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攝影作品要做後期處理?做了處理之後作品不就是不真實的嗎?
如了個題
我是說為什麼不靠拍攝時的一些技巧,構圖,採光之類的,我是外行,各位答主輕噴,蟹蟹,配一張我用手機拍的自己覺得很好的照片,無濾鏡,後期也沒做任何調整
攝影師最恨的人之一:
這張照片是你拍的嗎?
是。
哇,好酷誒!對了,那你p了嗎?
p了。
回答一:
哦。
回答二:
我就說嘛~
前期不可荒,後期不可少。
就從題主關注的真實性作為切入點來說吧。
首先一個問題:照片是不是真實的?
顯然答案是否定的,照片都是不真實的,與後期無關。我想這個結論一定會讓題主十分詫異,為何這麼說?很簡單,樓上有人提到了「斷章取義」這個詞,解釋得很貼切。照片是有邊界的,而世界是沒有邊界的,相同的一個地方,你和他人構圖的不同,就能導致觀眾對照片的理解不同。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們平常旅遊拍照時,會盡量避開垃圾桶,不把垃圾桶攝入畫面之中,但無論你怎麼躲,現實中垃圾桶是客觀存在的,旅遊景點的垃圾桶甚至很可能是滿滿的垃圾特別難看的。你的照片避開了垃圾桶,觀眾看起來很美很美,但實際上有可能已經滿得塞不下的垃圾桶就在畫面之外的不遠處,只不過你通過角度隱瞞了這一醜陋的事實而已,所以,你能說沒後期過的照片就是真實的嗎?明顯不能。
拋開對照片內容真實性的探索,我們回到最基本的光影和色彩上,大多數人糾結後期真實與否的關注點也是在於照片的光影和色彩,認為後期過的色彩不真實。
那麼第二個問題來了:不經過後期的照片是真實的嗎?
很顯然答案還是否定的,直出不經後期的照片絕大多數是不真實的,這是相機的成像原理決定的,前期不能解決一切。誰都看得明白相機和人眼有巨大的構造差異,相機是電子、機械、光學工業的產物,而人眼是活生生的肉體,因此,相機一定會受到性能的制約,至少在如今的科技水平下會受到制約,而且制約相當之大。相機和人眼最顯著的區別就是寬容度的區別,人眼的寬容度遠遠超過相機,因此在逆光時,人眼可以同時看清天空和人物面部的細節,而相機不能,天空曝光正常,人物則會黑成一片剪影,人物曝光正常,則天空會是白茫茫的過曝,毫無細節。這種情況下的照片和人眼視覺有著巨大的差異,請問題主這是真實還是不真實?如果題主希望畫面和人眼所見相同,在這種情況下有兩種基本的選擇,一是靠後期還原人物(天空正常曝光時)或天空(人物正常曝光時)的亮度,二是在拍攝時使用閃光燈(此時我想問題主一個問題:在前期添加人工光源,是真實還是不真實?)
除開寬容度的區別,相機電子系統工作時產生的雜訊,此雜訊不是噪音,而是指電子信號傳輸過程中產生的無用的雜波,這些雜訊反映在照片上就是一些雜亂無章,十分難看的污點,叫做噪點。人眼不是電子系統,自然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因此噪點得靠後期技術去除,如果不將噪點去除,如何稱得上真實?
除開寬容度和噪點,還有鏡頭工藝帶來的問題。鏡頭的主要構成部分是鏡片,而人的眼睛上並沒有任何一塊玻璃。因此,受到鏡頭的設計和製造工藝的制約,光線通過鏡頭到達機身完成成像的這一過程中也會出現失真,比如炫光、鬼影、畸變、暗角、紫邊等問題。這些問題同樣不會出現在人眼之中,所以,如果不通過後期糾正這些問題,又怎麼談得上真實?
因此,倘若題主追求的是「所見即所得」的真實,那麼不但不應該排斥後期,反而需要張開雙手擁抱後期。
第三個問題:攝影是否需要真實?
讓我們拋開在第一個問題中就已經闡明的「照片本不真實」的結論,來探討一個問題,就是攝影到底需不需要真實。很顯然答案是不需要。攝影是一項藝術,而不是一門技術,有句話已經是老生常談了,那就是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既然是藝術,那麼就要從現實中去提煉、去升華。攝影師創作時也就需要通過一定的手法(例如誇張、對比)去強化情感,表達思想,這和繪畫、寫作並無二致。因此,梵高的《星空》,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都不真實,但並不妨礙它們成為名作,那麼為何不能允許攝影藝術有一點創作上的自由呢?攝影分為很多種,新聞攝影不造假是職業道德,但商業攝影和藝術攝影不讓用點藝術手法,就太過鼠目寸光了。
最後一個問題:不經人工後期的照片就是原片嗎?
沒有例外,答案還是否定的。受到不同品牌、不同檔次的影響,每款相機拍出來的照片就算不經處理也是千差萬別,但沒有什麼確切的標準去衡量誰比誰更「真實」一些。尤其是傻瓜相機和手機,在用戶完成拍攝後,設備就已經通過預置的演算法對照片進行了後期處理,只是用戶並不知情,這也是很多剛入手單反相機的新手會感覺單反拍出來還不如手機好看的原因,手機幫你後期過了,你不知道而已。
答主啊,我拍了一幅全世界最好的未處理照片啊…
0100101000101100101010100101001010100010110100101000101100101010100101001010100101000101100101010100101001010101001010001011001010101001010010101001010001011001010101001010010101000101100101010100101001010010100101110001001010100110001001010100010001011001010101001010010100101001011100010010101001100010010101000001011001010101001010010100101001011100010010101001100010010101000100010110010101010010100101001010010111000100101010011000100101010000101010100101001010010100101110001001010100110001001010100
純天然未處理
ps:上面一串我亂打的,主要為了說明未經處理的「圖像」要追溯到raw文件的數據,那時圖像還只是編碼,甚至是相機cmos每個像素井的物理狀態…
只要經過cmos,就是處理過的「真實」,佳能和騷泥的各種cmos產生的圖像,降噪的處理就已經不同了。之後還有isp的處理,那差異又拉大了…
人眼看到的風景都各有不同,何況相機?
相機只不過是記錄的工具,但在攝影師手裡是黑色鉛筆。
而ps是高級彩鉛…
我就想問一個問題,攝影要「真實」幹嘛?百思不得其解,攝影作為一種藝術創作,後期是必要的創作手段,目的都是讓作品變得更好。
你寫作文不用修辭手法嗎?
拍電影直接把母帶給觀眾看嗎?
復仇者聯盟自動屏蔽特效?
炒菜不加作料?
一輩子都留光頭嗎?
簡單來說,這取決於你攝影的目的是什麼。
攝影當然有「紀錄真實」的功能——實際上新聞攝影要求的就是這個。但我覺得對我來說攝影和寫作,歌唱,繪畫一樣,都是「表達自我」的手段。
具體到攝影上,我實際上是使用相機傳遞我的情緒,我希望讓看到照片的人能夠了解我的感受,我的情緒或我想表達的東西——這其中就不關真實什麼事兒。
所以至少在我看來後期處理只是手段之一,並不比其他任何手段更低下。當然,我會很謹慎地使用後期,那不過是因為擔心「發現照片過度後期會干擾受眾的感受」,而並非什麼原則。後期是為了還原人眼所見的真實
樓主這麼想就明白了,如果未經後期的照片就是真實的,那麼應該所有相機(包括)手機,拍出來的成像風格都是一模一樣的。你想想是不是這樣。這張照片也是被你手機後期過的。and,我接觸過所有說後期不重要不真實的人,都是不會拍照的,沒錯所有?這樣回答有些不太禮貌,但當你真的花點心思去了解下攝影,你不會得出這個結論的。
另外,這張照片真的不算好,只是因為你看到這風景,然後啥好拍下來了,而且風景線水平線不正是大忌。首先給提問者推薦一本書,那就是老飄飄的《PS LR魔法雙修》,買第一本,裡面會穿插很多很多美術方面的歷史,看完那些後,相信你會對我所說的有一定理解了。
從歷史的發展角度來看,攝影也是反反覆復經歷模仿畫為主流——寫實為主流的這麼一個過程的。書中列舉了很多例子不一一細說了,總的說就是各個國家照片欣賞也都是經歷了這麼一個階段。說完這個咱們說說後期,說後期就必須說照片的真實性。首先我們要頂下一個基本結論,那就是在一般時期內(後會解釋)新聞紀實類照片對真實性有很大要求。要不也不會有些記者鋌而走險被發現後炒魷魚的例子了。後期這兩個字彷彿就成了照片作假,照片效果誇張的代名詞也不是沒有內在原因,有新聞界的奧斯卡之稱的普利策獎也是頻頻爆出照片修改照片作假的例子,所以也不怪大眾對後期,對photoshop的鄙視輕蔑之感。就在下面列舉兩個個大家熟知的造假。
這張美軍在硫磺島插國旗的照片可以某種意義上認為是造假,擺拍的。現在大多數人認為這幅照片作者到的時候著美國國旗已經插上去了,只是那一面比較小而已。所以只好讓他們去重新再插一面更大的旗子。當然也有作者自己的辯稱了,不細說了。
再來是《勝利之日》
作者稱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那一天,攝影師很湊巧的拍到了這一張照片。
但首先時間上有問題,這張照片攝於德國投降那一天。再來是這也不是抓拍,而是徹頭徹尾的擺拍。花錢雇的小夥子來親吻這名護士。
但是為什麼這兩張照片人們其實並沒有細究呢?
也就是要對前面的特別說明作解釋了,在特殊時期,例如全世界性戰爭等很特殊的情況下,造假是可以被理解的,因為這些照片會鼓舞人們士氣,對戰爭取勝,安撫民心有著重大作用。
再來看兩張現代的。
13年普利策獎得主的照片被指造假。而且最後作者也沒有拿出證明自己清白的底片——RAW文件。
2014年1月,美聯社宣布與獲獎戰地攝影師Narciso Contreras終止合作關係,因為後者使用Photoshop軟體修改了一張攝於敘利亞內戰期間的照片。
這麼看了後你應該對這類過度後期有了認識了。但是我們到底需要後期么?
簡單說,在新聞紀實和生態紀實類照片中,我們不希望看到這種過度後期。
這類照片最多能進行簡單的曝光對比調節,在徵得允許的情況下修改污點,不讓人引起歧義歧視的簡單調色(下有例子)和剪裁照片。
後一張明顯帶有歧視效果
說完新聞紀實和生態紀實類照片,說說人像、風景、商業等等種類攝影了。
人像風景商業就沒有這麼多的刻板硬性要求了,更多的是看拍攝者的意願來執行,由其商業攝影具有其特殊性,就是追求需要的效果,用盡一切能用的手段。
而且對於這幾類照片,可以說是不做後期不行的。
但是又有其自己的底線,例如風景類參賽照片,天空和景色不可以是拼接起來的等等。在這裡不做詳細說明,各項大賽都有自己的規定。
說完後期,再說幾句關於開頭說的唯美仿畫派還是寫實派的問題。
在這裡我列舉幾個大師,看看大家熟悉么。
我先列舉幾個:前田真山、白川義員、綠川洋一
我再列舉幾個:土門拳、荒木經惟、森山大道
相信荒木經惟和森山大道他們的名字都是如雷貫耳了,他們去拍身邊的人和事,最後成為了永恆。那先列舉的那幾個是什麼呢?
是日本當年比他們風光,俗話說得煙兒抽的多的唯美風光派大師。他們現在你們還知道幾個?
說到這個也其實一定牽扯了攝影題材問題了,在這裡我引用我國攝影大師宋剛明在採訪錄裡面的對話結束本次回答了。
選題中的哲學
巧:最近讀《紅樓夢》,感到藝術不是炫技不是比美,而是從枝梢末節去體現對人的關懷,對人性的反思。攝影對影像的記錄特性,尤其適合這樣表達。
宋:這是我一直強調你們少去名山大川,多拍身邊熟悉生活的原因。什麼是好文章?好文章是人人心中有,人人語中無。一篇文章充滿了獵奇,絕不會是頂尖的東西。中國四大名著里,《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哪一部不比《紅樓夢》寫的事件吸引人?但文學成就誰高?《紅樓夢》只不過寫了一些家長里短的尋常事。
外國也一樣,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奇吧,好看吧,但文學成就,還是巴爾扎克寫市井人生的《人間喜劇》。大仲馬寫了上百部奇人奇事的書,文學成就還不如他兒子,小仲馬只寫了一部《茶花女》。這是為什麼?因為《人間喜劇》《茶花女》寫的是我們可以觸摸到的事。
攝影也一樣,奇人奇事奇景可以轟動一時,也可以流傳,但最好的攝影師,一定是把尋常生活拍出意味的攝影師。因為尋常,所以難拍。我們公認的攝影大師布列松、弗蘭克,其實就拍了尋常的街頭景象。
羅:老師提倡的照片和理念我也認為好,但我把老師選出來的照片給周圍的人看,沒人說好。
宋:這是沒辦法的事,因為我國是個影像後發展國家,讀圖能力有限。印象深刻的照片多少要一些鑒賞力,而雲霞美不美、臉蛋漂不漂亮,只用看雲紅不紅、眼睛是不是雙眼皮就夠了,好評判。
但藝術市場有事專家決定的,你要去買相機,你是聽大家的意見,還是聽攝影專家的建議?世上有幾人能看懂梵高、畢加索的畫?但大家都叫好,因為專家說好。攝影也是這樣的,大多數人看不懂布列松,弗蘭克,但還是尊他們為大師。這好比黑格爾的哲學著作沒幾個人能讀懂,但我們仍尊他為大師一樣,因為專家說他們是。藝術與學術領域的地位,是專家確立的。
羅:朋友在微信里發了一個叫《三季人》的故事。一年明明有四季,孔子卻順著來人,和學生說有三季,為什麼呢?孔子說,你沒看到那人一身綠色,明明是只螞蚱,春天生秋天死,對他來說,一年當然只有三季。他都沒見過第四季,你和他爭,怎麼可能贏?就像「夏蟲不可以語冰」。對方沒有見過,沒有經歷過的事物,是無法去和他溝通的。
宋:不要急,時間會讓一切慢慢明析起來的。當年日本攝影也有兩派,一派是以土門拳、荒木經惟、森山大道為代表的人文攝影師,一派是以前田真山、白川義員、綠川洋一為代表的風光派。當年風光派很火,我就藏有他們的畫冊,但現在這一派很少被人提起,而土門拳這一路越來越火。
我在風光攝影上還得過不少獎,但當年的風光片今天我已經不太好意思拿出手了,因為現在的風光作品雲更好、霞更紅。反而是我當初不經意拍的一些小人物,現在越看越有味。因為在幾萬年前那山石,幾千年前那段牆還在,變化很小;而人生,上一刻和下一刻就不一樣了,二十年會有根本的改變。
時間會讓一些照片褪色,也會讓一些照片變得越來越偉大。珍貴的東西一定是即將消亡和已經消亡的,而攝影就是為挽留片刻的時光而存在的。我們周圍的人的生活雖然平凡,但如果你透過相機將平凡的生活變得有意義,就會永恆。清朝的美學家李漁說:「於淺處見材方是文章高手。」攝影也是這樣,宏偉的東西,壯闊的風景,因為太有個性,我們很難改變它。黃山怎麼拍還是黃山,就那麼幾個角度,能變的只有雲霞,拍的好不好基本靠運氣,誰上山多,在山上住的久誰拍的好。凡事如果是建立在運氣上的,其水平就大打折扣。為什麼說攝影大師多是拍平常生活的?因為這更考驗攝影功力。
照片如何反應哲理?
宋:照相機大概是最沒有哲學精神的器物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從哲學角度是對事物真相的追求這個角度看,照片又是我們人類使用的傳播符號中,最接近事物真相的。與攝影比,語言過於隨性,繪畫過於主觀,文字過於抽象。攝影雖然片面,畢竟是一刻的真實,通過它反映的內容,通過畫面上的表現手法,還是可以體現哲學精神的。比如畫面中主次/大小/強弱的對比,還是有哲理的。目前攝影最大的局限是達不到語言、文字對思辨表述的深刻和豐富。
宋:文字發展了至少兩千多年,而攝影只有不到兩百年的歷史。相信不用再過兩百年,攝影將全面超越文字成為主流的表達方式,因為攝影比文字更容易掌握,信息量更大。其對思想的深刻揭示,也將超越文字。就是目前,攝影在表述重大事件時,其真實性與震撼性已遠遠超越了文字與繪畫——我們要了解一場戰爭或災難,一定是去找一幅攝影作品來看。
宋:當然,將來的攝影表現形式,不會局限於現在的靜態照片,而是流媒體作品。靜態的照片更像唐詩,布列松那一代人就已發展到極致,後來的攝影探索雖然有益,比如所謂的觀念攝影、新銳攝影,如同繪畫的野獸派、行為藝術,多少有些搞怪。有評論家說現代藝術是一場騙局,這話驚悚,也可以讓我們警醒。不要盲目跟風,再過一百年,攝影的瞬間性與真實性應該還是第一位的。
攝影為什麼要後期,兩部分原因,一部分是藝術再創作需求,你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在照相的底稿上進行繪畫創作。很多攝影網站的作品你就可以這麼理解。
另一部分,當然是為了「騙」。騙不一定是壞事。
關於攝影是否需要真實?目前最高票答案是不需要,這不能同意。這種觀點的極限就是後期的好就可以了,前期拍照只是為了讓後期方便一點,後期比前期重要(沒錯這就是國內某些攝影圈被帶歪的現狀,一大部分人都有這種觀點而且一代一代的傳下去)。所以只要後期技術夠好夠方便攝影這個職業就可以沒有了。這怎麼可能?
攝影的本質是真實
如果是藝術攝影是不需要,但是本身以紀實為目的的攝影題材就是需要的。比如新聞攝影,體育攝影,對一些產品真實情況的記錄,醫療拍攝。評價有說攝像是從藝術用途延伸來的,沒錯。相機最早的雛形是16世紀的成像暗箱,第一幅照片《牽馬少年》也是為了翻拍原畫,但是只有還原原畫才有攝影的價值,如果拍出來變了,那要攝影何用?
照相機一開始發明和流行的目的就是為了記錄現實,也是目前相機最大的用途。藝術功能只是一種衍生。這才是攝影的本質。如果後期才是攝影的核心,那和繪畫以及CG製作就沒有區別,照相只不過是打個底稿而已。
至於相機目前不能完全的表現現實這是對的,但這只是技術瓶頸。
看了下評論,因為時間倉促,而且不善文筆。感覺我並沒有說清楚。所以還是抽點時間補充一下。
————————————————————————————————————
1,我的意思是照片並不是不能後期,而是要看拍攝的用途。
這裡需要科普一下,關於藝術用途,可以包括藝術攝影、部分用途的人像寫真和部分用途風景攝影等。紀實用途包括新聞攝影、人文紀實攝影、體育攝影、肖像照、紀念意義的照片、部分用途的人像寫真、大部分的自然風景和動物攝影等。
總之,如果照片的使用目的需要考慮照片傳達內容的真實性的,都需要保持真實。而藝術類等對照片真實性要求較低,或者具有欺騙目的的都會用後期。
2,關於「照片都是不真實的,與後期無關」,本身是有歧義的觀點。這觀點的問題在於這句話真實的內涵其實是被偷換概念了。什麼叫構圖不同導致觀眾對照片的理解不同所以就不真實了?理解是人的主觀判斷,和照片的真實性無關。兩個人分別在主隊和客隊的球門邊看比賽,構圖和角度都不同,是不是比賽是不真實的?人擋住垃圾桶的這一刻風景很美,那麼你現場看只要擋住垃圾桶這一角度也很美這就是真實的。
一定有人會舉特殊快門的例子來反駁,那我就直接說了。小於1/1000分之一秒,或者超過2小時的以人眼的構造是看不到的,但是不是沒有發生的,也是世界存在的事實。如果非要換個方式理解的話就是也許有其他生物能看到。比如蛇就能看到紅外線,所以紅外攝像當然也是真實的。
只要相機表達的內容發生過,那就是真實的。把發生過的內容人為主觀修改了那就是虛假的。
3.相機本身的缺陷,不代表不以真實為目的
「直出不經後期的照片絕大多數是不真實的,這是相機的成像原理決定的,前期不能解決一切」這句話目前階段是對的,但是不能延伸為所以所有照片都可以後期。你可以說照片本身的真實還原度有時候還不夠完美,但是你不能說照片本身的目的是不真實的,或者說由於照片技術本身有時候沒能很好的呈現真實所以就可以肆意改動了。
事實上,所有單反的廠家核心技術革新都是圍繞著拍的更真實為目的。比如raw格式,在國內各大論壇被認為是用來方便PS的,其實看名字就知道最初目的是為了確保照片的真實性。國際新聞類攝影作品如果被認為有人為改動就會要求交raw格式的照片。因為raw格式一方面大多數常用軟體都不能修改存儲為raw,另一方面raw格式的特殊演算法被改動後是可以有計算機工具看是否被改動的。(這個可以有空另外討論)。另外包括BKT技術,就是為了解決相機寬容度不足,面對高反差情況相機拍不清高光下物體樣子,而人眼能看清的問題產生的。
當然也有為欺騙而產生的技術,比如美顏相機。但是你會用美顏相機拍新聞嗎,有人會相信美顏相機拍的東西嗎
4.然後是重點,攝影必須是需要真實的,真實是攝影的本質
沒有真實基礎的攝影沒有存在的意義。因為攝影比繪畫更真,人們也相信攝影比繪畫真,攝影才發展起來的。而不是攝影比繪畫更方便。
這有兩方面:
首先,把攝影為底稿的藝術作品也必須體現出真實性的價值否則完全沒有經濟意義。因為計算機技術已經能很好的完成所有看起來像照片一樣的真實場景的功能。想想現在好萊塢大片,除了人像哪些還需要攝影拍照?純虛幻的東西攝影完全沒有CG製作來的方便有效,而且這差距會隨著CG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大。
這是DesZW的繪畫作品而不是攝影作品(未有原稿進行數碼檢驗未經核實,國內外包括好萊塢都有很多通過歷史圖像素材完成高真實度繪畫的例子,我只是舉個例子),繪畫的優勢在於想怎麼構圖怎麼構圖想怎麼表現怎麼表現,自由度遠高於攝影。
而攝影的優勢在哪裡?恰恰在於它的不自由,也就是真實度。攝影藝術的核心長遠看也一定是在真實度上。
另一方面,後期過照片的價值恰恰也來源於他的真實性
以下部分可能有些令人不快,但是不得不說
美女們自拍,之所以要美圖秀秀,就是要讓別人或者自己覺得更美。廣告商的廣告使用後期是為了把產品表現的更好。所有這一切的成功,都是建立在人們認為照片是真的的基礎上。
所以,大多數攝影類別後期的最高境界是真。
那麼攝影作品的後期意義是什麼呢?一個是再創作。另一個就是「騙」啦,當然這騙有時候或許是雙方都想接受的結果。
但是攝影攝像作為目前唯一以圖像形式記錄世界的技術,未來的技術發展方向一定是能更好的辨別真實和後期,求真的紀實技術攝影和後期的藝術攝影界限會越來越清晰。
————————————————————————————————————
最後說一下 知乎日報 這是一個很好的擴展閱讀平台,但這只是一個閱讀平台而不是教科書,並不意味著裡面的觀點一定就對,起碼在我較熟知的領域裡有很多存在爭議,甚至已經被批判過的觀點登上日報。我們仍需要保持知乎的懷疑精神。
真實?你拿手機拍和相機拍,拿不同的焦段拍,拿不同的牌子拍,甚至不同的人去看,甚至同一個人站的位置不同,所見到的景象、顏色都是不同的。所以別用真實這個詞去定義攝影。攝影傳輸的是信息,如果後期能夠讓你感到真實,那就是真實,如果後期明顯不是真實,那就不是真實,至於大多數人人為什麼要追求所謂真實?智商低唄。
先佔坑
嚴格意義上說,照片都是不真實的。
有個詞叫斷章取義,可以套用在攝影上面。
題主沒有女朋友
攝影后期,根本就不存在能不能做的問題。
紀實類攝影,參與評獎的作品,要求不能採用合成,添加素材的手段,但可以適當的裁切、調整對比度、飽和度、銳度、色彩。這些算不算後期?這樣的後期是不是影響到照片的真實性了?比如前期為了保留大部分細節而用raw格式拍攝,後期轉為了黑白的照片。你說它是真實的,還是不真實的?
人像、風光等等帶有一定藝術性的照片,是真實更重要還是美感更重要?臉上全是麻子的模特兒想要你幫她拍一張美美的照片,你將原片直出交給她告訴她真實就是美,她會不會感謝你?退一步說,相機本身很蠢,你看到的和你拍出來的色彩有可能完全不一樣。在後期將原片的色彩還原到你看到的樣子,這張照片是真實的還是虛假的?
攝影后期不是現在才有的新東西,膠片時代暗房處理照片一樣是後期,只不過不像PS那樣簡單,是屬於少數人的高端技巧。為啥那個時候的後期人們不覺得影響照片真實性?
看看現在鼓吹照片不能後期的,要原汁原味表現照片的人,有幾個拍出了大片?大多數是一些不懂後期技巧,眼紅別人又不願意或者學不會後期的人。
後期不是能不能做,而是需不需要做,做到什麼程度的問題。
我要的是留住美,不是摁快門,你可以堅持不用後期,但一定要會,還有,所有鼓吹不後期的,絕對是不會的,相信我,那水平也就是能打開軟體的水平而已
容我說句話實話……你就算什麼後期都不做……照片出來的效果也tm不是真實的啊……
另外……樓主你的照片不是「沒有任何後期」,而是「沒有任何我自己做的後期」,區別在於你自己沒後期,你手機幫你後期了好嗎→_→不然你以為為什麼不同的手機拍照出來的效果會不一樣……
照片本來就不真實!眼睛能看到車軌嗎?能看到霧化的瀑布嗎?能看到淺景深嗎?攝影是創作過程!題主你貼的照片已經後期了,只是自動靜默處理而已,沒有後期你看到的是一堆二進位。手機成像有自己的演算法,這個演算法過程類似加濾鏡了。
因為我的相機太蠢了。
明明有顏色的天空它出來是這樣。
明明我能看到前面的雲,它出來是這樣。
再說看到本來看不到的東西不是很神奇么
什麼,你說你手機拍出來很真實,那是它幫後期了。
別人只是想安靜地寫篇散文,你卻以寫新聞的標準來要求他,這不是腦子有泡么。攝影只是藝術創作的一種手段,你不能因為他能夠記錄真實就說那些不用攝影記錄真實的都是垃圾。再打個比方,攝像作品即可以是記錄真實的紀錄片,也可以是抒情mv,也可以是電影,攝影也是同理。
不加調整的照片就是真實的么?拿個沒有曝光燈的照相機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房子里照個像就是真實么?這種真實的意義呢?
後期是效果調整而已,一切為了視覺美,不要隨便扯到哲學認知的層次上。
推薦閱讀:
※拍攝何種濾鏡最好?
※長時間曝光如何進一步降低噪點?
※對使用數碼單反相機的人來說,哪些濾鏡是必備的?
※濾鏡的光學性質有哪些?
※沒有偏振鏡能不能把天空也拍的很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