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川菜的精髓是什麼?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川菜不只麻辣,更多「川菜」討論歡迎關注。


謝邀。

是調味。
真正吃川菜多的都知道,川菜並不只一味麻辣。
如果論辣,湖南江西貴州,都可與川菜相抗衡。但川菜調味的豐富龐雜,應該是舉國,乃至舉世,無雙。

現代川菜定型,是清末到民國。1937年,成都市區人口大概在四十餘萬,大中餐館超過一千。那是川菜真正空前繁榮的時刻。許多東西,那時就確定得差不多了。
清朝淮揚菜的興盛,靠富商家廚與官府。廣東和上海,依靠對外貿易基礎上的繁華。
川菜,則是館廚、家廚、中饋菜聯合製造的。
論起食材的精細華麗和深加工,不如廣東靠海吃海、蘇杭反覆雕琢。
但調味之複雜,幾乎天下無雙。

同治中期出現的麻婆豆腐。晚清皇城壩回民創作的夫妻廢片(對,現在的肺片是錯別字)。南充創作的川北涼粉。抗戰期間大興的甜水麵。都是靠調料的。20世紀40年代的甜水麵需要辣椒油、花椒、紅白醬油、紅糖漿、蒜泥、芝麻醬、醬油、豌豆尖才算正宗。

現代川菜的基本味型,六種:麻、辣、甜、咸、酸、苦。
各種混搭就說不完了。咸鮮、麻辣、糊辣、魚香、薑汁、酸辣、糖醋、荔枝、甜香、椒鹽、怪味、蒜泥、家常、陳皮、五香、煙香、香糟、鮮苦。還有無數複合味型,說不完。

這裡絕不是小覷其他地方。廣東的鮮更重原味,可以鮮得非常細膩。
我故鄉江浙,細節加工、食材二道折騰,比如各類蟹粉蟹黃弄的菜,也算冠絕天下。
四川菜並不太重視「本味」,所以食材挑選起來極廣泛,靠華麗無比的調味,來給有好口感的食材增加味道。
川菜吃的不多的諸位,大概總吃過火鍋吧?黃喉毛肚、鴨腸菌花,這些東西,其他地方很少用來入菜,用來涮鍋子的也少。但川菜里,類似的邊角料都能運用起來。夫妻廢片,最初是取沒人吃的牛頭皮製作的。
就因為調味天下無敵,所以川菜能點石成金。把張佳瑋燙乾淨了一調味,估計都能拿來吃。


僅論調味之複雜華麗,我覺得全世界而言,能和川菜掰腕子的……可能,也就印度了?反正義大利、西班牙和猶太食品,是不及川菜那麼三頭六臂千手觀音的。

末尾補一句。
世上好吃的,要麼食材好,比如廣東;要麼加工精,比如江浙;要麼調味無敵,比如川菜。
如果食材也不豐富、加工也就一般般,調味上用香料又不精湛,最後就只能變成……英國菜……


好吃易做價不高,酸甜苦辣隨口調
比方說一碗剩飯

壓扁

菜油那麼一炸

炸完再復炸一次

配料也很隨意

裡脊腌制一下

劃好肉片加配料做一份鮮湯澆蓋鍋巴,動作要快

諾,上桌還噼里啪啦響

所以說,烹飪不是文字遊戲,多動手,只要家裡人吃得開森,客人吃得滿意,就是精髓咯!

天氣熱,吃稀飯

冷吃裡脊

黃瓜皮蛋

開飯

或者傳統一點

回鍋肉

醬爆肚條

再拌個冷盤

不又是一頓

吃唄

再再比方說,今天自己在家做蓋飯和冷盤

先來個紅油皮蛋

再來個宮保板筋蓋飯

又湊合一頓


某些「磚家」的言論確實是扯淡不覺腎疼。吃喝這點事人人都在做,天天都在吃,但為什麼不是誰都能成為美食達人?不懂裝懂,寫東西傳播假知識,是誤導人。川魯粵蘇浙閩湘徽等菜系的傳統繼承已經舉步維艱了,你們還在誤導川菜,實在令人心疼。國粹往往是毀在自己人手裡的。

作為專門學習研究川、魯菜係數十年的職業餐飲人、食客、廚師,誠以為川菜的精髓應是「融匯」。這也川菜能夠通達於天下的主要原因。簡單講就是將你家我家的為我所用,而且融會貫通。

(川菜:酸菜魚,融匯、借鑒了貴州的酸湯魚風味和技法)

我認為精髓精髓應當是精於他人,大家都認同的事。一如美國男籃,說是天下無敵也不為過。所以說什麼精髓是技法、調味,個人認為不僅僅是不專業,更是不負責的。

各國各地都有各自的餐飲文明,卻也眾口難調,這個「調」理同專業所強調的 「烹調」。烹就是以技法將食材做好作熟,調就是通過調理味道使菜肴美味。

川菜確實是對於調味頗有心得,但若說川菜以調味俯瞰天下,即便是真正的川菜烹飪大師也不會如此妄自尊大。因為無論哪國哪家的菜系,調味都是至關重要的,也是各菜系流派所專註的。即便是生食盛行的日本,吃壽司、刺身尚需要鹽、山萮菜、醬油等精確地調料調味。

以壽司為例,看似簡單清淡的吃食,其實從選料切配即「烹」,到用醋米、山萮醬等調味即「調」,都是講究。而壽司之神小野二郎之所以能稱神,就是在於對壽司的烹與調皆達到極高的水準。醋米的調味重了會影響肉的鮮,醬油汁過厚會蓋住肉的香甜,每一步都離不開精準的調味。這很好地說明了調味不僅僅是川菜的特色。

今日之川菜是歷經其他菜系並未遇到過的洗禮過的,川菜也絕不僅是以辣字顯著於世的。辣椒的食用在川地其實要比湖南、雲貴還要晚。辣椒明末從南美進入中國,早期僅僅是作為觀賞植物。《四川通志》、《成都通鑒》都有記載,最開始食用是在清朝初期的貴州,同治以後才在川地廣為食用,由此之前的數千年,川人絕不是僅僅靠辣味佐餐的。

(經典川菜:樟茶鴨)

還要糾正一點,真正的五味應當是酸、甜、苦、咸、鮮。而「麻」實際是觸覺,「辣」則是辣椒素帶來的痛覺反應,跟傳統上人們所認為的味覺並不相同,所以麻辣來定論川菜口味本就是不可科學的。

(舌尖甜----舌根苦)

「鹽」才是百味之首,自古至鹽也是日常生活勞動中必須的營養素。無論哪個菜系,粵菜的咕嚕肉、魯菜的抓炒裡脊、淮揚菜的松鼠桂魚、川菜的燒白等,即便是甜香菜肴也是離不開鹽的提味、畫龍點睛。

(傳統川菜:夾沙肉、甜燒白)

更何況川地自古就是的產鹽重地,其實川地的烹飪口味還是比較濃重的,去過川渝的朋友都應該知道,所以從真正調味的角度看,與其說是麻辣是川味,倒不如咸才是川味的真本。

(鹽幫經典菜:金絲牛肉)

而為什麼說川菜的精髓是「融匯」,完全沒必要弄得那麼複雜。拋開各種川菜流派、技法、食材等因素不說(從專業角度深入了解的話,你會發現所有菜系做的都不差,各有特色,絕非一家可以獨大),最簡單的原因就是源自「歷史」。

川菜的變革跟地方的歷史變遷息息相關,尤其是清朝的「湖廣填四川」。經曆元明清三朝更迭戰亂,川地人口急劇減少,據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統計,經歷過大規模戰事的四川省僅餘人口9萬餘人。因此朝廷將大量外地人引入川地,《成都通鑒》就曾寫道「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而入川的人里湖廣佔25%,河南、山東5%,陝西10%,雲南、貴州15%,江西15%,安徽5%,江蘇、浙江10%,廣東、廣西10%,福建、山西、甘肅5%,這樣的大變遷是其他幾個菜系未曾遇到的。

此時的川菜早已不是最古法的本地料理,其中僅僅保留了少部分的古法烹調,而更多的則是融匯眾家所長融合、演變出來的川菜。由此可見現今的川菜能為眾多地區所接受原因也可見一斑。而經過百年,川廚們將這些地方風味、特色調理融會貫通,盡為己用,並且發揚光大,他們做出的「融匯」才是川菜最應推崇的精髓。

以下是2016年春節前再次去到川渝採風,尋覓到的一些好味道。建議愛好美食的食客、或是勵志為中國餐飲的匠人們,多走、多看、多吃、多實踐、多交流研究,切忌偏聽偏信。

---------------以下照片為私人照片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依舊古法的魚香肉絲)

(川菜名菜糯米粉蒸排骨:技法融匯了南方諸省江西、重慶、四川、陝南、豫西、安徽、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廣東皆有的名菜「粉蒸肉」 )

(榮昌羊肉湯:羊湯之喜,京陝晉魯皆有,而且都是突出一個「鮮」字)

(成都某著名蒼蠅館,明婷飯店:腦花豆腐,融合了新的食材,採用的依舊是麻婆豆腐的技法)

(重慶干鍋:也是新派料理「麻辣香鍋」借鑒的原型)

(用世界十大豬種榮昌豬烹調的川味經典菜:回鍋肉)

(川菜名菜:黔江雞雜)

(江湖菜:黃粑炒臘肉)

(重慶小龍坎店:大龍火鍋)

(川味民間名菜「三蒸九扣」之一的「燒白」,該菜也有粵菜客家菜「 梅菜扣肉 」的影子)


我爸做了20幾年的川菜廚師,土生土長,從蒼蠅館子小廚到大酒店行政總廚都干過,文化不高,不擅言辭,我倆直接就川菜廚藝的探討很少(我感覺他是不「屑」於跟我交流多,囧)……

現場觀摩過很多次,當然大部分時間我只負責吃……

作為資深川菜愛好者,從小吃到大的菜,習以為家常、無甚特別。直到近幾年在外面跑的多,各菜系都有所嘗輒後,愈發對川菜有所偏賴。

1.型
一名川菜學徒,一開始要從刀工練起,切菜,每天切,大量切。
練到能切出穩定均勻的絲纖細,粒飽滿,片薄適的程度,才算基本刀工過關。
切菜的過程,也是熟悉食材特點的過程,材型直接影響烹飪難度、品貌擺盤和最終的口感。
底子沒打好,整體品質便失了先機。

早年的川菜廚師還必學雕花,每一道菜都得有恰當的雕搭點綴,或簡單或隆重,不可少。
現在的食客追求味道、環境多,重視菜品造型的餐廳少了,大董算優秀的代表。


2.色
火候是做菜的關鍵大家都知道,在熟悉食材特點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烹飪溫度環境,掌握油溫和各種調料對食材的色貌影響,直接決定最後菜品的顏值,這是每一個有追求的廚師必然關注的。


3.味
這是大家對川菜印象最深刻的方面,尤其辣味,其實,辣只佔其中一部分,四百多年前的川菜中是沒有辣椒的。川菜使用的調料多,往往還有二次加工,對「味道」成效有極致的追求。

香水有前中後調,川菜有異曲同工之處。

「前味」是香,菜未至、香先到。不同菜品有不同的香,菜還沒吃,香味先來打個招呼,沉寂的舌胃瞬間來了精神。
「中味」則是菜品的正味,複雜的烹飪程序和調料下來,一菜一味,甚至一材一味,但都統一和諧的歸服於一。
「後味」是川菜留給郷食者的餘興,辣的爽、麻的暢、鮮的盈…
一道川菜從選材、烹飪、調味到擺盤上桌,每一個步驟都得精心對待,少一點都覺得不夠川式。


每每吃到打著川菜招牌、最後菜品型色味都不夠的菜時,便會很失望。
如果非要說川菜的精髓,我想是認真對待菜品的每一面,賦予它更好的呈現。


廚藝,不叫廚技,不叫廚術,它是廚師的藝術,是把食物變成「藝術品」的創作過程。


瀉藥。。。。
以我在成都摸爬滾打多年以及本土吃貨的熏陶得到的經驗來看。
家常菜範疇,色香味基本就是靠各種各樣的辣油和豆瓣醬。猶記第一次去朋友家吃飯的時候,一道涼拌土雞要用四種辣油,全是自己家熬的,有碼味的,有上色的(兩種!),有添香的。吃到嘴裡那種層次感,真是驚為天人!尤其是辣油並沒有奪了雞肉本身的鮮嫩和香味。好像跑題了。。。。
而回鍋肉這類菜,就靠各家自己家做的豆瓣醬好不好吃了。我從朋友家順了一瓶豆瓣醬,自己嘗試了一下,雖然刀工不咋地,味道倒也八九不離十了。
不過不要以為川菜不要刀火功,回鍋肉鹽煎肉,肉片都不能太薄或者太厚。鹽煎肉太過複雜沒有學過,但是回鍋肉最好每一片的厚度都在五毛錢硬幣左右,厚了油煎不出來容易膩,薄了就碎了,賣相難看,油還特別大,口感很差。
川菜百味,不止一辣。舉個例子,上湯白菜,把各種雞鴨豬蹄排骨仙貝等等等等食材熬成高湯,然後煮進白菜。耗時耗神。尤考火功,火大了湯會渾,火小了味道很難煮進湯里。就在那個微妙的臨界點燉著。此生吃過一次,終身難忘。
很難說出一個菜系的精髓到底是什麼,真要說起來,家常川菜的精髓就在於對豆瓣醬,紅油,花椒等作料接近藝術化的運用上吧。那些距離我們可望而不可及的川菜,在我看來已經接近淮揚菜了。
畢竟川菜也是一個融合了多方特色形成的菜系。
至於街邊的各類串串冒菜鐵板燒,也都各有各的活法。不詳述。如果要來成都,市區內遠離旅遊景點的各種川菜館子,若不是新裝修而是有些年頭的,都是有一些活下去的絕招的。若是要吃火鍋,外地人怕是對老油火鍋無福消受,那巴蜀大宅門,川西壩子等也是不錯的選擇,蜀九香味道也尚可,不怕貴可以去大妙。不過記得提前預定或者早去排隊,不然怕是要餓到前胸貼後背才能吃上飯。


川菜的精髓在每個川菜館的四川老闆娘!幺妹兒,來扎啤酒~


現代川菜開山鼻祖藍光大師鑒曾有斷語:「所謂川味正宗者,是在原有基礎上加南北之秀,而自成格局也。」「正宗川味,是集南北烹調高手所制的地方名菜,融匯於川味之中,又以四川人最喜食的味道處置。」這兩段話,可以看作是川菜的核心指導和「最高指示」。我覺得寫到這裡就可以交卷了。


郫縣豆瓣


所有的中國菜中,川菜是被糟蹋得最厲害的。

也許你不同意,當今各大城市,川菜館子林立,流行還來不及,談何糟蹋?但是,如果你吃過二三十年前或者更早時期的川菜,就會認同我的觀點了。

其實,在生活節奏愈來愈快的今天,八大菜系皆已走樣,川菜只是首當其衝罷了。走進任意一家川菜館,翻開菜單,差不多有百分之九十的菜式是雷同的。首先,招牌菜部分千篇一律地寫著水煮魚和饞嘴蛙,以我的經驗,倒退三十年,像點樣子的四川餐廳,絕對找不到這兩道菜,從前街邊大排檔的江湖菜路數,難登大雅之堂也。

還有什麼沸騰魚、干鍋蛙之類,吃來吃去,味道差不多嘛。號稱百菜百味的川菜淪落成百菜一味,年輕朋友照樣不亦樂乎,廚房裡則是和他們一樣嘴上無毛的小夥子,在那些廚師技校學了幾招即出來混飯吃。所謂的幾招,無非是用大量的辣椒、花椒和蒜來熗鍋,難怪到了嘴裡,單調至極點。

總要有麻婆豆腐、魚香肉絲和回鍋肉撐撐場面吧,這些菜看起來簡單,要做好沒幾下真功夫不行。但是聰明的商人發明出各式各樣的調味汁,把食材亂炒一氣,淋汁即成,當然少不了先用辣椒、花椒和蒜來熗鍋。

唉,給這些餐廳搞壞了,造成大家對川菜產生偏見。但是辣菜,在四川的飲食文化中,只佔相當小的一部分。有些地方吃辣,為多殺幾碗飯,四川天府之國,只是出於豐富味覺的追求,層次有高低之別。

研究七十年代的川菜譜,大約有三分之二的菜式一點辣椒也不下,這些菜用料之精良,工藝之繁複,不遜其它任何菜系,是真正的川菜靈魂。

摘抄部分如下。

肉類菜有:醬爆肉、脆滑肉、合川肉片、鍋巴肉片、榨菜肉絲、甜椒肉絲、蘭花肚絲、板栗燒肉、東坡肉、香糟肉、苕菜獅子頭、紅燒環喉、鮮燒筋尾舌、荷葉蒸肉、香炸蒸肉、四鮮肉脯、薑汁肘子、綠豆凍肘、冰糖肘子、奶湯雜燴、白菜肉卷、鍋燒肉、炸熘肉卷、軟炸蹄膀、軟炸酥方、炸桃腰、網油腰卷、炸扳指、叉燒乳豬、叉燒火腿、烤酥方、煙熏排骨、竹蓀肝膏湯、菠餃銀肺湯、肥腸豆沙湯、清湯腰方、冬菜腰片湯、蒸冬菜肉餅湯、清湯丸子、酥肉湯、毛牛肉、燒牛頭方、鍋酥牛肉、清燉牛沖湯、子姜炒羊肉絲。

水產菜有:清蒸江團、沙鍋雅魚、清蒸青鱔、清蒸烏魚、芹黃魚絲、糖醋脆皮魚、蔥酥魚、包燒魚、紅燒甲魚、醬糟酥魚、三色魚丸、清湯酸菜魚卷、蘿蔔半湯鰱魚、金錢海參、肝油海參、翡翠蝦仁、軟炸蝦包、干煸魷魚絲、紅燒魚唇、雞皮魚肚、繡球乾貝。

禽類菜有:熘雞絲、青椒雞絲、雪花雞淖、生燒雞翅、三菌燉雞、旱蒸全雞、扣雞、格子呢雞、熱味薑汁雞、八寶糯米雞、椒鹽八寶雞、叉燒全雞、鍋貼雞片、芙蓉雞片、金錢雞塔、網油雞卷、桃酥雞糕、雞豆花、番茄燴雞腰、姜爆鴨絲、熘鴨肝、紅燒鴨卷、紅燒鴨舌掌、芥末鴨掌、蟲草鴨子、枕頭鴨子、太白鴨子、豆渣鴨子、八寶釀鴨、白市驛板鴨、樟茶鴨子、香酥肥鴨、蛋酥鴨子。

素菜類有:奶湯素燴、干煸冬筍、醬燒冬筍、軟炸蘑菇、麻醬鳳尾、胡蘿蔔松、炒三色葫蘆、口袋豆腐、羅江豆雞、炒豌豆苗、蛋酥花仁。

其它菜有:雙面鍋貼豆腐、冰糖兔塊、雞蒙葵菜、雞皮慈筍、蟹黃鳳尾、乾貝燒菜心、金鉤燒豇豆、鴛鴦鍋貼、炸春卷、紅燒什錦、白汁菠菜卷、白油膏丸、開水白菜、金魚鬧蓮。

是不是讓你耳目一新?但是,在偽劣川菜大行其道,侵佔市場的形勢下,十之六七幾近失傳也是事實。要是你發現哪家餐廳堅持在做,那麼恭喜,這家店一定吃得過。

本文的初稿,寫於2013年末。翌年初,機緣巧合,結識正統川菜傳人鄧華東師傅,請他一一把失傳菜再現,從此結為至交。鄧師傅系出名門,師爺乃是大名鼎鼎的孔道生,本人藝成之後又做過成都飲食公司的教師,實戰了得,理論更是紮實,我們常以「鄧教授」稱之。沒有鄧教授把關,我一個上海人,是絕對不敢妄談川菜的。


懷著誠惶誠恐的心情,小心翼翼的寫下以下內容。

我以為:川菜的精髓在於海納百川的胸懷


之前有人問為什麼川菜的發展這麼快?
有人說是因為領導人多川人
有的說是川味味重
有的說是川菜簡單易學
……
我以為是因為川菜不拘一格的性情,不管到哪裡,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不管你當地什麼特殊食材;不管你是什麼口味。你總能在川菜中找到你的位置,不管你是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不管你是海鮮名品,還是邊角廢料;不管你是修養生息,還是爽快刺激。

川菜從自成一派成型至今不過100餘年,其發展勢頭之猛,大有壓過其他菜系之勢。究其緣由,不過是不斷吸收其他菜系中的精華,轉為己用,不斷推陳出新。在保留傳統優秀菜品的前提下,勇於嘗試,不斷創新。

(先寫這麼多,慢慢更新吧,說到吃就是滿滿的情懷)


一菜一格 百菜百味


我之前 quora回答過幾個關於川菜的問題(我對於宣傳本省文化這件事是非常熱衷的)。

所有答案我都強調一些歷史事件對我們菜系的塑造。

我關注的幾個時間點可能就是:

1. 張獻忠屠川,湖廣填四川。

四川人性格隨和,所以各省來的移民能很快融入。包括他們的菜肴。

我記得我小時候跟老人去川南農村參加婚禮,桌上是九斗碗(大部分蒸菜為主)。裡面就有我最討厭吃的甜燒白以及我最愛的咸燒白(小時候我媽搞得很複雜,頭一天就要腌肉,炸,切,然後第二天拿去機關食堂蒸,搞得跟過節一樣)

其實你去追溯它的歷史,它肯定不是四川本地的菜肴,有的有客家人的痕迹。(成都洛帶是客家人聚集的地方)

我最討厭吃的甜燒白(夾沙肉)

從小愛吃的咸燒白,但是不敢多吃,而且嫌棄我媽切的不夠薄

我外婆的最愛:香碗

其實我的理解就是古代的罐頭,裡面是豬肉,外面是蛋皮,很香。而且得了法國金獎

粉蒸排骨。最近我看quora上老有美國人問什麼川菜是最好做的,我其實很想說這粉蒸肉就是,你超市買點蒸肉粉,很快就搞定了。

2. 鹽幫菜跟鹽業發展史交織,歷史階段長過前面提到的事件,所以誕生了我們川菜里的很多精華,無論是現在台灣的牛肉麵還是川菜里的水煮牛肉。

這也是為啥我同意前面有答案說川菜有個重要味型:咸

我有的時候教學生,說值錢怎麼說,就是it"s worth the salt.

因為古代,鹽的地位毋庸置疑。

起東漢,興於唐朝的自貢鹽業造就了這個地方商賈雲集的局面,資源的流動自然形成了豐富的人文,包括飲食文化。

所以我最近自己做了一段時間短租,我對這群遊客天天去什麼太古里春熙路完全無法理解。你讓我去成都的任何景點我都不去,因為杜甫草堂都不知道修了多少次了對不對。但是四川明明其他地方相對經濟落後,更好保存了原汁原味的川人文化和飲食你不去了解。

用一個實際例子說明自貢當年的繁華。

西秦會館這個名字已經說明用途,我就不解釋了,目前叫做鹽業歷史博物館,鄧小平提的字

我小學的時候自己一個人去西秦會館純屬偶然,我爸爸去拜訪自己同學,他同學的工作單位正對西秦會館,我當時說這建築修的還蠻複雜,於是跟我爸要了錢自己一個人去了。我每個角落都走遍了,當時遊客稀少,部分場館黑的老子這個小孩子有點怕怕,部分清朝石碑居然隨意擺放,我也是醉了。

我對家鄉的幾個理解,不是來自網路,來自我自己的總結:

1. 蘸水的重要性。

我們很少回老家,老家人很淳樸很善良,只要我們回去就一定是想最好的招待我們。我差不多20年沒回去。我記得小時候回去,老家人一定是忙活一整天給我們做富順豆花。

豆花本身一點都不重要。

就好像我原來說過川南的面很細很軟,因為面一點都不重要。

味道本身才是最重要

我們家每頓飯都要做蘸水的,而且我媽後來發現因為蒜很容易變味道,所以她基本就是做一大碗蘸水,然後讓我用勺子弄到一個小碗,吃了就不要了,免得變味不好吃。

我們回農村的時候,這碗蘸水真的費老大勁了。

各種香料,豆瓣,瓜子,花生弄碎了就算了。

關鍵就是要進鍋炒熱。

我爸就更過分了,他自從跟我媽離婚後,憑藉他超越我媽的想像力自學成才,把很多菜發揮到了極致。

他來弄蘸水還不光是鍋里炒一炒,他最後要加新鮮的菜油學水煮牛肉一遍一遍地澆上去,把所有香料味道引出來。

所以,如果你以為川菜的蘸水就是辣椒油。

You are too young, too simple

它上不了檯面,但是應該是我們家庭的一個靈魂。

它讓所有無趣的菜肴,有了那麼一點點的滋味。

我看到最近幾年成都多了很多所謂「自貢蘸水菜」的店,我沒進去過,我估計是不是一個意思。

2. 牛肉這個食材的重要性。

我媽名言:所有牛肉館子都是好吃的。

作為鹽業的主要勞動力----牛,為我們的菜肴提供了無限的靈感。

火邊子牛肉,自貢特產,牛糞熏制。

3. 嫩姜花椒

自貢菜味型非常重,既然salty了,它就需要有東西來點睛,就好像我爸每次跟我說畫石頭的時候要用點石青這種顏料,否則石頭就是石頭,鹽巴也會像石頭一樣齁死你。

所以,我媽在很多廣受成都人民歡迎的自貢菜上面都要加花椒,青花椒,嫩姜這幾樣。

我其實都不想寫下去了,想睡覺了,而且突然意識到,尼瑪你教英語的怎麼寫這麼長的飲食帖子?

好,最後一個歷史階段,說了我就hit the sack

3. 民國時期。

我小時候一直神戳戳想去吃公館菜,又不好意思給我媽說,因為我怕貴。

現在我都不曉得公館菜垮了沒有。

民國時期,又是一次資源(我強調人力資源)的大流動,大彙集。

川人不斷出川,出國,然後各省人士隨著KMT重心放到西南,也彙集到了我們省

這些官僚帶來的家廚,無疑是靈感的來源。

舉個栗子。

我年初在quora上寫了一個長帖子,就是關於錦江飯店主人的。

其實我讀書的時候就知道她,也看過她的東西,只是今年我終於讀了點她傳記,然後搜索了她老公的東西之後,我一邊倒地傾向了她老公。

好,老太太呢,總覺得是她自己努力,進步才搞成了上海錦江飯店。

但是,我說句實話,如果沒有當初在成都做女主人需要為各界上流賓客準備宴席的經驗,以及在其中鍛鍊出來的飲食品位,還有,她老公同盟會的地位和各種人脈,她如何憑一己之力成就事業呢?

跑題了一點點。

我只能遙想這個時期成都的菜肴了。

比如張大千吃過的那些玩意兒,半夜想想,口水又流了下來。

只能期待去美國這種貧瘠的土地減少我對吃的慾望了。

好了,不寫了,用我媽拌的豬舌頭來結束。吃啥補啥。


調料,不論是炒菜的調料還是涼拌的調料,川菜的精髓就是調味


竊以為:一菜一格,五味調和,百菜百味
四大菜系,粵菜天下之鮮純,淮揚菜天下之精細,魯菜天下之厚重,川菜天下之調和,各有各的味道,各有各的優勢,各有各擁護者。粵淮魯三家不同程度的表現出食材重於技法,技法是為食材服務的,唯獨川菜,技法重於食材,講究用調料的味去對食材進行改性,形成特別的味道,
所以好多人說粵菜重本味,川菜重料味,也有人說因此川菜比粵菜更低檔,我不能贊同,這個爭論了很多,我不展開
拿螃蟹來說,海邊三家不約而同喜歡蒸,吃本味,唯獨川菜反其道而行之,各種香辛料猛下,好像掩蓋了所有的本味,但是你一樣可以從中吃出海鮮的鮮甜味,而且那種鮮味,已經不是海鮮原有的鮮味,而是變成了複合的鮮,有很強的層次感,這是很奇妙的。
其餘三家在複合味上也有做得突出的,粵菜的咕咾肉,可以說是粵菜複合味的代表,但是跟與他接近味型的魚香味,層次感上的差距還是蠻大。
所以總的說來,其他三家我覺得是插花師,園藝師,而川菜是調香師,天下之味皆為我所用。


謝邀。


已有的答案已經說得很明白了,一言以蔽之,調味

@張佳瑋 張公子說得很對,川菜內涵之豐富,絕不是簡單的麻辣就能概括的。

《華陽國志》上說,蜀人「好滋味,尚辛香」,「尚滋味」是要排在「尚辛香」前頭的;賀龍也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四川人不怕辣,貴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你看,說到辣,川菜只能排第三,前面還有貴州菜和湘菜等著呢。

一口菜下了肚,熱氣騰地順著消化道湧上來,讓你嘴裡發燒,臉上發燙,鬢角青筋直跳,額頭上不住地冒汗,這是貴州菜湘菜的本色。要是吃川菜吃出這種效果,甭問,廚子稀鬆平常,手藝不精,做不出該有的味道,怎麼辦?使勁用辣子找補唄,辣得你味覺神經麻痹,鹹淡酸甜通通嘗不出來,方便他矇混過關。

川菜有個講究,叫「百菜百味」,一個菜有一個菜的味道,絕不混淆。不說大菜,舉幾個常見的菜色,就能看出來川菜的調味有多細緻。


比如宮保雞丁。宮保雞丁如今極為常見,隨便一家餐館都敢往菜單上寫,但要做的好,有講究。一塊雞肉入口,首先嘗到是酸、咸、鮮,這是醋和醬油的功勞;再下來是麻辣,這是干辣椒和花椒的味道;最後是甜味,把上面複雜的味道中和統一,融為一體。再加上混合其中蔥姜蒜的辛香,一盤宮保雞丁,就是一首味覺的交響曲。

這複雜味道的關鍵,就在於事先配好的一碗調味料,叫做碗汁。做宮保雞丁,要捨得放糖,兩勺白糖打底,加香醋淹住,再放一勺醬油,一勺料酒,最後放上澱粉攪勻。這樣配出來的味道,酸甜兼備,叫做小荔枝口。辣椒花椒慢火煸出香味,雞肉炒到微微泛起白色,就得趕緊下碗汁。碗汁下了鍋,緊接著就放魚眼蔥丁和炸得金黃香脆的花生米,翻個三兩下勺,芡汁濃稠緊緊裹在雞肉上,裝在盤子里冒著白氣,香味四溢,油光透亮。碗汁兌不好,做出來的宮保雞丁怎麼都不是味。

魚香肉絲。在我的印象里,魚香肉絲和宮保雞丁相生相隨,一家餐館裡若是有宮保雞丁,便總少不了魚香肉絲。做魚香肉絲,關鍵的一味料是剁碎的泡辣椒,四川叫海椒。泡辣椒在其他地方不常見,買不到的可以用郫縣豆瓣,只是味道有微妙的差異。除了泡辣椒,剩下的調料不外乎蔥姜蒜和糖醋醬油,按理說和宮保雞丁沒什麼區別,但調料的分量不同,做出的味道就不一樣。據說這樣的調味原本是烹制魚類時用的,所以叫做魚香味。至於原料,除了豬肉,剩下的各地都有所不同,傳統的做法最多加上筍絲,味道清鮮,不會搶了肉的味道。後來傳到其他地區,演變出各種花樣,木耳絲、胡蘿蔔絲、青椒絲,放什麼的都有。

麻婆豆腐也是常見菜,創始人叫陳劉氏,因為臉上有麻子,人稱陳麻婆。麻婆豆腐最早是做給腳夫苦力們吃的,要的就是一個麻辣十足味道濃厚,能多吃幾碗米飯。據說麻婆豆腐有八字箴言,叫做「麻、辣、燙、香、酥、嫩、鮮、活」,最難的是一個「活」字,堪稱獨門絕技:做好的豆腐上撒上一把蒜苗,湛青碧綠,宛若生時。梁實秋說早年間北京一家餐館要學這門技術,特意從四川請來師傅教了三天。麻婆豆腐以麻辣味為主,但調味上一樣馬虎不得,有大學問:辣椒要選大紅袍做的豆瓣醬,花椒要用漢源的貢椒。家裡買不到正宗的調料,想要味道好有個竅門:花椒面不用現成的,做的時候把花椒粒在火上焙出水氣,放在案板上碾碎,滿室香氣。牛肉末炒酥放郫縣豆瓣煸出紅油,放高湯調味,再下豆腐大火煮上一會兒,讓味道滲透每一處肌理,最後用水澱粉把湯汁收濃,撒上青蒜葉和剛做好的花椒面,紅的湯汁,白的豆腐,上面綴著星星點點的翠綠,色、香、味俱全。趁熱舀上一勺放在米飯上,香味簡直能從鼻孔冒出來。

蒜泥白肉、回鍋肉和連鍋湯,這三道菜三位一體,原料都選用帶皮後腿肉,但是同一種原料做出的菜,味道大相徑庭。大塊後腿肉煮好了,過涼切成薄片,碼在盤子里配上辣椒油醬油醋配成的紅油汁,再加上大量的姜蒜泥,就是蒜泥白肉(根據知友糾正,應該是熱切);肉片慢火煸到肥肉透明打卷,吱吱冒油,放上豆瓣醬和各式調料,最後加上蒜苗旺火烘出香氣,瘦肉香而不柴,肥肉油而不膩,就是回鍋肉;白肉放到原湯里,加上冬瓜煮開,再配上一小碗郫縣豆瓣做成的味碟,就是連鍋湯。一塊普通的豬肉,靠著不同的調味就能做出這麼多花樣,川菜調味的精細程度可見一斑。

甜燒白和咸燒白。燒白類似於扣肉,帶皮的五花肉,皮朝下放到油鍋里炸,炸到肉皮起泡,顏色金黃,趁熱用老抽染上顏色,切片上鍋蒸透,吃起來鮮香入味,口感軟糯,牙口不好的老年人尤其喜歡。因為裝盤時要把蒸肉的碗倒扣在盤子上,所以叫扣肉。粵菜做法多放梅乾菜,增香吸油,可到了川菜里,又變出了不同的花樣:肉里放上豆沙白糖,味道香甜,就成了甜燒白;放上四川特產敘府芽菜,就成了咸口,叫做咸燒白。做法相同卻能成為兩道菜,功勞全在不同的調味上。

這就是川菜的神奇之處:原料尋常,隨處可得,功夫全在調味的千變萬化。這樣想來,川菜能夠紅遍全國甚至走向世界,不是沒有道理:比如魯菜里用到上好的大對蝦,運到不同地方,色澤全無,更別說味道了;粵菜最重視原材料,離開了廣東那一塊天賜的寶地,別說食材新鮮,很多菜色要用的原料壓根沒有,怎麼做?

這時就凸顯出川菜的好處了:比如豬肉,世界人民除了穆斯林,基本都吃,調味得當,做出的味道就正宗。

那不吃豬肉的人呢?不要緊,他們還有宮保雞丁辣子雞呢。


豆瓣醬!!


講川菜,不可避免地要跑題講幾句粵菜。因為川粵二味,雙峰對峙、一水中分,其實在很多地方都有著奇異微妙的聯繫。

川菜的精髓是「味」。食在廣東,味在四川,同樣是鮮,粵菜選擇突出主料正面強調,川菜則用複雜調味側面陪襯。——這個調味絕不僅是「辣」,真要論辣的程度,湘菜黔菜都猶有過之。辣之於川菜只是一個側面,與其他味道一起,打造出川菜「百菜百味」的氣質與風格。

從粵菜的角度看,要體現食材本身的清淡鮮美,尤為考究刀功、火候以及食物本身的質量優劣。特別是最後一條,考慮到粵菜與高檔海鮮千絲萬縷的聯繫,它確實相對比其他菜系更容易做出「高級感」。川菜是沒有高級海鮮陪襯的,川菜同樣重視原料,但受限於地理環境,川菜更多地偏好「精緻優秀的日常食材」,而非粵菜那樣「聞所未聞的頂級食材」。比如脆嫩無渣的白菜心,皮糯肉細的走地雞,並不是不高級,只是跟老鼠斑和蘇眉比起來,多少太接「地氣」,單純一味端上宴席的話,就顯得略欠火候。

所以川菜重視「味」的搭配。葷素結合是基本:開水白菜,用豬骨、老母雞、大肥鴨子和火腿吊極精緻鮮美清湯,不單挽救白菜的寡淡,更凸顯白菜甘柔潤澤的脆甜。把這一思路化入家庭小廚,可以是待牛油火鍋豬腰鵝腸都燙盡後,煮半份潔白飽滿的豆芽菜;也可以是回鍋肉湯撇去浮沫、切幾綹薑絲,燒開了扔一把翠綠翠綠的豌豆苗。但素菜葷做,究竟只是放之四海皆準的基礎公式,再往上進一步,才算摸著川菜滋味的門道——這就要請來「腌制」與「風乾」兩大秘技出場。

風乾不稀奇,淡菜對蝦烏賊小黃魚,上好的江珧柱制出來比拇指大。但靠海才吃海,更為川人津津樂道的,是冬菇、竹蓀、松茸、羊肚菌,較海貨的鮮烈襲人另有一層清爽純厚。比它們清凈素淡的,是泡發後幼白細嫩,質地不輸長江下游同儕的干筍。再大隱隱於市一點兒,是蘿蔔切「轉兒」、大頭菜切塊,用一根棉線細細串起,掛在兩進老屋的天井裡和三十層住宅樓的陽台上。但干蔬的極致是干豇豆,北方叫長豆角的那種菜:非要晾至乾枯萎蔫、豆綠褪盡,看起來像一束扔地上都沒人撿的不知名中藥了,才能用溫水細細泡開,切過年時臘好的豬肉同煮——又以肉厚帶骨的蹄髈最佳——那個味道,嘖嘖,分神佛半碗都嫌浪費!臘豬肉是毫無疑義的腌葷擂主,可湯可炒可蒸。炒臘肉配青蒜豆瓣醬,最好從陽台上取幾塊蘿蔔乾切條下鍋,鮮蘿蔔會在陽光和風力作用下褪去辣氣,另生一種微辛回甘的奇妙底蘊。同為腌制,豆瓣醬則可名列川菜最偉大造味之首——僅有泡椒能與之平分秋色——選新鮮上好蠶豆瓣與辣椒,在米麴黴菌的作用下變幻出絕無僅有的醇厚芳馥——這裡面藏著水煮牛肉和麻婆豆腐的靈魂!

在風乾和腌制的基礎上更進一級,僅用糖鹽醬醋去勾勒食材的味道,洗盡鉛華、返璞歸真,是川菜憑藉衝擊度略遜的日常食材也能抗衡各大菜系的終極殺手,也是川人「好滋味」的極致。當然可以說:「全國各地那麼多川菜館,不都是一味的下辣下味精?食物的本味在哪裡?」但全國各地的粵菜也不少,兩廣饕客還不一樣家家不待見。川菜之神,講究的是八滋七味、層層交疊,這裡只舉兩例:宮保雞丁,魚香茄子。魚香茄子的魚香味,宮保雞丁的小荔枝口加一點點糊辣的底色,有如法國香水的前中後調,不可錯序,不可混雜,用最平凡的茄子和雞肉做出僅看原料簡直難以想像的滋香。其製作的精微奧妙之處,並不比粵廚蒸好一條東星斑來得容易;其品嘗的精微奧妙之處,也不遜於一口試出龍蝦產自澳洲還是南中國海的本領。

川菜擅味,又肯從平常食物中翻花樣下功夫,哪怕僅僅學其形,也能一連下三大碗米飯——同樣得形不得神,魯菜和粵菜就沒這底氣。與其說「川菜就合窮賤人口味」的奇異論調,不如說這才是打著川菜招牌的館子得以風行的根本。只是得形不得神,再遍地開花也不是真正川菜,舌上滋味始終缺那麼一塊,是漂泊川民如影隨行的傷痕。這種痛楚,恐怕只有粵人在嶺北吃不到真正干炒牛河的悲涼,庶幾略能類之。

—F I N—


川菜的精髓,如果要找一個,只能是,豆瓣。

什麼調味,什麼食材,這些都是所有菜的必備。而豆瓣,才是貫穿幾乎所有經典川菜的靈魂。

現在自家泡泡菜的年輕人不多了,但老一輩,幾乎都有泡菜,但自己做豆瓣的又有幾何。

對於大眾水準川菜來說,豆瓣好,則川菜好。


變化多端。四川人去外地吃飯比較難受,一般是因為外地口味單一。


材料


推薦閱讀:

同樣是熬湯,粵語裡面分有「煲湯」和「滾湯」兩種,兩種熬湯的方法也不一樣。求問這兩種湯究竟區別何在?
如何做正宗的麻辣香鍋?
餛飩/扁食/抄手/雲吞怎樣做好吃?
乳酪怎麼挑選,有什麼種類以及如何使用,芝士和乳酪有什麼區別?
在巴黎藍帶廚藝學校 (Le Cordon Bleu) 就讀是怎樣一番體驗?

TAG:烹飪 | 川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