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事讓你覺得科技遠沒有我們想像的發達?
很多時候我們被高科技震驚,但是有沒有什麼事或者東西讓你覺得我們的科技居然只能到這種水平?
類似問題:什麼事讓你覺得科技遠比我們想像的發達? - 社會
首先,我們從未直接接觸到棕色部分的物質(不算噴出來的)。
這是前蘇聯科拉半島超深鑽探的成果,左邊的坐標單位是公里。整個剖面圖都在上圖最外層的薄殼內。鑽頭勉強算是替人類去了一趟地殼底部,看了一眼地幔邊緣。大概相當於蟲子啃了一口蘋果皮吧。
在僅僅十幾公里的深度下,鑽桿需要擰幾個麻花捲才能把旋轉動力傳到鑽頭,人類現有的材料已經很難保證在麻花盡頭進行精確操作了。
鑽井從1970年開始。最初十年,平均每年深入1公里。但1983年之後,每年的成果以百米計。最終停在了12262米。距離15公里的設計目標還差很遠。
下面是中國最新出爐的超深井鑽探新聞:「松科二井」記錄刷新
2016年6月20日8時,「松科二井」井深達到5166.29m,超越我國在江蘇省東海縣施鑽的中國大陸科鑽(CCSD)1井的終孔深度5158m。自此,進入刷新我國大陸科學鑽探井深記錄的工程階段。
我們才走了蘇聯地殼探險路程的一小半,階段性目標是超過蘇聯人的半程,6400米左右:
我國萬米鑽機鑽井深度達5200米
由Sino-Probe專項自主研製的萬米鑽機有著「入地望遠鏡」的美譽。它可以通過鑽探和全程取芯,直接獲取地球深部信息、驗證地球科學的研究和發現。該專項地殼、礦集區結構探測組研究員呂慶田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萬米鑽機在大慶油田的首次鑽探深度預計為6400米,其目的是在「大慶之下找大慶」,即尋找大慶白堊紀盆地之下含油氣的隱伏盆地。
如果只求「碰到」,不求「看清」,中國這個世界第一工業大國的記錄是8000多米:
克深902井刷新國內陸上超深井鑽井紀錄克深902井是位於庫車坳陷克拉蘇構造的一口評價井,原設計井深7860米,後因地質需要調整至8055米。該井於2014年1月17日開鑽,用時365.6天鑽至井深8024米,打破了之前克深7井保持的8023米的中國陸上最深井紀錄。
請注意後面的時間。現在你知道為什麼地震無法預測了?因為地殼的「正常狀態」我們還只能靠間接證據去推斷,「非正常狀態」的判斷就更不靠譜了。
至於地球表面的探索,引用一下之前的回答:這個地球上還有人類沒到過的地方嗎? - 馬前卒的回答
所有可能沒人到過的地球表面,我估計佔地球總面積的15%左右。總之,雖然在現代人看來世界很小,但我們人類在這個世界上行走也是很「近」的事情,南北美洲和兩極荒原尤其如此,所以許多沒有經濟價值的土地很有可能從未接待過人類來客。
注意這裡是推算完全沒人到過的地區比例,而不僅僅是無人區。
其次,表面上看,人類在工廠里製造絕大多數商品,但實際上,幾乎所有的食品都來自農林牧漁業,即我們完全無法脫離生物界養活哪怕是一小群人。
科學家成功培養「人造牛肉」荷蘭科學家馬克·珀斯特(Mark Post)研發了一種「人造牛肉」,採用幹細胞培養而成。剛開始,培養一小塊漢堡大小的牛肉,成本高達37.5萬美元。不過現在他們的技術已經成熟,培養一斤牛肉成本只需要40美元。
嚴格地說,就算這一小塊牛肉也沒有脫離生物界,如果不先找一頭牛,後繼工作根本無從著手。
甚至運送這些食品也必須靠肌肉——迄今為止還沒有可靠的機器外賣員,無論是送披薩,送肉夾饃還是送純凈水,最終都要靠一個比較聰明的靈長類哺乳動物走街串巷爬樓梯。
最後,就算是拋開食品工業和生物醫藥工業,剩下的工業也完全依賴生物圈。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工廠靠火力發電機運行。而火力發電,燒的無非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都是古代動物的屍體。至於大規模焚屍所需的氧氣么……幾乎都來自大洋中的藍綠藻。換句話說,我們用當前海洋微生物排出的廢氣和歷史上動植物的屍體混合,支撐了工業革命到現在200多年的現代社會。
不說能源,只看材料,地球上大大小小几萬個城市,基本都是水泥凝結而成,差一點是磚頭加石灰砌成。這些水泥和石灰的來源是石灰岩——古代淺海生物的骨骼。如果沒有他們慷慨地捐獻器官,整個房地產行業和現代城市都是泡影……人類如果不儘快把工業升級到太空採礦、聚變電站和工廠農業的水平,再怎麼折騰也是啃食古代生物屍體的可憐蟲。
其他相關回答:
宇宙已經140億歲了,為何沒有文明進化到可以星際旅行,通過蟲洞找到我們? - 馬前卒的回答
歷史上有哪些曾經社會地位很高的職業由於科技的進步被淘汰? - 馬前卒的回答
外星人造訪地球,你會送他什麼禮物以展示地球人的工業製造(科技)水平? - 馬前卒的回答
為什麼劉慈欣等科幻作家,在科技領域基本上只對IT和航天感興趣? - 馬前卒的回答萬有引力常數G還是只有四位有效數字,也就比卡文迪許提高了100~1000倍。
(萬有引力常數是測量精度最差的基本物理常數,而且到現在測量萬有引力常數用的還是卡文迪許的方法)
作為對比:
光速c:1975年測量精度就已經達到4E-9,1983年定義為299792458m/s
普朗克常數h:6.6260700E-34J·s
基本電荷e:1.60217662E-19C
精細結構常數α:1/137.0359991
結核病還是缺乏有效的疫苗,用的還是一百年前的卡介苗。----------------------------------------------------------------------------
我終於想起來我最想黑的地方在哪裡了,就是人類使用最廣泛的能源:電。書上說電是最便捷的能源,可以方便的轉化成光能,機械能,化學能。但電源之間的轉換巨麻煩無比!!!除了交流變壓,其它的如交流轉直流,直流轉交流,直流變壓,交流變頻技術都十分醜陋。不僅效率低,而且轉換出來的也不是理想的交流直流,還要濾波才能用。原理上也很醜陋,交流電輸入整流器可以獲得直流電,反過來我們不能反向輸入直流電獲得交流電。我不知道理論上是否存在理想的整流器,逆變器,變頻器。
去各大視頻門戶看看,凡是點到科技一欄,一水的手機評測電腦開箱顯卡跑分,懷念小時候看的少年科學畫報等雜誌,讓我這個地處上海山區的7歲兒童在1997年前後就知道了有納米技術藍牙連接阿爾法國際空間站
步行繞地球一圈的比方確實有些不妥,已修改。
以下為原答案
-------------------------------------------------------------------------------------------------------------------------------
本文所用星空圖片全部來自軟體Space Engine(多圖)
-------------------------------------------------------------------------------------------------------------------------------------------
目前人類的足跡所能到達的區域,太小了,相當於哪也去不了,甚至於是根本動不了。
很多人都覺得我們這個世界很大,大到我們目前有史以來最快的民用交通工具——飛機,想要繞上一圈,也許要花一天多的時間,大到如果不用交通工具,窮盡一個人的一生,也只能踏足極小一部分的土地。但是相比於宇宙,我們的整個世界,乃至人類目前的探索範圍,小到令人絕望。而這種絕望感,僅僅是通過「一萬光年」、「一億光年」這類的空泛詞語是沒有辦法理解的。我不同意用滄海一粟來形容地球之於宇宙。這個詞用來形容地球之於太陽系程度都不夠,更不用說整個宇宙了。
(看到評論區對於「滄海一粟」和地球之於太陽系的大小比較有爭議,那麼我特意在這裡粗略估算一下。
即使把「滄海」以地球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為例,太平洋體積約7億立方公里,而粟按長寬高2毫米算,體積為8立方毫米,那麼太平洋的體積約是粟的9*10^25倍。而地球體積為1.08*10^12立方千米,太陽系疆域按奧爾特雲的半徑一光年的球體算,體積約為4.2立方光年,也就是約3.56*10^39立方公里,那麼太陽系的體積約是地球的3.5*10^27倍,是太平洋之於粟米的40倍了,更不用提比太平洋還小的多的一般的「海」了。)
這是我們的家園——地球,孤零零的飄蕩在宇宙空間之中。為了探索宇宙的廣袤,Space Engine軟體提供了宇宙飛船模式,能夠讓我們以任意的速度馳騁於宇宙之中。
首先我們以85.60km/s的速度從地球的表面出發,這個速度已經是第一宇宙速度的十多倍,早已遠遠超出了人類目前製造以及設計過的任何交通工具,是普通民航客機速度的400倍以上。
沒錯,只花了幾秒鐘的時間,我們就已經從地球表面來到了大氣層之外。(那顆最閃耀的星星就是太陽)
現在距離地球已經有4萬多公里,以原來85.6kms的速度連續前進了一分鐘已無法看出地球的大小和高度有什麼變化了。
於是我們現在提速十倍
現在的速度是890.33km/s,相當於2秒鐘就可以從北京到達成都,但是在這裡,地球的大小變化仍然很緩慢,更不用說太陽和群星,彷彿自己從來就沒有移動過一樣(下圖是在剛才的位置以上述速度運動十秒後的景象)
變化很小吧?但其實這個速度已經非常快了,只用花7分鐘多一點就能從地球到達月球。
現在我們到達了月球,這裡是人類自身目前所到過的最遠的地方了。不算探測器,上圖看到的,已經是人類足跡的全部。
繼續前進,然而如果繼續保持現在的速度,即使它能幾分鐘就從地球到達月球,仍然好幾年都飛不出太陽系。
一不做二不休,現在再次提速,現在把速度調整到一倍光速(這是上一階段速度的337倍)。以這樣的速度,每秒可以繞地球七圈半,而從地球到月球只需要花一秒多鍾。換句話說,
在這個階段,每前進一秒鐘,都能夠跨越人類從誕生開始直到現在科技水平,人類所曾踏足過的最遠的距離。
很快,地球和月球就已經變成了兩個小點,然而這之後繼續前進了很久,圖像也只是變成了這樣
而即使把速度調到光速前進了一分鐘,太陽的大小也看不出有任何變化。
至於遠處的群星就更不用提了
群星:「你那也叫速度?」
是的,在巨大的距離下,原來似乎快到不可想像的光速也失去了它的魔力。我們只有啟動飛船的超光速引擎,
把速度再次提高到每秒1.14天文單位(這個速度是上一階段的570倍,注意到沒有,每次的提速倍數也是越來越大的)。現在,只需要不到一秒鐘,我們就可以從地球到達太陽了。
這是太陽
這是後退一秒鐘之後看到的太陽,速度夠快了吧?
繼續後退十秒之後,
看到太陽右下方游標所指的那個暗淡的小點了嗎?那就是地球和月球。在如此巨大的距離之下,地球和月球早已融合成了一個點,也就是說即使從距離只有11天文單位的內太陽系處看來,人類目前全部的活動範圍,也就是那麼一個小小的,暗淡的點而已。(這還是我加強了地球的亮度的結果,本來在這個位置是完全無法看見地球的)古往今來所有的成功,輝煌、榮譽、傳奇、史詩,所有的悲歡離別,喜怒哀樂,所有的拼搏、奮鬥,所有的戰爭、屠殺與掙扎,都只存在於那麼小小的一個暗淡的,不起眼的點中。然而即使到現在,我們探索宇宙的旅途,也還遠遠連家門口都沒有出。
遠處的群星:「你那也叫速度?」
好好,作為勇敢的宇宙探險家,我們不能總是那麼多愁善感,而是要勇往直前,面對一切挑戰。我們現在再次提高速度到……
每秒0.05光年(相比上一階段速度提升2777倍)?
距離太陽0.185光年,到了這一步,總算可以說是基本出了太陽系了。在這個速度下,太陽一瞬間就變成了一個只是稍微明亮一點的星星,然而對比1天文單位距離時,群星的位置仍然沒有絲毫變動
那麼…每秒5光年(相比上一階段速度提升100倍)?
群星的位置終於有了緩慢的變動!到了這樣的速度,再停留在太陽系內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因為只要稍微一點擊前進鍵,其前進的幅度也遠遠地大於了整個太陽系的尺度。
站在太陽系內就已經可以讓人類的所有踏足的疆域變得滄海一粟,而現在,連太陽系本身也變得滄海一粟了。
距離太陽系50光年處
在這裡已經完全找不到我們的家了,整個太陽系都已經小到沒入了黑暗中,成為了某個幾乎不可見的毫不起眼的小點,各個方向,滿眼都是看著和太陽差不多的恆星。這中間的每一個黯淡的光點,都是一個個類似於太陽系那麼廣袤的區域。而人類所能踏足的區域呢?即使算上旅行者1號,也連一個像素點都遠遠不到了吧?
現在的速度又一次提升了十倍,到達50光年每秒,距離太陽系500光年。在這裡,即使是剛才在太陽系可見的那些嘲笑我們的星星,大部分也被巨大的距離抹去了蹤影。而星系中廣泛存在一種名叫星團的結構,由數萬、數十萬甚至上百萬顆恆星組成,其尺度可以達到數百上千光年,甚至更大,比如銀河系內的NGC6539星團
圖中所示的與該球狀星團的距離為400光年,與上圖500光年的視野範圍相差不大,但在這裡,與早已消失的太陽系及其附近的群星不同,球狀星團由於其巨大的體積與亮度仍然佔領了一視野的大塊區域。
然而到了一萬光年的尺度,即使NB如球狀星團,也不可避免地變成了這樣
變成了一個極其不起眼的小亮點。然而即使到了這個時候,我們也只是在銀河系的一個小角落不斷地瞎轉悠而已。
現在速度是每秒1000光年,是上一階段的20倍。只需要輕輕點一下前進鍵,不到一秒的時間內就可以橫穿好幾個上圖那樣的球狀星團
前進了差不多一分鐘,終於看到了銀河系大致的樣貌
此時距離銀河系約6萬光年,由於銀河系的巨大,它幾乎佔滿了整個視野。可以看到,銀河系直徑為12.6萬光年,其間蘊含了數以千億計的恆星.
累死累活終於走出了銀河系,即使小如內太陽系,對於人類來說都猶如天塹,那麼這段距離,就只能用絕望形容。然而即便如此,對於廣袤的宇宙而言,才算是剛剛出了家門口。
看到銀河系後面的那些黯淡的小點了嗎?那些點不是星星,而是一個一個又一個類似甚至比銀河系更大的星系。
現在距離銀河系五十萬光年,而飛行器的速度也早已加到了每秒十萬光年,相當於一秒就能橫穿一個銀河系那麼快。然而就像是上面離開太陽系的那幕重演了一般,銀河系在急速地變小直至黯淡,消失,而遠處的星系看上去位置卻沒有任何變化。
上圖距離銀河系1500萬光年,銀河系已經與附近的大小麥哲倫星雲融合成了一個點,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它的亮度,但是與與其他的密密麻麻的星系看上去也已經沒有任何區別。此時,如果仍然以每秒十萬光年的速度前進,那麼就看不到星空的圖像有任何變化了。
再次將速度提升100倍到1000萬光年每秒,下圖距離銀河系1.5億光年
下圖是距離銀河系5億光年處,以最大速度每秒3.26億光年前進所看到的景象,銀河系早已不見蹤影,一個又一個陌生的的星系如流星般閃過,它們每一個中的每一顆恆星中的每一顆行星都是以現在的人類的科技永遠無法逾越的鴻溝。
可是這僅僅是一維尺度的5億光年啊,宇宙直徑至少也有數百億光年,也許會更大,宇宙又是三維的,而宇宙又有多大?即便只是對於可視宇宙而言,從地球出發,向xyz三個方向同時走上圖那麼遠的距離,所構成的空間區域,也還不到可視宇宙的萬分之一。更不用說可視宇宙外還有多大的區域了。對於宇宙來說,這一點的距離又是一個小小小小的角落罷了吧?而地球、人類呢?相對於這麼大的宇宙,人類的探索範圍才多大?人類的傾盡全部力量的登月被視為是人類征服宇宙的壯舉,可是對於宇宙看來,這點距離跟電子從一個軌道躍遷到另一個軌道的距離沒有本質區別,跟完全沒有移動過也沒有區別。
我們的科技是發達的,可以讓我們移山填海,可又是不發達的,就連本文中用到的最慢的速度,也幾乎是人類最快載具速度的將近10倍,因此我們一直被釘在一個小而又小的角落不得動彈,而我們的科技卻對此無能為力。因為宇宙太大了,大到令人絕望;人類的探索範圍太小,小到令人絕望。
PS:大家有興趣可以下載這款軟體自己親身去體會一下,會對宇宙的巨大和人類的渺小有更深的理解。
1900年,德國公司Hildebrands製作的一系列的明信片,反映了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們對一個世紀以後技術進步的想像:
①在家裡就可以收聽到劇院的現場表演
②個人飛艇指日可待
③可移動的人行道
④大型火車運載船
⑤專門為觀光客服務的潛艇
⑥飛艇
⑦去北極旅遊
⑧X光監控
⑨通過氣球在湖面上散步……
⑩通過鐵路將整個城市移動。
11.任意控制天氣
12.防風雨的城市屋頂
嗯,我也希望要一個城市屋頂:)
以前覺得只有癌症治不好
後來學醫才發現
沒幾個病是能治癒的
最最常見感冒都不能治癒!
很多疾病的治療目的是改善生活質量,延緩疾病的發展,增加生存時間。。。
看到頂樓的妹子提到《少年科學畫報》,忍不住也來一發。回想起來真的是如此,80年代就有了殲10的模型,然後九十年代早期,我鞭還不夠長,腦還不夠污的時候,什麼納米技術、國際空間站、B2隱形轟炸機、電磁炮之類的概念如數家珍...20多年過去了,貌似也沒啥新玩意兒。再點開各大網站科技版,都tm什麼鬼...
我就在想,真把我扔回60年代,看著3000噸的土星V呼嘯上天,3.X馬赫的SR71馳騁深空,會對50年後的201X年作何期待?估計每天想著自己老了後能趕上曲速科技而激動得睡不著覺吧。
可現實呢?聚齊幾個小朋友一起吃飯,結果人家都跟那兒玩兒微信,刷探探...
頓感生錯了時代。
這也是為什麼我對強AI不但不會心存恐懼,而且反而滿心期待的原因。終究,我們最大的桎梏,恐怕就是我們這笨笨的大腦。與其這樣,不如主動進化,突破這一限制,讓我們聰明得多的AI後代去代替我們探索著物理世界吧。否則跟鹹魚又有什麼區別?!我記得小時候學校評科技標兵,或者說誰誰誰是科技愛好者的時候,聊的都是航天黑洞納米進化論。板報要不寫個大話題都不好意思評選。
現在呢?對很多人來說科技都約等於手機手環了。
都說上天入地翻江倒海無所不能,天人類已經上了不知多少次,可這海,我們一共只下去過4次,其中兩次還是無人航具。
馬里亞納海溝位於菲律賓東北、馬里亞納群島附近的太平洋底, 亞洲大陸和澳大利亞之間。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最深處在斐查茲海淵,為10924米,是地球的最深點。這條海溝的形成據估計已有6000萬年,是太平洋西部洋底一系列海溝的一部分。
1960年1月,科學家乘坐"的里雅斯特"號深海潛水器,首次對成功地下潛至馬里亞納海溝最深處進行科學考察。令人驚奇的是,在這樣的海底,科學家們竟看到有一條魚和一隻小紅蝦在遊動!
再然後過了數十年之久,才有兩艘無人航具再次抵達目的地,分別是1996年的ROVs和2009年的Nereus。
至於第四次,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2012年3月,美國好萊塢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獨自乘坐潛艇"深海挑戰者"號,下潛近11千米,探底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關島當地時間26日7:52,即北京時間5:52,卡梅隆成功下潛至世界海洋的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的挑戰者海淵底部,當地時間26日上午返回水面。這是人類第二次探底馬里亞納海溝,卡梅隆是單槍匹馬潛至這一"地球最深處"的第一人。
2012年6月15日開始,中國蛟龍號在馬里亞納海溝共進行六次試潛,但最大下潛深度也不過7062.68米,距離海洋最深處還有一段距離。
資本回報率太高,勞動回報率太低。
什麼意思呢?就是靠錢生錢比靠勞動賺錢要容易得多,要快得多。
就像IT行業,為什麼都說這行業工資高呢?因為這行業還算是比較新興的朝陽企業,勞動回報率還不錯。越是新興的朝陽企業,勞動回報率就越高。
一旦一個行業發展趨於平穩,開始成為「傳統」行業,那麼勞動回報率就會開始顯著降低了,此時就不是把蛋糕做大的問題,而是如何分蛋糕的問題,所以此時資本回報率開始越來越高,勞動回報率開始越來越低。而如果整個社會生產力提升開始減緩,體現就是窮人賺錢越來越難,而富人越來越有錢。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階層流動性越來越低,階層開始固化。
而現在整個社會資本回報率要遠遠高於勞動回報率。這正說明我們的生產力提升太慢了。說明科技還不夠發達。
什麼時候我們覺得各種新奇的工作開始如泉涌般出現,周圍好工作比比皆是,,任何一個行業只要努力,得到的回報就會很高,努力和收穫成正比,大學裡的專業數量和質量開始井噴。整個社會有才華的各種牛人比比皆是,階層流動性很高,窮不過三代。那時候我才會覺得科技足夠發達了。
我覺得科技的發達程度以及發展速度從這些方面可見一斑。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資本回報率太高,勞動回報率太低,這正說明科技還不夠發達。學物理的。
如今世界上最頂尖的物理研究人員也要30歲才能拿得出手。我們才剛開始走向宇宙,可人的認知方式和人體本身正在接近極限。
個人覺得人類(AI)代替人類(哺乳動物)是長遠上講唯一的解決辦法。
醫學。
何其落後。
雖然不在一線臨床,但是,作為一個學醫的,我對此感受頗深。
尤其是,手術之前,主治醫生要求家屬簽署的協議書。
一紙協議書,幾乎打破所有吹牛逼的醫院廣告,幾乎讓心理脆弱的家屬崩潰。
所以,我覺得,是醫學。
我覺得,人體的不可知,幾乎和哲學、宇宙差不多。
迄今為止,電力系統分析計算仍然無法無誤差還原任一時刻任一節點的大型複雜電網運行情況。
於是,對於每一次的電網事故,回溯模擬只能不斷去擬合和貼近事實,卻始終無法呈現事實。
於是,在某些情況下,某些電網事故的發生原因無法準確判斷(尤其是低頻振蕩的起因)。
--------------------分割線-------------------
更新一些東西,聊一聊國內關於電網事故的分析方式吧(因為商密問題,不能指名道姓和羅列具體數據,隨口說說,一聽就懂的別點破就好)。
2012年,我國某大型水電站新投入幾台機組,準備全站滿發運行。結果每次滿發以後沒有多久(一日或者十數小時內),在電站近區電網出現低頻振蕩,振蕩周期為分鐘級,出力下降後不久隨即消失。反覆數次均有發生。
於是公司上下通力分析,一方面電科院通過模擬模擬分析,調度系統通過調取wams曲線進行解讀,無功而返。最後琢磨出個笨辦法,那就是在相同負荷條件時,擺出基本相同的運行方式,然後讓該水電站滿發,看振蕩是否還會發生,發生時潮流變化如何、電壓變化如何、機組工況如何……結果如何我就不說了。
至於線路跳閘、機組跳閘或者變壓器跳閘等電網事故的系統分析,其實大多採用的就是事前進行潮流計算,事後取故障錄播數據進行分析比對。基本上大多數結果能夠比較精確地擬合,但若說完全擬合還是無法做到,不過其實這已經大致足夠我們去對電網運行方式有一定的掌控了。說句比較實在的話,對於電網的調度控制和事故處理,大致可以形容為「大概齊這樣就應該沒事吧」~
--------------------分割線-------------------
關於低頻振蕩,一般是在弱阻尼、大潮流時產生的,尤其是兩個強連接的大網通過弱連接的交流線路相連時容易產生。周期有時以秒計,有時以分鐘計,持續時間看阻尼程度。這個知識真的需要一本書才講得清楚,從運行經驗上來看,低頻振蕩發生時最難做到的就是判斷振蕩的節點,以及振蕩的成因。
2006年,我國某區域電網就發生過一次影響很大的振蕩事故,起因是惡劣天氣造成多條線路跳閘,導致電網產生潮流轉移形成斷面重載,並形成弱交流連接,進而引發振蕩。後來經過比較長的時間才控制下來,損失沒法說清楚~
以上。正如有人所說,目前我們很可能處在一種技術進步的假象中,IT 技術的飛速發展掩蓋了其他領域技術進步的緩慢。舉個例子,航天技術進步十分緩慢,處於 60 年代的水平。對我們生活極其重要的材料技術和能源技術,都沒有突破性的進展。我現在工作的發電廠的火力發電技術和IT技術相比進展緩慢,沒有突破。發電系統早就在設想一種新的發電機,叫等離子發電,它的發電效率很高,上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一直研製到現在,沒有任何突破。其他的能源技術,比如核聚變,從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研究了,到現在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資金,但沒有什麼突破性的進展。據說最長的核聚變持續了幾十秒,投入的能量比產出的能量還多。唯獨IT行業技術的發展,提前跨入了未來,這就是2013年我們面對的現實。遺憾的是這種現實沒有被很多人認識到。
——劉慈欣
【Tips】現已開啟微信公眾號:科研學徒(kystudent),歡迎大家關注,會不定期分享一些趣事雜談和科研路上的心得體會。歡迎大家與我交流。
跪求快點兒研究出咽炎的特效藥物啊!!
T_T
被咽炎折磨二十餘年了。
幾年前一德棍哥們(兼病友)去大奧地利留學。
臨行前信誓旦旦說壯哉我大德意志科學技術世界第一!
(PS:他認為奧地利算半個德國)
此行畢不了業都沒關係,但一定要把咽炎根治!
T_T
然而醫生除了給他灌下一肚子雞湯之外啥葯都沒開啊……
只是讓他注意飲食、注意勞逸結合、保持心態開朗啥的啊……
T_T
聽到這個消息我簡直絕望了啊……
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們啊……
在骨科之外分出點兒精力研究一下咽炎吧……
復方青蒿素是防治瘧疾的最後防線了。--------------------------------------------------------------------------
發達個屁啊,U-2都tm成高度機密的太空戰機了,中國都tm差距美國一百年了。我不得不服
避孕套還沒有很好的替代品
客機還沒能普及超音速
新能源開發,聽到核聚變最少還有50年,而且這句話50年前也說過了
人工智慧還是很蠢
手機流量還是有限的
手機還是只能用一天
電紙書低功耗時還是有殘影
停電之後用備用小發電機,卻帶不動兩個空調
外骨骼技術至今沒能普及
布雷技術很成熟,掃雷依舊困難
我們還在用化學能火箭,而且可預見的未來沒有替代品
手機還是在用蜂窩通訊,衛星通訊無法普及
室內導航還是無法普及
可預見的未來里我們無法解決使用虛擬現實的時候眩暈的情況
虛擬女友還是不能滿足屌絲
少女捲軸等遊戲載入mod還是不能到純小白水平
我們依然不能可靠的聲控電腦做出複雜操作
自動炒菜機炒的東西還是沒法吃
洗碗機洗的還是不夠乾淨
洗衣機還是沒辦法把襯衫領子洗乾淨
下水道還是會容易堵
衣服還是會發霉
房間里還是有蟑螂
我還是被蚊子咬
蒼蠅很煩
內褲還是要天天換
——————補充閹割線————
炒菜機這兒我得說一下,大型炒菜機有了,做的還可以(不過北方菜做得比較好),小型的也有賣,我買過。
炒蔬菜全都過頭,肉菜不如自動燉鍋,加壓炒菜機等於燉鍋。
所以都不好吃,而且比較貴。
比較坑爹的是……做菜最麻煩的是洗菜擇菜,燒不是很費事兒……
什麼你說你炒菜手殘?
我只能說自動炒菜機對於調料的控量更難,一次就要搞對……鍋子你還能面多加水水多加面再多喂女朋友……自動炒菜機就不行了。
本著非商業,無盈利,毫不利己的中特帝主義精神,推薦公眾號一枚,內容真實深邃,極具開放式中式昭和風格。
他就是生產力與守序邪惡的代表人——曹豐澤!
由於他作為真牛逼,所以特此有公眾號,大家一定要關注一下,免得以後看不到了!
最為泄氣的事情莫過於:迄今為止人類現有的有文獻記載的幾千年歷史裡沒有從未來穿越回來的人、物品或任何信息的記錄。
在邏輯上會可能出現以下情況:1,我們的物理學是錯的,或在未來發展停滯了。2,人類在發展出回到過去的科技之前就滅絕了。3,時間絕對單向不可突破,時空束縛不可超越。
總之,以上任何一種可能都讓人對現有和未來的科技很悲觀了!
最後的結論是,人類如果不能超越時空的束縛,鑒於宇宙最終熵增走向熱寂,人類終究是要滅亡了。
想到這裡我就悲觀的不行,人類無論吃喝嫖賭還是建設社會主義最終有什麼意義呢?
想到這裡包里最後一個快遞我甚至都不想送了。
謎之口腔潰瘍。
外賣竟然還不能從手機屏幕直接遞出來
推薦閱讀:
※為什麼機器人進入金字塔內部探秘拍攝的視頻在網上找不到?
※中醫是否可以使糖尿病斷根?
※塔羅牌是不是迷信的一種?
※菲爾普斯身上的圈圈是拔火罐嗎? 拔火罐到底是有益有害呢?
※《白鹿原》里改變白鹿兩家命運的「白鹿」仙草真的存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