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間如何選擇露營的地點?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玩轉城市周邊 ,更多「探險」討論歡迎關注。


謝邀,露營是山友們徒步登山最大樂趣之一,熟練的技術可以極大增強戶外的舒適度。

這裡簡單列出幾種營地選擇思路(常規線路,可做簡單參考):

  1. 最佳:完全開發的現成營地。
  2. 次之:岩屑地、沙地、森林內的腐植層上以及草地、林線以上的草地。
  3. 差:濱水區。

下面內容將著重分享高海拔營地的相關紮營技巧,內容由資深山友愛水電老師撰寫。

戶外營地種類很多,每種都有與其相對應的搭營技巧,個人最喜歡在高原上建造各式各樣的營地。從廣義上來講,海拔高度超過500米以上完整的大片高地都可以看做是高原,但這裡重點介紹的是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環境下營地的搭建技巧,而在這一高度搭建營地又是很多朋友所關心的。今天,就以高海拔環境為基礎,談談在這一環境條件下多種不同種類營地的特點和相應搭建技巧。

一,高山草甸營地

高山草甸地區的海拔高度通常在3000-5000米,地表通常密集覆蓋有各類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面鬆軟,土質中含有大量腐殖質,周圍可能有一些低矮灌木叢或針葉林分布。高山草甸營地通常風景優美,視野開闊,幾乎不會有山洪或泥石流等低海拔風險存在,紮營難度也最低。高山草甸滲水能力相當強,雨水降落後會迅速滲入地表,不必糾結要不要配置帳篷底或是擔心帳篷下面有沒有水流通過等問題。

因高拔高,早晚的氣溫會比較低,夜間氣溫經常在零攝氏度以下,特別是在緯度比較高的地區就更是如此,突發的大量降雪也屢見不鮮。有些開放地帶會有比較大的風力,定向的或者不定向的都可能有。

在高原地區(不僅僅是高原草甸地區)搭建營地時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幾點:

  • 1.帳篷的抗雪壓能力

高海拔地區不比平原,暴雪來臨也不會有太多先兆。一夜時間也許不長,但是一頂帳篷上面所降的積雪很容易達到百公斤以上,甚至不需要這麼長的時間。雙桿交叉支撐的帳篷很難支撐這麼大的重量,鋁合金或者複合材料帳篷桿被壓斷是經常發生的事情。如果只有這種帳篷可用,那就只好辛苦一下了,每隔一兩個小時將上面的積雪抖掉或彈掉,這一操作可以在帳篷內進行,也可以在帳篷外進行。必要的話,可以用手頭可用的支撐物加強一下原有的支撐能力。

抗雪壓最理想的帳篷往往具有金字塔或者A塔結構。一是這兩種帳篷上面的積雪很容易自行滑落,二是支撐這兩種帳篷的是更容易承重的立桿或者登山杖桿。

商業上有很多可以自立的超輕帳篷,也是用了鋁合金或者複合材料帳篷桿外加連接關節的結構作為支撐手段,抗雪壓強度更小,要謹慎使用。

  • 2.帳篷的抗風能力

這個問題有時會表現得比較嚴重,特別是在北方的高海拔地區。帳篷的抗風能力通常和帳篷的類型及其抗風設計有關,但搭建技巧也同樣重要!

不論是什麼類型的帳篷,拉緊的防風繩和穩固的地釘設置對其穩定性都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每次搭營時都要謹慎對待,不要起風后再倉促處理。地釘的角度和拉繩之間要設置成略大於90度才夠牢靠,而且繩端應緊貼地表。如果草甸下釘不順利則表明下方可能有碎石或草根,換個地方再下就可以了,要盡量保證入釘的角度與深度。

  • 3 .帳篷的透氣性能

帳篷的透氣性能是減少水汽侵擾的關鍵。採用透氣的面料和合理的通風設計都會起到一定的作用,兩者合用就會更加有效。可惜的是,通常商業上採用的帳篷更多使用的是不透氣或者透氣性不良的材料,在使用單層非透氣帳時這一問題就顯得尤為突出。

戶外新人經常會問到為什麼不用防水透氣的GTX面料,我這裡也順便解答一下。作為防水服來說,GTX面料是相對比較理想的防水透氣面料,但用於單層帳篷或者Bivy來說其透氣指標就遠遠不夠了,並不僅僅是因為價格高的原因而不被採用。

二,雪地營地

雪地營地顯然不是指那些在扎了營之後再下過雪的營地,而是厚厚的雪地原本就在那裡了。雪地營地可能就在高山草甸之上,也可能在冰川,碎石地或別的什麼地形之上,因為雪厚,通常你不會知道雪地下面的地形到底是什麼樣子。

如果運氣好,薄薄的一層積雪很容易被你清理,但遺憾的是有很多雪地很難探到底,常規的地釘和雪地地釘往往很難提供足夠的錨定力。從各種戶外媒體和書本上的描述來看,在這樣的地形需要有專業裝備來對付,描述最多的恐怕就是雪錐和冰鎬了,其他的也許會被告知利用一下滑雪板什麼的,但這類裝備實在是太重了,攜帶的數量往往也有限,很難見於常規戶外活動中。

上圖的營地是在貢嘎地區日烏且冰川5100米的海拔高度上,我第一次實地使用柔性帳篷錨點,而且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說白了,就是使用了一種比較結實的塑料袋,裝滿了雪埋入現挖的相對應大小的雪坑後會提供足夠的錨定力。這樣的雪地地釘我們一行二人共準備了二十餘個,設置這個帳篷用去了一半已經足夠安全。當然,這之後的裝備顯然是升級了,水電改用了新設計的超輕尼龍袋來替代塑料袋,以便於反覆使用,強度也更高了。為了分散拉力,這種柔性雪地地釘收緊的方式也採用了非常規方式,每個錨點設置好後有四根繩索共同受力,十分耐用。另外,同樣的裝備也可用於沙地露營或碎石地露營。

在雪地紮營還有一種方式就是挖雪洞,帳篷或天幕只被用於封閉入口。雪洞可以向下深挖,也可以是挖在積雪的山腰上,下面這張圖是在雪隆包C1營地附近搭建的半雪洞,下一半是雪洞,上一半是帳篷,當時因為雪崩因素被困,我們在這裡被迫住了一天兩夜。

需要說明的是,雪地露營時經常會遇到各種形式的水汽侵擾,關於這方面的內容請參看水電以前發表過的文章,這裡不再多談。

三,冰川營地

在雪厚的時候,冰川營地幾乎等同於雪地營地,只有當冰川表面的積雪被風吹走或者積雪融化後,較硬的冰層才會露出表面。在寒冷的冬季,夏季看起來不起眼的小溪也會演變成令人恐怖的巨大冰面,你可以把它看做是巨大的冰川,因為在上面紮營的技巧是相似的。

在冰面上直接打地釘通常效果不好。在堅硬的冰面上經常會把地釘打彎,也會把冰層打碎而失去錨定力。攀登保護用的旋入式冰錐可以提供強有力的錨定點,但可惜通常不會配備過多的這類裝備。短小的水泥釘用於冰面效果相對不錯,但要配合專用的小鎚子或者冰鎬的鎚頭才能好用。在拔營的時候拔出被凍住的釘子可能會遇到些麻煩,需要些耐心和技巧。另外,對於超輕型的帳篷面料,一旦被冰層凍住千萬不要硬扯,要想些穩妥的辦法慢慢剝離,不要心急。

四,亂石灘營地

亂石灘通常比高山草甸更高,在亂石灘上面搭建營地也需要更多經驗,整個環境幾乎沒有一小塊地面是平的。如果你的帳篷是帶帳底的就會悲慘得多,因為只有在縫隙中才能找到可容納身體的一小條平地,而隔著帳篷就無從判斷了,也無法進行操作。在多數情況下,帳篷邊緣可能無法緊貼地面而無不得不進行落地調整,最終的結果是很少能有一條底邊能呈直線狀落地。很明顯,沒底的帳篷在這種情況下就有明顯優勢了。常規的地釘仍然不好用,甚至完全不能用,可以考慮將風繩直接綁在石頭上固定帳篷,或者乾脆用前面提到過的雪地地釘,內裝碎石頭來達到拉緊帳篷的目的。

亂石灘營地很容易受到強風侵擾,一定要格外小心對待,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帳篷一旦被風吹跑,那可不是鬧著玩兒的!

五,河邊營地

高海拔河流很多來源於冰川融水,很少會出現河水暴漲,相對平整的河床有時候也可以利用一下。多數情況下,河邊營地的地表狀況多和亂石灘類似,但也有條件相對好一些的,比如間或存在一些小片的草甸。

上面亂石灘營地的搭建技巧也適用於此,但在緊貼河水一側拉風繩需要一些特別技巧,有些要用到槓桿原理,需要動些腦筋,但最方便的還是用雪地地釘內裝石塊用重力來拉緊,拉緊的時候甚至可以把整個石頭包沉在水中。

六,林間營地

林間營地通常海拔低些,但地表情況和高山草甸差不多。因為樹木的存在,風繩固定的方式可以更加多樣化。帳篷甚至可以不用登山杖來支撐,取而代之的可以是兩側或上方大樹枝杈的兩個或更多支點。

林間如果有足夠粗壯的大樹,可以考慮體驗一下吊床,但遠不如帳篷來得實在。

七,巨石營地

這張雪隆包腳下米湯海子邊的營地給我帶來了極為舒適的享受,營地建在了一塊巨石上面,而且石面相當平整。問題是如何不用地釘把非自立性的帳篷順利搭建起來,而最終結果還是用上了「萬能的」雪地地釘!而且部分雪地地釘用了垂吊的方法。關於垂吊法的力度控制需要慢慢摸索或已經具有一定的實戰經驗,配重過重和過輕都會出現問題。

順便說,在其他硬質平地上面搭建非自立性的帳篷可以參考本方法。

八,露天營地

利用天然的保護物進行露營活動既是一項挑戰,也是一種享受。在洞穴中和在巨石下都會有相當的安全感,而完全開放式的露營則需要有好的天氣為前提,如果你只能接受一種折中方案,超輕露營袋的使用便是一種選擇。

如果過得了心理這一關,野外露天露營一定會使你獲得一種前所未有的戶外體驗!

此外,關於高海拔地區的露營方式還有其他一些情況,比如如何在凍土上露營,水草地上露營,坡地上露營等等,對策各異,鑒於篇幅所限就不一一說明了。

全文完,謝謝觀看!

作者:愛水電

微信公眾號:水電的空間(微信號:sd_space)

擴展閱讀:

山野醫學:超輕戶外藥品配置原則及其應用

戶外出行的十三道免死金牌 - 知乎專欄

------------------------------------

知乎專欄:走向山野 - 知乎專欄,從這裡連接山野。


謝邀。在山間,選擇營地時,遠離一個危險的營地,就是收穫了一個好營地。

一個好營地就如下圖:

選擇一個優良的地方露營。


以上回答均不正確。

尤其A塔,我見過的A塔的各種神坑,足夠開個live了,但是他們自己用A塔的回來了絕對不會說的,哈哈哈。

A塔雪地睡太冷了啊,半夜起來生火來烤火也不睡了啊。A塔裡面起床一坐起來,冰雪混合物糊一臉啊,還有石頭地里用A塔,不好處理側面灌雪等等。還有支點唯一導致風繩拉的角度不合適(和地面有關)等等。

所謂的衝鋒衣面料(GTX,event等等)不會在帳篷上面使用等等,完全是因為沒用過頂級帳篷的一些所謂「戶外達人」的臆想。

沒錯,就是因為太貴了才不用,一個帳篷要用掉好幾個平方的這材料呢,不貴才稀奇了。

至於想換個說法,說用衝鋒衣材料的帳篷是非專業等等。還是洗洗睡吧,使用這材料的MHW的是高山帳,並且那是幾個全球為數不多的在珠峰頂上過夜測試過的玩意。這玩意太有名了,資料自己去找,很好找。

再繼續說下去,知乎基本上沒正確的答案了。


1.安全
遠離落石、雪崩區,泥石流、滑坡多發區,遠離乾枯的河道或狹窄的山谷等容易發生山洪的區域。
2.環保
儘可能選擇開發好的營地或耐受能力強的地面。
3.舒適
平整的沒有傾斜的路面,距離水源距離適中。背風區域。


選擇營地

理想的營地應該符合這樣的要求:要有足夠的平坦地面用來搭設帳篷和煮食用;附近最好有水源可以方便取水;還要能夠避開強風。在野外,很少能夠找到完全符合這些條件的地方,大多時候選擇營地時都要求權衡與妥協。通常,登山者不會選擇森林裡地勢平坦、風景優美的地方紮營,而是在狹窄的岩階上紮營,因為岩階離山頂較近。

需要考慮的因素

避風性是登山者選擇營地時需要重點考慮的因素,登山者也應該具有判斷什麼樣的地形可以避風的能力。暴露的山脊常有強風吹襲,隘口或鞍部風勢更大。在大部分地區,盛行風都有一個方向,不像高山上的風那樣風向多變.,比如下午是逆坡風,晚上就變成了順坡風。冷空氣比暖空氣重,會順著凹谷向下吹,然後集結在凹地,所以晚上湖邊或河邊的氣溫通常比附近的小山丘低。

風向也是搭建帳篷時要考慮的因素。帳篷的搭建地點最好選擇岩石或樹叢的背風處。天氣好時,把帳篷門正對風向,這樣可以讓帳篷膨脹,減少風拍打帳篷發出的煩人的噪音;在暴風雨天氣時,把帳篷門背對風向,當進出帳篷時,可以避免風把雨雪吹進帳篷。

氣溫與天氣變化也是搭建帳篷時不可忽略的因素。盡量不要在峽谷或河床處紮營,因

為暴雨會讓水位暴漲。被迫在河邊或溪邊紮營時,要時刻留意水位。在雪地紮營時,要避開雪崩的潛在路徑。

在選擇營地時還要考慮是否會對山野環境造成破壞。越熱門的登山路線,環境越易遭到破壞,登山者在選擇營地時必須考慮到這一點。這裡簡單列出幾種營地類型:

最佳:完全開發的現成營地。

良好:岩屑地、沙地、森林內的腐植層上。

:草地、林線以上的草地。

最差:濱水區。

在大型動物出沒地設營

學會識別獸徑是第一步。例如一些不明顯的小徑很可能是某種大型動物經常行走的路線。營地一定不能設置在獸徑上。野外休息時,盡量睡在帳篷里。一些大型哺乳動物,例如熊和美洲獅,一般不會主動攻擊超過四人的隊伍,所以若要在野外長程行進,隊伍人員至少保持在四人以上。

如果迫不得已必須在熊出沒的地區紮營,可參考以下的三角配置原則來搭建營地。三角配置原則中的每兩個點之間至少距離100米:第一個地點是視野好的地點,用來做煮食及用餐區域;第二個地點存放食物、廚具以及一些有發散性氣味的物品,如牙膏、防臭劑、衛生棉等;第三個地點用來搭建帳篷,這個地點應該位於其他兩個地點的上風處。

冰雪地和冬季露營

在冬季或雪地里紮營時,要注意遮蔽性與保暖性,同時還要保持營地乾燥。在天氣變幻莫測、氣溫接近冰點、雪量不多、短途或想要快速搭建營地時,最佳的選擇就是使用帳篷,因為其他的雪地庇護所—例如雪洞或圓頂雪屋—都不能在短時間內搭建完成。

基本工具

雪鏟是冬季登山必備的基本工具,在搭建雪台、挖掘緊急庇護所、搶救因雪崩受困的同伴時都能發揮作用。在冬季登山時,最好每位隊員都帶一把雪鏟;在夏季登山時,一組繩隊至少帶一把雪鏟,整支隊伍至少要有兩把雪鏟。

一把好的雪鏟應該符合這樣的要求:輕便;手柄部分可以拆卸或摺疊起來,以方便攜帶;鏟面要足夠堅固,以金屬(以鋁最為常見)或強化塑膠質地為上。鏟面的設計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勺狀,可以鏟動大雪塊;一種是扁平狀,方便切雪。雪鏟的把手形狀主要有:T形、L形和D形,它們都便於抓握。雪鋸是製作雪磚的最佳工具。雪磚的用途廣泛,可以搭建雪屋、雪溝和雪牆。

冬季設營

雪地設營一定要慎重,選擇營地時要避開那些有潛在危險的地方,例如冰河裂隙、雪崩的路徑和雪檐。要通過觀察來了解營地的風向和風勢。如果雪如石頭般堅硬,表示這裡常刮強風;若雪又松又細,一般都是由下坡風吹來的散雪。下坡風雖然風勢較小,但會把散雪吹積到帳篷上。

設營時要選擇比較開闊的平坦地,把雪夯實做地基,地基比帳篷佔地面積要大。地基要平整,鏟去所有凸起的雪塊,以免夜間外出時被絆倒。如果要在一個營地上度過數晚,鏟去凸起的雪塊就格外重要,因為雪地會在一夜之後就定型,變得如石頭般堅硬,很難重新平整。方形雪鏟主要用來夯實松雪,雪鞋可以將雪抹平。如果地面傾斜,睡覺時頭須放在地勢較高的一方。一般用阻雪板來固定營繩,以確保帳篷的安穩。

搭好帳篷後,帳門前應挖一個大約30厘米深的坑,便於把腳放入坑內穿脫鞋子和綁腿。爐具可以直接放在坑外的雪地上。如果天氣不好,也可以把爐具放在坑內烹煮食物。坑能擋風,人只需要從睡袋中伸出頭手來即可操作。帳篷的玄關也可以搭設在坑上。

如果帳篷搭在空曠的雪地上,就需要砌雪牆來阻擋暴風雪。被風吹來的散雪比落下來雪破壞力更大,雪會堆積在帳篷和雪牆的下風處,擋住出風口。哪怕只是半堵,帳內的人仍然有窒息的危險,尤其是在帳篷內烹煮食物時。此外,沉重的積雪若堆在帳頂或外帳上,很可能會把帳篷壓垮,所以要經常搖動帳壁,把積雪抖落。要經常剷除帳篷和外帳四周的積雪,尤其是外帳下方的積雪,這樣才有助於外帳和內帳之間的空氣流通。注意不要鏟破帳篷,尼龍布經雪壓過之後會繃緊、變脆,很容易被鏟破。風雪極大或肆虐期很長時,帳篷周圍的雪會堆積很多,人踩上去就像是深陷在坑中一樣,為了安全,此時需要重新搭設帳篷。

在雪地紮營時,有些物品會很有用:掃帚可以把靴子、背包、衣服和帳篷外的雪掃除;海綿可以清理湯汁或水,清除帳壁凝結的水滴;蠟燭可以幫助你度過漫漫長夜;多人同住的帳篷甚至可以點瓦斯燈,帶給眾人光明、溫暖和希望。

如果搭建的是小帳篷,就要把背包置於帳外。四季帳多半有可存放裝備的玄關。如果帳篷內的空間夠大,背包可帶進帳內,但必須先清理乾淨背包上的積雪。最好先一人人帳,待鋪好睡墊、整理好裝備後,其他人再進去。另外,靴子會把雪帶進帳內,還會刮破底布,所以必須在帳外脫下,把雪刷乾淨後放入防水靴袋,再拿進帳內。雙重靴最適合冬季登山用,外靴可用塑膠袋裝好留在帳篷外面或玄關處,內靴則可放在帳內,以免結冰。善用一些袋子或帳篷套來整理或保護個人用具,以免妨礙其他隊友。將次日穿的乾衣服放入防水塑膠袋或睡袋套中,以免被帳內凝結的水滴打濕。

睡袋的保暖性不僅有助於人保持良好的睡眠,還能烘乾一些小物品,如襪子、手套等。將雙重靴的潮濕內靴放進睡袋,第二天早上就會幹燥。不過,不要用睡袋烘乾大件衣物,因為睡袋可能因此被打濕而導致保暖性能降低,影響露營者的睡眠質量,甚至讓人受凍。在極度寒冷的天氣下,可以把靴子和水瓶放在睡袋內,以免結冰。

雪造庇護所

當嚴寒或暴風雪來襲時,資深的登山者通常不會搭帳篷,而是建造雪地庇護所,比如雪洞或圓頂雪屋。雖然費時費力,但安全性高,在極低氣溫下也具有較好的保暖性。第一次住雪洞或雪屋的人,一定會對這種既舒適又溫暖的庇護所稱讚不已。不管外面有多冷,雪洞或雪屋內的溫度可以一直保持在0℃左右。如果雪洞里人數眾多,溫度還會高一些。當暴風雪來襲時,這種雪造庇護所的安全性遠比帳篷高,因為帳篷可能被不斷積聚在頂上的積雪壓跨,帳內的人也可能因通風不暢而窒息。若要在同一個營地停留數夜,雪造庇護所應該是最佳的選擇。

雪溝

資深的登山者只需花半個小時就能挖好一條完整的雪溝。雪溝的構造很簡單,用雪鏟或雪鋸即可完成。與雪洞不同,挖掘雪溝對地形的要求並不苛刻,平坦地或無雪崩危險的山坡都可以,只要雪夠深。

雪溝的挖掘方法並不複雜。用雪鏟或雪鋸在雪面上切割出一條2米長的縫,接著再沿著這條縫挖一條溝以便取雪磚。雪磚通常高40厘米、寬60厘米、長90厘米,移出雪磚後自然就形成了雪溝。小心地將移出的雪磚堆積在旁邊,它們將被用來搭建雪溝的屋頂。

待雪溝的空間足夠大之後—單人大約需要90厘米深、60厘米寬、200厘米長—就可用取出的雪磚在溝上兩兩相對靠在一起,搭建A字形屋頂。搭好屋頂後,接下來在人口處剷出階梯,在屋頂設置好通風口,再把雪磚之間的空隙填上松雪。為了讓融化的雪水不會直接滴下來打濕衣物或裝備,一定要抹平屋頂。為了擋風,可以把套上背包套的背包放在入口處,記得留下空隙通風。煮食要在雪溝外進行。

雪溝避難所通常深1到2米,內部空間足以容納整支隊伍,用防水布做屋頂,用雪塊壓住四周。若在平坦的雪原建造雪溝,可在雪溝一側堆雪,人為製造一個小雪坡,再蓋上防水布。這可以有效地遮擋風雨,但下大雪時,積雪會壓塌防水布。與其他雪制庇護所一樣,雪溝越小,保暖性就越好。

雪洞

適合建造雪洞的地點通常是陡雪坡,雪洞的堅固度取決於雪的硬度和深度。通常,洞頂厚度應超過60厘米。一個雪洞可容納數人。在硬雪中建造的雪洞,結構很穩定,但如果外面的溫度高於0℃雪洞就有坍塌的危險。此時,最好是搭設帳篷或樹坑庇護。

在陡雪坡上挖雪洞,比在緩雪坡上更容易。雪坡的坡度以30°至40°為宜,至少要有2米寬,且沒有雪崩的危險。在挖掘前,要事先探明積雪的深度,這樣才不會在還沒有完工前就挖到岩石。先挖出入口,通常寬約0.5米、高約1.5米,先向內挖1米左右。接著把入口頂部向左右兩邊擴展,挖出兩個寬約120厘米、高約45厘米的平台,此時,整個雪洞呈T字形。為了便於把鏟下的雪移到洞外,要向內挖一個橫洞。這個橫向凹槽決定了雪洞的地板高度,通常,地板應高出槽底部大約1S厘米。

繼續向內挖,向左、右、上三個方向擴展(不要向下挖),挖出雪洞內部的主要空間。雪洞外應有一個人專門清理剷出的雪,並和洞內的人換班,一直挖到雙手所及碰不到雪為止。將人口朝著坡內方向再挖60厘米,讓你有足夠的空間繼續向側邊及上方挖,到可容一人站立的高度即可,這樣就可以避免被風吹。待主洞穴挖到能容一個人順利坐下時,另一個人就可以進洞幫忙向四周擴展了。

能夠容納兩人的雪洞至少需1.5米寬,從人口到底部要有約2.1米深、高約1米。在時間和精力都允許或者有兩人以上的同伴時,可以把雪洞挖得更大一些,不過小的雪洞比較保暖。洞頂至少需有0.6米厚的硬雪才有足夠的支撐力,防止雪洞坍塌。洞頂一定要挖成圓形,這樣才堅固。

用雪塊把橫洞填滿。一個大雪塊或兩個小雪塊並起來應該可以填滿縫隙。入口處的頂部至少要比洞穴地面低15厘米,以阻擋洞外寒氣入侵和洞內暖空氣散失。用雪杖在洞頂鑽兩個小洞作為通風口,以免發生窒息。如果雪洞內溫度比較高就需要大一點的通風口。煮食區需設置在入口處,不能在雪洞內煮食。

洞頂雪面必須平滑。用雪鏟鏟掉任何尖狀凸起,這樣雪水就會順著洞壁流下,不會滴到人的身上。沿著牆腳挖一條小排水溝,導流融化的雪水。在地板上鋪上地布,不僅可以保持物品的乾燥,也可以防止一些小物品因被雪覆蓋而丟失。將背包(加上背包套)或防水布擋在洞口,以防暴風雪時雪花大量吹人,記住一定要留縫隙通風。在洞穴外圍插上標誌桿,防止有人不小自踩塌雪洞。

為了便於放登山鞋、背包、爐具、鍋具等,可以在雪洞內部再挖幾個小洞,這些小洞也可以當燭台用。為了方便進出,雪洞人口處可以適當加深。如果你精力有餘,就再做幾個雪凳和一個用餐平台,就會更有家的感覺。最後,在大家收拾行裝離開雪洞時,一定要把它摧毀,以防其他登山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走到雪洞上面,踩塌雪洞,從而發生傷害事故。

圓頂雪屋

建造雪溝或雪洞比較簡單,圓頂雪屋就不同了,它需要相當高的技巧,並且只有在低於一2℃的環境中才會穩固。當溫度超過0℃ ,雪屋就會因雪融化而坍塌。雖然如此,還是很少有人能夠抗拒建造雪屋的樂趣以及住雪屋的舒適。

選擇建造雪屋的地點應該注意以下兩點:一是不能建在雪崩的可能路徑上,二是必須要有足夠深、足夠硬的積雪供切取雪磚。雪磚一般長75厘米、寬45厘米、高30厘米,建議用方形雪鏟或雪鋸切取。如果感覺雪磚太重,搬運較困難,可以切小一點。

如果雪況不好,雪磚可能在搬運過程中斷成兩截,此時最好放棄蓋雪屋的想法,改建其他雪地庇護所。先用腳踩實雪屋地基的雪,接著放好前三塊雪磚,切出一個斜角讓後面的雪磚能夠盤旋而上,並逐漸向內收緊。每一塊雪磚的底面和每兩塊雪磚的結合面都應有一定的斜角,這樣雪牆才會以螺旋狀逐漸向內收。在砌雪磚時,一定要砌穩,方法是砌好一塊雪磚後不能立即脫手,等砌穩下一塊後才能鬆手。如果雪磚之間有縫隙,就用松雪填上。建造雪屋時可進行簡單的人員分工,即由一個人專門負責砌雪磚、抹平牆面、填滿縫隙,其他人則負責切割、搬運雪磚和填補雪牆外面的縫隙。圖中,雪磚之間的縫隙是錯開的,事實上它們可以砌成一條直線。

屋頂合攏後,從屋外向下挖一個雪洞,穿過雪牆到達屋內,作為進出雪屋的通道。通道的頂端至少要比雪屋內的地面低15厘米,這和建造雪洞時一致。通常,要在雪屋的屋頂鑽兩個通風口。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光陰樹戶外


失空斬

靠山近水扎大營


推薦閱讀:

雙11哪些東西比平時折扣最大?
始祖鳥在戶外領域的定位是什麼?
論一個人去爬泰山是怎樣一種感受?
喜歡端著碗蹲在戶外吃飯的人是什麼心態?

TAG:徒步 | 登山 | 戶外運動 | 露營 | 戶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