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沒有F1賽車手?
想培養出一個F1車手,需要一個系統的工程。這個不用國家體制來談,但也需要看一下F1車手的培訓體制。
首先是一個完整的培訓計劃,比如從小的卡丁車,到福特方程式、雷諾方程式等初級方程式比賽,這時候開始接觸到車隊技術方面的東西,包括變速箱、懸吊、空氣動力學等。更重要的是,15歲左右的車手,還需要具備良好的公關能力。這些初級方程式,都需要不菲的花費,每年幾百萬吧。
等到你更好的基礎後,就需要有更大的投入,F1很多車手都是自帶贊助才能跑比賽的。比賽的也就是20多個人。很多人都在爭搶那份工作。你要有錢,你要有實力,你要有關係,更重要的是要有運氣。
國內的汽車產業落後造就不了完備的技術培訓
國內的賽事水平低、不連貫造就很多車手基礎差
國內的經濟水平造就很多車手支撐不了前期的巨額開銷
國內車手自我推銷和公關能力有限,導致不被認知
老一輩有錢人都想讓小孩學做生意學管理,老一輩普通人都想讓小孩從小活得體面,老一輩屌絲都想讓小孩通過寒窗苦讀改變命運。
尼基勞達不總是有。
想出要好的賽車手,中國倒是有幾個。想要氣質和水平達到世界頂尖,也就一代人的事吧。
不止賽車咯,科學、藝術、教育和製造業在一代人看似無恥的財富積累過後定有起色。
除了賽車文化普及不夠和缺乏資金以外,英語不好也是重要原因,英語不好就無法和技師無障礙交流,而車手和技師的交流非常重要,甚至決定了比賽結果!
這個問題可能從車手和F1的商業運作兩個角度去理解更好。
車手方面。上f1的這個平台的車手是要天賦和經驗的,國外的f1車手都是從很少就培養起來的,很早就發現他們這種天斌,訓練起來。他們的培訓體系,比賽環境,賽車文化都很好,豐富。而賽車在中國的發展才多少年?!賽車培訓的力量何在?有好的場地設施嗎?這些客觀條件決定了國內車手很難走到f1的級別。另從接觸賽車到可以拿f1的超級駕照,要經歷的賽事很多,而且要在這些層層遞進的賽事中,你要拿到很好的成績。這個過程要燒多少錢,和車手要付出多少辛苦,我不敢去估計。
商業運作方面。國內賽車的商業運作的基礎還沒有建立。國內賽車商業受眾的群體不大,直白點說就是沒有值得商家去燒錢的吸引點。你看f1哪場不是人山人海的,而國內的ctcc有哪場有人氣的。要知道f1是要花錢的。國內的很多比賽還不用。沒有商業燒錢,就沒有好的車,沒有好的車隊服務,沒有好的場地,車手哪裡來好的成績?這就是實情!
已經有了,上海車手,馬青驊。
主要是兩個原因
1,車手能力不足。作為世界最頂尖的汽車賽事,F1對車手的自身要求很高,可以說F1現有的車手個個都是天才,他們之間只能分成天才和天才中的天才。小馬哥雖然是半隻腳進了F1,但是實在是極限無法突破。
2,贊助不夠。F1是燒錢的運動,如果你沒有足夠的天賦(即使你有,如科瓦萊寧),也是需要大量的金錢做為支柱的。小馬哥之所以沒有去成F1,除了實力,還有的,恐怕就是贊助費沒有到位了。
糾正上面的幾個錯誤,馬青驊算不上F1車手,只是一個F1試車手,並未在正式比賽上場。
我個人認為,董荷斌應該是最接近於F1水平要求的華裔車手,因為他根本一句中文都不會說,國際是荷蘭人。
陳叢夫、江騰一等等的原來還有一些希望,但是現在歲數上去了也不太可能吧。
從整體來說,看馬青驊的路子你就知道有多難了,馬青驊爸爸為了讓他開上F1,花了多少錢,前提還是有一定贊助的情況下,在當前的F1年代,錢才是最重要的,而國內環境決定了,汽車廠商或者別的贊助不會大規模進入F1世界,雖然部分國外企業想通過F1市場打開國內市場,但是終究這幾年經濟不好,燒錢年代過去了,豐田和本田兩個冤大頭也離開F1世界了。
最主要是中國的車企自己生產不了F1賽車,沒有自己的車隊,你去別人的車隊里開車,要接觸的都是別人的文化,當然就沒人愛好了。中國車企生產的都是垃圾牌轎車,要不是國家貿易保護,早都死翹翹了。
一句話,沒有基礎就沒有上層建築。
有的,具有F1駕駛資格的還是有的。例如馬青驊也能跑練習賽了。
我不太同意「缺錢」是沒有中國F1車手的主因,因為不少F1車手本身家裡也沒啥錢,靠的是贊助商。
那麼,問題就是怎麼吸引贊助商(說通俗點就是怎麼讓人給你錢讓你玩)→賽車這項運動和其他體育運動一樣,其實入門是非常非常容易的,自己買輛車,去跑個Track Day,也是賽車。但是任何一項體育運動想到達金字塔尖(賽車當中的top 級別包括F1 WRC WTCC DTM WEC SUPER GT 達喀爾等等 ),就必須具有天賦,沒有天賦,一切都免談。江騰一,馬青驊之類已經算是不錯了,但是放到國際上依然沒有什麼建樹。很多車手就是抓住了難得的一次測試高級別賽車的機會被一些經紀人看中,才有機會進階到高端賽事之中。如果這些機會中你沒法展示那些金主所期望的價值,那麼沒人會給你投錢
另外,賽車也是一項需要苦練的技術,不光是車手,還有賽車團隊,即使是當年巔峰時期的舒馬赫和法拉利車隊,都會測試賽車直到天黑連賽道都看不清為止。中國有很多喜歡車的富二代,但是跑車對於他們,很多僅僅是炫耀的工具而已,你可以看到全國各地的那些富二代組成的超跑協會,一天到晚在大馬路上暴走,但是有幾個願意去跑賽車,哪怕是保時捷卡雷拉杯也好(我甚至可以說他們去跑POLO杯都會被虐出翔)。。。更不要說天天在P房裡調試賽車了,大夏天那房間里都四十多度,賽車裡都是五十多度,有幾個能堅持?或許只能期望他們的下一代能不能有個熱愛賽車的了。
至於前面有些朋友提到國內賽車環境的問題,實際上還是不夠親民,因為全國就那麼幾條賽道,而且政府又好大喜功,喜歡造大賽道,實際上修一些小的賽道,辦一些各式各樣的活動,都是提升全民賽車文化的機會,也可以減少那些腎上腺素分泌過旺的人在街上暴走的衝動,這個就不展開了,又是一個很大的話題。。。。。。。
中國首位進入F1的中國籍車手,馬青驊
出生於上海
8歲起開始練習賽車
12歲時獲得全國卡丁車青少年組的冠軍。
17歲開始征戰歐洲賽場,先後參加A1GP,西班牙F1等高水平比賽。
2011年馬青驊輕取國內房車賽(CTCC)年度車手總冠軍。
2012年4月,簽約HRT-F1車隊。2013年轉投卡特漢姆F1車隊。
2013年4月F1上海站代表卡特漢姆參加官方第一次練習。
程從夫之前提到過這個問題,他說他的父親為了供養他,總共花銷在一個億左右。這樣的消費水平,不是一般的家庭能夠養的起的。
之前看報道,很多年輕車手是在拉到贊助之後才能給車隊效力的,拉贊助也是一件難事。
從很多車手的成長經歷來看,需要很小的時候參加卡丁車比賽,之後參加低級別的賽事,比如漢密爾頓gp2,馬薩f3000,國內這樣的機會幾乎沒有。要培養必須出國。
綜上,我覺得很難。
國外F1車手大多從小開始培養,誇張點說還沒學會跑步呢就學開卡丁車了 年僅數歲便參加眾多比賽積累經驗
再有,國人的思想觀念的不同。汽車運動在國內沒有發展得很好,不重視F1這類競技項目(同樣還有就是電競)甚至認為是不務正業。父母這樣想,更不可能讓孩子去參與、研究這些領域的。所以國人F1車手 要想培養幼年教育上就差一大截
我覺得缺錢不是主因,賽車文化本來就不濃,更別說培養體制了、、
F1車手看上去很酷,其實非常艱辛。比賽的時候車內溫度五六十度,賽車加速減速轉彎車手要承受五倍的超重,一場比賽下來要消耗兩升汗液,還有賽車運動比較危險。
中國富二代有錢人大多沉溺於奢侈享受還有娛樂圈,直播,包養情婦等低級趣味中,吃不了這苦頭,加上農耕文明的民族不喜歡尋求刺激,愛冒險喜歡比例的都是海洋文明,這種文化下有賽車天賦的不多。
中國普通人屌絲根本玩不起,想獲得贊助也不容易。
中國這些跑圈屆的,我個人覺得還是程叢夫水平最高。
我覺得簡單的來說有兩個原因:
1. 培養體質不行,賽車運動還不普及。
2. 缺錢,F1車手都是燒錢的主。
有馬青驊啊,中國籍第一個F1賽車手吧,上海人,可以百度查看相關詳細資料。
鏈接地址:馬青驊_百度百科
推薦閱讀:
※時間到2030年,如果中國的 10 億人過上發達國家生活,地球資源能否承受?
※人死了請道士做法,守靈這些習俗的起源?還有必要性?
※如何評價中國漫畫雜誌彩色四拼一的形式?
※中國歷史上有哪個是由知識分子階層建立的統一王朝?
※時至今日,中國是否已經有了重建圓明園的強大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