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是否認為「競爭總是好的」?

本題已被收錄至知乎圓桌 ? 經濟課堂 101,歡迎關注討論。


謝邀。本想多寫,但由於時間緊,我就從一個狹窄的角度切入好了。

我將把注意力集中於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源泉—— 創新(innovation) ——來談談經濟學家對於「競爭是否總是好的」的看法。


人們通常總是說「有競爭才有創新」、「競爭促進創新」。經濟學家中有人也持這種觀點。當然,經濟學家不會用這麼含混的語言來表述。一種用正規的經濟學語言對這種觀點進行的梳理如下:競爭使得企業的利潤降低, 因此,如果一個企業能夠通過創新而暫時甩開對手,那麼它至少可以在短期內獲得一定的壟斷利潤(rent)。我們可以把這種效應叫做「逃避競爭效應」(escape competition effect):競爭越強,利潤就越低,企業就越是希望通過創新來逃離競爭。從這個角度來看,競爭對創新確有促進之效。


然而,相反的觀點甚至能追溯到更久以前。假設你作為一個企業家,打算進入某個行業。為了打入這個行業,你必須創造一個新產品(「創新」)。然而,如果這行業已經是個紅海,競爭慘烈,利潤低下,你可能會望而卻步:你進去分得一杯羹,搞得不好還抵不上你研發新產品的費用。這時,激競爭越是激烈,創新的潛在收益可能就更微薄,因而,競爭阻礙了創新。這個效應被成為「熊彼特效應」。


由於「逃避競爭效應」和「熊彼特效應」同時存在,因而競爭與創新的關係也許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線性關係。事實上,在一篇著名的論文里,經濟學家Aghion等人的確發現,競爭和創新的關係呈現出一種倒-U形狀(見下圖)。

為了解釋這個實證上的結果,他們建立了一個模型,同時考慮了上述兩種效應。我們將首先講清楚他們的故事的微觀機制,以此為基礎,來看看是否能解釋宏觀上的實證發現。


1. 微觀結構。


假設有兩種行業。每個行業都由雙寡頭組成,雙寡頭的產品是完全替代的。行業的競爭強度被假設為與雙寡頭合謀的能力相反:也就是說,「行業競爭越激烈」與「雙寡頭越難合謀」是同義的。


行業有兩種形式。一種叫做「齊頭並進型行業」(neck-and-neck),即,兩個企業的技術水平相同;另一種叫做「不平衡的行業」(unleveled),意思是在這類行業中,一個企業在技術上領先,另一個落後。一個技術性的假設是:如果一個行業的領先者又進行了一次創新,則落後企業可以通過模仿而習得領先者上一階段的技術,從而領先者仍然只領先了一步。


因此,在一個不平衡的行業中,領先企業在領先的情況下,不會有任何動力去研發,因為即便研發了,也仍然只領先了落後者一步。然而,落後的企業卻有這種激勵,因為現在它是一分錢都賺不到的,若追趕成功,則可與領先者並駕齊驅,分一杯羹。相反,在齊頭並進型行業中,兩個企業都有激勵去研發,因為如果僥倖領先了一步,則可以獲取整個行業的收入。


如果我們接受這些假設,那麼容易看到,「更強的競爭」對於兩種類型的行業里做研發的企業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在齊頭並進型行業里,競爭越強意味著現在企業的利潤越低,反過來說,如若僥倖通過RD逃離了競爭,則可獲得的利潤增長越大。因此,對於齊頭並進型行業,更強烈的競爭意味著更高的研發激勵,也就是說,這裡起主要作用的是「逃避競爭效應」。反之,在不平衡的行業里,更激烈的競爭會降低落後企業的研發激勵。這是因為如果競爭太強,即使落後企業研發成功,在技術上迎頭趕上,所獲得的利潤也很低。


2. 宏觀影響


上面已經提到,競爭對於行業研發速率的影響取決於行業的結構。那麼競爭激烈程度又會如何影響總體經濟的研發速率呢?


我們從上面那張圖的左側開始分析,也就是說,我們首先考慮競爭的激烈程度較低時的情況。如我們前面所講,在這種情況下,齊頭並進型行業中的企業,並沒有太大激勵去做研發,因為他們本來就有很高的利潤了。相反,不平衡行業中的落後者卻有很大激勵去研發,因為這樣一來,如果成功,他有可能獲得一個更高的利潤。注意到如果研發成功,一個不平衡的行業就會轉換為一個齊頭並進型行業。因此,在競爭不激烈時,一個行業從齊頭並進變為不平衡的機會較少,而從不平衡變為齊頭並進的機會多。因此,在均衡中,齊頭並進型的行業佔了多數。也就是說:競爭的程度會影響兩種行業的相對比例(composition)。然而這樣一來,由於齊頭並進行業佔了經濟整體的大頭,當競爭變得更為激烈時,逃避競爭效應就會佔優,因此競爭會增加總體的RD速率。


然而,當競爭激烈程度已然變得很高時,齊頭並進行業的企業就有很強的激勵去逃避競爭,而不平衡行業的落後者卻沒有什麼激勵去做研發。因此,在這種光景下,行業是從齊頭並進變為不平衡的概率較高,從不平衡變為齊頭並進的可能較小。也就是說,在均衡中,不平衡的行業會佔了大半。這樣一來,當競爭變得更為激烈時,熊彼特效應會佔主導地位,整體經濟的研發速率會下降。

綜合上面的兩段分析,當競爭逐步增強時,經濟總體的研發速率是先上升後下降的,換言之,整體經濟的研發速率與競爭強度會呈現出一個倒-U形關係。


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經濟學家的一個特點:隨著經濟學的發展,經濟學家越來越不喜歡發表這種「變數A和變數B是正相關(或負相關)」這種論斷,而喜歡在這句話的前面加上一個假設「在XXX條件下」。即使經濟學家內心總是有一頭小野獸在吶喊「競爭是好的!競爭是好的!」,但經濟學家通常是謹慎的,並且越來越遠離「哲學思辨」,朝著依賴數據的實證科學走去。


當然不是。在經濟中評價「好壞」的標準只有一個,即是否是帕累托改善。如果競爭導致了效率的損失,那麼就是不好的。

在這裡舉個例子:

當固定成本特別大時存在的自然壟斷。此時由於規模效益的存在,競爭會導致過度投資,從而造成無效率。(例如,鐵路、電信公司為什麼不能有很多家)


經濟學什麼時候有資格評價競爭好不好了?


否。
實證中不談好壞,因為沒意義。
競爭只是個必然,所以對經濟學而言它是個背景。改變它是政治的工作不是經濟學的工作。

再激烈的競爭,經濟學也只會去問為何演化到這個程度,以後會怎樣演化,現在造成何種影響。致於這種程度應不應該發生,證實是不關心的。


太多錯誤答案。

競爭通常意義上的好,指的是總社會福利 total social welfare。是消費者剩餘和生產者剩餘的總和。好,意味著福利高。

那麼一般意義上的競爭,存在於很多市場,比如完全競爭市場,homogeneous product,價格競爭。Bertrand model:競爭的結果就是沒有福利損失,沒有生產者剩餘,消費者剩餘最大;Cournot model:福利比Bertrand低。
完全壟斷市場,no price discrimination,競爭的結果是福利最小。但如果還是這個市場,壟斷者能做到完全價格歧視,總福利最大,等同於完全競爭市場,但是剩餘都在生產者手裡。
Competitive markets 介於上述二者之間。

但是這都是最基礎的。如果架上利他主義的生產者,結果不一定。我的個人研究結果就,利他的生產者競爭可能導致福利下降或者不變。具體可以搜索相關論文。

所以,本問題的答案是,我們不這麼認為。


準確的說,多樣性總是好的

多樣的供應提供方自然會帶來更多的競爭,這已經是進一步的結果了而已。

舉例來說,如果一家石油公司獨大,不僅是在石油行業缺乏競爭,它甚至會限制其他能源的產出


不是。

例 產權保護論


1987年,一部大哥大手機約3萬,黑幫大哥喜歡用。還有說,洪金寶老拿著它在報紙上耍帥,他可是影壇大師兄級別的,媒體見多了乾脆把這款手機叫「大哥大」,當時,這樣的手機只能通話30分鐘;
1995年,該款大哥大手機1.5萬;
現在大哥大手機100塊錢一部,待機8天,大哥不用了,隔壁的老大爺用。

這就是自由競爭的結果。

那麼問題來了,高話費和油價哪家強?


經濟的目標不是競爭,而是為了提供給消費者更多更好的產品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競爭本身只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


舉個三栗子 1.你一個人也可以下棋,這是不斷挑戰自己。 2.你也可以同別人下棋,那是挑戰別人(或者別人挑戰你)。 3.當然,你覺得不過癮,你可以挑戰更多人,讓更多人同時跟你下棋。 以上,三個栗子。 那麼有何區別? 一個是自嗨的經濟模式,我想怎麼搞就怎麼搞。我一個人從0開始到把我家貓發射到月。因為只有我一個人在搞。(但幾乎不可能,因為即便你壟斷了行業,你也無法確定這件事能不能搞成……)但是總而言之,我還是在挑戰我自己,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也算是競爭。只不過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我的競爭對手是來源於我自己內在的跟自己過不去的心態。 第二個是我們都想把各自的貓干到月球,這時候你倆都在比拼(競爭),但你會發現,你原本只想把貓送上月球,結果對面打出了不僅上月球,還能統治月球這個增值服務,更可惡的是,他居然拿著這個概念到你面前晃悠,刺激你,這就有可能迫使你在他的基礎上提出更牛逼的增值服務。(或者順從,他提什麼你就跟著做什麼,只是你們的本質目的不變,都是把貓幹上月球),但通常這時候事情就變得複雜化了。你不僅要完成自己原來提出的想法, 第三個是,人人都有本事(僅僅是理論能做這件事,但是仍然一個人都沒能做到)把貓干到月球,並且提供各種天花亂墜的增值服務,而且每個人都拿著(本質上同質的東西)打口水戰,每個人都提概念。這時候,你就會發現……你太恐懼變成第一個了(主要是恐懼由第一個發起人變成第一個失敗者),要不就十足把握能幹上去,不然一旦你落下來,就是無休止的口水戰,淹沒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以上三個栗子,壟斷,良性競爭,惡性競爭。所以,任何事都不適合一刀切,本質(行業)之中的細枝末節千絲萬縷是數不清道不明的。不是競爭一定好,也並非壟斷好,主要看這件事是不是違背大多數人的意願。

如果違背大多數人意願,如果違背應該具備一定的競爭對手。
而當競爭對手已經成為泛濫甚至是災難,個人認為也是一個時代的片尾曲了,另一個新生產物具備可替代上一個時代產物,並且以更優越更容易滿足大眾獲得市場認可,也就基本趨向與壟斷。如此循環……

答得有些亂,包含。


競爭問題是讓勞動時間永遠無法縮短,永遠必須忙碌爭搶.否則會被淘汰.造成每個人都生活在焦慮之下,引發大量的精神病和心血管病.

實際上,競爭就是奴役.

合理的社會應該是合作,而不是競爭.
在生產力提升後不斷縮短勞動時間,讓人們去享受親情愛情,去全面發展自己.


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不止一次地批評社會主義,說什麼社會主義者否認競賽的作用,說什麼在社會主義的制度里,或者像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所說的,在他們的建立社會的計劃里,是不容許競賽存在的。不用說,這種指責是十分荒謬的,它已經不止一次地受到社會主義報刊的駁斥。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總是把資本主義社會的特點和組織競賽的另一種形式混為一談。社會主義者從來沒有抨擊過這種競賽,他們只是抨擊競爭。競爭是資本主義社會所固有的一種特殊形式的競賽,是各個生產者爭奪麵包、爭奪市場上的勢力和地位的鬥爭。消滅競爭不過是消滅生產者爭奪市場而引起的鬥爭,而決不意味著消滅競賽,相反,正是消滅了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才可能為組織人與人之間的而不是獸與獸之間的競賽開闢了道路。目前在俄國,蘇維埃共和國已經奠定了政權的基礎,而經濟特點是俄國的幅員遼闊,具備極多種多樣的條件等等,因此,正是現在,按社會主義原則組織競賽應該是我們的一項重要而又有成效的改造社會的任務。——列寧

有些官僚主義的「同志」認為競賽是布爾什維克的一種例行的時髦花樣,既然是時髦花樣,就一定會隨著「季節」的結束而消失。這些官僚主義的「同志」當然是錯了。實際上,競賽是在千百萬勞動群眾最大積極性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的共產主義方法。實際上,競賽是工人階級用來在社會主義基礎上扭轉國家全部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槓桿。另外一些官僚主義的「同志」被競賽的巨浪嚇倒了,他們企圖給競賽製造一個人為的框子,把競賽加以限制,把競賽事業「集中」起來,縮小它的規模,從而去掉競賽中重要的東西——群眾的主動性。不用說,官僚主義者的企圖是不會實現的。無論如何,黨是會採取一切辦法來粉碎這種企圖的。不能把社會主義競賽看做辦公室里的事情。社會主義競賽是群眾實事求是的革命的自我批評的表現,這種自我批評所依靠的是千百萬勞動者的創造主動性。凡是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壓制群眾的這種自我批評和這種創造主動性的人,都應該作為我們偉大事業的障礙而被丟在道旁。官僚主義的危險首先具體地表現在它束縛群眾的活力、主動性和自動精神,它埋沒蘊藏在我們制度內部、工人階級和農民內部的巨大的後備力量,它不讓我 們利用這些後備力量去同我們的階級敵人作鬥爭。社會主義競賽的任務在於粉碎這些官僚主義的束縛,為發揮群眾的活力和創造主動性開闢廣闊的場所,發掘蘊藏在我們制度內部的巨大的後備力量,並把這些後備力量投入天平盤去同我們國內外的階級敵人作鬥爭。有時人們把社會主義競賽和競爭混為一談。這是很大的錯誤。社會主義競賽和競爭代表兩個完全不同的原則。競爭的原則是:一些人的失敗和死亡,另一些人的勝利和統治。社會主義競賽的原則是:先進者給予落後者以同志的幫助,從而達到普遍的提高。競爭是:打敗落後者以確立自己的統治。社會主義競賽是:一些人工作得不好,另一些人工作得好,再有一些人工作得更好——趕上更好的以達到普遍的提高。——斯大林


沒聽過惡性競爭嗎?為了獲取市場競爭力,所以出現了弄虛作假等現象!


競爭是不好的,因為無論如何競爭會讓社會資源耗散;但這個結論毫無意義,因為資源稀缺是永恆的,於是競爭是不可避免的。


不是,比如銀行業。


寫一個蘇聯的老笑話:

我不明白,為什麼勞動競賽總是好的。難道生產左腳鞋子的生產線可以和生產右腳鞋子的生產線競賽嗎?


經濟學應該比笑話靠譜吧


經濟學也講規模效應


凱恩斯學派似乎是這樣認為的,但博弈論否定了這個觀點,到達納什均衡也不一定是整體最優,而是個體最優。


你看看影視公司為了競爭,高薪請鍾漢良楊穎拍的爛片


要看競爭是為了什麼。如果是為了更好,競爭是好的,如果是為了不更差,競爭就不好了。任何競爭都是這樣的。比如考試競爭,就是為了考上,被錄取。如果是所有被錄取的人都將得到五毛錢,這種考試就是好的。因為這種考試是為了更好。許多人都會去考這種試。但如果是所有沒有被錄取的人都要被處死,這種考試就不好了。沒有人會去考這種試,而是去阻止屠夫殺人。因為這種考試的實質就是屠殺。


推薦閱讀:

中國歷史上有沒有類似於三井財閥那樣的大財閥?
若某製造企業年虧損 3 億,即使停產白給員工發工資年消耗也不超過 1.3 億,為何要維持虧損狀態生產?
網路段子是否會變相增加辣條銷量?
為什麼近二十年來工業產品的價格上漲了很多倍,而主要農產品的價格卻只上漲了不到一倍?
校園裡要求穿校服,有什麼經濟學道理嗎?

TAG:經濟學 | 經濟學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