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罗亚斯德教究竟是怎样一个宗教?
做过一些粗浅研究,但不足以解除疑惑。权当一个资料贴,求多贡献相关资料。
结合之前读完的《祆教史》,以及网上了解到的信息,在这里就我所了解的简单写几句。
“马自达” 这个名字想必大家听说过,汽车头部的翼状标志也广为人知。其实这个名字和图案都来自于拜火教(祆教)。“马自达(Mazda)” 是拜火教最高神阿胡拉玛兹达(Ahura Mazda)名字的一部分,原意是 “智慧”。翼状的图案来源于拜火教的标志 Faravahar,如下图:
1. 起源
拜火教(Zoroastrianism,也称祆教)具体起源于何时何地已经不可考,应当是从印欧人早期对火的崇拜继承发展下来的。因此早期的神话、经典和仪式上都与古印度婆罗门教有相似之处。
目前最早的考古证据是土库曼斯坦的 Gonur Tepe 遗址(大约公元前2500年),发现了拜火的祭坛、圣水等一系列与后来拜火教描述接近的文物。
拜火教的标志 Faravahar,根据时代和使用情况有不同的变形,比如后期萨珊波斯就大幅修改了这个团。其最完整的版本如上。由于拜火教和伊朗之间的关系,这个标志往往也被用来代表伊朗和波斯,而不一定具有宗教意味。下图是波斯波利斯遗迹上的一幅 Faravahar 浮雕,非常漂亮:
2. 开创者
大多数人都将琐罗亚斯德(Zoroaster,又名查拉图斯特拉,苏鲁支)确立为拜火教的开创者。欧洲人对于拜火教的称呼也来源于他。从文献推断,琐罗亚斯德出生时间从公元前1400年到公元前700年都有可能。出生地点相对准确一些,大约是今天的伊朗东部、阿富汗、中亚一带。这与上面提到的早期拜火教遗址很接近。
琐罗亚斯德大约30岁的时候受神启示,对传统的多神信仰进行吸收整理,专尊阿胡拉玛兹达(Ahura Mazda),开始传播一神信仰(这个年龄与耶稣和释迦摩尼差不多)。最初他身边的人普遍反对,也受到了官方打压,不得不前往他乡,最后成功说服了一个国王,以此为契机将改良后的宗教传播到各地。最后大约七十多岁的时候被入侵者杀死。
在诸多希腊语文献中,琐罗亚斯德经常被认为是占星师。但这种说法基本可以肯定是以讹传讹。后来用于称呼占星师,贤者的 Magi 这个词原本就是指琐罗亚斯德和拜火教的教士。
3. 发展
从琐罗亚斯德开始,拜火教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3.1 前期(创始至公元前332年前后,也就是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帝国)
拜火教最早在琐罗亚斯德生前活动的范围内传播,主要是伊朗东部,阿富汗北部,中亚等,随后逐渐向中国西部,巴基斯坦,伊朗西部发展。大约在公元前6-7世纪,米底人和波斯人都已经开始信仰拜火教(根据古希腊的文献和中东地区的考古证据)。拜火教也随着这两大势力的发展逐渐向西传播。在波斯的帝王中,大流士一世应当是第一位明确表现出虔诚的拜火教信仰的。不过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君主们普遍采取宽容的宗教政策,对其他信仰并不排斥。
亚历山大入侵后拜火教信仰与波斯帝国一起遭到了毁灭性打击,神庙、圣火都被大量摧毁,教士被杀。亚历山大也因此被视为恶神的化身。虽然在波斯当地的一些小王朝和波斯之外的地方(例如阿塞拜疆)延续了拜火教信仰,但是典籍的逸散和教士的被杀导致拜火教的传承受到了重大影响,尤其是考虑到当时拜火教的经典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教士口口相传,并无书面记录。
其后的时间里,波斯本土先后被塞琉古帝国和安息帝国(帕提亚)统治。安息人在文化上混合了希腊、巴比伦和波斯,拜火教在民间逐渐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在波斯以外的地区,拜火教已经传播到了北印度,分别对孔雀王朝(印度人)、大夏(巴克塔利亚,上层的少数希腊人和下层的多数印度-伊朗人)和贵霜(月氏人,即吐火罗人)、以及没有形成强大国家但是势力一直不小的粟特人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粟特人。其他民族和国家中拜火教都不是主流,后来更是逐渐让位于佛教,而大部分粟特人都坚持了拜火教信仰,成为波斯人以外重要的拜火教徒团体,并影响到了突厥等周围民族,直到伊斯兰教兴起。
向西,拜火教混合了中东和希腊地区的其他信仰,最终形成了密特拉教,并在罗马帝国早期大为兴盛,最后随着基督教的兴起而衰落。密特拉本身在原始印欧人的信仰中是三大阿胡拉之一,只是在琐罗亚斯德改革后退居二线,但依然受到不少人的重视。
3.2 中期(自萨珊波斯于公元3世纪兴起,至公元7世纪其被阿拉伯人灭亡)
萨珊波斯自命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后裔和继承者,大力扶植拜火教为国教,收集并整理经典,培养教士,形成了宗教(拜火教)、政权(萨珊波斯)、民族(伊朗人)的结合。在这段时间,拜火教的地位甚至比前期更高,出现了官方认定的大祭司。同时,每位君主铸造的硬币上都会有自己的侧面像、名字以及火坛的浮雕。相对而言,其他宗教也就因此受到了挤压,特别是由于萨珊波斯长期与罗马帝国斗争,境内的基督徒生存境遇不佳。
萨珊波斯的拜火教教义与前期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出现了琐罗亚斯德之后最为重要的宗教人物——摩尼。
摩尼大幅吸收了佛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的思想,以及拜火教中的佐尔文派,改革了拜火教。他开创的宗派被称为摩尼教,也就是明教。“食菜事魔” 实际上指的是 “食菜事摩(尼)”。当然,和历史上诸多的宗教改革者一样,摩尼最后被拜火教教士和官方围攻,最终死于狱中。
相比拜火教,摩尼改革后的教义更加完善,更加普世,教团组织结构更加严密完整,因此尽管摩尼从开始传教到死亡不过30年,其思想在波斯境内收到严厉打压,但摩尼教的扩张速度极快,从北非到中国都有存在,而且持续长达一千年。回鹘汗国曾经以摩尼教作为国教。
3.3 后期(自阿拉伯人征服波斯至今)
拜火教作为和官方结合紧密的国教,在阿拉伯入侵中遭到重挫。神庙、教士和文件被大量摧毁。在四大哈里发和倭马亚王朝时期,普通平民被视为有经人,可以保留拜火教信仰,但必须交税。但是在阿巴斯王朝,拜火教徒的地位被降低为卡菲勒。
随着伊斯兰教在波斯境内传播并逐渐本土化,以及异教徒在语言、生活等方面受到了区别对待,同时由于伊斯兰教在诸多方面与拜火教颇为类似,大量拜火教徒转而皈依伊斯兰教。后来伊朗的萨曼王朝就是由拜火教改信伊斯兰的萨珊波斯后裔。尽管如此,一直到阿拉伯征服后的300年后,从两河流域到河中地区依然存在不少拜火教神庙。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终摧毁拜火教信仰的不是阿拉伯人,而是突厥人和蒙古人。信奉伊斯兰教的塞尔柱突厥、伊尔汗国、萨法维王朝、恺加王朝都对拜火教严厉打击和政策性歧视。比如,拜火教徒不能穿新衣服,也不能穿白衣服。直到1925年,巴列维王朝作为近千年来的第一个伊朗本土王朝,对待拜火教徒的态度有所松动,将他们作为伊朗民族主义的象征之一加以扶持,消失了千余年的Faravahar标志出现在了国徽上。
伊斯兰革命后,拜火教徒在伊朗大约有两万多人,主要集中在东部的亚兹德等地。目前,至少在理论上,拜火教信仰是受伊朗宪法明文保护的,有专门的款项扶持,议会里也有一个议席专门保留给拜火教信徒。
正是由于长期在伊朗境内遭到压制,一批拜火教徒移居印度,形成了目前最大的拜火教信徒团体,以及印度重要的少数民族——帕西人(Parsi,其实就是波斯人的意思)。也幸亏有他们的存在,否则许多拜火教经典和习俗恐怕都已经不可考了。
帕西人里有许多响亮的名字。比如塔塔集团的创始人贾姆谢特吉·塔塔,皇后乐队的主唱弗莱迪.墨丘利,印度前总理拉吉夫.甘地(目前尼赫鲁-甘地家族有一半血统是帕西人)。
4. 教义
拜火教毕竟发展了这么多年,所以其教义也在不断的变化,包含了诸多神话和阐述。我只能简单的说一说。
原初有两位神:阿胡拉玛兹达 (善,光明) VS 安格拉曼纽(恶,黑暗)。他们都不是被造物。前者创造了一切善,六大善神,宇宙,世界和生灵,而后者创造了一切恶和对立。这是第一阶段。恶神不断侵袭世间,败坏道德,与善神作对,双方以及宇宙各被造物都参与到这个过程。这是第二阶段。而在善恶最终决战时,前者终将战胜后者,人类也会在救世主的带领下加入,善良的神和人将宇宙恢复到完美的状态。这是第三阶段。
因此,人类必须在思想、语言和行为上都保持善良,崇拜光明。死后会根据生前的言行接受审判,分别进入天堂(善)、地狱(恶)、以及阴暗之所(善恶相当)。最后,当宇宙进入第三阶段时,所有生者和死者都会接受最终审判,恶人遭受永恒的烈焰之苦,善人则会与诸神一起在乐园中获得永生。
随着宗教的不断发展,在思辨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徒们逐渐发现创世这部分存在一些漏洞。如果善神和恶神都是自始出现,同时存在,那么他俩又是被谁创造出的呢?因此后来产生了上文所述的佐尔文派。佐尔文是时间之神,超越了善恶的存在,由他生出了阿胡拉玛兹达和安格拉曼纽。在萨珊波斯时期,佐尔文派是官方扶植的正统。但是在阿拉伯征服之后,这种思想逐渐在拜火教团体中消失了。
5. 仪式
入教礼:一般在少年15岁之前举行,性质与天主教的坚信礼类似。在教士主持下,少年进行祈祷,给自己系上三匝腰带,象征着在思、言、行方面做到至善,并且在今后的生活中都要保留此腰带。
祈祷:每天5次,分别在日出、正午、下午、入夜、午夜。信徒们要洗净脸、手、脚,解开腰带捧在手中,两眼望着圣火向阿胡拉玛兹达祈祷,最后系上腰带。以上是目前拜火教最大的信徒群体印度帕西人的做法。
节日庆典:每年7次,分别献给阿胡拉玛兹达及6位善神。节日当天举行大规模的祭祀、祈祷、宴饮。最重要的节日是诺鲁孜节,也就是新年,设立在每年的春分日。直到今天中东、中亚和我国西部省份的诸多民族还庆祝这个节日。
拜火:火焰是最为神圣的。教徒和教士们往往在仪式中戴上口罩,以防说话时唾液溅出污染火焰。但是也有例外。比如在最重要的祭祀典礼上,就要用混合了麻醉物的圣水淋洒在圣火上,作为净化纯洁。
圣火分为好几个等级。普通人家供奉的火焰是最低级的,可以熄灭;第二级的圣火要从16种不同职业,同时信仰和言行都很纯洁的教徒家中供奉的火焰中提取火种,供奉在城市的神庙里,永不熄灭。最高级的胜利之火则是要从全国范围内千余个不同的家庭获得火种,然后再加上闪电击发的天火。伊朗个别地方的胜利之火据说已经保持了近两千年。传统上圣火都是用高级木材引燃并不断加入,后来似乎还出现了天然气的火焰,非常壮观。
另外,拜火教是不崇拜圣像的,阿胡拉玛兹达没有形象,Faravahar上的人形是国王或者天使,授予王权。拜火教在早期甚至没有神庙、祭坛、和祭祀,只有火坛。后期逐渐出现了神庙,但依然没有神像。
葬礼:分为三天。第一天,由专人(类似于印度教中的贱民,因为尸体不洁)清洁尸体,穿上寿衣;第二天,教士为死者诵经,家属站在远处告别,然后将尸体移至墓地。墓地造型不尽相同,但尸体都会露天放置,棺材上不加盖,让猛禽或猛兽或者狗将遗体大部分吃完,然后收集剩下的残骸堆在一起,自然风化。如果遇上雨季,还必须在残骸的堆积处加上过滤装置,以免污染水和大地。
6. 习俗
目前考证出的习俗大多来源于印度的帕西人团体,也有通过显存文献研究出来的。
洁净:拜火教对洁净的要求很高,因为干净也被视为善的一种,而污秽自然是象征着恶神,要尽量避免。这种洁净体现在生活中的多方面。首先是身体要洁净,勤洗手洗脸,包括在每日祈祷前的清洗。在特别重大的祭祀前,或者特殊人群中,要进行极为复杂的清洗仪式。与之相对的,尸体、头发、指甲特别是血液(也就是一切脱离于人体的东西)都是不洁的。
其次是饮食要洁净。伤人和庄家的动物、昆虫,或者无害但是看上去讨厌的生物不得使用。不仅如此,而且要尽量捕杀。
再次,居所也要清洁。勤打扫,金属物品要保持光泽,等等。
同时,对待自然,比如水,大地,也要尽量清洁。比如不得土葬,不得随地吐痰等等。
重视牛和狗:狗在拜火教中地位极高,至高圣典《阿维斯塔》中,有专门的篇章讨论虐待狗应该如何惩罚。其中的 “虐待” 还包括不给狗吃好吃的。狗被认为有驱赶邪灵的能力,因此在祭祀和葬礼等重要仪式中都会参与。联想到欧美对狗的喜爱,这很可能也是继承自早期印欧人的风俗,而不仅仅是游牧民族的习惯。对比一下,阿拉伯人就非常贬低狗。
拜火教同样也比较重视牛。牛和人被认为是阿胡拉玛兹达最完美的造物(当然,之后被恶神污染了)。牛不仅被作为祭品,而且白色公牛的尿液是专门用来清洁死者用的。婆罗门教与印度教也同样有这个传统。
极其重视血统:上文说的入教礼,由教士主持。他首先要检查孩子父母的宗教信仰。亲生父母双方都是拜火教徒的,孩子才能入教(即使这个孩子从小就被一对拜火教徒领养了也不行)。
对血统的重视还体现在最近亲结婚。人类早期,亲兄妹间的婚姻不在少数,埃及法老和波斯王族都有这个传统。后来随着对生物学的理解和认识,这种习俗逐渐成为了禁忌。然而直到公元10世纪,拜火教的一本重要著作中依然确定了近亲结婚是最佳的婚姻形式,而且不仅仅是兄妹,甚至包括了母子和父女。
这一点在中国的史书中也有记载。《北史 - 列传第八十五 - 西域》中写到波斯人的婚姻:“多以姊妹为妻妾,自余婚合”。另外,西安发现的《苏谅妻马氏墓志铭》,这对苏谅夫妻俩都是波斯后裔,拜火教信徒。其中汉语部分只写了马氏是苏谅的妻子,但是在巴列维语的墓志铭中,写到马氏还是苏谅的女儿。
当然,现代帕西人已经不这么做了,但依然会尽量争取表兄妹和堂兄妹之间结婚。同时跨种族的通婚也越来越多了,毕竟帕西人的数量太少,很难做到严格的族内婚姻。
显然,由于对血统的重视,拜火教从来就不是一个普世宗教,也不对外传教。这一点与犹太教很像。但即使是犹太教,也接受外人在特殊情况下皈依,而拜火教要远为严格。这也导致了目前拜火教团体的人数急剧下降。许多人士不得不考虑对现有的习俗进行改革,以更好的维护传承。谢邀。鉴于很多答案已经把祆教的方方面面讲得比较丰富了,在这里就不补充了。
祆教遗迹或者说遗留的风俗保留地还比较丰富的,要数伊朗中部城市亚兹德(祆教的影响也算是该城市的一个特色和卖点——尽管伊朗人不怎么拿这一点当卖点)和周边的一些景点(如果去亚兹德玩,一般除了市内和市郊,还会有短途的一日游项目,寻访周边的几个历史景点)。
在这里就分享一点当年去时跟祆教相关景点的图片吧(多图杀猫,流量党慎点):
亚兹德是一座古朴的城市,虽然在伊朗也算是大城市之一,但到处可以见到传统建筑和古迹,也没有高楼大厦和浓重工业化现代化痕迹。市中心的面貌如此。
从各条小巷的纪念品商店里可以窥见祆教的标志性符号。
旅馆一角的旅游项目介绍中就有祆教(Zoroastrian)主打的线路,包含市内、市郊和远郊的三四个景点,一天时间基本够看了。
市内主要就是这座祆祠,波斯语叫做Atashkadeh或者Atashkadah,中文翻译过来也可以称为“圣火祠堂”(Atash=圣火),坐落在市内僻静的角落,虽然不是什么很古的建筑,但整体氛围庄重肃穆。
亚兹德市政府在门口所作的说明,该祆祠是建于1934年,原属印度的帕西人祆教联合会,其中的圣火也是引自外来的火种,从公元470年已经燃烧至今。帕西人其实比伊朗本土的祆教徒更好地保留了传统,可能是由于被穆斯林赶到印度次大陆,受伊斯兰教影响较轻的关系。
琐罗亚斯德画像,也不算什么古迹。
祆祠内的一些招贴,包括圣火、先知和“三善”(善思、善言、善行)的教义等内容,其中还有源自圣书《阿维斯塔》的文字。
对神圣标识的解释,长篇大论读起来挺累的……
祆教的历法,对每个月的三十天都有专用名词来命名,具体可以参见元文琪《二元神论》和《阿维斯塔》作品中的相关解释。
既然是圣火祠堂,那燃烧一千多年圣火自然是最重要的供奉对象,隔着反光的玻璃我们可以看出个大概,幸好可以拍照,但人一多拍起来略不方便。
碰巧有个日本团,伊朗人导游用日语为他们解说祆教的内容,导游背后的玻璃里面就是刚才看到的圣火。
出了祆祠回看建筑顶上的马兹达标识,别有一番神圣和神秘感。流传几千年的宗教虽然不再繁盛,但还是会有虔诚的信徒视其为至高无上的信仰。
出了祆祠,可以驱车前往市郊造访祆教徒曾经的墓地——Dakhmah,我们管它们叫做“寂寞塔”(寂殁塔)。由于祆教徒处理亡者的方式特殊,死后的尸体置放必须远离生活圈之所,且按照教义有诸多禁忌,这里看起来真的有种异界的与世隔绝感。
由于不是什么经过开发的景点,小伙伴们只得徒步自己往上爬,小丘虽然不高但坡还是有点陡的。
也没有成型的阶梯或者山路,只能爬一会歇一阵。
登顶之后可以看到还有另外一座一样的塔,外观跟堡垒相似,由一堵石墙围起,中间是一个平台,有些坑大概是以前埋葬死者的,现在已经不见尸骨,不是被移走就是被鸟兽或者自然力量分解掉了。
从寂寞塔可以远眺亚兹德的大半个城市,也算是近郊的制高点了。
寂寞塔旁边的山脚下有村落的遗址,据说曾经是祆教村落,早已被废弃。所有的建筑都是土坯房,形制极其简单。
右边用围墙围起的据说是祆教徒的公墓,可能原来寂寞塔里埋葬的部分祆教徒后来被移到了那里。不知道是不是仍然沿用。
最后出场的,是位于远郊或者说城外远处(车程单程要两个多小时)的祆教圣迹恰克恰克(Chak Chak)。它是位于山区中的一处上千年来由祆教圣徒建造的、供奉圣火的类似祠堂的古迹,如今也算是一处旅游景点(但不怎么收门票),祆教徒凡是来到亚兹德,必定会来这里朝圣。
Chak chak的名称源自于古老的传说,这里虽然位于荒漠边缘的山区里,但却有着泉水的踪迹,恰克恰克就是水滴的声音,历史上有几个关于祆教圣徒的传说都取材于这里,据说部分树木也是因为有了泉水的滋养才得以生长。
周边的环境看起来相当恶劣,气候又比较干热,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坚韧的毅力和虔诚的宗教信仰,信徒们能在这里供奉圣火上千年。
建筑入口处的说明。
圣火祭坛,实际上是山坳里借势搭建出来的一处建筑,这里的圣火比亚兹德市内祆祠的历史更加久远,所以受到众多信徒的景仰和守护。当然,参观者也是络绎不绝。
从祭坛向外望去的景观
祭坛边的展示柜里有印度教徒捐赠的《阿维斯塔》等资料,可以看出,跟亚兹德市内祆祠里的文字很相近,也是一脉相承的内容。
以上就是在亚兹德和周边地区可以寻访到的关于祆教(好吧,我一直对“拜火教”的名称不太敏感,当年伊朗朋友学中文发音成了“白胡椒”)的踪迹。当然,还有不少细节,就不一一详述了。在德黑兰其实有一座精美的祆祠,可能是后来才建的,用来参观为主,不如亚兹德的来得传统和古朴,少了点韵味。有一点缺憾是没有跟祆教徒有过直接的接触,在伊朗要遇上祆教徒的概率真的很低,即便是在曾经的核心区域亚兹德,不仔细找也不一定能够发现,因为他们大多都很传统低调,虽然不避世但也不会很招摇。
原来贴图真的还挺累的……另找到两三个视频,等传好了之后更新再贴吧。
-----------------------------------挖出视频两段,半分钟左右/段,都是在恰克恰克拍摄的----------------------
圣火祭坛内部
祭坛里其实面积不大,但由于有泉水浸润,比起外部的干热环境舒适多了。拍摄时手抖得很,随意看看吧。
---------------------------------------------------------------------------------------------------------------------------------------
总结下来,其实亚兹德跟拜火教相关的景点并不算是很吸引人,专门为了看景点在路上花很长时间也挺不值得。周边的景点基本上都没什么开发,甚至不如清真寺、风塔什么的有看头,只是保留着些许古朴的往日风光。
说起拜火教,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明教和小昭,其实拜火教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在中国称为祆教。在拜火教的神话中,带有翅膀的天马是引领无罪之人去往极乐世界的神兽。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天马这一形象在向欧亚大陆各地传播的过程中,是如何融入不同文化中的。
拜火教主神阿胡拉·马兹达
说到祆教(拜火教)天马,那就不得不提拜火教的神符 - 阿胡拉·马兹达的图像与“翼”作为辅助图形的符号。不仅是古波斯火祆教,甚至在整个被两河流域古文明影响到的中亚、北非、中欧都热切崇尚带有“翼”的动物形态。不过,古波斯的火祆教更甚,在火祆教的神话中,有翼天马是带领无罪之人去往极乐彼岸的神兽。
波斯-拜火教与周边
好。关于祆教天马的古典背景我就说上面这么一丁点。下面以开挂的方式来重新发现天马!
西安何家村发现唐代窖藏金银器 - 正式名称为:鎏金飞廉纹六曲银盘 ▲
注:—— “飞廉,亦作蜚廉,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中的神兽,文献称飞廉是鸟身鹿头或者鸟头鹿身,秦人的先祖之一为飞廉。”
因为这只银盘中的动物长了鹿头,结果此盘被命名为“飞廉纹”银盘了。可是经验告诉我们,光看脸是无法了解真相的 ···
马鬃难道完全被无视了吗?它长了独角兽的角而非鹿角是怎么回事?在斯基泰人眼里,崇拜鹿是因为鹿的速度,打造黄金马具也不仅是因为马在生活以及战斗中是他们的好伙伴,同时也具备——“速度”这个关键特征,再加上斯基泰人酷爱同构艺术手法。那么,这个银盘中的形象就是典型的运用了斯基泰人手法的鹿首天马造型。
其实早在公元前,斯基泰人的纹身里就有中原战国流行的图形纹样,所以唐代长安城脚下出现斯基泰人风格的银盘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关于流行于西亚、中亚的多形象叠加同构手法,下图也是一例。
在火祆教的教义中牛是神圣的,可是牛的“速度”不足,在牛的形象里融合同构了天马的部分特征(比如其颈部、鼻梁,显然不是牛的特征)并为其加上双翼是将牛神化的重要形式。 —— 美索不达米亚式浮雕 苏萨 伊朗 ▲
再者,金银器向来充斥着所谓“胡风”,并且金工艺一直是斯基泰人的特长。中亚粟特人无论从血缘上还是文明继承上都与斯基泰有直接的联系,倒是金银器上如果出现了非常典型的中原元素便非常奇怪了。所以强行将这个图案命名为符合中原传统典故的“飞廉”恐怕不妥。
这是从此物的名称所思考到的问题。当我们在绘图软件里重新绘制这只天马的图形时,还有其它新发现。
非常均衡的造型。完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见下图。
古人不可小觑啊!整只貌似复杂的天马造型里其实只有一个同半径的圆作为构图基本单元!这招不是和二战后流行的国际主义设计风格的图形构成理论相近吗?——基本的单元形通过几何构成幻化出符合视觉规律又多变的图形,设计师们可以不用再拿这招跟客户炫耀自己的图形设计多么的精妙了,没错,唐代的工匠们在黄泉下正默默注视着 ···
Twitter 的这个标志虽然进化了好几代好不容易变得好多了,但是还不如古人,说好的圆与圆之间的比例关系呢? ▲
当然,古人不会像现代人那样玩命搞抽象构成,边边角角还是会落在单元形之外,但是不得不说整体内部的线条构成逻辑是遵循了一定的网格规律的。固然上图中Twitter的标志(是迭代改进后第五版的)也应用了这一手法,但是明显圆与圆之间的比例考虑欠妥。
以上是对银盘中天马形象图案形式语言的研究。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地方出现的天马,继续探索天马背后的故事:
伊特鲁里亚(属于今意大利)双耳瓶 公元前300年 ▲
在太原市郊发现的虞弘墓的石椁上也出现了类似上图这样长着鱼尾的天马形象,据说当时“ 震惊中外,出现了让中国人民难以理解的天马形象 ”。古代中原人都能接受,现代人感到难以理解岂不是因为文化水平的问题 ···
虞弘是鱼国人,但是这并不是天马长出了鱼尾的原因 ··· 我们可以发现,虞弘墓中的天马形象与上图中伊特鲁里亚出土古罗马双耳瓶上的图案除了翅膀以外,图形特征非常接近。那么虞弘墓中的天马形象很可能是受到了希腊化影响改造过的鱼尾天马形象,别忘了亚历山大东征后紧挨着我国西域地区的巴克特里亚几乎是一座希腊城邦。那里,正是粟特文明发源地河中地区的近邻。
伊朗-巴克特里亚-粟特-中国
虞弘石椁浮雕 ▲ 代表着祆教中恶神造物的狮子与代表着善神造物的天马搏斗
虞弘石椁浮雕 ▲
罗马鱼尾天马形象基础上,中原工匠将西方式的写实鱼尾改为了中国人更容易理解的一团仙气模样 ▲
虽然虞弘其族人曾经为匈奴、柔然所役,鱼国所在地尚无定论,不过他曾“检校萨保府”(萨保为唐代中国境内的粟特首领的称谓,亦为官名)、出使过波斯、管理着中原地区的粟特聚落,那么很有可能他的家族是长期臣服于北方各路胡人的粟特人部落。我们回首北方边境历史就会发现,当中国北方某一部落异常强大时,归附、加入其中的周边部落亦会与之成为一体。当匈奴强大时,东胡便成为了匈奴的一支,而当东胡中的鲜卑强大时,部分原匈奴部落则汇聚入鲜卑,当柔然强大时,白匈奴嚈哒人(曾经隶属匈奴)和突厥都是其从属,当突厥强大起来兼并了柔然,嚈哒人也兀自向西自立为王。总之,谁是强者谁便有了代表全体东亚北境各部落的大旗。这也难怪当大唐掌握了西域之时各国便不顾一切仿效中原的制度、建筑形式甚至姓氏了。
沟通东、西、南亚的中亚-粟特
但是粟特人有着自己独特的坚持。不论在哪里称臣或经营生意,必然将自己“聚落”的管理模式以及信仰的火祆教坚持传递下去。那么,传递自己族人的信仰与精神,视觉符号即是最佳的载体之一。哪怕与家乡相距万里,葬身中原,也要按照家乡中亚人民的仪轨引导来生去往天堂。尽管浮雕中的风格完全汉化,在内容上与其粟特家乡风俗别无二致。
于是,游走于波斯与中国之间的粟特大员虞弘,以结合了古罗马人鱼尾与中原范式 —— 其家乡信仰的经典天马符号,与其故人相忘于东土的“江湖”。
欢迎关注我团微信公号
地球观察团
ID:diqiuguanchatuan
http://weixin.qq.com/r/BTr95TzEhmH5rXiG928X (二维码自动识别)
谢 @憨山门下 @锱铢必较吕蒙正 @DHMO Geek邀。
我觉得关于祆教的问题,高票答案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我也就不再狗尾续貂了……而且我专长是摩尼教而非祆教,感觉自己也没法说得比别人更好。那我就索性偏题答一答。为了方便打字起见,我就不特别指出拜火教祆教和琐罗亚斯德教这几个名词的区别了,统一都写作祆教。
诚然,波斯历来有着二元信仰的传统,但所谓「二元论」,我们应该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义。二元论并不是指同时信仰两个神,而是指在二元对立的前提下单取一神。而这种对立,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善和恶的对立,光明与黑暗的对立,精神和物质的对立,灵魂和肉体的对立。最有代表性的二元论宗教大概是祆教和摩尼教。
然而,并不是所有提倡二元对立的宗教都属于祆教系统的。长久以来,摩尼教一直被认为是祆教的一个异端派别;然而事实恐怕并非如此,摩尼教中的祆教成分比我们印象中的恐怕还要少得多。一般来说,摩尼教被认为是祆教在试图转型成世界宗教的一次尝试,但我们并不能就此认为摩尼教是祆教的一支,就如同我们不能认为基督教是犹太教的一支一样。摩尼对于祆教而言,正如耶稣于犹太教。摩尼提出了新的律法、新的经典、新的神学理论和新的宗教认同,而摩尼教与祆教的区别甚至比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区别还要大得多。
在提到摩尼这个人物时,我们常常把他和耶稣基督进行类比。事实上也是如此,摩尼在宗教角度所作出的贡献与耶稣存在高度的相似。他们同样在民族宗教中产生,试图将民族宗教进行普世化,而在他们自身的宗教体系内部,自己的地位是开创性的也是终结性的。他们同样为旧宗教势力所攻击,并因此而殉道。耶稣因犹太人而死于罗马人的十字架,摩尼也同样因祆教祭司而死于波斯王的十字架。摩尼教也正如基督教一样,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局限于一时一地,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的世界性宗教。从北非,罗马,近东地区到中亚和中国沿海,到处都可以找到摩尼教的信徒。
与大多数人印象不同,摩尼并非出自于祆教,而是出自于基督教家庭。我们可以认为摩尼在创造自己的宗教时受到过祆教的影响,但显然不能把他当做一个祆教的改革家来看待。二元世界观的构建显然和祆教一致,但摩尼在二元论的路上走得比祆教更深更远。
大概在公元前七世纪左右,祆教内部产生了佐尔文派这一异端思想。祆教一直以来的二元世界观认为,善神和恶神是双生子的关系,但既然是「双生」,就应当由另一者所生。佐尔文派认为,善恶二神都由至高的佐尔文神(意为永恒)所生,马兹达神生于供献,而阿赫里曼则生于疑虑,二神一善一恶,相互斗争,善神在最后将会取得胜利。佐尔文派甚至一度取代了正统的地位。这位「佐尔文」,后来被摩尼教吸收,成为摩尼教的至高善神「察宛」,二者只是译名不同而已。与祆教佐尔文派合二为一的理念不同,摩尼教把察宛看做善的代表,即「明尊」,而原有的善神阿胡拉马兹达,在摩尼教中成为了受明尊命令前去攻击恶魔的先驱者「先意」。
我们可以看出,摩尼教仅仅是在骨架上取了祆教的二元论,而深入到具体思想上,摩尼的理念显然更接近于基督教,即保罗-马克安-摩尼的诺斯替嬗变过程。诚然,诺斯替思想在正统基督教而言也是异端,但这并不妨碍它和基督教的传承关系。摩尼教的拯救理论显然是基督教性质的。摩尼视察宛、耶稣和诺斯为摩尼教版本的圣父、圣子、圣灵三一神。在摩尼教思想中,我们可以发现很深的基督教思想痕迹,这和摩尼出身的教派是分不开的。正如摩尼教修士福斯图斯所指出的那样「事实上,在全能的圣父、其子耶稣基督和圣灵的名义下,我们崇拜的是同一个神。但是我们相信,圣父自己位于至高的太初之光中,保罗称之为人所不能靠近的光,而圣子位于次生的、可见的光明之中……」显然,正如基督教继承了犹太教但却不能称之为犹太教异端一样,摩尼教对祆教的继承也不能称之为祆教的异端。
唐代,摩尼教、祆教和景教传入中国,被并称为「三夷教」。对于古人而言,区分这三种宗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摩尼教和祆教的关系自不用提,景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在东传的过程中也受到了二者的影响,变得更为强调光明与黑暗的对立,「景」字即为光明之意,而其在翻译经典的过程中也存在相互借鉴的情况。这样一来,时人对其了解不深,便容易将三者混同。
述曰:太宗时,波斯穆护进火祆教,敕建大秦寺。武后时,波斯拂多诞进二宗经。厥后大历间荆、扬、洪、越等州各建摩尼寺。此魔教邪法,愚民易于渐染。由屡朝君臣、当世名德不能简邪正以别同异,故其法行于世而弗禁。嘘,是盖西土九十五外道之类欤!——南宋·释志磐·《佛祖统纪》卷39
波斯穆护,即为祆教祭司。然而,大秦一词历来却是罗马的代称。拂多诞,为摩尼教主教之音译,摩尼教有七十二拂多诞,分管天下各教区。在描述摩尼教的文字中,三夷教竟同时出现,显然古人并不清楚它们的区别。或许唐人还能做出区分,不过自宋以降,便多将其混为一谈了。时至今日,一般人多将祆教与摩尼教混同,这就要归功于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中给明教加上的拜火设定,以及后续一系列文艺创作所进行的发扬。
对于传入中国的祆教而言,它在历史上做出的影响多数是政治的而非宗教思想上的。三夷教中,摩尼教和景教都属普世宗教,积极对外传教,而祆教在这方面显然较弱。史书上记载的祆教信徒多为胡人,汉人信徒数量几乎可以忽略。在敦煌,我们发现了摩尼教的《仪略》,景教的《三威蒙度赞》等汉文文献,在陕西发现了景教流行中国碑,在洛阳发现了内容可以与敦煌文献相印证的景教经幢,在福建发现了明教留下的霞浦文书,然而对于祆教的中文经典,却是一无所获。或许祆教并不对外传教,或者经典数量太少,早已湮没在历史中了。
但宗教思想上的弱势并不代表祆教在各个角度都毫无影响。有学者认为,安禄山是祆教徒,其名字是音译,为粟特语的Rokhshan,意为光明。摩尼教文献《仪略》中提到「佛夷瑟德乌卢诜者(本国梵音也),译云光明使者……」所谓「夷瑟德乌卢诜」,为帕提亚语frê?tag r??an,「卢诜」和「禄山」都是同一词汇的不同变形。宋元时期,文学作品和史料中多有火祆庙的记述,祆教的拜火特点在此时已经与汉人传统的火神信仰紧密结合,成为了一种全新的形态。
然而,我们在这里要指出的是,宋代以降的祆神信仰,并不能简单的等同于中原曾经出现过的祆教,或者是波斯本土流行的琐罗亚斯德教。萨珊波斯系祆教,九姓胡祆教,粟特系祆教,虽然都以祆教名之,但在具体表现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就更不用提中原残留的祆神习俗了。正如蔡鸿生先生所指出的:「从娘胎带来浓重的巫气,聚火咒诅,以咒代经,妄行幻法。作为宗教符号的西胡崇七之俗,也在民间蜕变成“七圣祆队”的神秘形态,面目全非。」因而,以蔡、林为代表的三夷教大家认为「摩尼教异端化,火祆教民俗化,景教方伎化」。祆教的信仰特征正是依靠其进入民俗才能保留至今,不过作为「火神庙」的祆教信仰,与波斯原有的祆教自然是大大不同了。
最后祝您,身体健康,再见。
波斯 圣地骨科
广告:一本不正经的宗教群 572520289(只加各宗教信徒)
懒到半年更新一次的公众号 晨曦圣堂 Mar-Ammo
第一楼的答案不错。但多年前曾在天涯论坛的煮酒论史板块看到一位名叫“西乞术”的网友的帖子:[史海钩沉]拜火教介绍。异常精彩,内容翔实且走在学术前沿。现全文复制粘贴于此,供大家一赌:
“
拜火教介绍
序
旅居海外,网游是我业馀的主要消遣项目。有一次无意间进入一个拜火教信徒聚集的帕尔西人论坛,为其奇异的风俗习惯所吸引,自此在各个帕尔西网站潜水达二年之久。在这二年里,粗读了各种拜火教经典的英译文本,又在图书馆里恶补了一些有关的史地知识。2002年底,我将学习所得写成网文《介绍拜火教》,发表在海外中文论坛上。拜火教作为人类社会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对其他宗教,尤其是起源于中东地区的宗教,有过深远的影响。例如,拜火教的世界未日岀现童贞女所生的救世主的预言、自然规律是上帝的智能设计的阐释,先後被其他宗教吸收改造纳入自已的神学体系。但自公元七世纪起,这个曾经有过显赫历史的古老宗教就已经式微,今人对它的各方面都所知甚少,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把五年前的旧帖,修改删补後转贴到天涯社区来的原因。
本文分六節张贴岀来:(1)历史简述,(2)圣典《阿维斯塔》,(3)神话故事,(4)圣火和圣水,(5)寂静之塔,(6)又一次生存危机。笔者不是专业宗教学者,文中错误缺失之处在所难免,尚望高明者指教。对拜火教感兴趣的网友不妨进一步阅读龚方震和晏可佳两先生合著的《祅教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岀版社,1998年)。
(1)历史简述
拜火教,汉语文献中称祆教或火祆教,创立者是琐罗亚斯德,因此又叫琐罗亚斯德教。琐罗亚斯德的生卒年不详。拜火教圣典《阿维斯塔》中保存有十七首传说是他创作的颂歌,现代学者根据歌词的语言学特征,推测他生活在公元前十四至十世纪之间。九世纪时编辑的拜火教百科全书《Denkard》里有一章介绍他的生平,文中夹杂有许多神话故事,真实性值得怀疑,但如去掉荒诞怪异的部分之後,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据该章所述,琐罗亚斯德出生於巴克特里亚地方(今阿富汗北部,《史记大宛列传》称之为大夏)的一个贵族家庭。三十岁时,他受到上帝阿胡拉马兹达圣灵的启示,传播他自称为“好宗教”的新宗教。开始时,朋友、族人都反对新教义,他被迫离开家乡,到外地去传教。经过无数次拙折之後,中亚草原中的克兰斯米亚王国国王皈依了新宗教,成为新宗教的保护者,拜火教从此以该王国为中心传布开来。琐罗亚斯德在七十七岁时,于巴克特里亚首府巴尔克城(《後汉书西域传》的蓝氏城)为入侵的游牧部落杀死。如果这些记载属实,那么拜火教的原创地不在伊朗本土,而在中亚草原中的阿姆河流域。拜火教是如何传进伊朗本土的,已经没有痕迹可寻。
公元前550年,伊朗阿卡门尼家族的居鲁士以两河流域为中心,建立了波斯第一帝国(前550-前330)。居鲁士采取包容兼蓄的宗教政策,对各种宗教的神祗都表示敬意,但把拜火教的主神阿胡拉马兹达排在首位。前539年,波斯大军和平地开进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巴比伦城,居鲁士在巴比仑皇宫中设立了王座,发表了一篇著名的加冕演说,演说全文被用楔形文字铭刻在一座橄榄形的石柱上。1879年,这座石柱在巴比仑废墟乌尔城(在今伊拉克境内)出土。经过二千五百多年的沧桑,石柱上的铭文还是非常完整。这篇铭文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人权宪章。原柱现藏伦敦大英博物馆,另有一块复制品陈列在纽约联合国大厦。1971年,联合国曾用五种官方文字包括中文出版了该铭文的释文。在演说中,居鲁士提到许多宗教的神祗,但在把皇冠载到头上时,他声称是在阿胡拉马兹达的帮助下载上这顶皇冠的。
另一波斯名王大流士一世在今伊朗境内贝希斯登城外的摩崖石刻-《贝希斯登铭文》中反复强调自已的权力是神授的,他的帝国是上帝阿胡拉马兹达的恩赐。大流士一世时的波斯,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彊域横跨亚、非、欧三洲,中亚草原的大部分、印度西北部、埃及和北非、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的色雷斯地区,都在其版图之内。当时印度小国林立,中国还在春秋未叶,欧洲除了希腊之外,其馀地区还没有出现国家形态。但波斯在西征欧洲时遭遇到希腊城邦的强烈抵抗,在长年战争中国力消耗殆尽。公元前330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终於攻灭了阿卡门尼王朝。伊朗文献说亚历山大是拜火教的死敌,熄灭了许多圣火,焚毁了圣典《阿维斯塔》,屠杀了无数的教士。亚历山大死後,马其顿帝国分裂成几个王国,伊朗属於塞琉古王国,汉语古籍称之为条支。此後的一百多年里,希腊化浪潮席卷整个中近东地区,拜火教曾一度衰微。
公元前247年,占据伊朗东北部帕提亚省的中亚游牧部落首领阿尔萨息一世称王,从塞琉古王国独立出来,其後代把彊域扩展到两河流域。帕提亚王朝(前141-後224,汉语文献称之为安息)传世的文字资料极少,诸王世系的推定多依仗岀土钱币上的铭文。其中,至少有一位国王(伏罗计斯一世,39-45,50-76年在位)是虔诚的拜火教徒,王弟还是拜火教的神职人员。拜火教在此期间发展成为一股巨大的政治力量。
公元224年,伊朗王公阿尔达西尔一世推翻帕提亚王朝,建立了萨珊王朝(波斯第二帝国,224-651)。阿尔达西尔一世出身於世袭拜火教教士家庭,本身就是高阶祭师。他登上皇位後,宣布拜火教为国教,设置主教总管教务,授权教士主持诉讼和徵收赋税,拜火教进入了鼎盛时期。在皇室和贵族的支持下,拜火教会全力扼杀异端,公元277年,处死了拜火教和基督教混合衍生的新宗教-摩尼教的教主摩尼,公元529年,又谋杀了拜火教的异端马兹达克教的教主马兹达克。马兹达克在人类思想史中占有一席地位,他最早提出了“人生而平等”的口号,他推动的诉求“人活而平等”的运动,被西方某些历史学家描绘为最早的共产主义运动(附注1)。公元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之後,以拜火教为国教的波斯帝国成为基督教东传的一面防火墙。作为与罗马争霸的手段,萨珊王朝迫害基督教徒,但保护被罗马教庭宣布为异端的基督教聂斯脱里派。正是在这一时期,所谓“三夷教”的拜火教、摩尼教和景教(即基督教聂斯脱里派)通过陆地和海上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内地。
七世纪初,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兴起。公元651年,阿拉伯人“真主伟大”的战斗口号响彻波斯全境,萨珊王朝覆灭。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後,初期尚能容忍拜火教的存在,但从八世纪起,宗教冲突愈来愈尖锐,大批拜火教信徒被迫改宗伊斯兰教。公元1256年,蒙古大军远征中东地区,兵锋直达地中海東岸。在战火中,拜火教信徒进一步减少,残存的经书大部分被焚毁,拜火教又一次受到致命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恢复过来。波斯在中世纪前的彊域远远超越现今伊朗的范围,长期拥有今属伊拉克的两河流域,古代波斯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在伊斯兰教兴起之前,拜火教作为中近东地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长达一千三百多年,可说是古代波斯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
公元916年,伊朗帕提亚省的一群拜火教信徒经由波斯湾乘船逃亡到贴近印度西海岸边的一个叫做丢(Diu)的岛屿上,十九年後,才得到当地印度王公的许可,在目力可及的瓜加拉答地区登陆定居。这群逃亡者的後裔是现存的最大的拜火教信徒群体,被称为帕尔西人(Parsis)。现在世界各国的拜火教徒总人数约为十四万,其中,九万二千在印度,一万七千在伊朗,五千在北美(皆为本文初发时,2002年的数据)。
在当今世界上,拜火教是一个弱势宗教团体,是大小宗教之中的一块活化石。下文将要介绍的信徒们仍然坚持的一些风俗习惯,表面上和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但实际上他们和现代社会接轨得极好。在印度王公统治下,帕尔西人坚信自已的宗教,坚守祖传的风俗,坚持不与外族通婚,当了八百多年默默无闻的农民。英国在印度建立殖民统治後,帕尔西人迅速弃农从商,被称为“印度的犹太人”。从十九世纪中叶起,在印度的造船、钢铁、化学、纺织、电力等工业的创建和铁路的修筑中,帕尔西人都作岀了与其人口不相称的重要贡献,若干头面人物因此获得大英帝国的勋位,或被选入英国议会。1950-1960年间,英国资本因印度独立而纷纷撤出印度,许多企业为帕尔西财团收购。为了回馈社会,帕尔西人出资设立了许多学校、孤儿院和医院,服务对象不分种族和信仰。直至今天,帕尔西人塔塔(Tatas)家族乃控制着印度的重工业,被称为印度工业的第一家庭,古遂赖加(Godrejs)和惠迭(Wadias)家族则在印度的轻工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在这里不得不记上一笔:不少帕尔西富豪的第一桶金是向中国输岀鸦片赚到的。1830年底,42家在中国从事鸦片贸易的外国公司里,有20家是帕尔西人独资经营的公司。在帕尔西鸦片商人当中,名气最响亮的要数致富後成为大慈善家的杰其博(Sr. Jamsetjee Jejeebhoy,1783-1859),他是第一个获得大英帝国勋位的印度人,1842年,维多利亚女皇授于他爵士爵位,1858年,又授于他可以世袭的从男爵爵位。
附注1:马兹达克运动
五世纪未叶在波斯第二帝国创立的马兹达克教,是从拜火教中分裂岀来的一个异端。拜火教持善恶二元论,善恶对立,界线分明。马兹达克也持善恶二元论,但善恶相混,善中有恶,恶中有善,连上帝也不例外。马兹达克出身於世袭拜火教教士家庭,本身是一个高阶神职人员。他声称受到上帝圣灵的启示,要对拜火教进行改革,经他改造过的拜火教被称为马兹达克教。马兹达克教本身的文字资料已经全部失传,今人对马兹达克教的了解,都是通过它的意识形态上的敌人:拜火教、基督教、以及後来的伊斯兰教的记述才知道的。从这些记述看,马兹达克推动的不仅是一场宗教改革运动,而且也是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当时波斯社会贫富差距悬殊,教士和贵族占有大部分财富,而平民却一贫如洗。马兹达克宣称所有的人“生而平等”,但社会上弱肉强食,对财富的占有极端不公平,而造成人与人的不平等。为了实现所有人“活而平等”,马兹达克主张每一个人应有均等的财富,他定义的财富,包括财产和妇女,因此後来的批评者说他主张“共产共妻”。但为他辩护者说对手故意歪曲他的原意,以“共妻”一项为例,他主张的不过是每人不得有一个以上的妻子,而穷人也有结婚的权利。马兹达克要求信徒过集体生活,善待借宿的陌生人。他还是一个非暴力主义者,反对杀生,提倡信徒都吃素。他的教义,在波斯贫民中有巨大的号召力,很快就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马兹达克开始传教时,正是波斯新皇卡瓦特一世(488-496,498-531年在位)登基的时候。卡瓦特是马兹达克的密友,不仅皈依了新宗教,而且支持马兹达克推动的社会运动。後人对卡瓦特这样做的动机颇多猜测,因为卡瓦特本身正是马兹达克教谴责的首要对象。他的皇家库藏是全波斯最大的一笔财富,他的後宫里有数千宫女嫔妃。他皈依马兹达克教的目的,可能是试图利用下层信众的力量,打击当时已经尾大不掉的大贵族集团。波斯前皇,他的哥哥,就是为大贵族集团谋杀的。卡瓦特皈依马兹达克教後,采取了一些行政措施:打开部分地方政府的仓库,把财物分配给贫民;除了三座圣火神庙外,其它拜火教神庙一律关闭;终止贵族只与贵族通婚的习俗,允许贵族妇女嫁给农民。随之波斯的一些行省发生了骚乱,马兹达克的信徒袭击商店和富人住宅,把财物取出重新分配。在此形势下,大贵族集团和拜火教会联手发动政变,逼迫卡瓦特退位,并把他囚禁起来,同时立卡瓦特的弟弟为新皇。卡瓦特很快从囚所脱逃,出奔到中亚强国白匈奴(汉语文献称嚈哒)的汗庭。卡瓦特年青时,曾作为人质,在白匈奴汗庭生活过,和白匈奴可汗有良好的私人关系。二年後(498年),在白匈奴铁骑的护送下,卡瓦特回到帝国首都泰西封,重新登上了皇位。卡瓦特复辟後,开始疏远马兹达克运动,但并不禁止马兹达克传教。马兹达克运动又继续了将近三十年,最後因卷入皇位继承斗争,失败後受到致命的打击。
卡瓦特有三个儿子:皇长子是马兹达克的信徒,次子双目失明,三子虎斯劳是马兹达克运动的反对者。在大贵族集团和拜火教会的支持下,虎斯劳成为皇储,并逐渐接过年迈的卡瓦特手中的权力,但受马兹达克信众支持的皇长子乃是他嗣位的潜在威胁。公元529年某一天,虎斯劳以储君名义召集马兹达克到皇宫与拜火教教士进行辩论。那天夜里,马兹达克与皇长子同时被害。随後,波斯各地开始全面镇压马兹达克运动,被杀的信徒总数说法不一,从数千至十万人不等。虎斯劳即位後称虎劳斯一世(531-579年在位),是萨珊王朝最後一位有所作为的君主。他限制大贵族和拜火教会的权力,构建了相对独立的司法和教育系统,创立了波斯历史上的第一所大学,修筑了许多道路和桥梁。他在位期间,波斯政局平稳,人文气息浓厚,出现了短暂的文艺复兴的局面。
马兹达克在五世纪未,就提出“人生而平等”的概念,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佛教也有“众生平等”的概念,但是在宗教意义上的,指包括动、植物在内的“众生”都能修行成佛。佛教把个人的贫困归因於前世行为的业报,因此“众生平等”的说法并没有成为要求社会改革的依据。马兹达克则不同,他从“人生而平等”进一步诉求“人活而平等”,并发动一场运动来实施自已的主张。马兹达克运动对波斯风俗的影响,在杜佑《通典》(成書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即公元801年)一百九十三卷“波斯”条下有所记载:“事火神、天神。婚合不择尊卑,於诸夷之中最为醜穢”。“婚合不择尊卑”,恰恰是马兹达克运动的成果之一,在马兹达克运动之前,波斯贵族是不与平民通婚的。马兹达克的思想,後来渗透到伊斯兰教十叶派某些支派的教义之中,对十叶派居多数的现代伊朗乃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圣典《阿维斯塔》
类似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可兰经》,拜火教的圣典称《阿维斯塔》(Zend-Avesta),是不同时代的不同作者用多种波斯方言所著的经文总集。Avesta一词为古伊朗语,本义已经不可考。早在帕提亚王朝时期,《阿维斯塔》主要部分所用的语言,除了少数博学的高阶教士之外,已无人能懂,对经文的解读,要依赖这些教士的注释,即所谓Zend。在阿卡门尼王朝之前,伊朗只有西北部的米底王国使用一种至今还没有完全破释的远古文字,其它地区还没有文字系统。《阿维斯塔》的经文依靠教士口耳相授,一代代传流下来。阿卡门尼朝大流士一世在位时(前522-前486年),组织学者创造了一种楔形文字系统,後人称之为老波斯楔形文字,《阿维斯塔》第一次被记录成文。传说一共抄写了两部,亚历山大大帝攻克阿卡门尼王朝首都波斯波利斯时,其中一部毁於战火,另一部被携至希腊,不知所终。
帕提亚王朝伏罗计斯一世在位时(39-45,50-76年),开始重新撰编《阿维斯塔》,这项工作直至萨珊王朝虎斯劳二世在位时(591-628年)才最後完成。第二次成文的《阿维斯塔》使用的是巴列维(Pahlavi)字母。公元651年,阿拉伯人征服波斯,第二次编集的经文又被毁。现存的《阿维斯塔》是九世纪後第三次编集的经文的复制品,主要内容为使用巴列维字母的第二版的残卷,篇幅约为七世纪时的四分之一。丢失的是第二版《阿维斯塔》中收集的历史、法律、天文、地理和医药部分,而宗教部分基本完整。其原因是拜火教有一项至今还坚守不易的传统:在进行各种宗教仪式时,使用无人能懂的古伊朗语,根据拚音照本宣科。尽管不知所云,教士对常用的经文都能背得滚瓜烂熟(死背经文是拜火教会培训新教士的主要课程)。这些经文重新默写下来,几乎没有断章缺句。一些不常用的经文,如每年使用一次的经文,在再编时就有缺失。现存最早的《阿维斯塔》版本是十四世纪抄写的巴列维文本,共六卷:《献祭书》、《诸神赞歌》、《增广献祭书》、《律法》、《常用经文选辑》(又称《小阿维斯塔》),和《残经汇集》。
《阿维斯塔》的核心部分是传说为创教教主琐罗亚斯德亲自创作的十七首颂歌,再加上两篇补充材料,总称为《吉萨》,收集在《献祭书》卷里。《吉萨》所用的语言和《阿维斯塔》的其它部份都不相同,非常古老,和印度文献《梨俱吠陀》所用的梵语类似。伊朗人和印度人同是远古雅利安游牧部落的後裔,原来居住在伏尔加河东岸草原上。公元前四千年左右,古雅利安人以中亚草原为中继站南下,一支在印度次大陆定居下来,为现代印度人的祖先,另一支在伊朗高原定居下来,发展成今天的伊朗人。《梨俱吠陀》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十五到十世纪之间。从《吉萨》和《梨俱吠陀》的比较语言学研究,现代学者推测琐罗亚斯德生活在公元前十四至十世纪之间。如果比较语言学的断代正确,《吉萨》至少已被拜火教教士背诵了三千年。在後来的二千年里,连背诵者自已都已不知所云。
对《吉萨》的破译,始於法国东方学家迪佩农(Abraham-Hyacinthe Anquetil du Perron,1731-1805)。1755年,迪佩农作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雇员到达印度,随後的六年里,他在印度学习梵文,并在拜火教徒聚居的帕尔西人社区学习古代波斯语言和文字。1771年,他在法国出版了《阿维斯塔》包括《吉萨》在内的法文译本。基督教会对法文版的《阿维斯塔》的出版极为不悦,但五年後,又出现了德文译本。现在《吉萨》有主要西方语言的多种译本。琐罗亚斯德生活在三千多年前,当时人的概念、逻辑、思维方式都和现代人不同,在翻译时,要借用现代人的概念和语言去表达古人的思想,很难避免不受学者本身的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所以,即使是同一语言的,但不同译者的译本,内容差异也很大。对同一句话,不同的译者各说各话,很难说谁的译本是准确的。
根据《吉萨》的描述,琐罗亚斯德生活的时代,各游牧部落之间相互攻伐,战事频繁。当时流行的旧宗教,战前战後都要用动物的鲜血向诸神献祭,其中,牛是用得最多的牺牲。在战争中受害的生灵,推举公牛的灵魂向上帝呼救,要求得到保护。上帝於是通过圣灵启示琐罗亚斯德,让他传播新宗教以拯救受难的生灵。这是《吉萨》的序曲。旧宗教崇拜众多的神祇,包括一组共称阿胡拉的神祗。琐罗亚斯德劝导牧民只信仰其中一位阿胡拉-阿胡拉马兹达。“马兹达”的含义是“智慧”,“阿胡拉马兹达”就是“智慧之主阿胡拉”,琐罗亚斯德以此与其它阿胡拉区分,并尊阿胡拉马兹达为至上神,即上帝。阿胡拉对中国人应不陌生,衪就是佛经中常见的阿修罗(详见附注2)。
琐罗亚斯德赞美上帝通过七种圣灵创造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关於这七种圣灵,学者(译者)们有不同的理解。有人把七种圣灵理解为上帝的七种属性,就象一盏灯射出的七道光芒一样,那么,新宗教是一种一神教。有人理解成上帝“创造”了七位神灵,这七位神灵是在上帝之外的独立存在。如果这样理解正确,新宗教就是一种主神教,因为在主神之下,起码有七位副神。在拜火教的具体宗教实践中,它是一种主神教。实际上,现存的所有宗教,包括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都是主神教。这些宗教的主神-上帝或真主手下,都有一批副神-天使、先知等等为其奔走服务。
琐罗亚斯德在《吉萨》中又设立了一组对立面:“真理”和“谎言”,两者处於持续不断的斗争之中,这是拜火教善恶二元论的源头。学者们对这一组对立面又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琐罗亚斯德所谓的“真理”和“谎言”,都是心理层面的活动,不是独立於人们思维之外的物理存在。但另一些人则理解为一种外在的神灵,而“谎言”就是後来拜火教神话中恶神的原型。琐罗亚斯德声称上帝给於每个人选择“真理”和“谎言”的自由。如果选择“真理”一边,上帝就会通过“心灵之火”,使人“有正确的思路”,“说正确的话”,“做正确的事”。正确的事包括帮助穷人和弱者,反对血腥的献祭,但进行其它数种上帝赞尝的献祭。“三正一体”(good thoughts,good words,good deeds)後来成为拜火教徒的座右铭。
琐罗亚斯德还指出,在世界未日之时,每个人都要经过最後的审判。作恶者将会堕入他称之为“绝域”(Worst Existence)的地狱,而行善者将进入他称之为“至善之宫”(House of Best Purpose)的天堂。这里的“天堂”和“地狱”又是现代译者借用後来才形成的宗教概念来解释琐罗亚斯德的话。琐罗亚斯德并没有说“天堂”和“地狱”,他那个时代还沒有形成“天堂”和“地狱”的概念,但如不做“天堂”和“地狱”的比喻,现代读者很难理解“至善之宫”和“绝域”是什么意思。无论从文体或内容看,《吉萨》是一组在宗教仪式上吟唱的诸神赞歌,并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完整的神学理论专著。正因为如此,後人才有发挥想象力的巨大空间。以《吉萨》为核心,後来的拜火教神学家们层层堆积起一整套拥有众多神祗,善恶对立的的神学体系。《吉萨》破译之後,才知道後人的工作距琐罗亚斯德的原意有多远。
附注2:阿胡拉和阿修罗
拜火教的上帝阿胡拉马兹达,是远古雅利安游牧部落一组共称阿胡拉(Ahuras)的神祗中的一位。Ahuras在梵文中的相应词是Asuras,是印度吠陀神话中一组魔鬼的共称。拜火教中魔鬼的共称Daevas(英文魔鬼Devil的词源),在梵文中的相应词是Devas,是吠陀神话中天神的共称。古伊朗语和古印度语同源,为何出现这种神魔颠倒的现象,原因不明。一种假说是在远古时,伊朗人和印度人分别属於不同的雅利安游牧部落,Ahuras是伊朗系雅利安部落的保护神,而Devas是印度系雅利安部落的保护神。两个部落曾发生冲突,後来分别把自已的保护神升格为天神,而把对方的保护神打成魔鬼。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印度学学者巴普雷(Asko Parpola)根据出土文物推测,远古雅利安部落的移民分二波进行。第一波在公元前十九至十七世纪,从现今的土库曼斯坦东南部经卑路支斯坦(原属阿富汗,今属巴基斯坦)到印度河谷,这一支雅利安人崇拜Ahuras。第二波在公元前十七世纪左右,从中亚草原进入土库曼斯坦东南部,後来也到达印度河谷,这一支雅利安人崇拜Devas。但他们是否分别是伊朗人和印度人的祖先,是否发生过冲突,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证据。
佛教在印度建立後,把吠陀神话中的神、魔按自已的需要,重新塑造形象、分配角色。吠陀神话中的魔鬼Asuras在佛经中的中文译名是阿修罗。佛经中,阿难在“如是我闻”一番之後,总要介绍为我佛说法捧场的各方神圣,大多有阿修罗在场。在佛教神话中,阿修罗道是六道轮回中的一道。轮回到阿修罗道的生灵,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口广一千由旬(由旬为印度古代行军一天的距离,约相当於四十华里),寿六千岁,是天龙八部之一,也是十界之一。阿修罗族悍勇绝伦,几次杀上忉利天,把天神一族(也是六道轮回中的一道)打得落花流水,因此落得一个好战的坏名声。不过引发战争的责任,大多不是阿修罗族,而是忉利天主帝释天。这位天神之王好色成性,欺侮招惹阿修罗族的漂亮女人。帝释天的原型是吠陀神话中的主神:雷神因陀罗。佛教可能较早接纳因陀罗於门下,所以乃高封他为天神之王。公元四世纪後,婆罗门教逐渐转型为印度教,因陀罗受到冷落,地位远远低於印度教三大神梵天、吡湿奴与湿婆。在拜火教神话中,因陀罗是七大恶神之一,是变节、叛教行为的人格化神祗,是上帝阿胡拉(阿修罗)马兹达的死敌。在北传佛教(大众部,後来演变为大乘佛教)中,阿修罗道属于善道,而在南传佛教(上座部,曾被大乘佛教贬称为小乘佛教)中,阿修罗道是恶道。可见善恶有时是极难弄得清楚的,就是在佛教内部,看法也南辕北辙。
(3)神话故事
九至十一世纪期间,拜火教神学家根据《阿维斯塔》的记载和波斯民间传说,用巴列维文撰修成一册名叫《Bundahishn》的神话故事总集,被称之为拜火教的《创世纪》加《启示录》。
《Bundahishn》叙述时间开始後一万二千年里的故事,这一万二千年,又等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三千年。在第一个三千年开始时,宇宙里一无所有,只有遥遥相对的一团光明和一团黑暗。光明之中是上帝阿胡拉马兹达,黑暗之中是魔神阿里曼,衪们都是无形无质无性别永生不灭的神灵。开始时,阿里曼不知道上帝的存在,而上帝知道阿里曼的存在,并知道自已要进行的创世活动,将受到阿里曼的敌视和破坏,双方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作为创世的先行工作,上帝在这最初的三千年里,创造了无数的“虚空”和“Fravashi”。虚空用来分隔光明和黑暗,保护光明不为黑暗所污染。Fravashi是一种其他宗教都没有的精灵,她将进入每一种上帝的创造物中,促使该创造物按上帝预定的方向运动、发展和演化。如太阳、月亮的升起和降落,水从高处向低处流,植物萌芽发育开花结果,婴儿长大成人,都是Fravashi的作用。
我找不到合适的汉语词汇来表达Fravashi这个概念的含义,若从功能的角度考虑,Fravashi或许可以近似地理解为自然规律或上帝的智能设计。和当前流行的智能设计论比较,Fravashi的概念要古老得多,内涵要丰富得多。智能设计论是近百年间基督教的神创论与达尔文的进化论激烈论战的产物,而在公元224年萨珊王朝建立以前,波斯就已经有了以庆祝Fravashi下凡探亲为主题的每年一次的盛大节日(详见下文)。智能设计论试图解释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复杂性等生物学现象,而Fravashi不但试图解释各种奇妙的生物学现象,而且试图解释一切其它的自然现象。
在第一个三千年行将结束时,阿里曼突然从黑暗中出来,看见了远处上帝所在的那一团光明。阿里曼试图侵入光明,却总是遇到无穷无尽的“虚空”的阻挡,祂满怀怨恨地返回到黑暗中。上帝遥感到阿里曼的敌意,上帝预见到,祂和阿里曼的斗争,将会持续九千年。在第二个三千年里,祂们将分别按照自已的意志进行创世活动。在第三个三千年里,双方的创造物将以大地为战场缠斗不休。在最後的三千年里,邪恶的创造物将会被消灭,阿里曼将会被逐出光明世界。为了在第二个三千年里,阿里曼不会从黑暗里出来干扰自已的创造,上帝主动去会见了阿里曼,经过艰难的谈判,双方约定了为期三千年的战前和平。上帝担心阿里曼会後悔毁约,又高歌一曲最神圣的圣歌《Ahunavar》,使阿里曼也能超越时空,看到上帝最後的胜利。阿里曼听完了圣歌,预见到自已失败的结局後非常沮丧,行动亦受到圣歌的禁制,在黑暗中整整三千年没有再出来。
第二个三千年是两位造物主各自创造的时期。拜火教的创世神话和其他宗教的创世神话都不相同,不但有善恶二位造物主,分别创造美好的和丑恶的事物,而且在创世过程中,意识形态先行,抽象概念的创造优先於具象实物的创造。阿胡拉马兹达的第一个精神世界的创造物是圣灵正思(Vohu Manah),第一个物质世界的创造物是天穹。天穹是用坚硬的材料打造磨光的卵形封闭薄壳,新世界将全部包装在这个薄壳里。《阿维斯塔》的早期经文说制造天穹的材料是最硬的石头,晚期经文改说是金属,这个变化或许反映了金属器具从无到有、自少至多的历史进程。随後上帝又创造了五种圣灵:真理(Asha Vahishta)、秩序(Khashthra Vairya)、慈善(Spenta Armaiti)、健全(Haurvata)、永生(Ameretat)(附注3)。在这六种圣灵的辅助下,上帝在天穹之下依次创造了水、大地、植物、原牛和原人,又在大地和天穹之间安装了星星、月亮和太阳。最後上帝创造了火,使火渗透所有物质世界的创造物。这六种圣灵,加上後人增补的第七种圣灵-服从(Sraosa),经过人格化之後,成为拜火教神话中的七位天使长。阿里曼在黑暗中最先创造的是邪灵谎言(Mtokht)。为了挑战上帝创造的七种圣灵,祂又创造了六种邪灵:恶念(Aka Manah)、变节(Indra)、贪婪(Nanghaithya)、混乱(Saurva)、虚弱(Tawrich)、衰老(Zarich)和狂妄(Aesma Daeva)。这七种邪灵人格化之後,成为拜火教神话中的七大恶神。
且说阿里曼虽然也创造了许多邪恶的创造物,但因为受到圣歌《Ahunavar》的禁制,一直在黑暗里处於半睡半醒状态。直到第三个三千年开始时,一位名叫娇依的少女才把祂唤醒。娇依是妇女能够做出的所有“坏事”:包括卖淫、虚荣、传谣、唠叨等等的人格化神祗。娇依是谁创造的?《Bundahishn》没有明说,但另一册性质类似《Bundahishn》的拜火教古籍《Selections of Zadspram》记载,原来上帝在创造原人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原女人,就是娇依。不知什么缘故,她叛逃到敌营去了。阿里曼经娇依的呼唤解除禁制後,非常之高兴,吻了一下娇依的额头,她马上有了月经。因此在拜火教里,月经被认为是最不洁净的物质,妇女在经期中严禁参加所有各种宗教活动。不过从另一角度看,阿里曼创造了月经,对人类能夠传宗接代也做出了不可抹杀的贡献。
阿里曼清醒後,立即率领祂的邪恶创造物,袭击上帝创造的物质世界。祂在天穹薄壳上凿穿一个小孔,进入了物质世界,马上使黑暗复盖了三分之一的天空。祂钻入大地,大地从此分裂成碎块,并在地底深处形成了地狱。上帝创造的水,原来储藏在大地之下,经祂污染之後,不再清甜可饮。祂渗透进各种植物,使植物枯萎死亡。祂在大地上满布品质恶劣的坏动物:毒蛇、蝎子、蟾蜍、蜥蜴等等(拜火教把动物分成二类:毒蛇、蝎子等是阿里曼创造的“坏动物”,狗、牛等是上帝创造的“好动物”)。祂在原牛和原人周围散布贪婪、肉欲、痛苦、饥饿和疾病,同时指派娇依专门去对付原牛和原人。最後祂向火发动进攻,在火里混入烟雾和黑暗。在这个时候,後知後觉的天使们才开始反击。经过九十个日日夜夜的激战,阿里曼和邪灵们才被赶进大地深处的地狱。经过这次战乱,上帝创造的洁净光明的物质世界已经被污秽黑暗污染,到处善恶、美丑并存,相互争斗不休。
原牛和原人是上帝最得意的创造物,娇依使两者都生了病。原牛死後,它的骨髓化生成五十五种谷类植物和十二种药草,它的双角,鼻子,血液,分别化生出各种豆类、葱蒜和葡萄藤。因此在波斯,葡萄酒是鲜血的象征。原牛的精子经过月光净化後,先化生出一对公牛和母牛,再化生出大地上所有的各种门类的动物,包括天上飞的鸟类和水里游的鱼类。
在原牛死後三十年,原人也病死。在整整三十年里,娇依和原人都守望在一起,在这里应该有一段绵缠的情爱故事,但在《Bundahishn》中只用一句话带过,很可能是编写者认为有关故事不足为人道,故意略去。原人的身体分解後,在地底下形成了金矿和银矿。原人的精子经过日光净化後,在大地上成长为一株大树,大树的二支主干,分别变成男人玛西和女人玛夏妮。上帝对这一对男女非常宠爱,上帝告诉他们,他们是祂的最完美的创造物,将是大地上所有人类的祖先。上帝要求他们有正确的思想,说正确的话,做正确的事,不要崇拜魔神阿里曼。但是邪灵很快侵入了他们的思想,在一次对话中,玛西和玛夏妮一致声称阿里曼是整个物质世界的创造者。邪灵进一步使他们相互充满敌意,争吵打斗不停,对对方没有一点性趣。直到他们五十岁时,才第一次生了一男一女一对双胞胎,以後又生了六对双胞胎。从这七对双胞胎,繁殖出地球上人类所有的种族。人类始祖玛西和玛夏妮在满百岁时死去,因为生前的罪恶,他们的灵魂墜入了地狱,在那里直到世界末日。这段故事默认上帝也要犯错误。祂创造的第一对夫妇中,娇依的程序显然出了毛病,不能成为人类的始祖。可怜的上帝只得启动原人无性生殖的功能,产生出第二对夫妇,而第二对夫妇又叛变了祂,死後他们的灵魂都在地狱中沉淪。
在拜火教里,灵魂并不会反复投生,因此没有轮回的概念。拜火教认为,每个活着的人都由三部分组成:肉体、灵魂和Fravashi。灵魂和Fravashi都先於肉体存在於天堂里。灵魂先进入胚胎,婴儿生下时,Fravashi又进入肉体,三者合而为一。Fravashi是个人的精神导师,代表上帝设计的正确生活方式。但选择行善或作恶的决定权完全属於灵魂,Fravashi决不会干涉灵魂的选择。如果灵魂做岀的决定和Fravashi预设的一致,就成为至善至美的完人。当人死亡时,灵魂和Fravashi迅速与肉体分离。Fravashi以一种纯净的、没有被污染过的状态马上回到天堂。灵魂在人死後的两天里,都在遗体周围徘徊,依恋不去,要在第三天的清晨,才由天使长服从(Sraosa)接引到一座名叫天桥(Chinvat Bridge)的桥头。每个人的灵魂在此将受到守桥天使Meher的审查。如果该人生前的善行超过恶行,天桥马上变得无比宽广,灵魂将通过天桥,并发现他的Fravashi以美丽的处女的形象等候在桥的另一端,引导他进入天堂(无论生前是男是女,所有的灵魂都是男性)。如果该人生前的恶行重过善行,天桥变得比头发丝还细,灵魂将堕入地狱,在那里等候世界末日的最後审判。
Fravashi每年都有一次下凡探亲,在亲人家里过夜,第二天清晨才离开。这一天是古代波斯最盛大的节日。在萨珊王朝之前,这一天恰好是新年元旦前的一天。萨珊王朝立拜火教为国教,改用拜火教的历法後,这一天距新年元旦长达十天。这十一天和新年一起成为波斯最长的节日,叫Fravadigan节。萨珊王朝以前,只有Fravashi在此节下凡探亲的说法。萨珊王朝时,又相信升入天堂的善人的灵魂也伴同Fravashi一起下凡返家探亲,因之节日的亲情更加浓烈。
因为阿里曼及其邪恶创造物侵入了上帝创造的物质世界,在第三个三千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谎言”在人类社会里占有优势。琐罗亚斯德的诞生,启动了最後一期即第四个三千年。他创立了拜火教,标志着“真理”开始反击“谎言”。琐罗亚斯德在《吉萨》中预言,救世主(沙西安,Saoshyant)将降临大地,以终止人类的恶行,使“真理”战胜“谎言”,世界将变得无限美好。从琐罗亚斯德的预言,衍生出世界末日和最後审判的神话故事。据《Bundahishn》的描述,琐罗亚斯德死後,将陆续出现三位童贞女生育的救世主。经过他们的持续努力,阿里曼的邪恶创造物才被彻底消灭。其中最重要的第三位救世主名叫Astvat-Ereta,但信徒们更普遍地直接称呼他为沙西安。据称沙西安是琐罗亚斯德的儿子。琐罗亚斯德和妻子同房产生的圣种,由天使带走,保存在伊朗圣湖Kansaoya的湖底。在最後一期三千年行将结束时,有一位处女在圣湖里洗澡而受孕,生下沙西安。沙西安将使拜火教复兴,并带领信徒们举行无数次最神圣的Yasna仪式,摧毁阿里曼创造的邪灵和邪恶的创造物。最後,上帝亲自把阿里曼从天穹上的小孔逐出物质世界。
接着是世界未日来临。一颗慧星将击中大地,熔化的金属在地面上形成汹涌澎湃的洪流,整个世界淹沒在无边无际的火海之中,被污染的世上万物在烈火中将得到净化和再生。已死的善人的灵魂将从天堂下凡,已死的恶人的灵魂将从地狱中释放出来,与活着的人们一起接受最後的审判。每个人都将通过燃烧着的火海,熔化的金属将浸没受审者,直漫到他们的咀边。善人的灵魂通过火海,就象在微温的牛奶中散步一样轻快。恶人的灵魂通过火海,将感受到刻骨铭心的苦痛,但他们的罪孽将在烈火中完全焚毁。上帝将从大地中收集骨骼,从植物中收集毛发,从水中收集血液,与经过烈火净化的灵魂结合,使所有人都得到再生。再生的人们将饮用救世主沙西安亲手配制的圣水-呼玛而得到永生。
琐罗亚斯德关於世界末日出现救世主的预言,对许多宗教的神话体系都有巨大的影响。其中,还有一段和耶苏基督纠缠不清的公案。据《圣经》马修福音2:1-12记载,耶苏出生後不久,有三位东方国家来的Magi在天上一颗大星的指引下,找到初生的耶苏,向耶苏祝福和礼拜。当时的东方国家,是帕提亚朝波斯,而Magi,正是拜火教神职人员的头衔(一说为伊朗一个祭师种性的名称)。Magi们难道把耶苏认做为琐罗亚斯德预言的救世主了?今天的基督教会当然不承认这种异端邪说,但如何解释拜火教士来礼拜耶苏呢?当时马修福音的作者写下这段文字的时代背景,应该值得研究。马修福音中有耶路撤冷被罗马大军摧毁的记载,成书年代不会早於公元70年。现代圣经学者认为它最有可能写成於公元70至100年之间。当时新生的基督教远远不象现在牛气,而是孤立无援,到处受罗马当局和旧宗教的迫害。在同一时期,拜火教巍巍然是帕提亚王朝的主流宗教,在中近东地区有巨大的影响力。抬出耶苏是琐罗亚斯德预言中的救世主,或许有威慑对手的作用。今天,基督教已成为世界上势力最强大的宗教,而拜火教的风光时代早已经成为过去。今天的基督教信众们恐怕很难理解建教初期的圣者们竭尽所能,用一切可能的手段维护和发展初生的宗教的苦衷。
附注3:波斯五圣与中国五帝
鸦片战争前後,许多帕尔西人在香港经商,他们头缠白布为饰,被当地居民称为“白头人”,他们信仰的拜火教被称为“白头教”。清未王韬在《瓮牗馀谈》中评论“白头教”道:“古有梭鲁华舌者,生春秋时,白头人之经即其手著,道与《书经》略相似。《洪范》陈九畴,梭鲁亦言五行、五福、五极、五征之类,又有五行之神与九壤之说。所云最尊大者,两仪之分,举凡有无、光暗、生死、善恶等,皆为两仪之神所主。所可异者,以阳神为善而无始终;以阴神为恶,常与阳神相争,必为所灭。且言阳神之下有六大神,即五行神与谷神,此亦与《虞书》六府相类也。其馀分吉凶、测象纬,亦无大异。此白头教与华人教同源之一证”。
王韬所谓的“梭鲁华舌”或“梭鲁”即琐罗亚斯德,“五行神”指上帝创造的五种圣灵:真理、秩序、慈善、健全和永生。依波斯古代神话故事,五圣在辅助上帝时,职司各不相同:真理主火,秩序主金属,慈善主大地、健全主水,永生主植物。王韬的论说有太多牵強附会之处,但波斯五圣确实分别与火、金、土、水、木相联系。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里,可与之类比的是五帝:主火的赤帝,主金的白帝,主土的黄帝,主水的黑帝,主木的青帝。据鄭玄注,他们的名字依次为赤熛怒、白招拒、含枢纽、叶光纪和灵威仰。白招拒、叶光纪象汉名,其馀三帝的名字颇象译名。赤熛怒和含枢纽绝非中国传说中的炎帝烈山氏和黄帝轩辕氏。五帝的崇拜始于秦襄公立西畤祀白帝,此後地处西来通道要害的秦国又陆续为青、黄、炎(赤)三帝立畤,而文献中缺乏秦以东诸国祀五帝中任何一帝的记载。直至汉王二年,刘邦为黑帝立畤,才湊足了五帝五畤之数。这些蛛丝马迹当然不能证明什么,但波斯五圣与中国五帝究竟有无关系?是有待进一步研究澄清的有趣问题。
又,我将拜火教的神名译成双音节的汉语词汇如真理、秩序、慈善、健全、永生等,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这些波斯神名的词义很难用其他语言的单一词汇准确地表达岀来。英译者的通常做法,是先将神名的发音用英文字母拼岀,如Asha Vahishta,然後附加一段详细的说明,而不同英译者的说明有时不尽一致,反映了各人的理解存在差异。我综合他们的说明拟定的神名,很可能与本义有一定距离。
(4)圣火和圣水
拜火教因信徒在火前祷告而得名,如同十字架是基督教的宗教符号一样,火是拜火教的宗教符号。拜火教信徒自辩并不崇拜火本身,但他们对火确实有特殊的感情。他们认为,火是世界上最纯净的物质,代表光明、温暖和力量。在拜火教的神话里,火神是上帝之子,信徒注视火焰,集中注意力,便可能与上帝沟通,从而吸取力量,去恶从善,净化心灵。圣火的燃料,是木材和香料。木材當中,以檀香木为首选,但因得之不易,大部分场合只好从宜,用其他木材替代。古希腊文献记载:在阿卡门尼王朝以前,圣火设立在高山顶上,拜火仪式是在露天举行的,阿卡门尼王朝时期才开始建造圣火神庙,此後圣火就供奉在神庙里。上世纪七十年代,前苏联在土库曼斯坦的考古发现说明,古希腊文献的记载有误,圣火神庙的建造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千多年前(见附注4)。
依照燃点的仪式,圣火分成三个等级。最低一级是“普通圣火”,设立在居室、会所、礼堂里。这种圣火用於日常典礼,如婚礼、丧礼、入教礼。典礼结束後,火可以熄灭。为保证火的洁净,点火和灭火时不得用咀吹,以免口中浊气污染火焰。教士在圣火前背诵和讲解经文时,也要带上特制的面具或口罩,以防唾沫溅入圣火。1999年,太原市晋源区发掘了葬於开皇二年(592年)的一座隋墓,墓主虞弘是来自中亚鱼国的拜火教徒,入仕北齐、北周、隋三朝。虞弘墓石棺床座上画有一座灯台形圣火坛,两侧各有一位载口罩的人首鸟身祭师。2000年,西安市北郊发掘了葬於大象元年(579年)的一座北周墓,墓主安伽来自中亚安国,死前为同州地区粟特人移民的政教首领(萨保)。安伽墓门门额上画有一座在莲花三驼座上的圣火坛,两侧亦各有一位载着口罩的人首鸟身祭师。可见佩带口罩以保证圣火洁净,是拜火教古已有之的传统。今天的帕尔西人乃保持这种传统。在一些信徒家里,有长年不灭的圣火,以供随时祷告之用,也属於普通圣火一类。普通圣火是各级圣火当中唯一允许非信徒观看的圣火。古代波斯社会的基层单位是农户,普通圣火可说是农家之火。
第二级圣火称“火中之火”,由不同阶层的信徒贡献的圣火的余烬(没有完全熄灭的燃烧过的木块)点燃而成。火中之火供奉在中心城市神庙的圣火坛上,有专职教士每天至少五次添加木材和香料,维持火不熄灭。火中之火属於地区级的圣火,是该神庙所在地区信徒团结的象征。在中近东地区,有一项非常古老的传统:居民先建造起所崇拜的神祗的神庙,然後围绕着神庙形成聚居点,遂步向外围扩张,设置街道和市场,最後在聚居点四周修起城墙,一座城市就诞生了。城主通常是一方诸侯,统治以该城市为中心的一大块土地。火中之火的神庙依循这种传统的模式建筑,因此是一方诸侯之火。
最高一级圣火称“胜利之火”。点燃一座胜利之火的仪式往往长达一年,要组合波斯全国各地各个阶层,如祭师、贵族、武士、牧人、农民、猎手等等贡献的一千零一座圣火的余烬。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余烬是来自天火-闪电击发的火焰。胜利之火供奉在帝国的几座主要神庙里,由通过繁琐仪式净身的教士保持燃烧不灭。胜利之火代表皇室的光辉荣耀,是波斯帝国之火。作战时,胜利之火的余烬由武士护送到战场上,以鼓舞战士的斗志,保佑战斗的胜利。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後,大部分圣火神庙被改建成清真寺,圣火也被熄灭。但也有少数圣火为信徒秘密维护下来直至今天。据说在伊朗中部某些偏僻的山村里,还保存着连续燃烧了二千多年的从未熄灭过的圣火。
在拜火教的宗教仪式中,和在圣火前祷祈同样重要的是饮用一种叫呼玛(Haoma)的圣水。拜火教最重要的献祭仪式,Yasna,就是在圣火前背诵大段的《阿维斯塔》经文,同时向诸神贡献呼玛,即向圣火淋洒呼玛,参与献祭的教士和信众也依次饮用呼玛。同样的圣水在印度叫苏玛(Soma)。在《梨俱吠陀》的1028首赞歌中,有120首提到苏玛,可见呼玛或苏玛献祭是印度系和伊朗系古代雅利安人宗教仪式的重头戏。在拜火教神话里,呼玛亦是上帝诸子之一,是草药和医疗之神。信徒们相信,以呼玛命名的植物和用这类植物配制的饮料,能治疗疾病,使人延年益寿;在世界末日时,救世主沙西安要亲自调制呼玛,人饮用後将获得永生。在宗教仪式中,由祭师配制呼玛。配制者把制备呼玛用的植物放在石钵里,用石块压出白色(或说金黄色)的浆液。这种浆液可直接饮用,或再和水、牛奶、黄油混合後饮用。
根据《梨俱吠陀》和《阿维斯塔》里的描述,现代学者一致认为呼玛(苏玛)中含有致幻剂成份。饮用呼玛後,使人的视觉和听觉都发生改变,而更重要的是精神状态的改变。饮用者高度亢奋,飘飘欲仙,“听到”平常情况下听不到的声音,“看到”平常情况下看不到的形象,许多曾经幻想过的事物似乎都变成了现实。但从很早的时侯起,可能由於原料断绝,制作呼玛的植物已经使用不含致幻剂的代用品,而原来使用的植物已经失传。
从十九世纪起,西方植物学家就开始研究呼玛∕苏玛的原材料究竟是什么植物。有人认为是一种红色的蘑菇-毒蝇鹅膏菌(Amanita muscaria,见附注5),又有人认为是叙利亚芸香(Peganum harmala)。这两种植物都含有的致幻剂成份,导致的生理反应和《梨俱吠陀》与《阿维斯塔》中描述的类似。但这两种植物并没有为学者们普遍接受。上世纪七十年代,对呼玛植物的鉴定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前苏联考古学家在中亚皮曼克文化马吉亚那遗址中发掘出一座巨大的圣火神庙。该神庙由两部分构成:公众礼拜用的会堂,和祭师专用的密室。在一间密室里,出土了三个底部有干燥物质残渣的陶碗,残渣中含有大麻和麻黄类植物的化学成份。这是第一次发现的古代呼玛饮料的实物遗存。在贴邻的另一间密室里,出土了十个陶制的壶架。这些壶架的构造,显然是专为分离压出浆汁後的新鲜植物的枝、茎和叶而设计的。在第三间较远的密室里,出土了许多陶罐和一个陶盆,陶盆里有大量的大麻干燥浆汁。这间房间可能用於配制和分装呼玛饮料。从出土陶器的容积估计,该神庙配制的呼玛饮料,足以供应当时马吉亚那地区大部分居民饮用。在皮曼克文化的另二处遗址里,也出土了同类的专为制备呼玛饮料设计的陶器,并在一个陶罐底部的残渣中,化验出麻黄类物质和罂粟的花粉孢子。
从皮曼克文化遗存的考古发现,可以得出几点结论。第一,圣火神庙的建造,远在阿卡门尼王朝之前,甚至比琐罗亚斯德创立拜火教还要早。第二,在圣火前饮用呼玛具有久远的历史,在琐罗亚斯德创立拜火教之前就已存在。在火堆前使用致幻剂,可说是古人的一项发明创造。致幻剂的生理反应有强烈的场境依赖性,在家里嗑药和在夜总会变幻的灯光下嗑药的效果明显不同。在跳跃不定、时明时暗的火焰前饮用呼玛,将把致幻剂的药效提高到极致。如再有祭师在场吟唱经文,更能把人们的思想意识定向引导到某种特殊的幻境之中。第三,制备呼玛的植物不是单一的一种,而起码有三种,包括已经确定的罂粟、大麻和麻黄的新鲜植株。在调制呼玛时,至少有二种以上的植物浆汁搭配使用。罂粟、大麻和麻黄制品今天在许多国家都是禁品。这些考古发现证明,人类吸毒的历史,要长于人类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
附注4:皮曼克文化遗址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苏联考古学家在今天土库曼斯坦共和国东南部的茂芙地区(汉语古籍称木鹿城或马鲁城)发掘出两期古人类文化遗存。两期遗存的碳十四断代分别为公元前一千九百年至一千七百年,和公元前一千七百年。苏联崩溃後,美国考古学家也参加了发掘工作。美国学者认为前苏联学者的碳十四测定比他们的测定每项都少算了五百年,即两期遗存的年代应为公元前二千四百年至公元前二千二百年,和公元前二千二百年。谁的测定准确,见仁见智,说不好。茂芙是卡拉库姆大沙漠中的一块绿洲,座落在穆加浦河三角洲上,南傍伊朗和阿富汗边界的崇山峻岭,东临阿姆河(《元史》称乌浒河;《史记大宛列传》称妫水)。这块绿洲位於丝绸之路上,是东西和南北交通的交叉点。阿卡门尼王朝时期,茂芙是波斯第一帝国的藩属,称马吉亚那。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後,此地曾属於名叫巴克特利亚的希腊王国(公元前256-约前140)。这两期古人类遗存因此统称巴克特利亚-马吉亚那古人类综合体(Bactria-Margiana Archaeological Complex),简称皮曼克文化(BMAC,读成Bee-mack)。
皮曼克文化遗址南北长六百四十公里,东西宽八十公里,居民种植小麦和大麦,饲养山羊和绵羊。住宅是连成一片的近方形的泥砖结构大屋,每座大屋覆盖的面积接近於一个美式足球场。大屋内部分隔成许多小间,外周围绕着有防御作用的土墙,部分土墙片段厚达三米。在居住区里,发现了各种青铜和细陶制品。皮曼克文化可能已经发展出书写符号,或处於发明书写符号的前期。2000年夏季,在遗址中曾发掘岀一枚黑石印章,上面刻有类似汉字又不是汉字的书写符号。从印章岀土处地层的碳十四测定推测,该印章制作于公元前2300年。2000年秋季,美国发生了911事件,随後阿富汗战争爆发,皮曼克文化遗址一带成为战斗双方必争之地,有关考古工作中止,至今沒有恢复,对这枚印章的进一步研究亦不得不中止。皮曼克文化的主人是谁?从何处来?又到何处去了?都不清楚。皮曼克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有二项重要发现:一是聚居点里建有圣火神庙,二是在神庙里发现了圣水呼玛(苏玛)的实物遗存。圣火崇拜和饮用呼玛(苏玛)是伊朗系和印度系古雅利安人文化的共同特征。这两项发现把皮曼克文化和远古雅利安人联系起来,但要说皮曼克文化的主人就是雅利安人,乃需要更加直接的证据。根据波斯古籍《Denkard》的记载,琐罗亚斯德生、死都在巴克特利亚,拜火教则初创於阿姆河流域。皮克曼文化遗存中的考古发现,和《Denkard》中的记载可能不仅仅是巧合。
附注5:神奇美味的尿液
毒蝇鹅膏菌是一种大型的蕈类植物,发育完全的伞盖展开时,直径可达二十厘米。伞面红色,有白色点状突起,伞柄白色,整个菌株红白分明,鲜艳有如圣诞老人的外衣。毒蝇鹅膏菌的产地遍布全球,但其菌丝体只寄生在桦、松、栎、冷杉等数目不多的几种树木的根部。我国西藏洛札、波密、米林、墨脱四县的林地中出产丰富,是当地一种重要的野生经济植物。从毒蝇鹅膏菌中提取的异鹅膏氨酸(ibotenic acid)和异鹅膏胺(muscimol),可做神经生物学的实验室试剂和合成其它药物的起始原料。异鹅膏氨酸和异鹅膏胺正是毒蝇鹅膏菌中的致幻剂成份。新鲜菌体中异鹅膏胺的含量很低,主要的成份是异鹅膏氨酸。异鹅膏氨酸不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没有直接的致幻作用。但异鹅膏氨酸在人体内能部分水解脱羧,转变成异鹅膏胺。後者能缓慢地穿透血脑屏障,和神经突触後膜上的γ-氨基丁酸A型受体结合,扰乱神经信号的传递,产生致幻作用。在正常情况下,约有15%的异鹅膏氨酸在肝脏里转变成异鹅膏胺。小部分新生的异鹅膏胺随同血流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大部分异鹅膏胺和异鹅膏氨酸一起经过尿道排出体外。因为尿液中含有大量异鹅膏氨酸和浓度增加了的异鹅膏胺,其致幻作用不低於毒蝇鹅膏菌原物。异鹅膏氨酸的分子结构类似於谷氨酸单钠盐(味精),是强有力的增鲜剂。因此,毒蝇鹅膏菌服用者排出的尿液,不但有致幻作用,并且有強烈的鲜味。
西伯利亚土著在举行萨满教的宗教仪式时,嚼食干燥的毒蝇鹅膏菌或饮用浸泡有毒蝇鹅膏菌的饮料是重点项目。毒蝇鹅膏菌在当地是珍贵食品,只有富人才能食用菌体原物,贫穷的土著就饮用食用者排岀的尿液,第二人的尿液又被第三人饮用,如此反复使用尿液,一份毒蝇鹅膏菌可使四至五人进入迷幻境界。土著对毒蝇鹅膏菌和服食者尿液致幻作用的认识可能来自他们对驯鹿生活习性的观察。驯鹿也喜爱食用这种颜色鲜艳的蘑菇,并知道食用过这种蘑菇的同类排岀的尿液味道鲜美。如有一只驯鹿吃了一颗毒蝇鹅膏菌,其它驯鹿就会跟着这头驯鹿,等着舔它的尿。久而久之,舔尿成为驯鹿的一种生活习性。西伯利亚土著捕捉驯鹿的方法之一,就是撤一泡尿,驯鹿就会聚集过来舔食。土著对毒蝇鹅膏菌的嗜好,一直延续到沙皇俄国占领西伯利亚之後,才为伏特加酒逐渐取代。
现代学者在寻找呼玛∕苏玛植物的过程中,古雅利安人在宗教仪式中饮用尿液成为一条重要的线索。在《梨俱吠陀》中,苏玛和尿液二词曾出现在同一句诗句中。《阿维斯塔》记载,琐罗亚斯德曾严厉谴责坏祭师引诱人们饮用“黑暗之灵”的尿液。直至今天,深受印度教影响的藏传密宗金刚乘僧侣在某些神祕宗教仪式中还饮用尿液。加上毒蝇鹅膏菌的致幻作用与《梨俱吠陀》和《阿维斯塔》中所描述的类似,不能排除这种蘑菇也曾是古代雅利安人所用的呼玛∕苏玛植物之一。写到这里,使我想起曾在大陆、台湾和日本都流行过一阵子的“饮尿养生法”,不知源出何处,会不会也是古代巫术的遗风?
(5)寂静之塔
拜火教的殡葬仪式,和西藏的天葬在形式上类似,但出发点完全不同。拜火教认为,人死时,灵魂和Fravashi迅速与肉体分离,邪灵“腐败”在人死後三小时内进入遗蜕,尸体从此变得非常肮脏,任何人,包括死者最亲近的亲属,再不能触摸它。尸体的全部後处理由专职的掮尸者负责。掮尸者是一个特殊的种姓,和印度的贱民-所谓“不可接触者”类似,住宅自成聚落,与其他居民严格分开。掮尸者把死者的衣着除去,将尸体浸入白色公牛的尿液里清洗净化。公牛尿液在拜火教里是圣洁的液体,许多宗教仪式都要用到公牛的尿液。在圣火神庙里,有专用的大厅饲养公牛,并有专人负责收集和保存尿液,以备不时之需。掮尸者接着为死者穿上新制的“正道之衫”(sudreh),腰上围绕新制的“圣腰带”(kusti),再用旧的正道之衫包裹全身,只露出面孔。正道之衫是白色棉布裁成九块後缝制而成的有袖及膝长袍;圣腰带是由144股白色羊绒细线编织而成的中空管状腰带。圣腰带绕腰三转,打四个结,系在正道之衫的外面。按拜火教的传统,穿上正道之衫,系上圣腰带,才能和上帝阿胡拉马兹达、上帝属下的诸神、以及先知琐罗亚斯德沟通。正道之衫和圣腰带有如拜火教徒的正式制服,在举行宗教仪式时必须穿着。包裹好的尸体被移置到一块石板上,旁边点燃一座以檀香木为燃料的圣火和一盏尸灯。此时,教士开始为死者朗诵经文。
第二天,教士在尸体旁边举行名叫Geh-Sarna的告别仪式。按拜火教神话故事,人死後二天内,灵魂都在尸体周围徘徊不去,到第三天的清晨,才由天使长服从(Sraosa)引走。教士在告别仪式中朗诵经文,目的是帮助死者的灵魂坚强起来,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天桥(Chinvat Bridge)前天使Meher的初次审判,或进天堂,或下地狱,见本文(3)神话故事。然後,亲属和朋友向死者做最後的道别。道别时,只能遥遥祝愿,不可接近尸体。告别仪式之後,掮尸者把尸体搬运到墓地外面的石板上,让狗凝视死者的面孔。拜火教相信,狗能看到邪神,狗的凝视,具有驱邪的神力(附注6)。最後,由掮尸者把尸体运进墓地,放置在墓地内无盖的石棺中。在全部殡葬过程中,无论是搬运或放置尸体,都要使用铁制的或石制的器具,而不能使用木制的器具。拜火教认为,木头接触尸体时,会被污染,石制的或铁制的器具则有抗污染的能力。
拜火教信徒的墓地称寂静之塔(Dakhma),是以石块砌成的环形无顶建筑(实际上就是一圈或二圈石头围墙),通常建造在山顶上。寂静之塔的大小和复杂程度依有关拜火教社区的规模和富裕程度而定。在伊朗本土一些仍然信仰拜火教的贫困小村庄里,寂静之塔仅是一圈石砌的矮墙。矮墙围住的土地中间挖岀一口放置尸体的浅井,浅井底部和四壁砌有石块,以免尸体直接接触土地。印度孟买帕尔西人富裕社区的寂静之塔结构就复杂一些。1673年,占领孟买不久的英国殖民者为了吸引原来聚居在瓜加拉答地区的帕尔西人向新殖民地移民,把孟买一座小山划给帕尔西人建造寂静之塔。现在这座小山上已经长满了几百年的大树,在树林中共有六座寂静之塔。其中最大的一座,直径达九十米,周围有二道高达六米的环形石砌围墙,仅有两扇铁门和外界相通。内墙里面有一口石砌的浅井,底部填满活性炭和石灰。寂静之塔和陈放尸体的无盖石棺的设计,使得兀鹰和其他食肉的猛禽能夠自由地接近尸体,尽快地吃完尸肉。去尽尸肉的遗骨再收集在一起,堆放在寂静之塔中心的浅井里。这也是掮尸者的工作,因为只有掮尸者才能进岀寂静之塔的铁门。浅井中的遗骨在阳光照射下,风化成为粉末尘土,雨季来临时,浸泡遗骨粉未的雨水,经过活性炭和石灰层的过泸,从地底埋设的排水管道流入大海。
拜火教不用其它方法处理尸体的原因,是认为尸体太肮脏,火葬会污染火,水葬会污染水,土葬会污染大地。但用寂静之塔为中心处理尸体的方法,在今天已经变得愈来愈不可行,主要原因是印度次大陆兀鹰数目的急剧减少。从1985年到1999年间,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尔的两种主要兀鹰,白背兀鹰和长咀兀鹰,总数锐减90%以上。孟买每座寂静之塔的围墙上,从前通常栖息着数以百计的兀鹰,一具尸体送进去,不到半个小时,全部尸肉就被兀鹰吃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兀鹰的数目渐见减少,到上世纪未,寂静之塔的围墙上,已经看不到兀鹰。代替兀鹰的是体型和食量都小了许多的鸢,清除尸肉的效率大打折扣。1999年底,孟买拜火教会正式向英国国家猛禽中心求助,要求代为繁殖和训练二百只兀鹰。鸟类学家评估後,认为至少需要三百只兀鹰,才能满足孟买一地六座寂静之塔的需要。但在印度次大陆数以百万计的兀鹰在十几年內几乎死亡殆尽的原因找到之前,投入区区几百只兀鹰有如在大海中倒进一杯水,效果短暂而有限。拜火教内部也出现了改革殡葬仪式的要求,并已设计出利用现代科技,又不违背拜火教教义的处理尸体的办法,只是教会和虔诚的信徒们一时之间难以接受而已。地球上生态环境的变异,使寂静之塔的废除已经是大势所趋,拜火教的特殊殡葬仪式很快将会进入历史的博物馆。
上面描述的是帕尔西人自述的殡葬仪式。帕尔西人是波斯拜火教的正宗传人,以坚守祖輩的风俗习惯而自傲,相信他们今天采用的殡葬仪式仍旧保持着大部分古代波斯拜火教的传统。为了适应外在环境的变迁,他们也釆取了一些应对措施,如浸泡过遗骨粉尘的雨水在排入大海之前,先经过活性炭和石灰层的过滤,以防止海水被污染,这一步骤明显地是晚近才加入的非传统程序。
这里,我使用了“波斯拜火教”一词,以便把它和中亚地区的拜火教区别开来。在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全境及其周边地区、并使这些地区完全伊斯兰化之前,世界上有二个最大的信仰拜火教的群体:一个是波斯本土的伊朗人,一个是中亚草原上的粟特人(汉语文献称之为昭武九姓胡)。粟特人与伊朗人同是远古雅利安人的後裔,语言同属伊兰语系,但中亚粟特人诸国的拜火教与波斯本土的拜火教并不完全相同,两者在殡葬仪式上就存在着显殊的差异。
据古代希腊作家的记载,波斯人清除死者的尸肉时,既用野生的猛禽如鹰,亦用家养的兽类如狗。帕尔西人的祖先移民到印度後,就不再用狗,在帕尔西人的网文中,我从末见到狗吃尸肉的描述。中亚康国则用狗来清除死人的尸肉。他们的掮尸者有专门饲养狗的院落。有人死去时,掮尸者将遗体放置在这种院落里,让狗去吃尽尸肉。这种有狗院落的功能和帕尔西人寂静之塔的功能完全相同。帕尔西人反对火葬,理由是尸体和火接触会污染火。但粟特人却将去尽尸肉的骨骸进一步用火焚烧,唐初玄奘和尚在《大唐西域记》的序论中提及此事,可惜语焉不详。2000年,西安北郊发掘的中亚安国粟特人移民首领安伽墓中,墓主的部份遗骨尚存,遗骨上有明显的火焚烧过的痕迹。帕尔西人并不保存去尽尸肉的骨骸,将其放置在寂静之塔的浅井中任其风化成尘土,古代波斯的伊朗人亦如此。粟特人则盛行骨瓮葬,将骨骸封闭在特制的盛骨瓮中。中亚石国王室将“王父母烧馀之骨,金瓮盛之”,每年二次请岀来祀祭。一般平民的骨骸则放置在陶质的盛骨瓮中,埋在特设的墓地里。前苏联考古学者曾在今塔吉克共和国境内的片治肯特遗址的一处墓地里发掘岀大量这种陶制盛骨瓮(有人认为该遗址就是古代米国首府钵息城所在地)。
附注6:狗在拜火教中的特殊地位
在拜火教里,狗是最神圣的动物,和人的地位几乎相等。其原因是古代游牧部落的生计依赖於放牧牛群和羊群,狗是牧人放牧时最忠心的助手。在《阿维斯塔》的《律法》卷里有专门一章讨论虐待和伤害狗,不给狗吃好的食物等等恶劣行为应该受到什么样的惩罚,规定得非常详细具体。另一章叙述殡葬仪式的各项细则时,狗尸的处理和人尸的处理是放在一起讨论的。拜火教认为,狗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保护者,有驱赶邪恶精灵的能力。眼上有黑斑的四眼狗又比没有黑斑的狗神力更强。除了将邪灵驱岀尸体时要求助於狗外,在其他一些宗教仪式中,也要用到狗。如信徒要成为一个教士,不仅要血统纯正,必须是世袭教士家族不出五代的父系成员,还要通过一系列宗教仪式。开始时是二次最高级别的名叫bareshnum的净身仪式,一次的全过程长达九天九夜,每次都要有狗的参予。被净化的人用手触摸狗的左耳,并为狗眼所凝视,是仪式的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掮尸者家族的成员在初次参与和年老时不再参与掮尸工作时,也要通过这种必须有狗参予的高阶净身仪式。在现今的西方社会里,狗是超级宠物,是否和拜火教爱狗的古老传统有关,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6)又一次生存危机
自琐罗亚斯德创教至今,拜火教经历过两次重大的生存危机。第一次出现在公元前330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第一帝国之後。在一波波希腊化浪潮的猛烈冲击下,拜火教奄奄一息,几近绝灭,直到帕提亚王朝时期,才又死灰复燃,并很快迎来了自已的黄金时代。第二次发生在公元651年阿拉伯人攻灭波斯第二帝国以後。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两河流域与伊朗及其周边地区完全伊斯兰化,拜火教失去了土生土长的土壤,被迫在印度西海岸寻求一角存身之地。随後的八百多年里,除了当地居民之外,人们都不知道这个古老的宗教竟然还在地球上存在。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拜火教徒默默无闻地形成了具有独特文化传统的帕尔西民族。英国在征服印度过程中,重新“发现”了拜火教,并发现在殖民地建设中,和其他土著比较,帕尔西人是更好的合作对象。帕尔西人也利用社会剧变中的机遇,使自已成为印度最富裕、教育程度最高的民族。但在世界迅速全球化的今天,拜火教正面临着第三次生存危机。
拜火教之所以能在印度教占有绝对优势的南亚次大陆存活下来,是因为信徒们坚守两条教条:不向外族传教,反对族间通婚。在新形势下,这二条教条都已经受到严重的挑战。
拜火教信徒的子女,在满七周岁时,获得举行入教礼的资格。入教礼的意义与基督教的洗礼意义类似,只有通过入教礼,准教徒才能成为正式的拜火教徒。两者不同之处是,基督教的洗礼不问皈依者的年龄,拜火教的入教礼则必须在儿童年满十五岁之前举行,而更根本的差别,是入教礼有家庭出身和种族的严格限制。入教礼在拜火教士的主持下於儿童双亲的家里举行。主持仪式的教士的首要职责,是事先查证儿童双亲的宗教信仰。只要有一方不是拜火教徒,入教礼就不能进行。如果儿童是领养的,则其亲生父母必须都是拜火教徒,如有一方不是,即使领养者夫妇双方都是拜火教徒也不行。
这种严格限制的根据,来自一条教条:拜火教是伊朗系雅利安人的宗教。依拜火教今天流行的神学理论,人世间所有的宗教都是平等的,都是上帝的巧妙设计,没有高低优劣之分。琐罗亚斯德、摩西、耶苏、穆罕穆德等先知,都是上帝派岀来的使者,他们创立的各种宗教,同等有效地指引人们通向天国之路。上帝在创造各人的灵魂时,同时也创造了灵魂的宗教属性。婴儿在出生前,他们应该信仰什么宗教,就已经预先确定,故宗教信仰是一种人力无法改变的宿命。根据上帝的安排,伊朗系雅利安人信仰拜火教,而其他种族的人信仰其它宗教,试图改变人们的信仰,违背了上帝的意志,是一种犯罪行为。因此,拜火教不吸收非伊朗系雅利安人入教,同时也強烈反对伊朗系雅利安人信仰其它宗教。伊朗系雅利安人一旦信仰其它宗教,其本人和後代永远不得再皈依拜火教。拜火教徒盼望着救世主沙西安在世界末日时降临大地,只有沙西安才有上帝赋与的特殊权力,使所有伊朗系雅利安人,与信仰其他宗教的人一起,在最後审判之前全部都皈依拜火教。
这条教条,是否古已有之?今天在帕尔西社区内部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拜火教的改革派认为,根据《吉萨》和《Denkard》的记载,上帝阿胡拉马兹达既将拜火教恩赐给伊朗人,亦恩赐给其他各族人民。在阿卡门尼、帕提亚、萨珊三朝,拜火教曾在伊朗和两河流域之外的小亚细亚地区、中亚地区,甚至现在中国的大陆地区广泛传播,这些地区的信徒不全都是伊朗系雅利安人。帕提亚王族也不是伊朗系雅利安人,但他们对拜火教渡过第一次生存危机做出了重大贡献。帕提亚王朝有几位国王是非常虔诚的信徒,有些王室成员还是拜火教的高阶祭师。改革派认为,不向外族传教的教条是在波斯全境伊斯兰化後的特殊形势下出现的。当时帕尔西人的祖先逃亡到印度西海岸边的离岛上,等待了十九年才获准登陆瓜加拉答地区定居。在与印度王公谈判移民条件时,帕尔西人祖先的代表曾作出一些迫不得已的承诺,包括学习和使用当地土著的语言,穿著土著的服装,以及不向土著传教等等。这些承诺虽无文字记录,但信徒们做为不成文的法规,一代一代遵守了将近一千年。现在形势有了巨大的变化,在印度境內外的多数帕尔西社区都已以英语为日常语言,以西服为日常服装,接受外族皈依者也不应该再受限制。
但改革派在帕尔西社区里是少数。拜火教神学家认为,西方出版的包括《吉萨》在内的《阿维斯塔》和其它经典的现代译文,使用了太多後岀的宗教如基督教的概念、词汇、思维和逻辑,已经远离了这些经典的原意。对本教的经文,拜火教有自已的传统解释,现代译文可做参考而不足为据,而改革派所引的经文皆来自现代译文。对大多数虔诚的拜火教信众来说,帕尔西人和拜火教徒早已经是同一概念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帕尔西人和拜火教徒是一而二,二而一,生死相依,密不可分。这个概念内涵的形成,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要改变它,感情上难以接受。
“反对族间通婚”是与“不向外族传教”配套的教条。帕尔西人在印度总人口中不到十万分之一,如果严格要求入教者的双亲都是信徒,却又允许族间通婚,那么,拜火教将在几个世代後完全消失。但在印度现代化、世界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不同民族间的通婚,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拜火教目前面临的生存危机的根源正是大量的帕尔西人和非帕尔西人通婚。
印度独立後,许多帕尔西学子负笈海外求学,愈来愈多富有的帕尔西人在印度境外置产,获得其他国家的国籍,其中一部分更举家离开印度,移居北美、西欧和澳大利亚。在印度境外,帕尔西人∕非帕尔西人族间通婚率高达50%。在印度境内,族间通婚率亦很高。在拜火教徒最集中的印度孟买地区,族间通婚率呈遂年上升的趋势,1987-1988年间,孟买地区帕尔西人∕非帕尔西人族间通婚率为12-14%,到1996年,已上升到28%。在其他地区,如印度首都德里,1985年时帕尔西人∕非帕尔西人族间通婚率已经高达40%。在这种形势下,一些比较现实的拜火教士对入教儿童双亲都必须是信徒的规定采取权宜之计,也为父亲是信徒但母亲是非信徒的儿童主持入教礼。但这又潜伏着儿童成年後的自我认同问题。根据美国犹太人社区的统计,犹太人∕非犹太人族间通婚家庭的子女,成年後只有24%自我认同为犹太人。
因为族间通婚、设籍海外等因素,帕尔西人∕拜火教徒的人数在印度历次人口普查中直线下降:1941年是114,890人,1981年是89,889人,1991年是76,382人,2001年是69,601人。更要命的是二个和富裕生活有着理不清却又剪不断联系的因素,高龄化和低生育率,将使帕尔西人口的衰减速度进一步增加。根据2001年的人口普查资料,60岁以上的老人在印度总人口中仅占7%,在帕尔西人当中却高达31%;印度各族群的平均生育率是2.48%,而帕尔西人只有0.7%。有人推算,到2050年,印度帕尔西人∕拜火教徒的总人数将降到二万以下,在族群分类中将失去称“社区(community)”的资格,不得不降格为“部落(tribe)”。这个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宗教,确实又一次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而以拜火教信仰为凝聚力的帕尔西民族,也面临着同样的消亡危机。行文至此,笔者忽然对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为何如此深爱穷山恶水中的小小以色列犹太国家加深了一分理解。
2002∕12∕2初发,2007∕8∕1修改
”
感概一下,天涯煮酒论史板块曾经卧虎藏龙,现在应该衰落了吧,这个帖子的作者也多年没有出现在天涯了,希望他能在知乎看到。
=。=说三件事
1.在琐圣之前,宗教就存在,他只是发扬光大。主要以他的名字命名,是因为他说服了居鲁士
2.他是占星派的,但是拜火也是一个流派种类,事实上,还有拜各种东西的(例如生殖器崇拜)
3.纽曼和马自达真的是一个神。
我们宗教和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就在于——
我们从存在开始就是一神二元论
只是后来马其顿以后,被希腊人的各种元素概念分离,又被各种改造了-,-
比如阿维斯塔里,其实只是琐圣自己强调自己的正统性
———————————————————————————————————————————
不上几张图真的没有说服力是怎么的。。。
Z的三原则——
1.信创世唯一,二元一体。
你可以理解为太极生两仪。
反正只有创造和毁灭,光和暗,没有维持(区别于印度教的三大天)
图中的儿子,是其他流派的发展和继承。。
2.信使者救赎
我们流派比Magi琐圣早,我们认为琐圣的占星,或我们共认的拜火都只是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
但是现在Z基本上是被当成拜火教的。
其实,中文的翻译更好,这个字创造的太有精髓了。
天的启示。
恰好符合我们整个,天启宗教的特性和根源。
例如图中的琐圣,后来的耶稣,等等,对我们流派来说,都只是使者之一,而不能是唯一使者。
或者在我们宗教的理论里,其他宗教也只是对我们的一种另类解释而已。
例如佛教的佛陀,菩提萨陀,阿罗汉等等。本质上都是被启示的使者。
而我们流派是没有善恶标准的。你做什么都是二元的选择。
图中琐圣。
3.信审判,不信末日。
不知道末日理论是哪里来的。
我看阿维斯塔,把里面琐圣的言论去掉,都成了夸马自达的东西。但是纽曼和马自达是一体二元,怎么可以偏重????!!!
我们的理论里,每隔x年,二元会有冲突会降临救世主一样的使者。
在我们的流派看来,不管是琐圣还是更早的亚当,甚至哪怕是其他神话传说中,只要是带这种特性的人物,都属于被启示的人,是使者。
大禹治水也是有了诸多河神的帮助。
因此在我们宗教看来,争执是二元的争执。
但是没有对或者错。对或者错都是人类附加的其他含义。因此变相层面,一些极端宗教,我们也只会以为是纽曼流派。
——
简单来说,我们把导人向善的宗教当做马自达流派,让人极端的部分认为是纽曼流派。
而我们拜火,占星,也有逐风,等等这种东西,是更直接感受被创造物的方式,更直接去被启示。
我们流派不会迷信使者,是二元的均衡者,也可以自由偏向。
神创造一切,更创造了一切的可能性。
所以我们流派对于某教和进化论的争端不太明白。
对于终结使者也不太明白。
对于被选中也不太明白。
说一句,在我眼里,Bohai的七谷经和我们理论很相似。宗教同源,世界和平,男女平等之类。
最后,按照先师的说法,规矩越多的宗教,越是邪教。
我爱我家 近亲
小凡:看不出来啊二哥,你还挺有学问的,连阿飞里同和阿斯达代的故事都知道
志新:(向小晴)这不也刚知道嘛……我这不是考考你吗?这故事说的是什么呀?
小凡:昨天问了我们学校的孟老师,他说这故事人《波斯人信札》,作者是十八世纪伟
大的启蒙运动思想家,法国的孟德斯鸠,孟德……
志新:法国?咱妈(向小晴)在法国也有相好儿的?
小凡:这跟咱妈有什么关系呀?
小晴:志新哥哥你不要乱说,小凡妹妹,你快说吧
小凡:阿斯达代和阿飞里同是姐弟两个,他们是波斯人,信爷拜火教,(向两人)拜火
教懂么?(两人摇头)拜火教是波斯人最古老的一种宗教,它规定了兄弟和姊妹
之间的通婚制度,但社会在进步,他们的爱情不再为他们家庭和当时的社会所接
受,他们历经坎坷,最后终成眷属……
小晴:终成眷属?
小凡:对
小睛:果然和我想的一样
志新:完了完了完了完了,全完了……
小凡:你们怎么了?阿飞里同和阿斯达代跟你们有什么关系呀?
志新:这里边关系可大了,关系到我,你,她,她们家,咱们家这里面关系全乱了,
不行我得找我爸……(下)
可以和妹妹结婚 还能加封臣好感
我只是看过几篇文章,所知有限,看了大家答案很受教育。下面随便补充几句。
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是波斯帝国国教, 琐罗亚斯德教在波斯也实行种姓制度而且比印度教还严格,不是高种姓不允许信教,这点又类似于犹太教。
概括说起来,拜火教作为多神教既没有犹太教等一神教教义严谨,再加上曾经衰落过一次大量典籍丢失底蕴不足。同时又自我设限不允许低种姓臣民信教,使其无法凝聚波斯帝国各民族人心。
波斯帝国士兵战斗力很差,打仗时候低种姓士兵都是用绳子捆在一起上阵的。因此当年面对阿拉伯人入侵,对阵被宗教狂热煽动起来的阿拉伯军队时候,基本没有像样的胜利。(波斯帝国的灭亡对帝国内被压迫的低种姓来说反而是一种解放,起码阿拉伯人允许他们信伊斯兰教。)
曾经有个叫摩尼的借鉴基督教教义想把琐罗亚斯德教改造为开放的体系(摩尼教)结果被处死。摩尼教唐朝时候传到中国和中国民间信仰结合形成了明教。
另外在伊朗本土有还有拜火教残余,60年代曾有个英国人类学家写过一本研究他们的书。根据书中记载这些在穆斯林包围下坚持了上千年传统的教徒,在现代化生活面前逐渐改变了生活方式,这证明了工业化的强大力量。
非原创,转载。
拜火教雖屬冷門研究,但卻絕非難以觸及,但怎樣認識呢?
學問因研究而來,研究以文字記錄,文字用書本承傳。因此,讀書是承繼知識的不二法門
關於拜火教研究,雖非主流讀物,但仍然為數不小,雖量小但質高,對拜火教研究有很大幫助,以下介紹的書都是我對拜火教知識的來源:
/《阿維斯塔:瑣羅亞斯德教聖書》-- 商務印書館
幾乎每一個宗教都有他的聖書,猶太教有塔納赫,耶教有福音書,佛教有佛經,至於拜火教,有統稱為波斯古經的《阿維斯塔》
《阿維斯塔》的原文是以古波斯的“帕拉維語”,雖然網上早有英文版(http://www.avesta.org/ )流傳,但由於《阿維斯塔》主要是以詩體寫成,詩體文章傾意識流,象徵性很強,語帶相關或一詞幾意,字中有畫,畫中有意等等,因此,就算是帕拉維語專家,也未必能完全掌握《阿維斯塔》的原意,更何況是翻譯了的英文版?
在這個情況下,導讀書使很重要,《阿維斯塔:瑣羅亞斯德教聖書》的作者是伊朗學者杜斯特哈赫,杜斯特哈赫是瑣羅亞斯德教文化和阿維斯塔研究權威 Ebrahim pur daoud (1884-1967 ) 的學生,原書是以波斯語寫成,由伊朗(波斯)文學研究者元文琪翻譯成中文
最近終於在商務印書館見到這本書,分別在沙田及星光行兩店都有發現,由元文琪翻譯的中文版阿維斯塔加導讀,也是目前唯一的中文版阿維斯塔,書中除了有中文版阿維斯塔精選,還有阿維斯塔的導讀,包括了阿維斯塔的神話體系、思想和哲學等,是研究拜火教不可多得的好書
《阿維斯塔:瑣羅亞斯德教聖書》 (639962)
作 者:〔伊朗〕杜斯特哈赫 譯 者:元文琪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05-11-1
開 本:大32開 裝 幀:平裝
ISBN號:7100040841/B·593 頁 數:559
/元文琪《二元神論─古波斯宗教神話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7
元文琪除了做伊朗(波斯)文學研究,早期還從事古波斯宗教、神話和哲學等學術研究,《二元神論─古波斯宗教神話研究》一書有對拜火教的起源、變化和發展,到背後的思想和文化影響都有很專業的分析
《二元神論─古波斯宗教神話研究》--
作 者:元文琪
ISBN號:7-5004-2174-5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
開 本:32開平裝
/冀方震, 晏可佳《祅教史》-- 上海 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8
這本書是目前最完整的中文拜火教研究著作,由拜火教的源起,歷史,甚至是拜火教的現代發展情況,由古代講到現代,以及拜火教在世界各個地區散播的過程等,每一個重要時期都有介紹,在內容上無論是質和量都很豐富,是研究拜火教發展歷史不可錯過的中文著作
《祅教史》--
作 者:冀方震, 晏可佳
出版社:上海 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
ISBN號:7-80618-463-5 頁 數:384
/林悟殊《中古三夷教辨證》-- 北京中華書局 2005
本書分文物篇、文獻篇、歷史篇,涉及了摩尼教、祅教和景教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相關的文物、文獻及其所反映的歷史面貌。是研究拜火教在中國古代傳入和發展的著作
作 者: 林悟殊
ISBN號: 7-101-04601-0
出版社:北京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2005/6/1
明教虽然从祆教中借鉴了不少东西,但已经在根本上出现了不同,比如讲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推翻了作为祆教基础的种姓制度。它已经不是祆教的一个分支,而是一种独立的新宗教了,就象基督教之于犹太教一样。
推荐你看《伊朗琐罗亚斯德教村落》介绍了伊朗亚兹德地区祆教徒文化的。
瑞典探险家Sven Hedin斯文赫定在其《亚洲内陆游记》中就有提及,他受祖国医生之托,在伊朗的拜火教天葬塔(文中寂静塔)盗取教徒尸首的头颅,送回国供研究。现仍收藏于瑞博物馆。当时他是作为访伊的特使,受到国王的款待。
多好的宗教呀,我很喜欢
额,我一直以为这个教派只存在于中国武侠小说里⊙▽⊙
建议题主阅读玛丽博伊斯:《伊朗琐罗亚斯德教村落》 。
在中国也存在过
这篇文章主要讲祆教,也就是拜火教。
圣火、祆教、查拉图斯特拉、阿修罗、岳飞、杨贵妃、花剌子模、二郎神,有什么关系?打起黄莺儿的标准姿势是什么?
明教真有圣火吗?(明教倚天传之一) - 知乎专栏
至尊明神,保佑万民,索罗阿德,是神使者。
拜火教为毛近亲结婚呢?关于这个问题,拜火教自己又是怎么解释的呢?
九世纪拜火教徒写作的《宗教决定(Dadestan e dinig)》第65章,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
1.
As to the sixty-fourth question and reply, that which you ask is thus: Where and from what did the origin of race, which they say was next-of-kin marriage (khwedodas), arise; and from what place did it arise?
2.
The reply is this, that the first consummation of next-of-kin marriage was owing to that which Mashyaih and Mashyayoih [Mashye and Mashyane] did, who were brother and sister together, and their consummation of intercourse produced a son as a consummation of the first next-of-kin marriage. 3. So that they effected the first intercourse of man with woman, and the entire progress of the races of every kind of lineage of men arose from that, and all the men of the world are of that race.
4.
It is truly said, that it was the joy of the lord and creator after the creation of the creatures, and, owing to that, its consummation, which was his complete accomplishment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creatures (damanih), was owing to him.
5. And its occurrence, too, is in evidence that the creator, who is so with unflinching (atorak) will, is as much the cause of the begetting and entire progress of his own perfect creatures, in whom begetting is by destiny, as Hooshang by whom two-thirds of the demons were smitten, Takhmorup who overturned Ahriman through the power of the angels, Yim [Jamshed] by whom order was arranged and death was driven away (avakaldo), Faridoon who fettered Az-i Dahak [Zohak] and stripped his blaspheming (nirangak) from the world, and the many princes (kayan) and high-priests of grave spirit who were, and are, and will be.
翻译成人话就是,地球上第一对男女,就是兄妹,因此全人类都是兄妹通婚的后代。这种理论显然不能让人满意,明明就是先有了近亲结婚这一现象,才有了这种解释,而这种现象从哪来似乎就不得而知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