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港台的好萊塢電影譯名那麼俗氣?

難道他們渾然不覺嗎?


經常有人問我這個問題,原先想說的回答其實Selfmagic已經提及,但還是說說吧。
就港譯來說,其對象基本是未受到良好教育的低階層人士。因為在香港,稍微上點層次的人,英語都很好。不僅英文好,資訊也很發達,所以一般好萊塢動態都很清楚,有個什麼電影,直接看英文片名,不存在理解上的問題。
和香港的影人,或者專業人士說話,只要提到英語電影名字,一律說英文,基本不加思索,脫口而出。我從來沒聽見哪個香港人說一個啥英文片子,用港譯的,諸如《魔鬼大帝》什麼的。
所以,對高階人士來說,那種誇張的港譯基本無用,既然無用,片商索性放開手腳,無所顧忌。因為低階人士不會覺得片名俗氣。
其實在電影越發達的國家,譯名越不重要,因為英語電影的英文名字早就是耳熟能詳。在大陸,譯名還是辨識一部電影的最基本信息,所以弄的很嚴肅,必須直譯,否則很難找到所提及的片子來。


我對題目的誘導性保留意見。將一種地域文化的內容代入另一種地域文化的環境,並用後者的眼光來否定前者,我認為這是粗暴而野蠻的。


首先我並不贊同港台好萊塢電影譯名都十分俗氣的說法,雖然有時是俗氣,但確實有許多經典的電影譯名來自港台,並且十分值得玩味。
港台和大陸翻譯電影名的出發點就十分不同,他們將如何體現劇情或者電影精髓放在第一位,再試圖將其變得更簡潔或具有文學氣息,並將其本土化,有時還會將原電影名的音譯與其融合。下面是幾個深得我心的電影譯名例子:
-Albert Nobbs
首先這是一部關於長期裝扮成男性的女人對自我性別認知與愛情的電影。在大陸的譯名最初只是音譯了這個作為電影名字的人名Albert Nobbs《埃爾博諾布斯》,昂長又無趣,毫無吸引力。後來又改成了《雌雄莫辨》,電影中性別的這個主題一目了然,也很簡練,不像之前的譯名那麼拖沓。
但真正讓我驚艷到的還是香港譯名,《艾拔貴「性」》。如果我們用廣東話讀「艾拔」,會發現這個是主人公名字也是電影原標題中Albert的音譯。「貴性」則運用了「您貴姓」這個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短語,而一字之差則精準地體現齣電影性別混淆的這個概念,真的很妙。
-Frances Ha
這部電影的女主是一個大咧咧的傻大姐Frances Halladay,在紐約用無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挫折。豆瓣上的翻譯是《弗朗西斯哈》,聽起來很生硬,也完全不知道這個電影是關於什麼的。台譯是《紐約娃笑哈哈》,則交代了人物、地點和人物特點。而港譯《凡事哈》我個人就覺得很妙。這三個字首先和Frances Ha聽起來十分相似,做到了音譯。而這三個字表達的「遇到事情都笑哈哈」這個含義也是十分符合電影女主人公面對所有事情都很樂觀的這樣一個品質,完美地詮釋了她名字里的Ha,簡單明了。

其實港台的影視翻譯人士總體要比大陸(這裡指的是正式的翻譯,姑且不談字幕組)的文化功底深。在我最佩服的例子非2011年奧斯卡頒獎典禮莫屬。當《國王的演講》的導演Tom Hooper在拿到最佳導演並發表獲獎感言時,一句簡單的「listen to your mother"被明珠台翻譯成「聽母其言,必得果。」這裡面的用心程度一定是普通大陸翻譯很少有的。


題主這個問題倖存者偏差很嚴重。

我倒覺得是各有閃光點。

港台譯名雖然往往出格但也會有妙章出現。

大陸譯名的優勢是比較四平八穩,錯漏比較少。


俗氣嗎 是有點吧
記得小時候,去借錄像帶,不看封面,只看片名,看到「獨立日」和「天煞-地球反擊戰」,毫不猶豫的選擇後面那部,過了幾天順帶借了「ID4星際終結者」,發覺都是同一部,小時候被這類「刺激的片名」騙了不少次。


香港台灣的譯名有部分的確不好,但更多是讓人,準確說是讓我拍案叫絕的譯名。例子前面說了很多,我不啰嗦重複了。
不過必須明確一點,香港的譯名很多要懂粵語才能領會當中神韻。
就我覺得,香港台灣的譯名出精品的幾率遠大於大陸!
汝之砒霜,吾之蜜糖
另啰嗦幾句,說粵語上不了大雅之堂的請了解下粵劇用什麼語言,再谷歌下粵劇的歷史吧。香港的新聞,不管是報紙還是電視電台,用的都是粵語。政治上,立法會和政府會議都用粵語,包括書面記錄。法庭也是如此。
廣州亞運主題曲用什麼語言演唱?
不要把自己不了解的東西說成低俗,上不了大雅之堂。這很可笑!


《肖申克的救贖》翻譯成《刺激1995》,我也淚崩了。。。


反正我只是覺得台灣的譯名真的極盡矯情之能事。完全是怎麼作怎麼文藝就怎麼來。洛麗塔真的比一樹梨花壓海棠美很多。
還有。生化危機非要翻成惡靈古堡也是無語了。好好的喪屍片變成鬼片。你特么告訴我哪來的惡靈?嗯?


不只是電影名字啊!遊戲名字也是啊!遊戲里的英雄名字也有點。。。我就以overwatch舉例子

大陸:《守望先鋒》 台服:《斗陣特工》
大陸:獵空 台服:閃光
大陸:法老之鷹 台服:法拉
大陸:黑百合。 台服:奪命女
大陸:路霸。 台服:攔路豬
大陸:天使 台服:慈悲
。。。。

你要說原因,我只能說文化底蘊不足,投機取巧直譯。。。還有翻譯請的是幫什麼人?嗯?
===
我感覺這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必要跟我在評論裡面爭論俗不俗,我感覺俗所以我寫了這個答案

首先我覺得《斗陣特工》這個名字相比較《守望先鋒》並沒有交代大致的故事背景,而且把這個名字放到其他遊戲可能更有意思,斗陣。。。說明了什麼?特工倒是交代了人物的背景。。。但是這麼多特工組織?哪個特工? 我把這個名字起給《彩虹六號圍攻》怎麼樣?斗陣不?都是特工不?

獵空閃光。。還行 叫閃光我沒意見 但是獵空兩個字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在天空中划過吧,有點帥的感覺。。是對技能的大致概括吧,閃光?閃光燈么?你要說閃現技能反正也是概括了,但是沒有獵空具體吧,和幾個故事短片下來獵空在天際中來回穿行的印象不太符合。

法老之鷹,法拉。。這個沒意見 行

黑百合 奪命女。。。你是不跟我倆扯犢子呢?黑百合。。百合這個名字多用在某些影視作品中妖艷特工的身上吧,黑字表明了陣營,心理還有膚色吧。。。這個名字起的還行吧 ,奪命女,逗我呢吧 我問問你哪個女英雄角色在遊戲里不奪命?不殺人?

天使,慈悲,我覺得這個還可以,天使俗,慈悲不錯,但是。。。不覺得慈悲應該是個和尚角色的名字么?出家人以慈悲為懷?

最後某人說攔路豬不俗,還飆英語反問別人hog啥意思。。。這咋說呢,roadhog之前就是用來形容魯莽的駕駛員的,用在以下語境:

「卧槽這傻嗶~會不會JB開車?」
「別理他,他就是個roadhog!」
hog就是對這種人的鄙視,就跟我們罵別人王八一樣

所以我們直譯就是路霸,因為特有技能和豬的形象正好和這個詞對上,英文中用這個名字就顯得很巧妙了,但是翻譯上,路霸是標準翻譯,攔路豬?豬本身就有點任人宰割,殺了吃肉的貶義形象,還攔路?那不更應該殺了么?
所以你擋住了去路,發生了如下對話:
「來者何人?」「吾乃攔路豬?」「正好爺今晚缺個下酒菜!」
「來者何人?」「吾乃此路路霸!」「呵?好大的口氣!飛揚跋扈,看我今天非砍了你不可!」

你不覺得攔路豬在雙方對罵的時候就。。。就敗了么?選角色,真的有人選這個名字然後當一頭豬么。。。

說到這,我又想起來了《刺客信條》和《刺客教條》,一開始一看沒毛病,行,但是玩了之後才發現,刺客信仰的是:「nothing is true, everything is permitted!」這種不為束縛,信仰自由結果被「教條」冠名真的好么?這種直譯是不是有點教條主義了啊? 教條也是國王的命令的意思。。。難道刺客組織不是反教條的么?


在沒有清晰了解當地文化背景,就說譯名「俗氣」,略感不妥。

把一種語言翻譯到另外一種語言,要切合當地文化,做到通俗易懂是前提。

我們接觸到港台翻譯主要是盛行錄像帶、VCD,DVD的80-90年代,因那時候我們缺乏國譯,現已甚少接觸到港台翻譯了。

在今天看回去幾十年前的翻譯,已經是從「上帝視覺」看問題,今天的「俗氣」,當年說不準是「潮爆」了。

反過來看,今天我們某些譯名20年後看也可能感覺「俗」爆了。

主要原因是8-90年代,信息流通不發達,電影是否好看,基本沒有任何途徑獲得影片信息。是否吸引你購票進場(港台地區是看電影,我們是錄像廳、投影廳),主要靠片名。

不知道題主是否經歷過這個年代,我就經歷過了(暴露年齡了!)

你以為錄像廳能能做個超吸引的海報?木有!

你以為你能看到預告片知道這電影特效超好嗎?木有!

你以為能上網查查誰主演、誰導演嗎?木有!

是這樣的

吸引你進場購票,只有兩個因素

一、華語電影靠巨星

只要是周星馳、成龍、周潤發、劉德華等,港台巨星主演,片名就不重要了。

二、外語電影靠片名

生死時速、虎膽龍威、職業特工隊、地球反擊戰這樣才可以吸引觀眾進場。

因為除了港台明星外,史泰龍、啊諾州長、湯哥、布魯斯威利斯等巨星,沒人知道。

卡梅隆、斯皮爾伯格巨牛導演,無人知曉!

(我當然知道,當年身邊朋友知道極少)

SPEED 生死時速 (台)捍衛戰警 1994年

SPEED意思就是速度,

這部電影當年沒有在內地公映的,只有港台,而台灣記得叫捍衛戰警(這個就不認同了)。

如上圖環境,片名只有【速度】兩個字,你買票進場嗎?

Die Hard 港-虎膽龍威 台-終極警探

Die Hard英文原意是「難以消滅的」,放在這部電影的意思就是指布魯斯威利斯是「打不死的小強」。但如果按照原文翻譯 「打不死的」 「難消滅的傢伙」,你感受如何?

如1988中國院線上映這部電影,沒有任何口碑透出時候,打死不看一部叫做「難以消滅的傢伙」的電影的。

Fast Furious 內地-速度與激情 港-狂野時速 台-玩命關頭

英文原意,Fast Furious = 快的 狂怒、激烈的。

港譯【狂野時速】是更接近英文片名意思,但念起來(粵語)也感覺不行,反而國內速度與激情更加好聽。但不能叫俗。就以翻譯原意來說,港版翻譯更加準確。

由此可見,翻譯一部電影片名時候,既要考慮還原電影原著片名的意思,也要考慮英文語義語境和中文差異。

爭議較多:

(接受翻譯)肖申克的救贖

(港)月黑高飛 (台)刺激1995

港譯當年叫月黑高飛,該片票房撲街(全球1600萬美元票房,不夠今天成龍賀歲片一天收入)。如果按照直譯肖申克的救贖在上影,估計更撲街。而(台)刺激1995翻譯不知所以的朋友感覺很無厘頭。其實在之前大約93 94年左右有部叫《刺激》的影片比較紅,題材和越獄相關。發行商直接上《刺激1995》意思就是,1995年越獄版的。

雖然我不認可月黑高飛這個片名,但在當年以這個名字上映取票房最大化,屬於一個很好決定。

THE MATRIX 內地-黑客帝國 台-駭客帝國 港 22世紀殺人網路

台內地翻譯其實一樣,黑客在台灣叫駭客,番茄西紅柿的分別而已。1999年這電影上映,網路時代剛剛興起,22世紀殺人網路當年是感覺潮爆了。當然,黑客帝國翻譯也很好,但你是否知道,黑客帝國在粵語發音卻很撬口。粵語 【黑】 和 【客】發音接近,讀起來就是 (嘿嘿帝果)差不多。

獨立日

港 天煞-地球反擊戰 台 ID4 - 星際終結者

我覺得當年我在錄像帶鋪見到地球反擊戰時候,感覺就是「靠!潮爆了!」馬上租回家看果然是經典猛片!如果是獨立日,果斷不租。

眾多網友爆料,被【獨立日】這個片名欺騙了,錯過經典了。

這個段子,也屬於當年譯名要取巧的旁證吧。

而台譯 ID4 - 星際終結者,原因是ID4系台灣人對米國佬獨立日的稱呼,也是番茄西紅柿的分別。後面補了個星際終結者,就是當年1992《終結者2》(港-未來戰士2)在超爆的緣故。這樣傳達出來意思就是「美國獨立日那天 超爆 超好打的科幻片」。這些片名和刺激1995如出一轍,都是以前面某些著名影片爆紅後,投機取巧切入一些有關聯聯想的片名。雖不認可台譯,但不要鄙視人家。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港) 一百萬零一夜

我個人更喜歡一百萬零一夜的片名,我自己NAS伺服器備份該片的片名就是這個。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是直譯,沒有不妥,也不算很出色。而 一百萬零一夜,有三層意思,一是百萬富翁這個節目,二是整個故事就發生在一晚(百萬富翁遊戲一夜引出全程)、三是一千零一夜這個源自印度的故事,被世人熟悉,看到標題聯想到印度人。一名三含義,我個人認為港譯更佳。

過多的例子就不一一舉例,要了解為什麼人家這麼翻譯,可以了解一下當年市場環境、語言環境。不要一下就感覺自己的翻譯就是血脈正統、天命所歸的。其他就是差、俗氣。在不懂得這些就藐視人家,略感不妥。

答主中現在高票200+回答的,上來就說港台譯名主要針對「 未受到良好教育的低階層人士 」,很明顯已經感覺你對當地文化只有一知半解,在8 90年代港台教育、文化水平、修養等等遠高於我們(甚至今天也是,壕門出國鬧出多少笑話,而鮮有港台同胞這樣)。


如果港台均是「 未受到良好教育的低階層人士 」那麼我們又是什麼呢?

其中《真實的謊言》在香港翻譯是《真實謊言》,台灣才是《魔鬼大帝》。那位答主作為影視工作者,而答案中有這種錯誤,很低級。

港台翻譯經典很多,人鬼情未了、寶貝智多星、生死時速、虎膽龍威、魂斷藍橋、風月俏佳人、七宗罪、北非諜影、盜墓迷城、鋼琴戰曲、奪寶奇兵、這個殺手不太冷、仙樂飄飄處處聞、一樹梨花壓海棠、 萬花嬉春、壯志凌雲、義海雄風、雷霆救兵、啊甘正傳等等。

俗與不俗,請在了解之後再定論吧。

作為一個粵語為母語,有長時間國粵語雙語文化背景的人來說,港台翻譯雖有較多投機取巧、大膽意譯,但更用心更傳神。也同意有部分意譯過度大膽,但畢竟是小數,優質的翻譯還是占絕大的比例的。

國譯較為注重原文意思,固守原則。總的來說,港台翻譯經典還是比國譯的多。


大家爭吵個什麼勁兒啊?

電影譯名,說實話,目的不是為了崇高的藝術性,多半都是為了服務電影的目標受眾群體,目的是讓他們買票來看電影,掏錢!目的就是為了讓人在上映那幾天掏錢來!

任何譯名都是當地在當時市場調研,分析顧客需求,各種利益權衡的結果,並不是每一部譯名都考慮了信達雅。說句實話,譯名弄得非常高大上,沒人掏錢,算是一個成功的譯名嗎?

在日本剛剛看完海底總動員2回來。
如果這部影片的第一部,
翻譯成:追尋失落的尼莫。
請問票房會如何?

另:請一些大神勿要用自己的目光來判斷不是給你們準備的電影。
為何一部分影片「俗」?是因為觀眾俗!
知乎有很多大神會說,我可不俗!
對!你不俗!你看的那部香港譯名特別俗電影,在香港就是給當地的俗人看的!
而你偏要看那個檔次的電影。是因為你認為你們當地的俗人不會看到這部電影,而你會認為,當地的精英才會看。
錯!正相反!你心中認為很高大上的外國電影,其實在國外就是給勞動人民看的大俗片。
只是你定位不對,你把它當作香餑餑了。
或者有這麼一個等式,
你認為的高大上級別==在外國或者香港的俗人級別
這就是人與人看事情的標準不一樣。
俗的不是香港的譯名,而是你,以及你所處的環境。
僅此而已。


不知這個結論怎麼得出來的,很多好的譯名其實也有來自於港台的,比如《人鬼情未了》就是出自香港,內地開始直譯為《幽靈》;洛麗塔的台灣譯名也比較知名——《一樹梨花壓海棠》。
看過一篇文章討論過這個問題,大致是由於內地審查制度較嚴格,多以直譯為主,港台環境相對開放,多愛盡情發揮,所以導致有出彩的,出格偏離的也多。其中,香港偏向娛樂和噱頭刺激,還經常夾雜些粵語,台灣傳統文化教育因未經斷裂,所以常追求信達雅,多用成語典故。


我覺得是粵語書面化過程中,沒有出現nb的作家給他「文雅化」造成的。
任何單純的口頭語言都會顯得俚俗,要想讓他高雅必須有nb作家來塑造一種「高雅的書面語」。比如普通話的白話文書面語其實並不是完全的口語固化,其中包含了五四以後一大批作家的努力。
粵語缺少自己的作家,所以他還不是一種能登大雅之堂的語言。


有一個韓國片《共謀者》,這個片子的譯名應該是直譯,個人覺得不太好,直到某天在豆瓣上看到一個超有意思的譯名《削腎客的救贖》,這才明白什麼是神翻譯。


首先很贊同譯名是給英文水平不高的人看的說法
然後港名跟大陸譯名相比更注重電影內容 大多不參考英文名而直接總結了電影內容
我覺得港譯有好處也有不足 好處當然是比較直觀 一眼能判斷出大概類型和內容 不足在於 電影名一定是很花心思的 從名字可以看出導演對電影的定位 對電影的情感 所以我的話還是希望可以看到生硬的直譯
大陸譯名就比較尊重英文名 如之前說過的《解放的姜戈》 《殺死比爾》
ps我一直想問《充氣娃娃之戀》這個名字是誰起的!


它可能是俗氣的,但它是用心、也是用腦的。

《被解放的姜戈》vs. 《黑殺令》
《殺死比爾》vs. 《標殺令》

大陸的電影名翻譯,是字典翻譯。


當年那部《The Day After Tomorrow》,大陸譯為《後天》,港台都譯為《明日之後》。水平還是有差距的


也不能一棒子打死一團人,感覺有一小半的翻譯版本是勝過內地版的。舉個例子die another day的港譯「不日殺機」比國譯的「擇日而亡」要好得多。。
國內動不動就要全民xxx xxx疑雲 xxx總動員其實也是俗得很,


其實一半一半吧 有些港台的真的無厘頭 但是有些又傳神而可愛


忍不住跑個題

日本人翻譯王家衛90年代前期電影名稱時很有統一性,
又能將電影的內容很王家衛的表現出來:

【阿飛正傳】-慾望の翼(慾望之翼)
【重慶森林】-戀する惑星(戀之星球)
【東邪西毒】-楽園の瑕(樂園之瑕)
【墮落天使】-天使の涙(天使之淚)

是不是很有意思?


推薦閱讀:

電影《超脫》中,導演托尼·凱耶想要表達什麼 ?
如何看待由鍾漢良導演,韓寒監製的電影《沙漏》?
被黑了这么久的郭敬明,能凭借新片《爵迹》翻盘吗?
字幕組在聽譯美劇/電影時 是怎麼聽出那些非常冷門/專業性強的辭彙的?
IMDb 的電影資訊是由內部編輯還是網友更新的?

TAG:電影 | 好萊塢Hollywood | 主觀 | 美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