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山西洞洪大槐樹移民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在看《百家姓》,很多很多的姓氏都有明初山西洞洪大槐樹移民,請問到底是怎麼回事?是不是明太祖的戰爭殘殺了很多人,所以都要從北方移民?


是的。

明初大移民又稱洪武大移民,為明太祖初年官方組織的一次大規模人口移民。

經過元末邪教和流寇混戰,東亞地區人煙稀少。江山已是遍地瘡痍,布滿了戰爭的創傷;山東、河南、河北一帶多是無人之地。 揚州城破時,「居民僅餘十八家」,而淮安城僅存七家。樂陵一縣,僅剩 400 余戶;濰縣之族姓,惟存李、金二姓。連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認:「中原諸州,元季戰爭受禍最慘,積骸成丘,居民鮮少。」

正值中原地區大鬧災荒戰亂之時。擴廓帖木兒治下的山西卻是另一番景象。由於那裡四周都是群山峻岭,易守難攻。起義軍多次進攻山西,可終因地勢險要而屢攻不下。另一方面,由於地理環境因素,正好那些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而中原一帶的老百姓聽說那裡富庶,並且不打仗,便紛紛往哪裡逃。如此一來,與中原一帶人煙稀少相比,山西倒是人滿為患了。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明洪武十三年(1381年)全國總人口為59873305人,而山西人口卻達4103450人。

另外,朱元璋的死敵張士誠治下的江南地區同樣經濟發達,人口稠密。所以山西和江南成為人口移動的主要輸出區。

大移民除了具有補充人口的作用,還有編戶齊民的重要意義,有利於明朝對基層社會的直接管控。元朝時東西方交流頻繁密切,現在的中國境內移居了大量的中亞族群。同時元末各地出現了很多地方割據勢力。大移民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打擊地方宗族勢力,切斷各族群的紐帶,把散沙化的各族群打亂了混雜在一起管理。


先祖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洞縣遷至山東鄆城縣。
篳路藍縷,不勝唏噓。


山西洪洞·大槐樹祭祖(高清圖)

很簡單,元末數年的持續戰爭,中原地區已成無人區!明立國不久,考慮到國家需要糧食賦稅,所以要農業恢復生產,當時只有山西因為太行山的天然屏障所以少有戰亂,人口增長相對穩定,於是整個明朝就不斷從山西「借」人遷移到中原(很多省份),定居進行農業生產,就這麼簡單,山西洪洞縣是移民彙集中轉站,五百年以內的中原各省人口基本來自這裡,所以是很多人尋根問祖的聖地,那顆大槐樹很早就歿了,現在它的後代也好幾百歲了,歷經戰火而香火不絕…………


山西這種四塞之地,因為有太行山的阻擋,因為交通不便,每逢戰亂年代,這裡就成為人們躲避戰爭的天堂。

元朝末年,紅巾軍起義,中原連年戰亂,人們流離失所。朱元璋北伐,一路北上,中原漢人紛紛解囊相助。蒙古人反攻時就實施瘋狂的報復,大肆屠殺平民,中原地區經常赤地千里。蒙古人治理的國家的水平又很差,元末時又是各種水災蝗災不斷,人們流離失所。天災加上人禍,到朱元璋登基的時候,河北、河南、山東、兩淮這些常長作為戰場的地方人口驟減,農業生產幾乎停滯。

明朝初年,剛剛建立的大明王朝也不穩定,朱棣在北京稱帝,建文帝派兵北伐,中原地區的人民又遭了殃。在老百姓的心中,從南京打來的官軍自然代表正義,朱棣是個造反的,所以自然就站在了官軍的一邊。朱棣南下時,就對支持官軍的人進行報復,又是大肆屠殺平民。

經過元末的農民起義戰爭加上「靖難之役」,從河北、河南到山東、兩淮,中原地區幾乎成了荒地。而這個時候的山西,由於太行山的阻隔,人民安居樂業,人口大量增加。當時全國的人口有五千多萬,山西就佔了四百多萬,差不多十分之一。於是明朝先後十幾次從山西往河北、河南、山東和兩淮移民。移民從明洪武2年持續到永樂15年,前後差不多50年,涉及1230個姓氏。

所以現在的河北、河南、山東,很多人的祖籍來自山西。當時移民的中轉站就設在山西洪桐縣的大槐樹下,很多人的家譜就是從大槐樹記起。

經過了600多年的開支散葉,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移民後代已經遍布世界各地,人數已經上億了,大槐樹成了他們心中的聖地。


和膠東「小雲南」的說法一樣,很大程度上是清末民初偽造的。

清末以前的民間史料和正史都指向一個結論:山東內陸(東昌府兗州府,今德州聊城等地)在明初由於戰亂而人口稀疏,因此接受了大量外來移民,這些移民以來自東三府(登州府萊州府青州府,今青島煙台濰坊等地)的為主。

根據明太祖洪武(朱元璋)十四年(1380年)《明史》中戶口統計有6054萬人,其中山東人口最多,有5,196,715人 ,遠遠高于山西的 4,030,454人 。

據葛劍雄著《簡明中國移民史》,明初山東不僅是北方第一人口大省,而且是移民輸出大省

在宋金元時期的戰亂中,膠東地區發揮了避難基地的作用,由於位置偏僻和產生了丘處機這樣受到蒙古人尊重的宗教人士,膠東受到的戰亂影響很小。這也奠定了明清時期山東乃至整個華北文化經濟重心轉移到膠東的格局(例如明清時期膠東的狀元數量遠高於內陸地區)。到了明朝初年,膠東(而不是山西)自然而然地成了北方移民的主要輸出地,例如:

洪武四年,閏三月,遷北平、山東二省元漢軍46705人於北平諸衛。五月,明軍從山東登州渡海進入遼東。 (明朝遼東地區也歸山東布政使司管轄,直至今日大連、丹東、營口等地都是膠遼官話區而不是東北官話區)

洪武七年,一月,遷山東青州、萊州軍人11394人於遼東定遼都司。。

洪武二十五年,遷山東登州、萊州兩府貧民無恆產者5635戶于山東東昌府。。

洪武二十八年,遷山東青州、兗州、濟南、登州、萊州五府每戶五丁以上田不及一頃、十丁以上田不及二頃、十五丁以上田不及三頃及小民無田者1051戶,4666口於東昌府。自此時,東昌府接納由山西及山東東三府等地遷入的民籍移民約為14.5萬人。

總而言之,明初北方人口最稠密、離山東內陸最近的地區是膠東,因此山東內陸大多數地方的主要移民來源是膠東,這是毫無疑問的。所謂「洪洞大槐樹」的傳說跟河北棗強、膠東「小雲南」、蘇州閶門、廣東四邑等等移民傳說一樣,都產生於清末民初,而作為上述傳說的很不靠譜的證據的家譜,絕大多數也是編成於清末民初。這些移民傳說之所以產生,是因為清末在全世界(包括清國)流行的達爾文主義和民族國家神話以及甲午庚子戰敗對大眾心理的影響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30794 這種心理是如此強大,以至於不少山東內陸人錯認山西、河北人為自己的祖宗;同理不少廣東、福建人錯認中原移民為自己的祖宗,雖然他們實際上是嶺南土著的後代。。。

實際上這種大眾心理效應是十分有趣的,澳洲在歷史上也曾公然否認自己的convict history,當時也有很多人真心相信自己不是convict的後代。。。

當然了,這不是說明初山東就沒有一個山西、河北移民,而是說洪洞大槐樹的故事由於各種歷史原因嚴重誇大了山西移民的規模而對膠東移民視而不見。


大槐樹移民的可信度很低,有懷疑者指出:

1.一個所謂「洪洞移民」實為河南土著的例子

「在河南濟源南水屯村的張家祠堂,祠堂正中所供香案上的牌位上寫著:「始祖威卿於明洪武三年由山西省洪洞縣遷至濟源南水屯,迄今已六百二十九年。 」西牆上懸掛的《張家祠簡介》除了講述同樣的話外,接下去說:「長子思義是吏員,次子思徽於洪武丙子年舉茂才,任湖廣荊州府通判,承直九年考滿,於永樂年間升戶部員外郎。洪熙元年為祭奠父母,撰文刻碑。清乾隆四十二年重刻此碑,保存至今。 」我們也在祠堂院內見到了這塊碑,由於刻寫年代距離傳說中的移民時間很近,應該比較可信。該碑碑額為「戶部員外郎張秉先考處士張公墓誌」。墓誌往往刻寫在方形墓蓋之上,但我們所見到的,卻是清乾隆年間將墓誌移刻而成、立在那裡的一塊碑石。我們先不去思考這也許反映了一個從墓祭到祠祭、以至墓誌變成石碑的過程,仔細觀察其中文字,曰:「公諱威卿,乃濟源之世家也。其所居縣曰沁陽,裡曰堽頭,村曰南水屯,是其先祖之發廬。 □厥先祖其便,□以居焉。 」十分清楚的是,這塊撰於洪熙元年(1425)二月、距離所述事件僅20多年的墓誌,不僅沒有提到這位始祖從山西洪洞移民的經歷,反而寫明他是這裡的土著。 」

2.我引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研究員袁義達的觀點

「從姓氏分佈上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華北(山東、河北)大規模移民東北,姓氏分佈非常相似,然而卻很難看出山西、江淮、四川等地大規模移民華北的情況,袁義達、張誠根據幾百年來中國姓氏的變化繪製出的明今人口遷移圖與傳說大相徑庭。  

袁義達、張誠還以升為單位分析了人口的群體遺傳,結果,河北、河南、京津、山東、東三省親緣關係最近,形成一個系統;山、陝、寧、甘親緣較近,又形成一個小系統;長江中游的鄂、湘(北部)、川、雲、貴又是一個親緣系統,長江下游的江浙蘇皖(南部)又是一個系統;廣東、廣西,福建則構成華南系統。  

從姓氏的反展變化和遺傳的方面,現在都看不出,明朝的移民對華北地區造成的大的變化,因為這個地區宋遼金元和明清姓氏分佈沒發生太多變化,之前和之後都與西部的晉、陝不同。

現在可以得到這麼一個結論,在金元時期做官的,自然家譜記得詳細,那些沒作過官的土著百姓,明清只得假託一個來歷,所以出現了地名混亂的情況。 」

思考一下,為什麼河北、河南、京津、山東親緣關係最近?因為我們同處華北大平原或附近,從遠古開始交流就很方便,關係很親近。而我們與山西關係就比較遠,山西與河南隔著大山。

3.現在所謂大槐樹移民的家譜幾乎都是清朝乾隆以後修編的,距離明朝移民歷史大約300年。

300年前的事依靠口頭流傳幾人能記得?清朝乾隆修編的族譜對於以前的族譜的描述基本都是「遺失」「磨損」之類的,總之就是老的不見了,要修個新的。實質上,很多壓根就沒有老族譜,根本不知道祖宗來自何方。宋之前,民間平民是不是修族譜的,也就是說族譜只能官修。到了金元時期,游牧民族入住中原,華夏式微,北方漢人很少修族譜,逐漸失去了對祖先來源的記憶。到清朝時,民間突然興起了修族譜的熱潮,很多不知道祖源的只能人云亦云地依託「大洪洞槐樹老鴰窩」。至於為什麼是山西洪洞大槐樹而不是別的,原因不明。我猜測,可能與明朝山西移民有關,這些山西移民是官府主導的,因此有地位,相對其他地方移民,山西移民又是數量最多的,於是對於不知道祖先來自何方的人來說假託來自山西大槐樹是最好的選擇。正因如此,清朝修得家譜中對於祖先具體居山西何地就很模糊不清,一般都是大槐樹,再具體的何縣何鄉就沒了。另外,「山西洪洞說」在明朝之前就有蛛絲馬跡,金元時期中原就有家譜所謂來自「山西洪洞」。

因為明清時北方人不知道祖宗來源何地,現在就有學者認為不知道祖源的北方人是金元後裔、女真後裔或蒙古族後裔。我堅決反對這個觀點,現在基因檢測表明,北方人與仰韶華夏人關係最密切,北方人是華夏人的最正統後裔。總之,我們是曾經因戰亂得了失憶症的漢人的純正後裔,不是某些少數民族的子孫。

4.洪洞移民傳說色彩太重,包括復趾甲、解手、胳膊上勒痕等,根本不可信。

5.洪洞大槐樹說不見歷史記載,山西洪洞人直到清末民國初才知道這事,那時方才編入《洪洞縣志》。

當時有洪洞人在外聽說很多北方人都說自己祖先來自洪洞,洪洞人才知道原來自己家鄉這麼出名。於是,開始修改縣志,在其中加入關於大槐樹的文字。

6. 若依家譜記載,華北、東北、西北約有80%是大槐樹後裔,也就是超過4億為大槐樹後裔。真的嗎?

明初全國人口6000萬,現在13億,人口增長了22倍。依此比例算,當時大槐樹移民約有2000萬。而當時山西全省人400萬,山西人口統計表明,明初山西人口幾乎沒有大數量的減少,甚至是保持平穩地緩慢增長。從數據統計上,看不出山西有很大規模的對外移民。假定山西人口數之所以保持平穩是因為人口增長效應被對外移民抹掉了,即便如此明代山西移民也不會超過100萬。 100萬乘上22倍等於2200萬,2200萬除以4億等於5.5%,也就是說山西大槐樹移民的可信度最多5.5%。


家譜上寫著確實是洪洞移民。前些年還有山西人到我們那裡提議家譜合併。


推薦閱讀:

元朝的四等人分法和印度種姓制度中的四等人分法有那些相似的地方?
元朝在滅亡時退回蒙古本部繼續維持政權,那麼其它三個蒙古汗國在被消滅時有沒有退回蒙古本部呢?
為什麼現在中國人提起蒙古元朝的領土跨越歐亞大陸會很自豪,元朝的侵略跟日本上世紀的侵略有什麼不同?
如何評價蒙古史書中的朱哥官人形象?
明代有哪些制度(除了比較知名的行省等以外)是繼承自元朝?

TAG:明朝 | 姓氏 | 元朝 | 百家姓 | 姓氏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