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火燒圓明園?

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都已經把圓明園搶的槍,砸的砸,洗劫一空了,為啥還要放火燒了圓明園,這既不討好,又會給自己的罪名又加上一筆,很不解,求大大解答

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行為與他們自詡的正義感是怎樣調和的 - 鴉片戰爭 - 知乎
鴉片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骯髒最無恥的戰爭嗎? - 鴉片戰爭 - 知乎
英國人如何評價鴉片戰爭? - 鴉片戰爭 - 知乎


我是來吐槽那個一百多贊的答案的

1640年制定的萬國約法,作為一個學法的,我咋沒聽過有這法呢?這尼瑪是個什麼法。
1640年歐洲國家幹啥呢?打三十年戰爭呢,幾乎所有歐洲都被捲入到了三十年戰爭中,互相之間打的不可開交,怎麼可能簽一個萬國約法。交戰國之間正常外交活動中止,這是常識。
世界上第一部有萬國約法性質的法律文件是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特約》,也就是三十年戰爭的和平條約。這個條約是現代國際法的開端,規定了國家主權平等等原則,我們今天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就是來自於這個條約。好吧,我姑且當這位答主記錯了把1648記成1640了。但是這個條約哪條規定的,「殺他使者,破城之日,雞犬不留」的,答主您給我找出來我好開開眼。
說句實話,「殺他使者,破城之日,雞犬不留」這麼一個無論從表達方式還是價值觀都充滿著網文氣質的句子是不可能出現在國際條約上的。「破城之日,雞犬不留」這不就是屠城嗎!現代國際法表示,老子從來沒有允許屠城劫掠這一條,這鍋我們國際法不背。
另外一些人認為鴉片戰爭什麼的,都是中國當年不遵守國際法的原因。我就給乃們科普科普十九世紀的國際法是什麼樣的。
確實十九世紀的國際法規定了國家主權平等等等原則,但是十九世紀的國際法僅僅針對「文明國家」適用。什麼是文明國家呢,就是西方的基督教國家,最初二十六個,後來隨著美洲殖民地獨立而增加了十幾個。直到1856年《巴黎和約》國際法主體才增加了第一個非基督教國家,奧斯曼帝國。因為克里米亞戰爭奧斯曼帝國是戰勝國,必須要將奧斯曼帝國納入到國際法主體中,才能讓談判繼續進行。當時國際法學界發明了一個名詞,半文明國家,特指奧斯曼。當然那個年代中國日本啥的都是國際法中的野蠻國家。
說白了十九世紀的國際法就是在世界建立霸權的西方趙家國們自己內部的一套法律,對於其他國家根本不適用。十九世紀的英國法專家霍蘭德在《法學原理》中寫到,「根據國際法理論,這個排外性圈子之內的國家都是平等的。這個圈子之外的國家,哪怕他們達到了中國和日本那樣的強大和文明程度,都不能被看作正常的國際法人。」十九世紀,你要跟英法談國際法,英法表示,你tm的也配姓趙?
日本什麼時候成為國際法里的文明國家的呢?日俄戰爭勝利後,與俄國談判的時候。有些人非要一廂情願的認為十九世紀國際法是文明平等的,可是作為一個法學院的學生,我看到的分明是四個字,「弱肉強食」。日本和奧斯曼通過日俄戰爭與克里米亞戰爭的勝利使其變成了國際法中的文明國家,而中國在十九世紀沒有這樣的一場勝利,所以中國就是國際法主體中的野蠻國家。事實就是這麼簡單。
1886年,柏林會議簽訂了《柏林西非條約》,條約的主要內容是,文明國家對非洲野蠻人建立的一切國家的吞併都是合法的。就這樣列強瓜分了非洲。


我家就在圓明園對面,因此對這個園子充滿了情感,希望儘可能多了解一點它的歷史。關於巴夏禮事件和火燒圓明園的很多考證都隱藏在迷霧之中,我最近也開始對這個公案產生興趣,並做了一些外行的調查,在此分享給大家,期待批評指正。

@北風三代在評論里給出了更詳細的解釋,在此非常感謝。

巴夏禮事件的起因是英法聯軍和清朝方面的談判代表奕?在遞交國書的問題上無法達成共識,咸豐皇帝本人堅持不願意麵見洋人。同時清軍統帥僧格林沁也試圖以援軍伏擊英法聯軍,但最終失敗。同時在等待巴夏禮使團消息期間,英法聯軍對於圓明園的洗劫就已經開始了,之後的火燒圓明園的原因部分是報復清朝對巴夏禮使團的抓捕,但主要原因是想毀掉搶劫的罪證。

這些觀點主要參考的史料是衛三畏的《中國總論》。我相信這是記錄巴夏禮事件最權威的史料之一。美國漢學家和傳教士衛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撰寫的兩卷本大部頭《中國總論》(The Middle Kingdom: A Survey of the Geography, Government, Literature, Social Life, Arts, and History of the Chinese Empire and Its Inhabitants)在西方漢學界鼎鼎大名,為什麼呢?因為他是美國第一個漢學家,更是歷史的親歷者,親自參與了天津條約的談判工作。《中國總論》出版於1913年,是第一部詳細記錄了中國從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狀況的漢學著作。而衛三畏作為一個美國傳教士,對於這些歷史事件的記錄和立場是相對客觀和公正的。

美國漢學家和傳教士衛三畏

在百度百科『巴夏禮事件』的詞條中,有這麼一段記錄:

這段『下跪爭議』在網路上廣泛流傳,被認為是巴夏禮事件的導火索。但稍微有一點常識的人都能品出不對勁:那時候英法聯軍都打到北京城了,清朝談判代表如何會愚蠢到因為『下跪爭議』而推翻和談?作為英法聯軍的談判代表,巴夏禮早在鴉片戰爭時就開始和中國人打交道,如何又會表現得如此幼稚?

在《中國總論》第二卷中,衛三畏詳細記錄了巴夏禮事件的發生經過,他的記錄里根本就沒有百度百科詞條中關於下跪方面的爭議。真正的爭議的確是存在的,卻根本不是下跪的問題:

可以看出,真正的爭議在於英法聯軍英軍首領Lord Elgin的信件無法送到皇帝手上,為什麼呢?因為咸豐皇帝那時候已經離開了北京,去了熱河的行宮。

根據衛三畏記錄,在談判的最後,清朝方面同意了聯軍紮營的安排。此後事情已經變得詭異起來。在巴夏禮前去新營地的一路上,至少看到了三波埋伏的清朝士兵。那時他們已經開始慌了,巴夏禮天真地跑去向奕?求援。

可以看出,奕?當時情緒非常激動:『在國書遞交問題解決之前沒有和平;這必須是戰爭。』

說這種話的人可是清朝的談判代表啊,這樣的態度也明顯透露出他的想法:不妥協,堅持戰爭。此時國書遞交的談判也變成了緩兵之策,之後的記錄也證明了這一點。在巴夏禮使團回軍營的路上就被僧格林沁的帶著清軍的援軍截住了,當時巴夏禮和僧格林沁有了一次直接被記錄下來的會面。

巴夏禮指著和談的旗幟請求通過軍隊回到英軍中,僧格林沁卻輕蔑地笑了起來,並喊出一連串的指責,稱巴夏禮是一切麻煩的源頭。他一開始就不願意接受那些有損於皇帝威嚴的條款,如今他有了援軍去攻擊英軍。

之後巴夏禮使團被關押起來,並遭受到了拷問,其中七人獲救,剩下的人,包括一位英國泰晤士報的記者,都在拷問下死亡。

上述是對於巴夏禮事件這段歷史的記錄。這個事件的核心是國書遞交的爭議,以及之後僧格林沁對使團的抓捕。咸豐皇帝在英法聯軍攻到城頭時都不願意麵見使團,而是逃離北京,這已經是他作為皇帝的失職,之後僧格林沁對巴夏禮使團的抓捕可能是想將他們扣為人質,挖出聯軍的情況,但這在之後被證明是愚蠢的。奕?當時的態度比較模糊的,但似乎也應該是支持僧格林沁的強硬立場。綜上,巴夏禮事件可以被視為是整個清朝政治體系從上到下的失敗的集大成。

而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的問題,有一個在我看來根本不算是爭議的爭議:洗劫時間問題。英法聯軍是先看到巴夏禮使團人質的屍體的還是先搶劫的?在百度百科的巴夏禮事件的詞條上,甚至都留著編輯者自己沒刪除掉的問題:

但這根本就不是爭議,多方史料表明,洗劫發生在聯軍得知巴夏禮使團的消息之前。在芝加哥大學歷史學教授James Hevia的書English Lessons. The Pedagogy of Imperialism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中,對於圓明園的洗劫有詳細的考證。

可以看出,這裡的時間順序非常清楚,7日法軍開始了洗劫,英軍隨後跟進。而之後英法聯軍才得到使團的消息。

還有一份史料的力度更大。根據衛三畏的記載中包含了一份珍貴書信,出自英軍首領Lord Elgin的記者之手,描述了圓明園被洗劫後的慘狀:

全文翻譯:

10月7日下午5點——我剛剛從圓明園回來了。那真的是一個好地方,像一個英國公園 - 無數建築物中漂亮的房間里充滿了中國的古董,精美的時鐘和青銅器,等等。但是悲哀啊,這是多麼荒涼場面。法國將軍剛剛過來抗議。他制止了搶劫,以便所有贓物都能在軍隊和其他參與者之間分配。我看到沒有一間房間里的東西不是被搶走了一半或是被砸成了碎片。我試圖讓我們派一個團來保衛這個地方,然後通過拍賣賣東西;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很難通過這樣一個系統完成任務,所以一些官員被留在那裡,他們用兩三輛車裝上待售的寶藏。掠奪和破壞這樣一個美麗的地方還不夠,更糟糕的是浪費和破壞。超過一百萬英鎊的財產,我敢說現在五萬英鎊都不值。法國士兵以各種方式摧毀最美麗的絲綢,打破玉器和瓷器等。戰爭真的是讓人憎惡的生意,越是看得多越是厭惡它。』

這份記錄清楚地表明,當時搶劫已經進行到了喪心病狂的程度,以至於英軍記者自己都看不過去了。這封信甚至說明洗劫甚至可能早於10月7日。

而根據衛三畏的記錄10月8日英法聯軍才得到了巴夏禮使團的消息。

在這之後,英軍首領Lord Elgin決定火燒圓明園,以懲罰中國的皇帝,但他認為看到和平旗幟卻仍然抓捕使團的僧格林沁才是罪魁禍首。他在一封信中談到了自己的想法:

全文翻譯:

我有理由相信,火燒圓明園這一經過籌劃的舉動,會對中國和皇帝造成那些不了解內情的人所意想不到的巨大影響。這是皇帝最喜歡的住所,它的破壞定會對他的驕傲和他的感情造成打擊。到這個地方(圓明園),他囚禁了我們不幸的同胞,以便他們在其中遭受最嚴厲的折磨。在這裡已經找到了騎兵的馬和裝備,一些從一個勇敢的法國軍官的胸部扯下來的裝飾,和屬於囚犯的其他物品。由於幾乎所有的貴重物品都從宮殿里被取走,我們的軍隊會去那裡,不是掠奪,而是通過莊嚴的報復行為來標記我們從這樣的罪行中遭受的恐懼和憤怒。這種懲罰不是對那些可能相對無辜的人,而是專門在皇帝身上,他對所犯的罪行負有直接的個人責任。這裡的罪行不僅是指我們的人在圓明園被囚禁所遭遇的折磨,也是指皇帝對外國人的人頭提供金錢獎勵的法令。

可以看出,這封信的主題完全就是在撇清責任,刻意將洗劫和火燒都說成是報復,還反咬一口說所有貴重物品都被取走了。可對照前文中他自己的記者的記錄就知道,洗劫開始的時候英法聯軍根本就不知道使團的情況,說是報復根本是扯淡,洗劫的物品都是一車一車的裝,再放一把火,實際上就是焚屍滅跡,讓清政府和後世的中國人永遠無法統計綜合的損失。所謂無恥的強盜,就是指他這樣的人。

這位Lord Elgin的後代更是繼承了祖先的無恥,在BBC的一次訪談中有提到他家祖傳的贓物是否應當歸還給中國的問題時,這位後代地表現無愧於他火燒圓明園的祖先。

And what of the Elgin family? Does today"s Lord Elgin think art should be returned to China?

"It"s a very good arguing point" he concedes. But "the beauty of something is inherent in it wherever it happens to be".

At the family home, he showed me a magnificent pair of stork sculptures in bronze, originally given by the Japanese emperor to his Chinese counterpart, and then brought back by the 8th Earl of Elgin from Beijing after his China campaign.

"These things happen," he says of the 1860 events. "It"s important to go ahead, rather than look back all the time."

全文翻譯:

那麼Elgin family又是如何呢?當代Lord Elgin 是否想過將這些藝術品還給中國?

『你提出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他躲閃著說,但是『美麗常駐與一些東西中,無論它們碰巧在哪裡。』


在他家中他給記者展示了一對精美絕倫的青銅鸛的雕塑,這些本來是日本天皇送給中國皇帝的禮物,但是被他祖先從北京帶了回來。

『這些事情會發生』,他對1860年自己祖先領導的搶劫和火燒圓明園的事如此評價道,『重要的是向前看,而不是總是向後看。』

綜上,我考證了巴夏禮事件發生的可能原因,以及火燒圓明園中時間的爭議,希望給這段公案提供一些新的想法。和 Lord Elgin的想法恰恰相反,英法聯軍在圓明園犯下的罪行永遠不該,也不會被中國人遺忘,我們向後看,就是因為歷史是最公正的鏡子,能照映出我們前進道路上遇到的那些『老熟人』們最真實和無恥的嘴臉。

期待各位的批評和指正。

參考文獻:
English Lessons. The Pedagogy of Imperialism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The Middle Kingdom: A Survey of the Geography, Government, Literature, Social Life, Arts, and History of the Chinese Empire and Its Inhabitants
巴夏禮事件_百度百科
The palace of shame that makes China angry - BBC News


實名反對高票答案的信口雌黃 @最愛牛肉

「In 1860, during the Second Opium War, as the Anglo-French expedition force relentlessly approached Beijing, two British envoys, a journalist for The Times and a small escort of British and Indian troopers were sent to meet Prince Yi under a flag of truce to negotiate a Qing surrender. Meanwhile, the French and British troops reached the palace and conducted extensive looting and destruction. Later on, as news emerged that the negotiation delegation had been imprisoned and tortured, resulting in 20 deaths, the British High Commissioner to China, Lord Elgin, retaliated by ordering the complete destruction of the palace, which was then carried out by British troops.」
(維基百科)
翻譯: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無情的逼近了北京城。兩個英國使者、一個泰晤士報的記者和一小隊由英國與印度士兵組成的護衛隊被派去會見載垣,打著休戰的旗號去和清投降者會談。期間,法國和英國的軍隊到達了圓明園並且開展了廣泛的搶劫和毀壞。後來,當協商代表團被投入監獄和虐待並導致20人死亡的消息傳出後,英國指揮官額爾金伯爵決定通過完全摧毀這個宮殿作為報復,隨後由英國軍隊執行。」

打著休戰的旗號去和談,期間對皇家的園林進行廣泛的搶劫和破壞,之後才有虐囚的事情,我是否可以理解為虐囚是清政府對於園林被搶被毀的一種無可奈何的報復?到底是誰不守信用,到底是誰在休戰期間闖進圓明園進行搶劫和毀壞?後期的全部焚毀,美其名曰為了「報復」,是不是更像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軍隊下面面對金銀財寶早已經蠢蠢欲動,上面已經控制不住了,局面早已進入失控的地步,幸而指揮官們找到了個台階下,幹掉圓明園順理成章!

BBC上有一片更詳盡的報道,我摘抄了其中一部分:

Because of this military power, Bowlby was confident that imperial China"s rulers - "effete and faithless Mandarins", he called them - would "soon be suing for mercy". Eager to witness the war"s end, he set off with a delegation of British and French officials - as well as escorting Indian army troops - to negotiate what they assumed would be the Chinese surrender.

因為軍事力量,Bowlby自信地以為中國的統治者--「無信仰的滿洲人」,他這樣稱呼他們-會「很快乞求仁慈」。很想儘快結束戰爭,他派了一隊由英國和法國官員組成的代表團-還有一隊印度士兵護衛--前去同他們假定的中國投降者們去談判。

It was to prove a fatal miscalculation.

這確是個致命的錯誤。

Meanwhile, French troops reached Beijing and the Summer Palace, where they began helping themselves to porcelain, silks and ancient books - or simply destroying what they found.

期間,法國軍隊抵達了北京和圓明園,在那裡,他們開始自助地(去搶奪)瓷器、絲綢和古書-或者簡單明了地摧毀他們發現的東西。

British troops joined in when they arrived shortly afterwards. "Officers and men seemed to have been seized with temporary insanity," said one witness. "In body and soul they were absorbed in one pursuit which was plunder, plunder." When Lord Elgin arrived, he initially recorded his horror in his diary. "War is a hateful business. The more one sees of it, the more one detests it."

英國軍隊隨後到達病加入了進來。「官員們似乎被臨時的瘋狂扼住了頭腦,」一位目擊者稱。「生理上和心理上,他們都被被深深的吸進了一個執著的信念,那就是搶奪,搶奪。」當額爾金公爵抵達後,他最開始在日記本上記錄下了他的恐懼:「戰爭是令人討厭的事情,你看到的它越多,你就越憎惡他。」

But loot was an established part of army pay, and Elgin helped organise an auction of the many thousands of works of art and other objects that had been taken. The army tradition was to share out the spoils, with officers and other ranks taking their cut, and some of the cash used to compensate the families of dead or wounded soldiers.

但是搶劫是軍隊支出的一個組成部分,額爾金幫著組織了數以千計的搶奪來的藝術品和其他物品的拍賣。軍隊的傳統是分享這些贓物。官員和其他頭銜拿到他們的分紅,一些現金被用來補償死傷士兵的家屬。

That might have been the end of the pillaging and destruction. But then news emerged that the delegation that had gone to negotiate Chinese surrender had been taken prisoner. Some members, including the journalist Bowlby, were tortured and murdered.

這原本會是搶劫和破壞的終點,但是隨後那些與中國投降者談判的代表談被投入監獄的事情傳來。一些成員,包括記者 Bowlby被虐待和謀殺。

In response, Lord Elgin ordered the British troops to burn down the entire Summer Palace complex.

作為回應,額爾金公爵下令英國軍隊徹底焚燒整個圓明園。


另外我還看到了一些參考資料,比如俄國人寫的一本書(《1860年北京條約》俄國 布克斯蓋夫登男爵 著),是維基引用的。「事實上火燒圓明園是由法軍發起的,火燒圓明園之後很久額爾金才知道八里橋之戰前被清軍逮捕的26名英軍軍使中13人已經死亡,奕?一直向額爾金證明26名英軍軍使全部健在。


雖說wiki是相對比較客觀的,但是很多情況下也會有解釋偏向西方一邊的傾向(看得多了都懂了,哪個國家都是這樣。這裡倒不是說wiki是某個國家管控的(wiki非常獨立),但是傳統的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的影響肯定是潛移默化的)。即便如此,結合以前我們的常識,我們也可以大概得知事情的經過是怎樣的吧?


指揮官們破壞了圓明園,還怕回到歐洲有人批評他們,清政府虐囚事件提供了絕佳的借口,儘管實際上二者並非因果關係。既搶了大量的金銀財寶,又能留下個為囚徒們報仇的美名,何樂而不為?難道還指著指揮官們回去說自己是「見錢眼開」才焚燒搶劫的圓明園?

(說實話,我覺得這裡虐囚事件更像英法聯軍為已經發生的搶劫焚燒圓明園扯的最後一塊遮羞布。眾西方媒體也如釋重負,到哪裡也可以給你著重披披這層布,畢竟老祖宗的臉不能全不要)


那些說火燒圓明園是「文明驅逐野蠻的」,我就問問,面對滿園的人類歷史長河中上的珍寶,一把塞在褲腰帶里或者一把火燒掉,到底誰是文明,誰是野蠻?


這種問題本來不想爭論,某些答案地攤文學信口開河。看不下去。

最大的諷刺就是,當搶劫者的後裔都意識到不好意思的時候,某些被搶劫者的後裔還在拚命洗地、鼓掌叫好。MDZZ


謝邀

我找到那個 @最愛牛肉 那個所謂萬國公約的出處了。

大家自己看看吧,「殺他使者,破城之日,雞犬不留」的來源。

本來是「凡使臣被殺,他日城破,雞犬不留」,被他改成「殺他使者,破城之日,雞犬不留」了

在yilingwang的點贊下,現在「殺他使者,破城之日,雞犬不留」已經突破500贊了。

唉╮( ̄▽ ̄")╭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愛裝逼的人怎麼這麼多?


以信仰和財富為目標的十字軍攻佔耶路撒冷,已經獲得了榮譽和財富,為什麼還要在聖城燒殺搶掠,連基督徒都不能倖免?
以信仰和財富為目標的十字軍,為什麼攻佔了同為基督教國家,甚至之前還支援他們的君士坦丁堡?攻佔也就攻佔了,為什麼還屠城?
為了自由和幸福來到新大陸的冒險者,為什麼驅逐了熱情幫助他們,使他們感動地設立感恩節的土著?驅逐也就驅逐了,為什麼還高價懸賞他們的頭皮?
這幫人向來如此,你以為西方的暴徒蹂躪完你就會紳士地提上褲子向你道一聲三克油嗎?
當然,對於有些人肯定不是這樣子的,高素質的洋大人怎麼會幹出這種事,一定是耶路撒冷的暴徒自殺自焚,君士坦丁堡舉城羞愧自焚,新大陸的土著不要臉擋了洋大人的路,他們自己把頭皮割下來獻給了洋大人。
覺得跪著挺好那就跪著吧。


@最愛牛肉

而按照當時的1640年制定的萬國約法:殺害使者,他日城破,雞犬不留。

神tm萬國約法,

按照你這萬國約法的態度,說好的是雞犬不留,可是你燒我園子幹嘛?

中國的官員和外交人員被殺的還少嘛!萬國約了嗎?
日本吞琉球,萬國約了嗎?
英國侵印度,萬國約了嗎?
美國殺土人,萬國約了嗎?
你這雙標也是溜。

更搞笑的是你拿出的反駁小作文居然是三糊塗的,

剛開始我還以為我看錯了,仔細一看,居然真的是拿三糊塗過來站隊貼屁股,

哎吆,我的天,三糊塗曾是我的老師。

就敢那樣寫岳飛的三糊塗,除了她的名字,她說的話連標點符號我這一個她的學生都不信,你卻噗通一下焊跳站隊了,你們可真是統一戰線的頑強隊友。

火燒圓明園,連當事國都站出來說是流氓行徑了,一堆泛逆向民族主義者卻在這裡洗地跪舔。

屁股都歪到太陽上了,也不怕燒的慌。

萬國約法!

神TM萬國約法!

維克多·雨果:給巴特勒上尉複信(泣血圓明園)

先生:
  您徵求我對遠征中國的意見。您認為這次遠征是體面的,出色的。多謝您對我的想法予以重視。在您看來,打著維多利亞女王和拿破崙皇帝雙重旗號對中國的遠征,是由法國和英國共同分享的光榮,而您想知道,我對英法的這個勝利會給予多少讚譽。
  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請往下讀吧:
  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有一個世界奇蹟。這個奇蹟叫圓明園。藝術有兩個來源,一是理想,理想產生歐洲藝術;一是幻想,幻想產生東方藝術。圓明園在幻想藝術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農神廟在理想藝術中的地位。一個幾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產生的成就盡在於此。和巴特農神廟不一樣,這不是一件稀有的、獨一無二的作品;這是幻想的某種規模巨大的典範,如果幻想能有一個典範的話。請您想像有一座言語無法形容的建築,某種恍若月宮的建築,這就是圓明園。請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銅,用瓷器建造一個夢,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給它上上下下綴滿寶石,披上綢緞,這兒蓋神殿,那兒建後宮,造城樓,裡面放上神像,放上異獸,飾以琉璃,飾以琺琅,飾以黃金,施以脂粉,請同是詩人的建築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再添上一座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加上成群的天鵝、朱鷺和孔雀,總而言之,請您假設人類幻想的某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廟、是宮殿,其實是一個世間獨一無二的奇蹟,那就是這座名園。為了創建圓明園,曾經耗費了兩代人的長期勞動。這座大得猶如一座城市的建築物是世世代代的結晶。為誰而建?為了各國人民。因為,歲月創造的一切都是屬於人類的。過去的藝術家、詩人、哲學家都知道圓明園;伏爾泰就談起過圓明園。人們常說:希臘有巴特農神廟,埃及有金字塔,羅馬有斗獸場,巴黎有聖母院,而東方有圓明園。要是說,大家沒有看見過它,但大家夢見過它。這是某種令人驚駭而不知名的傑作,在不可名狀的晨曦中依稀可見。宛如在歐洲文明的地平線上瞥見的亞洲文明的剪影。
  這個奇蹟已經消失了。
  有一天,兩個來自歐洲的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財物,另一個強盜放火。似乎得勝之後,便可以動手行竊了。他們對圓明園進行了大規模的劫掠,贓物由兩個勝利者均分。我們看到,這整個事件還與額爾金的名字有關,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憶起巴特農神廟。從前他們對巴特農神廟怎麼干,現在對圓明園也怎麼干,不同的只是幹得更徹底,更漂亮,以至於蕩然無存。我們把歐洲所有大教堂的財寶加在一起,也許還抵不上東方這座了不起的富麗堂皇的博物館。那兒不僅僅有藝術珍品,還有大堆的金銀製品。豐功偉績!收穫巨大!兩個勝利者,一個塞滿了腰包,這是看得見的,另一個裝滿了箱篋。他們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歐洲。這就是這兩個強盜的故事。
  〔額爾金父子是著名的英國殖民主義者。小額爾金曾任英國駐加拿大總督,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罪魁之一。老額爾金曾任外交官員,參加毀壞希臘雅典巴特農神廟的行動,並掠走該神廟的精美大理石雕像。)我們歐洲人是文明人,中國人在我們眼中是野蠻人。這就是文明對野蠻所乾的事情。
  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不過,我要抗議,感謝您給了我這樣一個抗議的機會。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於人者的過錯;政府有時會是強盜,而人民永遠也不會是強盜。
  法蘭西帝國吞下了這次勝利的一半贓物,今天,帝國居然還天真地以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圓明園富麗堂皇的破爛拿來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乾乾淨淨的法蘭西會把這份戰利品歸還給被掠奪的中國,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現在,我證實,發生了一次偷竊,有兩名竊賊。
  尊敬的巴特勒先生,以上就是我對遠征中國的全部讚譽。
  維克多·雨果1
  861年11月25日於高城居


這個問題原來回答過,有些人指責我為什麼不說大沽口,不說戰爭開始於英法侵略。那我今天就系統說說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經過以最後的火燒圓明園。

首先要明白為什麼會爆發第二次鴉片戰爭。

————————戰爭緣起————————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果是 清方簽訂了《南京條約》 ,條約中有一條是:

自今以後,大皇帝恩准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且大英國君主派設領事、管事等官住該五處城邑,專理商賈事宜 。英國人據此進入條約中規定的幾個城市。但在廣州事情進行的很不順利,當地居民強烈抗議洋人進城,廣州地方政府也以民意為由反覆採取拖延政策,拒絕英方進入,這一拖就是十幾年。

期間

1850年道光皇帝駕崩, 」撫夷派「大臣耆英等被罷免。
1855年2月巴麥尊內閣上台,英方外交政策趨於強硬。
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結束,獲勝的英方開始把關注點投向遠東。

1856年10月8日發生」亞羅號「事件,時任廣州領事的巴夏里借題發揮威脅兩廣總督葉名琛,再次要求廣州當局允許英國人進入清國南方重要的貿易口岸——廣州。

葉名琛對英方要求置之不理。

1856年10月23日英國海軍轟擊中方炮台。

1856年10月27日英國海軍轟擊廣州城。

1856年11月6日英軍佔領廣州炮台,擊沉中方師船20艘,先後照會十幾次強烈要求進入廣州城。

但葉名琛不為所動,並沒向朝廷求援,反而向朝廷虛構了一系列並不存在的「勝利」:

糾約二三百人扒(廣州)城,經參將凌芳與紳士歐陽泉等迎擊跌斃。
英夷……攻東定炮台,經我軍擊沉船隻殲斃多名復因該夷放火,欲燒西關民房,轉風自燒夷樓,巢穴一空。並我兵屢次擊毀該夷輪船,又將勾串股匪擊敗。
經兵勇轟壞兵船,並斃其水師大兵頭哂嗎糜咯厘,夷匪傷亡四百餘名

咸豐皇帝覽奏大喜,擺出一副天朝上國大人不記小人過的態度,指示廣州方面可以接受英方投降嘛:

(我方已大勝)此時若專利攻剿,原不難盡殲醜類……如果該酋自知理屈,悔罪求和,並罷議進城,只可俯如所請,以息兵端,但不可意存遷就,致該夷故智復萌,肆行要挾。

英國海軍少將西馬糜各厘:我什麼時候死了,我咋不知道???

四百餘人:???

參將凌芳:其實是我死了……

在這期間英方實際並未做好全面開戰的準備,投入的兵力很少,僅有英軍1000多人。在轟擊廣州後半年左右英軍未再發動大規模進攻。不是英軍仁慈,而是因為英國的在野黨對巴麥尊內閣在遠東的行為十分不滿,認為不應該挑起戰爭。直到1857年3月大選勝利,巴麥尊才壓制了國內的這些反對派。

在此期間葉名琛繼續上報朝廷虛構了更多勝利:

防禦英夷獲勝,英夷船隻,自退出省河後,復經官兵連旬擊剿,迭次焚船斃匪,堵御尚為嚴密。該夷被剿後,兩旬之久,既無動靜。
三月以來,與逆夷按仗多次,與逆夷接仗多次,先後擊壞火輪船多隻,傷斃夷匪無數,並先後奪獲匪船夷船五十多隻
督臣葉名琛早已知其詭計,復疊次欽奉訓諭,愈見堅定不移。並屢傷兵勇,轟壞夷船多隻,復傷斃夷匪一千餘名。…… 察訪近日英夷情形,窮蹙已極,諒不日即可就範。

咸豐一聽又贏了,馬上對葉名琛做出高度評價:

該督於夷務情形,索所熟悉,諒能慎密妥籌,不負委任也。

戰爭間隙英方試圖通過兩江總督怡良 、閩浙總督王懿德、 江蘇巡撫趙德轍向清廷反映實際情況,但均遭到拒絕。 所以清廷對廣州實際情形一無所知。確切的說咸豐皇帝只知道情形好的不能再好。

1857年4月20日,法方借」廣西馬神甫事件「加入英國陣營。

1857年6月,得到增援的英方重新恢復軍事行動,英軍17艦轟擊清軍百餘艘水師戰船。英方參戰人數增加到將近3000。

葉名琛則向朝廷繼續發送「捷報」。

1857年7月2日英方代表額爾金抵達香港,但當時法方代表未到,又恰逢印度土兵起義( 1857年初,英國殖民當局發給印度土兵一種塗有牛脂和豬油的紙包裝的新子彈,使用時必須用牙咬開。信奉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土兵認為這是對他們宗教信仰的侮辱遂起義),額爾金及英方軍隊撤回印度。

葉名琛雖未能見到額爾金,但繼續向朝廷表示形勢一片大好,因為:

1、聽說額爾金已經被孟夷兵追至海邊,差點被殺。
2、聽說俄國在向英國索取克里米亞戰爭的賠款。
3、聽說英國女王要求英軍要保持和平,不要輕啟戰端。
4、聽說法國專使葛羅奉國王明示,不可相助英國。
5、聽說美國政府已經知道己方軍艦炮擊清方獵德炮台的事,認為純屬多管閑事。打算將駐華委員撤回。

實際情況和葉的報告完全相反:

事實上英國成功鎮壓了印度土兵起義。

事實上克里米亞戰爭俄方大敗,英法大勝。這已經是很久之前的事了。

事實上英國內閣告知額爾金如清方不答應要求則立即發動戰爭,根本沒有英國女王要求和平的事。

事實上葛羅是法方的戰爭特使,法軍遠征軍已經在路上。

事實上美方軍艦被清軍誤以為是英軍軍艦遭到炮擊,遂實施報復還擊清方獵德炮台。美方根本沒打算就此算了。

————————廣州戰役————————

印度土兵起義被平息。

1857年12月12日英國的額爾金和法國的葛羅終於回來了。

額爾金面見葉名琛,提出:

1、進城
2、賠償亞羅號事件以來的損失
3、由清國皇帝派遣特使修改1、2項中未盡事宜

法方要求與英方基本一致,只不過要求增加賠償馬神甫事件。

美國公使一看有機可乘也要求修約,只不過葉名琛只關注英方動向,把美國公使的要求當做放屁。

對於英法的以上要求,葉名琛打著官腔一概拒絕,並大度的表示:

今既來粵,貴國所倚重原為在此了事,斷非到此生事。

同時還給額爾金提供了個下台階,表示額爾金的照會

似出於旁人慫恿,並非貴公使本心。

英法看了這麼一篇根本胡扯八道的回復表示葉總督不可理喻。額爾金稱葉名琛:「一派胡言」,「愚昧、荒誕」

葉名琛並沒有意識到情況已經極度危險,反而極為得意的向咸豐皇帝表功:

據密探由香港回省函察,額酋葛酋接閱後,大為驚愕,相顧失色,據稱我各國情形,中國何以盡知底蘊,為從來十餘年照會中所未見,即各國夷商聞知均已准其照常貿易,無不心服首肯。……不獨當前之錮憂須加意察看,悔罪是否出於真誠,妄欲果聽從此止息,然既當此功虧一簣之際,臣尤應密為防範,明示懷柔,斷不敢稍涉大意,頓乖全局。各國貿易開艙有期,一切皆覺可靠,即行飛速奏報,以期早慰聖廑。

1857年12月24日英法專使致信葉名琛表示此事已交由軍方處理。

英法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清軍撤離廣州城(第一次鴉片戰爭時英軍也發出過這種最後通牒),葉名琛則奏報朝廷

英夷現已求和,記日准可通商。

1857年12月28日英軍5000餘人攻打廣州。

1857年12月29日廣州城陷落。

1858年1月5日兩廣總督葉名琛被英軍逮捕,押往印度加爾各答。

葉名琛被捕後咸豐的500里加急諭旨才抵達廣州,文中稱:

葉名琛既窺破底蘊,該夷伎倆已窮,飭續有照會,大局即可粗定,務將進城、賠款,及更換條約各節,斬斷葛藤,以為一勞永逸之舉。

不曉得葉名琛在英軍監獄中與誰「大局粗定」?這道諭旨更像是一個絕大的諷刺。

和第一次鴉片戰爭時的情況毫無區別。上次道光皇帝也是聽聞清軍一路凱歌然後突然廣州就陷落了,這回輪到他兒子咸豐了。

進攻廣州的聯軍只有5000多人,其中只有3個翻譯,完全無力管理廣州城,英方全權大使額爾金在致克拉蘭敦的信函中寫道:

我使整個省失去了政府,從而置千百萬生靈於無政府狀態之中。

於是聯軍要求廣州巡撫柏貴復職,前提是柏貴要聽從聯軍指揮。

說白了是要讓柏貴當廣州傀儡政權的負責人。

柏貴考慮一天後答應了,然後他與廣州將軍穆克德訥聯合上奏朝廷彈劾葉名琛。

英軍:????

讓英軍更為驚訝的是之前慷慨激昂的廣州市民在幾乎沒有抵抗的情況下就接受了現實。廣州的秩序很快恢復了。

美國傳教士衛三畏在日記中評論道:

看到自己的城市淪陷,廣州人似乎無動於衷,他們談起自己的父母官時語氣充滿了怨恨。

英方公使額爾金也驚奇地發現,聯軍軍隊得不到補給時,也有大量的買辦和當地的人民來幫助他們。在一次交戰中,英軍的一艘炮艦擱淺了,指揮官找來了岸邊的一些人幫忙,這額爾金在寫給妻子的信中提到這件事說:

這些人二話沒說,立刻幹了起來!你想想看,這仗還用打嗎?

但是城外未曾遭遇打擊的團勇依然積極準備驅逐洋人,先後兩次攻擊廣州城,但均被挫敗。之後由於英法北上北京談判,朝廷攝於英法威脅不再撥發軍餉,這種進攻也就停止了。

在整個事件過程中,兩廣總督葉名琛貌似一個精神病人,完全生活在自己虛構的世界裡。兩江總督怡良 、閩浙總督王懿德、 江蘇巡撫趙德轍拒絕與英方溝通,拒絕將實際情況稟報朝廷也是完全的瀆職。

但最可憐的是咸豐皇帝,他對廣州的實際情況一無所知,感覺就是大清正從勝利邁向勝利,英法被逼無奈正在屈辱求和。但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廣州城就被英法攻破了!

聽聞廣東陷落後咸豐一臉懵逼,然後狂點差評:

該督(葉名琛)……實屬剛愎自用,辦理乖謬,大負委任。葉名琛著即革職。

其實咸豐革不革葉名琛的職已經無所謂了,葉名琛此時已經被抓到印度了。

————————聯軍北上————————

佔領廣州之後不久,聯軍從海路北上,前往天津。

因為英法的真正目的是——公使駐京!

這件事情也已經拖了很多年了。

相對於進入廣州城,英法美等國更希望在北京建立大使機關,直接和清帝溝通。畢竟通過這麼多年的接觸,列強發現清廷大臣對內對外都是一嘴瞎話,根本沒的聊。前面這位兩廣總督葉名琛就是一個典型,完全無法溝通。

但公使駐京恰恰是清廷最為懼怕的,為了維持天朝上國的面子,避免大清皇帝陛下親自會見各國公使,多年來清廷專門讓兩廣總督兼任「五口通商大臣」處理外交問題,洋人不許進京,任何外交事宜只允許去廣州處理。而兩廣總督(比如葉名琛)又往往推脫自己許可權不夠,無法處理外交事宜。一趟皮球踢下來,列強活活被清廷折磨的沒了脾氣。

1858年 4月13日至 20日,攜廣州勝利餘威,英、法(含美)使節先後到達大沽口外,要求清政府迅速派大員來進行談判,核心要點在於派公使駐京。其中美國總統( 詹姆斯·布坎南 )的信是這樣寫的:

朕選拔賢能智士,姓列,名衛廉,遣往駐紮輦轂之下,任以亞美理駕合眾國便宜行事全權大臣之任。

咸豐看完美國的信件後後對這個「朕」字大為不滿,表示:

閱所進國書內,該國王竟自稱朕,實屬夜郎自大,不覺可笑。

然後很禮貌地拒絕了美方這一要求。

美國第15任國王詹姆斯·布坎南:???

1858年5月20日英法不再等了,開始進攻大沽口炮台。

聯軍戰死10多人,傷57人。清軍陣亡291人,受傷170人。

大沽口炮台失陷。

1858年5月26日英法聯軍佔領天津。

清方派出直隸總督 瓜爾佳·桂良 (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的老丈人)和烏米.花沙納前往天津斡旋。期間求助俄國公使調停,作為報酬簽訂了《中俄天津條約》

1858年6月18日與美方列衛廉簽訂《中美天津條約》

簽約過程中整個條約原文被桂良隱瞞,並未告知咸豐,連條約大致內容都沒說……

現在知道為什麼列強死活要求駐使北京了吧。聯軍都到天津了,這位些滿清重臣依然滿嘴跑火車。簽的這種條約未經中央政府認定,豈不是廢紙一張?

當然桂良如此隱瞞也不是因為他準備帶全家集體自殺,而是因為他根本不敢說。

5月20日桂良稍微透露列強「希望駐使北京」就引起北京高層的大騷動,女婿恭親王奕訢先跳出來要求去抓英方談判代表李國泰(Horation Nalson Lay):

近日往來公所,咆哮要挾,皆系李國泰從中煽虐,為其謀主,俱可灼見。聞李國泰系廣東民人,世為通使、市井無賴之徒,膽敢與欽差大臣覿面肆爭,毫無畏憚。…… 擬請飭下桂良等待其無禮肆鬧時,立刻拿下,或當場正法,或解京治罪

參與談判的英方人員李國泰表示:我一個英國人,怎麼變成廣東無賴了????什麼你們還想在談判時給我「就地正法」了?

吏部尚書、工部尚書、刑部尚書等人紛紛上書表示不可讓公使駐京。

並總結出8大危害:

1、有利於洋人迅速知道中方舉動。
2、洋人會建立高樓偷窺皇宮大內。
3、建立使館會拆除民居、官署造成拆遷問題。
4、洋人四處觀察,沒人能阻止。
5、洋人傳教、傳播文化會損害我方禮樂制度。
6、民夷雜居沒法判案。
7、洋人會到處稅收,導致政府沒有收入。
8、琉球朝鮮會因此瞧不起我國。

翰林院、御吏等士大夫也紛紛上奏幻想出各種可怕的可能,堅決阻止這項提議。咸豐看完這麼多奏摺也蒙了,表示奕?說的比較有道理,「要不先考慮一下捕捉李國泰的問題?」

李國泰:?????

桂良左右為難,只好兩頭瞞,繼續撒謊。

而聯軍已經越來越不耐煩,這時候的額爾金已經一反在戰爭開始前對中國的悲憫之情,在給妻子的信中額爾金表示:

中國人是那樣愚蠢,假如我們在任何一項條款上讓步的話,那麼,很難說他們不會在所有其他條款的實施上設置重重障礙......假如他們試圖拖延或反悔的話,那我就只能認為談判到此結朿,那我就將直接開進北京。
要對付這幫人,你跟他講道理一點沒用,加以恫嚇,馬上又服服帖帖。同時,他們對所議問題及自己的真正利益一竅不通。

1858年6月26日桂良簽署了《中英天津條約》其中關於公使駐京一節是這麼約定的:

英方可派公使駐京(清方也可派公使駐英)、中英平等不要跪拜,可以西式禮節覲見皇帝、外交人員信件、行李不可以隨便拆啟。

1858年6月27日桂良簽署了《中法天津條約》沒說公使常駐,但是寫了如果有其他國家常駐法國也可依此辦理。總的來說英法覺得清廷突然懂事了,其實這一切都是桂良擅作主張。咸豐皇帝還屁也不知道呢。

6月28日咸豐還在指示桂良:「」不要讓公使駐京,一切跪拜禮儀悉遵中國制度。」那邊條約早都簽完了。

1858年6月30日桂良回稟咸豐說條約簽完了。

1858年7月1日咸豐接報之後一下蒙圈了,表示怎麼這就簽完了,什麼時候簽完的?我怎麼沒看到原文。趕緊給我來一份啊!

同日英法也覺得太過順利,心裡打鼓,詢問桂良皇帝到底看過沒看過啊。

桂良表示:「大皇帝業已看過。」

英法說:「我們怎麼沒看到硃批呢,當年簽南京條約不是有硃批么?沒有硃批我們可不會退兵的。」

桂良這才把真實的內容上報咸豐。

1858年7月3日咸豐才看到這份5天前就已簽訂的條約。

咸豐:??????????

事已至此,咸豐徹底無語,只好御批「依議」先把洋人哄走。

洋人興高采烈的撤走了。咸豐悄悄和桂良商量,表示:這些城下之盟條約不算數的,不如就推翻了吧。

桂良:??????????

這可是條約啊,哪有這麼容易推翻。為了讓「貪利」的英國人滿意,咸豐創造性的開出了新條件。

1、取消公使駐京。2、取消長江通商。3、取消內地遊歷。4、取消賠償付清前聯軍繼續佔領廣州的約定。 作為交換條件免除對英一切關稅。

原兩江總督,新任兩廣總督何桂清比較開明,聽說此事之後覺得皇上失feng察le,堅決抵制。說以上四條不如減一兩條就完,這關稅還是別免了。咸豐聽奏後很不滿意,覺得怎麼這個總督這麼小氣啊?把相關談判人員的思路都帶歪了,批駁道:

朕諭卿等為一勞永逸之計,若逐款與較,何異授該夷以柄,嘵瀆不休。況抵償兵費一節,全括於免稅之中,此時初入手,即作此下策,徒令該夷氣驕意得,反似有所畏忌,勉強而然。

同時大度的寬慰何桂清稱:

何桂清受聯厚恩斷,不致別有他意,特恐屬員慮及免稅後,無可沾潤,因而設詞淆惑,亦事所必有。

你看皇帝陛下和葉名琛的思路一模一樣,表示這事應該不賴你何桂清,肯定是手下的臨時工為了貪污稅款出的壞主意。朕還是信任你的。

何桂清等人反覆向咸豐表示不可取消關稅,至於公使駐京我們儘力解決就是了。咸豐這才吐口,可以不取消關稅,但要讓何桂清他們打包取消前面4條合約條款。

何桂清:??????????

面對咸豐皇帝的無理要求,何桂清的辦法是,假裝一切沒發生,拖……

事情轉了一大圈,又回到廣州入城事件一開始的狀態。條約簽了如同廢紙,中方根本沒想遵守,事實上這些條約也可以看做根本沒簽,因為咸豐從頭到尾都沒同意那四條,都是桂良發揚清朝官場的傳統欺上瞞下,私自簽訂的「桂良版條約」啊!

只不過英法還以為條約很有法律效力,畢竟有皇帝陛下的「硃批」嘛。

但眼看一年期滿,就要到交換條約的時間了,桂良開始頻繁騷擾英方新任公使卜魯斯(額爾金的弟弟),吞吞吐吐的開始說修約的事。英方也納悶了,有什麼可修改的,大皇帝不都同意了嗎?你一個大臣表示反悔,你算老幾?

這事還是直接找皇帝老兒問吧。

1859年5月10日新任英國駐華公使卜魯斯致信法國駐華公使布爾布隆表示要開軍艦帶士兵護送使團北上,威懾清政府,以防有變:

要知道,我們帶著這些兵力去白河口可比帶著炮艦不帶軍隊去天津更具威脅,而去天津又比去北京更有威脅,因為去了北京只能以和平手段解決問題。我想如果有麻煩,我們應該會意料到,最好馬上解決掉。也就是說提前解決。因為這樣在換約之前。我們就處在一個更加有利的位置上。

儘管暗地裡已經做了軍事上的準備,英法對與清政府還是抱著熱火罐的。

1859年5月18日法國公使布爾布隆先生致函桂良:

欽差大人,我持有拿破崙三世陛下寫給大清國皇帝的親筆信。作為友好邦國按照慣例,我須親自呈交給大清國皇帝。這樣做也合乎禮僅。我授命為法蘭西駐華全權代表,得到了大清國皇帝的承認。 另外、還要告知尊敬的欽差閣下,我會把手中這份皇帝陛下已正式簽署生效的合約帶到北京。按照條約約定,與大清國皇帝簽字生效的條約進行交換,只有這樣這份莊嚴的條約才算得到了兩國皇帝的認可,兩國間和平友好的關係才會建立在持久穩定的基礎上。我亦欲告知閣下,國內命令已到,令我按時抵津。不得延誤。關於我及隨行人員進京的時間,我將聽從欽差閣下的安排;出於對皇帝陛下代表的尊重,在我暫居北京期間,請為我安排體面的居所。

法方的這封信也是綿里藏針,提點清方:

1、我們的合約是有法律效力的。只有交換了合約,兩國才會有穩定的和平。

2、換約時間不能再拖了。

3、我們得親自去北京面見皇帝,別再玩上回那一套。

6月6日左右,桂良與卜魯斯、布爾布隆會面探討覲見流程。桂良繼續拖延,推諉搪塞,希望拖延覲見。英法均極為不滿,法方公使再次提醒桂良:

現在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堅決,堅決完成使命;就在《天津條約》規定的期限內換約,不得有半點推遲;我要面見大清國皇帝,親自呈上拿破崙三世陛下的親筆信,沒有什麼能阻止我完成使命。
另外我深感痛心,據我的觀察。赴京計劃的通知不會像我期待的那樣得到回復,我得到的回復不是清廷方面保證真誠熱情地接待使團,而是不明不白的沉默,早在去年條約便已訂立而這沉默昭示著無視當時莊重的諾言,無視條約之宗旨乃坦誠相待鞏固邦交,不去積極為會談做準備!我要提醒欽差.儘管我此行赴京沒有任何歡迎儀式,但不管是一路上還是抵京後。鑒於兩國之間的情誼。且考慮到我不是個人而是代表法蘭西皇帝和國民,還是應該予我於此身份相符的接待,我提前向大清國政府說明.對於任何過失引起的嚴重後果。任何有違條約慣例中規定的文明國家之間必要禮儀約行徑貴方需負全責。

雖然對清方的信依然保持著表面的客氣,但法方其實已經喪失了對桂良的信任。布爾布隆對內表示:

在我看來,這些卑鄙的欽差再也想不到別的方法了。只是待在上海,一味耽擱著,眼看著換約的最後期限過去。

但在新的一輪磋商中,桂良突然態度轉變允許公使北上。布爾布隆一下興高采烈起來:

他們這麼晚才同意。雖迫不得已,也算心甘情願執行條約,至少是履行換約……從此以後再無擔憂,通往北京之路暢通無阻,任務定能圓滿完成。

1859年6月17日,英軍何伯少將到達白河口,隨後派遣艦長康米利爾和翻譯蒙根登陸向清政府宣布公使將要到來的消息。僧格林沁命清方武官化裝為平民,拒絕代表上岸,並稱岸上無任何官員接待。要告知天津官方才能回復。英方詢問河道中為什麼有障礙物,回答是為了抵禦太平天國的。因為根本找不到負責人,英方只能留下一封信。雙方約定三天為期回信。

1859年6月20日英國公使卜魯斯抵達白河口。

同日下午,何伯少將發現防禦工事被加強了。這時候見到清方几個人,告知英方:

靜候數日,會議一切。

英方晚上再來談判,清方化裝為平民的武官表示:

官員因爾等出言不遜,已回天津。

1859年6月22日咸豐表示可以從使節北塘登岸,到天津等候。但這封最為關鍵的回復卻遲遲沒遞交到英方手上。

英國公使卜魯斯和法國公使眼看清方拖延毫無誠意,決定一切交給何伯少將處理,不行的話就採取軍事方式解決。在戰前咸豐和英法公使都要求己方不要先開炮。

1859年6月25日早晨9時,聯軍突然收到直隸總督恆福的信,說在北塘等公使到達並赴京城。但聯軍定的是當天10時展開行動,英方決定不予理會。

1859年6月25日上午英軍開始大規模拆除清方障礙物。

下午退潮時戰鬥突然打響,清英互射(茅海建傾向於認為不是英方先開炮)。英軍試圖在火力掩護下強行登陸,遭到僧部猛烈反擊死傷400多人。這是自鴉片戰爭以來英軍前所未有的慘重損失,也是清軍在軍事上空前絕後的「偉大勝利」。

大勝之後咸豐讓直隸總督詢問:這回洋人願不願意從北塘登陸了?

英法不置一詞掉頭南下。美國一想死的反正不是自己人,既然還有機會,也就不管英法自己去北塘登陸了。咸豐見到美國大使帶來的條約這才發現《中美北京條約》里並沒有公使駐京、長江通商等內容。

咸豐:??何桂清,咱們對英法的條約也仿照中美條約改吧。

何桂清:????????

英法掉頭就走,不是因為他們慫了,而是因為他們被徹底激怒了!一場規模空前的侵略戰爭將在不久的將來爆發。

————————北京之戰————————

由於英法聯軍在1859年6月第二次大沽口戰役中遭受前所未有的大挫敗,死傷400人, 英法制定了大規模的報復計劃。

1859年9月,英國政府接連舉行四次緊急內閣會議,決定發動對清戰爭。法軍則於1859年12月正式下達了對清作戰的命令: 法軍方得到指令,攻佔天津即可,應該可以威逼北京方面屈服。但如果必須進攻北京才能達成屈服清廷的目的,則可繼續進攻北京。

新的英法聯軍的組成如下:

召回額爾金作為英國全權大使,格蘭特將軍則替代西馬糜各厘作了英軍的陸軍總指揮。

在大沽作戰受傷的何伯少將依然負責調度英國海軍。

法國方面葛羅繼續擔任法國全權大使,蒙托邦則是法軍的總司令。

聽到這個消息額爾金十分沮喪,因為他不想再和那個:

讓人發瘋的、欺軟怕硬的中國朝廷打交道……如果我不是世界上最蠢的傻瓜,我就不會變成現在這樣。我活該遭此折磨,毫無疑問我命該如此。

1860年3月蒙托邦率領法軍繞過半個地球達到上海吳淞口,與英國政府代表額爾金、法國政府代表葛羅會晤。 在前期準備中聯軍調集了英、法、印度、南非等各地的物資,建立了綿延萬里的補給線。在封鎖渤海灣期間,建立了大連、煙台、上海等軍事基地進行補給。是的,從北京戰役開始到結束都沒有人去攻擊聯軍的這幾個補給點。在上海當地請政府官員還和聯軍組成了共同防禦太平天國的軍事同盟。這也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無數怪事之一吧。

至此英法聯軍總計3萬人,艦船144艘進入中國。

1860年8月,英軍第三次出現在大沽口。

對於這次聯軍進犯,清廷倒是並不怎麼害怕。

咸豐命令直隸總督恆福照會聯軍:

令其照美國之例,少帶從人,由北塘進京換約……若謂先給照會,即示之以弱,不知上年該夷挫敗,其辱已甚,此次現行委員給與英、法、美照會,正見中國寬大,並非畏懼求和。聯思僧格林沁海口布置雖已周妥……不難使該夷再受痛懲,惟年決裂之後,從此兵連禍結,迄無了期。

翻譯成現代語言就是:你們學習美國人從北塘換約嘛,我大清上回羞辱你夠嗆,這回對你寬大處理,可不是怕你哦。我們現在準備的挺好,再照樣打你一次也不難。就怕你們被懲戒之後還是不依不饒,搞得沒完沒了。

不過這次聯軍小心多了,制定了嚴密的攻擊計劃。

先是穩紮穩打登陸12天(期間未遭到任何騷擾,因為清方認為洋人不擅陸戰,所以不怕聯軍登陸,正好聚而殲之),然後聯軍11000人自北塘從容出發攻擊清軍,僧格林沁的布防被一波捅穿。

1860年8月14日聯軍攻擊塘沽,僧格林沁還不忘吹牛哄騙咸豐:

該夷炮車二百餘輛,夷人五六千名,實系眾寡不敵,然亦斃賊無數。我兵每發一炮,該夷成行倒斃,余賊不顧屍身,仍向前進。收隊以後,是日晚間,奴才恆福給與英、佛二夷照會,尚未接准照復。

都「斃賊無數」了,咸豐還不美壞了。不知道的還以為聯軍油盡燈枯,靠玩人海戰術贏的。實際戰況是

8月14日……聯軍死傷輕微,法軍1人死亡,約12人受傷;英軍僅傷3人。

明明是2000守軍被聯軍打的四散奔逃好嗎?!

同日塘沽陷落。

1860年8月21日聯軍攻擊北炮台,炮台炸藥中彈爆炸導致英法傷亡大增。此戰聯軍傷亡300人,其中死亡60人。清軍死傷1000人。

僧格林沁繼續向咸豐奏捷:

奴才在炮台瞭望,我兵槍炮一發,該夷紛紛倒斃。……三次擊斃夷匪三四千名,而石縫一戰為最多。

1860年8月26日聯軍佔領天津,並採取廣州模式建立傀儡政權進行管理。

咸豐再次派出桂良進行談判。聯軍要求除了無條件接受去年擬定的《天津條約》外,還必須開天津為通商口岸,並增加賠款。只有在得到清廷徹底同意後,談判的全權公使才會進京換約。

這次桂良看到英法氣勢洶洶,徹底老實了,如實彙報,英法將帶兵進京換約,並派巴夏里先期看房。

咸豐依然活在幻想中,大罵桂良:雙目已盲。指示:

務令該夷先將兵船馬隊,全行退出海口,並不准多帶從人,方准來京。

桂良:?????

聯軍也不再在天津耽誤時間了。

1860年9月初英法聯軍從天津出發進軍北京

1860年9月9日、11日,咸豐兩次表態御駕親征以激勵士氣、安定人心,實際上卻準備逃往熱河行宮。

1860年9月10日清政府載垣親王到通州準備談判,英軍則派出巴夏禮進行談判。

咸豐在14日手諭載垣,認為巴夏禮是聯軍「謀主」有重要價值,指示可以羈押一行人等,但如果實在抓不住那也算了。

1860年9月15日巴夏禮一行進入通州開始談判。雙方談判取得重大進展,清帝同意了聯軍絕大多數要求。但巴夏禮突然在談判中提出要由額爾金面交清帝國書,且不可行跪拜禮,清方談判人員認為此舉

關係國體,萬難允許。

巴夏禮則認為這根本無關尊嚴,只是平等的表示,談判由此破裂。而巴夏禮還渾然不覺,以為已經談的差不多了,可以換額爾金和葛羅來了。

1860年9月18日晨載垣根據咸豐之前的指示命令僧格林沁俘獲巴夏禮等39人(其中一名法國士兵似為搶劫中被捕,並非外交人員)。

晨巴夏禮被僧格林沁部俘獲,當場被按倒在地,被迫向僧格林沁跪拜。

巴夏禮回憶道:

(僧格林沁說)「寫信告訴你們的人讓他們停止進攻。」

「這根本無濟於事」,我答道,「因為我根本無權控制或影響軍事行動。我不能欺騙閣下,讓你以為我寫的信會有如此效果。」
「我看你是死不改悔」,他說,「你這小子對我也沒有什麼用處。」

載垣旋即「報捷」:

頃接探報,知巴夏禮業已就擒,大兵亦已開仗獲勝。……該夷巴夏禮善能用兵,各夷均聽其指使,現已就擒,該夷兵必亂,乘此剿辦,諒可必操勝算。

事實上巴夏禮只是一個外交談判人員,而不是什麼「軍師」、「謀主」,這種人清軍就是抓100個也沒有用。英方的「謀主」在唐寧街,法方的「軍師」在凡爾賽宮。

同日中午因談判破裂,英、法聯軍近4000人進攻張家灣,僧格林沁部近萬人的的防線被瞬間突破,聯軍死傷35人,清軍死傷1350人。

聯軍開始放棄軍紀大肆劫掠,但格蘭特認為這是應有的賠償,而不是報復或者偷竊。

同日中方少量文字記載被俘人員被短暫羈押在圓明園,但因清政府內部鬥爭巴夏禮等人未及面見咸豐就轉赴北京刑部扣押,占被俘人員的一半。另一半人員從圓明園出來後被關押在房山等縣。

英法則在事後多次強調被俘人員被羈押在圓明園。

1860年9月21日英法聯軍6000人於八里橋對戰清軍3.4萬人,聯軍死亡個位數,清軍死傷2000人。

僧格林沁乘騾車出逃,清軍全線崩潰。

1860年9月22日咸豐從圓明園出逃熱河,留下奕繼續與聯軍交涉。

奕:???

9月底奕提出自己手上掌握重要人質「謀主巴夏禮」,妄圖要英法先退兵至天津再談,奕表示一切都可以允許,但絕對不可以親遞國書。

英法聯軍要求清政府釋放被俘外交人員,否則炮轟北京。

額爾金表示必須得親自遞交,要不然就別談了。

至於我大君主親筆國書一節,呈大皇帝御覽之禮,除親遞外,別無他儀。不盡此禮,則國書不便呈上。

奕?表示皇帝已經去「秋狩」了,國書給我就成。

此後至10月5日英法聯軍等待補給,駐紮通州。

1860年10月6日晚聯軍再次於安定門、德勝門擊敗清軍,並追擊清軍到達圓明園。

1860年10月7日英法軍開始大肆搶劫圓明園。

隨軍中國苦力及海淀當地人(或土匪)趁火打劫劫掠焚燒了一些房屋,但規模不大。

1860年10月8日巴夏禮被釋放,其本人雖然受了一點羞辱但並未遭到嚴重虐待。同日聯軍發現被俘人員在圓明園遺留的衣物、肩章、記事本、旅行箱。同時知曉《泰晤士報》記者遭分屍,當地人指引聯軍至一院子告知此人的屍體在此被餵了豬。英法士兵出於憤怒燒毀部分房間。

1860年10月9日聯軍退出圓明園,清軍搜查周邊土匪。

1860年10月13日 豫親王義道未通知咸豐即接受聯軍最後通牒, 將安定門清軍撤出。聯軍未費一槍一彈佔領北京城。

1860年10月12-16日其他被俘人員陸續返回軍營,聯軍得知其中20人死亡。

1860年10月14日額爾金致信恭親王奕訢 ,要求清政府對虐殺使團的背信行為負責(因為之前清方稱使團居住舒適並未受到虐待)提出要焚毀圓明園。巴夏禮表示贊同,並認為:

火燒圓明園只會傷害到清廷。

1860年10月16-17日英法商議焚燒圓明園問題。法國首席代表葛羅和法軍蒙托邦將軍均表示不贊同,但是原因截然相反。蒙托邦覺得焚園會導致談判破裂,葛羅表示要搞就搞紫禁城,先把紫禁城搶了,再一把火燒了紫禁城才算報復。

蒙托邦進一步認為焚燒圓明園無法震懾清政府的話,聯軍勢必再攻擊紫禁城,這就會導致顛覆清政府,這就違反了英法政府的事先要求,不妥。額爾金表示不會攻擊紫禁城。

額爾金在北京公開張貼告示宣傳計劃火燒圓明園的原因,內容如下:

宇宙之中,任何人物,無論其貴如帝王,既犯虛偽欺詐之行為,即不能逃其所應受之責任與刑罰也。茲為責罰清帝不守前言及違反合約起見,決於十八日焚燒圓明園,所有種種違約舉動,人民既未參與其間,決不加以傷害,惟於清室政府,不能不一懲之也。

1860年10月18日英軍開始大規模焚園,圓明園遭毀。

1860年10月19日額爾金繼續對法國首席代表葛羅解釋焚燒圓明園原因:

1、索款估計清政府出不起,而且讓人感覺花錢就可以買命,不妥。

2、要求清政府交出僧格林沁等涉及逮捕、虐殺被俘人員的高級官員,清政府肯定不幹,最多交出一些小吏,沒有用。

3、焚燒北京宮殿——容易嚇跑所有官員,不利於繼續談判。

而焚燒圓明園既可以充分威懾清政府,向清政府施以重大壓力,又可以出一口惡氣。

1860年10月19日咸豐同意和談,當日晚奕訢表示同意英法一切要求。

1860年10月24、25日清政府與英法聯軍真正交換了《天津條約》又簽訂了《北京條約》

割讓九龍給英國。
對英賠償從400萬兩增加到800萬兩。對法賠償從200萬兩增加到800萬兩。
賠款付清前英法聯軍佔領天津、大沽炮台、登州和北海、廣州。
開闢天津為通商口岸。
准許華工出國。
歸還沒收的天主教教產。

最為可笑的是並未出兵的俄國假借調停之名,簽署了《中俄北京條約》從恭親王奕手中詐騙走40萬平方公里土地,獲取了遠超英法的巨大利益。

該條約使清政府確認了《璦琿條約》的合法性,並割讓了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約4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簽約後奕以個人名義請額爾金吃飯,額爾金拒絕了。

葛羅倒是赴宴去了,還贈給奕拿破崙三世和歐仁妮皇后的簽名照,順便為火燒圓明園這件事致歉。

1860年11月3日額爾金明確表示放棄面見咸豐大皇帝。

最終清政府贏了,額爾金、葛羅到底沒能見到咸豐。

總結:

第二次鴉片戰爭和第一次鴉片戰爭一樣,從頭到尾都稀里糊塗,清廷從皇帝到大臣都昏庸無比。帝國的愚昧和落後被展現的淋漓盡致。

英法聯軍通過長達4年的戰爭才最終讓清帝回到現實世界,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及《北京條約》。在戰爭的最後階段聯軍通過火燒圓明園,在震懾清帝的同時出了一口惡氣,在獲取有利的談判條件後才結束了戰爭。使團成員被虐死是火燒圓明園的誘因,達成合議,震懾清廷簽署條約才是英法的最終目的。畢竟北京已經是十月中旬,英法勞師遠征缺乏後備。孤軍深入清帝國幾百里也很危險。進入10月,內河眼看就要封凍了,到時候輪船運輸勢必停止。甚至可能出現大海封凍,渤海灣內的補給點也可能無法繼續提供補給。如果聯軍的後勤得不到補充,再被大量勤王人馬抄了後路不及退回,這大勝就變成慘敗了。因此英軍必須逼迫清廷簽署條約,火燒圓明園正是最有效的辦法。燒完圓明園,英方還自鳴得意,覺得只是燒了皇帝的花園,沒有給中國老百姓造成危害,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

英法都知道圓明園只是個行宮,相對而言紫禁城的意義要大的多,而當時北京的城門已然大開,聯軍已有部分人員進入北京,英法的確有能力焚燒紫禁城。所以英法要想震懾清政府時即可以選擇燒紫禁城,也可以選擇燒圓明園。額爾金最終沒敢燒紫禁城,而蒙托邦覺得燒紫禁城就屬於直接顛覆清政府了。

最終額爾金選擇燒毀圓明園,他賭贏了。清廷屈服了,重新回到談判桌上來。但是如果清廷依然不予回應呢,額爾金會不會出爾反爾繼續焚燒紫禁城?還是退回天津像廣州一樣進行長期佔領?

誰也說不準。

在清政府內部則發生了各種欺上瞞下的滑稽劇,出現了大量讓人哭笑不得的奏摺和御批。從葉名琛到桂良、僧格林沁、奕,清政府中絕大多數官員都絲毫沒有「外交」的概念,且又妄自尊大。各種處置失當導致戰爭步步升級,為現在看來毫無價值的「跪拜禮」「面交國書」等問題耽誤了談判的有利時機。又由於其少數民族統治的特點不能(敢)發動群眾共御外辱,最後導致北京之敗。

最為可笑的是都到了戰爭末期,清還以為巴夏禮是類似軍師的重要人物,自以為撿到寶,起先以為抓住他之後英法聯軍就會大亂,後來又想繼續用這個「大官」討價還價,謀取達成和議的有利條件。卻不知道英法這種准現代國家就是主帥陣亡都不會潰散,何況區區一個外交官巴夏禮。

在整個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帝國的三國演義政治遭遇殖民者制定的的國際新秩序,整個清廷從上到下都不清楚實力對比,以致禦敵失敗,被打的頭破血流,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

很多人以現在的國家體制,國際關係套用到150年前,然後說如何如何,其實大謬。1860年代的清國並無民族主義,國家主義,也無國際法、國際條約的概念(國際法本身也只有雛形,正在列強的爭鬥中逐漸創立和完善)。由於科技不發達,體制落後,清帝國的實際統治能力很弱,聯軍與其說在和帝國戰鬥不如說是在和高度獨立的各地方政府打交道。所以就出現了英法在北京打成一鍋粥,在南方卻是官員座上客的奇怪場面。東南互保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有歷史發展脈絡的。從居民角度看更是有華夷之辨無民族主義,而清帝國上層顯然不願意(可能)搞什麼民族主義,只能把英法斥為「夷」,遲遲不肯接受自己才是「夷」的客觀現實,阻礙了近代化的歷史進程。而這個華夷之辨……很容易演變成惡性排外,是惡性排外事件的歷史淵源。

清末禮儀問題背後映射的是傳統儒家思想(至少是清朝奉行的儒家思想)已經遠遠落後於時代,和殖民者制訂的,以列強統治為基礎的「國際新秩序」格格不入。清帝國不過是個「中古時代」的列強,充其量也就鎮壓鎮壓周邊的琉球、朝鮮、緬甸、越南。都到了19世紀,還想強迫列強接受那套「君臣—朝貢體制」就純屬做夢了。列強溝通不成,自然擎起槍炮,踐行昭和青年最喜歡的「用真理說服人」了。150年前的清帝國和現在我們生活的共和國完全是兩個世界,其行事邏輯完全不同。貌似荒誕瘋狂的官員表現背後蘊含著整個帝國的運行秘密。跪拜禮在現在看來不值一提,清帝堅持愚不可及。是因為我們的世界觀已經被西方改變。而在當時,跪拜禮是帝國執行儒家倫理,維持天朝幻相的重要一環。如果取消,則「國體盡失矣」,故而清廷對幾十萬平方公里土地、海關關稅都不甚惜,對跪拜禮卻無比痴迷。這就是所謂「歷史的局限性」,正是充分認識到清帝國的腐朽與沒落。中國人民才開始了漫長的反帝反封建鬥爭,從而塑造出一個全新的中國。

————————————————————

最後不要背誦雨果寫的的段子了,他只是討厭拿破崙三世,逮著機會就噴一噴法國政府而已。他本人後來還專門從遠征軍軍官手中購買了搶來的圓明園遺物。雨果罵遠征軍是強盜他算什麼,買賊贓的人?批判聯軍應該從聯軍表現違背了自己的文明程度這個角度來說,背雨果的老段子沒有任何意義。

「買下一大批中國的絲織品,賣主是個參加過遠征軍的英國軍官,東西是他從中國皇帝的宮殿圓明園中搶來的。「——摘自雨果手記1865.3.30

附錄:所有人的結局

咸豐皇帝:因為懼怕洋人,咸豐皇帝表達了遷都西安的瘋狂想法,但被朝臣勸止。咸豐帝再也沒敢返回北京,最終於1861年8月22日憂懼而死,時年30歲。

恭親王奕:先前還準備逮捕英方談判人員李泰國的奕經北京戰役後急劇轉向,成為清廷洋務派領袖。並於1861年咸豐皇帝死後發動辛酉政變,廢除「顧命八大臣」,擁立兩宮皇太后共同統治清廷,故國號改為「同治」,慈禧開始登上政治舞台。奕死於1898年。

僧格林沁:因抵禦聯軍不利被革去爵位,但旋即恢復爵位,派往山東清剿捻軍,因剿殺有功被賜世襲罔替王爵。1865年僧格林沁被捻軍圍殺,所部蒙古騎兵被殲滅。

桂良:成為洋務派成員,出任總理衙門大臣、軍機大臣,於1862年老死。

何桂清:統帥十萬清軍進剿太平軍,不戰而潰。丟失常州、常熟、蘇州等重地。後逃入上海租界,經奕交涉,何桂清被押解回北京。1862年被處決於北京菜市口。

英國公使額爾金:1862年被任命為印度總督,1863年過木橋時心臟病發作死亡。

英國外交官巴夏禮:後歷任英國駐日、駐韓大使。1885年在北京患病死亡。

英國外交人員李泰國:任清國海關第一任總稅務司,後返回英國,1898年老死。

英軍司令格蘭特:戰後調任印度馬德拉斯任總司令,中將軍銜。1872年晉陞上將,死於倫敦。

法軍公使葛羅:戰後返回法國繼續擔任參議員,死於1870年。

法軍司令蒙托邦:受封八里橋伯爵,後普法戰爭法方慘敗。蒙托邦受命臨危組閣出任首相。但蒙托邦沒能挽救法蘭西第二帝國衰亡的命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立。蒙托邦死於1878年。

1911年清帝國滅亡,末代皇帝溥儀遜位。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

1917年張勳復辟試圖恢復清政府的統治,12天後失敗。

1932年滿洲國成立,遜帝溥儀登基成為傀儡皇帝,1945年滿洲國被蘇軍摧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參考資料:

《巴夏禮與中英關係 1841——1861》王雷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冀滿紅

《額爾金眼中的中國形象》劉禮飛

《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爭軍事與外交》茅海建

《孟斗班與第二次鴉片戰爭:新公布的檔案文獻揭露英軍焚毀圓明園之真相》耿昇

《再論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圓明園被焚毀之因:基於宏觀視角的考察》裴廣強

《 再論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主要目的》吳繼軒; 李勝斌

《英軍焚毀圓明園原因辨析》王開璽

《英法聯軍第一次火燒圓明園諸問題再考》 裴廣強

《從扣押巴夏禮看咸豐帝的「天朝」夢 》趙占清

《英法被俘者圓明園受虐致死說考謬》王開璽

《1860年對華戰爭紀要 外交史、照會及公文》亨利·柯迪亞


先生:
您徵求我對遠征中國的意見。您認為這次遠征是體面的,出色的。多謝您對我的想法予以重視。在您看來,打著維多利亞女王和拿破崙皇帝雙重旗號對中國的遠征,是由法國和英國共同分享的光榮,而您想知道,我對英法的這個勝利會給予多少讚譽。
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請往下讀吧:
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有一個世界奇蹟。這個奇蹟叫圓明園。藝術有兩個來源,一是理想,理想產生歐洲藝術;一是幻想,幻想產生東方藝術。圓明園在幻想藝術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農神廟在理想藝術中的地位。一個幾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產生的成就盡在於此。和巴特農神廟不一樣,這不是一件稀有的、獨一無二的作品;這是幻想的某種規模巨大的典範,如果幻想能有一個典範的話。請您想像有一座言語無法形容的建築,某種恍若月宮的建築,這就是圓明園。請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銅,用瓷器建造一個夢,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給它上上下下綴滿寶石,披上綢緞,這兒蓋神殿,那兒建後宮,造城樓,裡面放上神像,放上異獸,飾以琉璃,飾以琺琅,飾以黃金,施以脂粉,請同是詩人的建築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再添上一座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加上成群的天鵝、朱鷺和孔雀,總而言之,請您假設人類幻想的某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廟、是宮殿,其實是一個世間獨一無二的奇蹟,那就是這座名園。為了創建圓明園,曾經耗費了兩代人的長期勞動。這座大得猶如一座城市的建築物是世世代代的結晶。為誰而建?為了各國人民。因為,歲月創造的一切都是屬於人類的。過去的藝術家、詩人、哲學家都知道圓明園;伏爾泰就談起過圓明園。人們常說:希臘有巴特農神廟,埃及有金字塔,羅馬有斗獸場,巴黎有聖母院,而東方有圓明園。要是說,大家沒有看見過它,但大家夢見過它。這是某種令人驚駭而不知名的傑作,在不可名狀的晨曦中依稀可見。宛如在歐洲文明的地平線上瞥見的亞洲文明的剪影。 這個奇蹟已經消失了。
有一天,兩個來自歐洲的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財物,另一個強盜放火。似乎得勝之後,便可以動手行竊了。他們對圓明園進行了大規模的劫掠,贓物由兩個勝利者均分。我們看到,這整個事件還與額爾金的名字有關,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憶起巴特農神廟。從前他們對巴特農神廟怎麼干,現在對圓明園也怎麼干,不同的只是幹得更徹底,更漂亮,以至於蕩然無存。我們把歐洲所有大教堂的財寶加在一起,也許還抵不上東方這座了不起的富麗堂皇的博物館。那兒不僅僅有藝術珍品,還有大堆的金銀製品。豐功偉績!收穫巨大!兩個勝利者,一個塞滿了腰包,這是看得見的,另一個裝滿了箱篋。他們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歐洲。這就是這兩個強盜的故事。
我們歐洲人是文明人,中國人在我們眼中是野蠻人。這就是文明對野蠻所乾的事情。
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不過,我要抗議,感謝您給了我這樣一個抗議的機會。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於人者的過錯;政府有時會是強盜,而人民永遠也不會是強盜。
法蘭西帝國吞下了這次勝利的一半贓物,今天,帝國居然還天真地以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圓明園富麗堂皇的破爛拿來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乾乾淨淨的法蘭西會把這份戰利品歸還給被掠奪的中國,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現在,我證實,發生了一次偷竊,有兩名竊賊。
尊敬的巴特勒先生,以上就是我對遠征中國的全部讚譽。
維克多·雨果
861年11月25日於高城居
………………………………·……………
他們怎麼會覺得不討好?他們不是洋洋得意想要得到雨果的讚美嗎?


那些洗地的,我跟你們港真,人共產黨,你們說是魔鬼,都知道要北平城不能打炮,要爭取和平解放。

您國戰勝大清國了,抓皇帝立傀儡這種破事世上多了去了,賠錢賠地這也稀鬆平常。

戰勝者毀人藝術精華,兩百年來世上也就貴英法和現代的ISIS干過?可以掰著指頭數一數,您國與之為伍,不感到羞愧嗎。

你們這又是什麼虐囚什麼幾百年前歐洲「萬國約法」的。你們姨性真高。他老歐洲真德性高地,不可不服。


這個問題在知乎有相關問題。。我懷疑問題提重了。

下面貼一個我在相關問題下的回答

先說結論,虐囚導致燒圓明園是一種說法,那篇考證考的也只是是不是在圓明園虐的,而不是實際有沒有虐,實際上當然是虐了。。原因當然不會是虐囚這一種,甚至我們學的時候沒有把虐囚作為火燒圓明園下的知識點。而是其他的四點原因。

有些神奇的。。如果大天朝的外交官被某個弱小國家的政府抓到,還剁成了十幾段。。我感覺不是很過分嘛。。

可惜的是當時中國作為弱國還真就這麼來了一發。。把人家的外交使團和記者這樣了。。三十多人弄死了一半,甚至還有剁碎的。。所以被稱為虐殺。。換位思考一下。。外交官被這樣了,很沒面子的。。

另外呢,人家打過來依舊是想談判的,不過清政府沒見過這個陣仗,不懂怎麼處理,皇帝跑了就不管了,列強也挺著急,給個說法啊,為了逼清政府出來談判就把圓明園燒了,然後恭親王出來談判。。皇帝不負責任,下屬各種鬧。。

唔,沒說全,可以等更新唔

來完整敘述一下(在一些人看來可能是洗地)

首先我們知道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我們在1842年8月29日,簽訂了《南京條約》(又叫《江寧條約》)
條約內容:①勒索賠款
②開放通商口岸
③協定關稅,在五口通商地區應納進出口貨稅,餉費均宜乘公議定,中國海關若有增減,稅率應雙方同意
④廢除公行(十三行)制度
⑤釋放「漢奸」,中英官員平等往來
⑥英軍自佔領地撤離
然後在1843年7月22日英方公布了《五口通商章程》
我們之後與英方協商簽了《五口通商章程附粘善後條款》也就是《虎門條約》
內容是:①強化了領事裁判權,英國人在通商口岸犯罪由英國議定章程發給管事官照辦,中國政府無權處理
②片面最惠國待遇,中國在將來給予其他國家的待遇英國一體均沾,單方面享有最惠國待遇
③居住和租住土地權,英國人可以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建造房屋
注意片面最惠國待遇,這個當時清政府有沒有當回事兒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這個相當於一個附加傷害,一個人砍了清政府一刀,那麼有多少個人給清政府加了這個buff清政府就要再挨多少刀。得到片面最惠國待遇的國家,以後清政府給別的國家什麼好處,它也能享受相同的好處。一國提出擴大本國的利權,所有列強都要擴大這個利權,是列強整體對清政府的宰割。


鴉片戰爭結束後,依據最惠國待遇,美國與清政府在澳門附近的望廈村簽訂了《望廈條約》(1844年七月),美國享有除割地賠款以外英國享有的所有條件
條約內容:①擴大了領事裁判權,規定美國人與中國人以及其他各國人在中國發生的一切訴訟,均由美國領事裁判,中國政府不得過問
②進一步加強了協定關稅權,中國日後欲將稅利變更,需與合眾國領事館商議允許
③美國兵船可到中國各港口巡查貿易
④美國可以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和醫院
⑤規定了12年後可以"修約"的條款
第三十四款 和約一經議定,兩國各宜遵守,不得輕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貿易及海面各款恐不無稍有變通之處,應俟十二年後,兩國派員公平酌辦。又和約既經批准後,兩國官民人等均應恪遵;至合眾國中各國均不得遺員到來,另有異議。
1844年10月,中法《黃埔條約》,法國擁有英美兩國各種優惠條件
①延請中國士民教習中國語言,習寫中國文字,學習中國土語
②倘有中國人將法蘭西禮拜堂,墳地觸犯或毀壞,中國地方官照例嚴規重懲
在《黃埔條約》中也有關於修約的條款
第三十五款日後大佛蘭西皇上若有應行更易章程條款之處,當就互換章程年月,核計滿十二年之數,方可與中國再行籌議。至別國定章程,不在佛蘭西此次所定條款內者,佛蘭西領事等官與民人不能限以遵守;惟中國將來如有特恩、曠典、優免保?別國得之,佛蘭西亦與焉。
之後比,瑞,挪,相繼來華簽約

條約大概就是這樣,然後時間推到第二次鴉片戰爭
十二年過去了,確實可以修約,條款上寫著,但是因為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時間太早,沒有寫修約的事情,但是它想借用片面最惠國待遇,援引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進行修約。
最早是在1854年,10年過去之後英美法就已經積極籌備修約事宜,希望對第一批不平等條約進行修改,從中國攫取更多權益。
修約的本意是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做出條約的合理調整,但是英美法等國的目的是攫取更多的利益,其目的與修約本意不合,明擺是來佔便宜的。
可對具體條款稍有變通,前提是不得輕有更改。
英國於1854年率先提出修約,要中國全境開放通商,鴉片貿易合法化,廢除進出口貨物子口稅,公使駐京等條件,清政府拒絕。
英美法於1856年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條約,要求中國答應全面開放,鴉片貿易合法化,廢除進出口貨物子口稅,公使駐京,天津開阜,修改稅則,制訂華工出國章程,廣州入城等條件,再次被清政府拒絕。
然後中英發生亞羅號事件,英國出兵,中法出現馬神甫事件,法國出兵,美國出面調停,沙俄趁火打劫。

到這裡解釋一下修約問題的爭議,學界認為條約被一定程度地曲解。
一是和約一經議定,兩國各宜遵守,不得輕有更改,置各口岸情形不一者,再議
二是一體均沾的不同理解,清政府認為一體均沾待遇僅在通商地區,僅作用於經商問題。
一方面條約不夠嚴密,一方面弱國無外交,找點借口就是打。可憐的是,清政府還沒意識到自己弱。

然後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分析。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戰爭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其實第二階段已經打完了
第一階段是1856年10月23日英國軍艦進入珠江開始,第一次英軍進入廣州城受到抵抗退出,57年再次攻破廣州,葉名琛被捕,1858.4英法聯軍到達大沽口,5月20日攻下大沽口
第二階段是58年6月開始談判,之後和英法美俄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

最遲到11月份已經把該簽的都簽完了。問題是。這時候圓明園還沒事兒。。很奇怪是不是。。

因為條約不是簽完就生效的,還要有雙方的證明,要把各自的條約拿回去蓋個章回來,從英國一來一回,決定一年後換約。

清政府表示在上海換吧,英國人表示在北京換吧。清政府表示在北京就在北京吧,能不能不帶武器啊,不要進大沽口啊。。英國人表示,軍艦開進去。。

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在第一次大沽口打敗之後負責大沽口防務,加強了火力,英法聯軍驕傲地開進了大沽口,期待著換個約回去,然後被僧格林沁一聲令下,密密麻麻的炮火,有備打無備,英法聯軍當即傷亡慘重(畢竟人家不是來打架的。。)。然後就跑掉了。。

英法聯軍兵敗的事情傳回國內,英國和法國表示要報復,然後就集結軍隊開了過來。然而咸豐皇帝還希望打跑了他們他們就會罷兵言和。。認知的問題。然後軍隊登錄北塘,對大沽口夾擊的時候清政府才反應過來。這會兒已經遲了。此時是8月21日,大沽口失陷。
三天後英法聯軍開入天津。
九月中旬僧格林沁在張家灣戰敗(僧格林沁的馬隊,大清最後的武裝力量,不要較真。。)
9月21日八里橋失陷。
八里橋兵敗當日,咸豐帝以「辦理和局不善」為由,撤去載桓,穆蔭的欽差大臣職務,改派30歲的恭親王奕訢為「欽差便宜行事全權大臣,督辦和局」。次日,咸豐帝就逃到了避暑山莊。。

10月6日,燒毀圓明園
關於火燒圓明園的原因:
學過的有四個方面:①英法聯軍在進攻中先後在大沽口,通州,八里橋遇到了頑強抵抗
②天氣轉冷
③主持北京政局的恭親王一直沒有出面議和
④圓明園是清政府的另一個政治中心

在百度百科0.0關於巴夏禮事件

ok?
我真的不管雨果怎麼看。我更願意把原因放在清政府無能而不是放在人家侵略上。
人家坐軍艦來大沽口,你可以不讓人家來,來了就來了,人家是議和的,一棍子打懵了再說。。
人家帶著軍隊來侵略了,你以為人家被打之後不會和你計較,反而以為人家是來議和的,被拿下了才反應過來。。
人家打到北京城皇帝不見了留下個三十歲的親王,還便宜行事。國家領導人這個負責程度啊。。
負責人也不出來負責一下,非要讓人家燒了之後再談。。雖然我感覺這負責人也是倒霉催了。。
人家都不講理了你還把把柄往人家手裡放,明顯都打不過了還擺大國威嚴,惹出亂子來竟然還不負責,說跑就跑。。
也不說是指責某些歷史人物,只是這種體制,這種思維,真真要不得。。創建於 2016-12-13作者保留權利


說白了就是軍紀太差。
至於那個萬國約法的

這姿勢不對,法國人聽了估計都要揍你....

現在的一些人啊,其實舔真的只是舔國內極少部分特殊愛好並且社會地位下降中的早期中產......舔外國人還是遠遠配不上的....

難道就不能找個好看點的姿勢,既能讓洋人接受又能讓屌資接受么???


先生:
  您徵求我對遠征中國的意見。您認為這次遠征是體面的,出色的。多謝您對我的想法予以重視。在您看來,打著維多利亞女王和拿破崙皇帝雙重旗號對中國的遠征,是由法國和英國共同分享的光榮,而您想知道,我對英法的這個勝利會給予多少讚譽。
  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請往下讀吧:
  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有一個世界奇蹟。這個奇蹟叫圓明園。藝術有兩個來源,一是理想,理想產生歐洲藝術;一是幻想,幻想產生東方藝術。圓明園在幻想藝術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農神廟在理想藝術中的地位。一個幾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產生的成就盡在於此。和巴特農神廟不一樣,這不是一件稀有的、獨一無二的作品;這是幻想的某種規模巨大的典範,如果幻想能有一個典範的話。請您想像有一座言語無法形容的建築,某種恍若月宮的建築,這就是圓明園。請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銅,用瓷器建造一個夢,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給它上上下下綴滿寶石,披上綢緞,這兒蓋神殿,那兒建後宮,造城樓,裡面放上神像,放上異獸,飾以琉璃,飾以琺琅,飾以黃金,施以脂粉,請同是詩人的建築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再添上一座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加上成群的天鵝、朱鷺和孔雀,總而言之,請您假設人類幻想的某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廟、是宮殿,其實是一個世間獨一無二的奇蹟,那就是這座名園。為了創建圓明園,曾經耗費了兩代人的長期勞動。這座大得猶如一座城市的建築物是世世代代的結晶。為誰而建?為了各國人民。因為,歲月創造的一切都是屬於人類的。過去的藝術家、詩人、哲學家都知道圓明園;伏爾泰就談起過圓明園。人們常說:希臘有巴特農神廟,埃及有金字塔,羅馬有斗獸場,巴黎有聖母院,而東方有圓明園。要是說,大家沒有看見過它,但大家夢見過它。這是某種令人驚駭而不知名的傑作,在不可名狀的晨曦中依稀可見。宛如在歐洲文明的地平線上瞥見的亞洲文明的剪影。
  這個奇蹟已經消失了。
  有一天,兩個來自歐洲的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財物,另一個強盜放火。似乎得勝之後,便可以動手行竊了。他們對圓明園進行了大規模的劫掠,贓物由兩個勝利者均分。我們看到,這整個事件還與額爾金的名字有關,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憶起巴特農神廟。從前他們對巴特農神廟怎麼干,現在對圓明園也怎麼干,不同的只是幹得更徹底,更漂亮,以至於蕩然無存。我們把歐洲所有大教堂的財寶加在一起,也許還抵不上東方這座了不起的富麗堂皇的博物館。那兒不僅僅有藝術珍品,還有大堆的金銀製品。豐功偉績!收穫巨大!兩個勝利者,一個塞滿了腰包,這是看得見的,另一個裝滿了箱篋。他們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歐洲。這就是這兩個強盜的故事。

----維克多·雨果 《給巴勒特上尉的回信》


個人不是很在意什麼原因,唯一的原因就是:打不過。
就這麼簡單,打贏了就不會有這個問題。畢竟什麼仁義道德都是假的,戰爭的唯一目的就是勝利,然後剝削對方。
我倒是願意他們把東西都拿走,起碼以後還有可能拿回來,如果拿不回來,起碼也可以把面子刷一刷,以後帶自己孩子去旅遊的時候被問「為什麼我們國家的文物在別人家的博物館」,銘記歷史和仇恨。


實名反對@狼牙才子徐志膜 的答案?他認為毀滅圓明園的是中國人,中國人沒有能力欣賞和保護那些文物,外國人搶了文物反而起到了保護作用。

記得陳寶國演的一個電視劇,有一段是關於甲骨文的,最後陳寶國與日本人在火焰中同歸於盡,說:甲骨就算燒成灰燼,也要留在華夏的大地上。

這句話是不是和那個狼牙才子什麼的口氣一樣

這句話正好回答題主的問題,只是因為我們敗了

這是他關閉石室機關,與日軍玉石俱焚

像什麼狼牙才子這種人,當年要是日本人稍微少殘暴一點,估計早就跪下去建立大東亞共容了吧

所以中國教育的失敗並不在於沒有培養出多少人才精英。


因為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違反國際法,虐待屠殺戰俘平民,所以美軍核平日本的兩顆原子彈完全可以理解。
又因為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中國違反國際法,使用生化武器,中國作為受害國,中國人民作為受害國人民對於日本的文物古迹做出任何毀滅性的破壞行為都是可以理解的。
既然日本先違反國際法在先,中國人民對於日本這個違法野蠻不開化的國家採取任何懲罰的措施都是值得稱讚可以理解的。

某高票贊答主的邏輯。


再回到這個問題上來,火燒圓明園這件事,這是自詡文明開化的西方社會對古老東方文明的一次摧殘,也是文明史上的一個悲劇,也是中國人心中抹不去的痛和教訓。

至於那群東西為什麼燒?你問我,我也回答不了,他們已經不是人了,是一群野獸。


歷史的翻案真的就在這短短的幾十年內。
第二次鴉片戰爭大家都知道吧?這場戰爭以清朝認輸結束,雙方簽訂合約,由於清朝投降得太快,英法的好處沒有撈夠,所以簽完約以後英法就後悔,準備再找借口挑起戰火,於是他們提的條件是簽完約以後的換約必須在北京,清朝皇帝不願意,英法就以戰爭威脅,清朝無奈同意了,要求他們按照指定路線進京,英法不同意,直接開了一個大艦隊到天津海外,要求派一支大軍進駐北京換文。英法蠻橫到這種程度,和文明何干?大沽口清軍沒辦法只好奮起反擊,打敗聯軍,於是英法再次糾集軍隊,攻破大沽口,登陸進攻北京,在進攻北京的途中,才發生了雙方議和,清廷扣押聯軍使者的事情。
單單把扣押使者的事情拿出來,不說之前早已開戰,而且不說開戰的原因完全是英法無理蠻橫(第二次鴉片戰爭以清朝投降為結束,合約都簽了),英法艦隊毫無合理理由(他們平白無故要求佔領北京,並要求清朝配合)主動攻擊大沽口,居然能把屎盆子扣到中國人頭上。
認為火燒圓明園是文明驅逐野蠻的人,你們的無恥快趕上你們的英法祖宗了,你們那些祖先一定會在棺材裡欣慰的注視著你們。


毫無疑問,火燒圓明園對中國人民來說是一個沉重的災難。
但是對當時不要臉的歐洲列強來說,其實沒什麼,亞非拉的王宮早就搶了不知道多少了·
而且拿破崙那時候哪次法軍進義大利不是一通猛搶。
再就是當時使節被囚禁給了歐洲人一個不錯的理由,只能說咸豐還是圖樣。
再就是拿破崙三世這個人也是好大喜功,一生在追求他叔父的功績,叔父征服了埃及,他未嘗沒有征服個中國的意思,然而他忘了他叔父的那句名言。可能多哥被搶了 沒人會說啥,多哥人民在忙著移民法國,印加被搶了不會說啥,印加人民都說西班牙語了,但是天朝這事,恐怕還沒完。


其實已經有人在某答案下貼了鏈接 我就再搬運下
英法被俘者圓明園受虐致死說考謬-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手機知網
英法被俘者圓明園受虐致死考謬 -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

另外說一下,即使清政府虐囚也不意味著英法就有理由火燒圓明園,所謂文明難道不就是對待他人的野蠻行為我們能用規範的恰當的方式去懲罰野蠻行為嗎?之前看到另一個問題還有為黃世仁強搶民女洗地的,說楊白勞欠錢在先,這樣下去貴乎藥丸啊

簡單摘抄一部分

因此,英法被捕俘者所謂被押送至圓明園云云,或是其當時的猜測,或是事後的主觀臆斷,甚至是別有用心的造謠。英法被俘者的回憶證實筆者的上述推斷決非出於某種狹隘情感的主觀臆斷。他說:「在關押我們的第一個地方,什麼東西也沒給我們吃……在關押我們的第二個地方……」19 這一被俘者主要是講述其遭受虐待的情形,但他一直是用關押我們的「一個地方」,「第二個地方」這樣模糊不清的數字概念,而不是明確的圓明園或其他地名概念,甚至連東西南北這樣的方位概念也沒有

實際關押在刑部

《咸豐朝籌辦夷務始末》記載,僧格林沁拘禁巴夏禮等人是 9 月 18 日(八月初四日)。9 月 19 日,管理刑部大臣、大學士桂良上奏摺說:「本月初四日(9 月 18 日)戌刻,准和碩怡親王載垣等拿獲夷匪巴夏禮等五名,派員押解到部(即刑部)。當經提牢當月各司員嚴行收禁。」接著,由「大學士瑞麟由軍營派員解送受傷夷匪四名,於初五日巳刻到部,亦即收禁」。「除派員幫同嚴密防範外,臣等公同親趕南北兩監查閱」28。9 月 22 日(八月初八日),桂良等人再次上奏:「本月初四、五(9 月 18、19 日)等日,收禁解到夷匪九名內巴夏禮一名,收禁北監97 第三所。」29 此外,刑部尚書趙光也明確記述稱:「自初五日,怡王將英酋巴夏禮誆拿,奏交刑部鎖銬收禁,並該酋手下十餘人,亦皆鎖禁南北二監。」30

需知,桂良、趙光這三個不同文本記載的當時,英法聯軍尚未佔領北京,任何人也不可能逆料日後中外之間將會發生有關戰俘的嚴重交涉之事,他們不但沒有偽造事實的動機,而且根本無此可能。然而,這三個文本對於清廷收禁英法被俘者的時間、監禁地點等的記載,卻是完全相同。只是由於趙光記述時間較晚一些,故記述英法被俘者的人數較桂良多出二三人而已。由此可見,巴夏禮等人自被拘拿後,根本未曾送至圓明園,巴夏禮被關押於刑部北監第三所,其他人則分禁於南北二監各牢房之中。

後來,因英法方面索要巴夏禮等人甚急,並以清廷若不交還巴夏禮等,必將進攻北京城想威脅。無奈之下,清武備院卿恆祺31 於 9 月 22 日親至刑部監內,誘說巴夏禮致信額爾金,勸阻英法退兵。

9 月 25 日,巴夏禮在刑部送上自己的名片,「約恆祺面說」,恭親王立即命恆祺前往刑部,詢問約見之意。巴夏禮提出與洛克同居一處的要求,並稱清廷「如欲遣人議和,必須該酋同往,免致扣留」。32

10 月 2 日,清廷將巴夏禮、洛克等從刑部「提出」,「於德勝門內高廟 33 暫住……仍以禮相待」。34

10 月 5 日,清廷又將「法酋伊德士、哦不幹的二名,亦由刑部移禁該處(即高廟),以示平允,惟不準與巴酋晤面。」35

10 月 8 日下午大約 3 點鐘,清政府「將巴夏禮送到德勝門外夷營」。

說實話,總是看到逆向民主主義的推送,真是有點煩啊。

不知道那幾位把起因算在清政府頭上的,有沒有問一下自己這兩次鴉片戰爭難道是清政府入侵的英法嗎???洗地不是這麼洗的啊,我感覺再過幾年真有人可以給日本人洗地了


反對某個高票答案,先發我為什麼反對的理論鏈接。英軍焚毀圓明園事件與「國際法」,英法被俘者圓明園受虐致死考謬。
此外,粘貼某個其他類似提問中的高票答案。
英法聯軍為什麼只火燒圓明園而不火燒故宮呢?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以上答案全部都是我拾人牙慧,但是完全可以代表並且說出我的意見,上班中懶得粘貼,還請各位知友自己自己觀賞點評。


說的好像哪天各位憤青佔領日本了,不會去燒了靖國神社一樣。

雖然從某種層面上來說,軍隊是偉大的。
但是從某種層面上來說,軍隊也同時是醜惡的化身啊。
和哪個國家,沒什麼關係。

正義總是遲到原因,不是因為堵車,是因為找借口是要時間的。
--------------------------------
很多人說,靖國神社和圓明園不是一個東西。
但他們本質上是一一件事情。
你們認為他們不是一個東西,不過就是找個借口而已。
根本原因是,靖國神社是日本人的,而圓明園是中國人的。
我知道我這麼說你們未必相信的,所以我特地問那些小年輕一個問題,
假如,我是說假如,
圓明園裡面有屠殺八國聯軍的中國將軍牌位,八國聯軍燒了圓明園,你們就會大聲叫好嗎……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美國務卿助理提出:中國南海造島雖沒違反國際法,但破壞東南亞風水,與『和平崛起』表態不符】?
如果新中國南海九段線的依據是十一段線,那國民政府又是依據什麼畫的十一段線呢?
為什麼總有「某地自古以來就是某國」的說法?
為什麼領土爭端諸如釣魚島問題不能向聯合國求助?
渤海是全球範圍內最大的內水嗎?其法理依據是什麼?

TAG:清朝 | 中國近代史 | 國際法 | 鴉片戰爭 | 圓明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