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白日焰火》?
我感覺此片略讓人失望。不過整體來說還是很棒。而且確實作為一個偏商業(題材比較接近驚悚犯罪類型片)的「文藝片」,它的成功對中國電影來說意義很大。 廖凡演的真心非常好,把男主的「傻」,無奈,傷感,還有不服等等表達的非常到位。感覺他是最入戲的一個角色了。尤其是他兩場背影的戲,給人印象非常深刻。那段獨舞更是十分「有趣」。 片子的攝影非常棒,是我最喜歡的部分!為了營造一種冷峻和壓抑的視覺風格,電影有大量的夜景鏡頭,然而夜間的鏡頭不論是路燈還是霓虹燈都用的非常棒,跟劇情和人物心理緊密相扣。整體的鏡頭風格給我感覺像是《借刀殺人》+《囚徒》。此外,場景的設計也讓人回味。尤其是哈爾濱特有的一些景物,比如「倉買」等文化符號一再出現,給人已極強的風格感。 劇情是我認為比較一般的部分,大概因為同類型的故事,有一定閱片數量的觀眾都會覺得略微老套。 桂綸鎂比較齣戲......大概是化妝的緣故?
引自專欄:
劉小東油畫
為什麼在大陸海外得獎電影中的中國城市都是一個樣子?荒涼,破敗,庸俗。
我看到了太多的雷同:文藝電影必然出現,甚至是不出現就不是中國大陸藝術電影的場景---廉價舞廳,再一次的躍入眼帘,我不禁想問,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導演們一而再再而三的將場景聚焦到這裡?
簡易居民樓,桑塔納,庸俗歌舞廳,髮廊,破敗的工廠……等等,這些地方的共同點就是:它象徵著中國尷尬的世界地位,反映了中國在世界文化主流語境裡面特有標籤。
我們正好處於一個農業社會尚未完結,工業文明又尚未成熟的歷史地位,一切都是混搭的,一切都是錯位的。
中國當代藝術電影的一個最重要的主題就是:中國人生活的荒謬性。
影片開場就是一首有文革特點的歌曲,這是讓我最熟悉的一種預告----這部影片也將不可避免的使用屢試不爽的電影元素:懷舊的城鄉結合部,符號化的人物設定,沉悶而騷動的主人公……這些完全雷同的元素,大量出現在王小帥,婁燁,賈樟柯的電影中,深深的影響了一代電影人。
這部電影有一個場景,當吳志貞被帶去指認現場的時候,一對年輕夫妻目無表情的坐在床上聽著一段關於分屍拋屍的案情描述,而年輕的妻子正有一個大肚子……
這對夫妻的表情是獃滯的,看上去異常荒謬,既不吃驚,也不反感,介乎於好奇與麻木中間。這種人物出現在絕大多數場景之中,比如浴室裡面那些肥碩的浴客,居委會(也許是)裡面的官員和群眾,那些周遭的群眾演員角色如同沒有名字,沒有性格,沒有屬於他們的描述,有的只是一種符號化的身份制定---路人,無名看客,吃面的主顧,舞廳遊客……
此片中的群眾演員的表演是毫無生機的,非常業餘,並且異常程式化,但是電影並不在乎這個,甚至是一種刻意地放縱。
這實際上是說,中國人的生活是多麼的乏味,以至於每一個人過著相同的生活,為此電影會用一種戲虐和偷窺的方式來放大這種乏味。
用這樣的角度看那沖消防演習就順理成章了。這場消防演習就是一種「荒謬」,不真實,無理由。無頭無尾,無根無據,這就是一種習慣,一種流程,彷彿你就是不斷推石頭上山的西西弗斯。
並且和所有同類型的影片一樣,作者也並不對這一群人抱有富有人情味的描述,反而是一種頗顯傲慢的態度:你們的的確確是符號。這種看上去是一種浮世繪一樣的中國當代社會描寫,和黑澤明的浮世繪卻並不一樣---後者鏡頭下的小人物,在批判的同時,閃耀著人性的光輝,作者本質上是悲天憫人的。
幾乎中國當代藝術氛圍下的所有藝術形式,攝影,繪畫,電影……都一再的重複這些元素:光鮮背後的庸俗,麻木獃滯的國人,千篇一律的生活。
就當代中國藝術電影的創作者年紀而言,這樣的描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導演們大多數出生在七十年代的二三線城市,就算是大城市,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中國城市和現在還是很不一樣的,作為一名藝術愛好者,在其身所處的環境使得他們成為異類,必然是孤獨的。他們敏感,不被理解,帶著灼熱而冷酷的眼光看著自己的生活。
在他們看來,完全不屬於自己精神世界的周遭居民,如同鬼魅一樣的存在著,他們如同行屍走肉一般的生活著,這些根深蒂固的感覺,就轉化為電影裡面這些人物。
在承認生活和眾人的乏味之餘,作者必然將自己的夢想投射到那些不一樣的人身上---羨慕而害怕的黑社會大哥,小鎮上神秘的女人,有預言能力的瘋子,被押送刑場牆壁的罪犯……這好比博爾赫斯筆下的人物,也讓我想起《蜘蛛女之吻》。
兒時的這些神秘人物,全都被帶到電影中,一個也不缺:光怪陸離的夜總會,濃妝艷抹的老年女人,廉價舞廳裡面的情慾男女,髮廊裡面肥胖的女人,神秘的匪徒。
最後,就是最最具有代表性的角色設定:頹廢城市下的具有神秘感的美麗女人。
我不認為電影在吳志貞身上的筆觸是深入內心世界的,其看上去有足夠吸引力的外表---柔弱的神情讓男人有征服欲,性感的身材有讓人怯懦---內心深處的心理狀態卻語焉不詳。
按照劇作法而言,心理變化依靠行動來展示,真正的主角一定是一個主動行動者,否則按照目前的劇作技巧,是無法讓觀眾看到其心路歷程的。吳志貞卻不是,她是一個被動者,她完全處於張自力行動線之下。導演在這一點上是乏力的,實際上他也沒有什麼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這需要極為高級的技巧,可惜,我沒有看到。
怎樣讓觀眾與角色之間的有情感透射與感同身受?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做選擇。
主人公必定在影片的故事線中不斷的做選擇,每一次選擇都是一次觀眾的參與。A或者B,每一次都是艱難的兩難選擇,但是選擇必須做,選A還是選B,就是一次人格的展示。
經過無數次的選擇,角色的人格逐漸完整,而每一次選擇都接近一次故事的最終結果,兩條線索併到一起,迎來故事的落幕。
吳志貞的選擇是什麼?觀眾或許能自行腦補,但是劇作本身卻缺失了。在以張自力為線索的故事視角下,吳志貞充當了一個被觀察者的設定。這使得導演沒有更好的機會和空間來展示她的內心世界,僅有的只是一種偷窺。
這種偷窺沒有高潮,沒有融入,沒有徹底的逼近,也沒有衝撞。對於這部影片來說,或許只能停留在這,而這也是許多類似電影的共有問題。
唯一真的讓我感到真實存在的角色自然是張自力。因為他是行動者,他是Hero。Hero的意思就是,你的所有行動都是自己去做的,沒有人逼迫你,你可以什麼都不做,但是你做了,你就是Hero。
他和吳志貞的關係,是影史上最經典的故事架構:蛇蠍美女,Femme Fatale。
無數電影都拍過這個架構。著名的有希治閣的《暈眩》,《致命的誘惑》,朴贊郁的《蝙蝠》……蛇蠍美人
這種關係最難寫的地方在於,男女主人公除了性吸引之外,還有什麼是他們的化學作用?他們的宿命到底是什麼?
也許,很多人對溜冰場上桂綸鎂的綺麗神秘所吸引,被洗衣店裡面慵懶之美所迷惑,被摩天輪裡面的冷麵紅唇所迷離,但是這都是是表皮,都是淺層,若不輔之以兩個人的性格互補,則不算登入堂奧。
是孤獨?是不安全?是渴望激情?劇本必須給出精準的解釋。從月台的一場戲看來,張自力自言自語,讓自己乏味到死的生活慢一些……
其實,這部電影最讓人值得肯定的是,對於Femme Fatale這種經典故事架構,總算是給出了一些超越於純粹性吸引之外的解釋。溜冰場一段戲是令人賞心悅目的,用鏡頭語言給出了一種盡在不言中的電影之美。這當然是導演多年淫浸電影經典作品之後的必然結果。
對於女主角的罪行,那個燈火輝煌的白日焰火的夜總會,那個看上去高貴而色衰的老年女人,那個摩天輪的封閉空間,都是電影中無比精彩的瞬間,當到了結尾,那個樓頂的焰火,都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感覺。
但是,吳志貞的罪行和前面的碎屍案脫節,梁志軍的角色其實沖淡了吳志貞本身的線索,如果說,用梁志軍的線索來引開觀眾的注意力,那麼吳志貞一直充當被解救的對象來說,這一種設定又背離了經典Femme Fatale架構。
不直接了,不純粹了。Femme Fatale的精妙之處在於,明知道前方是惡之花,是溫柔地獄,男主人公也做出了絕望的選擇,飛蛾撲火。
但是本片也處處背離這個架構,讓吳志貞不去承擔蛇蠍美女的設定,這多少讓張自力的各種行為缺乏了那種欲罷不能的張力,而讓吳志貞作為一個無辜者的形象存在著,這樣讓Femme Fatale的魅力大減。
也許Femme Fatale,不是東方導演的菜,東方導演重視不敢直接面對人性的荒謬和複雜,總是用不斷的妥協和修補,維護一個看上去和諧的結果,雖然溫情,但是力量感是不夠的。
倘若,張自力出賣了吳志貞,最後用卑鄙的活著來告別自己一段奇異的人生,倘若吳志貞用坦蕩的惡來救贖張自力的靈魂,倘若兩人用垂死的激情來告別第二天就要到來的庸俗告別,用白日焰火來嘲諷一下乏味的世界,倒不失是一種選擇。
總體來說,這樣的電影在西方獲獎我不奇怪,也許這就是第三世界的宿命:對於主流語境的一種電影化解釋---我用電影告訴你們,你們對世界的看法是對的。
但是我不反感,因為這是一個講故事的電影,無論噱頭也好,還是真想說故事也好,去用經典故事架構,就是一件好事,這是對電影傳統的致敬,對影史的致敬。這不同於某些西方獲獎電影,我覺得那些不是電影,是影像化的中國人類學考察報告。
只要你是尊重電影的,尊重傳統說故事技巧的,我都會尊敬。但是諸如樓道拴馬,網吧暴走男,消防演習……這些藉機發揮的東西,使得我不得不提高警惕,中國電影要想前進,這些「秘籍」還是不要為好。
倘若這是柏林金熊,那麼我很想知道《殺人回憶》該是什麼獎項?
一個由符號建構的電影世界
看完《白日焰火》,感覺到它既不是我想像的樣子,也不是我期待的樣子,更不是我真正讚賞的樣子。一部由諸多電影符號建構的寒冷世界,只是理性的開啟了我關於電影敘事方式的思考空間,卻沒有打動我。
城際小火車,被拴在居民樓道的馬,放映《俠女十三妹》的電影院,還有在三流歌舞廳練習探戈舞的中年人們,等等這些,不熟悉中國藝術電影符號學的觀眾,不大可能注意到這些被賦予超過簡單象徵意味的道具和人物,於是也不大可能意識到它們的存在對於影片想傳達的意味的價值。
從看到30分鐘以後,我就明顯地感覺到這個電影的「異化」。他不同於我們今天在院線看到的任何一部國產片。你從裡面找不到熟悉的東西。而且導演根本就沒有打算這樣做。他的電影總是以一種很奇怪的方式傳達導演想表達的東西。
問題來了。 什麼是奇怪?
這個電影中沒有一個簡單的好人和壞人,只有被慾望和生存本能折磨的人。主人公張自力可以說是一個介乎於痞子和警察之間的角色。他對女人的態度是原始的,對於自己的生存狀態沒有理性的認識,就只是一個簡單的「不想就這麼廢了」的概念。他不滿足於做一個保安,於是開始自發地調查一件碎屍案,在過程中「看上」了一個美麗的女人。然而,卻沒有理由地出賣了他喜歡的女人,把剛剛親吻過的女人交給了警察,原因是這個女人才是他追查的目標。在警察局為他慶功之後,他在舞廳里挑起了沒有名字的舞蹈,舞步混亂,毫無節奏,但他陶醉其中,臉上一種比阿Q還可怕的表情。最後,在冰天雪地之中,放起了白日焰火,為被逮捕的女人送行。爆裂的煙火,給死氣沉沉的北方城市帶來一絲躁動。
我一直沒有弄清楚,他放煙火的目的是什麼。是為女人送行嗎?顯然有些牽強,因為如果他愛她,他只會感到內疚。為自己慶賀?那麼沒有一個電影值得去拍這樣一個失去靈魂的人。導演沒有給出解釋,所有的答案只有我去想。我的答案是:兩者都是。或許出於一種無聊,或者是一種行為藝術。張自力放起了焰火,為荒誕和貧瘠的生活助興而已。
這是一個讓我奇怪的邏輯,它違反我已知的關於電影人物的基本規律。我沒有被感動,但是我的確因為這部電影,開始思索一種另外的方式。可以說《白》在這點上毫無疑問是迷人的。
複雜,甚至是曲折的兇殺故事,冷艷的女人,加上冰天雪地天氣,毫無聲息的北方城市背景,對於接近北極圈的柏林人來說,有一種奇詭的吸引力。
就我而言,我幾乎不可避免地認為張自力愛上了那個洗衣工,直到我看到他出賣了她為止。當然那也可能是一種愛——這起決於觀眾對愛的理解不同。梁志軍也是愛這個女人的,但比張自力純粹。張自力仍然保持著他自己的價值追求,在兩者必須取捨的時候,他選擇了後者——也可以說他背叛了我們愛的最原始定義。那麼白日焰火,我就不認可是他的自我救贖,而是一種發泄:發泄對自己因背叛而導致的內疚。只是這種形式很浪漫罷了。不過從這點上說,張自力仍然是一個好人,一個良心沒有泯滅的男人。
角色賦予了人物巨大的空間,而這種空間給了演員很大的發揮空間。所以我想廖凡是幸運的。
包括很多元素,都造成了這部電影的「異化」。這種異化的嘗試其實從賈樟柯就開始了。他們否定中國城市宣傳片式的表面的光鮮,把人物永遠放在一種瀕臨絕望和崩潰的環境和心境。不職業但是非常鮮活的群眾演員表演,莫名其妙的間離效果,都在十幾年的中國非主流電影中一次又一次地使用。但是&<白&>卻勝在敘事。記住!敘事。決定了刁亦男和其他類似題材導演的超越。他利用一個好的故事,完成了他故事之外的表達。別的導演可能不是沒有想到,而是總會決得一個很縝密的故事,是不是損害了生活的真實呢?這本身沒有答案,只看結果。
最後一個問題。《白》想表達什麼?
導演的意圖和觀眾的接受有多大的距離?我不知道導演想表達什麼。我只能說我看到了什麼:
生活的荒謬不在於它的極度真實,而在於真實本身沒有價值。
所以《白》沒有讓我感動,因為我們老是不願意承認這點。
「我想過一種下流、醜惡的生活。」話雖如此,18歲便紅透歐美的法國才女弗朗索瓦絲·薩岡,還是希望能有粉絲狂熱地迷戀自己。1968年,33歲的薩岡出版描述姐弟情的《心靈守護者》,一位女作家的新仇舊恨,被一個帥得不可思議的帥哥「堅決、徹底、乾淨、全部地殲滅」。粉絲算啥,粉條都無法概括這種恐怖的激情。
為了愛情,有人情願隱姓埋名,過一種罪惡的生活。受薩岡和卡羅爾·里德《第三個人》的影響,為愛生、為愛藏、最終死在愛身上的模式,在《嫌疑犯X的獻身》、《白夜行》、《白日焰火》中清晰可見。刁亦男顯然比東野圭吾高明,後者看似精於推理,每每煽情過猛、邏輯欠奉(參見《裝逼犯的獻身》、「《白夜行》之梅花三弄」)。
刁亦男十年前的處女作《制服》,描述一件警服帶來的身份變化和社會反應。初出茅廬的他,把原本精彩的故事拍得無比沉悶。《白日焰火》奪得柏林電影節金熊大獎,導演的進步有目共睹。我把讚美獻給柏林參賽版,從片頭猴急地撲倒前妻,到淪為醉熏熏的工廠保安,自我解嘲地抱著女工滾地板,「夢鄉,聽起來多麼迷惘」的歌聲中獨舞、白日怒放煙花,男主內心的痛苦和宣洩自然流暢。
女主吳志貞陰柔有餘,缺少敢向乘人之危者下毒手的狠辣。一弱到底的女子,對老闆長年累月的性騷擾逆來順受,膽敢預謀殺人,說服力明顯不夠。如果有一個憤怒、反感的眼神,或於激情戲添加一個主動「進攻」的鏡頭,效果也會大不一樣。
致敬卡羅爾·里德,不是隨便塞一個摩天輪進去就能完事的。看《第三個人》的時候年紀尚小,情節早已忘光,但片尾令人窒息的長鏡頭,女主角對男主角視若無睹、揚長而去的一幕,至今記憶猶新。這就是藝術的魅力。不必聲嘶力竭,就像安和橋下清澈的水,風暴來臨之際,強硬、決絕的漣漪吐露所有的心緒。
柏林參賽版,張自力忘帶手銬,只能用一副銬把兩個犯罪嫌疑人銬在一起,導致兩名同事命喪當場;以前的小兄弟都混上了刑警隊長,婚姻、事業雙重失敗的張自力墜入因自己失誤引發槍戰的噩夢。何以解憂?杜康老兄。
大陸公映版為何出現故弄玄虛的惡評?最令人遺憾的還不是激情戲被刪,而是最不能刪最不該刪的張自力忘帶手銬的鏡頭慘遭閹割,整部影片的邏輯鏈條驟然斷裂,人物的愧疚和無法探望死者家屬的苦痛失去依託,出賣情人和終可告慰同事在天之靈的複雜情感,如同白日焰火一樣無處尋覓。
社會之習慣,殺許多善人;審查之習慣,殺許多天才。去年馮小剛滿腹苦水含淚而下:「導演挖空心思、絞盡腦汁想一句有意思的台詞、一個非常好的細節,然後把故事放在非常站得住腳的,又和我們命運相關的大背景里,但面臨的結果是(被迫)去掉大背景。」「年度導演」都這樣了,刁亦男縱有千般委屈,更與誰人說?
有觀眾覺得樓道里的那匹馬莫名其妙,片方解釋說這一細節「顯示主角們處在一個並不安全的環境」。
城市裡應該有匹馬,應該有鮮活的生命警示我們那些正在消失的草原和日益淡漠的情感,應該有清新的空氣和藝術家自由發揮的天地。
前方高能預警:多處劇透,慎入。
---
---
---
---
---
---
---
---
人生落魄,重覓良機,訪出兇手,偵得真相,因勢利導,終建奇功,鹹魚翻身,大業已成。
好一個通過努力迎來人生事業第二春立場堅定不為邪惡勢力所動的真漢子。
而我要說,去他媽的。
有人忿然,要問我:
一個失意者通過努力圓夢,不對?
殺人的人被繩之以法,有錯?!
找妓女試衣服,不成么?!
居委會樓道出現一匹馬,,,有何不可!
指認現場的時候拍視頻拍照片,,,合法程序!
手舞足蹈 - 在舞蹈房跳舞有錯?!
白天放焰火,,,怎麼不行?
是呵,是呵,可是這些情節出現時,電影院里的你我幾乎都笑出來,很快地又笑不出來。
因為你我都眼見得這大大的荒誕。
什麼是荒誕,是動機與結果背離,是現象與本質分裂,是矛盾的,是怪誕,是與人性背離。
荒誕還在於,明明它好像哪裡不合情理,但是又通通說得過去。但你若說它處處說得過去,卻又通通不合情理。
這些都TMD多麼可笑啊,卻突然如鯁在喉,心口堵住的感覺。
重享同僚之誼,坐在慶功宴主位旁的張自力是何等揚眉吐氣。
只是觥籌交錯間,那酒落肚中時,恍惚是有哪裡不對勁。
是啊,這些年多少晦氣與白眼。
婚姻玩完。
飯碗砸了。
眼皮底下就被人順了車。
醉生夢死,弔兒郎當。
連工廠的女工都奚落得他。
街頭遇上昔日一同做光榮人民警察的兄弟執行任務,而自己不過是如同臉上糊屎一樣的醉貓。
怎麼的,你還想贏得人生啊?
就是輸得慢一點兒唄。
曲曲折折,竟然發現事件真相,兇手可能是巧設疑雲連環殺人的冷血動物,怎知卻是柔弱憂鬱對他漸卸心防。
大好的機會。這樣一個在人生中溺水的人,怎麼會輕易放過這樣便宜的救命稻草。
在舞房的那一段手舞足蹈,把這個小人物的內心刻畫推到最高潮。
這舞,看不清是悲是喜,是啊,然而觥籌交錯間,那酒落肚中時,終究是有哪裡不對勁呢。
連洗衣店主這樣的變態在她被押送走時都還記著給她遞上圍巾,而在另一輛車上避而不見的是誰?擁抱她告訴她都會過去的是誰,喜歡上她的是誰,舉報她自覺尷尬又或自覺從此身份有別的又是誰?
是了,我今天大概是真的想與你相擁取暖,而我明天也大概是真的想送你一程。
背叛的叫志貞,loser叫做自力,多麼荒謬,
找了妓女不上是多麼荒謬,
居民樓道里牽進來匹高頭大馬是多麼荒謬,
我明明喜歡你卻因為自己一定要鹹魚翻身所以必須賣了你是多麼荒謬,
用愛推理四個字多麼荒謬,
而且,白日里放焰火是多麼荒謬。
可張自力點燃白日焰火這件事,最後卻偏偏不太荒謬,可能是唯一的不荒謬,唯一的那麼一點兒英雄氣概。
你以為這片子從頭到尾是講懸疑嗎,不,導演講的偏偏是這人生的荒謬,這邏輯的荒誕。
她最後穿著囚服坐在車中,竟漸漸流露出心安的表情。
人生對她來講,究竟是什麼滋味?
呵呵,如今可以不用再逃了。
在這荒誕邏輯的世界裡,有許許多多張自力吧,像腦子進了水一樣跳著不知是喜還是悲的舞蹈。
看。
那男人好像一條狗耶。
同步於去他媽的 (白日焰火 影評)
1,這是一部真誠到你無法直視的影片,沒有任何炫耀的情節、表情、台詞。6.5分。
2,廖凡飾白……桂綸鎂飾焰火……白日焰火。 廖凡飾演的被老婆拋棄的落魄男人丟了警察工作,然後一邊泡妞一邊破案,把桂綸鎂日了,第二天就舉報了她……好了,不開玩笑了,所謂白日焰火,白日指廖凡的生活一片黯淡,哈爾濱的整個冬天死氣沉沉,畫面蒼白,生活殘忍,全是些欲哭無淚的遊魂。焰火指桂綸鎂,她改變了廖凡的生活狀態,也解脫了自己惶惶不可終日的生活狀態。劇透,桂綸鎂被抓,指認犯罪現場的時候,旁邊的高樓上升起了白日焰火。
3,這部電影審查很複雜,其實都已經美化了中國刑警,但是想跟中國刑警沾邊又想拍出真實感的電影很難。真實感太強,票房不會高。
4,單獨說一下桂綸鎂,這個總是扮演性格獨立,比較孤僻的角色,如圖,電影《停車》裡面的截圖,說一些出其不意卻又符合意境的台詞。
下圖,電影《聖誕玫瑰》
下圖,電影《白日焰火》
下圖,電影《不能說的秘密》
有沒有覺得她的悲傷有一種狠狠的冷,隨時在孤僻的爆發潛在情緒。那個表情就可以告訴你,別以為老子台詞少,老子都是在沉默中爆發的。說不定大姨媽來了心情不好就把鄰居分屍了玩玩。4,廖凡與桂綸鎂不脫衣服褲子做愛,讓我硬了。
----------------------------------------------------------------------------
有大量劇透。沒看過的請退出。
不光是劇透的問題,因為如果你沒看過,你可能根本看不明白我在說什麼。
首先,這應該叫《一件皮氅引發的血案》。
因為故事的起源是因為一件皮氅,但這個起源,你一直到影片快結束的時候才知道。所以這其實是一部倒敘的電影。當然我們都知道,作為一部懸疑犯罪片,它當然是倒敘的。可是,我看完這部電影以後,我會覺得這電影探討的其實是loser的人生在追求什麼的主題。
還是從皮氅開始說起。
皮氅的象徵意義很明顯,那是屬於墮落的財富。換種流行的說法,那代表著成功。屬於皮氅這一邊的人,有皮氅里名片的主人,皮氅的主人和主人的妻子,張自立的第一個女人,還有刑警隊之前的王隊長和後來的胖子隊長。但可惜,這一邊的人物,有兩個被幹掉了:皮氅的主人和刑警隊的王隊。
皮氅的另一邊,則是男主張自立,女主吳至貞,女主的丈夫,女主的老闆。他們是屬於loser的那一撥,從整個影片風格來講,你能看到一些在賈樟柯的電影里才會出現的景觀:結結實實的現場感,貨車,破敗的道路,電動車,摩托車,彰顯著階層地域身份的衣服,樓道里超現實的馬,突如其來無意義的哭聲,等等。這些景觀的出現,都預示著現實世界的強大和不可抗拒。
影片開始於夏天,但實際上這是一個寒冷的故事。所以很快故事展開,整個世界進入冬天。寒冷的不僅僅是喝醉後在街頭被搶走摩托車的張自立,也不僅僅是陪著活死人的女主吳至貞,寒冷的其實是人心。但奇怪的是,這電影居然叫《白日焰火》,焰火是熱的,但整個故事是寒冷的。
在一開頭,第一個loser張自立出場,他的女人和他睡了之後,便決絕地離開。在站台那裡,他是被丟在原地的那一個,他不甘心,甚至在大庭廣眾下將她撲倒在了地上。但這換來的是她更大的不屑和鄙夷。這一切,都在告訴他,你就是一個loser。這一幕顯然對張自立的人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女人背叛的他,終於也選擇了背叛女人。
而這一幕也從此確立了張自立的人生追求:他要挽救自己的loser人生。
但很不幸,他不但沒有成功,在碎屍案的第一環,他因為自己的無能差一點送了性命。嫌犯被制服,他們幾個警察沒有第一時間搜身,導致兩個警察被槍殺。可見這些警察意識差勁。而後,槍戰時,張自立的槍差點沒有拔出來,可見其訓練沒有素。最後,打傷了罪犯,卻沒有打死自己差點送命,可見其無能。
影片在這裡有很大的留白。張自立住院出院一筆帶過,但在車裡,張自立提議去看死去警察的家屬,王隊(不記得名字了,後來成為王隊的那位)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家屬的情緒剛穩定,先不忙去。然後就是五年後,張自立當了保安。為什麼?其實原因就在於五年前,那兩個警察的死,張自立是有責任的,所以當保安不是他自己的選擇,而是被刑警隊開了。很顯然,王隊的那句話,暗示的就是那兩警察家屬對張自立的敵視。
理解了這個情節,就會明白五年後,已經是頂級loser的張自立,為什麼熱衷於吳至貞這個案子。他是要挽救他自己的loser人生。具體來說,他想要重回刑警隊。而這個案子正是機會。所以當他成功的時候,影片用他的一段獨舞,不動聲色卻又濃墨重彩地表現了他的得意:成功對他來說已唾手可得。他的loser人生有望從此結束。
吳至貞嚴格來說,算不上loser。就算她曾經是,但當她奮起殺人的那一刻,她就已經超脫了日常的生活。真正的loser其實是她的丈夫梁志軍,從此成為活死人不說,他能殺人,但他卻離妻子的距離越來越遠。直到最後被妻子背叛,橫死街頭。
焰火明亮卻短暫,就像是吳至貞。五年來,她和不同的男人好,然後看著這些男人再被自己男人殺掉。其實,這時候的她是致命的,也是美麗的。她知道追她的這些男人的命運,但卻樂於看到這些男人追她。
在影片里,她一再告誡張自立不要再跟著他,但那意思更像是邀請。特別是第一次的紙條,當著店老闆的面,她遞給張自立一張紙條,而張自立慌張地收起來,這顯然不是拒絕,而是再明顯不過的調情了。更明顯的地方是當張自立邀請她滑冰的時候,她痛快的答應。她不可能不知道她的前幾任是怎麼死的。但她依然這麼做了。而且在冰場的時候,她在冰面上淡然起舞的那一幕,和張自立後面獨舞的那一幕何其相似。但是這種歡喜在被肢體語言張揚的同時,又在電影畫面里顯得靜默而曖昧。
那麼,作為影片的女主,吳至貞追求的是什麼呢?
其實是刺激。
從五年前殺人的那一刻開始,她就再也無法滿足於日常的生活了。她開始追求一切激烈的東西。
吳至貞為什麼要冒著時刻被老闆性騷擾的危險在洗衣店裡工作?她缺錢嗎?當然不是,影片里很明確地表現了梁志軍給她錢的場景,可以想像,這不是梁志軍第一次給她錢。所以,她不缺錢。那麼,唯一的解釋就是:她喜歡這樣。她喜歡這種隨時可能被老闆性騷擾的緊張感,就像她手傷了之後不願意處理一樣,她喜歡這樣的刺激。而在整部片子里,她沉默寡言,幾乎沒有表情。往往這樣性格的人,更喜歡激烈的事物。另外一個象徵這一點的細節是,她抽煙。《頤和園》里的余虹也抽煙,余虹的一句台詞最能說明她們這類人,她說,我們這種人,戰爭時流盡鮮血,和平時寸步難行。
吳至貞在弄壞那件皮氅時,是寸步難行,等她殺了人之後,就是流盡鮮血。
所以,吳至貞追求的東西是刺激。就像是焰火。
只是很可惜,這焰火是白天的。而這個故事本身也是,只有你深入進去,你才發現裡面的驚心動魄。影片從頭到尾都沒有明確地表現出愛的部分,所以,這就給了觀影者解讀的機會。在我看來,吳至貞對張自立,是追求刺激:還有什麼,比一個殺人犯和警察做愛更刺激的。所以,摩天輪後的早上,她在影片中唯一一次塗了口紅。這當然是滿足得意的象徵。同時,也是她預見到了自己結局的象徵。在古代,赴刑場是一件莊重的事情,而在這裡她用化妝表示這種莊重。
同樣的,梁志軍其實也預見到了自己的結局。但他仍然選擇去死,並且頑強地死在了她的面前。她看到梁志軍向自己跑來,躲在了一邊,他當然知道她就在那裡。所以,他超過了她,死在了她正好看得很清楚的地方。
吳至貞選擇了出賣梁志軍,而張自立也選擇了出賣吳至貞。
其實,他們的名字也挺有意思。吳至貞,至貞至烈。不貞,但烈。(不貞,皮氅事件中,她試圖以失貞換和平,未果。烈,她終於走向焰火之路,璀璨但不顯眼,轉瞬即逝。)張自立,自立自強,不立,但強。(不立,三十而不立。強,死裡逃生,獲取成功,最後出賣自己女人完成了對女人的報復並修鍊出最強大的內心,他才是大贏家。)
影片最後的焰火,雖然點題,但在我看來有點多餘。因為有點做了婊子又要立牌坊的感覺。
------------------------------------------------------------
至此,本片劇情大致解讀完畢。
這是一部值得細看的電影。
基本如此。1、電影的重點不在故事及真相,而在人物狀態的描述和氛圍的營造。
2、風格是重抒情輕敘事,通過碎片化的情緒堆積而成呈現出了人物的真實狀態,通過土地社會背景集體情緒與人物的命運和抉擇、表現出人物與地域的連接關係,通過長鏡頭固定鏡頭、明暗交錯角度獨特的打光、灰暗壓抑的整體色調、種種充滿象徵意義的符號,表現齣電影整體的那種無力感無常性的氛圍。
3、態度平實,不煽不做,不加自己的態度不隨意評判,把一切都擺給觀眾。
4、廖凡演得確實好,舉重若輕,隱忍而又掙扎,開頭站台上的爭執和推搡、抓人時的飛撲、各種背影和遠景,最後那段獨舞讓我想起巴黎最後的探戈里的白蘭度。桂綸鎂的形象比較適合這個角色,但她本人演技確實有點欠奉,而且角色薄了點,所以對電影貢獻一般。
而習慣好萊塢傳統式電影結構敘事方式的人可能看著很不舒服,再加上一定程度的刪改,不喜歡的人多很正常,從豆瓣時光打分可見一斑~
這裡我就不討論劇情、人物了,各位大神已分析得夠詳盡深入。主要想具體列舉一下《白日焰火》致敬的經典電影。
有評價《白日焰火》是中國式黑色電影的璀璨之光,暫且不管它是「黑色電影」,或者像羅攀老師說的「是一個借鑒了黑色電影成熟元素的『作者電影』,先來看看《白》致敬的經典電影橋段吧。
一.
《第三人》(The Third Man ) 1949
導演: 卡羅爾·里德
主演: 約瑟夫·科頓 / 阿莉達·瓦莉 / 奧遜·威爾斯
1.奧遜?威爾斯扮演一個販賣假藥者,為了逃避法律制裁一手製造了自己的假死,在暗中繼續操控一切。《白日焰火》前半段的主線與《第三人》基本一致,甚至也保留了假死者「遺孀」這個角色。
2.摩天輪上的場景則來自於《第三人》中奧遜?威爾斯在摩天輪上侃侃而談攤派真相的經典橋段
二、
《精疲力盡》(à bout de souffle) 1960
導演: 讓-呂克·戈達爾
主演: 讓-保羅·貝爾蒙多 / 珍·茜寶
《白日焰火》中,吳志貞出賣了梁志軍,梁志軍被警察擊斃
致敬的經典橋段:
《精疲力盡》中男主被女友出賣,而後在街上被警察從背後擊斃。
三、
《漩渦之外》(Out of the Past) 1947
導演: 雅克·特納
主演: 羅伯特·米徹姆 / 簡·格里爾 / 柯克·道格拉斯
《白日焰火》中的這句台詞讓許多人印象深刻:「你還想贏得世界啊?不,我只想輸的慢一點。」
而《漩渦之外》的經典台詞如下:
女主問男主「有贏的方法嗎?」
男主說「有辦法可以輸得慢一點。」
整理完後發現特別喜歡的那些橋段都來自於經典電影,不知道觀影時的快感有多少來自於經典多少來自於《白日焰火》本身呢。
我覺得我想說兩句。
之前看一個豆瓣評論,扯的天花亂墜,連對男性性力的焦慮都扯出來了,扯的我的蛋都跟著一陣一陣的疼。
每個二逼青年都有這麼一段,看了弗洛伊德和榮格就覺得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於是20世紀以降的一切藝術乃至哲學在他們那裡就都成了陰毛,永遠只能緊密團結在j8周圍。
誒喲,爆粗口了,罪過,真tm罪過。
扯回來。怎麼看白日焰火?我以一個小學學歷水平提出一個小學生式的解讀方法:
破題。
白日焰火,是什麼?
小刁怕我們想像力有限,特別在片尾放給我們看。瞧,這就是白日焰火。夠沒勁的吧。
於是有人說荒謬。荒謬是母題。白天放什麼煙火,荒謬嘛。
我說不對。白日見鬼就已經挺荒謬了,何必再用白日焰火。除非你是想說小刁在裝逼。
那麼為什麼是焰火?為什麼一定是焰火?
焰火是什麼?炸裂,爆發,火光,炫目。
可是白天,你什麼都看不到。
焰火憋足了勁炸了個粉身碎骨,火光四射,可是在白慘慘的日光之下,一無所有。
所以你想到了什麼?
粉身碎骨的分屍案,在幾年的時光之後也就無人問津。
殺人分屍甚至敢濫殺無辜的兇手,在漫長的時光中隱姓埋名,甚至在妻子面前局促不安。
懷著秘密的女人,活在愛誰誰死恐懼中的女人,卻把這種生活活成了日常。
警探,突然翻臉要在光天化日之下強暴前妻的警探,跟蹤女人卻愛上她愛上她上了她卻又出賣她的警探,出賣她之後在舞廳肆意旋轉的警探。
每個人都在壓抑。每個人都可能隨時爆發。
就像一支壓滿火藥的焰火,隨時準備著,一點火星就會心甘情願炸的四分五裂。
但最大的壓抑。最大的壓抑就是一切殘忍一切高貴一切深情一切波瀾壯闊在漫長的白日中都只能歸於
無。
兇手沒有能逃脫,女人沒有被包庇,警探完成了任務,繼續過著工作無聊性苦悶的生活。
驚天奇案?省省吧。
日光之下無新事。一切也只是一場白日焰火。
點題。加10分。
這部電影大多數人看了很失望是正常的,之所以能在影院被大眾所看到,是因為刁亦男自己說的「我很好的找到了商業和藝術的一個平衡點」。天女散花的碎屍、撲朔迷離的案件、複雜的推理破案和複雜的愛情關係是商業點,這是大家花錢買票入場希望看到的,但是大家看完後紛紛表示沒看懂、被騙了、片子太裝逼等等,究其原因就在於,電影真正要講的並不是犯罪懸疑推理,這部電影骨子裡是在表達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愛的本質。
說實話,我剛看完也有些失望,因為我花錢買票想看到犯罪懸疑片;但是失望後是驚喜,是對片子難以表達的回味,為什麼呢?
一、首先,我想就張自力是否真的愛吳至貞這個問題說下我自己的看法。
張自力確實是愛吳至貞的
可能大家第一反應都會問,愛她為什麼還最後把她的事兒給捅了出來?
一開始我也不太明白,後來回想起來了廖凡的一句台詞才恍然大悟。梁志軍死後,廖凡在高架橋上跟著桂綸鎂並且兩人發生了衝突,廖凡大喊著:
我這是在幫你!
記得電影預告片里有一句話,大概意思是「種種行為,都是因為愛」。當我們分析一下吳至貞這個人物時,我們就會發現,張自力的"背叛"恰恰是出於愛的原因,確實是幫助了吳至貞
吳至貞的背景是,在洗衣房有一份工作,生活非常的無聊,沒有奔頭,過著普通人普通的生活(警察盤問的「徵婚介紹」時得知)。這種年輕而又普通的女人身上有一種普遍的共性,就是通常把愛情視為人生最寶貴的東西。但是她不能去愛任何人,因為,她愛上誰誰就會被梁志軍殺死,她的整個生活,都是活在一種黑暗壓抑的環境中,生活里沒有愛,也沒有希望,乾枯的就像冰冷肅清的白色城市。
那麼梁志軍這麼做是為了保護吳至貞,她愛梁志軍么?答案大家很容易看出來,以前當梁志軍為了她假死的時候,吳至貞是愛他的,可是這麼多年過去了,梁志軍就像一個活死人一樣控制了吳的所有生活,她不愛他了,她想逃出梁志軍的魔爪。
想逃,卻逃不掉
簡單的一句台詞,說出了吳至貞所有的悲傷與痛苦,而且這句話是對張自力說的...
張自力的背景是:離婚,落魄的警察,天天喝酒自暴自棄,對性和愛又是非常饑渴(調戲工廠大媽),非常大男子主義,硬漢
張自力最開始遇到吳的時候,只是出於最原始的衝動,看到美女就想要佔有她,即使同事好言相勸「這女的跟誰誰倒霉」,他也忍不住心中的饑渴。
但是後來,張自力卻突然變得很正直,大家覺得很「偽君子」,把吳上了最後還把她舉報了,為了自己的事業背叛了吳。可事實是這樣的么?在摩天輪上,如果張自力真的是為了約炮,他還會在辦事之前指著白日焰火讓吳自己說出真相么?很明顯,張自力到了後來,已經不是單純的想「約炮」了,他是真的愛上了吳,他是想幫她逃出陰影。他想讓吳主動點,很明顯張並不是指在身體上主動點,而是希望吳能主動說出犯罪經過,想讓她把自己完全交給他,完全走出壓抑的生活。可是吳並沒有坦白,而是主動親了張,張明白了,吳還是無法完全放下一切信任自己,她還是過不去心裡的那道坎兒。於是那時,張為了吳,做出了常人無法理解的決定,揭發她。而且,張的這種動機是可以證明的。張在揪出兇手梁志軍時,他就已經為本案做出了巨大貢獻,也就是說,就算他不揭發吳,他已經在事業上取得成功了,他沒有必要再為了事業或者貪功而出賣別人。另外在最後的慶功宴上,張也並沒有為自己的功勞而感到多麼驕傲,他不並完全在乎這些功績,反而他明白的是,是吳的出現讓他真正的對生活充滿了希望,真正想要贏得一些東西。吳至貞讓張自力重新恢復了信心,張自力也要幫吳至貞洗去堵在心裡的罪惡,讓她徹底解脫。
因為,在現實的監獄裡生活,總比在靈魂的監獄裡被囚禁要好很多。這就是為什麼說張自力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幫助吳至貞,都是出於愛,而不是我們所說的「背叛」。
二、對於影片里一些所謂「裝逼」鏡頭的理解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就能看出,其實《白日焰火》是一個很純粹的愛情故事,至於分屍、連環殺人、跟蹤與反跟蹤這些元素如果全部去掉,也絲毫不影響電影的本質故事。這種本質的故事是藝術的、不容易被大家理解的,所以需要各種商業的犯罪元素來包裹,讓大家更能看得下去。不過本片的這些元素加入,絕對是對本質故事的加分,這些犯罪情節同時構成了片子的另一個重要元素,對社會現狀的表達,這同樣也是「白日」一詞所體現的東西。那麼一些難懂的片段,如果從這些方面來看就能很容易的得到答案。
「樓道里的馬」
我們一提到馬,腦海中就會想到那賓士在草原上的身影,自由自在無拘無束。而被馴服的馬,則象徵是一種被壓制的自由,被環境(社會)束縛的自由、被人束縛的自由,而影片里這匹偏偏是一匹流浪馬,被主人拋棄了,於是這匹經馴化過的自由的馬現在變得很迷茫,無處可去,擺脫了主人反而不去自由奔跑,而是靜靜的站在樓道里。愛情也是一樣,最真摯的愛是無拘無束,自由美好的愛,而人們總是會由於各種現實原因而壓抑、束縛自己的感情,在一次次被傷害後,失去了方向,不會愛了,迷茫的只能站在走廊里獨自神傷。看到這裡我突然發現,這匹馬的出現不就是吳至貞的象徵么!吳以前也很愛梁志軍,後來因為殺了人,而不得不活在謊言與壓抑中,而且後來喜歡上一個死一個,被梁折磨的已經不會愛了,後來梁死後,明明已經獲得愛情自由權的吳,卻不知道如何再開始了,她的心裡堵了一塊化不開的雜質,迷茫又麻木。在這裡,我覺得吳,被揭發是一種解脫,是心靈上真正的自由釋放,是能繼續開始擁有愛情的一個起點,我想張自力也是這麼認為的吧。
「結尾的焰火」
其實我覺得這個結尾並不好,因為在電影上映之前,我偷偷看過了網上流傳的《白日焰火》的最初劇本,劇本里的結尾是這樣的:
在吳至貞入獄的一年後,張自力去舞廳跳舞(就是那段公映版里的舞),出來之後張想去監獄看望吳至貞。在監獄門口,獄警攔住了張,說什麼也不讓他進去。張自力說這案子是他媽我審的為什麼不讓我進去,獄警還是奉公執法,不讓他探監。張自力於是去買了一堆煙花,跑到監獄空場對面的樓頂上,準備燃放。與此同時,吳至貞的一位獄中好友就要刑滿釋放了,兩人走到監獄空場進行告別。突然巨大的爆炸聲傳來,無數的煙花衝上天空,甚至有很多焰火是沖著警衛放的,從警衛和人們的身邊竄過去,劃破這寂靜的白色天空。吳至貞被這一景象迷倒了,半天說不出話來。全片結束
通過對比兩個結尾,我們可以明白,張自力此時是不太敢當面見吳至貞的,因為他怕吳不理解自己為何要揭發他,怕吳至貞恨他,他唯一可以與吳交流的方式,就是放焰火,通過焰火表達自己心中的愛。
事實我們可以看出,吳至貞其實是不恨他的,吳在被帶走時,看到焰火,反而是有一種解脫以及理解的神情,吳似乎明白了張的愛,也明白了這些焰火的含義。雖然身體正在走向牢獄,但是心靈已經徹底釋放,徹底與以前那個壓抑自己的生活訣別,吳感謝張讓自己重新學會了愛,重新掙脫了身上的束縛。
白日焰火,焰火與白天也是一種對比,為什麼不是在黑夜放焰火而非要在白天?因為這個社會不是黑暗的,相反這個社會看上去是美好的,但其實中間夾雜著很多無奈。在黑暗中放焰火,有一種衝破絕望的力量,是黑暗中看到光芒的力量;白日放焰火,則更多凸顯出的是一絲無奈與蒼白。這個故事也一樣,
張自力喜歡吳至貞卻不能和她在一起,吳至貞想要去愛別人可是梁志軍卻不讓她去愛,性無能的老闆也對自己喜歡的人無計可施,張自力為了抓捕兩個被冤枉的卡車司機,竟然失去了很多戰友的性命,太多的無奈和不公平讓人無法面對。
一句話總結,白日,是映射了這個社會蒼白的現狀,焰火,則是兩個孤獨的心相遇,共同在這冰冷的社會中相互取暖。
——————————————————————這些都不是過分的解讀和意淫,我認為上述分析的東西才是真正打動柏林評委的原因,也是打動我的原因。這確實是一個動人的故事,即使此題材在電影史上被無數的使用,但是作為中國電影來講,本片無疑是繼去年《泰囧》之後,又一部能載入中國電影史冊的影片。如果本片票房能過億,那麼商業與藝術的結合模式會被更多的投資者所重視,藝術電影才會被更多的人所接受,真正意義上的好電影才會撥雲見日,向光明的道路上再前進一步。
讓我想到阿乙《灰故事》里的《極端年月》,一個生活失敗的警察,一個冷艷的女人,冬天的哈爾濱,所有的事物都罩上了一層蒼白。
范起得挺好,劇情一般,法制日報和知音經常有這樣的故事。
廖凡演得真好,我最喜歡他在乾洗店裡為桂綸鎂趕走顧客後站在店門外偷笑和最後他跳的迪斯科。廖凡兩片鬍子留得挺好,一般人留這樣的鬍子也只能留出鄉村愛情故事裡劉能的趕腳。
兩人在摩天輪里做完了,早上吃早點時,桂綸鎂還塗了口紅,也許是覺得能有個新開始吧,被舉報後也沒什麼情緒變化。穿著囚服抬頭看白日焰火那霎,我有點難受。
還有優酷上的預告片不要走標題黨路線,不是每部電影的血腥暴力場景都是在致敬北野武昆汀,廖凡在髮廊那個飛踹,你怎麼不說致敬奉俊昊啊。
無法評判、定義其類型的獨特的作者電影,介乎獨立與商業的縫隙中。
首先我想試著談談《白日焰火》對中國電影類型片市場的突破。
《白日焰火》是對中國內地院線電影、尤其是中國內地國產院線電影類型的一次豐富、對培養觀眾群體的很重要的嘗試:桂綸鎂的明星效應、柏林電影節的得獎效應和其本身作為懸疑片的身份一起形成了「吸引商業市場注意力」的組合拳。截止到我回答這一問題的時刻,《白日焰火》上映兩天後的累計票房已經是2700萬元人民幣,單日票房僅次於《極品飛車》位居全國第二,排片場次達17%位居全國同檔期電影首位。這樣的市場反映在之前是很難同中國電影市場上的文藝片、尤其是國產文藝片掛鉤的:它們可能無聲無息地在電影院「一日游」,因為市場反應寥寥被迫提前下映;亦或是上映期加起來的票房總收入都不及《白日焰火》兩天票房的十分之一。再加上電影白日焰火通過其新浪官方微博具有親民色彩的自嘲調侃,顯示出觀眾和片方讓文藝片走出小眾、接觸大眾的強烈訴求,對文藝片在中國的市場挖掘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白日焰火》也是對中國內地電影審查體系的一次創作突破。涉軍涉警等涉及中國內地司法公權力的題材一向是大陸影視劇創作的禁區或者至少是敏感區域,以至於在銀幕上他們的形象處於一種失真的正面偉岸狀態中,他們可以幽默,但不可以像小市民一樣的落魄。他們的形象如符號一樣在電影里完成了一次次「成功抓捕罪犯、為民除害」的任務。然而近來的幾部電影卻顯示出一些電影工作者對這塊盲區勇敢的試探摸索,於是產生了《集結號》里解放軍慘烈的犧牲、暗示軍隊體制無能冷漠的穀子地為戰友們正名的辛酸曲折之路;產生了《浮城謎事》里性向曖昧、穿著頹唐的童明松和秦楓;產生了《掃毒》被迫吸毒、犯毒癮的緝毒警察(可能《玉觀音》對緝毒警形象的突破更早)…總之,警察的形象變得更市井、真實,他們有了普通人的迷茫、痛苦、犧牲、他們和普通人一樣承受著生活、工作的曲折施與的壓力和艱辛,換句話說他們更像人。甚至在《白日焰火》中,警察張自力是落魄、頹廢、酗酒、行為不檢點、粗暴的偏負面形象,他和普通人一樣掙扎在生存的邊緣,掙扎著回顧安全的體制。甚至警方出現了許多失誤導致髮廊里警察中槍斃命的情節,這些在以往的公映電影里幾乎沒有。
許多人將《白日焰火》和《白夜行》做對比,我卻想起了李安的《色.戒》。張愛玲70年代因為難以言說的原因在《色戒》的小說創作上做了許多保留,只有寥寥的人物、寥寥的對白、寥寥的心理刻畫(例如結尾王佳芝釋然的心態下看見的笑臉迎人的三輪車車夫和轉動的風車)、寥寥的性暗示(通往女人靈魂的通道是陰道)以及一個蒙太奇的框架,但李安和編劇王蕙玲卻根據張愛玲的感情生活、政治立場大膽地對《色戒》的暗示內容進行補白,甚至是合理地再創作,讓它不僅是一部滿足觀眾推理需要的諜戰懸疑片,也是激發細心觀眾收集隱含線索(例如麻將桌上女人們奇怪的眼神交流、易先生的書房焚信)挖掘易先生真實身份目的、重新思考汪偽政權性質的思維角力,形成了非常巨大的後勁,讓其電影從內容到結構都成為懸疑片。《白日焰火》亦然,這部電影有許多很明顯的留白最終也沒被填滿,例如乾洗店老闆究竟知道多少情況、他和桂綸鎂角色的真實關係、其他幾位受害者被害的原因、居委會裡奇怪的女人的哭泣、樓道里的馬、髮廊的槍戰、王學兵的角色掛在脖子上的冰刀,乃至廖凡、桂綸鎂飾演的兩個角色真實的動機和生活狀態和白日焰火的意義。對許多觀眾而言,它們是無疾而終的情節硬傷;對另一些觀眾而言,他們或許是打開更多隱藏劇情的鑰匙。
電影的這起案件本身並不具有足夠的懸疑性,以至於當那件99年送來、此後再無人領取的皮大衣一出現,我就猜到皮大衣的主人借巨額賠償訛詐吳志貞反被謀害。反倒是民警張自力和吳志貞的形象更為有趣,甚至可能就是電影真正的重心。片中一開始在吹著電風扇的炎熱的旅館房間里,張自力對離婚妻子充滿貪念、死死壓住雙臂、征服狀的兩次性愛,都在不斷暗示張自力充滿著慾望、粗暴、莽撞的性格。他越來越頹唐潦倒的穿著、臉部形象、習慣性的酗酒、丟車和猥褻女職工,不斷加粗描繪其形象的線條。接著我們看見他與王隊長幽默的對話,被王隊長調侃「你還想贏得人生?」結果他回答「不是想贏得人生,只是想輸得晚一些。」,加上其不務正業般地追查兇殺案和最後酒席上醉醺醺地對隊長拍馬屁,一種為了生存的漂泊、掙扎的動機漸漸浮出水面。或許對於他而言,和吳志貞有沒有感情不重要,對感情的背叛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查案、抓捕吳志貞、立功重回安全的警察體制,讓自己的生活不至於潦倒,至少還有奔頭。至於背叛感情這種道德倫理問題,對於一個還有「贏得人生」奢望、迄今為止還在奔波生計的人又有何價值?他活得像許多國人一樣,過著不加反省的生活,每天坐在公交車裡、騎在自行車上,隱藏著自己的內心的疲倦和蒼白,面無表情,時不時嗑個瓜子,對盯著自己的陌生人狠狠地瞪一眼;每天為了生計削圓了自己的人格和形象,每天做著各種道德的、倫理的、良心的妥協。就好像張自力結尾的舞蹈,雜亂、縱慾、荒誕,雖然有簡單的目的,生活和自身卻充滿著廉價甚至無價值感。
吳志貞的形象和台詞充滿了不能接近的神秘感和超然,一些網友對其「熱愛刺激生活」的定位確實能令許多情節迎刃而解,一方面她希望維持自己的生活,不至於因為案件揭發被逮捕,所以任由知情的乾洗店老闆的威脅而受其猥褻(?),另一方面又有追求刺激的隱秘安好,例如失手殺人後不斷地殺人(?),在明知被跟蹤、還是被警方跟蹤的情況下一次次接近對方、甚至冒著被揭發的風險等。而他在丈夫梁志軍因自己相警方告密而被擊斃之後在摩天輪的哭戲、抑鬱的精神狀態和最後的表情似乎顯示在生計外,她有對自身背叛感情等更複雜的道德錯誤的反思。
很多年前人們在評價《色戒》時說這部電影同時滿足了細節愛好者和普通電影觀眾的需要,也許如今《白日焰火》也成為這種電影新的一員:一般觀眾滿足了觀摩破案的好奇心,還被張自力遭路人劫車、被調侃「還想贏得人生」、理髮店裡的打鬥和執法、酒席上的拍馬屁、吳志貞指認現場時住戶震驚獃滯的表情這些讓官方色彩的人物與腔調同草根苦樂碰撞產生的黑色幽默逗樂;文藝片愛好者驚嘆於院線片少有的充滿著破敗街道、街頭食肆的現場感和對頹廢、荒唐、蒼白的當今中國人生活狀態的忠實描述;推理愛好者執著於破解電影留白的隱藏劇情。所有人都各取所需,各得其樂。
而我個人還是更喜歡《白日焰火》對生活止步於描述的刻畫,沒有一般得獎片深層剖析社會、人性頑疾的清晰倫理脈絡,而是一種看似膚淺地描繪膚淺生活的表象。或許,這種不加自省的故事、不加自省的人物、在生計面前毫無意義甚至淪為笑談的道德倫理,才是真正的屬於當下中國的寫實主義。
不管如何,《白日焰火》的留白、冰冷、模糊讓它確實更生活、更寫實,也更神秘。電影院里看不到但"機緣巧合"下剛剛看完本片,留下一段影評吧。
反抗的隱喻
——評《白日焰火》
本片在未上映前就在柏林電影節上折桂,突然暴得大名,相信知道這段得獎經歷的觀眾(大面積商業宣傳讓你想不知道都難)對本片有了很高的期待。
不幸,那句話又應驗了,期望過高,失望小小。
乏味,沉悶,荒涼,破敗,夾雜著沒落廠礦里小人物無聊又卑微的插科打諢,還有茫茫冰雪覆蓋的讓人窒息的空氣,環境的鋪陳自然而然地展開,訴說著故事之內故事之外的人情世態。
人們出於無希望的貧窮而搶劫、殺人,出於無出路的苦悶而酗酒、沉淪,出於無可奈何的悲哀而賭博、麻痹,在壓抑和沉默中扭曲自己,扭曲世界。幾個看似毫不相關的場景,落魄警察手中的綠色離婚證,居委會裡不住哭泣的女人,夜總會老闆娘在浴缸里似哭似笑的自嘲,把人類情感與物質佔有的矛盾一次一次地隱忍地表達出來,沒有物質財富的人不配享有愛情和婚姻,而物質財富的增加帶來的卻並不是愛情和婚姻的穩固,而是背叛。
這是一個感情被物質所輕賤的時代。
而真正保有感情而又願意為彼此付出的人,與這個時代顯得如此格格不入。洗衣女工對周圍灰色人群的視而不見,茫然而漠然地滑出那生活設下的永遠在循環的軌跡,滑向未知的雪原,這是一種隱喻的反抗,抑或反抗的隱喻。
直到這裡,殺人分屍的行為才有了意義的解釋。
然而這也正是讓人失望轉折的開始。一個預先鋪陳好的真實得讓人身臨其境的故事環境竟然遠遠好過了故事本身。雜亂敘事的加入讓意義明確的環境設定變得令人難以理解的撲朔迷離。一個活死人的出現,幾樁守護愛情的殺人,突兀設定的早已經變心的活死人的未亡妻,還有落魄警察更加突如其來的愛和猛然的背叛,還有缺乏銜接的場景錯雜,放映著老舊武俠片的電影院、吱吱嘎嘎的摩天輪等等場景無意義的切入,讓簡單而又含蓄的故事變得複雜、冗長而前後矛盾。或許你可以理解,俠女十三妹正暗示了洗衣女工抗暴殺人的真象,摩天輪上的激情象徵兩人不知從何而來的愛情不接地氣的虛妄,你想得到的我也想得到,但我仍然認為,這些場景的切入顯得突兀。但這並非否定影片對場景塑造的整體表現。
曖昧紅色燈光里的髮廊,槍戰來得比突如其來更加出其不意。從一把槍滑落,到所有人都倒下,短短的幾秒鐘,真實而又冷峻。堪稱神來之筆。
因無能而變態的洗衣店主,卑微地撫弄著他想要征服而又無力征服的女人,那種來自骨髓的壓抑和扭曲讓人心寒。
符號的表意出現在了警察走出夜總會回頭張望的那一刻。白日焰火夜總會閃爍著的霓虹燈照亮了夜空,映著的是這座被紛繁故事攪亂了的本來死寂的城市和生活在其間和光同塵變得俗不可耐的人。
最後的最後,給你來一場白日的焰火吧!比起夜空中雖然短暫但仍然奪目的璀璨,白日里的焰火響亮的虛張聲勢更襯出它改變這片天空的乏力。焰火留下了軌跡,卻馬上就看不見蹤影。女殺人犯仰起頭看到的,正是她自己。反抗總歸是無力的,天空不會給白日焰火的夢想留下些許餘地。
於是我欣喜地看到一個比《鋼的琴》更加廣闊和肅殺的東北,並樂於承受故事雜亂表述對廣闊和肅殺氣象的貌合神離。所有鏡頭下的欲言又止,都投射出充滿雄心的反抗的隱喻。在這樣一部觀察人的影片中,私以為那些看似無意義的配角是影片最出彩的地方,洗衣店老闆、居委會大媽、警察、性工作者、夜總會女老闆…白日焰火這類影片做的最好的一點是賦予了每個社會份子自己的價值,粗鄙的、熱忱的、圓滑的、絕望的、古怪的…突破了那些無意義二元對立的道德劃分,給予人性停留的灰色地帶。
非專業,水不深....
昨天看完後梳理如下:
1/李連慶通過洗衣認識吳志貞,於是這個夜總會老闆跟洗衣工一來二去發展成了情人關係。(線索:李連慶老婆的口述:那個女人來找的他;沒報警是因為以為兩人私奔;再就是案發說是在出租屋裡,說明兩人曾有過一段同居生活;最後就是吳志貞說:是我背叛的他。說明事情的起因還是因為吳志貞的背叛)
2/梁志軍剛開始是受害者,因為老婆的背叛,從而在出租房抓住兩人並殺害了李連慶。分屍拋屍,並把自己的身份證夾在其中,讓警方誤認為死的人是梁志軍,為了掩蓋罪行,結果自己卻因此成了「活死人」。
3/吳志貞和李連慶沒有私奔成,情人卻被丈夫殺害,於是吳志貞將李連慶的骨灰埋在樹下,日日可見。
4/之後5年的生活,讓吳志貞痛苦不堪:一方面不能與丈夫再在一起,另一方面也不能接受其他男人。因為梁志軍仍以「活死人」丈夫的身份監視著他。
5/直到張自力的出現,讓吳志貞以為可以結束這樣的生活,於是她借他的警力關係除掉了丈夫。
6/當她以為可以重新開始的時候,張自力供出了她是殺害李連慶的兇手,或許是失望(從摩天輪上被舊事重提的緊張與討好)或許是不甘(被抓捕時候的眼神)或許是解脫(看見白日焰火的微笑)。使得讓女主角供認了自己是兇手的事實(其實很多線索都說明不是她殺的,是她丈夫殺的),但我想這些對於女主都不再重要,她經歷了背叛丈夫,私奔未遂,情人被殺,忍辱偷生,無性無愛,被人監視,被人出賣等等之後,結果對她而言並不是重要的,所以她總是在說:我沒什麼可說的。承認或不承認又有什麼區別呢?她已經釋然了,因為這樣的人生,不管選擇如何,結果都是一樣令人無望。
畜生,竟然把自己的女人賣了
首先,我覺得這樣的標題足夠吸引人了。
其次,我覺得本片確實好看,穩穩五顆星的節奏。開場的碎屍還不算什麼。主要是理髮店裡大卡司機撿起槍啪啪啪啪,四槍乾死倆警察。第五槍把男主幹到了醫院。這個場面估計連杜琪峰都輸了那麼一截。
沒有第三,看片子之前和看片子的時候一直在想,白日焰火是啥意思。後半段出現的夜總會叫白日焰火。片尾的白天在樓頂放焰火算是白日焰火。但是這又是什麼意思呢?曾經的刑警隊隊長,現在的工廠保衛科副科長(我猜的,人家也不是被開除警隊,不至於就給安排個普通保安。)回歸警隊是不可能了。對這個較弱到可以擰出水的桂綸鎂和死無對證的懸案,本可以挺身而出抱得美人歸。結果卻是一面給警隊體提供線索,一面在舞蹈室瘋狂並且彆扭的獨舞,在寒冷冬日的東北小城的屋頂放焰火,而女主才指認完分屍現場。這種弔詭的情緒令人迷惑。
不迷惑別的,還是迷惑,為啥叫白日焰火?從影院出來回家的路上,需要穿過一所大學。看著裡面婀娜的大學女生們,我突然有種力不從心的感覺。感覺歲數有點大了,對付年輕的女性已經變得並不輕鬆。而這一瞬間,三個剛才片子的片段湧入腦中——洗衣店老闆只摸小姐屁股,看小姐穿各色的裙子;廖凡麻利地用滅火器噴滅了演習的火焰,和那理髮店砰的一槍。雖然大陸上映版刪掉了廖凡和桂綸鎂在摩天輪里的激情一幕。但是我還是認為,理髮店那一槍,多多少少對廖凡的生理功能造成了影響。雖然大陸上映版刪掉了是因為廖凡沒隨身帶手銬才導致大卡司機空出一個手撿槍啪啪啪啪的,但是廖凡出院後的酗酒成性也許是受傷和內疚的結合體。包括開場和前妻最後一場纏綿,前妻也只是有節奏的呼吸而不是發出應有的聲音,都是廖凡的功能癥狀的佐證。
有問題的也許不止廖凡。洗衣店老闆很可能就是另一個。
而參與到桂綸鎂感情生活中唯一正常的男人,也許就只有王學兵自己了。結果,幾年來的隱性殺手,就在有點滑的冬天馬路上,被好幾槍給打死了。這個具有隱忍,冷酷,聰明的可以裝下棋總輸給別人的小城普通人,可以為了女人,變身邪惡魔鬼。其實是很有賣點的一個角色,可惜戲份有些少。
一個離異的,失職並因此下崗的,性功能還有受到了傷害的警察,一個丈夫變身隱形分屍殺人狂的洗衣店打工妹,一座沒有白雪只有寒冬蕭瑟的內地小城,一段擰巴到恐怖的懸疑故事。真的需要看完放一場焰火宣洩。嗯。我無良地去看了流出的劇本。除去劇情 ,能說我覺得劇本寫的相當不錯么。字裡行間透著凜冽和絕望,看過預告片之後,藉由劇本已經腦補出全片的畫面,場景,鏡頭,甚至配樂。如果劇本流出是場炒作,那對我的營銷效果是達到了,因為我特別想看看正片跟我腦補出來的差別。
另外 桂綸鎂絕對是被文藝片慣壞了的女主。她的演技不是被高估了的話我願意吃鞋底。她勝在擁有絕大多數文藝女主角所該有的寡淡氣質。我覺得她演技很平,看她齣戲很正常。真不是我想抖機靈
讀過白夜行的無一不認為這是東北版白夜行
======================================================================
被諸位朋友指責 在此說明一下 這只是我看完電影的第一反應 產生此感受 是因為相似的人物性格與行為 如果細摳細節 白日焰火與白夜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作品 白日焰火有導演自己的深意與它的獨立內容 而白夜行毫無疑問是一部上佳之作 我不希望有人因為我的這番話 而失去了對白夜行的興趣 白夜行是一部關於愛和人性的小說 很值得一讀
寫出最初的答案時很不成熟 沒有考慮別人情緒 答案不打算改了 用以自勉
鞠躬 敬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