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端產品經理應該怎麼入門?

應屆畢業生一枚,畢業在某公司被分到了後端產品經理。第一眼看到所屬部門是供應鏈啥啥啥的,一串很難懂的名詞,挺懵逼的,熟悉了好幾天業務,一直在弄懂各種名詞,常常被各種業務邏輯搞暈。無論是之前實習(創業公司)還是看書看文章,大部分都是前台的,會講很多用戶體驗的東西,但現在我覺得後端跟用戶體驗也扯不上很大關係啊,都是沒接觸過的邏輯,感覺以前看的書都用不上了…想問問後端產品該怎麼入門呢?想找找相關的書也找不到,有點不知所措。


你先別慌。

其實在所謂產品經理這個領域裡面,一直是存在兩種角色的。

一種呢,我們習慣稱之為用戶產品經理,主要以做直接面向C端用戶的產品為主,其實也就是你說的「前端產品經理」。比如我們平時用到的微信,qq,或者豆瓣,微博,你作為一個「普通的用戶」直面的那些功能產品。這一領域的產品經理得理解真正的消費者,理解每一個uv的行動邏輯。正因為這些產品直接面向用戶,所以最容易被我們感知到。比如一個東西火了,一個東西爆紅了,我們就會去關注產品經理是怎麼做出來這種恐怖增長的用戶產品,於是有很多文章,書,都是集中於此。
用戶產品經理的入門門檻是很低的,當然上限也高,於是我們有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感覺,似乎每個人都可以提點想法,有些點子,你要說做些什麼親戚朋友也能參與其中。

但另一種就看起來沒那麼紅火了,就是我們所謂的」商業產品經理「,也就是你所說的」後端產品經理「,主要做B端產品。這一類產品經理往往知名度比較低(在大眾視野中),比如比較少出現俞軍,張小龍這種天皇巨星級的存在。其實在行業里知名度也比較低,或者說根本就沒有什麼知名度,因為商業產品是無法很容易和他們的「用戶」建立起直接關係的,用戶們總要通過BD,商務,或者銷售、運營等角色來理解產品。

商業產品經理乾的事情往往有兩類,一類是平台級產品的商戶端,例如微信的公眾號平台,騰訊的廣點通平台,百度的廣告平台,淘寶的商家端,或者微博的粉絲通,美團的廣告平台等等。另一類是公司內部的運營管理平台,例如公司內控OA,銷售管理系統,用戶CRM等等,這部分例子也很多。
因為商業產品整體是在水面下的,遠離普通的消費者,所以對大眾來講參與度就比較低。比如知乎上大家人人可以罵百度廣告太多,因為作為消費者,我們搜個東西,全是廣告,找不到想要的東西,於是我們覺得用戶體驗差,覺得不滿,而且怨聲載道。但如果我發一個帖子說百度的www2實在是難用至極(假設,實際上做的非常好),大多數人可能都不知道我在說什麼,因為只有極少數人會有機會看到http://www2.baidu.com是個什麼東西。或者http://e.qq.com是什麼東西,或者淘寶的賣家中心裏面有什麼。
所以你有這些困惑,是很正常的,所以我說先別慌。

那麼如何做一個好的商業產品經理呢?
首先、作為商業產品經理,對公司業務、運營邏輯的理解是第一要務。公司的業務鏈條上有多少個角色,不用角色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哪些角色涉及到錢,哪個角色最重要,他們在各自的流程中有什麼主要任務/需求要完成.......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基於你對公司業務邏輯的理解。你如果不了解銷售怎麼簽單,簽單以後怎麼走審核,怎麼給用戶開戶,客服怎麼接入,用戶遇到問題怎麼辦...你是根本不會知道這系統應該怎麼設計的。所以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整個公司的業務邏輯梳理清楚,具體梳理方式不同業務不一樣,就不細講了,以後有空我在這裡填點例子。

其次,如果你梳理清楚了邏輯,那麼在產品的具體工作中,其實和用戶C端產品經理沒有什麼兩樣,無非是你需求分析的對象從普通的消費者變成了一個商家,或者業務鏈條上的角色。但其實還是有區別的,大多數用戶產品的普通的消費者更感性,更沒耐心,更「懶」,更「傻瓜」,而大多數商業產品的用戶則更理性,更計較,更有耐心。這些微的區別可能會引起一些方法論上的不一致。不過你看的那些有關用戶體驗提升的書和文章,實際上是一樣適用的,這一點倒是沒白看,放心吧。
這有一個很好的例子,比如我們就看微信。
微信的用戶產品非常簡單,非常極致,沒有說明書,沒有微信怎麼用的文檔,張小龍自己也說過一大堆話,怎麼加,怎麼減。但我們看看微信公眾平台的介紹,那叫一個複雜。(https://mp.weixin.qq.com/)
為微信公眾平台這麼個產品,他們的產品團隊準備了
1、複雜詳細的使用幫助:騰訊客服-公眾平台全套流程,和下面的客服(注意看在最下面)
2、案例:

當然,這不是最好的,你去看淘寶,人家可是有淘寶大學的,每天還開課。
為什麼?
因為商業產品的業務邏輯一般都複雜,複雜到你極難做出來一個光靠自己商戶用戶摸索著點吧點吧就能用的東西出來。而且就算能用,用的好和壞也是天壤之別。為啥有人在百度投廣告就掙錢,有人投就虧錢,甚至催生出一個專門的行業培訓叫SEM。
這是客觀現實。
但仍然需要你去儘力優化用戶的體驗,但你的目標已經不是「讓用戶用」了,而是「讓用戶用的好,玩的溜「真正在你的平台上產生價值。這對系統產品也一樣,讓銷售們用的好,讓公司管理業務更合適。所以這一點和c端用戶產品經理確實是想通的。

第三、關於商業產品經理的學習,主要有以下幾個路徑。
1、研究類似產品,必要時要捨得抄。我也不是鼓勵抄襲,而是別人花了很久積累起來的一套邏輯,什麼東西要凸顯,什麼東西要弱化,什麼東西一定要有,都有了業務的驗證,你要做的就是取來便是。O2O火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在問我認識不認識靠譜的商業產品經理,我一般就推薦你們找個內部人,研究一下競品的後台自己抄一套先用著。
商業邏輯是嚴謹的,你在業務邏輯大同小異情況下推陳出新是很危險的。當然如果業內你們的模式是第一個,那盡量研究相似的,在細節和局部進行定製。

2、定期看美國的商業產品,尤其是面向企業服務的。不得不說美國的商業產品的整體水平遠遠高於我們,在很多細節上我們苦思冥想的解決方案他們都有現成的。接著抄,只不過抄的範圍大一點,不一定局限於類似的產品。

3、看古老的書籍。其實吧,產品經理這個東西就是脫胎於軟體開發和系統開發領域的項目經理,去找點項目經理的書看,amazon上一搜一大堆。這一類的特點就是產品和公司業務邏輯高度匹配,所以對我們做商業產品很有幫助。
硬要我推薦的話,我推薦這麼幾個
1、《項目思維:為什麼優秀的項目經理會做出糟糕的項目決策》
倆英國人寫的,這倆都是做系統平台項目的人,很多道層面的東西,值得一看。
2、《IT項目經理成長手記 》——潘冬
一個很有趣的小冊子,閱讀起來很順暢,特點是有些例子特別活生生,而這些例子是極少會出現在用戶產品經理的讀物當中的,例如對客戶需求變更的探討。

剩下其實搜搜項目經理的書都能看,我還看過一些特別枯燥的教材讀物,硬啃完也有收穫。

4、養成良好的習慣,我稱之為「到舞台背後去」。我們看一個個如雷貫耳的用戶產品,就好比在劇場里看一個話劇。作為商業產品經理,要經常能繞到舞台背後去,看劇組準備,看他們演練,看他們的設置。有點類似於看電影的導演評論軌版本。比如你用美團叫了外賣,普通人可能就會琢磨這個交互好啊,這個下單流程真棒。但身為商業產品經理,你得多想想為什麼你會看到這麼幾家店,他們是怎麼被推送過來的,他們的排列有什麼邏輯,誰先誰後,如果下了單,你的信息是如何反饋進他們的系統的,商家是怎麼看到的,快遞員是怎麼接到信息的,快遞員配送完了怎麼確定的,後台跟商家是怎麼結算的........這一想就沒邊了,你發現這個真有意思,於是你就決定去找一個美團的商家後台來看看...或者快遞員的配送APP。

其實沒那麼複雜,都是干一樣的事情。
現在商業產品經理因為門檻高,複雜,加之相對稀缺,求職市場上其實非常搶手。但是反過來講,因為做的產品普通用戶也感知不到,所以帶來的社會成就感客觀的說是比較低的。但長遠來看,其實挺有前途的。
畢竟每一個行業的巨頭,都是平台,而有了平台,就有了商業產品經理髮揮的空間。
——————————

PS:用戶產品經理做久了,其實我覺得不見得適合轉行做商業產品經理,跨度其實比大家想像的要大很久。

說個小故事
曾幾何時,有一家公司進軍中國,這家公司有一個國外運作很好的商戶後台。
結果發現國內的行業內的商戶們都不會用,甚至連個註冊試用的都很少,很多用戶慕名而來,結果發現用戶點著點著就直接關掉然後再也不來了。銷售簽單極低,甚至很多客戶連個試用的電話都不肯留。
然後這個公司的產品團隊玩命優化體驗,做各種AB測試,想吸引用戶多註冊,多留電話,做了好幾個月毫無起色。
後來國內山寨他們的公司,在山寨他們的商戶後台的基礎上只做了一個小的改動,就破解了這個難題。
他們加了一個400電話號。
無數用戶在來到這個頁面第一瞬間就看到這個電話,然後客服邊講解邊和用戶溝通,然後快樂的留下電話,銷售去磕,簽單。
就這種我們看來的非產品解決方案,鄉土一樣的思維讓後面這家公司越來越牛逼,然後在銷售份額上擊敗了國外那家公司。

這例子其實就是商業產品經理最大的不一樣,比起用戶的產品感知,也許你調動一些別的資源成本更低,更能解決問題。

PS2:國內目前互聯網公司,我個人認為商業產品經理的水平首推百度和阿里,其次美團滴滴,再其次騰訊,這和用戶產品經理的整體水平恰好相反。無他,基因決定了前面的公司更重視商業邏輯。

PS3:滴滴這種的我覺得頗有點合體的味道,大家看看滴滴的司機端就知道我在說啥了,挺有意思的,推薦去看。

PS4:商業產品經理我個人認為不太適合剛畢業的實習生一上來就做....可能有一些運營的經驗會更好。不過也無所謂,你只當自己是產品運營就行。

PS5:小故事裡的那家公司叫百度。


每次看到入門這個詞。。

我都覺得,自己先乾乾,不摸索一般,別人說的再多,都理解不了。


看到題主的描述,感覺有點像我工作第二年的經歷。

第一年在做客戶端,第二年跑去廣告做底層數據業務。

首先,前面積累的和客戶端相關的經歷,基本作廢(並非毫無意義);其次,直面複雜的業務邏輯,相關的功能模塊要遠多於之前做APP。

背景大概如此,那麼我有兩個建議思路,你可以考慮一下。

思路一:寫文檔

寫文檔的思路在於,嘗試著用自己的敘事方式,將業務的關鍵路徑理清。

比如我當時接手的工作是騰訊社交廣告轉化跟蹤模塊,涉及到APP、外鏈的效果追蹤。

首先,核心用戶群是外部的廣告主的開發同學

其次,核心的解決方案是API、SDK和JS方案

最後,由於數據會用於計算轉化成本和oCPA預估,重點要保證的是數據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所以,我把舊的API文檔、SDK文檔和JS文檔都重新寫了一遍,在這個過程中對業務算是基本了解了。

寫完文檔一定記得多讀幾遍,多檢查一下,文檔也會有BUG的 _(:з」∠)_

思路二:寫Wiki

這個思路來自一位運營同學的啟發,Kate同學有一次在當面諮詢我問題的時候,將答案記錄在了雲筆記上,我正好看到了她的雲筆記目錄,簡直就是一部百科全書。

雖然部門有自己的Wiki,但是自己構建這樣一個結構化內容顯然需要對整個系統更深入的了解。構造這個體系的過程會比較痛苦,但是經過了大量思考和結構梳理,應該足夠掌握業務的基本邏輯了。

以上這兩種思路都是我覺得比較高效的途徑,但是是否適合個人,還需要題主自己嘗試一下。


其實後端比前端簡單很多,因為後端是基建,而前端要按照後端功能一步步做


我整理一下我做後端的經驗吧


1.一個功能,n種操作,一個操作,n種狀態,他就是前端的ul li a


2.狀態基本為三種:操作成功,操作失敗,操作中


3.接著去想不同狀態的所有結果,成功會怎樣?失敗會怎樣?操作中會怎樣?


3.用本子把1和2和3想到的所有東西,寫出來,接著,用3去對應2,用2去解決1


後端產品設計,就是把問題列出來,把問題榨乾,等到沒有問題的時候,從尾到頭去解答

最後要記得,解析一個功能時,要把這個問題所觸碰到的範圍做一個劃分


例如添加商品和商品管理,管理是管理,添加是添加,雖然有關聯,但是大體上是分開的,不要擴展的太大


謝媳婦邀
人家都說了是入門!入門!你們扯什麼理解公司戰略、明確產品定位啥的都沒什麼可操作性啊,我來整兩條:
1.打著產品調研、收集用戶反饋/需求的名頭,自行下放到用這些內部系統的業務部門去踏踏實實走流程,不僅僅是坐辦公室假么假式的整理文檔點點按鍵搞搞訪談,比如,做供應鏈erp之類的就可以跟著採購、入庫、配貨、揀選、打包、出庫走一遍,親自貼標籤,親自掃條碼,親自扛包裹各種親自,跟大家一起出汗一起吃盒飯一起喝啤酒一起罵老闆一起噴系統(此條不適用於財務系統)
2.如果貴司有一個良好的需求/bug管理平台,而且團隊成員都有良好的使用習慣,那你就發現個大金礦了,挑幾個大版本看主需求拆分和高優先順序bug,跟測試團隊多混混甚至可以打著調查產品還原度的名頭去跟幾輪測試

其實總而言之,入門就是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儘快理解底層業務,沒有高屋建瓴沒有高瞻遠矚沒有運籌帷幄,有的就是深入一線踏踏實實見微知著

另外請記住:
1.做任何事情請都帶著腦子一起做,不要只帶著手和腳
2.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3.以上兩點的執行一般需要你抽出自己的寶貴業餘時間做,好好珍惜入行之後最開始的1~3年
4.如果做前端產品你還有不好好跟用戶溝通,不好好聽用戶反饋的理由;那麼做後端的你如果不好好乾,就等著直面最終用戶的怒火吧。。。真的是直面喲!!


可以考慮從一些crm之類的傳統的基於桌面的程序入手。
個人感覺,傳統的前端交互界面更重視ui以及用戶的體驗。
後端供應鏈相關則是要注重邏輯,你需要梳理具體流程,並且深入地和使用人員進行溝通,多聽他們吐槽,很多人都抱怨過,後端系統不好用。所以其實可以發展的空間相當大,包括易用性,安全性,以及各種交互。這一部分只要哪怕改進一點點,都是可以看得到的實打實的效率提升,也伴隨著很多利潤。
缺點是沒有太多可以借鑒的對象,每一家的業務線不同,後端系統都截然不同,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一旦有了一定的積累,就有了壁壘,就不容易被更年輕的人取代。
總的來說么,多多和銷售啊,市場啊那幫人聊聊天,多做做調研,這是個挑戰,也是個大機遇。


懂技術的產品經理,啥都不懂的產品經理。
首先明確你的定位,在技術層面上最大化滿足客戶需求和人性化體驗。

1、公司定位戰略發展目標業務架構之類的要清楚,高壓線啥的一定要知道。
2、你的客戶是誰?是外部市場客戶?還是公司各業務部門?
3、明確決定需求和產品的拍板人是誰?然後確認跟你對接的是拍板人還是他的下屬,落實到人頭,容易溝通且沒有信息差。

需求確認
1、產品大概框架,標準和細節對客戶(業務部門)反覆確認需求,用自己理解的意思複述給對方,反覆確認。
拿著產品功能框架標準和技術部溝通,是否可執行?完成標準?有困難,給理由給方案,工期?之類的,各方溝通。雙方都有異議或工期你不清楚直接找你領導確認。

接下來

2、和設計,客戶三方一起確認產品圖,素材和細節等。
3、拿到產品圖後對接開發,開工。進度流程內測時間等雙方確認,跟進督促。

溝通:知道你要什麼結果,有邏輯
1、客戶真實需求你要分析確認,及可執性
2、基本框架功能技術和客戶確認後,找領導彙報,有問題及時整改。
3、具體功能效果,手繪圖和文字描述,確認他接收和你發出的信息是否一樣,讓對方複述,如果真的溝通不來,找同行業競爭對手競品圖講,如果,還是雞同鴨講,找領導去。
(我是小白哈哈哈哈哈,開發啥的你就別瞎提意見了,小心程序猿叔叔畫圈圈)
4、文字資料所有圖要有留存,從你手裡出去的東西保證正確度,大家都是成年了,別老給別人添賭。
5、溝通,協調,確認,測試,上線,跟蹤。什麼時間做啥事,完成標準是啥,你要有數,時刻記得你是產品,小心被帶溝里。(比如我)
(功能實現,bug UI web頁之類的你差不多知道,從新手用戶一步一步註冊登陸體驗,給報告)
6、及時跟進及時反饋及時彙報,你們是一個團隊,有錯別互相推諉,切記。

最後,從公司大局觀出發,大局意識,框架你要知道,不清楚問問問問,前期你是新人,多學多問動腦想想百度貼吧豆瓣啥的資料翻翻。
你說的話要負責任的,你說的話要負責任的,你說的話要負責任,切記切記切記。

以上都是我工作的大致情況了,套路基本不差,慢慢來吧。

至於價值,看你自己咯,鮑汁魚翅豆漿油條都是為了填飽肚子。加油。


現在看來後台相對前台來講有些許吃虧。展示給客戶/消費者的內容往往在內部顯得值錢一些,也更被重視,但其實後台要比前台複雜的多。
再加上業務線在供應鏈,那就是B端的後台咯。恭喜你,入了深坑。
感覺是比較偏ERP,IMS,SCM之類的內容吧,實施顧問搖身一變也變成了產品錦鯉。
個人覺得重要的地方在於:
1.了解行業。
2.精通貴司/客戶的業務線。要達到不僅能忽悠開發,還能忽悠你客戶的程度。
3.熟悉貴司團隊項目運作方式,其他崗位成員的生活習性。比如給開發的文檔需要寫到什麼地步才不會被打。
4.認真學習之前的文檔,都是前人血肉築成的。
5.慢慢過坑吧。
6.如果不喜歡(包括各方面,比如:行業,業務線,產品線,同事),早點換。


1、先了解整個產品的前後端的交易結構,業務流程是怎麼做的,涉及到哪些角色。
2、後端系統如何和前端用戶做數據交互,可能還有供應商、物流、財務、法務等。
3、在確定流程後確定功能和優先順序,尤其是項目管理中在進度和功能取捨中,優先順序非常重要。
4、確定好功能,設計相應的產品,了解數據表結構。
5、盯著項目上線。
這是最基本的流程,回到你的問題,入門就是在了解基本流程的情況下,一點一點的執行,唯有執行才是最重要的。


先說答案:從梳理業務流程入手,從分析業務邏輯入門。

多畫流程圖腦圖,直到你對公司的業務了如指掌,隨便把你按哪個業務崗,你都比同崗位的同事更精通業務。這樣,就算能勝任愉快了


拿知乎來說,我不需要刷新網頁,就可以看到即時的新提醒,並且會在頁面標籤給出提示,這叫前端用戶體驗

我的消息分為三類,分別是贊同感謝、評論和at、關注我的人,這讓我減少了甄別消息類型的成本。這叫後端體驗

你的工作就是改善後者,關注的是數據之間的關係;前端呢,關注的是數據的展現形式。所以緊盯著數據,分析數據,從中得到用戶的分布、行為、偏好、痛點,然後給出解決方式。沒什麼太難理解的。

比如我覺得知乎缺少一個「可能感興趣的問答」功能,這是一個推薦系統,一看就是個大工程,需要很牛逼的數據分析、演算法,需要平台數據和後端緊密結合才能做好,那麼你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讓用戶覺得「哇,這些問題推薦給我真是太合適了」,而不是「我一個學物理的你給我推薦烹飪類問題是要讓我解決什麼」

最後謝邀,以上純屬個人理解...


哈哈 跟著 @劉錘 劉大大看到了這個問題,看題主的疑惑就好像看到了一年前的自己。大鎚老師講的很好,看的我也忍不住來說幾句。

我相信大部分新入門的產品汪都跟我當時一樣,比較傾向於投身於用戶產品當中(其實我比較喜歡把這個叫做c端,商業方向叫做b端,不知道是否準確,本答就先這麼叫了=
=),一是我們平常所能接觸到的有關產品的介紹大都是通過c端產品展開的,二是我們每個人的產品使用經歷肯定也是c端產品為主。

所以,當我加到一個餐飲收銀系統的項目時,我的內心其實是有些許拒絕的。一是感覺這個方向有點奇葩(跟同學一講,我做收銀機的~啊??? 都是這種。。),二是餐飲收銀系統這東西的確是離我平常的生活有點遠,平常頂多看看客顯。最開始的一兩個禮拜也是一通蒙逼(掛賬?簽單?估清?光電掃碼槍?這tm都是啥。。)我的boss應該也知道這種系統需要花些時間了解下,所以第一個禮拜也沒給我什麼複雜的活兒,我就在這一周里,閑了就抱著收銀機擺弄,不懂的地方就不停地抓著測試的妹子問這問那。

這一周的玩耍是有效的。等到第二周的時候,我已經能夠聽懂例會上大家講的東西了,並逐漸加入到工作當中去。

並且,隨著之後一次一次的迭代,新功能的上線,可用性的增強,看到整個項目在往正面的方向發展,並且幫助用戶解決了他們經營中的問題,真的是會發自內心的高興的,這種高興我想與做c端產品也是沒有區別的。

故事講到這裡吧,不太會講故事= = 我想告訴題主的是:

1、
b端相對於c端,可能只是與你平常生活的環境稍微遠一些,需要你多花一些時間去了解他的工作環境及邏輯等等信息,當你了解了這個生意的流程,之後的工作流程,與c端的產品區別就沒那麼大了,你看的用戶體驗的文章也會有很大的用處。包括我們後來做的公司財務系統,也是一個道理,各種財務術語就夠外行記上一陣子了,但是,當你把需求了解到位後b端c端都是一樣的。

2、
你已經很厲害了,實習就開始找這方面的工作了,我剛畢業的時候蒙逼的不行,所以加油吧!


沒人帶這個不好入門...多跟mentor要文檔看看吧。


後端產品和用戶端產品的本質其實都是一樣的,都是挖掘用戶需求。只不過用戶端產品的用戶數量更多,研究的方法論也更多更成熟,後端產品大多是給內部或者B端用戶使用,很難找到優秀案例。但我個人覺得後端產品更好做,因為離用戶更近,對需求的理解也更深刻。

我個人工作的時候一般有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步,理清需求,這裡側重於業務邏輯。核心仍然是誰在什麼場景下完成什麼任務,這個任務的實現需要經過哪些步驟。你可以用流程圖或者泳道圖來梳理清楚。

第二步,依據產出的流程圖/泳道圖,確定產品的功能點。

第三步,搭建產品架構圖。確定頁面關係(頁面入口,頁面數量,頁面層級關係);確定頁面功能;確定頁面內架構。

第四部,進行原型設計。


不知道題主現在處於什麼階段。本人也算是剛入門吧。
1.了解公司的業務邏輯。
2.利用測試環境,多跑跑流程。熟悉現在的系統流程。
3.看關於產品、項目管理的書,結合目前的狀況去看。
4.了解行業資訊,看看別人怎麼做的。

多交流。。。。


先鍛煉好身體,讓我們打不過你
說白了就是了解好行業內容,然後給出合適需求


推薦閱讀:

想做產品經理,大學期間該做什麼準備?
如何對付那些覺得 PM 可有可無的程序員?
老大說我的競品分析沒做好,是因為對產品理解不夠,怎麼破?
如果在《三國演義》裡面選一個人做產品經理,你會選誰,為什麼?
作為產品經理,如何考慮註冊和登錄這兩個功能性的所有邏輯?

TAG:產品經理 | IT產品經理 | 後台產品 | 產品經理入門 | 後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