的文字,在這個習慣了虛偽唬人的群體裡帶來點亮色。不想封裝自己太多,儘可能說一些內在,不想把看客當傻逼去誘導,不想去賣弄。在互聯網這個大圈子裡,裝逼和虛偽幾乎就是通病,這是我寫東西的動力之一。透露個小計劃:洒家有個內容創業計劃,產品化看起來唬人的文章以後會丟另外一個賬號。歐了,不寫了。


-----------------------------------------------------------------------------------

2016年4月1日更新,這次說說網紅爆紅背後的渠道,關於短視頻有分析

懂渠道未必能紅,畢竟爛泥扶不上牆,但是不懂渠道,紅基本靠命,瞎貓撞死耗子。

今兒個洒家抖露個法門,有緣的金子識得可速速放光芒。

最近papi醬太火了,熱浪一浪接一浪,除了隔三差五作品刷頻,還有各路方家解讀填滿信息流,最近又融資1200萬,和羅振宇唱起雙簧,簡直要炸。連我這獨居冷水潭一隅的小蝦也淡定不了了,決定在這場狂歡裡頭插上一杠,來扒一扒現象級網紅起飛背後渠道(平台)的玄機。

打十幾年前就有各大網紅在社區里一炮而紅,如芙蓉姐姐,鳳姐,天仙妹妹,奶茶妹妹,近來有葉良辰,咪蒙,艾克里里,papi醬席捲長城內外。大家最好奇的莫過於,他們跟咱們同樣一張鼻子一張嘴到底是咋紅的?為啥紅的不是我?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網路紅人」是指在現實或者網路生活中因為某個事件或者某個行為而被網民關注從而走紅的人。他們的走紅皆因為自身的某種特質在網路作用下被放大,與網民的審美、審丑、娛樂、刺激、偷窺、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無意間受到網路世界的追捧,成為「網路紅人」。本文探討的網紅特指具有社會範圍影響力的現象級網紅。

首先,毋庸置疑的是,他們在網路平台展現的極具辨識度內容抓住了某個當口網民們的嗨點,至於展現的內容那是五花八門,有的是大嘴巴愛說大尺度話,有的音色特異繞樑三日,當然也有的僅僅流出了幾張高清穿衣無碼捧杯奶茶照片。


然後從走紅的手法來看,有的紅得連自己都感覺莫名其妙,如「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有的則海陸空三軍參戰,背後是武裝到牙的專業炒作團隊,大部分網紅背後都有他們的身影。當然有些團隊看到某個事件背後的主角有走紅的潛質,半路殺出個程咬金將事主綁上船也不罕見。那麼,咱粗暴著來分,一類是純個人行為被網民消費,二類是有所藉助。

但,不管是個人行為還是有組織有計劃,背後對渠道的算計都大有文章,平台不對一切白搭。


渠道這點事

成為網紅,不管怎麼玩花樣,最重要的是兩點,一是「有料」,二是足夠多的展現露出,讓網民有機會見識到你的料,進而形成對你的立體認知,套用時下熱門說法叫IP化,以此構成雙方後續互動的基礎。

拿渠道單獨來將,所謂給內容足夠的展現和露出,意味著渠道本身有足夠的活躍用戶和較為科學合理的內容分發機制。一個平台能否造出現象級的網紅,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下面以主流平台來做分析。

?貼吧、豆瓣

以貼吧,豆瓣這類形成眾多相對獨立聚落的社區平台來講,用戶活躍度肯定是沒問題,月活均為億級,但是分割千千萬萬個相對獨立的貼吧和興趣小組,人氣就大大不夠用了,就算最火的貼吧也看不見常駐的網紅,而豆瓣雖有編輯推薦但網紅光靠豆瓣社區影響力本身仍舊難成氣候,最多在特定圈子有一定知名度。內容相對封閉缺乏分發擴散機制,這些社區往往扮演事件觸發地的角色,網紅從這有了故事,最後在更大的平台火了起來。

?視頻平台

容易給人錯覺的是視頻平台,不管是傳統視頻平台還是時興的短視頻平台,大家默認了這裡是難得的風口,大批網紅可在此起飛。實際情況是,視頻平台成為網紅,必定少不了平台官方的流量扶持,而最終形成一個IP,還是要靠諸如微博或微信進一步發酵藉助社交關係作內容進一步分發並沉澱粉絲。


拿爆紅的遊戲解說小智,小漠舉個栗子,他們的成名之路大抵是這樣的,先是在優酷搜狐等傳統視頻平台發成系列的遊戲解說視頻,接著是取得自媒體賬號資格,獲取流量和分成扶持,在積蓄影響力的同時,將粉絲導入微博,通過沉澱社交關係認證微博才完成江湖地位的奠定。當然後續還簽約直播平台,運維公眾號,進一步加大了內容的觸達率。


短視頻方面,嚴格來講,papi醬的走紅是選取了短視頻這個題材,在各大短視頻平台和二次元視頻社區吸取了大量粉絲,但是真正走紅是在微博,依靠微博強大的社交分發完成影響力的裂變式拓展。 後來導流至微信公眾平台,在積累了一定粉絲之後,得益於微信龐大的活躍用戶強大社交分發,粉絲數甚至超越了微博。

因此視頻平台扮演了內容承載介質和分發渠道的角色。


?今日頭條、一點資訊、天天快報

近年興起的主打智能演算法推薦的今日頭條、一點資訊,天天快報等資訊聚合類平台成為內容分發的強勢渠道。在這類平台,內容相對平等,雖然某些賬號享有高權重,但是只要內容擁有較好的讀者反饋(如打開率、讀完率、收藏量)就有機會獲得大範圍曝光。

此類平台是用戶獲取資訊的工具,社交屬性較弱,不利於IP化,但作為導流渠道還是非常爽利。


?微博

微博,從上線至今一直是絕大部分網紅飛升的總基地,奠定網紅們江湖地位的最佳地盤。這基於微博平台的即時性和開放性,在內容分發方面既有社交分發也有熱門微博推薦以及官方賬號推薦等多種內容露出方式,觸達率在目前主流社交平台首屈一指。基本上網紅在網路世界的各個角落有了故事之後,都會被架到微博上來進一步翻炒發酵,成為全民話題。就算有了微信公眾平台的強勢崛起,在造網紅這個領域裡,微博的地位仍舊無法取代,這是由其基礎設施屬性決定的。


?微信公眾平台

微信+微信公眾平台的組合,背靠龐大的用戶量,社交分發具有強大的裂變效應,通過其他渠道的導流積蓄到一定的訂閱用戶之後,微信公眾平台隨時都有引爆的可能,同時微信公眾平台還給變現搭建了世面上最完善基礎設施,這使得微信成為網紅們新的新寵。微信公眾平台逐漸成為不少網紅IP化的總基地,其他內容分發平台淪為流量導入渠道。咪蒙就是微信反哺微博等其他平台的很好例子。


小結:一個平台的內容分發機制無非社交分享,編輯推薦,智能分發,而大範圍的社交分發是網紅IP化完成飛升的關鍵。目前合理的內容分發機制最好以微信公眾號、微博可以作為流量彙集點,其他平台作為導流渠道。

然後呢?沒了?當然不是,最後還有個大大的surprise——


洒家給大家指點一塊網紅的風水寶地——知乎。這裡流量逐漸豐沛,用戶質量高,通過關注點贊可以獲得大範圍社交分發,同時編輯對優質內容也會進行大力推薦,一個叫知乎大v的群體早已悄然成形,不少已經成功將影響力轉移至微博微信,大有大紅大紫之大勢。如果你自忖肚裡有貨,一定要試試耕耘這一畝三分地。


今年初,有人稱今年是短視頻之年,但更火的是直播。


直到最近,短視頻又火起來了。先是澎湃新聞原總編輯打造的梨視頻上線,並獲得數億元投資;隨後,被稱為「短視頻」帝國的一下科技E輪融資5億美金,估值超過30億美金;就在本月23日,羅振宇撤資papi醬,papi醬合伙人楊銘在朋友圈稱,短視頻這件事,在中國,還很漫長。


短視頻的第一個時代


短視頻在國內,的確走了漫長的路,且不止一次被認為是風口。


早在2005年YouTube剛成立時,土豆網就打著「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的口號上線,開啟了UGC短視頻的時代,隨後,酷6、優酷、土豆、六房間、56、激動網等大多數網站喊出了類似「做中國的YouTube」的口號。

與短視頻網站風生水起的是,大批短視頻創業者湧現出了,例如「叫獸易小星」、 「老濕」、「蒼天哥」……


但好景不長,2008年,UGC內容因監管問題遭遇了諸多處罰。當時,土豆網CEO王微拋出了工業廢水論,認為大多數UGC內容質量不高,「灰色內容可以產生龐大流量,但卻近似於工業廢水,毫無價值」。


與此同時,版權問題一直糾纏著各大視頻網站,在金融危機的席捲下,整個短視頻行業跌入低谷。


短視頻再次爆發


短視頻的再次爆發是在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今日頭條、網易新聞等平台殺入短視頻領域,一條、二更、陳翔六點半、潮人小羅等內容生產者越來越受資本青睞,今年上半年papi醬獲得1200萬投資更是將網紅短視頻推向了高潮。


數據顯示,今日頭條從去年5月開始進入短視頻市場,目前每天有10億次播放,視頻已超過圖文和組圖,成為今日頭條最大的內容體裁。其中 93% 的視頻長度在10分鐘以內,74% 的視頻長度在5分鐘以內。


微博最新發布的2016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三季度視頻日均播放量同比增長740%,直播開播場次比上季度增長124%。微博視頻廣告的規模和普及度繼續提升,三季度微博視頻廣告收入佔比超過10%,在微博投放視頻廣告的品牌客戶環比增長90%,其中上海大眾汽車投放的視頻廣告覆蓋用戶1803萬,視頻總播放量789萬。


由於視頻廣告在表現力和互動率上的優勢,以電商和內容為主的中小客戶更願意通過視頻廣告進行社交營銷。TMBI(Trusted MediaBrands, Inc.)一份關於視頻營銷的趨勢報告顯示,目前,品牌1/4的廣告預算用於網路視頻廣告,而且未來網路視頻廣告預算還將提高;59%的受訪者喜歡在視頻平台投放視頻廣告。


放眼國外,去年9月,擁有近140年歷史的《華盛頓郵報》,宣布將其視頻業務 「Post TV」 更名為 「Washington Post Video」。此舉使得《華盛頓郵報》的數字用戶訂閱量猛增,甚至超過了 Buzzfeed 等新媒體公司。


荷蘭的http://Zoomin.TV、北美的Rnmble、澳洲的ValleyArm,都開始進入中國市場淘金,生產短視頻、段子手以及網紅。

短視頻市場似乎錢途大好。


UCG時代來臨了嗎?


「短視頻門檻降低,需求旺盛,創作甚至創業都大有可為」,張一鳴在頭條號創作者大會上這樣說。

其實類似「門檻低」的說法,酷6、優酷、土豆、六房間、56、激動網早年都嘗試過了,工業廢水論猶在耳邊。Facebook、Twitter乃至Instagram等社交媒體都曾降低圖文內容的創作和傳播門檻,似乎所有人都能有機會享受「去中心化」的紅利。但現實是,流量越來越開始向頭部聚集,專業化、媒體化的團隊得到更多偏愛。


目前,不論一條,二更,還是papi醬,這些頭部創作者已經是相當專業的媒體化運作公司。


一下科技副總裁劉新征稱,儘管UGC共享了平台90%以上的內容,但是從播放量看,排名靠前的PGC佔比90%,這是一個比「二八定律」更過分的客觀存在。


劉新征還稱,目前秒拍上榜單前十位,已經沒有個人創作者了,即使是前 100 位個人創作者佔比也不高,「他如果進前100,他自己不開公司,也會有人勸他開公司的」。


在國外的情況和國內類似,以YouTube美食頻道訂閱量最多的Tastemade為例,這家成立於2012年的大型文化公司,專業化團隊立足日本、巴西、英法等多國,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大本營內,他們擁有超過7000平方米的演播室。去年,Tastemade獲得高盛領投的4000萬美元D輪融資。


由此看來,短視頻創業,跟草根關係不大。


短視頻如何盈利

儘管短視頻很火,papi醬視頻微信閱讀均為百萬級,但羅振宇還是撤資了。


與此類似的是,Twitter宣布在未來幾個月內,將關閉該公司旗下視頻分享移動應用Vine。上線於2013年的Vine在Twitter上廣受歡迎,造就了多名「Vine網紅」,吸引了數百萬粉絲。由於不具備技術獨創性,全世界社交網路都允許用戶上傳15秒左右的短視頻,後來者居上,Vine業績持續下跌,最終關閉。


由此來看,不論內容製造,還是平台分享,都有很大的風險。對內容創業者來說,持續生產優質內容本身是個挑戰,並且很難確定哪部視頻能走紅;對平台來說,稍不留意就被後起之秀超越。

縱觀短視頻盈利模式,無非電商和廣告,國內短視頻更傾向電商,例如一條、日食記,都在賣周邊產品;但國外的短視頻更傾向於廣告變現,例如與YouTube等視頻平台廣告分成模式,以及視頻短片中植入品牌的商業合作。


目前來看,短視頻會持續火爆,藍蓮花研究機構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預計到2020年短視頻內容消費貢獻的廣告營收是2016年的10倍,規模將達到600億元。


但短視頻雖然火爆,至今有清晰盈利模式者少,大量燒錢者眾,絕大部分創業團隊,還在不斷試錯中,也許不斷試錯中,才有創新。


文章來源社群經理微信公眾號(ID:qunsir007)


對於平台:
1. 視頻好變現。
2. 長視頻始終是剛需,然而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買版權,國內逐漸形成寡頭。
3. 於是大量短視頻項目應聲而起,鼓勵UGC、PGC。

對於專業的內容製造者:
由於平台方的原因,短視頻流量開始迎來爆發,並且有較為成熟的打賞、分成機制了,這時候是成為PGC的好時機。

對於普通用戶:
我就一UGC,圖個樂子。

-------------

就怕有些UGC水平的團隊,以為自己能成為現象級PGC。


社交內容的變化在最近這一兩年非常明顯,以往的圖片、文字已經很難將信息傳遞給消費者,而且在時間碎片化的今天,人們接收信息的時間非常短,很少有人有耐心去閱讀一篇完整的文章,所以短短的1-3分鐘視頻已經成為各個社交媒體平台上的主要內容形式。

對於商家來說,視頻營銷也許是一個不錯的渠道,可以將公司的產品、文化、品牌理念通過短視頻傳遞出去。

然而,在你或者你的公司準備嘗試通過視頻來向消費者傳達一些信息時,你需要搞清楚,什麼樣的視頻更適合你。

短視頻的四個特點

一:短視頻有著更強的壁壘


這個壁壘又並不是普通人不可翻越的高牆。因為長視頻對大多數只有專業能力的才會去做,短視頻有一定的壁壘,但是一般的製作公司也可以在一定的技術指導下完成,所以壁壘較高是它潛在的優點之一。


二、短視頻可以帶入更強的品牌


帶入更強的品牌是什麼意思?因為它有比圖片文字更加豐富的展現形式,所以品牌的代入感更強,可以用更多的方式來展現使互動更多,互動更多就是短視頻相對於長視頻相對於其它傳統的傳播介質最大的優勢。

三、短視頻的互動會更強一些

無論是我們現在用的朋友圈也好還是微博也好,其實絕大多數被轉發的比較爆款的視頻的內容都會是短視頻。尤其是現在比較火的搞笑類型的內容還是一些知識類的分享也好,短視頻的互動會更強一些。

四、短視頻發行渠道更廣


這涉及到一個發行渠道的問題。無論是說現在的像傳統的優酷、騰訊、土豆愛奇藝這樣的視頻門戶,他們可以做一些短視頻的發行之外,短視頻也可以在很多新聞類的客戶端,社交類的客戶端以及新媒體上進行廣泛的傳播而且它本身對於視頻製作要求也會更低。


企業做短視頻要想清楚三個問題


我們在傳統的做短視頻營銷會有一些誤區。他們會說短視頻營銷是不是說我圍繞我的產品拍一個三分鐘的短片,我把它放到網上去就能成功或者說ok?

我有一個很好的創意拍成一個比較有創意的廣告,然後把我的產品強行的植入進去,是不是就可以實現一個比較成功的短視頻營銷呢?

一、先有內容後有產品,且為產品去定製內容


就是說,我們在做任何一個短視頻營銷的時候,更多的是要圍繞他產品本身的特性去定製相關的內容,而不是說強行的把一個產品帶入到內容里。

二、不是為了創意而抖機靈,是為品牌精神設計創意


今年不知道有沒有關注過新媒體圈裡傳得特別火的幾條視頻,一個是「一條」拍的叫《中國最孤獨的圖書館》,還有一個是媽媽跟孩子互相打分。媽媽給孩子打得分都不高,說孩子有各種各樣的缺點,相反孩子給媽媽打分都是滿分,甚至比滿分還要高。

這兩個視頻都是非常典型的短視頻營銷的案例,其實都是經過精心策劃的,看到最後都是一條廣告,一個是圖書館的廣告,一個是安佳牛奶的廣告。


兩條視頻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它其實並不是說我因為有了一個很好的創意,我想到了一個策劃,覺得這個策劃可能會有人看,或者就是為了製造這麼一個策劃而跟品牌精神沒有任何聯繫,我就拍這麼一條視頻然後我把它放到網上它就能火。


實際上尤其是像媽媽跟孩子互相打分這個故事,其實是非常具有創意精神的,而且它非常好的把「你的孩子,值得10分」這個概念植入進去,看到最後一秒鐘你才知道原來這是一條廣告。

所以客戶一直想要一個更好的創意,但是視頻策劃者首先需要了解你的品牌精神是什麼,我不能說我的創意出來的內容跟你的品牌精神是完全的反差或者調性不符,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飛碟說》是重口味、詼諧幽默的動漫類型視頻,但不是每個產品都適合這種形式。

三、視頻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細水長流。


很多的品牌客戶他們都希望我們能給他做爆款,巴不得一條片子我給你個幾十萬一百萬你幫我做一條片子,這條片子能夠形成永久的傳播效應能夠瞬間就達到他想要達到的所有的品牌宣傳的目的。

但是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沒有任何一家團隊敢說在一條三分鐘左右的短視頻上,在任何一個創意上,為每一個品牌客戶都能創造出所謂傳世經典的內容。所以我認為更多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視頻內容的創作,而是一個細水長流的創作過程。


客戶可以定製系列的片子,可能我們會為他階段性的一些品牌宣傳的需求,我們定製持續主題形象的片子,這些片子是會通過細水長流的方式給他的真正的受眾和用戶留下一個深刻印象,而不是真的就是一炮走紅。沒有這麼的一炮走紅,一炮走紅更多的時候要看運氣,最後是不是單點突破而是整體運營的情況。

因為現在無論是說從互聯網市場的用戶需求,還是說從現在的傳播上的效果的分析,還是從本身他能實現的豐富程度上來講,我們都認為通過內容策劃的短視頻營銷的方式,是未來今年明年甚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迅速爆起的趨勢。對於品牌來說,短視頻營銷是未來的一個標配。


本答案來自微信一品內容官 未經許可 禁止轉載


2017,絞殺戰中的短視頻

一、短視頻絞殺戰

2016年被稱為「短視頻元年」,2017年短視頻進入「絞殺戰」狀態。

「絞殺戰」是近兩年的常態,從直播到內容feed流到新零售到人工智慧,互聯網上的風口們無一例外都成了絞肉機。巨頭紛紛入場,各家都想攻佔高地,投入驚人的資金和資源,但是很快陷入僵持狀態,誰都不能取得絕對的勝利。直到下一個風口出現,巨頭們注意力轉移。

短視頻就是這種狀況。據Analysys易觀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第3季度移動全網短視頻平台根據用戶滲透率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秒拍、快手、西瓜、美拍;第二梯隊:土豆、火山、抖音、鳳凰;第三梯隊:小影、快視頻。這10家平台也就是短視頻平台的Top10。

從詳細數據上看,秒拍以56.26%的滲透率領跑整個行業,通過微博的流量支持穩穩維護住了老大的位置。抖音作為最年輕的平台之一,依靠《中國有嘻哈》的強力推廣,以及海外化的戰略布局,成為增長速度最快的短視頻平台。

平台之間的戰鬥正在陷入總體僵持、格局已定的狀態,在這一點上資本就是「晴雨表」。從三季度的投融資情況來看,在短視頻領域對平台的投資金額由Q1的91.3%下降到Q3的3.0%。投資的重心正從平台向內容轉移。

抖音的戰績能給平台玩家一些參考,抓住細分市場和特定人群是一個突破口。今年三月網易雲音樂上線了UGC短視頻功能,11月更嘗試了萬曉利新專輯發布會的直播。在版權大戰中失利的網易雲音樂,看來是希望藉助於短視頻更具象化的解讀音樂,提供更全面的音樂體驗,吸引一些獨特的用戶使用音樂產品。

二、不安的種子

從數據上看,就像預料中那樣,短視頻平台正在狂飆突進。

QuestMobile秋季報告顯示,整個短視頻領域的MAU已經突破3億,同比增長超過4.1%。用戶消費短視頻的月均使用時長為765分鐘,月均使用次數為201.2次,增速超過310%;很多平台的短視頻消費時長已超過長視頻內容,且戶增長仍未到天花板。

壞消息是,短視頻平台用戶的粘性開始回落,人均單日啟動次數和人均單日使用時長均出現了下滑。

這是一個值得警惕的信號,一方面短視頻的玩家越來越多,另一方面短視頻吸取用戶時間的能力卻出現了下降。這可能來自不同平台的流量分化,也可能是因為用戶對短視頻的熱情出現了減退。

但願是前一個原因。

三、創作者的窘境

另一個問題是,今天從事內容創作者多如恆河沙礫,真正賺錢的人卻寥寥可數。

從今日頭條公布的《2017年短視頻創作者商業變現報告》中,47.9%的短視頻團隊不能盈利,而30.25%的是略有盈餘。讓人唏噓的是平台貼補成為最大的收入來源,佔到了72.58%。從盈利團隊的分布來看,5人以下的接近了80%,但50人以上的團隊盈利的水平直線升高。

從短視頻的內容上看,過去一直是搞笑幽默和明星八卦的競技場,這兩類視頻也孕育出了兩個超級大V——Papi醬和關愛八卦成長協會(現改名會火)。但是現如今,這兩類視頻已經出現頭部。

熱門領域出現頭部,內容創作者機會在哪?在筆者看來,眼下的格局中有幾個結論是可以確定的:

團隊專業運轉一般優於個人天賦創作;深耕垂直細分一般優於泛領域競爭;競爭的核心,永遠是團隊的持續內容生產能力,和聚焦用戶high點的能力。

基於此,短視頻團隊的生存策略可以概括為:

一是明確定位策略。

如果做細分藍海,一定找感興趣、有優勢的領域,比如辦公室小野瞄準辦公室里的創意做菜。

如果做熱門領域則要找尋新的切點和娛樂形式。即使在熱門領域,娛樂形式也會有流行的周期,比如同樣是時事熱點,這兩年可能流行吐槽,下兩年可能流行直播,再後頭又會是什麼?觀眾的口味總在變,找到新的切點永遠有機會。

二是全平台投放策略。

對於有補貼的平台可以選擇首發或獨家,像企鵝號、百家號、頭條號這些。再比如火山小視頻,在8月22日推出火苗計劃,開通打賞功能和小視頻達人培訓計劃,這都帶來了更豐富的營收模式。

三是持續生產聚焦用戶high點的sop。

內容的持續生產不是靠一個人的才華興趣或者大開腦洞,必須構建規範化運作的流水線sop,可以包括:

1、如何選題?

2、選題後,如何找到主流的情緒觀點和我們的切點?

3、找到最好的視頻形式。

4、收集包袱,視頻裡面有哪些東西可以get到用戶的點,讓用戶迅速高潮。

5、高潮點的節奏把控。如何有效的控制high點的密度。比如papi醬15秒可能就會有一個點,high點之間要及時抓住用戶注意,避免無聊,比如提問。

能sop的一定要sop。對個人來說,不能總是憑天賦感覺和心情,你總會有狀態不佳、天賦失靈、腦洞開不了的時候,規範化運作可以讓你至少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對團隊來說,則有利於規模複製和分工合作。如果靠狀態和天賦,則時而100分時而50分,那麼靠sop則基本都是70分。

短視頻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娛樂效率」,能迅速引發用戶注意、迅速觀看下去、迅速進入愉悅狀態。而短視頻的核心競爭力,就是通過一套規範流程,持續聚焦提升娛樂效率的能力。

永遠記住,視頻創作不是靠天收、靠個人狀態腦洞或者某次的靈光一現。單打獨鬥太難了,還得靠規範化流水線和團隊化作戰,所謂「專業」就在於此。

四是 做好測試機制。

從內容選題、切點、成果驗證一直具體到標題怎麼定,都應該有早期種子用戶參與測試投票。推廣階段首先通過小範圍的測試來驗證,一旦效果不錯再大規模分發。

四、MCN的突破口

除了做內容創作者這條路之外,似乎轉行做MCN也是不錯的一種選擇。

Inmobi移動視頻廣告白皮書顯示, 亞太地區的廣告主正在積極應變廣告市場的變化,在視頻廣告上的投入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 116%,其中,中國增長了41%。MCN如果玩得好,將極大的提高商業效率,甚至促進整個行業發展。

從今年下半年開始,圍繞短視頻市場的MCN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根據微博提供的數據,截止2017年8月,與微博合作的視頻MCN已經超過1000家。這麼多的MCN競爭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甚至有投資人戲言,前幾個月PGC熱的時候,一個二個的內容機構都說自己是PGC,現在MCN火了,有開始言必稱自己的MCN。

但是MCN也有難念的經。

微博運營總經理李亮在某次高峰論壇時指出,「MCN是整個產業鏈里的中間環節,做純粹分發的事提供的價值非常有限,因為渠道很集中,而當MCN介入內容生產又面臨內容生產不容易規模化的問題」

簡而言之,如果MCN做視頻創作者的廣告業務員和中介是沒有前途的生意。現在頭部的視頻內容創作者完全可以獨立自主洽接商務合作,而沒有商務洽談能力的作者,往往在廣告主眼裡又不具備價值,議價空間很小。

MCN與內容創作者之間的合作大多是簽約模式,所以這也就造成了二者之間的弱關係,視頻創作者擔心MCN無法帶來好的商務變現,或者資源傾斜不夠;MCN擔心廣告合作過多,會寵壞視頻創作者,釀成藝人紅了就不好管的局面。

筆者看來,MCN競爭的關鍵在於能否在廣告中介之外,為創作者和甲方提供更有價值的資源和附加服務。比如:

1、在垂直領域深耕細作,在美食、美妝、汽車、金融這樣的領域,不僅布局內容矩陣,還整合上下遊資源,提供更多的超值服務。比如相關企業的品牌推廣策劃、客源打通、商品打造、數據分析、投融資支持等。

2、建立孵化機制,扶植早期種子視頻創作者,幫助他們建立一套體系,給予相關規範化、流程化的制度支持,讓他們可以心無旁騖地投身創作。比如秒拍母公司一下科技在今年布局離上海、成都、西安等移動視頻孵化基地,為移動視頻創作者提供場地、設備、培訓、媒體等多方面支持。

3、早期的流量支持,通過大號互推、活動推廣等形式。

MCN是贏利的關鍵,各個平台與MCN的合作也在加強。今年9月美拍舉行「美拍MCN戰略啟動儀式」,正式與papitube、洋蔥視頻、自娛自樂、抹茶美妝等10家MCN達成合作,合作機構將獲得流量扶持、策略扶持、品牌共建、變現贏利等方面的支持。秒拍作為首個專為MCN設立榜單的平台,已經和2000多家MCN建立了深度合作,並拿出1億美元扶持資金,成立「秒拍創作者平台」。阿里旗下大魚號,先後推出「大魚FUN製造」活動,百萬月度獎金刺激MCN機構創作激情。

五、未來的展望

平台層面,總體格局穩定,巨頭均已入場且成「凡爾登絞肉機」之勢,同時短視頻時長開始下降;內容層面,熱門領域頭部形成,且短視頻創作者整體盈利狀況欠佳;MCN層面,MCN太多,作者不夠用了,且MCN多數停留在低水平的廣告中介層面,急需尋找到新的價值點。這些就是眼下短視頻大戰的基本面。

在可見的將來,娛樂效率更高的短視頻,無疑會進一步蠶食傳統視頻和圖文內容的空間,甚至成為一種主流的內容消費形式。但是就像直播那樣,各大巨頭很難說誰會最終剿滅誰,短視頻會成為他們的基礎設施和標配,卻不是生死制勝的關鍵。

在內容創作領域無疑有更多的機會。流行總有周期,即便papi醬、辦公室小野這樣,有一天也難免面臨過氣的危險。

長線經營是核心,未來的媒體人們需要持續發現新的high點,打造矩陣和梯隊。就像皮克斯那樣,總能製造新的偶像和經典。

畢竟,短視頻的生產成本已經如此之低,我們離用戶的反饋已經如此之近,這是一個足夠好的時代。

作者:張俊、馬龍,「辯手李慕陽」專註tmt領域產品開發和商業分析,事件營銷操盤,公眾號阿辯論(ID:bianlunlove),微信biohazard2010,加請註明來意。


雖然說網上有非常多關於,為什麼短視頻這麼火的文章。但是,我希望作為短視頻的一線團隊的成員和短視頻行業深度觀察者,給大家分享一下為什麼短視頻自媒體成為下一個風口這件事的?

4G的普及

現在網上專家講的最多的是,短視頻風口核心原因只有兩個。一是4G越來越普及,4G流量越來越快,價錢也越來越便宜。第二個,就是因為移動。大家的碎片化時間越來越多,瀏覽時間也就越來越短,大家很難專心地去看一件事情,大概也就兩三分鐘的專註時間。短視頻正好解決這種需求,但從我的角度看,覺得上面這兩種分析只是一部分。我看到的還有幾個核心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堅定的在走短視頻這條路線。

觸屏手機的出現

首先觸屏手機的出現,它不僅僅是說碎片化瀏覽,而是因為它的瀏覽面積變小了。在這麼小的面積裡面你想去呈現更多的內容,用圖文用文字的形式已經是非常難的。也就是我們的閱讀習慣改變了,從二維變成一維再降到零維。

短視頻出來以後是什麼呢?看到一個視頻以後大家要做的工作是什麼呢?我們只要點擊一下開始播放就可以了,之後手都不用動了。這叫什麼?我把它定義為零維瀏覽。現在有些平台比如說美拍,只要這個視頻在熱點區,它就會自動播放,都不用你去點擊開始。這就是我說的零維瀏覽。在這種情況下,更能說明未來手機或者說這些移動設備用零維瀏覽方式會更高效。

新技術的出現

第三點,因為新技術的出現也使得我們現在做短視頻更加有價值。比如說大數據,深度學習,智能化推薦。這三個新技術,對我們創業者來說都解決了一個流量的問題。在媒體渠道統治天下的時候,比如優酷、愛奇等這些網站統治天下的時候,我們做短視頻的新號哪有機會也去獲取流量。在小雨看來,未來的推薦平台將是一個常態。所有平台都應該慢慢的進行推薦,而傳統的編輯平台也會轉向推薦的這一點,這是我對趨勢的一個判斷。

版權保護意識的提高

還有一點就是版權保護意識的提高。現在大家都知道對原創的保護,每個品牌都在著重做,都意識到如果不對原創內容的保護,創業者就沒有積極性,也就沒有原生內容產出。這對我們創業者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

這些就是我們認為的短視頻為什麼會是下一個風口的原因。主流媒體上說的那幾種原因除外,我們從我們自己的切身感受來給大家分析的幾點原因。


大爆發的不是互聯網短視頻,而大家開始回歸重視人的價值,重視以「人」為核心的創造力和價值。papi醬的出現標誌著未來20年中國娛樂產業的造血開始。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自1999年中國互聯網的興起,就是一個圍繞平台級和互聯網基礎設施而展開的,關注焦點都圍繞在平台和模式上。從bbs到幾大門戶再到天涯、貓撲論壇再到開心網、人人網社交平台以及各個視頻網站,創業者所做的事情就是搭平台,幾乎有所成就和矚目的事情,都建立在流量圈用戶和講模式上、這種現象一直到09年移動互聯網再次的爆發,又湧現出若干做平台、做模式的公司,這個增長和爆發直到15、16年,基本上這個市場上能幹的事情和能瓜分事情都被各個巨頭所佔了。

而在爭相搭建平台時,「人」的價值被大家忽略而變的匱乏,從一個例子可以看出,今天的國內最早的視頻網站優酷、土豆2005年起家的時候,就是學國外的YouTube的UGC(網友上傳內容)模式,但是當人家老外早在10年前就拿著DV玩的不亦樂乎時,而國內的視頻網站還在分析為啥沒人上傳視頻,其中一條就是中國人相對含蓄和沒老外放的開,而那時後的國內主力年輕人還是80後,而今天的情況完全不同了,95後、00後完全是不同於80後。隨便打開一個直播app你就能感受,現在正值年輕的95後的力量,他們更愛展現自己、更樂於表現、更加放的開。雖然絕大部分的專業水平非常之地,但這是一個基礎,一個大浪淘沙的基礎。

到16年幾乎所有基礎設施已經完備,智能手機也已經放緩,模式和平台的增長已經非常有限。這時很自然,大家會把眼光投向另外一個增長無可估量的因素,這就是「人」

如果說過去是平台級天下,湧現了無數的互聯網產品經理,那麼未來的內容產業,也將湧現出數個支撐產品成功的頂級創意人才。

回顧一下美國90年代是他們的傳媒黃金年代,電視工業、唱片工業、電影工業,蓬勃發展,而這背後誕生出來的幕後英雄就是,美國四大經濟公司 CAA創新藝人 以及ICM和UTA還有WMEE四家。正是他們的扶持和培養為產業輸送了源源不斷的資源。而當90年代後期互聯網這個高效便捷的工具來臨的時候,美國的主流傳媒工業,理所應當的佔據了網路的天下,他們本身就是最主流的網路內容,在上面mv的首發、藝人的推廣、電影的行銷。而對於中國互聯網剛剛起步時,當時環境並沒有一個強勢主流的傳媒工業,因此大家認知網路上的事情,都是虛擬的,都會把網路和現實的界限是非常清楚的,因此看到的就是從天涯論壇上出來了芙蓉姐姐、到後來微博上的鳳姐,而他們大家給出了一個通俗定義,在網路上的紅的人,就是網紅。

但是這個定義我認為會變化,或者人們會逐漸忽略它,因為這就如同今天,幾乎已經沒有人再去提「上網」一詞,因為我們無時無刻不在網路,強調它已經沒有意義。而未來將是一個注重「人」的價值的時代,和投資「人」的時代,一切將由人來驅動,這種現象不光是娛樂行業,而是各個和注意力和眼球相關的一切行業。

說了這麼多趨勢,那麼對於我們個人來說又有什麼指導實踐意義?

第一:請不要相信自己能成為下一個papi醬,papi醬的成功是10年一遇的、這種成功包含時機、才華數十種因素綜合而成。想策劃一個面向大眾一炮而紅的內容,這種機會從來不屬於我等的屌絲,大眾娛樂市場早已被以被巨型投資的媒體內容所佔領,而在社交平台零散的一些空間也將會被各種的明星藝人所統制。

第二:但是,互聯網這十幾年的發展,培養的是不同興趣的人們,滋生了無數細分領域愛好的人群,你可以在專業內容市場下功夫、而且這個市場越來越可以清楚辨識,雖然你的市場小、規模小,但是你的觸及效率高,而在社群和部落的加持下,儘管是個小規模市場,創造出來的效率可以彌補小規模市場不足,憑藉你提供的價值和專業也可以活的很滋潤。這就是著名的1000個鐵杆粉絲的理論,這就不展開說了。

我個人也在專業領域做了一檔自媒體脫口秀節目《獨到公司》,已經更新至12期、介紹全球最炫酷的公司,不搞笑、不娛樂、只提供價值。
我的微博 http://weibo.com/u/1065266447
微信個人公眾號 也會每周定期更新節目
nanliangtv


昨天晚上刷朋友圈,看到三個人已經開始策劃做短視頻了,不得不說,伴隨著papi醬的大火和讓人羨慕的1200萬投資,各方鼓吹著「閣下何不乘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很多人在吹風機們的鼓吹下已經蠢蠢欲動了。有人統計過微信公眾號上那些破10萬+贊的文章,其中大部分都是幾分鐘的搞笑短視頻,似乎視頻比文字的閱讀門檻更低,更容易擴散和斂粉,其實這很經不起推敲。我們不妨從製作、傳播、盈利三個方面來分析短視頻自媒體打造的難度。

製作難度一:相比於圖文內容,視頻創作更依賴於整個團隊的打造和協同工作,而且更依賴於前期的精心策劃。像papi醬這樣完全靠一個人製作視頻的自媒體(她說自己沒有團隊)只屬特例,自己策劃自己演,自己拍攝自己剪,能同時具備這幾方面能力的人太少太少。而且,視頻不像文字那樣可以信手拈來,幾分鐘之內說清自己想說的,還要足夠具備娛樂性和可看性,難度不可謂不小,比文字更為燒腦,沒有前期的精心策劃是做不到的。

製作難度二:視頻內容的創作成本遠遠高於文字。拍攝的設備無論是購買還是租賃,都是一筆不小的費用,而且一個團隊中的人,策劃的,寫段子的,拍攝的,剪輯的,如果你需要的話其中還能細分出各種崗位,比如專門搞特效的,專門搞音頻的,專門搞燈光的,專門搞調色的,大家都需要拿工資。這些都增加了視頻內容創作的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起的。

傳播難度一:視頻內容創作成本高昂,這要求視頻必須在短時間內火起來,否則極有可能難以為繼,所以做視頻順帶著去做推廣幾乎成為必然,這無形中又增加了成本。papi醬完全依靠自己,所以把成本降到了最低,但依靠團隊的一條,當年可是在一個月之內就斂粉百萬啊。

傳播難度二:人們每天在線看視頻的時間遠遠小於圖文閱讀的時間(還要除去你看電影和電視的時間)。這無疑增加了視頻內容的曝光難度。

傳播難度三:視頻至今依然難以做到隨時隨地觀看。上班時間大部分人不能隨便放視頻,等餐的時候,或者在公交地鐵上在線看視頻的也是極少數。一是因為流量費用問題,二是因為信號問題,三是因為外放看視頻對別人是一種干擾。這又會增加視頻被網友們忽略的幾率。

傳播難度四:有人覺得,視頻更容易觸動人的感官,所以更容易被傳播。就算這句話有道理,那麼視頻在容易火起來的同時也更容易讓人審美疲勞。就好比男人的高潮來得快去得也快,女人的高潮來得慢持續時間也更長。舉個例子,去年有一段時間,胥渡吧做的配音視頻特別火爆(比如:康熙帝怒斥朋友圈),現在很少能看到有人轉發胥渡吧的視頻了。一條所做的高逼格視頻,一年以來,粉絲不斷增加,但點贊率不但沒有提升,甚至有下降的風險,也似乎可以說明很多人審美疲勞了。

盈利難度一:有人說,視頻更容易觸發人的感官和情緒,所以很多商家更願意選擇視頻廣告。這句話即便是正確的,也不意味著短視頻自媒體能迎來圈錢的春天。上邊說了,視頻的製作成本更高,你找個工作室給你的公司拍個幾分鐘的宣傳片,往往費用也得十萬塊錢左右。這意味著,視頻廣告雖好,但成本不是一般公司能承受得起的。所以做短視頻的自媒體只能依賴拿下大的甲方來生存。但問題是,如果你不夠火,如果你沒有足夠的流量,牛逼的公司是不會找你這樣的小魚小蝦做廣告的。這會拉長短視頻自媒體的盈利時間,能不能撐到那一天實在不好說。相比而言,做文字的自媒體接廣告就容易太多了,大的甲方搞不定,小的甲方還不遍地都是。

所以,短視頻自媒體不是隨隨便便什麼人都能玩的。萬合天宜依靠《萬萬沒想到》火得一塌糊塗,而你百度下就知道,在這之前,萬合天宜做過很多不為太多人所知的節目。秒拍、美拍等短視頻軟體上,有才華的人也實在不少,但像papi醬這樣火的就她一個。做短視頻有風險,入行許謹慎吶。


近半月以來,相信大家都應該知道papi醬了,甚至有些朋友的朋友圈也已經被papi醬的消息徹徹底底的刷屏了。長期混跡於互聯網創業和媒體行業的朋友,應該還知道一件事上:papi醬已經獲得羅輯思維和真格基金1200萬的投資了

這真是一個勵志貼,鼓舞了很多勵志創業的朋友,準備摩拳擦掌進入內容創業的風口中。

首先我們要明白的是,無論是何種的創業,大都是九死一生,大都是一將功成萬骨枯。只有明白創業的失敗率高的現實,才能夠笑看失敗帶來的一切。每個人都適合創業,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老闆。


內容創業的時代,它的爆點,核心在哪裡?


我認為是:內容,因為內容為王。

在內容創業領域,內容就是創業公司的產品。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渠道為王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產品為王的時代已經到臨。以前因為消息閉塞,信息不對稱性高,掌握銷售渠道的人,收穫了第一桶金。但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這一狀況已經發生本質性的改變。產品到終端用戶的渠道大大削弱,現在很多產品已經可以直銷到終端用戶手中,而且渠道成本降低,利潤反而提高。

有一年,我在中央台看到一個新聞,說是中國人年人均的閱讀量不足一本書。這個新聞就像是一個炸彈一樣,在傳統媒體從業者的朋友圈炸開了鍋,都在抱怨國人的閱讀量底的可憐,傳統媒體的冬天已經來臨。看到新聞的我們似乎也在想,我一年在手機上的閱讀量起碼有50萬吧,幸好沒有被平均。對於這則新聞的統計數據是否真實,我不做評論。那年,我沒有買過一本書,但是我天天手機看小說,看新聞,閱讀量起碼有百萬。所以這篇新聞應改成,中國人年人均的書籍購買量不足一本,我或許可能會相信。

打開新聞客戶端或是某一個媒體平台,我們都能夠看到一篇實實在在的文章可以博得讀者的眼球,不必一直矯情,不必搔首弄姿,實在接地氣的內容更能讓讀者偏愛。

內容創業時代,只有內容就可以了嗎?


答案當然是:不僅僅是內容,還有營銷。

我一個朋友,是做自媒體的,可以說是一個靈活的自媒體營銷專家。他的文章水平之於我之上,如果說是文筆的修養程度著實一般。某一個APP作為一款文學愛好者的集結軟體,集結了很多文學者。但是她的文章經常會上頭條,我會經常閱讀,但是說實話文章質量不是特別突出。有一天,我帶著疑問問他,她說,她現在在上海,這家APP的總部也在上海,經常去他們辦公的地方混臉熟,認識了很多這個公司的人,在運用一些手段自然容易上頭條了。

其實說,內容為王這點真的沒錯。但是沒有相應的營銷渠道,就好比千里馬遇不到伯樂一樣。內容再好但沒有曝光量,在內容泛濫的時代,很容易湮沒。

「風口」我們是追不上的,只有遇上

這觀點真是多麼痛的領悟。

剛開始聽到papi醬火了,融資1200萬了。瞬間感到她好幸運,終於時來運轉,多年的媳婦熬成婆。但聽到有人爆料,papi醬是中央戲劇學院的導演系研究生,那這一切真的不是幸運而已。我相信,因為papi醬的專業因為她對內容創業時代的精準把握以及預測,她才涉足短視頻領域,經過一番徹骨寒才得梅花撲鼻香的命數。

羅振宇,以前在央視是 《商務電視》、《經濟與法》、《對話》的製片人,可以說是一個資深的媒體人。正因為他有了工作經驗,以及對媒體行業社群的獨到理解,才有了羅輯思維。

這幾天,我在網上很贊同資深媒體人的話。

如果一個「風口」被曝光在了大眾面前,你看到後躍躍欲試,但是你沒有任何準備沒有任何沉澱,只能說明,這個風口已經向你關門了。因為,一個風口是為有準備的人準備的,會是被有準備的人撞見的。

前幾年,O2O火,很多的人去做,結果死了一大片。現在看到短視頻火,有一批青年立志做短視頻,結果我不說,你明白我的意思。

火的東西太多了,有時候我們真的追不上。還不如,沉下心,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去修鍊。等到練到極致,成為你這個領域的專家,佼佼者,相信有一天一定會有一個屬於你的「風口」。羅振宇今年43歲,他沒火幾年,其實大部分的時間人家都在修鍊。我們沒有修鍊,就像追上風口,這著實有點異想天開了。


已經爆發

PS:有位長者教導我,絕大部分你能看到的成功模式,都已無法複製


中國大部分爆發,熱點,紅海等詞形容的互聯網創業都是自嗨型


傳統紙媒人為什麼紛紛轉身投入短視頻內容創業?

大學畢業後,邱兵在《文匯報》任職了13年。而後加入《東方早報》任職總編輯和報社社長,2014年出任東方早報的新媒體項目澎湃新聞CEO。邱兵在這十多年間,見證了《東方早報》這一傳統媒體的發展和面臨的困境,也全程目睹了澎湃新聞這一新媒體項目的成長。

出任澎湃新聞CEO的邱兵,借鑒互聯網創業公司的模式經營,讓「澎湃模式」在業內備受推崇。而且在澎湃任職期間,邱兵還出過三篇文章分別是《大河奔流 我心澎湃如昨日》、《月亮與三千元人民幣》和《我們的失敗與偉大》,而被業界人士稱呼為「邱三篇」。

當「紙媒不會死」和「我心澎湃如昨日」的激昂聲音放佛還停留在我們的耳邊,而今天我們卻看到了這位在傳統媒體行業堅守了幾十年的老幹部,突然離開這個崗位轉身到最新潮的短視頻內容創業。

除了邱兵之外,《外灘畫報》前總編輯徐滬生、《新周刊》前執行主編封新城、《三聯生活周刊》前副主編苗煒、藍獅子主編王留全、南方報業資深記者曾航,也都在過去幾年離開傳統媒體,往視頻行業奔去了。

舉個例子,前不久剛宣布獲得天使輪投資的即刻視頻,其創始人王留全曾經是財經圖書出版社藍獅子的出版總編輯,2014年他離開藍獅子創辦了一家互聯網出版公司。這個過程讓他意識到從互聯網端來解決傳統的問題效率會提高很多。於是,不久他創立了即刻視頻,推出了數個系列的短視頻,包括美食系列和投資人系列等專題,

軍武次位面創始人曾航,曾是21世紀經濟報道的資深記者。曾航說他自己是數據控,在南方報業做財經記者的時候就會每天關注視頻網站的流量數據。對數據的監控讓他看到視頻網站的流量遠遠超過文字類的閱讀數,而這成了他轉型做視頻的動力。

一條創始人徐滬生,是《外灘畫報》前主編,曾創辦過《上海壹周》雜誌。一系列雜誌創辦經歷過後,徐滬生認識到高端一點的生活類內容,已經不適合以圖文的形式在移動端上傳播。他開始意識到在互聯網時代,短視頻將會是一個新的方向。於是他在經過各種嘗試後,進入視頻內容創業領域,開始做「高端雜誌化視頻」。

除了他們,之前也已有不少紙媒人投入視頻領域,包括《新周刊》的封新城在2015年已經加入華人文化開始視頻領域的事業。《三聯生活周刊》副主編苗煒也在2015年離職,創辦了一家叫「拇指英雄」的視頻公司。

紙媒和視頻完全沒有聯繫,而為什麼他們能夠成功轉型?

在已經轉型成功的紙媒人看來,其實紙媒和視頻領域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而他們的成功,讓我們可以總結出幾點內容:

傳統媒體和視頻其實是相通的,無非是傳播途徑的變化而已。不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提供的都是信息,只是二者傳播的介質一直在發生變化。視頻產出無非也是內容的打造,只是相較於紙媒來說,視頻就是讓文字動起來了。

在王留全看來,他從圖書編輯轉型做視頻就是傳播介質在發生變化,而實際內核還是一致的。圖片編輯的經驗積累,讓他對視頻的打造有更高的審美。一條徐滬生也是如此,做雜誌出身的他,對於美的追求有更多的認識。而這正是現代人所追求的高品質生活的一種體現。

紙媒人對於內容的沉澱更豐富。可以這麼說,文字是視頻的原始基石。這些轉型成功的視頻創業者都是在傳統媒體領域紮根了很多年的資深編輯或者記者,他們對於內容的沉澱是其他創業者無法比擬的。從事媒體工作的人,本身就具有天然的優勢。從紙媒過渡到視頻領域,在本質上還是具有比較強的專業性。

曾航告訴娛樂資本論,做財經記者出身的他對於數據非常敏感,根據數據分析得出的結果能夠讓他在打造項目的時候少走彎路。記者出身的曾航可能只是新媒體創業者的一個縮影,但他的成功證明了一點,紙媒人對於內容的沉澱是足夠豐富的。

而且,紙媒人的工作是經過很多工序才得以真正得以面世的,所以他們對於視頻的打造可能更具匠人的工藝。我們從一條、即刻視頻以及軍武次位面等短視頻的質量都可以看出來。

人脈的積累是紙媒人轉型成功的後盾。我們往往看到創業者在自述的時候說,平台初創的時候沒有多少人關注,都是靠業內的朋友轉發來獲得更多粉絲。人脈的積累也是媒體出身的人所具有的獨特優勢。紙媒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比較高的權威性,通過業內人士的導流,這種粉絲的積累對於視頻的傳播是有保障的。

傳統媒體人轉型是大勢所趨

從紙媒轉身到視頻領域的創業者,都有一個共同的想法,那就是傳統媒體人轉型是大勢所趨。

新媒體領域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暴露了傳統媒體的弊端,很多已經轉型視頻內容的創業者都表示傳統媒體的組織構架已經不適應這個時代的發展了。換句話說,傳統媒體複雜的審核和傳播機制已不再實用於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了。

在視頻創業剛剛興起的時候,短視頻之所以被大眾快速接受,就是因為相較於PC端或者長視頻來說,短視頻更符合現代人生活的碎片化時間。加上移動端技術的不斷更進和迭代,視頻相較於傳統媒體來說傳播的成本大幅降低。短視頻的發展,其實一定程度上來說更像是移動的知識庫。而知識的深度,恰好也是傳統紙媒人所擅長的領域。

回到2015年來看,PGC內容創業風口到來讓資本對於內容產業的關注度大幅提升。資本對內容產業的投入,吸引了更多持觀望態度的傳統媒體人加入到這個新興領域的創業隊伍中來。資本的介入讓視頻創業獲得了更多動力,不得不說,資金的吸引力是巨大的。而相較於傳統媒體,資本顯然也是更喜歡有生命力的項目的。從目前獲得融資的短視頻項目來看,投資方都是在行業內有一定聲望的主流基金。

曾航在接受小娛的採訪中也說到,現在很多基金都成立了專門的團隊來投資內容產業。而短視頻似乎是目前來說內容產業領域活躍度最高,投資回報率最快的埠了。

在娛樂資本論看來,邱兵轉身短視頻內容創業並不是一件值得驚訝的事。對於一個在傳統媒體行業戰鬥已久的老兵,新興領域的創業對於他來說更是一件如虎添翼的事。

邱兵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從傳統媒體轉型的人。只是當他頂著眾人仰望的頭銜,還懷揣著巨大資金流走入這個領域的時候,就更吸引了大眾的目光。在前仆後繼的創業者紛紛踏上這條寬闊但也擁擠的道路時,小娛相信能在道路前端見到更多紙媒人的身影。


如果國內的流量費還這麼貴,我覺著圖片和短時頻就不太可能大爆發。


利益相關:網紅公司投資者。

很負責的告訴你網紅就這兩年的事了,趕快變現親。之後會逐漸淡下來。


我先來說8個關於短視頻趨勢的事實:

一、70%的用戶都不願在視頻廣告上的停留超過10s

二、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慧、機器人、無人機等技術或產品的發展,也為短視頻的黑科技網生內容營銷提供了可能。

三、基於短視頻流量或直播流量轉化的電商營銷,也是一個趨勢

四、短視頻網紅的變現速度正在加速

五、擁有流量和用戶追隨的短視頻平台或內容生產機構,將會搶奪傳統4A廣告公司和媒介代理公司的生意

六、短視頻營銷不等於植入廣告,短視頻營銷的爆發點在基於內容的營銷

七、廣告主與消費者的博弈:50%的用戶表示更願意觀看無聲廣告

八、基於移動端的豎版視頻與豎版廣告將會越來越被重視

社交網路廣告增長的趨勢可以說體現了社會化營銷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營銷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當然隨著移動社交時代的到來和發展,社交廣告的發展也有了新的表現。

社交網路視頻廣告價值提升

隨著智能手機和移動網路4G的發展,5G時代的到來,用戶移動網路成本進一步降低,移動消費短視頻的門檻進一步降低;視頻的消費頻率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可以自己創造視頻內容。

視頻已經成為網民、特別是年輕網民最喜歡的社交方式之一。

隨著視頻消費量變得越來越大,巨大的商業機會和內容傳播機會也隨之而來。當流量、帶寬、資費、終端等都不再是問題的時候,尤其是在視頻移動化、資訊視頻化和視頻社交化的趨勢帶動下,短視頻營銷正在成為新的營銷風口。

短視頻的價值遠高於直播

直播的火熱是暫時的,隨著資本趨於冷靜,短視頻的內在價值會逐漸顯現,碎片化時間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從短視頻的內容特徵與成長價值角度,我們對直播和短視頻的區別和關係有兩個基本觀點:

短視頻的成長價值高於直播,投資價值稍優於直播。

·短視頻營銷——新風口

2017年是短視頻元年,70%以上的熱門人物和事件都是通過短視頻火起來的

傅園慧Papi醬 藍瘦香菇 冰桶挑戰 優衣庫試衣間視頻……

視頻具有其他內容所不具備的可視化優勢,其中短視頻作為適合在碎片化的時間中使用、信息量集中的內容載體,也越來越吸引用戶。

時代變了,短視頻成內容消費主力

2017年,大約69%的互聯網流量都來源於視頻消費。

無論是在登錄頁面還是產品促銷頁面,越來越多的電商都開始意識到視頻營銷的巨大魔力:

視頻內容能夠將用戶的轉化率提升至80%,並且88%的用戶都會在產品展示頁面停留更多的時間

各大平台大力扶持

微博宣布1億美金支持短視頻領域 阿里宣布「土豆」全面轉向短視頻行業 今日頭條拿出10億人民幣補貼短視頻創作者…

所以,在未來一段時間裡,短視頻營銷會是一個新的營銷趨勢主流,不做短視頻的商家,在未來2-7年內很可能被淘汰!

由於短視頻營銷越來越被重視,我最近在「三壽頻道」開設了一個短視頻營銷的實操課,大家可以關注下~

另外,還有福利哦~

關注「三壽頻道」回復「營銷資料」,快速領取2G營銷資料包

(400份行業趨勢研究報告500例活動策劃事件營銷策劃案例)


謝邀

其實段視頻資本也是看重了他的流量

最重要的還是大家喜歡,內容換流量,流量變現

「流量紅利已經消失,雖然很多人不甘心的掙扎了幾次,但是最終還是屈服了現實」。

變革家合伙人李江

騰訊的成功讓投資圈的投資人瘋狂迷戀「用戶規模」這個投資邏輯。所以早期的很多創業項目可以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營收,只要用戶數據和規模持續上升就可以。

這個邏輯曾經是創投行業的基礎常識。但是隨著互聯網紅利的消失,再也難以殺出擁有大用戶量的產品。16年中旬,投資圈的視角放到了「內容創業」這個小風口。

內容創業的本質是優質內容能帶來低於其他領域的流量。有流量就有錢,這個邏輯看著是個事。但是很快內容創業的弊端就暴露了出來,那就是【變現難】

三級變現模式崩潰,第三方數據價值持續走低

最近我們看到很多項目在最顯眼的地方突出一個數據「我們在各大短視頻播放量超過10億,我們在各大第三方內容平台上超5億」。

這個看似美好的數據,其實對於專業投資人來說非常的「不真實」。所有的專業人士都很清楚,這些第三方平台對於一家內容創業公司的價值,流量雖然非常大,但是都是平台的,作者露出非常少。粉絲增長的意義更是低得可憐。

所有從各大第三方視頻、音頻、內容的流量都無法在外部形成有效轉化。內部變現的渠道非常的有限。我曾經跟一個短視頻流量非常高的內容創業公司討論過,基本上所有的平台都鼓勵的是你的」站內流量「禁止流量流出交易。頂多同意放一個微信公眾號或者允許中間口播廣告。

很多大流量短視頻創業者一邊對平台的規則感覺無奈,又一邊對平台給的流量激勵心懷期望。所有很多平台想辦法從短視頻內容偷偷轉化到自己的」訂閱號「上,然後再在訂閱號下面悄悄掛一個「購物鏈接」。

一級大流量導入到二級平台訂閱號,最後再導入到銷售變現。這中間的流量鴻溝基本上讓銷量處於「裸奔" 狀態。

訂閱號上百萬的粉絲,在資本市場已經逐漸失去了「溢價能力」。

粉絲和用戶的增長已經很難支撐一家創業公司持續獲得資本支持。創業項目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建立的基礎收入增長模型。

三級資本認同高流量成本,但是不認同地復購率

流量成本的居高不下已經成為了業內共識,所以從投資項目的角度上,大家也不再那麼計較項目在流量成本上的優勢到底有多麼明顯。(畢竟知道問了也相當於白問)

流量成本的上升,導致所有的產品獲取客戶的成本都在急劇上升。

如果創業公司還是按照花錢打廣告,從第三方流量平台導流到自己平台,好死不死的還遲遲堅持用戶增長,就是不變現。很快就會走入擴張窘境中。

2017年的投資風格越來越明顯,大家都在追求最短盈利路徑,不再追求大規模用戶擴張路徑。看不到最快盈利路徑的企業,在早期投資領域將會越來越艱難。

高成本流量已經無法改變,所以企業要生存,必然有足夠大的利潤和復購率。

我最近看消費升級類的企業,只要是品牌相關的公司,我只關注一個核心數據,那就是訂單增長和復購率。在流量成本結果不變的情況下,這種企業更加容易形成「品牌」。同時產品的高復購率,也能降低企業持續拉新的成本。

往後發展的企業,流量轉化用戶,用戶轉化客戶的邏輯,將會把企業帶入一個非常漫長的發展路徑中去。

之後的高成長企業,應該回歸到收入增長的堅信道路中,快速用高效的盈利能力獲取更多的資源。

風險投資真正進入中國市場是以互聯網為最早出發點,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中間的銜接非常緊密。這期間也是中國資本家成長最快的幾年。

以往的用戶增長成功經驗已經讓資本家們吃夠了苦頭,商業回歸理性之後,終將回歸收入增長的道路上。


毫無疑問,短視頻已經成為一個資本聚攏的風口。

據悉,2016年,美妝、美食、生活方式等垂直領域為內容創作者們的主要發力點,短視頻行業的垂直品類已經超過40餘個,市場的分層與細化將是17年短視頻行業的主要走勢。

隨著行業的崛起,越來越多的資本與人力「聞風而來」,「ugc」們開始發力,市場乍現井噴之勢。據悉,2016年秒拍日均上傳視頻超過150萬,日均播放量已經高達20億餘次,全網日均覆蓋用戶超過7000萬。

如今的媒介形式正在完成一場從圖文向視頻轉化的革命。先是是短視頻的「行業一姐」papi醬,聯手羅輯思維拍賣第一條廣告貼片,在行業內搞出了大動作,緊接著又忙著向mcn轉型,拚命往產業鏈的上游靠攏;「關愛八卦成長協會」黏住了一群死忠粉兒,正在完成一場華麗的升級;更有新片場、火星文化等mcn浮出水面,各自跑馬圈地,搶簽網紅。

這是最能代表整個短視頻行業的幾名「玩家」的行業動態,明顯可見的是,他們已經從混沌的行業初態中最早的看清了整個格局,引領著整個行業走向各自擅長的細分領域。

然而,當越來越多的內容被製造出來,缺乏產權保護的市場現狀讓眾多的內容原創者叫苦不迭。

據悉,界面的視頻作品《川普背後神秘華人助選團長的一天》申請到了全國第一張短視頻版權登記書,宣告短視頻行業自此開啟了「維權時代」。

其實,提到產權保護,財經、《新京報》兩家「錙銖必較」的版權維護意識堪為行業之先。但是大多數的內容創作者會認為維權成本過高而退卻,更有甚者像梨視頻的創始人邱兵所言:「文字版權沒有辦法完全保護,短視頻也是一樣。」

之前短視頻行業里經常見到的作品被其他人剪掉片頭片尾上傳其他平台、未經授權就擅自下載傳播的現象非常普遍。獲得了短視頻版權證書,就相當於給原創短視頻內容添加了一個制度的保護傘,給了內容製造方一條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版權的途徑。這對於整個行業而言,無疑是一個好消息。

2013年誕生的短視頻行業雖然是一個新鮮的概念,卻以極其迅猛之勢頭實現了用戶與製作方的爆炸式增長,2017年將是短視頻行業的爆發年,有了版權登記制度的保護,相信短視頻行業會在法律的陪伴下越走越遠。

關於這個話題,想了解更多可以閱覽公眾號【網生內容觀察】的推文《獨家 | 短視頻版權無法保護?梨視頻首次嗆聲界面》,希望回答能有幫助。

http://weixin.qq.com/r/Czn07OnEi7T0ra2P92wZ (二維碼自動識別)


們都還記得當初微信公眾號剛剛推出時的宣傳語:讓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微信的這個決定,不僅成就了微信的內容生態,也間接促成了自媒體時代的到來。

  但是,微信公眾號作為一個綜合性的內容平台,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一方面對於垂直領域的內容生產,例如視頻內容缺乏推動力;另一方面,這種大而全的平台架構對於原創內容生態的構建益處有限。

  那麼,如果針對原創視頻的打造,以開放平台的模式形成統一的入口。並通過成熟的生態鏈對原創作者進行扶持,並對優秀的內容進行管理和推送。這有機會,讓再小的短視頻也能形成品牌嗎?

  事實上,這一設想正被秒拍在9月上線的「創作者平台」實現著。通過這一平台,短視頻的原創作者可以完成視頻上傳、視頻管理和視頻推廣,並以此來實現商業變現。近期,「創作者平台」又上線了包括支持網頁高清視頻上傳、編輯功能多元化、後台數據分析在內的新功能。這是否能夠幫助再小的視頻也能形成品牌?


我對短視頻創業還是很期待,我自己幹了十來年傳統的視頻製作,自己開發客戶,客戶給錢,但受制於客戶,創作者無法跳出商業中甲方於乙方的圈子,很頭疼,所以現在有業務就做,沒有就拉倒,自己開始培育原創短視頻再次創業。我一個人外加兩助理就可以搞了,買了近10萬塊的攝影器材。有興趣的可以加我微信多交流,wxid_ymshc,或微信搜索公眾號bossbookvip,看看我拍的怎麼樣。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視頻網站沒有孕育出那麼多像YouTube上那樣的VLog紅人?
視頻自媒體的前景如何?
為什麼知乎上有一些人對《羅輯思維》的評價很低?
如何評價羅輯思維第118期的《你怎麼還信中醫》?

TAG:視頻 | 新媒體 | 傳播 | 創業項目 | 自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