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伍爾夫「雙性同體」的觀點?
」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靈中,有兩種主宰力量,一種是男性因素,另一種是女性因素;在男人的頭腦里,是男性因素壓倒了女性因素;在女人的頭腦里,是女性因素壓倒了男性因素。正常而舒適的生存狀態,是這兩種因素和諧相處,精神融洽……純粹單性的男人和純粹單性的女人,是無可救藥的;一個人必須是男性化的女人,或女性化的男人。」
——伍爾夫想問問大家,你們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這樣的人是否受歡迎?
另外,如何才能和諧地達到二者的統一,而不像人格分裂呢?
沒有人回答,好憂桑,那我先舉個例子吧
--------------------------------華麗麗的分割線-----------------------------------
主人公是我朋友的老師,大學老師。這位老師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做事認真嚴謹,看起來很不好相處的樣子。
但是,在上過她的課後,這種認識徹底被顛覆了,她是一位非常浪漫的老師,會管同學們叫「親愛的」,會給大家分享自己的戀愛經歷,會積極地幫同學們介紹男朋友,會把零食、咖啡帶到課堂里,大家可以一邊吃一邊聽講。
這位老師的課堂非常輕鬆,你不會感到任何壓力,有時候你覺得她像一個20多歲的小姑娘。。這樣的人,你覺得她在學術方面應該是怎樣的呢?事實是,這位老師對待學術非常認真,常常在辦公室加班到深夜,也經常在大型刊物上發表文章,她在學術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她說晚上是她靈感爆發的時刻,所以總在晚上寫作。
嚴以律己的工作態度和浪漫的生活情趣鑄造了這樣一位優秀又少見的老師,於外溫柔,於己堅毅,兼具兩種性格。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兩者好像很難平衡,人們似乎無法把重心同時放在工作與生活情趣上。
謝謝君大 @君澤邀。本來昨天就好想回答的。然而我的知乎bug了……
我最近一直在做伍爾夫的雙性同體。提供一種想法吧。如果題主問的是伍爾夫的雙性同體的話,那麼你很難在現實生活中找到這樣的人。
雙性同體這個概念不是伍爾夫首創的,在女性主義者裡面有相當的討論。每一派別的想法都不是相同的。具體到伍爾夫,她的雙性同體是值得被單獨討論的。它的指向是希望在寫作中避免性別身份對於創作的干擾,是女性身體經驗的缺失下的產物,也由此,她進而將女性本質提煉的純而又純。這種傾向性對於她的死亡情結,我認為也是有一定的影響的。
這個概念是伍爾夫在《一間自己的房間》里化用柯勒律治的說法而來的。然而在這篇堪稱女性主義宣言的作品裡,對於這個概念,除了題主的引述之外,少有解釋。不過她在另一本書里提供了一個雙性同體的典範,就是《奧蘭多》的主角奧蘭多。值得一提的是,《奧蘭度》這部書裡面,對於很多人物的刻畫,都遵循了性別邊際混淆的情況。而主角奧蘭多,前半生是個男的,後來變成了一個女的。伍爾夫以這種情況具象化了她的雙性同體觀。不過仔細分析下來,這種雙性同體是不是對於兩種氣質的和諧相處呢?是否真的是她所期望的平靜、穩健、不受性別阻滯的烏托邦呢?很難對這種問題給出肯定的回答。
首先,在伍爾夫的模式里,什麼是男性氣質,什麼又是女性氣質呢?事實上,這個問題本身是被女性主義者爭論的,爭議在於,是否真的有男性氣質女性氣質的差異?對於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的差異的制定是否遵循了男權社會的刻板印象?是否有必要去重新制定對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的特質?伍爾夫對於這些個問題沒有直接的答案,不過具體到文本里,她在經意不經意中有所提到,譬如在奧蘭多變性後,對於他「儘管像男子那般勇敢、活躍,據說看到別人遇到危險仍能讓她心悸,這一點最為女子氣」這樣的描述。還有在服飾上的描述都力圖去表現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的差異。不過這點是始終的嗎?在脫離這樣直接句子的描述,奧蘭多是否具有雙性氣質?答案也很難是肯定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她整體作品中總結出來的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在她的整個創作中,都以一種斷裂與矛盾的方式存在著。這點說下去要討論到她整個小說創作,按下不表。
回到雙性同體的典範奧蘭多。從奧蘭多人物的表面刻畫來說,伍爾夫試圖讓奧蘭多這一人物充滿著熱烈的情愫,受到男女情愛的驅使,以她的同性友人維塔·薩克維爾-韋斯特為原型,塑造一個兼顧雙性氣質,並能以女性身份合法獲得繼承權的形象。不過實際表現出來的,在紛繁的情感下,熱烈的情愛指向的不是男女戀人,而是詩歌、閱讀、寫作。比如愛上俄國公主薩沙的過程,是作成了一首「熱情洋溢的十四行詩」的過程。謝爾默丁也是一樣的,幻想的產物。這些人不是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的和諧共處,而是拋卻了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的精神幻像,是伍爾夫的唯我主義投射。這部小說的核心不是女性主義,而是唯美主義。所謂雙性同體的和諧場面,不過是與自我的對話而已。
於是讓我們再次回到提出雙性同體這個概念的《一間自己的房間》這篇文章里,這篇文章的核心並非是題主引用的對於雙性同體的描述,而更多的是這句話:「任何人若想要寫作而想到自己的性別就無救了。若只是單單純純的男人或是女人就無救了。一個人一定得是女人男性或是男人女性。一個女人若稍微著重什麼不滿意的事,或要求公平待遇,總之只要覺得自己是一個女人在那裡說話,那她就無救了。無救不是比喻說法,因為任何寫作在那種意識的偏頗中顯的非死不可。它不再生長。」這是伍爾夫提出雙性同體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寫作,是在警告自己不要捲入女性主義書寫中去。
其實女性主義者這個稱號不應該是弗吉尼亞·伍爾夫的標籤的。更合適的是一個作家。哈羅德·布魯姆對伍爾夫的「女性主義」有一段這樣的評價,我覺得非常有意思:「她的女性主義(暫且這樣稱呼)之所以持久有力,是因為它並非一種思想或幾種思想的混合,而更是對現實的一系列強有力的領悟與感知。與它們爭辯只能自取失敗;因為由她敏銳的洞察力所感知和經歷的一切都被她組織得有條不紊,遠非我能所換取的任何應答可比。」
其實說起來,她的雙性同體還可以分析更多的。但知乎不是寫論文,說起來實在太多了,就也略過不表。
所以伍爾夫的雙性同體模式,若是在現實中找到人,可能會是個拋棄性別影響的人,不受性別阻滯,遁入雙性同體這種外殼,在社會性別上來說,我並不覺得這是一件好事。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找到這樣的人。一個人實在不太可能避免性別的影響。連伍爾夫都沒有做到的。這只是一個烏托邦幻影。
至於 @筠簫南所說的,我傾向於認為是只把雙性同體這個概念提出來的闡述,對於伍爾夫而言是有一定的先入為主性的,沒有同伍爾夫的整體小說美學結合起來,並不能嚴格的說是「伍爾夫的雙性同體」。不過國內的主流仍然是把伍爾夫當做女性主義作家來對待,對於這一點,我也是深表遺憾。大半夜失眠順手答題,部分內容來源於老師授課所講,若有失誤懇請斧正。
伍爾夫是一位超越當時時代的女權主義者。以喬治·桑為代表的大部分女權主義者,他們的作為和思想是怎樣的呢?像男性一樣打扮、行事,說粗俗的話語,抽煙喝酒烏煙瘴氣。他們認為女權就是把女性和男性等同起來,抹掉兩者之間固有的差異。有點了解的人就會明白,這就是西方歷史上的第一次女性主義思潮。
對此,伍爾夫是非常反感的,她強調男女互補,兩性和諧統一。搜索一下伍爾夫的照片,非常漂亮善於打扮的精緻女人,就可以看出她的態度。她的主張,和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女權主義十分相近,男女平等、婦女參加勞動和工作等等。這從她的女權主義理論的作品《婦女與小說》、《婦女與職業》、《三個基尼》、《自己的房間》以及小說《到燈塔去》等就可以看出,而且她在談論女權主義的時候,涉及面是十分寬廣的,經常與政治、歷史等聯繫起來。
下面是我自己的看法,可能和伍爾夫的想法有所區別。
關於你所引用的那段話,我想先談一談一個幾年前非常流行的說法:一個人生在世上實際上是不完整的,只有遇見了那個他,才能拼湊成一個完整的圓。當然從表面看,又是一個描述愛情的雞湯,但是更深層次地思考,我們也許會得到這樣一個結論:一個完整的人其實是有兩部分的——理性的感性的,剛強的溫柔的,勇敢的懦弱的……看起來它們完全對立,但只有當它們一同存在於一個軀殼中時,一個人才能稱之為完整。就像英國詩人西格夫里·薩松在一首詩中所言「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當然,伍爾夫所說的「男性化的女人」「女性化的男人」絕非當下那些刻意追求新奇或膚淺了解的人那樣,女漢子或者娘娘腔,而是心靈中內在的一種和諧,它無關性別,僅是你與自己的和解。另外應當認識到,人並非只有一種性格,它是多變而複雜的,不能一概而論,你可以既悲觀又樂天,可以既開朗又悲傷,既渺小又偉大,既高尚又卑鄙。更具體的闡述,建議閱讀劉再復先生的《性格組合論》。
至於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自然是有的,不僅有,而且很多,但是大部分人似乎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大部分時間所說的性格,不過是人們行為思想中較為穩定的一部分,但是這個穩定是相對的,它也是會流動變化的。因此惡人也會純良,善者亦會殺人。那到底什麼是穩定的具有可分辨性的?那便是一個人的原則。在我看來,你舉例中所提到的那位老師,正是貫徹了認真負責的態度,所以才把她統一起來。努力地兢兢業業地生活和工作,這不正是她的原則嗎?
如何統一?很簡單,「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這個觀點讓我想起了柏拉圖關於另一半的定義 但這只是聯想 沒有直接的關聯。
事實上 她的用意很簡單
每個人生來都不應該被性別固化的枷鎖桎梏,這有點像陰陽平衡 通過內在靈魂的搜尋而獲得自己的身份定位(可能是流動性的) 而不是被社會給予的性別標籤所捆綁。
盜用一下伍綺詩: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這種大氣的老師我也見過,不過成本太高了,一般家庭無法出產。她很可能是官富二代。需要三代人正確努力,才能積累這種生活智慧。普通人組織生活和時間的能力太差,一個方面都搞不好。
伍爾夫認為兩性之間是互惠的。
兩性的結合一方面是身體上的結合,另一方面是頭腦中的結合。
頭腦的結合即是:「一個偉大的腦子是雌雄同體的,它並不特別的或者分開的想到性別。」
任何一個從事寫作的人,若是想到自己的性別那就是毀滅性的,對於任何一個不折不扣的男人或者女人來說,它是毀滅性的,人必須是具有女子氣的男人,或者具有男子氣的女性。
這樣的代表作家可參見兩個人:莎士比亞、曹雪芹
對伍爾夫雌雄同體觀沒有具體了解,如兩位解答者所說和她的女性主義意識必然有關。只是添加一下,雌雄同體最早出現於柏拉圖《會飲篇》,阿里斯托芬所言,人類起源本即雌雄同體,後被天神劈開,個體四散,故而終生尋覓,有的人找到的是同性,有的異性,僅有少數人找回異性另一半(真愛)。柏拉圖也不是首創,起與宗教有關,詳見法國人寫的《雌雄同體與畸形兩性》(躺著具體書名不記得了)或見《古希臘政治、社會和文化史》。跳脫古典思想談伍爾夫,很危險,不談古典思想,其女性主義思想就受Mary Wollstonecraft 和笛福影響巨大,盡就雌雄同體思想來說,應該追溯回去。
分享一個有趣的現象
在哺乳動物中,只有靈長類動物 也包括我們人類 的雄性是有乳房的
說不定幾億年前當我們還是魚的時候我們真的是雌雄同體的【doge臉】
推薦閱讀:
※為什麼韓寒《乘風破浪》歌詞被批直男癌,而日常結婚時的新郎宣誓詞卻沒人批直女癌?
※分手後通過傷害自己來挽留對方的人是一種什麼心態?
※日本是男權社會嗎?
※出現女性反婚反孕的思潮和現象時,各國社會會有什麼反應?
TAG:女性主義 | 弗吉妮婭·伍爾芙VirginiaWoolf | 英美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