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動力學和精神分析有什麼不同?
心理動力學和精神分析有什麼區別嗎? 具體的差異在哪裡?
我想從具體實踐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談一談國內語境下的「心理動力學」取向的心理諮詢和精神分析之間有什麼瓜葛。
因為心理動力學取向的心理諮詢,實際是精神分析的派生物,所以想要弄清楚,還是得先從傳統意義的,或者說經典精神分析談起。
經典精神分析
在精神分析中,病人會以每周固定頻率去見分析家(每周4到5次session),這個治療可能會持續數年。在session中,病人躺在躺椅上,而分析家則坐在病人身後(此時病人是看不到分析家的)。一開始,分析家就會指導病人如何開始做「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e)。什麼是自由聯想?就是病人需要儘可能地將他腦海中出現的想法不加刪選的說出來。這實際是一個很難的過程,①因為病人會因為覺得自己的想法幼稚或者無關緊要(或者病人認為與分析無關)而選擇不說出來;②他們也會因為害怕分析家會不贊同他們的想法和觀點而不說出來;③一些想法是跟一些會令他們不舒服、難過的感受聯結在一起的,病人會因為要躲避這些不適的感受,而避免講出這些想法;④因為一些想法是跟分析家有關,所以他們會避談。以上的這些可能都會在一開始就跟病人講明,算是打預防針。恩,但病人真正困難的部分,預防針就沒卵用,下面繼續講這個困難。
病人會努力地去自由聯想,此時各種各樣的阻抗(resistances)就開始出現,令分析過程舉步維艱。(注,阻抗是什麼?簡單講就是阻止病人去自由聯想、去觸及潛意識的表現,均可以稱之為阻抗。)而當分析家發覺這些阻抗時,他們會用澄清(clarification)和解釋(interpretation)來對這些阻抗進行工作,來幫助病人克服阻抗,繼續自由聯想。而這些工作的意圖都是為了加深分析進程,繼而通過漸進的諮詢進程來完成潛意識意識化的目的。
與此同時,移情(transference)也在精神分析中被視為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探討平台。而為了使得病人能夠容易地將自己的情感、感受轉移到分析師身上,分析師必須保持自己的一個中立位置,他必須限制自己在澄清或解釋中的帶評論性的話語。而分析家在中立的同時,仍然要溫暖,共情,並關心病人。
躺椅、自由聯想、中立位置,再加上會談的穩定頻率以及強度,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強烈的移情逐漸被建立起來。病人在一個退行的狀態里,將自己過去孩童早期指向重要客體(父母/撫養者等等)的感受和想法,轉移到分析師身上,這就是移情。而移情不單單是感受和想法,還包含了對這些感受和想法的防禦,且移情不僅僅是基於過去病人在現實層面上的體驗,幻想層面的體驗也是內容之一。
病理性或者非病理性的人格特質,或者癥狀,這都來源於病人心靈內部的衝突,而這些都會在精神分析的過程中被激活,並成為移情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而對移情的工作正是精神分析治療有別於其他治療的地方。
分析師會開始跟病人沒有意識到的移情進行工作,特別是當其作為一種阻抗出現在分析的進程中時。分析師會把諮詢中的移情跟病人現下與重要客體的關係和互動,做聯繫;或者跟病人童年時期的重要關係和互動,做聯繫。
通過這樣的方式,分析師幫助病人獲知自身無意識的部分,而這個部分是跟病人在生活最難於應對的困難是聯繫在一起的。隨著病人拓寬了他們意識領域,並獲得了對自身的洞察,他們會逐漸地能夠在心理病理學、人格和生活上做出相應的適應性調整。經典精神分析將這種調整性的改變稱之為「結構性的改變「,這是說,在它我,自我和超我三者關係和排列上的改變。而分析的過程往往並不順利,持續伴隨著阻抗,一陣進展一陣又退回,但總體上是逐漸往前邁進。
Merton M. Gill曾定義精神分析包含基本的三個方面:①分析師的中立性;②移情的發展,以及依靠移情來工作;③強調以解釋作為治療干預。
雖然經典精分仍是一個好的工作方法,然而在現如今,一些新的視角是有別於傳統精分的。譬如在過去,分析被視為:病人將他的感受傳輸到一個「空白的屏幕」上(空白的屏幕是指分析師),而在現在,這個過程被形容為一個更為互相作用的、人際間的以及主觀上的互動,在分析師和病人交流之間混合著移情和反移情。
***
上述是經典精神分析的簡單描述,那麼國內談及的心理動力學取向的諮詢是什麼呢?可以肯定的是它不是分析,我個人覺得它在實踐上包括三塊:a)分析性取向的心理治療;b)動力性取向的心理治療;c)支持性心理治療;
恩,做了個小的圖表,請結合下邊的大段介紹來看圖表,如下:
***
分析性取向的心理治療(Analytically Oriented Psychotherapy)
分析性取向的心理治療需要一個固定頻率的諮詢見面,通常是每周2次諮詢但有時候會是3次。正如精神分析一樣,來訪者和諮詢師基本上不會在治療以外的時間有任何接觸。
諮詢中,來訪者和諮詢師對面而坐,來訪者會被告知這個諮詢是他們的諮詢,他們可以談任何他們想談的內容和主題,但同時也會被鼓勵去談他們在諮詢中出現的、貌似無關的想法和幻想。這個部分很像精神分析中的自由聯想,但又不完全是自由聯想,應該說是自由聯想的簡單版本。
諮詢師保持中立位置,依靠澄清和解釋來進行工作,並且嘗試最大化地使用移情來達到治療目的。而也幾乎如精神分析一樣,諮詢師也會對阻抗做解釋,並嘗試將此時此地的移情跟來訪者現在的重要關係以及重大的童年事件做聯繫,來幫助來訪者逐漸的理解他們身上的無意識部分。
即使這種使用相較於精神分析而言,仍有它相對的局限性。非躺椅的形式,使得來訪者更多地關注諮詢師,而非自身的表達和特殊習慣,往往也更難於將自身的感受投注到諮詢師身上。
雖然這個治療形式仍然是相當有效的,但沒有躺椅,不硬性強調正式版本的自由聯想,更少的諮詢頻率,這些都使得退行不會那麼輕易地出現,而移情也往往在強度和發展速度上沒有精神分析那麼強烈、快。
動力性取向的心理治療(Dynamically Oriented Psychotherapy)
動力性取向的心理治療通常是一周一次諮詢的頻率,但有時會一周兩次。來訪者和諮詢師極少會在治療以外的時間有接觸。
諮詢中,來訪者和諮詢師是對面而坐。來訪者被給予的指導幾乎跟分析性取向的治療類同,雖然有時要求報告「貌似與諮詢無關的材料」這一指導會被省略不提。
分析性治療和動力性治療主要的差別在於:後者對於移情作為治療形式的輕描淡寫。雖然移情反應可以被注意到,特別是當移情作為阻抗的形式發生時,但在這個形式的治療中,對移情的細化闡釋不會被作為治療的主要元素來加以工作。
強調的是,諮詢師和來訪者聚焦於當下的相互作用和關係,以及它們與來訪者的過去的聯結。來訪者和諮詢師一同努力去理解:來訪者當下的互動是基於他自身的敏感性、易損性以及變形,而這些是如何從過去演變至今。
在這個形式的治療中,需要養成一個好的治療聯盟,諮詢師有時是被適度理想化的。仍然有澄清和解釋的加入,但解釋是部分地被使用。偶爾的建議和心理教育也在該治療形式中被使用。
支持性心理治療(Supportive Psychotherapy)
通常是一周一次的會面頻率,但有時會增加頻率,但增加頻率的目的跟分析性取向的心理治療的目的不同,在分析性心理治療中,增加頻率是為了增加移情的強度和退行;但在支持性治療中,增加頻率的目的則相反,是為了阻止來訪者的退行——因為來訪者在基本的自我功能方面困難重重,因此退行就很危險。
也是來訪者和諮詢師對面而坐。在諮詢時間之外的接觸與否,取決於是否需要通過這樣的接觸來阻止來訪者的退行。
***
謝謝閱讀:)
參考文獻:Goldstein, W A Primer of Beginning Psychotherapy
謝邀。首先,我認為「心理動力學」這個概念欠精確。心理動力(psychodynamic)這個概念是有的,我的理解是狹義和廣義的。狹義主要是指的心理動力治療(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主要是指受過心理動力治療訓練的治療師利用精神分析的知識體系和技術,進行短頻的心理治療。一般在英國,接受過一周1-2次的治療(自我體驗),學習並接受督導2-4年,在之後能提供給病人一周不超過2次的心理治療的專業人員,叫做「心理動力治療師」(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ist)。 接受一周3次的治療(自我體驗),學習並接受督導4-6年,在之後能提供給病人一周不超過3次的心理治療的專業人員,叫做「精神分析性治療師」(Psychoanlytic Psychotherapist)。 最高級別的是「精神分析師」(Psychoanalyst),接受一周最低4次的治療(培訓分析),以便系統學習並接受督導6-10年,在之後能提供給病人一周最低4次的心理治療(躺椅分析)的專業人員。三者的從業資格可以向下兼容,但不得向上兼容,如同駕照C到A本的關係。因此,狹義的心理動力與精神分析是這個關係。而在美國,提供一周3次躺椅分析的也叫做精神分析,不過國際精神分析協會(IPA)不承認這個是「精神分析」。看上去是治療頻率僅僅差了一次每周,但是IPA很看重這個。我問過一位德國老師,他的回答是:「一周4次意味著患者一周內可以2天連著過來見分析師,而一周三次則可能不會。」 因此,我的觀點是:患者如果是一周三次的,我也建議他們不要隔天來,至少有兩次是連著兩天來接受分析,利於療效。
廣義的「心理動力」,還包括人本主義理論以及這些理論所指導的心理治療。因為人本主義也認為人不是機械的,人是有「動機系統」的,比如:自我實現的動機。因此,動力性治療包括了精神分析和人本主義的治療,以區別於CBT。
以上拙見,僅供參考。
弗洛伊德本人,將精神分析分為了三個面向:
其一是地形學(topographical,也有翻譯成拓撲學)。可以直接用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與意識(conscious)、前意識(preconscious)、潛意識(unconscious)的冰山圖來理解。
(圖片來源於google。)
其二是動力學(psychodynamic)。將行為看做是動機、驅力、需求和衝突之間互相作用,相互掙扎與妥協的結果。而這幾個因素之間互相消長,呈現出動力式的變化。
其三是經濟學(ecnomic)。說白了就是什麼有好處做什麼。但這個好處的標準,往往並不是依照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而是依照潛意識裡的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來做事情。也就是說,人們會本能地迴避痛苦,趨於快樂。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人們也常常重複著痛苦的事情,因此弗洛伊德提出超越快樂原則(beyond principle),指出快樂並不只是表面上的快樂或好結果,而是指潛意識裡很隱秘的快樂。有時候人會需要重複痛苦來達到這種內心深處的快樂。
嚴格意義上來說,心理動力學一開始只是精神分析中的一個面向。但是,用動力的觀點去理解一個人實在是太直觀方便了,而且比起其他兩個不說人話的面向,動力學的解釋是比較容易被大家所理解的。所以慢慢地,心理動力學的理論逐漸發展擴大,不僅吞併了地形學與經濟學的理論,並且經過後代理論的補充,在現代逐漸開始取代精神分析的稱呼。
所以,目前的確不太區分兩者的差別。直話說了吧,一般情況下,當你聽見別人說心理動力和精神分析時,他們通常在講同一個東西。
不過,我並不覺得心理動力已經完全取代精神分析了。並且,我覺得之所以心理動力這個詞越來越開始取代精神分析,也有一部分地區話語權爭奪的因素。精神分析已經經歷了很多代的發展,在不同地區有不同地區的發展偏向。美國的發展是比較動力取向的,他們將精神分析去神秘化、直白化,比如instinct已經太老學究,dynamic也覺得拗口,很多時候都直接用drive這個詞。也就是說,美國的精神分析是去分析化的,所以他們慢慢用心理動力來取代精神分析。隨著美國逐漸成為世界學術中心,「心理動力就是精神分析的現代發展」這個概念慢慢也擴散開來。
然而,至今歐洲大陸仍然是比較堅持精神分析的。上個月正好接待兩位來自英國tavistock的分析師,私下裡正好聊到美國和英國的精神分析。他們都表現出一副那群美國佬在瞎搞,我們歐洲大陸才是正統精神分析的態度╮(╯_╰)╭。他們黑美國的一個點,就是覺得美國太強調動力了,不夠分析。雖然現在再強調精神分析的分析性,的確有些old school了,不過我想還是有些道理在的。歐洲的精神分析,從英國的比昂(Bion)到法國的拉岡(Lacan),他們的學說越來越不說人話,很顯然是無法被歸結到心理動力學裡面的。只是隨著歐洲學術話語權地位的衰落,他們對精神分析中分析取向的堅守,依然敵不過美式動力取向的擴張。
所以,我還是會覺得心理動力只是精神分析的一個分支,精神分析的概念比心理動力更廣闊。
-----------------
20160527修正。我才發現我什麼時候把Bion當成法國人了?!Bion是印度出生的英國人,也是tavistock clinic出身,他的分析師是Melanie Klein,這麼標準的英國分析師我居然曾經以為他是個法國人!好吧,可能潛意識裡我將所有不說人話的理論都當成法國人的理論了吧…
順便吐槽一下,這個答案掛這邊這麼久,如此明顯的錯誤居然沒有一個人指出。精神分析是真的落沒了啊…
精神動力學主要是理解病人的精神運作機制,精神動力心理治療是指運用心理動力學的視角來幫助來訪者,是建立在經典精神分析、客體關係精神分析、自體心理學等理論下開展的結構化心理治療,臨床上注重操作性、結構化、系統性,一般臨床對象是比較嚴重的病人,側重從精神病理學的視角來工作。目前臨床上用的比較多的是移情焦點精神分析治療,短程精神分析治療。美國的精神分析學家科恩伯格發展的整合性客體關係精神分析理論是應用最廣的,其理論主要針對邊緣性人格障礙、自戀性人格障礙的治療。
精神分析學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是指整個精神分析歷史發展的理論和流派,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克萊因的客體關係理論、科胡特的自體心理學理論,溫尼科特、、比昂、拉康的理論都可以歸入精神分析學理論中去。嚴格的精神分析治療更加向潛意識開放,目標性沒有那麼強,側重於自我探索,面向廣大尋求自我解答的群體,分析設置上可以注重高頻率,比如一周三次到五次,時間較長(2-5年)。每一個理論流派的臨床風格不太一樣,比如客體關係側重於理解分析者的內在自體客體關係,以及在與分析師工作時呈現的內在客體關係的外在關係模式。拉康派精神分析更多運用躺椅,分析時長不固定。
挖坑。
等待有一個可以真正回答這個問題的人。或者有朝一日能填坑。
謝邀!
我先簡單說:
心理動力學 Psychodynamic 是現代的稱呼,因為嚴格來說,現在已經很少或者說幾乎沒有經典的精神分析存在。
精神分析翻譯指的是 Psychoanalysis 精神分析其實嚴格來說指的是Freud的經典精神分析,精神分析_百度百科
後期的發展在我2001年時候的新編教材上已經稱之為:Neo-psychoanalysis 新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_百度文庫這裡相關課件寫的詳細,可以參考。
為什麼說很少或者是幾乎沒有經典的精神分析存在,因為這個涉及到一個環境,某些設置:比如,躺椅(幫助退行),一周五次的高度緊密的精神分析(談話治療),看不到分析師在幹嘛,治療期間協議不能結婚離婚不能離職等等有生活重大變化事件發生,治療之外不會和分析師有聯繫,沒有雙重關係…… (如果google分析師的郵箱寫封信也算打破經典——那個年代沒有的)
很多曾經從事經典精神分析的分析師也都要面對現代生活的衝擊,包括在一個小城市去超市買東西碰面了(現實額外接觸,會破壞本身的幻想;影響分析中的移情)
另外還涉及到很多具體的研究BBC什麼有關於這些拍攝的材料。
…… 這些角度來講,經典精神分析是落寞了。
精神分析的隱私 ——這篇寫的很好。
「Psychodynamics, also known as dynamic psychology, in its broadest sense, is an approach to psychology that emphasises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psychological forces that underlie human behavior, feelings, and emotions and how they might relate to early experience. It is especially interested in the dynamic relations between consciousmotivation and unconscious motivation.
The term psychodynamics is also used by some to refer specifically to the psychoanalytical approach developed by Sigmund Freud (1856–1939) and his followers. Freud was inspired by the theory of thermodynamics and used the term psychodynamics to describe the processes of the mind as flows of psychological energy (libido) in an organically complex brain.
In the treatment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 tends to be a less intensive, once- or twice-weekly modality than the classical Freudian psychoanalysis treatment of 3-5 sessions per week. Psychodynamic therapies depend upon a theory of inner conflict, wherein repressed behaviours and emotions surface into the patient』s consciousness; generally, one conflict is subconscious.」
我找不到比較適合的中文,所以用英文。 強調人類行為、感受和情感之下的;與早期經驗或許有的聯繫;意識動機與無意識動機 …… 也是Freud開始,但是後期也都一直使用的,新精神分析比如自我心理學、客體關係、依戀理論、自體心理學、主體間性…… 也統稱心理動力。 心理動力性治療就沒有那麼緊密,一周大概一次兩次,不用躺椅,現在還有網路視頻的……(再細分的不同流派取向也有爭議)
心理動力更傾向內在無意識的衝突……
Psychology是翻譯成心理學的,所以Psychoanalysis也可以翻譯成心理分析;而心理動力講的不只是分析,現代的話最前沿的是強調分析師和分析者兩者主體間性。
比如 @清流 在這次知乎鹽沙龍第四期:心的問題 - 知識青年 - 知乎專欄有分享馬術治療,「兩個生命可以作為存在相遇」 有的時候創傷太嚴重無法與人建立關係可以從馬開始。
(其實創傷就是講對主體性的影響,出不來,或者出來的很破碎,或者不成熟……;也可以說過去僵化的防禦機制問題等,其實都是對類似現象不同角度描述,有重疊也可以細緻區分)
相遇,遇見,看見…… 動力出來,動力轉換等等…… (能量轉換,能量流淌……)
you name it
(經典的)精神分析更強調通過自由聯想來無意識意識化變成回憶修通。 (當然,這麼說簡化太多細節等)
心理動力更強調情感上的連接,連接之前是現先存在或者說展現了再連接的這類提高更好的心智……(當然這麼說也簡化和概括了)
(好吧,其實已經說的不簡單了 T T 要是能更簡單點或者有別的描述,期待看見!)
PS: 其實我對Freud的經典精神分析比較無愛也接觸很少,但是我覺得能有一個固定安心的地方自由地躺個一周五次談話在這種時代是多麼精貴的享受,而且生活還不能有變動…… (唯一的一次體驗是因為中挪精神分析高級培訓,最初沒人願意分析,我直接報名,價格真是太太太天使了,而且對象是主席那類牛人,短時間內高密集真的很爽!而且就交通和接觸這類設置來講,因為住的地方步行三分鐘,都是500米內才行,要是按照遠距離點,在路上就暈了;當時沒躺下 T T 其實動力性的味道很重,但是我也接受新精神分析,榮格派學院院長的面對面和網路分析,所以中挪時候的分析更傾向經典精神分析的味道。)
但是心理動力性談話,兩個主體間深刻而分享的對話也很有趣很有收穫。 (網路的一周三次是最高密集的,但是是網路的而且對方很年長的分析師也會講到其自身內容,這個個人分析更傾向主體間性的心理動力性,也很有效,更意識化,很有幫助,而且可以直接感受到某些網路等物理世界的影響)
綜合來講,要有錢,有閑,有需要,有機會去接觸靠譜的精神分析,還是很爽的。
https://mp.weixin.qq.com/s/rJahhmJB5--MTFKmfkKGwQ
這個短程心理動力治療的介紹代表現在全世界最高水平之一
可以看「短程精神動力學」?有時區別是精神動力學很多傳統精神分析的東西都不用了 而精神分析指傳統和最正統的那種 這是老師教我的概念 但是很多人下的定義,人和人是不一樣的
謝邀。
精神分析與心理動力兩個詞都是佛洛依德自己造的。
psychoanalysis,psychological前者是精神分析,後者是心理,最初的時候佛洛依德還是謙虛的,在psycho與analysis之間還加了一個「-」,以表示這是造詞,後來乾脆不加了,自己說了算。
心理動力psychodynamic,其中psycho源於希臘語psyche,是靈魂的意思,後來更為心靈,dynamic源於希臘語dynamis,指力量,合起來是心靈的力量。
兩個詞都是來自佛洛依德,慢慢地用心理動力代換精神分析,是一個心理諮詢人本化的過程,精神分析主語是精神分析師,強調分析的重要性,心理動力是描述的被分析者,強調關注被分析者,浪漫點解讀,精神分析改名心理動力,是精神分析師在放下自戀,尊重來訪者。
在內容上兩者是有差異的,1920年的時候,佛洛依德老了。差不多到了一個總結人生的年齡了,他把自己的理論大致分為兩大類:
1.靜態的精神結構理論
2.動態的生存本能與死亡本能
靜態的精神結構理論這麼些年也沒什麼發展,在無意識的基礎上增加三我理論,主要代表作《精神分析引論》《夢的解析》《自我與本我》,2000年的諾獎《追尋記憶的痕迹》最初是想去找「超我」的實際存在的,沒找到,所以這本書看似更像回憶錄,埃里克·坎德爾最初要找的沒找到,但是過程卻豐富多彩。
動態理論的發展就豐富了,經典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學,客體關係,自體心理,直至最後將這些理論開始融合,發展出成體系的治療理論:心理動力。
1.使無意識有意識化
2.支持薄弱的自我功能
3.使發展再現
精神分析只有其中的1。
到這裡本題的回答可以結束了,如果大家有興趣我再擴充心理動力的具體過程。回答者都會依據自己的背景來回答,也同時你會看到回答者身後的背景,從黑白中辨識出顏色。
「精神分析」在前,是初始框架,心理動力學是對這個框架的繼承,批判和新發展。
「心理動力學」裡面包含的東西很多,是受前人(心理學家)影響的,具有心理動力取向研究內容的學說的一個集合。裡面有古典精神分析的現代化,補充化,改造化(取精華去糟粕),,還有其他的學說內容,但主線的確是傳承了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研究這個心理內部現象問題比較早,後來研究的很多人,按時間順序,都會互相影響彼此的思想,而有的獨立門戶,實名反對他的前輩,就比如那誰誰和佛洛依德鬧翻了,那誰誰公開反對佛洛依德,後面就是一條從嚴格批判弗洛伊德,到復古重新考究弗洛伊德的套路(復興和改造、補充、解釋)。
精神分析是佛洛依德門派的定性稱謂,而心理動力學,是後來的人,在研究各種心理學家的學說,嘗試融會貫通,給的一個現代的稱謂,用來區分科學陣營里的「心理學」,是經過融合和改造的。
摸象,摸的地方不一樣...
心理動力學簡單的解釋就是我餓了,應該怎樣得到吃的,是摘果子還是打獵等等,而精神分析就是,摘果子還要爬樹,打獵會被獸咬,哪一個更適合我,,,
心理動力學理論起源於弗洛伊德,隨後的發展有了較新的理論。這些理論接受了很多弗洛伊德關於人腦運作的基本假設,但看重的過程與弗洛伊德不同。
精神分析由弗洛伊德創立。該理論涉及到人格和心理病理學理論。研究思維的方法和對心理病態的治療形式
推薦閱讀:
※從心理學角度上來說,夢的作用是什麼?
※《沉默的羔羊》里史達林、漢尼拔、野牛比爾,他們的行為所依據的心理路徑是什麼?
※如何文本分析 Lady Gaga 的 MV Bad Romance?
※為什麼這個人是我,而那個人不是我?
※都有哪些有趣的心理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