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羅輯思維》140期《認錢不認人》中對經濟問題的認識?
節目中的幾個言論:
1.人基本沒有「剛需」可言,人為了一次的性愉悅都可以放棄進食生存的機會(電影《1942》),類似春運問題,可以完全靠漲價解決。
2.地溝油等問題,源於中國餐飲產業太零散,可以靠大企業整合壟斷避免。
3.唯一的合理資源分配方式是金錢。
4.國家限制票價等市場價格,乾脆倒回去搞計劃經濟算了。
5.中國其實沒有多少窮人,窮人的定義是人生快走到頭了,比如喪失勞動能力的高位截癱病人。聲明:
這個問題本身是中立的。
題主節選言論來源於節目,方便沒看的專業人士大體了解內容。
1個小時的節目話很多,這些是題主認為是節目結論性的,並且辛辣、值得討論的部分。
任何覺得題主描述和答主描述有衝突的,可以自行查看原節目。如何理解節目,是大家的個人自由,故攻擊題主的,不再回復。
認為有「徹底的剛性物品」的人,估計是沒有真正在底層生活的。 有空說說我家的痛苦史,就會發現最底層人民的心中,根本沒有」剛需「這回事——也就是,如果我不要命,能讓兒女活的更好,那你來取吧。 不想多說了,眼淚下來。
鼓吹剛需的人,恰是造成此種困境的人。
邏輯思維最大的困境是,為了讓別人覺得這期節目牛逼,他必須找到幾個特別牛逼的觀點:這些觀點對於破除成見、提高眼界或許有些幫助;但為了解釋這些牛逼的觀點,他不得不找來一大堆例證(不管有多牽強)來自圓其說,而整期節目為了給這些支持性的觀點服務,又選擇徹底放棄了辯證。比如這一期「認錢不認人」,我個人認為這個口號的提出,對於洗滌社會觀念是有好處的,對於改變熟人社會的窮人思維,也是大有裨益。但這種從觀點出發的牛逼構建,最後往往倒在這帶有偏見性的觀點本身。在一個充滿偏見觀點的構建中,主講人會越來越激動,越來越自戀,越來越自以為是,所選取的論據甚至理論基礎,都是不全面的。偏激,雖然曾經是邏輯思維吸引研究標新立異的殺手鐧,但也逐漸成為邏輯思維最大的軟肋。
而曉松奇談則相反。往往他的一期節目並沒有明確的論點,起碼也不是為了烘托一個論點而做。因此在說歷史講故事做分析的時候,主講人就可以解放雙手,解放大腦,自由行動,左右逢源。最後我們一定不是覺得高曉松的觀點牛逼,我們反而是覺得他講的故事牛逼,他這個人牛逼。因此曉松奇談的特點是,從內容出發的牛逼構建。他說的故事必須真實獵奇有賣點、引人深思互相聯繫別人沒聽過;至於是不是一定要達到一個必然充滿偏見的結論,其實曉松奇談從來沒有這麼強求過。所以最後我們都覺得高曉松牛逼;而很多人會覺得羅輯傻逼。
最後,請允許我夾雜一些私貨,來談一談奇葩說。奇葩說作為一個夾在邏輯思維和曉松奇談之間的節目,用選手賣弄技巧和緋聞吸引注意力,用馬東的嘴巴和選題販賣價值觀,我認為在意識形態上超過了邏輯思維(畢竟不是一個人乾癟的賣弄自己的偏見,還是有一點正反交鋒的),但在內容價值上遠不如曉松奇談。馬東是一個典型的央視出走的後自由主義者,以他80-90年代的視野,個人文化、時空的經歷所限,提出的自由主義觀念其實根本沒有什麼新意。而幫助馬東營銷的這些選手們,他們自己也知道自己打的其實是「點」,是「技巧」,偶爾有一些「個人經歷」。當「點」太偏了,馬東就覺得無法感化觀眾;當「技巧」太多了,馬東就會覺得「僵持」;當主打「個人經歷」時,馬東就會開始自嘲「這是一個相親節目」。看奇葩說並不會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甚至「思維見地」也談不上,因為他其實就是在回炒已有的觀點。因此奇葩說是一個有趣的綜藝探索,但如果你真的有時間的話,還不如多看看曉松奇談,偶爾看一看邏輯思維。答非所問,只談談自己對羅胖和羅輯思維的看法。人生是100級的階梯,剛開始去認識世界的時候,你仰頭看到一個歪嘴的大胖子站在第60級上,孜孜不倦的向大眾說道,你為他新穎的見識吸引,佩服他的閱歷和廣博。你不停地前行,跌跌撞撞的越過一級又一級的台階,在此過程中,你在不同的階級上看到同一大樓的形狀也在變化,同時在不斷的攀爬中,你仰視羅胖的角度逐漸變小,直到有一天,你與那張胖臉平視,才發現,他的見識並非全都能接受。當然,你不會就此停止,繼續攀爬,越過羅胖,將他拋在身後,再俯視他時,聽他喋喋不休,甚至覺得他不過爾爾。你不斷翻越,羅胖在你身後的背影越來越渺小,你偶爾也還能聽到他的回聲,但是已經不以為意。但是你心裡還偶爾閃過那個你剛開始學爬時仰視的羅胖,你不再覺得他可笑。他是一盞微燈,在每個人的每個階段發出不同的亮光,供你參考。當然有人終其一生不曾越過羅胖,也不曾注意那點微光,而是走的另一條路,沒有交集。而有的人遇到羅胖時已經在更高的台階之上,一開始就不屑一顧。而有的人,則僅僅是嫉妒。站在高階上的人,不必鄙視那些仰視羅胖者,他們中有人還在攀越,或許有一天就有一些越過了你。羅胖不偉大,不高尚,也不卑劣。嘮嘮叨叨站在那裡,訴說著他對世界的認識,並以之為生計。
聽了點開頭就聽不下去了,他對於剛需的理解真是讓人不敢恭維。
剛需是通過需求的價格彈性定義的,需求的價格彈性表示一件商品的需求數量對於價格變動的敏感程度,當一件商品的價格彈性為0時,表示該商品的需求量不會因為價格的變化而變化,比如最典型的剛需商品是食鹽,所以國家才會控制食鹽的價格。
這一定義中隱含著兩個前提,其一就是購買者一定是經濟學意義上的理性經濟人,對於流浪漢,食鹽顯然不是剛需,甚至都不是需求。其二,剛需一定是一個長期範圍內的需求,比如我可以一頓飯不吃鹽,但我不可能永遠不吃鹽。所以羅用一個放棄食物來換回一次親熱的例子來說明食物不是剛需的論證並不能成立。
需求的價格彈性絕對為0的商品是不存在的,就像絕對光滑的平面,只存在於模型的假設中,但這並不影響我們用來分析問題。當彈性小到一定程度時,我們就可以認定該商品是剛需,羅的個例並不能說明什麼。
羅過於鼓吹市場經濟的美好,可是學過經濟的都知道市場有失靈的時候,有時候國家的宏觀調控反而顯得很重要。
引用另一答案的一句話,羅的東西都是東拼西湊來的,在你不了解的領域你覺得他很牛,但講到你的領域的問題時,你會發現他講的都是什麼玩意!
要麼是揣著明白裝糊塗,要麼是真糊塗。
我不反對市場經濟,實際上我非常支持市場經濟。
忽略公共交通的建設來源於強制性的稅收,對公共資源的強制的獨佔,開端並非市場。那為啥買火車票的時候就要拋開一切社會的綜合考慮,徹底「用錢說話」?把我的錢我的那份資源非市場地強征上去,非市場地分包出去,然後回過頭來「市場化」地再掙走我的錢?
我把所有的糧食控制起來,然後再來拍賣,你會覺得很公平?你要是跳起腳來反對,我是不是可以說你是窮人思維?
當然,我無法控制所有的糧食,然而有些力量可以。在這樣的力量下面,對處於末端的人說,你窮你不懂,漲價才是對你好,算是自由派?
———————
願意多花錢是真需求,願意多排隊則不是。邏輯?羅輯!
---------------------
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若想從此過留下買路財。
佔山為王的土匪們,豈非都是經濟學者的頭腦。叫苦連天的過路客,都是窮人思維,不明白一個道理:他們的對頭不是土匪,而是其他過客。只要其他過客還是會走這條路,土匪就餓不死呀。你的選擇只有兩個,要麼給錢,要麼繞著走,就這麼簡單。
可不是我栽臟羅胖,聽聽看他是怎麼批評計程車司機對份子錢的抱怨的?
這種針對過路客的市場化,不過是替自己的罪行找合法化的借口罷了,而忽視這一點,單方面指責過路客不明白什麼叫「市場經濟」的強力洗腦,叫什麼呢?這些偽市場經濟的吶喊者,這些年真是多到要吐。
----------
再來說「剛需」。
地鐵漲價,乘客數應聲而降10%(我就不吐槽用稅款建設的公共交通,運量下降究竟是不是值得稱道了) 論證出行非剛需,漲價合理,不利於「窮人」
我把地鐵椅子減少一半空調停運,打包票乘客數減少必超10%。我也能論證出行非剛需,不利於「富人」,不應漲價。
好像不太對勁?看出問題就對了。
羅胖把「廉價出行」偷換成「高價出行」,我把「舒適出行」偷換成「艱難出行」。偷換概念這種事,又不是尼姑的腦袋,只有和尚摸得,我摸不得。這些觀點基本還停留在17世紀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的水平,可是——
1 經濟學本身是在隨著社會進步不斷發展的。自由主義,凱恩斯主義等等流派彼此相愛相殺,相互學習吸收,不斷升級自身的理論並創造出新的理論,共同進化了數百年。
2 自由主義流派只是其中重要的一家之言,它本身也指導出了很多經典的超級失敗案例,比如蘇聯解體時的「休克療法」,1929-1933的資本主義世界大危機等等。
羅胖就這樣毅然決然拋棄了經濟學這麼多年的理論發展和實踐經驗教訓,果斷選擇了自由主義流派中最極端最原始的古典自由主義理論並封為圭臬來解釋一切···
順便吐槽下,羅胖的節目早就不聽了,他第一季的節目做的很好,可後來我覺得他(或者他的團隊)的乾貨越來越少了···最後發展到找些對他觀點有利的特殊的例子或者事實片段,以偶然代替普遍規律,就可以得出一個毀三觀結論的地步。我真的建議這個節目改為《神*羅輯思維》或者《神邏輯*思維》。
邏輯思維觀點正不正確不是那麼重要,只要認真思考擺論點講道理無論是支持還是反駁都好。
就怕是閉上眼睛耳朵廝守在固有的價值體系里,這和羅胖真好啊就是好來就是好,一樣淺薄輕浮。
原回答是爪機打字,今天讀了下薛兆豐先生的書,在3後面補充一下。
從我個人淺薄經濟學觀點來說一下題主說的地方有問題的地方。
1,其實供求不是根本,經濟學的需求來自於效用。 舉幾個極端的例子。 我在學校,中午餓了,要吃飯。這時候有人說,你不吃飯了,我給你一坨金子。我肯定不吃了,一坨金子比飯值錢多了,能給我帶來的愉悅大多了,效用更高,所以我選金子。 我跑進戈壁灘,整整十幾天沒吃飯了,在不吃就死了,突然看見有個能吃的饃。這時候有人說,你別吃了,我給你一坨金子。我肯定吃啊,金子要了也沒法花。這時候吃饃帶來的效用比金子大多了,所以我選擇吃饃。
所以第一個例子就有問題,對於有餅乾的,他之前吃過,沒那麼餓,餅乾給他帶來的愉悅感小於做愛,而另一個人則更餓,能吃到餅乾的愉悅感小於被睡帶來的不愉悅。
或者,把羅胖關七天七夜不讓吃飯喝水,這時候他還認為不存在對食品的需求么?
2,需求就是來自於,這個人認為這個值多少錢,低於心里認為的,就可以買。對於火車票也是如此,過年回家團聚,能值多少錢?對於很多人來說,其實很值錢。所以火車票價格低於心里的,就會購買。
3,但是不是漲價又是一個問題。漲價勢必會讓很多人回不了家,一下春運問題看起來就解決了。
但從福利經濟學角度來看,這會使整個社會福利下降。
拿到現實中也好理解,過年期間火車票漲價不讓人回去,一年還行,兩年三年四年,可能有些人就會開始不滿了,久之可能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
(2015年9月29日21:30:16更新:
這部分其實是有問題的,準確說上面經濟學知識都是有點小問題的,把上面的供求改成了需求。
而關於福利經濟學方面,上面說的太淺了。
&>如果春運票價上漲,應該漲多少?這是一個問題。下面是一些個人看法。
&>我們不知道市場均衡價格,如果讓價格自由浮動,因為鐵路是壟斷企業,對於壟斷企業來說,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但利潤最大化時,並不是運力最大化。由於過多的人反而會降低利潤,因此相對於均衡情況下的價格和運送人次,只能帶更少的人回家,降低了福利。
&>對於壟斷企業,光是限制定價肯定會讓企業不開心,所以政府一般允許企業進行價格歧視,這裡的歧視並不是我們通常說的貶義的歧視,而是分別看待。這也是老生常談了,鐵路能夠在貨運上賺錢,在普通客運上少賺點或者虧損,通過提供更好的服務(高鐵)賺錢,但總體是賺的就行。當然,鐵路還有很多其他盈利方式,比如廣告等。
&>政府對於春運的方法是提高運力,也就是提高供給,包括修高鐵、增開臨時列車,通過這種方式能夠運走更多人。薛兆豐先生寫這篇文章是2001年,鐵路共運輸10.5億人次,而2013年,鐵路共運輸21億人次,翻了一番。(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年鑒)進而增加消費者剩餘。
&>關於鐵路私有化,雖然鐵路私有化了,但對於那個路段來說,依然是壟斷。如果算上汽車和飛機,也只能算是寡頭壟斷市場,並不是壟斷競爭市場。這個市場下福利依然會損失很多,因此個人反對私有化。
4、我讀完了薛兆豐先生的《經濟學通識》,順手上cnki上查了下關於他的其他作品,說說個人理解。
&>他學術方面主要來源於哈耶克、薩繆爾森和科斯。經濟學方面觀點以奧地利學派和新古典學派為主。對經濟學研究基本只有理論上的分析,而非當今流行的扔進模型里進行數據分析。近些年論文發布相對較少,以面向大眾的報刊為主。
&>這本書裡面絕大多數觀點都沒有問題,除了對抑鬱症的描述放到當今知乎會被打死。
&>觀點沒有問題並不代表沒有爭議。
舉個例子,他書中「假如您贊成以下任何觀點,建議再讀點經濟學」中提到「實施最低工資法,對社會底層人士有利」。但事實上提高最低工資是否會提高失業率,依然有爭議。數據帝chenqin的答案中 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是否會損害貧困者的利益? - 經濟學,提高了底層收入,反過來由於商品價格暫時沒能及時調整,更高的工資會引起更多的消費,從而引起更多產出,進一步提高廠商利益和生產。這也是一個觀點。
&>另一個方面,這本書收錄的文章都是06年以前的,關於火車票是01年寫的,和目前運力的極大提高有了一點出入。明朝的劍不能斬清朝的官,這是周星馳說的。
總之,這本書如果作為入門讀物,可能會有一點偏激,會對凱恩斯學派有不夠正確的理解。
反過來,這個觀點下的羅胖對於這本書的理解,也不夠全面,拉出來的是相對偏激的觀點,例如書中並不完全否認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金錢萬能的前提也是產權明晰。
其實知乎上經常會說,教科書看的慢,對於很多人也是如此。經濟學是一個系統,不是別人零散的幾分鐘幾分鐘視頻就能讓你學到的。跳著聽了一些,因為觀點沒什麼新意亮點所以也沒聽完。從題主總結的節目觀點來看,1說的是市場調節,2說的又是用壟斷來限制競爭,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大概就是把看過的一些書一勺燴了吧╮( ̄▽ ̄)╭。
我之前去香港玩時坐地鐵,感覺那個票價簡直高的離譜,後來問了朋友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地鐵私營。2分鐘一班的確很快,但這個真的就提高了市民福利了嗎?至少在廣州和深圳,除了非常高峰的上下班時間,其他的時間乘地鐵都還是比較舒服的,比北京好了太多。所以不是什麼都非得交給市場調節,政府通過稅收提供公共服務是有可能增加福利的。
另外奧地利學派這天朝民科最愛是反對政府禁毒的,不知道這個問題羅胖怎麼看,還堅持金錢至上么?我一直對他的評價是,右派的司馬南,而且一樣喜歡說摘葉飛花之類的話。
昨天剛聽完這一期,因為正好是我的專業,所以感覺理論過於片面和偏激,存在很多漏洞,看大家是否愛看,先寫一點。主流現代經濟學理論遠不是完全自由的資本主義,問題根本在於市場存在漏洞,即市場失靈。先說最明顯的一個,地鐵票問題。首先當然不能免費,否則絕對出現擁堵。其次,地鐵緩解地面交通擁擠,清潔能源保護環境,具有強烈正外部性,即對交易雙方之外產生正效益,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性質。這種產品容易供給不足,需要進行補貼降低票價。並不能因為地鐵免費導致運力不足,推導出必須提高地鐵票價。
羅輯思維和現在很多知乎答案都有一個共性:
先有觀點,再找證據,並且正反都會有的情況,過濾篩選掉反面。
先有觀點,再找證據,並且正反都會有的情況,過濾篩選掉反面。
先有觀點,再找證據,並且正反都會有的情況,過濾篩選掉反面。
專業性靠團隊,方方面面都要接觸,團隊天花板無處不在。
牽強,邏輯性,有待驗證。尤其是越往後的節目。
第一季的時候感覺真的好啊,現在有點…
後期開始光明正大的賣書,在商言商:
不能保證節目不被營銷侵蝕。
而我們普通人的水平又太低,忽忽悠悠就覺得好厲害了。
另一個角度看,邏輯思維的客群是誰?
記得曾經有人比較羅胖、老羅、矮大緊
羅胖是體制內出來,有張巧嘴,想賺錢,但實力到上限,只能靠過去在媒體圈的積累換資源
老羅是流氓屬性,他是踐行降維攻擊最好的人,比如虐王自如那次
矮大緊因為家學深厚,遠在前兩人之上,所以免不得說些不食人間煙火的話
前兩人是在賺錢,所以必須精準定位自己的客群,老羅出堅果手機,就是這樣不得已的選擇,最初他以為自己能定位到比iPhone低一點,比小米高一些的群體去,結果失敗,發現還是城鄉結合部的人群更多更捨得衝動消費更容易被定位,於是出個堅果,再加上情懷,工匠這樣的字眼,品牌辨識度非常高
羅胖的人群定位,不好說,他踐行社群營銷的策略,不及雷軍十分之一。通過冷門的知識,牽強的推導,引出賣書,霸王餐,會費這樣的變現渠道,天然缺陷太多。越是冷門的知識,越缺乏廣泛條件適用性,牽強的推導,一次失敗(被指正),會隔絕一群用戶。而賣書,做不到產品免費(接近成本價),服務收費那種電子產品的銷售方法,書籍本身利潤就夠低。霸王餐,怎麼推廣?會費?吐槽的太多或許羅胖的客群定位是這樣的,城鄉結合部出來,去年賺3000,通過努力,今年賺8000的人群,他們天然知識底子薄,需要冷知識來彌補不足,對個人努力脫貧致富有成就感,對權利偶像強者有依附情緒,但這樣的人群,流失率是存在的,雖然不如更下一層高,但總量一直在減少,同時和他的變現渠道,衝突了,這群人消費能力一般,後期理性消費為主
所以,個人不看好羅胖團隊後續的工作進展,團隊有天花板,定位人群消費能力一般,理性為主,流失率不低,變現渠道成本太高,就這樣
他自己本身的知識太匱乏,所以抄別人的文章和思路進行解讀總是看起來很奇怪。
那是因為他沒有系統的知識體系。
---------------------更新----------------------
很多人想看乾貨,我懶得一個一個解釋,那麼就更新一下答案吧。
我為什麼說他沒有系統的知識體系?
羅輯通篇文章表達的幾個觀點,也就是經濟學原理的其中幾章。但是他又在其中的幾個公理之後「加入了自己的個人主觀判斷」,從邏輯謬誤上來講,這屬於以偏概全謬誤。他試圖利用「價格歧視」等一系列的經濟學觀點來證明他自己的「金錢至上觀點」。
他從哈耶克的觀點引出他的金錢至上觀點,首先所有關於錢的觀點都是建立在資本主義這個基礎上的,哈耶克本身肯定是理解這一點的,因為從《通往奴役之路》一書里已經體現了,或者說一個知名學者肯定是從哲學的角度系統思考過這些社會問題的。
但從羅胖的語氣來看,他並不知道這一點,況且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一書里的結論恰恰和羅胖所謂的市場定價高於一切這類的結論相悖。你既然要引用哈耶克的觀點,你不了解這個人,你不了解他當時的背景,你也不了解他當時的整體思想,你就這麼貿然引用了他的觀點然後用自己的方式證明,到最後必然自相矛盾無法自圓自說。民科總有一個特點就是不會科學辯證地思考,而是知道一個理論就覺得是真理。
建立在以」錢為標的「之後的所有的分析都是資本主義框架下的,而要注意,中國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不是資本主義。要注意,這裡並不是反諷。
我們通俗的說,目前這個中國的情況和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區別就在於,權是大於錢的,無論如何,錢是無法凌駕於權的,至於那些所謂的」北上廣這類的大城市公平一些。「
我再次重申,那只是你的錯覺,因為你有資格接觸到小城市的領導層,而中南海里的人你一個都不認識。所以你覺得小城市黑暗,因為大城市的黑暗面你碰不到。
所以金錢,只是資本主義情況下的標的物。而中國的情況要另算,由此又和羅胖最後的結論相呼應,他認為是當初美國的資本主義」只認錢「救了中國,其實恰恰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救了中國自己,很簡單,如果錢不依靠黨的專制規劃,而是通過市場自由選擇,那麼北京現在應該還是一個土城,香港大概超過紐約了吧?上海可能是中國唯一能看的城市,然後剩下的人都死光了,高鐵?這種東西不會有的。
他認為錢是世界上最公平的東西,因為你可以朝著錢去努力。
我也舉個最通俗的例子,在遊戲系統里,等級是最公平的東西,因為你只需要努力升級,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那些生來就比你級高的人永遠都會比你級高,除非他死了。(這裡指的是沒有商城的遊戲)
那麼你在遊戲里有什麼方法可以「翻盤"呢?
你只能等出新版本,出新裝備,出新道具,新的職業技能設定,排行榜刷新,一切都是新的。
所有的機遇都是通過科學的進步和政策的方向所造就的,羅胖你能有今天也不是資本流向(也就是錢)什麼事,而是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和黨現在恰好需要你們這種渲染文化氛圍的人所造就的機遇罷了。
是不是每期節目知乎上都會討論一番。不過這期看完我是很有感觸的。
最早接觸邏輯思維的時候。彷彿世界給我打開了一扇窗戶。我這個人不愛看書。邏輯思維推薦的光榮與夢想買回來半年了翻不過100頁。但是我喜歡聽。聽別人講故事。邏輯思維比故事強太多了。至少是帶有觀點評論和思想的話題。慢慢的喜歡上這個節目。直到有一天我聽了羅胖關於中醫的論點。因為完全無法苟同他那種刻意扭曲的看法。在知乎上針對那期節目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結果獲得了50多贊。當時是我的最高贊。比我回答咖啡問題贊的還多。
從那以後我就明白了。邏輯思維只是一個工具。他只是闡述他的觀點。只有當你能從他的觀點裡總結出自己的思想。那才算是真正看懂了這個節目。如果一味的盲目崇拜。說明你距離羅胖還是很遠的。
說的遠了。拿這期來說吧。我談談我的看法。羅胖所說的認錢不認人的觀點確實是我們當今社會所缺失的一種冷漠。人和人之間是需要一定程度的冷漠的。現在的中國完全是一個面子社會。這樣的環境下大家都過不好。沒有一個絕對的規則。人人都生活在不確定里。所以缺失了很多安全感。但是我們需要這種冷漠並不代表這樣就是對的。認錢不認人也是需要一定程度的。如果完全達到認錢不認人也將會是一種災難。假如我們用金錢來做一切事物的標準。那麼犯罪是否可以用金錢來抵償呢。任何事情都是有價的。一個小偷偷了你五百塊被抓住了。他表示願意賠償你一千塊。是否我們就不需要追究他的責任了呢。如果偷竊可以被允許。那麼殺人呢。人已經死了。活的人如果得到一定數額的賠償相信也不會追究了。那是不是說明我們大家的生命掌握在錢多的人手裡。錢多的人也擔心如果自己錢不夠多或者錢稍微用的多了。自己又會被別人殺掉?所以任何事情都是有度的。我們同情弱者保護弱者。是因為他們雖然現在弱。但是以後的潛力是無限的。我們有多少偉大人物是從貧窮的家庭里出來的。這個不需要我舉例了吧。我個人的觀點是現在的社會太熟絡。需要一些冷漠的制度。來將大家拉開。但是不代表這樣做就是對的就要一條道走到黑。
羅胖為了維護自己的觀點。找了很多論證 但是我相信他自己心裡可能都不信。只是為了節目效果而已吧。
昨晚看的這期節目,當時看到標題,就覺得這個話題不好說,在中國這個人情社會,談認錢不認人,這是堅持找罵的節奏啊。可是當開始反思,人情到底算不算一種成本時,「認錢不認人」倒是真的值得討論一下了。
首先得承認,我不是學經濟學的,對好多專業知識也是門外漢,只是有時候對有些事情喜歡自己瞎琢磨,認為說的對的呢,我會一貫的支持,說的有些問題的,我一時想不明白的,我會用自己的現有知識慢慢去拆解,去學習,找問題中的漏洞,彌補自身知識的不足,很好的完善自己的認知。
下面談談,我聽完這期節目的感受,我們傳統的文化中還是隱約有一種仇富的意識潛藏其中,這個當然能理解,因為有人說資本從原始積累的時候從頭到腳都流淌著鮮血,小時候我們仇恨資本家,長大了有些人仇富,這從我們的傳統文化以及歷史教訓中是能理解的。為富不仁,楊白勞黃世仁,周扒皮等等階級鬥爭的認知底片還留存在大腦中,無商不奸,唯利是圖等等對商人站在道德角度的批判不絕於耳,商人在古代社會一度是沒有社會地位的,我們很難不受影響,當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很難不把歸因往富人身上推,這沒有問題。
可是我們仔細想想,我們真正仇恨的是富人嗎?是勤勞致富的人嗎?其實不是,一個社會制度中,有良知的人仇恨的是不公,先賢早說過,世人不患寡而患不公。但是我們又清楚,這個社會從來沒有絕對的公平,因為好多事情從出生的時候就決定了。那麼基於出身決定的事情我們沒辦法計較,但是社會制度是否能在其他地方保證公平競爭呢,我們看到的是義務教育的普及,看到的是最基本生活權益的保障,說實話,現在社會對一個四肢健全,認知能力完善的人還是比較公平的,但是我們遠遠還沒有達到文明的程度。記得台灣作家龍應台對文明的定義,記不太全,大概意思就是:衡量一個社會的發達,文明程度,是看這個社會是如何對待殘疾人、精神病人、老人等等弱勢群體的,如果一個社會能很好的保障盲人,殘疾人,流浪的人,老人等等人群最基本權益的時候,那麼社會才能稱得上是一個文明的社會。
可以反觀一下我們目前的社會,盲道被侵佔,殘疾人甚至於長得丑都會被嘲笑的社會,你能期待它怎麼對待你呢?一個社會最可怕的是階層固化,是讓窮人,弱勢窮體沒有希望,看不到未來。剛才在看樓上某些答主的答案,其中有一個朋友說,如果他迫於各種無奈的選擇,他必須買輛車,必須有個車牌,而一旦這個車牌完全市場化競爭,他將要與擁有好幾輛豪車的不差錢的有錢人同台競爭,這樣當然他很吃虧,因為錢對他來說是稀缺,而對有錢人不是稀缺資源。可是我們往往忽略了一個問題,導致這個問題的不是錢財的多少問題,而是傳統價值觀念跟制度設計的問題。汽車號牌算不算一種社會資源,人人可以享有的,我覺得不是,你好像覺得擁有一輛車,擁有個號牌是自己的剛需,但是你忘了還有大部分人是買不起車的,你所謂的剛需只是一種假象,你以為的剛需。假如某天你足夠有錢,你會覺得擁有別墅是自己的剛需。所以完全可以解釋剛需只是一種帶有主觀性的說辭。同時稀缺性是絕對的,無論有錢沒錢你始終會面對稀缺。
稀缺可以定義為需求的特殊性,正是因為這些特殊的需求,才產生了更多的科技創新,產生了更多的工作機會。滴滴,uber能很好的解決大城市乘車的問題,這僅僅需要你轉變觀念,不覺得自己非得有一輛車,非得有一個號牌。當某天租賃業很發達的時候,市場會解決你本以為的稀缺性。政府有時候真的不需要管太多,市場自會自動解決自身的問題,有時候稀缺的產生正是由於政府的管製造成的。
中國人的這種小農思想還是很嚴重的。我們現在買房,買車跟古代時候的置地買房思想有什麼區別?甚至房地產商叫囂有房才有家,尋根思想,保守置產的思想很重。房地產經濟被人比喻為丈母娘經濟。好多事情是值得商榷的。有的國家房地產不限價也不限購,但是政府會嚴格控制租金的價格,當滿足住房的需求不再是一種稀缺性問題時,那麼房產價格會不會回歸到合理的區間呢?98年的房產危機,美國2008年的危機都說的是市場會在適當的時候給予答案,不合理的最終還是會回歸正常。回頭看歷史上的好多危機,說白了就是集體理智跟集體瘋狂的較量,更多的是人類擺脫自身文化束縛的抗爭。人類社會最終還是一個帶有文化屬性的集體,而文化屬性有時候也會對社會發展產生約束,我們經歷更多的是思想鬥爭,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較量,是一種文化、意識進步的較量。
感覺扯遠了,能理解好多人反對羅胖說的認錢不認人,這裡面涉及目前社會財富分配不公的問題。我們都清楚一些社會現實,如今的部分有錢人他們並不見得是通過公平競爭取得大量社會財富,這中間牽扯到好多權力的背景。制度的不完善導致大量的不公,傷害了普遍人們的利益與感情。權力的不受約束導致了大量的依靠權力不公的剝削,不完善的社會保障機制抑制了窮人獲取社會資源的能力,我們應該討伐的是權力的不受約束,不公平的落戶制度,不公平的受教育機會,而不是仇恨富人。
認錢不認人,這是一個美好的期望,當社會制度足夠完善,權力制度足夠公平,這何嘗不是最好的選擇。多勞多得,不勞不得或者少得,希望這個社會認錢不認人,總好過某些能力不濟的人通過裙帶關係佔據更有利的地位要強,不以成敗論英雄,不以出身論貴賤。這期邏輯思維的核心是普及市場經濟的基本知識——價格的自我調節是資源配置最有效率的方式,即所謂的「看不見的手」。這個問題在200多年前以《國富論》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裡早就說透徹了,這是奧地利學派自由主義的代表性觀點。在後來經濟學的發展中,正是因為經濟學家發現了價格不是萬能的,政府不能放任經濟不管,才誕生了凱恩斯主義、貨幣主義等新興學派,計量經濟學的出現讓經濟學脫離了單純的文字描述階段;社會經濟學的出現讓經濟學在效率和公平上、在總福利上,有了權衡的標準;實證經濟學的出現讓政策的實施有了強力的證據參考,不再是比誰的口才好、誰的說服力高。
節目的科普對象是對經濟學一竅不通,金錢觀存在極大偏差的人群,對於那些仇視富人,認為賺錢是不道德的人群是有醍醐灌頂的作用的。但是從經濟學層面往深層次說,顯然羅胖的論述存在一些問題,就以樓主提出的幾點來說。
1.人基本沒有「剛需」可言,人為了一次的性愉悅都可以放棄進食生存的機會(電影《1942》),類似春運問題,可以完全靠漲價解決。
——剛需對個人來說的確是相對的,個人因為偏好的不同,在諸多後果之間權衡利弊的選擇就會不同,有的人為了大義可以犧牲生命,有的人為了感情可以不要物質,但是就整個人類群體來說,剛需的範圍基本上可以確定,即維持基本生存相關的所有需求,空氣和水是剛需,但是很便宜;食物和衣服是剛需,但是價格有高有低;住房對於大多數結婚人群是剛需,交通工具是出行的剛需,用個例來說明人基本沒有「剛需」,顯然是扯淡,只是每個人的「剛需」有差異而已。用需求彈性來說明一件商品是否是剛需也行,需求越「剛性」,自然對價格敏感度越低,比如食物,再貴也得買,不吃就要餓死,但是你也不會因為價格低就多吃多少,否則撐死你。關於春運,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問題,需要開很長的篇幅專門說明,我放在最後說。
2.地溝油等問題,源於中國餐飲產業太零散,可以靠大企業整合壟斷避免。
——地溝油的問題更多在於隱蔽,難以讓人發現,否則即便是政府監管失職,處罰執行不力,顧客自己也能用腳投票,壓根不需要大企業信用來背書,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就是你想賺錢就必須為他人謀幸福,讓消費者自行選擇,壟斷企業由於缺乏競爭,讓顧客被迫選擇,反而會出現更多的道德風險。
3.唯一的合理資源分配方式是金錢。
——不是唯一,金錢是最有效率的資源分配方式,是市場經濟的基礎,是自由的前提。對於絕大多數屬於私有經濟的商品來說,金錢主導分配基本沒問題。但是它具有二八法則和馬太效應,貧富差距過大會導致社會動亂,階層固化難以改變命運也是社會潛在的不穩定因素。金錢萬能論是很危險的,否則各國政府也不會通過稅收進行二次分配,不會提供保障房和商品房雙軌制、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雙軌制等區別政策了。經濟學研究主要考慮效率,在保證效率的前提下兼顧公平,社會學反之。帕累托改進、卡爾多·希克斯改進、羅爾斯正義論都是將效率和公平一起考慮的理論,這些都是社會改革的參考理論。重申一遍,羅胖對經濟學的理解停留在古典經濟學的層面,只能作為經濟學啟蒙教材。社會問題是經濟學、社會學、政治等等問題的總和。
4.國家限制票價等市場價格,乾脆倒回去搞計劃經濟算了。
——限制火車票價合理之處大於不合理之處,問題不在於限制,而在於火車票10幾年沒漲價,定價低過了頭。就非春運時期來說,運力不成問題,火車票的低價長期惠及底層民眾。英美等發達國家的鐵路總公司也是國企,為什麼這個領域必須是國企,涉及到鐵路標準、盈利和安全保障的衝突以及承擔的福利職責等問題,請搜索相關文章,這裡不贅述。但是票價低成這樣,鐵路總公司的財政必須依賴國家大幅補貼,這個錢還是來自於我們的稅收,在鐵路上補貼太多,其他地方比如教育、醫療資源就少了。還有就是春運問題,如上所述,最後說。
——這句話嘩眾取寵過頭了,窮人當然是以現有的收入和資產來劃分的,羅胖的邏輯是只要沒殘疾,都有可能改變命運,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窮人。按這個邏輯,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富人,畢竟虧掉身家返貧的比比皆是,每一次金融危機和經濟結構調整都會死一批富豪,未來本就是不確定的。羅胖這個論調不值一駁,各位心理有數,自行判斷。
最後談下春運問題,這個問題非常讓人糾結,也是長期處理不好的問題。
春運之所以一票難求,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國內區域發展極度不平衡,城鄉差距過大,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差距太大,吸引了全國的優質資源。人口過度集中,再加上中國曆來的春節傳統,導致了這個現象的產生。
從根本上解決該問題需要長遠考慮,因為短時間解決不了。二線城市的數量非常多,它們發展的腳步目前是超過一線城市一大截的,未來逐步跟上一線城市之後,會讓人口集中度緩解,這個分流作用不可小覷。放假的安排其實很靈活了,除了一些公務員基本不會頂死在大年30之前放假,時間上沒有那麼大的衝突。隨著年輕人價值觀、文化吸收的多元化,春節回老家團年也不再是必須的,每年春節出國旅遊的人口都在大幅提高,春節聯歡晚會的收視率逐年下降都是證明。春節只是一個特定的時間,核心在於家人團聚,而不是非要在春節的時候團聚,只不過對大多數人來說,只有春節才有長假,才有機會團聚。
如果要短期解決問題,在春運期間放開票價,讓市場自由定價我是支持的,很多人買火車票就是圖便宜,尤其是一些具備更高支付能力的人群,他們擠佔了最需要廉價火車票的人群的供給。春運期間黃牛特別多,就是因為離市場價太遠了,投機空間巨大,如果票價市場化,套利空間就消失了,黃牛也就無法存在了。在供應不足的情況下,低票價不是福利,而是扭曲資源配置的推手,受傷的反而是最迫切回家的剛需。在這種特殊的時候,需要讓價格去篩選真正的剛需,與其100元排三天隊都不到票,我相信回家心切的人更願意400元立馬買到票。(這裡的400元只是舉例,具體多少合理不是計劃經濟能算出來的,需要市場自我調節)。在價格問題上,不要用屁股思考,說到漲價就扯道德,經濟學不是簡單的好心就能辦好事,否則經濟學家沒有存在的意義了,我們靠愛就能發電,靠信仰就能發展經濟嗎?顯然不能。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在理解上需要轉幾個彎,希望各位能理解其中的關鍵。
想解釋的是價格機制的偉大 用的卻全是貨幣機制如何好的論據???
我們要認識到一個人的知識範圍是有限的,羅胖說天說地,怎麼可能懂那麼多,所以每期才會有知識策劃人,這些觀點不完全是羅胖的,是知識策劃人和整個團隊的。還有我喜歡羅輯思維,是因為每次會激發一個話題,不管它說的對不對,都會讓我們去思考,這才是重點!
謝邀。
我懂的也不多,不分析節目本身和觀點的對錯。但我想說的一點是,若大家都圍繞『賺錢』這個主題,是搞錯方向了,羅胖實則是在說市場經濟。
要說市場經濟是否萬能?不好說,畢竟歐美國家都爆發過經濟危機。問題是不信市場經濟,我們信什麼?計劃經濟是被我們中國自己證明存在極大問題的。現在中國的做的是『計劃+經濟』的路子,少量計劃,主導是市場經濟,目前還不錯。
不過由於兩千年的皇權社會和建國後多年的計劃經濟,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了,我們對於很多經濟常識還不了解,還是會陷入『人情』社會的考慮,很多時候正是這種考慮搞亂了社會,拖慢了效率。
我不敢說羅胖的結論全對,其中舉的例子能夠證明結論,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關於春運票價和房價管控這些問題,是很有道理的。如今信息發達,我們常常能夠接觸到一些『毀三觀』的觀點,很多人覺得這些觀點『反動』,所以網友間也是罵戰不斷。
拓展閱讀:有哪些顯而易見的生活現象,其實有鮮為人知的經濟學道理?(http://www.zhihu.com/question/29608730/answer/45106416)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