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超脫》中,導演托尼·凱耶想要表達什麼 ?

是一部很震撼心靈的電影, 但我說不出來什麼感覺。


非常強烈的劇透,未觀影的請不要看我的回答。
相較於還在偏執叛逆的那些孩子而言,人間師格都能夠體會到那些種無法改變他人和自我的命運的悲哀。
而老師中的典型代表就是Henry。小的時候就目睹了母親因不堪他外公的性虐待,吞服安眠藥自盡。他沒有因為這樣慘淡的童年而變得偏執憤世,而是從文學作品中找到了安慰。讓他從絕望的深淵爬起,好似超脫了自己的苦難。
但是童年的暗影並沒有消除,Henry得到了再多的慰藉,童年的那一幕幕還是時不時的浮現在腦海中。看似超脫,依舊在痛苦之中。所以Henry還在艱難地擺渡,想要到達彼岸。
Henry作為一個老師,他看到了很多很多的學生,在來自家庭的悲哀中掙扎。Henry沒有能力去把他們一個個地從這種黑暗中解放出來,他只能將從文字中獲得的自我治癒,變成對學生的愛以及尊重。再刺頭的學生,也能體會到他的這種善意,這種不失尊重的善意:
我沒把你當孩子,也沒把你當我需要救贖的對象,你就是你,你痛苦抑或不痛苦,你憤怒抑或不憤怒都是你的自由,我給你這份自由。這樣你就不會感受到因為遭受我的扼制,而對我產生固執和偏見。
這個是Henry給學生種下希望的種子的先決條件,這個也是Henry能夠超脫的部分。

然而帶有尊重的善意,似乎是Henry的底線。Henry把這種尊重的善意當做他的普世價值的時候,他的一個女學生,還有從外邊帶回家的小雛妓,卻並沒有這麼覺得。她們覺得Henry的這份尊重是一種無以倫比的愛,如果失去了這種來自Henry的「愛」,則失去了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樣寶物。在與女學生和帶回家的小姑娘相處的過程中,Henry卻感覺到很強烈的需要分離出來的感受。他需要把這種對他人的救贖感與自我的救贖感分離開來。這種分離的感覺激起他對童年的回憶,變成了一種精神上的煎熬。他需要自我的獨立性來救贖自己,也要保證女學生和小姑娘的人格獨立,來讓她們自我成長。
我能接引你們至渡口,但是我無法將你們擺渡至彼岸。你們要有自己的船,自己獨立而為之。否則不能超脫,人間失格,不能為人。
女學生和小姑娘的依賴讓Henry驚慌失措。小姑娘對Henry的依賴和照顧讓Henry狠不下心來放開小姑娘。女學生擁抱Henry遭Henry的戀人同事誤解,使Henry的內心崩潰爆發,他害怕在腦海中構建自己會是外公那樣的精神變態的圖景。Henry陷入的恐慌,隨著外公的去世無法在客觀世界排解,而小姑娘的存在也使他無法超脫於自我的痛苦。一邊是無法再超脫的痛苦,一邊是與小姑娘真實的感情維繫,Henry的精神矛盾在此時達到最高點,他無法再維繫自己的「超脫」帶來的冷漠。於是Henry請人帶走了小姑娘,自己一個人在家中默默哭泣。
最終女學生的自殺,讓Henry發現了自己埋藏在之前的Detachment之中的恐慌。這種恐慌使他無法感受和表達自己更人性的那一面,使他感受到矛盾,使他說謊,使他刻意冷漠。恐慌會透過他的Detachment被靠近他的女學生和小姑娘感覺到。正是自己的恐慌,讓女學生陷入了最終的絕境,而自己彷彿渾然不覺。

母親的死亡讓Henry產生了對於童年中陰影的Detachment,母親的愛和從文字中的慰藉,讓Henry活下去並長大;
外公的活著讓Henry擁有在客觀意識上自己的形象意識與外公的形象意識之間存在Detachment,從而能夠讓自己沒有被外公的精神變態感染到,而外公的死亡使Henry需要直面自己分離開來但需要化解的自我不認同;
女學生的死亡讓Henry明白了自己的Detachment之下,有對自我不認同的恐慌,這種恐慌讓自己用冷漠偽裝自己,對人對己都有害。
三個人的死亡最終讓Henry超脫了自己的「超脫」……獲得了最後的Detachment的Henry,終於明白自己要放下自己的恐慌和冷漠,學會表達自己的愛,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
片尾Henry去看望小姑娘Erica,他的笑容和與小姑娘Erica的擁抱,就是Henry最終超脫出來的象徵。
擁抱自己,擁抱自己最真實的情感,從恐懼以及冷漠中超脫出來。


And never have I felt so deeply at one and the same time so detached from myself and so present in the world.
我從未如此深切地感受到,我的靈魂與我之間的距離如此遙遠,而我的存在卻如此依賴於這個世界。


在這裡的老師都曾經,一度認為,自己能改變些什麼,我明白那感覺有多重要。能有個人來指導你,能夠幫你理解這個複雜的世界。孩子們自己,是無法成熟的應對的。
第一段暗室旁白

————
要讓他們讀懂文學,首先你得讓他們相信,你真的,能與他們建立信任與分享。
第二段暗室旁白

————
無論感受到什麼,我都如實表達。我對自己坦誠,我是年輕的,亦是衰老的,並且無數次,從心裡感到蒼涼。摒棄信仰,放逐自己,我就像你。
街上的自我旁白。

————
有意思的是,我花了很多時間,盡量不去管事,不去認真負責。我只是個代課老師,沒什麼教課的責任。我的職責只是保持課堂紀律,確保班上別發生命案,等他們去上另一堂課。
第三段暗室旁白

————
Seaboldt先生,還保持著幽默感,我覺得幽默感很重要,可我就沒有。我確實,是一個很悲觀的人。
第四段暗室旁白

————
該有一個前提,在成為父母之前,先去學習如何做家長,可別在家亂學。
第五段暗室旁白

————
我們都有困難,有自己的麻煩要處理。我們也都.......,夜晚一個人靜靜承受,白天又帶著心事去工作。我覺得這種無助,這種認知,覺得自己在海上,無依無靠的漂流。沒有歸屬,沒有安全感,當你意識到自己是這樣,就別去尋求歸屬。
第六段暗室旁白

————
你有沒有那種,無法再忍受只想讓對方快滾蛋的感覺?
第七段暗室旁白

————
我希望事情會有所轉變,我努力了,知道嗎?可問題是,我們......我們都有困難,都有困難去克服。有時稍微好點,有時候很不好,我們沒有能力再去接受別人。
第八段暗室旁白

————
我感覺挺自在,就好像...一切感知都變得清晰,那些現實,那些一直困擾著我們的破事,我們中間有的人相信,能做出改變。然而,某時某刻,當我們醒過來,就發現自己失敗了。
第九段暗室旁白

————
對不起,我們都需要一些東西。使我們暫時脫離錯綜複雜的現實,或多或少去想想它們從何而來?去想想我們該如何找到一個出口,成為一個....能夠擺脫那些,我們都需要掙扎的無盡的痛苦。
第十段暗室旁白

————
我們有如此之大的責任去引導一個孩子,好讓他們不要....不要走向支離破碎,半途墜落,然後悄然逝去。
第十一段暗室旁白

————
失敗的意義就是讓每個人都失望,包括我們自己。
第十二段暗室旁白

導演用各種對立的手法去表達一個晦澀難懂的故事,局外人和局內人,膠片和數碼的拼接,有信仰和無信仰。但如果你仔細去看這部電影,布洛迪的每一段旁白都是在為下面所要描述的情節做一個起頭,然後繞著這個點不斷深入。我的精力只能把這部電影拆成這個樣子,你們若是有興趣再拆,那麼就會發現每個節點下的子節點會有很多有用的片段去起承轉合,影響整部電影的布局。

比如:

  1. Hart老師與女校長談學校教育改革,女校長說體制問題無法改變。然後這條線引出了最後她的離職。
  2. 布洛迪新去學校入職,女校長說聽說你在代課界名頭很響亮,布洛迪回答道我是個守門人。這條線引出了布洛迪「守門」這個意象,守門?守什麼門?
  3. 第二段旁白下布洛迪與黑人學生的對話,布洛迪說自己和那個包一樣是空的,而自己是極少數人之中唯一一個肯給他機會的人。然後再看看第二段、第三段旁白,是不是聯繫很緊密。
  4. 布洛迪的第六段旁白下,刻畫的主題是歸屬感的發現與建立,以及如何面對。接著就有了女校長和他丈夫的那一段調情被拒的戲,最後引出離婚的結果。
  5. 第七段旁白下,就是華裔演的女教師怒吼女學生,好心酸的畫面。也是切合了第七段的旁白思想,還引出了一句無奈的話——做老師最不公平的就是別人不會對你說:謝謝。

各位有興趣就自己去拆一下吧,我是精力不夠。而且,這部電影逼格太高了,我也沒怎麼看明白。拆完之後,應該多多少少會有點理解,每個人也有會有每個人的看法。我覺得知乎應該有大牛能夠理解的非常深入,所以我今天想做一次伸手黨,看看大牛的想法,在此就不贅言了。

下面是我最喜歡的一段,從豆瓣摘過來的,真的非常非常喜歡。這一段剛好也可以用來回答知乎問臭了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要讀書,讀書有什麼用。

- [黑板上寫下「Assimilate」]誰知道這是什麼意思?

- [學生A]吸收。

- 很好,是吸收的意思。

- [寫下「Ubiquitous」]有人知道么?

- 無時無刻,無所不在。

- 那麼這兩個加在一起,是什麼意思呢?

- [學生B]無時無刻不在吸收(理解事物)。

- 說得很好,喬治。如果所有事物的具象都呈現在你眼前,你還如何去想像它們的模樣呢?有誰是去年讀過《1984》的么?(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最負盛名的代表作品之一。)

-不錯。

-[寫下「Doublethink」]有誰知道這個?麥迪斯?

- [麥迪斯]同時持有兩種相矛盾的信念,相信兩方都是正確的(即思想矛盾。)

-
很好。刻意去相信謊言,即使你明知道它們是虛假的。從你們日常生活里舉一個例子。要麼是……我想要變得漂亮,變得快樂;我就需要整形,為了美貌;我需要保
持身材,卓爾不群,穿著時尚。你們這一代年輕人,在當下——他們被這樣告知,女人都是妓女,婊子,被排擠,毆打,欺辱,蒙羞的對象,這是一場24小時不間
斷的傳銷式精神屠戮!使得我們的後半生,都受這種錯誤觀念的控制,它很強烈,蒙蔽我們的雙眼,至死方休。所以,為了保護我們的頭腦,阻止這種愚蠢的想法滲
入進我們的思想進程中,我們要學會閱讀,用以激活我們的想像力,耕耘它,提高我們的自我意識,我們的信仰體系。我們都需要這樣的技巧,用以抵禦,用以保有
我們純粹的精神世界。


人人都有痛苦,誰也拯救不了誰。肉體只是影子,是沉重的束縛。覺得自己難以被人理解的人,要麼獨居自我拯救,要麼自暴自棄,永遠沉淪。
最孤獨的人總是最親切。像亨利那樣的人,有一顆敏感善良的靈魂,想拯救別人,給別人一點溫暖後,卻又掉頭就走,這會不會是更大的傷害。其實他,跟他想要拯救的人一樣,只是一個脆弱的靈魂,想給人溫暖,卻又害怕被人依賴,其實也不過是個懦弱無力的人罷了。我也一樣,我們都一樣。各自痛苦著,卻又各自努力著想去擺脫這種沉悶。
這不是《地球上的星星》,不是一位善良樂觀永不放棄的好老師把一個有才華但是不被理解的學生引向光明坦途的感人故事。它是徹頭徹尾的悲劇,但是,難道悲劇就沒有力量了嗎?悲劇才更能讓人反思,因為大多數情況下,這就是現實。明明那麼努力,為什麼最後還是事與願違?為什麼還是有好多人不承認你不理解你?看完這部電影我漸漸明白,生而在世,你要做的不是撕心裂肺地質問命運的不公,而是原諒。原諒自身的局限無法去幫助更多的人遠離痛苦,原諒他們的局限無法看清你脆弱不甘的靈魂。


《超脫》表面上是寫老師與孩子的關係,實際上是在探討父母與孩子的關係。


我們以為我們能拯救他人,事實上連自己都拯救不了


小說家加繆這樣說:「母親死了,我一滴淚也掉不出來...",亨利和他所處的環境,和他的家庭,甚至和他的自身也落入了同樣孤絕的境地。 Detachment,亦即絕對孤立,和一切脫離了聯繫。

影片毫不避諱地把亨利放在局外人的位置,代課教師的身份也如此明白昭彰,他甚至不需要和學生們多待上一個學期便要離開。在開篇則直接引用了阿爾伯.加繆的句子:"我的靈魂與我之間的距離如此遙遠,而我的存在卻如此真實"。(... ...and never have I felt so deeply at one and the same time so detached from myself and so present in the world。)

亨利的特寫面對著鏡頭,在幽暗的室內面向鏡頭陳述,但其實並無人聆聽。片中充滿了介於旁白和獨白之間的囈語,內心的聲音如詩歌一般,描述的卻是慘不忍睹的現實。

亨利糾纏於童年目睹母親自殺事件,數段的閃回不過在重複心理學的陳詞老調,影片甚至暗示了祖父,母親和亨利之間曖昧不清的亂倫關係?試圖為他的狀況尋找邏輯上的理由。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所有成年後的人際關係都是來自於童年親密關係模式的複製,既然童年即面臨了「脫離」,成年後便會處在無法前進的深淵邊緣。

但如果說這片兒討論的是教育問題,則他所處的青少年課堂無法不讓我想起另外一部影片《entre les murs》,這部探討法國郊區教育問題的影片無論在何種程度上,都遠遠勝出此片一截。

所以我總覺得這片的重點並非控訴如今惡魔般的孩子們是如何毀滅世界,而是試圖表達當人不是從感情上,而是從意識上不再感到和人產生聯繫的必要,不再能夠從和他人的關係中找到界定自我的方式時產生的問種種題。所謂:「世界和我們相處的真相,最清楚地反映在茫然的心理和恐懼的瞬間」。

影片好多處暗示了這一點,在街頭遇到賣春的少女最終帶回家,乃至收留照顧,驗血送至看護所,很難說是出於什麼深刻的感情動機,至多是類似於將流浪街頭的小動物撿回家洗洗乾淨端盆牛奶的程度,畢竟不是《這個殺手不太冷》,少女對亨利產生了依戀,但亨利不是里昂。

(補充一點:Henry片中第一次見到Erica其實有一段很容易引起誤解的交叉剪輯。姑娘在賣春,鏡頭前只見黑絲腿部,Henry在痛哭,表情莫測,你總以為是由於養老院歸來心情灰敗的Henry在借欲泄去沉重負力。但其實兩人又是徹頭徹尾不相干的陌生人,Erica被打了以後想再找Hery,也被拒絕。你有你的痛苦,我有我的痛苦,即便都是破巴士上的淪落人,但究竟誰都與誰不相干... ...

  當然第二次Henry見到她,有點心下惻然,「怎麼又是你?"。第一次感覺有點被糾纏更兼氣急敗壞,自然不理她。第二次又見她可憐巴巴自作賤,免不了要援之以手。不知道和他的母親情結有沒有關係,只怕是和他的學生情結有點關聯,這孩子也不比課堂上的小混賬們大多少,一回事情的放縱青春朝無邊地獄裡落,還是拉一把的好。

  所以最後Erica受了恩惠卻在Henry房間里繼續賣春,Henry雖然大怒,但也只是告訴她,你要賣是你的事,只是別弄髒我的屋子就成。最後被送走Erica小孩般的痛哭流涕,說我愛你啊我愛你,Henry也無法作答,並不像Leon那樣熱切地回答瑪蒂爾德我也愛你。也可能是因為《殺手》珠玉在前,這種怪大叔和邊緣蘿莉的搭配就難出新意。

  兩人關係真正深化是grandpa死了之後,Henry突然少掉一個心結,無論多麼難以啟齒和承認的真相到此都落土為安。別忘了那段Henry和老爺爺臨終前的真心大吐槽,Erica倒是唯一見證人,這個見證使得Henry得以通過Erica告別過去面向未來,這兩人的愛才讓影片有點暖意。不過話說回來,這個只有愛才能拯救世界的論調是多麼俗套而有效阿!)

影片中的對白出現了很多次See,本身就有關注,看到,注意,明白等等的意思。亨利看見了鐵絲網後面的同事和他打招呼,他竟然驚喜萬分地說道:「啊被你看到我感覺又和事物恢復了聯繫... ...」 這怕是很重要的一句台詞,只有Relink之後才能獲得和他人某種意識上的關聯,如同獲得了空氣般順利地呼吸下去。亨利和胖姑娘Meredith在教室里那場戲,M也痛苦地哭訴不能夠被Seen。明明存在著活著,心臟在跳血在流,還不瘦佔了很大的物理空間,卻無論如何不能夠被人所見,何等痛苦荒誕。

這種意識和存在並非對等發展的扭曲狀態,沒有誰能比青春期的孩子們體會得更清楚的了。如Meredith的從頭到尾沒有形象只有一個畫外音的父親,帶著某種恍若上帝,抽象粗暴不能抗拒的命令從天而降,他應該也是一個絕對「看」不見自己孩子的人,只想讓孩子按照某種他們可以理解的有限模式行走成長。這樣的父母實在太多太多,在孩子面前,他們是全盲的!青春期的孤獨和煎熬大多數都自於疏離感和絕望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們全部是年輕的存在主義者,在這個他者地獄裡苦苦掙扎。

而作為老師的亨利雖已成年,他應該早已瞭然這個世界的詭計,他清楚地意識到一切,卻又事實上及其無能為力。不僅僅是亨利,片中所有的人物幾乎都如深陷泥潭動彈不得,女校長面臨被迫關閉學校的窘境,意在塑造人格灌輸知識的劉玉玲老師一敗塗地,成長困境中找不到出路的孩子轉向瘋狂的暴力... ...影片多種閃回,不同質感的膠片和手持紀實風格鏡頭的各種拼貼也似乎一再地證明著這個世界是如此碎裂,片段化和難以理解。

怕是在教室中期待著GTO式的人物的孩子們要永遠地失望下去了,亨利這樣的畸零人自然不是能夠拯救他們的英雄。這裡沒有任何值得期盼的未來,學校關閉,亨利面臨著的是一片事實上和精神上的全面狼藉,艾倫坡灰暗慘淡的故事如霧靄沉沉中的蛛網罩住心頭揮之不去,身為向著鏡頭講述故事的亨利,即便一再地傾吐愛這樣東西,只是在這個幾近荒原(wasterland)的世界,早已無人懂得。

而讓人覺得倍加傷感的,卻是這樣兩句台詞:「赤子之心可以照亮潛藏於死亡中的黑暗,我將再也無法找到那樣脆弱易碎的事物... ...」 (The child"s intelligent heart can flatten the death of many dark places, I can not find any kind delicated moment at its own attachment )


這片子我有一個疑問,外公其實就是爸爸嗎?這個事實也許太過殘忍了,所以在片中僅僅作了一些暗示。


真正的超脫不是隔離自己不能接受的痛苦,不是切斷自己的情感,讓自己變得麻木冷漠,而是直面並承認那些原本難以接受的經歷的存在,儘管這讓你領會了世界的殘酷,但你心中仍然有面向美好的希望。


《超脫》是我第一部認真地看了兩遍的影片,第一次看的時候就把我震撼到了,彷彿看到了曾經的自己,心臟像是被人捏住一樣,跳動強烈而緩慢。但每次看完我都有種想給主人公一個溫暖的擁抱的想法。
說來也碰巧,我的體質和主人公有很大的相同之處,甚至經歷也有相似。不知為什麼從我懂事以來,身邊就有很多人向我傾訴,就像影片中主人公有與人交心的天賦一樣(我的專業是心理學,大學裡我和老師探討了這種體質,老師告訴我說是與家庭環境和氣質[心理學中的氣質類型與我們說的氣質不同]有關)。小時候的我什麼都不懂,很多時候也只是靜靜地聽著她們傾訴,也不覺得這有什麼奇怪的。慢慢長大了,越來越多的人找我傾訴自己內心的事,甚至尋求建議和幫助,我變得不知所措,因為我沒有能力去給建議和幫助他們,我開始隔絕一切談話的機會,同時我也知道很多關於我家庭的事情,一些很顛覆我內心的事情,這些事情讓我陷入一個死循環里,出不來,因此我拒絕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在那段時間裡,我拒絕進入別人的內心,也拒絕別人進入我的內心,這傷害了我的一個好朋友,她由於家庭原因患上了心理問題,而我,是她唯一肯傾訴的人,可是我狠心地離她而去,就像主人公背棄那個胖學生那樣,因為我害怕,我內心已經聚集了太多的負能量了,我覺得我自己並沒有能力去幫助她。就這樣,我慢慢遠離了她,她越來越墮落,自殘行為越來越多,而我對她尋求幫助的目光視若無睹。
我隔離他人的狀態一直持續到上大學,我選擇的專業是心理學。無疑學習心理學成為了我人生的很重要的一個轉折,由於接觸了很多心理流派,讓我學習到了如何處理自己內心的負能量,知道並不是一定要幫助他們,能夠傾聽他人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了,自己內心慢慢地蓄起了能量,我不再拒絕進入別人的內心,還是像以前那樣很多人找我傾訴,我靜靜地傾聽,用我學習到的心理知識進行疏導。
說回主人公,由於家庭的原因當時他的內心已經聚集了負能量,他本來是應該傾訴的那個人,無奈由於他的體質導致他成了被傾訴的那個人,一方面他不能處理自己內心的負能量,另一方面他又不斷被吸收負能量,於是他建立了心理防禦的一道牆,不出去也不讓別人進來,沒人知道,他也是需要幫助的那個,他也需要一個擁抱啊。
看了這部影片,我多麼想擁抱他,告訴他:你是可愛的,你已經做得很好了;也想抱抱曾經的自己,告訴她:不要再自責了,你內心是有能量的,你會處理好的。

這也讓我想起了我大學裡做的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我們知道心理諮詢師大多接收到的是負能量,當然合格的心理諮詢師知道如何處理這些負能量的。但我想,如果心理諮詢師也能接收到正能量那應該是不錯的事,於是我預約了我的大學老師(我們的老師是學校心理諮詢室的諮詢師),我向他講述了對於我來說很開心很值得分享的一件事,把我的能量傳遞給他,在諮詢的最後,他感謝了我,他說這是他第一次有人專門預約就為了一同分享愉快的經歷,這對他意義非凡,當然我也很高興,因為有人能分享你的快樂是一件很棒的事。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到你經常向ta傾訴內心不愉快的那個人,或許你也可以和ta一同分享喜悅,沒有人會只想聽到不開心的事,也把你的喜悅向ta講述。不但是痛苦可以傾訴,喜悅也是需要分享的,不是嗎?
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以上也只是代表我自己的看法,看了這部影片,我心中還有很多很多的感觸,很多地方值得深思,也不一一細說了,等有機會再寫吧。

只想告訴大家,每個人都是可愛的,但更重要的是愛自己。
擁抱自己,也要擁抱別人。


豆瓣看到的 1、每個人的幸福感都很低 2、家庭教育缺失對人的影響 3、社會和現實對人的影響。4、女人應該得到尊敬,我們應該尊重每一個人5、女人要想盡辦法自愛,別人都無法幫忙6、女人天生就是感性大於理性,容易犯愚蠢的錯誤。尤其是陷入愛情時。


翻了很久,依舊沒有找到我想要的答案,於是補充一下。

片名翻譯為《超脫》是沒問題的,DETACHEMNT字面意思就是「分離、分開」的意思,「超脫」的說法可能更文藝一點,再準確一點,大概可以叫做「抽離」,因為整部電影從頭到尾講的都是一個心理問題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

本我(Id):位於潛意識中的本能、衝動與慾望構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樂原則」。

自我(Ego):介於本我與外部世界之間,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個體意識到其認識能力;另一方面使個體為了適應現實而對本我加以約束和壓抑,遵循的是「現實原則」。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社會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導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則」。

男主被爺爺性侵媽媽的童年陰影不斷侵蝕,本我告訴他這個該死的老頭有罪,自我告訴他無論如何這是他的爺爺,如果能從小我中「抽離」出來,即從超我的角度看,媽媽已經死了於事無補,爺爺已經受到了良心的譴責,這件事情他無能為力,最後病房中那一幕即是「超脫」的意義所在。

男主說:如果你已經準備好了,現在就可以走了。

老師們呢?都存在著一定的心理問題。想用自己多年的經驗,即自我的標準去幫助學生們成長,但每每用為人師表的道德標準來壓抑本我面對這群不著調的學生的時候,誰又能一直用超我的態度去面對教育呢?記得有一幕,女老師壓抑不住內心的憤怒咆哮過後,坐在校園的長椅上哭訴,本來以為很超然的銀髮教授也說了實話。

教授說:你以為我這些葯(安撫情緒的葯)是白吃的嗎?!

學生們呢?他們太年輕了,分不清本我(原本的自己)和自我(社會影響下的影子),社會輿論灌輸的信息使他們更加迷茫。有一堂課上,男主在課上的一番演講里說過,這個社會告訴我們,女人就是天生被男人*的,但事實並不是這樣,我們是平等的,這裡也不免讓人唏噓,男主的爺爺的舉動又是被誰影響了呢?

片子的結尾,教室裡面一片狼藉,我們能救多少孩子呢?

其實之前已經有了鋪墊,一個地產商跑到學校去抱怨,學生的素質影響了售樓處的業績,這個才是最可笑的地方,明明是這個社會造就了我們的下一代,而下一代就是我們的未來。


「我從未如此深刻地感受到,自己與靈魂相距甚遠,而我的存在卻如此真實。」影片以存在主義哲學家加繆的一句話作為開場,在蒙太奇手法的回憶與自述下,為整部影片奠定了一種思辨形式的哲學基調。

主人公亨利是一名社區學校的代課教師,學校的學生頑固、叛逆,在亨利任職的第一天,校長便對他說,用不了多久,你便會發現這裡的學生與年級水平相差甚遠。亨利以獨有的方式在他代課期間化解了學生中的種種尷尬。在他代課的最後一天,他提出了一個問題,有誰感受過胸口的壓力,結果所有學生都舉起了手。毫無疑問,每個人在世界中都有痛苦,影片中以熱愛藝術最終自殺的胖學生梅麗迪斯為例,父母受不了她扭曲的畫作與消極的態度,要求她在既定的規則中活下來,她無法在框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最終只能被異化。

亨利是第一個理解她的人,實際上,在整部影片中,以梅麗迪斯為代表的學生,與雛妓艾瑞卡都代表著被拯救的對象。而以亨利為代表的教師群體,不但需要拯救他人,同時也需要自救。亨利本是一個內心封閉的人,母親自殺的陰影無時無刻不充斥著他的腦袋。影片有著極其強烈的隱寓性。亨利的爺爺,在生命彌留之際將自己鎖在門中,不斷喊著亨利母親的名字,也許是亨利的爺爺強暴了他的母親,並生下了亨利,因此亨利才會在爺爺臨終前說「老爸,這不怪你。」亨利的出生本就是違背既定規則的事,這裡導演也在不斷拷問,存在的意義。在學生梅麗迪斯為亨利所畫的畫作中,亨利以一個無面人的形式站在空無一人的教室中,很容易讓人想到《局外人》中默爾索對荒謬世界的冷漠反抗。這裡又一次闡述了加繆的存在主義思想,由於人和世界的分離,世界對於人來說是荒誕的、毫無意義的,罪惡與死亡不可避免,但是,人應該要奮起反抗。

影片中另一個角色雛妓艾瑞卡,則是作為亨利被拯救的對象,以反稱的形象出現在影片中,以此體現亨利的反抗精神。艾瑞卡與亨利第一次相遇是在公交車上,當時的亨利正因看望爺爺,往事湧上心頭而默默流淚,在自我的枷鎖下,亨利依然選擇善良地對待世界,將艾瑞卡帶回家中,讓她暫時遠離現實的荒謬,然而,沒有誰能拯救誰,正如梅麗迪斯為所有人準備了笑臉蛋糕,自己卻吃下含有自殺藥物的哭臉蛋糕來尋求超脫一樣,亨利沒有辦法消除他與艾瑞卡的疏離,將艾瑞卡送到青少年關愛中心。

他者永遠疏離陌生。

如上文所言,本部影片始終在拷問存在的意義,片尾,亨利對女教師說,「你不應該在這裡,我身不在此,你看到的我,只是一個軀殼。」這時的亨利已經明白,世界是荒誕的,人是沒有意義的,他坦言,他失敗了,他在所有人失望了。這是一部悲傷的電影,但絕不是一部沉淪消極的電影。

存在先於本質,只要活下去,總能找到自身的意義,這是我們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的答案。希望每個人都能在絕望中摸索前進。


有些壓力是真實存在於生活之中的,它很可能走向非常極端的方式,並且這些壓力很可能無法迴避,你要做的就是做一個善良的人,不要試圖去給予你的所有去幫助別人,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煩惱,幫助也會帶來一些索求。


無愛一身輕不是適應孤獨,是懦弱


everyone has the problem 沒有人能超脫
I mean that"s life


苦難真實而鋒利的存在,苦難需要被救贖。一個人的苦難只能自己來救贖。老師這個職業是一個救贖人的職業,卻無法救贖別人,是男主的不能救贖。他無法救贖萬物的苦難,包括自己的苦難。因此苦難無法救贖,只能超脫。


我們因為成長的環境帶來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而這種東西會到後期變成一種行為.一種去掩蓋障礙的行為,雖然不能解決問題但可以麻醉自己,產生心理上的慰藉,人性選擇規避讓自己難堪.只是生活還會告訴自己不要欺騙自己,大多數人變成用極端行為來掩蓋恐慌,但始終不能得到解脫.電影只是告訴我們這是一種常態,讓我們能正視自己,從而更能認識自己來已一種正確的方法走出來,從而解脫


其實非要說出點感覺的話很難下定義,只能說電影本身和導演想表達的有些矛盾,正如亨利在電影里說的矛盾的對立,有時候我們就得承認兩個矛盾的存在,即使是謊言。
說回電影本身,按照片子所表達的意思,超脫既可以迎來尊敬,也一樣能扼殺心靈。
導演用模糊不清的眼神交流,沒有過長的台詞,讓環境充滿了壓抑和不安,這也是全片看的能讓人感覺沉悶
還有一點,片子充滿了對立,比如亨利的內心獨白的膠片感,和現實的手持紀錄片真實感,生與死,老師和學生的人物對立等等。在腐朽的時代,能力還沒能夠與之抗衡,內心自然無法得到超脫。
回到導演在片頭引用的話「我的靈魂與我之間的距離如此遙遠,而我的存在卻是如此真實」

以上


我覺得很反映出現代人的那種矛盾,自我矛盾和對社會事務的矛盾 有善良的心,又難免有點自掃門前雪。 很多時候溫暖的伸一伸手,說不定改變的就別人一生


跟你的感覺一樣震撼但有不是那麼說的清楚!
我比較欣賞的是其中關於學習的那麼一段話!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由鍾漢良導演,韓寒監製的電影《沙漏》?
被黑了这么久的郭敬明,能凭借新片《爵迹》翻盘吗?
字幕組在聽譯美劇/電影時 是怎麼聽出那些非常冷門/專業性強的辭彙的?
IMDb 的電影資訊是由內部編輯還是網友更新的?
電影電視中最經典的表白台詞?

TAG:電影 | 電影推薦 | 思想 | 美國電影 | 超脫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