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馬拉松比賽舉辦至今發生過哪些傳奇事件?

如題,今天是里約奧運開幕,很好奇馬拉松從第一屆奧運至今,都有過怎樣的傳奇故事?


亞洲第一個獲得奧運馬拉松冠軍的國家是日本,但是他卻是一位韓國人【注】。

孫基禎第一個奪得奧運馬拉松金牌的亞洲人,首次將奧運馬拉松紀錄提高到230以內的也是他。他在1935年創造的2小時25分42秒的世界紀錄更是保持了12年之久。

1936年8月9日,在第11屆柏林奧運會上,為了爭奪最後一枚金牌,來自28個國家的51位運動健將展開了激烈角逐。比賽開始,上屆奧運冠軍,來自阿根廷的卡爾斯?扎巴拉(Juan Carlos Zabala)一直保持著領先位置,然而在30公里之後,領跑的人卻變成了一位亞洲選手。

這位來自平安北道(????)的青年便是孫基禎(???)。

孫基禎在10公里處超越了和他處於同一位置的英國選手哈珀,在第15公里處他進入了前5名。從28公里開始,孫基禎開始提速,在31公里處,他超越了扎巴拉,因為前半程速度過快,體力過支,隨後扎巴拉便退出了比賽。就這樣,孫基禎一直保持著領先的位置到了最後。在終點體育場10萬名觀眾的歡呼聲中,孫基禎衝過了終點,以2小時29分19秒的成績刷新了奧運紀錄。

衝過終點的孫基禎,脫下了腳上的足袋,他的臉上似乎沒有太多的喜悅。也許對他來說,奪冠的瞬間,也意味著為「國」爭光的夢想破滅:雖然將奧運記錄提高了5分鐘,金牌卻要獻給日本。

當時的朝鮮半島處於日佔時期,孫基禎代表的並非韓國隊而是日本隊,他在大會上使用的姓名也是日本名字(そん きてい),就連胸前佩帶的國旗也不是韓國的國旗,而是日本的日章旗。在頒獎儀式上,當廣場中奏響「君之代」,他與他的同胞南昇龍一樣深深地低下了頭,並用一盆月桂樹遮住了胸前的日之丸,而南昇龍因為沒有盆栽做獎品,手中空無一物的他將褲子幾乎提到了胸前,但依然還是沒能擋住那面日本國旗。

我為自己而跑

1912年,孫基禎在朝鮮鴨綠江邊的新義州出生。他從小就顯示出長跑的天賦,他的母親曾經罵他「不讀書只顧跑」,索性給他買女孩子的鞋穿,孫基禎因此就用草繩綁定女鞋堅持跑步。

在小學6年級時,他參加在新義州和中國東北安東縣舉行的「新義田徑運動會」,並在5000米項目中擊敗中青年運動員,奪得了冠軍。她的母親為此給他買了一雙日本的跑鞋たび(還記得金栗四三的經典款足袋嗎?)。

因為家貧,加上家園在1926年被鴨綠江的洪水毀壞,孫基禎輟學了,他沒有升入中學。於是,他跑去丹東打零工,於是他就每天穿過鴨綠江鐵橋往返于丹東和新義州之間,每天至少要跑8公里。

1932年,孫基禎代表新義州參加了第二屆東亞馬拉松大會並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憑藉超凡的跑步能力,20歲的他被京城(今首爾)養正高等普通學校取錄為特別生,從此,養正高中也成為了他的奧運起點。他後來的柏林奧運隊友南昇龍,此時正在讀高中三年級,是孫的「學長」。

1933年,他參加了第三屆東亞馬拉松大會,以領先27秒的成績戰勝了當時亞洲馬拉松第一人柳海鵬,並取得冠軍。從此,孫基禎在1933年到1936年間共參加了13次馬拉松運動會,在其中10次運動會中奪得冠軍。

1935年11月3日,在柏林奧運會的馬拉松預選賽上,他以兩小時26分42秒的成績創造了非官方的世界新紀錄,並闖入柏林奧運會的馬拉松決賽。

1936年柏林奧運會的馬拉松比賽中,孫基禎一舉奪冠,但這也是他最後一次參加馬拉松比賽了。

當他登上領獎台時,全場都看到了他滿臉難以名狀的痛苦——儘管孫基禎不止一次聲明自己不是日本人,每次簽名時都要在朝鮮文名字後用英文註上「KOREA」,但運動場上仍然升起令他備感屈辱的「太陽旗」!雖然奪冠對於孫是一種屈辱,但對於此時的韓國人來說,孫卻帶來了希望和勇氣。

當他突破2小時30分運動極限,取得奧運馬拉松冠軍的消息一傳出,世界各地的韓國人都走出大街小巷並高喊,「韓國人贏了!韓國人在世界比賽中獲勝了!」。喪失國權的韓國人埋在心中的痛苦,在此時轉換成了民族自豪感迸發出來。《東亞日報》在報道孫獲獎的消息時,也有意地將孫基禎胸前的日本國旗抹掉,表達了韓民族的心聲。

為此,東亞日報被總督府停刊九個月,並逮捕了與八名與事件相關的報社職員。他的冠軍獎品——一個古希臘科林斯銅頭盔也因此被扣押在柏林博物館。

孫基禎在事後的回憶中說道:「我為我自己而跑,我以此為榮。」

火一樣的精神

孫基禎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為祖國奪得一塊金牌,在柏林的奧運紀念牆上,我們還能看到「KIETEI SON JAPAN」的字樣,雖然1970年層發生過韓國遊客把「JAPAN」刻字改為「KOREA」的事件,但後來它仍被修回原狀。

在奧運之後,孫基禎再也沒有跑過馬拉松,他從明治大學畢業,隨後去銀行工作。不過最終他還是走上了馬拉松的道路,他並沒有放棄他對馬拉松的熱愛,他以教練的身份培育了優秀的後輩。

1947年,韓國人徐潤福奪得波馬奪冠,他以2:25:39的成績打破了孫創下的世界記錄。

1950年,韓國人咸基鎔問鼎波馬冠軍。

1992年黃永祚在巴塞羅那奧運會上獲得馬拉松金牌。孫基禎在現場見證了黃永祚奪冠,孫在賽後接受採訪時稱,「今天就是找回我國籍的那天。如果能夠歌唱,我真希望在運動場上放聲歌唱。」

在16年12月12日,孫基禎的銅像被豎立在當時他參加賽跑的馬拉松路線上, 但號碼布就改為大韓民國國旗。

黃永祚在回憶孫基禎時,他說:「孫基禎在當年所做出的舉動,展示了我們韓國人火一樣的意志,他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這段歷史是無法被遺忘的!也希望他的精神能夠傳承下去。」

在2010年廣州亞運會上,當池永駿以2小時11分11秒的成績獲得冠軍時,我們是否還會想起他?

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開幕式上,他作為最後一名傳遞聖火交給了場內的年輕人。就像孫基禎所說的那樣,「在祖國的土地上自由奔跑的年輕人是幸福的。誰會阻止他們奔跑呢?」

註:
1.孫基禎(朝鮮語:???;1912年8月29日-2002年11月15日),日治朝鮮時期的朝鮮男子馬拉松運動員,1936年柏林夏季奧運會男子馬拉松項目冠軍,是首位在奧林匹克運動會奪得金牌與獎牌的朝鮮半島運動員,曾擔任韓國獨立後的田徑聯盟主席及韓國體育協會會長。
2. 1937年,孫基禎赴日本明治大學升學,但沒有加入大學田徑隊。隨著大韓民國於二戰後建國,孫於1947年恢復其韓國戶籍並成為不少韓國馬拉松選手的教練 。

—————————

  • 愛燃燒_最專業的中文跑步社區
  • 愛燃燒知乎專欄
  • 愛燃燒App

第31屆夏季奧運會終於在里約開幕啦,雖然媒體大肆渲染里約奧運會準備工作十分糟糕,但在全球經濟不佳的背景下,似乎我們都忽視了巴西和巴西人民對於奧運會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犧牲。相信智慧的巴西人民會給全世界獻上一屆熱情如桑巴的精彩奧運。在接下來的半個月,又是體育,也只有體育把全世界人民連接在一起,歡迎加入四年一次的全球party。

作為奧運會歷史最為悠久的運動項目——馬拉松,自第一屆現代奧運會起就被納入比賽項目,可以說,馬拉松的歷史就伴隨著奧運會的歷史。


奧運會最古老項目

現代奧運會的創始人顧拜旦接受建議,為紀念跑過40多公里,為傳遞勝利喜訊而壯烈犧牲的士兵菲迪皮得斯,將馬拉松作為第一屆現代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1896年4月10日,首屆奧運會馬拉松比賽順利舉行,共有17名選手參賽,他們要從馬拉松河谷跑到雅典,全長42.2公里。2小時58分鐘後,18歲的希臘人路易坦丁第一個衝過設在雅典體育場內的終點線,獲得首枚馬拉松比賽的金牌。

42.195的由來

馬拉松項目的賽程,在前三屆奧運會上一直沒有統一的標準,直到1908年第四屆倫敦奧運會,為了迎合英國王室觀看馬拉松比賽,當時的奧組委決定將出發點設在倫敦郊外溫莎宮東平台前的草坪上,終點則設在白城運動場的國王包廂前,全程42.195公里,這一標準後來被國際田聯採用,成為如今馬拉松比賽的統一標準。

皮埃特利事件

正是在這場比賽中,發生了馬拉松賽場上著名的皮埃特利事件。義大利選手皮埃特利在大部分賽程中,都明顯領先對手。他是第一個到達終點體育場的,但已精疲力盡地多次摔倒在地。他是在多名工作人員和醫務人員幫助下,他搖搖晃晃地過了終點。獲得銀牌的美國選手海斯對此質疑,認為皮埃特利不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完成比賽的。最終,皮埃特利的金牌被收回,海斯成為冠軍。但拼搏到底的皮埃特利同樣受到人們的尊重。英國女王為他頒發了特製的金杯,作為對他不屈不撓拼搏精神肯定。

悲劇催生了現代馬拉松服務體系

高溫潮濕的氣候,始終是馬拉松選手面對的最大挑戰。在1900 年的巴黎奧運會中,氣溫達到39攝氏度,最終只有7 名選手堅持跑完比賽。而1912年的斯德哥爾摩奧運會,氣溫更是高得出奇,21歲的葡萄牙選手拉扎多因中風賽後被緊急送往醫院,不治身亡,使得該屆比賽被蒙上一層悲劇色彩。之後,馬拉松比賽大大加強了保障服務工作,比如在賽程沿途設立飲水站,這些措施後都被寫進了比賽規則,沿用至今。

北歐國家一度統治馬拉松

20世紀二三十年代,馬拉松一直被北歐國家如芬蘭的運動員壟斷,這跟他們在訓練方法方面不斷創新有關。當其他國家運動員還一直以為馬拉松訓練只需要做LSD訓練時,他們已經嘗試了強度更高的間歇跑、法特萊克跑等更訓練方法,這使得他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引領馬拉松發展。

非洲選手開始崛起

1928年的阿姆斯特丹奧運會,攝影師們為找到一個最佳的拍攝位置而彼此爭奪。結果,阿爾及利亞人瓦菲獲得金牌,成為第一個獲得奧運會馬拉松冠軍的非洲選手。自此,非洲選手開始走上馬拉松舞台,直至今天幾乎以絕對實力統治著全球的馬拉松比賽。

無法代表國家的屈辱

1936年柏林奧運會,亞洲人第一次成了馬拉松賽場中的主角。獲得金牌的是來自朝鮮的運動員孫基楨,但由於當時朝鮮被日本佔領,因此,孫基楨穿的是日本隊的比賽服。這位本該為金牌自豪的冠軍,心中充滿了屈辱與痛苦,他深深地低下了頭,用手裡捧著的一盆頒給冠軍的月桂樹擋住了自己運動服上的日本國旗標誌。1988年,奧運會來到漢城。76歲的孫基楨手持火炬進入開幕式現場。在全場雷鳴般的掌聲中,老人終於找回了那份屬於自己和國家的尊嚴。

包攬奧運會長距離比賽全部金牌的壯舉

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中,扎托佩克包攬了男子5000米和10000米兩枚金牌,但他還要參加馬拉松比賽,3項比賽都在一周內進行,對扎托佩克的體能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但當扎托佩克做到了,馬拉松比賽中他第一個進入體育場時,全體觀眾紛紛起立,高喊他的名字。迄今,扎托佩克仍然是惟一在一屆奧運會中,包攬5000米、10000米和馬拉松3項冠軍的男選手。後來他說,他整整一個禮拜都沒法走路。在當代馬拉松競賽中,幾乎不可能在奧運會中兼項1萬米和馬拉松並同時獲得金牌,扎托佩克創造的奇蹟前無古人,恐怕也後無來者。

什麼叫惺惺相惜

1956年,奧運會首次來到澳大利亞墨爾本。有趣的是,在這場比賽中,出現了馬拉松歷史上惟一的搶跑。金牌的爭奪又一次在兩位老對手扎托佩克和法國人米蒙之間展開。米蒙在此前的奧運會中,曾3次輸給扎托佩克而獲銀牌。此次,他為自己的奧運金牌夢做最後一搏。最終,第3次參加奧運會的米蒙,終於獲得自己的第一枚金牌。當扎托佩克第6個進入體育場時,米蒙和全場觀眾一起,用歡呼向自己這位偉大的對手表達敬意,而這也成為奧運會馬拉松賽場上經典的一幕,這就是偉大的奧林匹克精神。

赤腳大仙勇奪金牌

1960 年的羅馬奧運會,又一位傳奇人物貝基拉嶄露頭角。賽前,身穿紅色短褲的貝基拉只是一個無名小卒,人們更關心的是他怎樣光腳跑完整個馬拉松。然而,貝基拉不僅完成了比賽,且是第一個完成了比賽。這樣,他就為衣索比亞贏得有史以來的第一枚奧運會金牌。回國後的貝基拉不僅成了國家英雄,更成為全體非洲人心中的英雄。在他影響下,衣索比亞、坦尚尼亞及肯亞等國的年輕人,踴躍地投入到長跑運動中來,如今,他們統治馬拉松。

4 年後的東京奧運會,貝基拉作為旗手,率領衣索比亞代表團入場。儘管在開賽前40天剛進行了闌尾炎手術,但穿上跑鞋的貝基拉依然雄風不減。再次獲得金牌,並把世界最好成績提高了2分多。日本選手圓谷幸吉主場作戰,獲得銅牌。賽後,屈居第三的圓谷幸吉始終沒能從自責中解脫。1967年,情緒低沉的圓谷幸吉在家中自殺,他留下的紙條上只寫著一句話:「我再也不能跑步了」。

最感人一幕

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上,最感人的一幕莫過於坦尚尼亞選手艾哈瓦里,他在比賽中拉傷了右腿肌肉,經簡單處理後他重新回到賽場。儘管對手們早已經不見蹤影,但他仍堅持著希望跑完整個馬拉松。當艾哈瓦里一瘸一拐地走回主體育場時,已用了近4個小時。儘管大多數觀眾已經退場,但他依然得到在場觀眾和工作人員更為熱烈的掌聲。賽後他接受採訪時解釋,「我的祖國不是派我來聽發令槍聲的,他們是要我來衝過終點的」。

直播讓千萬大眾愛上馬拉松

1972年的慕尼黑奧運會,使馬拉松運動進入一個全新階段。這是首次通過電視直播的馬拉松比賽,使得電視觀眾有幸一睹肖特奪冠的整個過程。最終,肖特用兩個多小時在其出生地贏得馬拉松的金牌。肖特說:「人們看到我時會想,他的個頭並不高大,也不算強壯,卻可以做到這些;他看起來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我想,這使得人們開始對馬拉松運動感興趣。」這種影響一直持續至今。人們因為健身而開始長跑,因為被馬拉松文化和精神所鼓舞,而加入馬拉松這一風靡全球的運動。

用一場勝利讓嘲笑自己的人閉嘴

葡萄牙人洛佩斯,曾在1976年的蒙特利爾奧運會上獲得男子萬米銀牌。但隨之而來的傷病大大影響了他的狀態。到1983年,葡萄牙的記者已經對36歲的洛佩斯失去興趣。他們甚至用輕蔑的口吻嘲笑洛佩斯。而這恰恰促成了洛佩斯的轉折。洛佩斯說:「我感到非常沮喪,更多的是對我自己的不滿。我當時遇到了很多問題。有很多人認為,我沒法再跑出好成績了,但我要用勝利回擊他們,這是我面臨的最大挑戰,因此,我下決心要取得好成績。」

1984年,37 歲的他參加了洛杉磯奧運會的馬拉松比賽。他是當時年齡最大的選手之一。這次參賽選手水平很高,有7人的報名成績均在兩小時零9分以內。但最終,洛佩斯率先衝過終點,以兩小時零9分21秒的成績,超過西爾平斯基1976 年創造的奧運會最好成績。同時,他也為葡萄牙贏得有史以來的第一枚奧運會金牌。他的對手回憶道:「我一直記得那場比賽,那是馬拉松歷史上最激烈的一場。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他儘力跑出了最好成績。這是一個偉大的成就。因為他的讓所有對手心服口服,這是他的偉大成就」。

女子馬拉松進入奧運會

在洛杉磯奧運會中,還有一件值得紀念的事情,即女子馬拉松首次進入奧運會。最終,東道主選手貝塔創造了歷史,成為第一個獲得奧運會女子馬拉松冠軍的選手。

亞洲選手勇拼奧運金牌

在巴塞羅那,男子馬拉松的爭奪與女子比賽一樣激烈。這也是本屆奧運會產生的第一塊金牌。韓國選手黃永祚和日本人森下廣一共同領跑了近42公里。在炎熱的氣候下,他們體力消耗都很大,但誰也不肯輕言放棄。最終,韓國選手黃永祚擺脫對手,這是韓國人得到的第二塊馬拉松奧運金牌,但他們卻是第一次在馬拉松賽場中聽到自己國歌的奏響。

南非選手叱吒亞特蘭大

在亞特蘭大奧運會上,南非選手圖格瓦內在奧運會前3個月,被國內歹徒綁架,身體受傷。令人吃驚的是,圖格瓦內憑藉頑強的意志,重新回到賽場。這也是在解除種族隔離政策後,南非選手第二次參加夏季奧運會。圖格瓦內第一個衝過終點。儘管他的獲勝優勢只有8 秒,但足以使圖格瓦內成為奧運會歷史上第一位獲得金牌的南非黑人選手。

日本女子運動員獨領風騷

2004年雅典奧運會和2000年悉尼奧運會分別被日本選手野口瑞希和高橋尚子獲得。顯示了日本在馬拉松項目上強勁的實力。

不以成敗論英雄

談到女子馬拉松歷史,不得不提的一個傳奇人物就是英國馬拉松運動員拉德克里夫,2003年她曾在倫敦馬拉松賽上創造2小時15分25秒的世界最好成績。2004年她如日中天,卻在雅典奧運會前因使用止痛藥身體不適,馬拉松和萬米未能完賽,此後她結婚生子。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捲土重來。還差3個月時她大腿骨折。但她仍然來到了馬拉松賽場上。在最後10公里時,她開始掉隊了。儘管步履沉重、表情痛苦。當她跑進鳥巢,場內的觀眾都在為她歡呼,待遇不亞於主場作戰的中國選手。

2012年倫敦奧運會,是38歲的拉德克里夫衝擊奧運會獎牌的最後機會。但賽前左腳的傷病讓她在距離一個月的時候宣布了放棄。悲情的拉德克里夫雖然未能在奧運會上有所斬獲,但並不妨礙她成為一名偉大的運動員。對於奧運會參與者來說,從來就沒有失敗者。

中國選手登上奧運馬拉松領獎台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中國選手周春秀以2小時27分07秒的成績摘得銅牌,僅落後銀牌選手0.1秒,這是中國田徑選手在奧運會馬拉松項目上獲得的首枚獎牌。

非洲軍團包攬奧運會獎牌

2012年倫敦奧運會,非洲軍團繼續統治馬拉松,烏干達選手斯蒂芬-基普洛奇以2小時08分01秒的成績獲得冠軍,肯亞著名選手基魯伊和肯亞名將基普洛蒂奇分列二、三名。

里約奧運會馬拉松金牌虛位以待,鹿死誰手,是非洲軍團繼續引領?還是有其他國家選手脫穎而出?充滿懸念。


馬拉松詮釋奧林匹克精神

歷史上最優秀的長跑運動員之一,扎托佩克曾說過,如果你想體驗奔跑的感覺,一公里就足夠了;但如果你想體驗另外一種人生,就要投入到馬拉松運動中。百年奧運的馬拉松歷史,是一出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偉大的奧林匹克精神,諸如重要的是參與,不是勝利、相互理解、友誼、團結、公平競爭、更高、更快、更強等等在這些故事中都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這就是體育!這就是馬拉松!


推薦閱讀:

體育史上有哪些令人痛心的傷病?
作為聯盟數一數二的小前鋒,杜蘭特和詹姆斯各有什麼優缺點?
在國外跑馬拉松有什麼不同於國內的細節感受?
為什麼體操運動員通常長得比其他力量型項目運動員好看?
對於一個對 F1 一無所知的女生來說,要如何開始學著看比賽?

TAG:馬拉松 | 奧林匹克運動會? | 體育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