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巔峰之作是哪一部作品?
金庸最好的武俠小說是《天龍八部》,但是金庸最好的小說,無論從文學還是文化價值上看,那一定是《鹿鼎記》。但如果讓我選最喜歡的金庸小說,那也會是《天龍八部》。
事實上我一點都不喜歡《鹿鼎記》,但是你不得不承認的是,《鹿鼎記》寫得確實比《天龍八部》更加深刻。
問題來了,為什麼我不喜歡《鹿鼎記》,為什麼《鹿鼎記》價值很高?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問一下,大家認為《鹿鼎記》講了什麼?
我看網上很多朋友說,《鹿鼎記》就是種馬小說的鼻祖,是的,可以這麼說,但是這只是一個引子,更深層次的是,《鹿鼎記》里到處是金庸對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批判。
《鹿鼎記》本就是一派正兒八經的模樣寫的滑稽嚴肅小說,以正經的口吻徹底的反傳統,徹徹底底的武戲為文戲服務,雖然我很不喜歡這部小說裡頭的史觀,以西方的觀點看自己,東方,成了西方的偏遠地區,於是國民性、劣根性、醬缸文化等詞語成了無數讀書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武器……甚至武俠小說里,也吹響了嘲諷傳統的號角。
拋開這些,單單從金庸的歷史觀出發,我們可以看到,韋小寶是金庸筆下的歷史與文化的必然人物。對於金庸筆下的時代,這是本非常好的書,批判現實,這是最偉大的讚譽。但《鹿鼎記》在取得如此高的成就的同時,也推翻了、嘲諷著所有武俠里的是與非。
就拿 @飛花落雪的原話來說:《天龍八部》中討論的各種問題,已經遠遠超出了對現實對歷史對政治的探討,而是以悲憫之心看待人類的本身在命運面前的苦苦的掙扎和奮鬥,是一種人類對對自然對生命對愛情對理想對現實對各種生活中很多嚮往的靈魂慾望之探究。對人性本身的探討,這是任何一部偉大的著作都繞不開的命題。
問題在於,作品究竟是主題更加宏大好,還是寫得更加好為好?
《天龍八部》是眾生相,《天龍八部》寫的是「人性」,寫得極為出色,我個人也是愛極,但是這部小說只說了「人性」,並沒有涉及更深層次的——「救贖」。
蕭峰出場時是頂天立地的大豪傑,但是後來的他陷入了困苦中,沒有法子走出來,愈發難受,最終只有自盡。
段譽「向來痴,從此醉」,後來的他一直沉迷於對王語嫣的愛戀之中,走不出來。
是的,寫了出來,但沒有解決,所以《天龍八部》只是一部「人性之書」,而不是一部「人性與救贖之書」,救贖不是慾望的滿足,而是我們自己的心境體悟,那個取與舍之間的轉變。
我很喜歡《天龍八部》,可惜《天龍八部》沒了走得更遠,怎麼才能走得更遠?讓慕容復慘敗後得到人生新體驗,讓游坦之能有更多的成長,讓蕭峰能有更多的體驗。
你可以把這一切歸結為「宿命」,但是就像掃地僧,是寫出逃不出「宿命」更好,還是寫出得到「救贖」更好?《天龍八部》足夠好了,但它沒有做到最好。
但是《鹿鼎記》是巔峰,因為它做到了,它做到的不是「人性與救贖」,而是另一個母題下面的極致。
傳統。
金庸在《鹿鼎記》里展現的是五四方法,我不喜歡這種批判,我不願去談貧窮線以下的人的「醜陋」,那是一種高高在上。
但是金庸特別聰明、厲害,他寫的不止是普通民眾,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沒有一個人沒有被批判,康熙、索額圖、吳三桂、陳近南、賈老六、韋春花,而金庸藉助韋小寶穿插其中,構成一幅傳統文化下的大觀。
完全是不露痕迹地告訴你,已經爛在骨子裡了。
我不喜歡,因為我認為金庸的出發點就是錯的,比如他沒有寫出清初滿人對漢人的政策,所以筆下的以康熙為代表的滿族官員沒有那麼可恨,但是我也承認,在金庸的筆下,在金庸的那個平行世界裡,真的是完完全全寫出了中國傳統社會,哪怕是「盛世」,也已經爛在根子里了,無論是誰。
這是很了不起的價值顛覆,雖然它嘲笑著所有的是與非,但是金庸確實寫進了自己的小說里。
《鹿鼎記》寫的不是官場,也不是泡妞,而是傳統。
無論是市井(妓院)還是官場(朝廷),無論是白道(天地會、少林寺)還是黑道(神龍教),都混得如魚得水,韋小寶大字不識一個,武功平平,但身有四寶,沖入敵陣之中,卻是履險如夷。那四寶?第一寶, 匕首鋒銳,敵刃必折;第二寶,寶衣護身,刀槍不入;第三寶,逃功精妙,追之不及;第四寶,雙兒在側,清兵難敵。
什麼意思?
說白了就是,要麼我就偷偷摸摸搞偷襲,要麼我就早點準備好脫身。
歷史上康熙不一定如此英明,陳近南也不一定如此愚忠,索額圖也不一定如此不堪……這些人物出現的唯一目的都是——作為韋小寶的陪襯。重要的並不是這些人是不是這樣,而是這些人是不是可能出現在傳統社會中,金庸在《鹿鼎記》後記說,「在康熙時代的中國,有韋小寶那樣的人物並不是不可能的事,作者寫一個人物,用意並不一定是肯定這樣的典型」,就是這個道理。
為什麼韋小寶可以「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因為當時的社會環境,就是那樣的「海」,那樣的「天」。
韋小寶身上溯及的是,傳統的社會體制、傳統的中華文化以及所誕生的國民性。
韋小寶的是中國文化圈的產物,自然也能在中國文化圈內大行其道如魚得水。
至於最妙之筆,大家看我在如果不開上帝視角,《鹿鼎記》里各組織眼中的韋小寶是什麼樣的? - 孔鯉的回答和金庸小說中有哪些很正經的描寫但卻「細思笑尿」的?- 孔鯉的回答里的最後一段吧,這裡就不貼過來了。
以後有機會逐章分析。
金庸最好的武俠小說是《天龍八部》,但是金庸最好的小說,無論從文學還是文化價值上看,那一定是《鹿鼎記》。因為《鹿鼎記》也嘲諷了俠,它嘲諷了所有的價值觀。這個問題,看了良久,最後決定將之解決了。
毫無疑問,巔峰之作,是天龍八部。
因為,天龍八部是莊嚴的正劇,是典型的對人性的具有宿命感進行思考與反思的正劇。天龍八部中討論的各種問題,已經遠遠超出了對現實對歷史對政治的探討,而是以悲憫之心看待人類的本身在命運面前的苦苦的掙扎和奮鬥,是一種人類對對自然對生命對愛情對理想對現實對各種生活中很多嚮往的靈魂慾望之探究。對人性本身的探討,這是任何一部偉大的著作都繞不開的命題。托爾斯泰干過,陀思妥耶夫斯基幹過,曹雪芹干過,馬爾克斯干過,金庸也干過。不過金庸干過這樣命題的書,只有兩本,天龍八部和連城訣。只可惜連城訣架構太單薄了。
如果說歷史,政治,文化是人類在人性的表象體現,那麼,宿命命運輪迴等等,是根基於人性在世界上的自我實現了。
天龍深化了普通人,在面對自然面對矛盾人性上的探討。每個人都在宿命面前苦苦掙扎,苦苦執著。佛說佛家七苦。依次為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
我們每一個人何嘗不是活在這七苦之中,韋小寶、令狐沖,連愛別離和怨憎會都勘悟不了,還談其他?笑傲江湖和鹿鼎記,所做的是對現象的描述,當然,我並不是說他們不高明,我只是說,面對天龍這麼龐大的主題,一開始他們就敗了。至於金庸的其他小說,就只能算俠義小說了。這就是天龍和金庸其他小說之間的最根本的差距。
鹿鼎記偏重於玩世不恭,而笑傲江湖偏重於政治鬥爭,而這些在天龍中,只不過是其中的殘垣斷章。是天龍八部龐大的人物線之中的某幾部,或許你感覺令狐沖夠放蕩,韋小寶夠瀟洒,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韋小寶連情慾都擺脫不了,而令狐沖只能逃避現實。天龍體系中,他們充其量就是段正淳和類似「函谷八友」的之類的這樣的角色,對命運的領悟差逍遙子都遠。
而至於岳不群,康熙等等,在天龍中,也不過就是耶律鴻基、段正明和慕容復這樣的背影而已。你感覺他們都夠牛逼,夠瀟洒,計謀百出。而在佛的眼中,在生命的嚴苛規律當中,他們也不過是掃地老僧說的那幾句話。
王霸雄圖,血海深仇,盡歸塵土。
我們才活了多久,還不知道命運的無常。而李秋水死的時候說的這樣的話,你感不感慨?你我在自然的規律面前或許就是:
師姊,你我都是可憐蟲,都..都..教這沒良心的給騙了,哈哈,哈哈,哈哈!
令狐沖和韋小寶是不是可憐蟲?而蕭峰、虛竹、段譽呢?
你我呢?
現在的你我,千百年後的你我,都逃不脫這茫茫的宿命。而所謂的政治情仇情懷,更是宿命中繞不開解不了的難念的經。
來看看,這人生的起落、沉浮,命運的詭譎、弄人。天龍章節詞五首:
青衫磊落險峰行,玉壁月華明。馬疾香幽,崖高人遠,微步轂紋生。誰家子弟誰家院?無計悔多情。虎嘯龍吟,換巢鸞鳳,劍氣碧煙橫。
向來痴,從此醉,水榭聽香,指點群豪戲。劇飲千杯男兒事,杏子林中,商略平生義。昔時因,今日意,胡漢恩仇,須傾英雄淚。雖萬千人吾往矣,悄立雁門,絕壁無餘字。
千里茫茫若夢,雙眸粲粲如星;塞上牛羊空許約,燭畔鬢雲有舊盟,莽蒼踏雪行。赤手屠熊搏虎,金戈蕩寇鏖兵;草木殘生顱鑄鐵,蟲豸凝寒掌作冰,揮灑縛豪英。
輸贏成敗,又爭由人算;且自逍遙沒誰管,奈天昏地暗,斗轉星移;風驟緊,縹緲峰頭雲亂。
紅顏彈指老,剎那芳華;夢裡真語真幻。同一笑,到頭萬事俱空。糊塗醉,情長計短。解不了, 名韁系嗔貪。卻試問,幾時把痴心斷?燕雲十八飛騎,奔騰如虎風煙舉;老魔小丑,豈堪一擊,勝之不武。王霸雄圖,血海深恨,盡歸塵土。念枉求美眷,良緣安在?枯井底,污泥處。酒罷問君三語;為誰開?茶花滿路。王孫落魄,怎生消得,楊枝玉露;敝屣榮華,浮雲生死,此身何懼。教單于折箭,六軍辟易,奮英雄怒。
個人最喜歡第二首和第三首,草莽英豪的氣勢一讀就出。
為什麼蕭峰要死掉? - 飛花落雪的回答
關於這個問題我的這個回答裡面我有更系統的論述。
@孔鯉 和 @飛花落雪 兩位說的比較詳細,我再補充一點。
一部作品是否巔峰,是要從多個方面來綜合評估的,篇幅、結構、情節、人物幾個方面都達到上乘,才能稱得上巔峰。另外,一部作品要想從流行文學上升到經典文學層次,內里必須要有一些反思或者批判,因為只有作品裡蘊含了深層的東西,經得起反覆咀嚼,才值得一遍一遍去回味。
現在對於金庸作品的好壞,基本有一個定論,即時間越靠後,作品質量越高,這個毋庸置疑。但是後期的幾部,究竟哪一部稱得上「最」,有待商榷。我們先按照上段幾個要點,參照下面的年代表,看一下這些作品的巔峰程度。
作品名稱備註《書劍恩仇錄》1955年《碧血劍》1956年《射鵰英雄傳》1957年—1959年《雪山飛狐》
1959年《神鵰俠侶》1959年—1961年《飛狐外傳》1960年—1961年《白馬嘯西風》
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倚天屠龍記》
1961年《鴛鴦刀》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連城訣》1963年,又名《素心劍》《天龍八部》1963年—1966年《俠客行》
1965年《笑傲江湖》1967年《鹿鼎記》1969年—1972年《越女劍》1970年,附在《俠客行》之後的短篇小說
從這個年代表上來看,金庸作品真正開始出現批判與反思的內容,是從連城訣開始的。連城訣相當於哈利波特系列電影里的阿茲卡班的囚徒,從這個時候開始,金庸武俠的成人童話屬性中的童話成分少了,成人屬性多了。在這部小說里,第一次全面描寫江湖的陰暗面,所有的大俠都是偽君子,連梅念笙也不例外。狄雲和丁典一個質樸一個痴情,兩個真性情的漢子反倒在江湖上無法生存,這讓人看了滿心悲憤。雖然最後也是以主角隱居作為結束,但卻是無可奈何心灰意冷式的,與楊龍二人的隱居大相徑庭。依照這本書,我們可以建立一個理論,但凡一個作家的某一部作品變得跟之前的作品風格完全相反,那麼他已經開始反思自己的作品了。
我們還可以通過這個年代表看一下各書主題,側面看一下金庸的心路歷程:
書劍恩仇錄、碧血劍:恩仇與匡扶
射鵰英雄傳:戰爭與馳騁
雪山飛狐:爭鬥與抉擇
神鵰俠侶:俠義與浪漫
飛狐外傳:恩仇與抉擇
倚天屠龍記:道義與擔當
連城訣:慾望與算計
天龍八部:命運與抗爭
俠客行:自我與人生
笑傲江湖:鬥爭與脫離
鹿鼎記:世俗與圓滑
看完這些,我們大致有一些判斷了。這一長串的主題變化,其實也是金庸自己的成長曆程,連城訣以前,金庸自己還懷著年輕人的浪漫,到連城訣時,開始看到那些陰暗,並在天龍八部里反思它們。到了俠客行,這種反思回歸自身。而到了笑傲江湖,仍是在反思批判,但是目光已經擴展到了江湖,或說政治。最終到了鹿鼎記,金庸49歲,說他老了也不為過,批判心已經很少了,當年的年輕人真正進入了世俗,開始享受圓滑在社會上的功用了。
從金庸自身來講,當然得首推《鹿鼎記》為巔峰之作,因為這部書是真正的集大成者,文筆爐火純青,情節駕馭純熟,人物刻畫生動,這些無論從何處來看,都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我們一定不要忽略一點,作品是要考慮受眾的,既然是武俠作者,那作品裡俠的成分不能太少。作品可以陰暗,可以反思,但不能缺少快意,更不能反武俠,加入老成人的那些思想,循循善誘叫我們做一個世俗人。從這一點上,我比較推崇《笑傲江湖》與《天龍八部》,既有沉重的東西,也不缺少浪漫。
但笑傲限於篇幅,雖然是一流作品,但難登巔峰。天龍情節更加光怪陸離,場面也波瀾壯闊,有恩,有仇,有壓抑,更有發泄,有冰窖纏綿的幻想,也有樹邊解手的現實。人物塑造更是登峰造極,稱得上是江湖的百科全書。並且在寫這部書時,金庸正當年富力強,對故事節奏的掌控,和對場面的駕馭,都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這是前期與後期的金庸無法比擬的。
所以,最終我的跟孔鯉和飛花落雪沒啥出入(有點說了半天白說了的感覺),天龍八部,為武俠第一,鹿鼎記,為金庸第一。
如果按這個標準,我認為是《射鵰英雄傳》。
我挺喜歡這個標準。
表面上看,金庸有意避開了後人成功評出他有「巔峰之作」的局面。
一、金庸在48歲時決定封筆,48這個歲數對球類運動員、喊麥直播藝人和前列腺來說,的確頹勢難挽,但48歲對一個腦力勞動者、一個創作者而言,還遠未到厚積薄發的黃金時代。所謂巔峰之作,必是有過上升期,有過峰值,爾後有過衰落的過程中的相對最高點或階段。金庸在上升期時突然選擇封筆,就不會表現出任何衰退的跡象。
二、封筆後,金庸花了大量時間精力對舊作進行修訂。儘力提高產品的下限。幾天前我在另一篇評金庸武俠的回答中提到」武俠小說是為屌絲造夢的爽文「,觸動了一些金庸迷的痛覺。金庸在後期修訂中讓自己的武俠區別於傳統武俠,區別於世俗讀物。我曾說傳統武俠最糟粕的就是恩怨情仇,開篇你爹就殺了我爹,我一個浴血孤嬰,山裡苦練18年,殺父之仇不共戴天,下山時打扮得跟神風敢死隊似的,結果一進縣城就愛上仇人的女兒,你說這可咋整??!!
三、金庸去寫武俠,並非懷揣武俠夢、努力產出好作品那麼單純。1972年封筆,73年春見了蔣經國,1981年見了鄧小平,84年見了胡耀邦,93年見江澤民,97前為香港回歸效力良多,也躋身香港政要行列。或許在很多人眼中,金庸最大成就便是這15本武俠,但你知道嗎,《明報》創辦之初,是以武俠連載、煽情新聞和馬經三大法寶,讓《明報》能抓住世俗小男人的眼球勉力維持生計的。在傳統世界,武俠作者與戲子、說書人類似,是世間末流,並非今天這樣的社會地位。武俠之於《明報》,和武俠之於政客金庸,都是低開高走的一個始端。我不能妄自揣測寫武俠是金庸上升的一個跳板,但我想,寫武俠決非他的終極目標。
綜上三點,金庸武俠是一個品質上升而又戛然而止的過程,又經歷了精修,是不可多得的武俠小說精品。而緣於其特殊的發展經歷,金庸武俠沒有衰退期,因此沒有巔峰可言。
=========================
那麼,讓我們把眼界放得微觀一些,僅限於金庸武俠內部,再以作者」俠「的發育成長經歷來看,是否能得到一個曲線,並找到其峰值?
之前說到,《書劍》作為金庸第一部武俠,帶有濃重的」江湖術士、義結金蘭、蜂擁而上「套路的布朗運動式的盲目感,之後在《射鵰》中,金庸開始思考」俠「的三個終極問題,我從哪個門派來?我TM今天要殺誰?殺完我又去幹嘛?有人說,『《射鵰》《神鵰》《倚天》分別對應儒俠、道俠、佛俠,這觀點很有意思。我也曾想過它仨是」俠「的進化史,郭靖死守襄陽,楊過夜審奸臣,無忌率教反元,朱元璋呵呵。這三句半式的發展與轉折,是金庸的一次思考與試驗。無忌不能得天下,不單是因為小說嵌入歷史不能更改。俠是官的監督與挾制,俠得了權,便不再是俠,而是官。這便是屠龍與倚天相互平衡的世界。我在如何評價金庸筆下的周伯通? - 獅子的回答 - 知乎的後半部份中展開過關於官俠體系問題。
飛狐碧血白馬鴛鴦俠客越女,要麼看過忘記,要麼沒看,抱歉,不能全面而客觀。
天龍八部,無疑是金庸的一場大秀。以小說人物暗合八部眾,以三個男主線索交纏互織,關聯了當時宋、遼、金(胚胎期)、大理、西夏、吐蕃列國,出場人物多到TVB龍套不夠用,得了一個」有情皆孽、無人不冤「的不是道理的道理。
天龍有個問題,誰是主角?誰是大俠?我也曾想過三主角相當於射鵰三部曲的儒俠、道俠、佛俠,喬峰的確死得像個愚忠儒生,虛竹也自始至終守著佛性,但段譽更像性衝動版的阿拉蕾。估計大家都以喬峰為首,視為天龍的主角、大俠之魂,但我覺得喬峰在天龍中前一半被父仇驅動,後一半被小姨妹折騰,沒有明確目的和抱負,難免讓我覺得黯淡。
笑傲江湖,嗯,我又想齣戲地說一下時代背景。62年,大陸餓得不行,香港出現大批難民潮。當時各報表現都很保守,《明報》在以上述三法寶積累了一批觀眾後,果斷以時評轉型,開始關心大陸局勢。難民潮讓每個香港人都切身體會了身後大國湧來的波瀾,他們需要了解那邊的事態,《明報》滿足甚至引領了他們的需求,並在隨後的文革中真正崛起,成為香港最好的新銳報媒。
笑傲江湖寫於1967年,其中的政治引喻非常明顯,可以說是一部為政治而寫的武俠。在笑傲中,江湖所有人都受到了關於登頂的影響,欲獨裁者前仆後繼。為了不讓屠龍少年變為惡龍,笑傲的主角是一個古龍式的嗜酒少年,瀟洒浪蕩,超然世外,失意時心系綠竹翁的生活。但令狐沖顯然政治格局不夠高,笑傲若以林平之、岳不群、任我行等人為主視角,會更切題。
最後面世的是鹿鼎記,這是一部與正史細節嚴重契合的小說,真實人物登場率唯有日本光榮公司的作品可以超越,金庸在這部作品中展現了一個史學家的資料庫,我之前說的厚積薄發感開始顯現。
出乎意料的是,這部武俠的主角是個不懂武功的人。我的理解,這一設定已經預示了金庸對武俠小說去意已生。
鹿鼎記中誰是俠?俠是被少主一劍穿胸的天地會陳近男,臨終前以一句」我一生為國為民,無愧於天地「自慰;俠是愛上少年英雄的王屋派曾柔,在妓院大床上被操完才發覺對方是婊子的兒子、韃子的探子。最好的喜劇,內核是悲劇。看不到這些,只沉湎於韋小寶得了寶藏與七美的,是金庸的腦殘粉,換個時代,他們會去買《小時代》。·
看到」金庸的巔峰之作是哪一部作品?「這一問題時,我馬上意識到這會是天龍與鹿鼎的撕逼戰,但點進來看後發現,射鵰也是一大主力。如果用」虎頭-豬肚-豹尾「模式來看整個金庸武俠的歷程,射鵰是虎頭,提出了俠的思考,給了我們一位郭巨俠;天龍是豬肚,萬象紛雜,本應由巨俠說出的點題台詞,一半給了喬峰,一半卻給了包不同;笑傲是豹尾,展示了由俠獨裁的局面,以及獨裁俠黑化的幾乎必然性。至於鹿鼎記,我將之視為武林版的《官場現形記》,於我而言,那不是武俠。
俠已死。
但,俠該死么?
俠是我們少年心中的夢,人類社會,成熟即是親手掐死自己心中英雄的過程,而那份掙扎與不甘,便是你的青春。所以韋小寶並不可愛,他沒有這部份心路歷程。
今天這世界仍有俠么?在我心中,愛德華.默羅、阿桑奇和斯諾登便是俠。
全職俠註定孤獨,但若你能在人群中挺身而出,揭穿碰瓷力挺扶起老太太的學生,做一回客串俠,那麼,你仍有一點俠心,這世界仍有希望。
第一梯隊:《天龍八部》、《鹿鼎記》
第二梯隊:《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神鵰俠侶》、《射鵰英雄傳》
第三梯隊:余者
難道只有我一個人認為是射鵰英雄傳?
笑傲江湖,我認為最好。天龍太跳躍,太散不統一,寫得不細,有些粗心。神鵰線條單一,意淫過度。鹿鼎記開篇多匠氣,後面無靈氣。
仔細看書,金庸自己說了是《鹿鼎記》,如下:
遇到初會的讀者時,最經常碰到的一個問題是:「你最喜歡自己哪一部小說?」這個問題很難答覆,所以常常不答。單就「自己喜歡」而論,我比較喜歡感情較強烈的幾部:《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飛狐外傳》、《笑傲江湖》。
又常有人問:「你以為自己哪一部小說最好?」這是問技巧與價值。我相信自己在寫作過程中有所進步:長篇比中篇短篇好些,後期的比前期的好些。不過許多讀者並不同意。我很喜歡他們的不同意。 ——三聯版《鹿鼎記》後記
「長篇比中篇短篇好些」——
後期比前期好些——
笑傲江湖!
重讀笑傲江湖,依然感觸良深,這是一本不朽之作,我個人對他的評價超越金老過往所有的作品,在同類型的文學作品當中說是巔峰之作也不為過,金老表現出來的敘事手法純熟、結構布局的巧妙、人物塑造的繁複已臻化境,當然技法是一方面,笑書更是一本自由主義讚歌,這個主題我認為超越以往金作當中的那些家國情仇!
宏大敘事:
笑書開端以福威鏢局的滅門慘案開始,和所有此類作品一樣,禍起武功秘籍,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林家慘遭血洗以後,主角身負血海深仇,學成復仇,相信大家都以為林平之應該是男主角,誰知金庸筆鋒一轉,令狐沖的出場是由儀琳的旁白完成,坐斗這一章寫得可謂精彩之極,看了這一章一個無拘無束、浪蕩不羈的浪子形象呼之欲出,金老對令狐沖性格的鋪墊非常重要,試想如果令狐沖不是這種性格換成郭靖能夠領悟到獨孤九劍的武學哲學嗎?書中另外關於敘事一段印象較深的,就是令狐沖化妝成吳天德一路跟隨恆山派保護的那一章,多線敘事、環形敘事、繁而不亂,伏擊這一章完全可以拍成類似於低俗小說這樣的電影!不得不感嘆金老結構掌控的功力!
殘酷的政治鬥爭:
笑書寫於1966年,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很多人認為是影射了當時的政治現實,這個不作多說,翻翻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政治鬥爭從來都是殘酷的、骯髒的!衡山派劉正風因為藝術審美上的趨同和魔教曲洋交往,慘遭滅門,令人悲憤難當,政治鬥爭的殘酷可見一斑,一旦被扣上路線不對的帽子,就無法全身而退!看看多熟悉啊,左冷禪之流以名門正派自居,肆無忌憚地使用合法傷害權,視劉的家人為草芥,令人同情的劉正風何嘗不是,他要一把火燒掉衡陽城妓院的時候,有考慮過那些*河蟹*的命運嗎?如果認為自己永遠是正義的一方,為有了這個立場可以為所欲為的時候,有一天相同傷害必然會波及自己身上!慈眉善目的方正、沖虛遊說令狐沖阻止左冷禪並排,最直接的原因是左一旦做大,可以威脅到代表傳統勢力的少林、武當的地位,這裡面沒有所謂的正義,只有政治博弈相互間的算計!令狐沖這種人天生嚮往無拘無束的生活,對政治鬥爭保持本能的厭倦,任我行復辟成功,魔教教徒那些馬屁口號聽在耳里,如坐針氈,隱退是他這樣的人最好的歸宿!
沒有贏家的愛情:
金庸書中的女性,我是非常欣賞任盈盈的,明知自己深愛的人心裡裝的是另一個她,但依然傾注了所有!在這個三角戀當中,任盈盈不能算是勝利者,但她用她的智慧、胸懷做的是最優化的選擇,令狐衝心里裝著他小師妹,她給予的不是責怪和抱怨更多的是寬容和理解,當然聖姑眼光獨到、早已吃定了我們的華山大弟子!她知道總有一天令狐沖會陪她一起看細水長流!任盈盈的愛是深沉的,幾個人的情感糾葛沒有贏家,但無疑她是一流的輸家!命運卻和令狐沖開了個玩笑,他最愛的人死在丈夫的劍下,自己卻無能為力,書中嶽靈珊之死充滿無力的宿命感!「這日清晨起來,只見岳靈珊的墳上茁發了幾枚青草的嫩芽,令狐沖怔怔的瞧著這幾枚草芽,心想:「小師妹墳上也生青草了。她在墳中,卻又不知如何?」看到這段忍不住潸然淚下!《明報》
鹿鼎記
但是鹿鼎記不是那種能讓人一口氣讀下去的小說,開頭要看下去就不容易,到進了皇宮就緩一緩,和小玄子的對手戲有意思,看到吳應熊就不耐煩,也不喜歡方怡的戲份。千頭萬緒都要在前兩冊鋪墊,難免讓人一頭霧水。
去五台山找老皇帝很有趣,看到去神龍島就不耐煩。還有韋小寶和九難百計避敵、指揮手下捉弄鄭克塽的部分也很難熬。之後最大的閱讀障礙就是去雲南回來在路上遇到一個老叫花(吳六奇),推牌九吖莫名其妙,看了好幾次都看不下去。直到有一天,皓子哥和柳承敏的決賽結束,我含著淚兒撇著嘴兒把沙發墊子扔了一通泄憤,就抹著淚兒拿著鹿鼎記第四冊繼續讀,熬過了這一部分,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脈一般,好像大河流過了所有的險灘峽谷,來到了一望無際的平原,吸納了所有的支流,浩浩湯湯,以無可阻攔的氣勢奔流到海不復回。從此這本書就再沒有阻礙閱讀的部分了,一口氣讀到最末。
才發現這本書真好吖,完爆其他。倪匡把它排第一,倪匡是對的。~(≧▽≦)/~
只看書劍恩仇錄里陳家洛的丫環伺候他吃甜嘴兒,鹿鼎記里韋小寶的手下伺候他「寫奏章」,都是學紅樓夢,後者比前者老辣多少,就知道他一直在進步。
《射鵰英雄傳》
1.國家與江湖的緊密相連是金庸小說的最大特色。而此書是其風格成熟後第一部「傑作」、甚至是影響力最大的一部作品,以至於神鵰、倚天莫不頂著其續作的招牌形成三部曲。
郭靖引出家國離恨(開頭與結尾),黃蓉引出江湖情仇(中間部分)。
武穆遺書,關乎民族;九陰真經,屬於江湖。
2.寫作難度大。
金庸男主和他的後宮團們:楊過和小龍女陸無雙程英公孫綠萼郭襄郭芙,張無忌和朱九真趙敏蛛兒周芷若小昭,令狐沖和岳靈珊任盈盈儀琳,段譽和王語嫣木婉清鍾靈曉蕾,韋小寶和蘇荃雙兒沐劍屏曾柔方怡阿珂建寧........
是不是覺得靖哥哥特別可憐?????就黃蓉華箏兩個!(秦南琴只在連載版出現,後被刪節)
當今網路武俠玄幻,【龍傲天】居多,你覺得單純是為了滿足男人YY?NO!幾乎同步地「開展新劇情+攻略新妹子」,其實很多時候是他們需要新妹子來開展新劇情!圍繞這個新妹子的背景展開新副本。(當然,單純為了主角多攻略幾個妹子而展開無關劇情的也不少,純粹是作者擼多了。)這也是為什麼起點文學「楊過、張無忌模式」甚囂塵上的原因。
郭靖從闖蕩中原開始,就和黃蓉一路前行,女主的戲份之多、風頭之勁為金書第一,甚至是男權思想主導下金書的一個異類。其他書里,打boss的任務也基本都是男主完成。射鵰四大boss,歐陽鋒(幾句話逼瘋)、楊康(幾句話玩死)、歐陽克(設計玩殘,楊康收人頭)、完顏洪烈(設計生擒、送去砍頭),都是女主直接或間接收拾的........
4.「楊過、張無忌模式」和「韋小寶模式」是強調主角的存在、配角都成了陪襯,而射鵰和笑傲江湖在故事結構上很像,都是「淡化」主角,各種群雄才是主角,而主角只是「線索般的人物」,這種武俠小說是極為難寫。
這也就解釋了郭靖為什麼被描寫成「笨蛋」,而令狐沖則一直病歪歪的鬼樣子。於是,歐陽鋒洪七公黃藥師老頑童、東方不敗岳不群,大家耳熟能詳,這兩部小說里的配角被改編為同人作品是最多的。
5.警世良言
周伯通道:「他那些仇人本來都已四五十歲,再隔上這麼四十多年,到那時豈還有不一個個都死了?哈哈,哈哈,其實他壓根兒不用費心想甚麼破法,鑽研甚麼武功,只須跟這些仇人比賽長命。四十多年比下來,老天爺自會代他把仇人都收拾了。」
——黃裳天下無敵,然而無用。
黃蓉說道:「誰說你是天下第一?有一個人你就打不過。」
歐陽鋒道:「是誰?是誰?叫他來跟我比武。」
黃蓉道:「他名叫歐陽鋒。」
——追求天下第一的人是個瘋子,他卻永遠打不贏自己。
成吉思汗嘆道:「縱有明珠千顆,亦難讓我多活一日!」
「我一生縱橫天下,滅國無數,依你說竟算不得英雄?嘿,真是孩子話!」在馬臀上猛抽一鞭,急馳而回。當晚成吉思汗崩於金帳之中,臨死之際,口裡喃喃念著:「英雄,英雄……」
——戰無不勝的鐵木真戰勝不了死亡,臣子阿諛的英雄也不是個英雄。
——可謂前後呼應,從靖康之變說起,一股悲慨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中段涉及大篇幅的江湖恩怨,在結尾處了結,並讓位於亂世之思。江湖武俠、是非成敗終究淹沒於歷史洪流之下,幾個人的爭名奪利、糾纏恩仇,說起來,不過爾爾。而」創造歷史「的成吉思汗當真就是不朽?
《射鵰英雄傳》。背景宏大,筆勢綿密,氣象萬千。相比於金庸其他作品情節偶爾的突兀,射鵰給人以淵臨岳峙、法度森嚴之感。
近來興起,又讀了一遍射鵰,若說鹿鼎記是獨孤九劍,破盡招式,封劍於冢。天龍八部是易筋經,掀去皮相,洗髓易筋。射鵰便是降龍十八掌,光明正大,威猛無儔,決不輸前二者,環顧諸家,少有抗手。
李萍將兒子摟在懷裡,輕輕說道:「二十年前,我在臨安府牛家村,身上有了你這孩子。一天大雪,丘處機丘道長與你爹結識,贈了兩把匕首,一把給你爹,一把給你楊叔父。」一面說,一面從郭靖懷中取出那柄匕首,指著柄上「郭靖」兩字,說道:「丘道長給你取名郭靖,給楊叔父的孩子取名楊康,你可知是什麼意思?」郭靖道:「丘道長是叫我們不可忘了靖康之恥。」李萍道:「是啊。楊家那孩子認賊作父,落得個身敗名裂,那也不用多說了,只可惜楊叔父一世豪傑,身後子孫卻玷污了他的英名。」嘆了口氣,又道:「想我當年忍辱蒙垢,在北國苦寒之地將你養大,所為何來?難道為的是要養大一個賣國奸賊,好叫你父在黃泉之下痛心疾首么?」郭靖叫了聲:「媽!」眼淚從面頰上流了下來。李萍說的是漢語,成吉思汗與拖雷、諸將都不知她語中之意,但見郭靖流淚,只道李萍貪生怕死,已將兒子說動,均各暗喜。李萍又道:「人生百年,轉眼即過,生死又有甚麼大不了?只要一生行事無愧於心,也就不枉了在這人世走一遭。若是別人負了我們,也不必念他過惡。你記著我的話罷!」她凝目向郭靖望了良久,臉上神色極是溫柔,說道:「孩子,你好好照顧自己罷!」說著舉起匕首割斷他手上繩索,隨即轉過劍尖,刺入自己胸膛。個人認為是鹿鼎記,雖然不喜歡。其次是天龍八部。我個人喜歡的卻是連城訣和白馬嘯西風。
一個觀察,似乎很多人都不好意思對《鹿鼎記》說重話,儘管很多人在討論的時候都流露出不喜歡,但都有意無意地避開對小說本身的批評,而是春秋筆法說它世相百態辛辣諷刺是金庸告別「俠」之後立意更加高遠更成熟的作品云云…
天龍八部、笑傲江湖、乃至射鵰,我都能說出不少「巔峰」的理由,但鹿鼎,有點強答——雖然很多前人評論里都愛把鹿鼎記樹為巔峰,可從這裡諸多答案里也可以看出來,大家都挺默契地有種忽視鹿鼎記的傾向。
我自己坦白,我從來沒讀完過鹿鼎記。
在功能性上它無法帶給我足夠的閱讀快感,當然金老在後記里也很抱歉:「韋小寶是無法代入的」;在主題性上我覺得它處於一種不上不下的尷尬境地:它在保留了金庸武俠世界觀設定的同時,放棄了金庸武俠題材賴以築基的種種精神核心,但在韋小寶身上、和韋小寶生髮出的故事上灌注的對國人的觀察和思考(金老自己說有借鑒阿Q)並不夠成功,更多顯示在一些有明顯設計感的橋段上。不論是故事還是主題,更多地是感受到金老在探索上的勇氣,而非高度。
如果覺得內容還行,希望能關注公眾號:六點不晚 (id:liudianbuwan),我主要在那邊努力做更精細的寫作。
我倒覺得金庸最成功的並不是某一部作品,而是他關聯性極強的世界構架和價值體系。
一九五五年查良鏞以金庸為筆名,繼梁羽生之後,在《新晚報》發表武俠連載小說《書劍恩仇錄》。他巧妙地運用民間流傳清帝乾隆疑係海寧陳世倌(曾任文淵閣大學士)後人的說法,又杜撰出「紅花會」(反清復明組織)總舵主陳家洛,作為乾隆的同胞兄弟。於是小說即在這樣兩極衝突、滿漢對立的野史布局下展開;再穿插了陳家洛與霍青桐、香香公主之間的悲歡離合,極盡波譎雲詭之能事。《書劍恩仇錄》(新版改名《書劍江山》),共二十回,都六十萬言;雖然僅只是金庸的武俠處女作,但文采斐然、對白傳神;處理群戲場面,繁而不亂。啼聲初試,即一鳴驚人!與梁羽生同時創作的《七劍下天山》比較,二人均善於結合歷史傳說而虛構人物故事;而金庸運筆不測,尤饒奇趣!其小說聲口之佳,直逼白羽,且駸駸然有後來居上之勢。
如果說《書劍》是金庸邁向成功的一小步,則越過虛實相映成悲、反諷農民起義的《碧血劍》(一九五六年),挾著史詩般大格局、大氣魄的《射鵰英雄傳》(一九五七年)即一躍而登武俠小說的頂峰,不作第二人想!《射鵰》是南宋末年天下大亂為歷史背景,描寫長春子丘處機為保全忠良義士遺孤郭靖、楊康(暗嵌「靖康之恥」),而與江南七怪打賭傳藝所引發的一連串可歌可泣的故事。作者布局絕妙,以種種陰錯陽差,安排郭靖自幼即隨母遠居大漠,刻苦自勵,始終不忘家恨國讎;而楊康則隨母進入金國趙王府,認賊作父,安享榮華富貴--這分明是脫胎自元代紀君祥《趙氏孤兒大報仇》的戲劇架構,卻更有出奇的變化與發展。而就丘處機與江南七怪的所作所為來看,其一諾千金、不顧死生的精神,恰好構成一幅俠氣崢嶸的《八義圖》;便知作者寓意所在,用心良苦!
誠然,以通俗文學所要求的可讀性與趣味性而言,《射鵰英雄傳》除若干情節未能自圓其說外,無疑具備了一切成功的條件--其故事之曲折離奇、人物之多種多樣、武功之出神入化乃至寫情之真摯自然,均為同輩作家所不及;即或偶有敗筆,亦瑕 不言而喻。在這部罕見的鉅著中,金庸將歷史、武俠、冒險、傳奇、兵法、戰陣與中國固有忠孝節義觀念共冶於一爐;信筆揮灑,已至隨心所欲的地步。全書浩然正氣,躍然紙上,民族大義融貫了每一章節。是故,金庸乃以《射鵰》一書而成不世之名,建立了他在當代武俠小說界的權威地位。雖然他自己並不滿意這部「開宗立派」之作--七十年代初曾大事修改,增刪為今傳之四十回新版本,都百餘萬言,頗失原味--但持平而論,此後他力求自我突破、創新的武俠名著,儘管各有聲華驚海宇,然以通俗文學所要表達的生命意義、價值及其整體規模、氣象來看,均不逮《射鵰》之博大精深。
《神鵰俠侶》寫至情至性的師生戀與大俠由偏入正的成長過程;
《連城訣》(原名《素心劍》)寫盡人性之醜惡與貪婪之害;
《倚天屠龍記》寫名實之辨與正邪錯亂;
《天龍八部》寫芸芸眾生無人不冤,有情皆孽與民族仇恨所造成的悲劇;
《笑傲江湖》寫權力令人腐化與政治鬥爭之殘酷無情,等等。
這些作品縱或在某一方面超越了《射鵰》的文學成就,但因刻意描寫人性極限情境的種種變態行逕,遂不自覺地失去了《射鵰》那種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親和力;而太多情理之外的特例,亦難免流於為變而變,令人匪夷所思;以致顯得不真實、不自然。直到《鹿鼎記》(一九六九年)問世,以一個僅識武功皮毛而不學有術的小雜種,竟將天下英雄、歷史人物玩弄於股掌之上;乃開中國武俠小說前所未有無劍勝有劍的新境界。金庸《鹿鼎記》之反武俠與塞萬提斯《魔俠傳》之反騎士最大的不同,在於兩者創作動機:塞萬提斯因痛憤當時西班牙人沉迷於騎士文學的浪漫故事,遂用反諷現實的手法寫小人物狂想曲,教吉訶德到處碰壁,夢幻成空。而金庸卻是出於向自我挑戰心理,乃一反武俠傳統,打破世俗觀念,徹底解放人性;教韋小寶鬥智不鬥力,為了爭取生存機會,無所不用其極!其實這正合孫子兵法所謂上兵伐謀之道,因而武功在此盡成虛妄;韋小寶機詐百出,到處招搖撞騙,竟無往而不利!
也許有人認為這是武俠無用論的明證,實則不然!正由於《鹿鼎記》寫韋小寶運氣太好、際遇太奇,萬事繞不過一個「巧」字;加以又充滿笑料,逸趣橫生,遂自然而然淡化了反諷現實或反諷武俠的冷雋意味。它所表現的是浪漫文學之極致,「無」為「有」之用,在這部書里得到了最大的發揮。
迄至一九七二年九月《鹿鼎記》在《明報》上連載完畢,金庸宣告封筆(實則展開另一波全面修改舊作大工程)為止,他一共創作了十五種長、短篇武俠小說;但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仍無過於《射鵰英雄傳》。該書博採還珠、白羽、王度廬、朱貞木各家之長,取精用宏,推陳出新,乃造就了金庸一代武俠宗師地位。其影響於當世者,大致有以下數端:
(一)《射鵰》融合歷史、俠情、武功、文藝、趣味於一書,建立了新一代武俠小說綜藝」風格與典型。
(二)《射鵰》統一用四字文句分章回;促使六十年代以後台灣武俠作家群起效尤,蔚為風氣。
(三)《射鵰》虛構的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等奇特人物及提法,悉為台、港武俠作家所宗,後更衍演成歌訣式江湖順口溜。
(四)《射鵰》在各地版本之多與偽續書之亂,亦令人嘆為觀止。
總而言之,金庸所建構的入世武俠神完氣足,剛柔並濟;與早年還珠幻設的出世武俠前後輝映,亦同臻雄奇壯美之境。特別是金庸靈活運用還珠小說中的奇妙素材,含英咀華,所過皆化;再採取西洋文學技巧及電影手法予以捏合,乃使武俠小說脫胎換骨,煥發新姿,普遍獲得世人肯定與重視。凡此絕異成就,當然是跟金庸本身兼具深厚的文史素養與卓犖才華息息相關。正因如此,其同輩及後起武俠作家或以主觀條件不足,便難乎為繼;泰半隻能遵循既往「幫會技擊派」的路數,在江湖仇殺中討生活了。
百度百科——武俠
天龍八部呀。
推薦閱讀:
※射鵰英雄傳里最後的華山論劍,黃藥師為什麼那麼多顧慮?
※從虛構世界規則秩序的角度看,金庸武俠、哈利波特和火影忍者哪個更完善更有趣?
※請舉例說明,金庸古龍等人的傳統武俠小說對平民百姓的生活有何現實意義?
※金庸小說裡面,哪些小角色令你欣賞不已?
※古龍武俠小說《大旗英雄傳》男主鐵中棠為什麼知名度不夠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