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智能醫療、移動醫療會朝哪個方向發展?


移動醫療作為一種新型模式和工具,將改變人們傳統的監測、看病、保健的醫療方式,並逐步形成一條新的產業鏈。


移動醫療是整個國家社會醫療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發展受制於社會醫療體系的現狀。醫改尚未深化到位,醫療資源不足、配置不合理、看病難、貴等問題突出,醫療體制不改革到位,整個移動醫療發展起來將會困難重重。在國外,讓政府、保險公司購買相應的醫療服務已經相當普遍。但在國內讓用戶付費卻困難重重。


移動醫療行業人才嚴重缺乏。一方面,國內很多醫生沒有在心理上接受移動醫療。醫生們長期的生活習慣不容易改變和顛覆。因此,醫生們的習慣也是移動醫療發展的一個瓶頸。另一方面,由於專業門檻高。我國的醫生行業壓力大,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行業限制多,導致能夠發展起來的移動醫療領域的醫生少之又少,專業的移動醫療領域人才,成為移動醫療的急需。


醫療一直是國家重點監管行業,進入醫療尤其是新興的移動醫療領域政策風險和監管風險較大。而很多移動醫療的應用是讓患者自己診斷疾病,這存在著相當大的風險,一旦誤診後果極為嚴重,因此,國家勢必會加強對移動醫療的管理力度。


醫療將越來越社交化。移動醫療功能將成為手機的標配,用戶可以隨時隨地監測自己的運動、心跳、體溫、睡眠甚至情緒等健康狀況。一旦多用途家庭監護工具價格降下來以後,醫生就會利用這些工具來治療慢性病患者。將家庭監控設備嵌入智能手機有利於實現個性化醫療,代表了慢性病治療的未來。

移動醫療行業是需要專業知識的慢熱型行業。無論從哪個方向深入探尋商業模式,由於醫生資源仍舊牢牢束縛在公立醫院的高牆之內,因此移動醫療公司真正核心的問題是如何撬動這塊資源。國務院《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7月1日施行,不少醫生對改革持較樂觀態度。廣東省衛生計生委巡視員廖新波形容,醫生由單位人轉化為社會人自由流動,是很多醫生翹首企盼的。「既能體現醫生的價值,又能使患者接受更好的醫療服務」。編製鬆綁的趨勢不可逆轉。

由於優質醫療資源壟斷、政策管控前景不明,移動健康產業的商業模式還未清晰,也有先烈轟然倒下,如某某公司,就不點名了。業內的普遍觀點趨於一致,剛剛起步的移動醫療產業,要麼沒有找到真正的切入點,要麼在找到切入點後難以細分需求進行更深層次的開發。

挪威王國駐華大使館高級商務顧問武瑊告訴記者:「我還不知道有可以盈利的移動醫療公司,現在就是砸錢。」在我國,由於地域遼闊,醫療資源分布不均,一些偏僻地區醫療覆蓋能力嚴重不足,傳統的醫療下鄉僅僅是杯水車薪,無法解決根本,而隨著超高數據傳輸速度的4G網路在全國範圍的普及,移動醫療的跨地域溝通能夠很好的解決這一難題。這是一個讓很多公司垂涎已久的市場,但現今為止基本就是燒錢。


移動醫療創業公司的壁壘尚不兼顧,尤其是那些沒有核心技術的服務性公司。移動醫療應用要在專業與不專業中尋找平衡點。「不專業,早晚死,太專業,易找死,與醫學專家合作要保持謹慎。」移動醫療創業公司要想獲得成功,要確保自己的解決方案足夠簡單,能夠輕鬆整合到當前的基礎設施中。技術和醫療保健人才必須強強結合。

現在企業在移動醫療產業鏈的各個點上切入,但切入後如何獲得足夠的收入是個大問題。關注醫藥廠商、民營醫院、商業保險、政府採購、企業僱主這五個收費來源。營收模式基於服務而非傳統的付費下載。


移動醫療領域由於我國的體制限制,信息和數據共享化很難實現突破,所以很多技術領域的成果在現實中很難推廣,這就讓更多人把眼光移到醫療服務的前端市場:健康管理。


在健康管理領域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及時發現身體的健康異常和重大疾病風險預警,傳統情況下我們會通過年度的體檢來實現這一要求,但是體檢時間跨度大,同時地域的覆蓋能力也不足,人們紛紛將眼光轉移動可穿戴式設備上,希望能夠通過這樣的設備來實現跨地域打人群身體異常實時發現。

通過體征數據監測來幫助用戶管理重要的生理活動。這些數值交叉分析的結果可以用來分析用戶現在體質狀況,主要健康的風險評估,並結合數據可以給出幾項關鍵生理活動:睡眠、飲食、運動和服藥的個性化改善建議,讓用戶保持在一個穩定的身體健康狀況。

價格永遠不是最核心的問題,你必須要發現市場的消費主體和消費需求的變化,滿足他們需要解決的問題,你的產品就有機會。

硬體的價值不再由硬體成本本身來決定,而是由每天產生的數據量和數據的流動性能力以及通過數據的對比分析得出價值來決定。硬體將只扮演一個數據採集工具的角色,我們可以把它當作一個數據源。硬體+數據傳輸+數據分析+數據反饋形成一個完整的服務平台,從整個平台來講,它的價值與數據源的數量成正比關係。

在未來可穿戴式設備一定無法和大數據脫離,單純的硬體設備和建立在設備上的模式化數據分析即沒有解決問題,又徒然增加了成本。用戶不再看重可穿戴設備的計算能力,更重視設備的外觀(作為個性化品味的展現),輕薄程度和數據採集對正常生活的無妨礙性,這些決定了數據採集的密度。

只有足夠的數據密度,才能讓設備體現出價值。而對於廠商來說,要從根本拋棄硬體時代的盈利模式。硬體銷售將不再是盈利的唯一來源,如何讓用戶認可服務、持續提供數據,並根據用戶數據給出個性化的改善建議吸引用戶持續付費才是持續利益的源泉。

在新的模式里,硬體和服務都要具備快速迭代的能力,硬體將更舒適、更方便、更小型化、更無感化,同時集成更多地感測器,數據來源將越來越豐富,而數據分析服務將利用更多種類的數據來交叉分析,無需用戶干預而通過數據智能化學習就能把人一天重要的生理活動描繪出來,通過數據把行為量化,也可以讓平台提供優化用戶生活生活規律的個性化方法。當用戶接受並依賴它時,持續為服務付費將成為收入的主流。

用全新的分析方式去看數據,不再對單一數據進行解讀,而 是對連續數據的波動性規律來進行分析並尋找異常。在連續數據的分析模型下,分析的基礎不再是單點的體征值而是體征的變化規律,對精度的需求就沒有那麼強烈。這樣在硬體設計的過程中我們就可以平衡採集精度和成本之間的關係了。

通過可穿戴設備結合大數據的分析模型,我們就有機會在形成病症之前發現體征節律的異常並及時介入調整,避免疾病的形成。


我來開一下腦洞。
每一個醫生可以作為一個醫療單位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
硬體平台:利用互聯網平台,醫生與患者可以進行實時溝通交流,圖像語音的傳輸無縫對接。
軟體平台:患者的電子健康檔案,醫生能夠隨時調用。通過智能醫學知識庫,為醫生提供可靠的臨床決策和用藥方案,輔助醫生進行診療。
檢測診斷平台:醫生開具檢驗檢測之後,患者能夠就近或者一些檢測服務供應商可以上門,採取樣本,送到檢測中心進行檢測。
檢驗結果出來之後,醫生可以隨時調取。再與患者進一步溝通診療方案。
物流平台:一般藥物可以配送。
移動端:能夠對患者的用藥、治療方案進行監測與跟蹤。
手術平台:需要進行手術的患者可以進入手術中心接受治療。

好像說得過於簡單。
容我想想再補充。


這是個好問題,醫療行業發展相對比較慢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的流通慢,而對於非標行業信息流通慢是本身的屬性。有意思的是醫療的數據化確是非常高的,只是沒有合適的渠道去流通而而已,移動醫療的概念,好吧,這傢伙真的是天時地利人和都佔了。現在國內移動醫療發展火熱,超級財團布局,傳統醫藥公司器械公司紛紛轉型插一腳,移動醫療創業公司更是遍地都是。醫療能或者不能跟互聯網結合的地方都有人在做。拋開政策的影響,未來移動醫療一定會最有前途的行業,雖然現在醫生的參與度並不高,看上更像是資本和創業者自嗨,但醫生離不開患者,未來隨著技術進步用戶習慣養成,醫生一定會重度參與的,這是職業本身屬性決定,無關於國情現狀。我們再來看一下現狀,知名醫院的醫生參與移動醫療相對較少,主要原因是1.很忙2.模式簡單對醫療價值有限3.醫生投入產出不成正比4.技術不足以支撐診療過程。這樣我們就可以從現狀中看到移動醫療的未來了,通過軟硬體技術的進步,現在不能數據化的都能數據化了,患者的信息數字化程度提高到一定層級,醫生憑藉數據更有效率的能完成比面診更精確的判斷。保險的進入改變包括支付在內的商業結構,醫生的投入產出得到平衡,政府通過精準醫療完成單病種成本控制,社會整體醫療成本增速趨向平緩,患者跟醫生的距離更近,對健康管理也不再完全依賴於醫生。好吧 ,創業公司這個時候應該已經該死的死了,該被收購的收了,該合併的合了


1、首先說說現在移動醫療的一些問題,很多公司用力很猛,但似乎用錯了地方,比如說在線診療,目前我不看好這一塊,作為醫生,平時看門診、查房、手術就夠煩夠累的了,有多少還願意為了一點小外快,閑暇時間到網上去跟病人溝通、問診,在沒見到病人,沒有體格檢查,沒有輔助檢查的情況下,根據一個個不專業的文字描述得出一個自己都心虛的診療意見,自虐啊,有那閑工夫還不如看看文獻刷刷SCI,性價比更高。作為患者,首先就是不習慣這種就診方式,中國看病太容易(中國看病難看病貴真是一個偽命題,這點很多知友已經論證過了,我就不贅述),即使是在區域頂尖的醫院,不是說非某專家不看的話,大部分患者還是可以在半天內完成診療過程,急診就更快了(把急診當普通門診看的不在少數),在這種大背景下,有幾個患者願意在網上發起問診,然後等半天等到醫生下班了草草回幾句,然後發現還是得去醫院檢查…免費都沒興趣,要收錢就更呵呵了。再比如說線上藥店,或許能賺錢,但這不是移動醫療,而是淘寶賣家,而且相關法規限制很多,可以作為一個成熟公司賺錢的副業,但難以成為新興公司成長的支柱。
2、現在移動醫療還是起步階段,所以工作的重心是輔助常規醫療,而非替代。(對於老馬在宣傳阿里健康時喊的讓醫生找不到工作的口號,大家聽聽就好),具體可有以下幾方面:1)健康記錄與管理,2)優化就診體驗與質量,3)協助長期隨訪。移動醫療面向的群體,除了患者,更重要的是健康人群,打個比方,即往史是醫生最重要的診療參考之一,但現在人們看病,有幾個能詳細說清自己以前的身體情況,如果有一款APP,能幫助紀錄每一次體檢結果,每一次特殊的不舒服事件,過敏的食物藥物,以往就診的病史檢查結果,甚至每天的生命體征變化,並將這些數據作基本的整理總結,我想當你再去看病時,診療效率能大大提高(丁香園最近提出的電子健康檔案,就是這方面的努力,祝他們越做越好)。再比如有一款APP,當你不舒服想看病時,可以在輸入或選擇特定主訴時,自動篩選出附近的合適的醫院、科室、甚至具體的醫生供你選擇,並提供在線挂號功能、候診提示、付費等,看病體驗是否會好得多。還有慢性病隨訪管理的APP,動態紀錄重要隨訪指標的變化,提醒複診,我想很多慢性病會控制的更好。醫生層面,移動醫療的主要價值,是提供海量的人群健康信息,無論管理患者、診療疾病、科研(抓住這點,大多數醫生都將拜倒在石榴裙下)等方面,都助力頗多。
3、寫的有點多,還有很多想法未及展示,但我相信,移動醫療是真正能改變目前醫療環境的手段,值得為之奮鬥。歡迎批評指正,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私聊交流~


方向是個概念問題。

未來的方向是建立在目前蓬勃發展的幾個領域之上——基因科技,大數據分析挖掘,移動互聯網,精準醫療,發育成一個新的完整生態。

智能醫療---海量數據的可獲取可比對加上數據挖掘,實質上是醫學信息的處理能力更上一個台階;這些數據包括病例,基因資料庫,藥物信息,科學文獻和研究成果,這是基石;然後醫療從業人員的信息終端會是移動的,便攜的,時刻在線的,通過複雜的演算法,遵循循證醫學的理念,輔助醫生形成充分獲取信息基礎上的最佳治療方案;智能醫療不是取代人工判斷,而是信息洪流中的更準確獲取處理方式,作為輔助手段。

當然也可以是高速互聯網+遠程問診+更高精度醫學影像儀器+虛擬現實技術,接入智能手術機器人實現遠程操作,醫生不必本人到場而實現遠程的診斷,甚至手術。比較遙遠,但是有一些科技巨頭已經在投入,比如Cisco做的遠程醫療系統,

移動醫療——可穿戴硬體+海量數據+預測預防(如生活方式干預等)+專家團隊形成的健康管理,更多的是醫於未病;

可穿戴硬體會有更加精細專業的功能,雖然目前還停留在監測運動量、睡眠為主的階段,不遠的未來,智能手環、手錶的迭代產品會是可以實時監測心率,血氧,血糖、體溫等體征的小東西。騰訊、復星等巨頭投資的一個類似的產品(美國的創業公司做的),媒體上的消息看,量產似乎用不了太久。

目前已有的探索,比如遠程問診,Teldoc和國內的幾家互聯網醫療企業為代表的。

巨大巨大的話題啊……


移動醫療現在看來應該是移不動的醫療=.= 目前環境下,最好做的也就是做醫院信息系統的商家,推出一套 to c的系統。
這些商家已經有大量的to B的累積(數據,資料,用戶....)有了醫院這個大腿,信息系統又是這些商家做的,再做一套to c的系統,連接醫院和用戶,而且這些用戶簡直是水到渠成=。=解決的問題嘛,也很現實,繳費,拿報告,用藥指導啥的,雖然都是小事兒=.=但是有需求啊
未來么,肯定的得和數據搭邊兒,
每個人每天的體征數據都在檢測中,我的家庭醫生則是有一套患者管理系統,檢測我的體征,首先是智能分析體征數據,若有異常則是人工再核實,最後反饋給我。
比如 檢測到今天我的體溫有異常,並且已經排除飯後,午後這些時間的特殊高溫情況,系統先反饋給我的醫生,醫生觀察完後,心跳也有點快,可能是感冒發燒,呼吸急促。同通知我,該如何用藥以及休息=、=
總之一切得建立在數據之上,人工智慧硬體也得隨之發展,而不是現在簡單的檢測心跳,步數等指標=。=


今天橘子60秒語音中的觀點來自一本書,小編才疏學淺,沒能力總結如此前沿的知識,只好為大家摘錄一些書中的精彩內容供您閱讀了,望您諒解!

【帶著問題讀文章】

請各位看官帶著問題看文章:

問題1:根據此書觀點,未來醫院的重要性被弱化,必然產生新興職業,那麼新興職業是什麼呢?

問題2:既然這是未來發展趨勢,我們應該做什麼呢?

《顛覆醫療:大數據時代的個人健康革命》

作者: 埃里克·托普


【作者簡介】

埃里克·托普(Eric J.Topol)是美國心臟病學家,基因組學家、學者。他畢業於美國約翰霍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他曾是克利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Clinic)的心血管科主任,現任加州斯克里普斯轉化科學研究所(Scripps Translational Science Institute)的創新藥物研究教授兼主任。他在克里夫蘭醫學中心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家基因銀行。他還是 Medscape 與 http://theheart.org 的主編。

【主要內容】

本書被認為繼《大數據時代》、《數據之巔》後國內大數據應用在個人健康領域的指導書,講述互聯網對傳統醫療革命的推進,指出未來醫療的發展方向。"看病難「問題在未來將得以解決!

這本《顛覆醫療:大數據時代的個人健康革命》所談的,就是一個即將被「創造性破壞」的產業,一個即將被顛覆的產業。iPhone、雲計算、3D列印、基因測序、無線感測器、超級計算機,這些改變了我們生活的事物,將再一次地融合在一起,對醫學進行一次「創造性破壞」。在這超級融合之下,權力第一次交回到我們自己手中,而只有我們自己,才能真正將這場醫學革命進行下去,顛覆醫療。

【精彩書摘】

20世紀中期,著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提出了「創造性破壞」的理論,以此表示伴隨根本性創新而發生的轉型。近些年來,我們的世界已經「熊彼特化」了。數字化設備大規模高強度的滲透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也因此根本性、一次性的改變了彼此之間,以及與我們整個社交網路的溝通方式。我們可以在任何時間輕鬆的訴諸我們的假體大腦——搜索引擎,以尋找信息或彌補大腦短時間的失憶。無論我們走到哪裡,都會用手機拍攝照片和視頻,而手機這部寶貴的物件,一直都與我們形影不離。我們還能想起以前洗照片的日子嗎?我們不再去購買整盤的音樂專輯,而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去選擇我們喜歡的歌曲進行下載。我們不用再體會跑去實體店租借影片,卻發現光碟已被別人借走時的失落;完全可以在家下載影片,在電視、電腦屏幕、平板電腦或手機上欣賞。如果我們不希望每天都有報紙送到家門口,之後積攢一大摞報紙送去賣廢品,不希望手指染上油墨,我們完全可以上網點擊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來瀏覽。甚至,連點擊都變得有些過時了,我們可以直接用手指靜靜地觸摸平板電腦或手機屏幕。網路允許我們在不購買的情況下試讀幾乎所有的印刷書籍;一旦決定購買,一瞬間就能將整本圖書下載下來。我們擁有一個數字化的虛擬身份,還有一個真實身份。這樣的雙重身份,令我們的生活在數字化創新的影響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根本性變革。富有創造力的毀滅。

  有人會認為,前數字時代更美好,更簡單。我們不會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包括開車時都隨時連線,被動分心。我們彼此之間為對方用紙筆寫信,雖然交流的頻率無法與現在相比,但交流的方式和內容都更加深入有效。我們彼此用電話進行語言溝通,並不像現在這樣依靠簡訊和即時消息。我們擁有更多的私密性,別人無法隨便點擊幾下,就能找到關於我們生活的數字化存檔。我們用地圖指路,而不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但那些日子早已成為過去,我們的世界也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與數字化信息有關的超凡創新累積在一起的效應,已經徹底將我們的世界顛倒了過來。我們已經無路可回了。

  但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健康,卻至今未受到多大的影響,似乎是被從數字化革命的大潮之中孤立和分隔了出來。怎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醫學是一門極端保守的學問,即使用僵化來形容也不為過。醫生對改變心存抵觸情緒,而生命科學產業(進行藥品、醫療設備或診斷測試開發和商業化的公司)以及政府監管機構都處於一種近乎癱瘓的狀態,無法從問題重重的產品開發和商業批准模式中掙脫出來。我們需要越獄。我們的生活,由於醫療保健那殘酷的呈指數級上漲的成本,而處於經濟危機的狀態之中。但我們卻並沒有接納或利用數字時代的進步,來為醫療服務。這種現象即將發生變化。醫學,就要經歷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顛覆。

  本書的主題,是醫學的創造性破壞,介紹了醫學將如何在未來幾年中不可避免的被「熊彼特化」,為什麼讓消費者充分參與進來是十分必要的。這場革命中,如果沒有消費者的積极參与,其進展必將放緩。其他所有相關群體,包括醫生、生命科學產業、政府和健康保險公司,都無法成為這場變革的催化劑。與此同時,醫學的民主化大發展正在起步。我們需要消費者來推動這一理念從夢想變為現實。

  之所以這場創造性破壞準備就緒,是因為史上頭一次,我們擁有了數字化人體的能力。我們已經了解,可以將照片或書籍、報紙和雜誌等信息進行數字化處理。似乎如今的萬是萬物都可以生成數字化版本,廣泛傳播。幾秒鐘之內,就能下載一部長達兩小時的電影。但這種數字化,與數字化人體的概念有著巨大差別。

  數字化人體,是確定個體基因組中的所有字母(生命代碼)。全基因組測序中,存在60億個字母。數字化人體,是擁有遠程持續監控每次心跳、每時每刻的血壓讀數、呼吸頻率與深度、體溫、血氧濃度、血糖、腦電波、活動、心情等所有生命與生活指征的能力。數字化人體,是對身體任何部位進行成像處理,進行三維重建,並最終實現列印器官的能力。或是利用小型手持高解析度成像設備,在任何地方快速獲取關鍵信息,比如在摩托車事故現場或撥打緊急求救電話的某人家中。數字化人體,是將從無線生物感測器、基因組測序或成像設備中收集的個體信息,與傳統醫學數據相結合,並不斷更新的過程。現在,我們已經擁有了對人體進行高解析度、高精細度數字化處理的技術,很多人都覺得,我們所擁有的技術是在未來幾十年中都無法實現、不敢想像的。

  這是關於一場前所未有的超級大融合的故事。如果數字世界的技術沒有成熟,就不可能實現。這些技術包括智能手機、寬頻、無處不在的網路連接以及社交網路的普及。除此之外,數字化風暴還包括通過雲伺服器集群實現的無限大的計算能力,超強的生物感測器、基因組測序、成像能力,以及強大的健康信息系統。

  以手機為例。手機是電信融合的樞紐,也是多種設備集成於一體的工具,包括照相機、攝像機、GPS、計算器、手錶、鬧鐘、音樂播放器、錄音機、相冊和圖書館。手機就如同一個多能幹細胞。裝上應用之後,手機就擁有了從手電筒到放大鏡等多種多樣的功能。再將手機與無線網路相連,這部精巧的設備就成為了一個網路瀏覽器、文字處理器、視頻播放器、翻譯機、字典、百科全書,也是接入全世界知識寶庫的大門。另外,手機還可以發送簡訊、電子郵件、打電話。現在,讓我們聯想一下,將這部設備裝配上醫學能力會怎樣——可以實時顯示個體所有的生命體征,進行實驗室分析,對個體基因組進行測序,甚至獲取個體心臟、腹部或尚未出世的胎兒的超聲圖像。這需要進行技術融合,將彼此不同的各類功能合併為一體,將最基本的通信形式和最複雜的醫學技術囊括在一部設備之中。

  上述設備,是打好數字化人體基礎的工具。在醫學新時代中,每個人都能充分的在個體層面進行定義,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在群體層面進行醫療診斷。群體醫學會對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疾病進行大規模篩查,同一種診斷會開出同樣的藥物和劑量,而不會針對個體患者的特殊情況進行處理。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但直到現在,都沒有辦法去建立生物或生理特徵的個體性。沒有辦法去確定諸如一天24小時的血壓持續監測指標,在個體睡眠、工作,或情緒波動時進行監測。這代表著數字革命的下一個前沿,最終能應對我們最為重要、也是至今與數字革命相隔離的領域——醫療健康。

微信公眾號:「講經佈道」智慧互動:【圖書館搬家是怎樣省下幾百萬搬運費的?】-著名問題

一個國外的故事。英國大英圖書館,是世界上著名的圖書館,裡面的藏書非常豐富。有一次,圖書館要搬家,從舊館搬到新館,結果一算運費好幾百萬,圖書館根本承擔不起這麼多錢。有一位高人向館長出了一個點子,結果只花了幾萬塊錢就解決了問題!你知道這位高人用什麼辦法做到的嗎?

【友情提示,此微信已經設置關注後顯示答案功能】回復文字「答案」獲取答案。


問題1 診療的不完整性
移動互聯網下的醫療模式主要是以問答模式來進行的,即患者通過APP以文字敘述,語音,圖片及視頻的方式與醫生溝通自己的病情,完成的僅僅是診療的第一步,問診,醫生無法進行下一步查體,如很多疾病需要聽診器聽診,醫生觸診及視診(圖片和視頻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但仍有具體設備性能受限制的局限性,如手機的攝像頭清晰度及是否有色差的問題等),查體之後還需要了很多實驗室檢查也是無法完成的,現代醫學的診療實驗室檢查是必不可少的,當然有一種是自己做了檢查,把檢查結果通過圖片的方式給在線的醫生看,但是這已經使移動醫療存在的價值減少到很低,因為患者既然有檢查報告,那就說患者已經去了醫院,那移動醫療想要規避去醫院看病難的問題就沒有解決,實驗室檢查完了之後是治療,這也是移動醫療難以克服的一個問題,當患者知道自己應該服用一些具體藥物的時候,患者有兩個選擇,一個是自己去藥店或者醫院買葯,另一個是通過APP在線買葯,可是大部分病人都回去自己買葯及時治療自己的疾病而不是去在線買葯然後等待快遞發貨去延誤自己的病情無謂的去忍受疾病痛苦,這只是口服藥品,如果需要靜脈輸液、手術等治療項目還是要去醫院,然而如果去醫院的話患者之前的網路診療過程都是無效的還是要在醫院裡重新開始一次診療。
以上是對移動互聯網醫療在診療過程中的問題總結。針對以上過程的問題,有一下幾點針對性思考:
1查體及實驗室檢查問題:當今資本市場對於可穿戴設備的投資非常熱,包括蘋果公司在內的主動科技公司都開始研製自己針對健康的可穿戴設備,目前市場上做到好的產品包括Applewatch、galaxy gear等,但其針對健康的功能也僅僅局限在計算心率、睡眠時間、和步數這些對於患者診療意義不大的功能上,隨著科技的發展可穿戴設備如果能夠檢查患者的心電圖數據,(針對於心律失常患者很重要),血糖數據,白細胞計數,體溫變化類型,心肺雜音等與臨床聯繫緊密的數據的話移動醫療的查體及實驗室檢查問題才能得到突破性進步,以上分析也應該是可穿戴設備應該研究發展的方向,所以目前的移動互聯網醫療是超越當前科技發展的想法,雖然想法很好,但是科技支撐不足。目前也只能靜待科技突破。
2治療問題:目前在線買葯應該是移動互聯網醫療公司盈利的主要手段之一,如果不能有效解決這個問題,移動互聯網醫療公司也很難在融資燒完後繼續生存,關於藥品問題具體有兩方面,其一:藥品的及時到位問題也就是物流問題,當前中國做的最好的物流公司順豐快遞多數也是隔天到貨,這是患者所不能等待的,患者需要在幾個小時之內拿到藥品,所以關於在線買葯的問題,移動互聯網醫療公司應該吸取目前比較火的在線點餐如餓了么的送餐模式,應該和當地的各個藥店無論大小,要盡量與之合作,患者在線買葯,然後又專業的送葯人員專門送,這個起到送葯的人員可以是和普通的送餐人員簽約,畢竟送餐的頻率要遠大於送葯的頻率,如果單獨聘用專業送葯人員在運作成本是個得不償失的方法,這樣的話藥品就可以像點外賣一樣及時送到患者家中,患者才會去在線買葯;其二 是處方葯銷售問題,國家明令禁止處方葯在沒有醫生處方時候銷售,這個問題嚴重製約了網路藥品銷售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應該向政府申請電子處方權,當前衛計委對於醫改問題十分重視,公司應向政府提出電子處方權的申請,並且盡量爭取到,至於過程問題不做贅述。至於靜脈輸液應與社區衛生中心合作,以電子處方單進行相應的靜脈輸液治療,並且由社區醫院醫生監督實施,這需有明確社區醫生及開處方葯醫生的責權利問題,即可能發生醫療事故問題的責任問題,至於手術問題,還應去當地醫院進行治療,這也比較有效的解決了因患者對小規模醫院不信任導致的扎堆到大醫院就診而無法進行分級診療的問題。
問題2:移動互聯網醫療醫生質量問題
當前醫院醫生目前存在的一些分類,社區及一級醫院患者對醫生的信任度低,病人少,醫生清閑且收入低;三級醫院人滿為患,醫生可以挑經濟效益好的患者治療,醫生很忙幾乎沒有多數個人時間且收入很高,二級醫院的位置比較特殊,他們的患者多是三級醫院不願意收住院的患者或者經濟能力有限又希望得到治療的患者,所以二級醫院的醫生也很忙收入也可以;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高水平的醫生沒有時間在處理完自己本職工作後再處理移動醫療上的問題,而且移動醫療對於醫生單位時間的回報要遠遠小於在醫院裡診療的回報,導致大部分簽約並且診治給患者診治的醫生多是小醫院,低水平,比較閑的醫生,試問這些人如何能夠撐起患者對於移動醫療的信任?
針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的想法是,簽約醫生的方向不應該是醫院醫生,應該是醫生集團的醫生,如張強醫生集團的自由職業醫生,他們是在市場經濟下靠自身醫療水平及個人營銷創造粉絲經濟的團體,就醫術水平而言,脫離體制後的醫生必須靠自己本事看病掙錢並且需要網路去營銷推廣自己從而讓更多的患者認識並關注自己,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如張強醫生及於鶯醫生他們都是微博名人,知名度高患者也多,故移動互聯網醫療公司的主攻方嚮應該是打造自由職業的網路明星醫生,這對醫生、公司、患者是三贏的局面。
移動醫療是一個為解決我國看病難、看病貴的創業項目,其本質應該是一個公司,應該以公司運作的方式去進行,以上結合診療過程的問題及醫生簽約問題進行一些思考,並且希望能夠達成的目的應該是讓社會產生更多自由執業的明星醫生,患者可以找自己信服的醫生看病,並且在市場經濟的競爭下能夠做到為社會上看病難、看病貴、看病扎堆等的種種問題提供解決之道 。


必然是朝著o2o的方向發展,面診是必須的,不能省略的過程,移動醫療帶來的只是診前與診後的便利。
診前可以有選擇性地諮詢,診後可以方便地獲取醫療的後續服務。
現在阿里,百度都在做自己的線下工程,包括藥店,服務點等等。他們是走的比較前的,而其他的移動醫療軟體還停留在醫患數量以及諮詢數量上。
要說以後的路線,大部分app將會被宣布失敗或者被併購,金字塔處於上升階段,剩下的越來越少。當然隨著國家政策的開放,移動醫療的服務質量,服務內容,服務對象也會越來越廣,越來越深。
現在的大環境除了國家政策外,更是大眾對移動醫療的接受度問題。一個新鮮事物的出現,總是在各種質疑的聲音中成長。網上購物的剛出現,大家會認為看不到實物,沒有安全感,運送需要時間,要等待,加上運費的成本,豈不是更貴了?但是現在反過來我們看到的是,大家都已經接受,並且樂此不疲。
同樣,移動醫療也是這樣,醫患雙方普遍認為「可信嗎?有用嗎?別鬧了!」,但是節省時間成本交通成本,使用便捷,透明度高,選擇範圍廣等優點大家還沒體驗到。等嘗到甜頭的時候,我相信,大家自然而然地會去使用。
更方便,從來都是行業進步的方向。移動醫療前景?大大噠!


醫療行業不同於其他行業,醫療服務還處在市場化的初期,現在仍是『以醫院為中心』的產業鏈,這是受場地和醫生的資源限制(導致的),但隨著政策的開放,醫院多了,拼的就會是軟實力,進入『以醫生為中心』的醫療服務體系。
隨著醫生資源的開放,才會進入以『患者為中心』,最後,會向『健康為中心』的模式發展。
現在的移動醫療產品大多以患者為中心,但患者進來了,卻缺少高素質的醫生,那提供的服務就會比較低質。


我覺得首先是利用移動互聯網進行健康教育,這個最容易做到,進而優化就醫流程,然後輔助診斷,然後輔助治療。


專家醫生們坐著都不缺患者,沒必要浪費精力。沒有患者願意出遠程高額代價去找普通醫生。所以,遠程醫療只有依靠政府財政支持


國內三甲醫院,集合了大多數的醫療資源,我個人非常贊成吳大有 同學的說法,以全科醫生和中小型醫院為主題的醫療模式在中國會率先得到改善,社區醫院非常需要全科醫學知識,只有讓一部分比較輕的患者(例如常見病,感冒等)先到 社區醫院或者 中小型醫院(私人診所)就醫,幫助專業性更強的三甲醫院分流。而社區醫院,特別是偏遠地區,非常需要通過以全科智能診療,移動醫療,健康數據管理信息化手段幫助醫生和患者。


未來醫療產業的出路就在於普遍化與基礎化,大型的三甲醫院只處理專業性很強的問題,以全科醫生和中小型醫院為主體的醫療模式勢必在中國出現,但智能醫療離中國市場實在是有些遙遠,不單單是技術問題,更多的是智能醫療離不開一個完整的醫療體系,而我國體制方面尚不健全,這才是冒然進入這一行業的企業一直燒錢的原因。


學習了。。。。。。


眾所周知,去醫院看病,傳統的看病常規流程是:醫生先診斷病情再提供諮詢服務(開藥或者開刀手術)。醫院專註於對患者進行治療,核心場景主要是檢查和診療。但對於很多病症來說,特別是慢性病,醫生通常沒有足夠時間詳細問診,且醫患病史資訊常常不完整,僅僅依靠醫院的單次性檢測又無法全面反映問題。

如何幫助醫生快速做出正確診斷?

—需要更多、更全面的信息!

早期的家用醫療設備只是簡單的參數收集,譬如血壓計、血糖儀等等。但隨著物聯網+醫療+大數據的作用,醫療器械即服務的時代會快速到來,持續、全面、醫療級的數據價值會越來越大。而作為身體健康數據的來源點,智能家用醫療設備將會成為醫療器械市場的主力,隨時記錄的健康參數不僅可以幫助使用者進行自身的健康管理,一旦發現健康問題也可以幫助醫生判斷病情,減少誤診發生率。

未來,「診斷+服務」將是醫療核心,要達到更好的醫療服務效果,不僅是入院診療,診前數據採集監測和診後康復跟蹤也至關重要。

未來醫療核心劍指「診斷+服務」,家用醫療器械迎來高速發展! - 知乎專欄


移動醫療,不好說……
但醫院的智能化系統已經相當先進了。而且醫院智能化系統目前是評定醫院等級的重要條件。至於發展到哪一步……看看《實習醫生格蕾》,除了那個激光3D投影器官可能還做不到,其他的都已經輕鬆做到了。


不管是智能醫療還是移動醫療痛點需求最終來源也只能是醫療本身,大家都知道現在的移動醫療此起彼伏,為什麼呢?過於沉浮於表面,把患者醫生串聯,把醫療流程信息化,其實開始的商業模式絕對是清晰的,只是後來供過於求,


遠程醫療、網上預約、未來醫院……隨著「互聯網+健康」的提出,一大波醫療健康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在整個互聯網上呈遍地開花之態。

特別是現在醫患關係的緊張,就醫資源的緊缺,以及醫療條件的差異化等各種問題,都對日常百姓看病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問題。正是如此,各式各樣的移動健康APP應勢而生,旨在能從日益增長的醫療市場中獲得一杯羹。

搭載「互聯網+」這趟列車,利用自身大數據的優勢,結合當下「人工智慧」的發展趨勢,那麼就有可能在移動健康領域找到下一個突破口,為用戶帶來更家完善、更加智能的健康服務。

比如說【有這麼一個app】,用戶可以按照「部位—癥狀—疾病」三步智能分析病症。對於平時工作忙碌,沒有辦法及時就醫的人來說,可以提前對自己的疾病有個基本了解, 避免延誤病情,盲目就醫。研發人員還說,這個模塊操作簡單,易於上手,而且還可以保存自己的檢查記錄。

不可否認,隨著移動時代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工智慧」的深入研究,移動健康的下一個突破口就會更加智能化,更加人性化。而未來醫療領域也可以藉助這種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在移動端創造無限可能。


現在做移動醫療的幾個大APP都是做全科,而且沒有自己的醫院和醫生。我覺得未來的移動醫療應該是像小馬醫療一樣的重度垂直,只做幾個專科,有自己的醫院和醫生。這樣才能線上線下相扶持持續發展。


推薦閱讀:

TAG:醫療 | 移動醫療保健 | 智能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