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曹操先打劉璋,會如何?當年曹拿下荊州,不打水站圖江東,而是入川滅張魯劉璋,是否可行,是更好的選擇?
荊州聞曹操大軍壓境,望風投降,然百姓未附,不如穩一穩,紮下根鞏固下。向西攻打較弱的張魯劉璋,順勢滅了西涼關中。這樣,就只剩下一個江東待捕了;這樣,孫權肯定聽張昭的投降了;這樣,曹操有生之年就能大一統了;這樣,曹操有時間整頓內政,司馬就不能篡位了;這樣……
曹操定荊州後做了兩方面行動,一是對劉備進行軍事上的打擊:
曹公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乃釋輜重,輕軍到襄陽。聞先主已過,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及於當陽之長坂。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
其二就是題主所說的安撫荊州收攬人心:
太祖以琮為青州刺史、封列侯。蒯越等侯者十五人。越為光祿勛;嵩,大鴻臚;羲,侍中;先,尚書令;其餘多至大官。
公進軍江陵,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乃論荊州服從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劉表大將文聘為江夏太守,使統本兵,引用荊州名士韓嵩、鄧義等。
曹公辟(劉巴)為掾,使招納長沙、零陵、桂陽。
曹操到襄陽,劉琮束手、劉備敗走,幾乎兵不血刃就將荊州大部分地區收入囊中,這一陣勢使得益州劉璋也要向曹操示好,先後派出三名使者(陰溥、別駕從事張肅、別駕張松,級別也一個比一個高),要不是後來的赤壁之敗(這個後邊會講),待曹操在荊州站穩腳跟後,劉璋歸降應該是可以計日而待了。
那麼為何題主會認為在荊州根基未穩固時就急於進攻圖謀江東呢?恐怕多是受賈詡傳這段影響: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詡諫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太祖不從,軍遂無利。
但是我們從前面的史料可以看出,曹操其實是從了的,賈詡傳說「太祖不從,軍遂無利」不過是替傳主吹牛逼的說法而已(PS:假設曹操此次平了江東,那麼這裡就會寫成「太祖從之,江東遂平」,前邊的話半句都不用改,呵呵,謀士就是這麼屌)。
曹操定荊州後的軍事打擊目標是劉備,孫權並不是其打擊的目標,至少,在赤壁之戰前,曹操還沒認定孫權是敵人。江東與許昌朝廷在建安十三年之前就往來,曹操與孫氏也已有姻親:
是時哀紹方強,而策並江東,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撫之。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為子章取賁女,皆禮辟策弟權、翊,又命揚州刺史嚴象舉權茂才。
雖然孫策曾有襲許昌並進攻陳登,曹操也曾想趁孫策死而伐江東,但得張紘從中周旋,兩家關係又得以緩解:
曹公聞策薨,欲因喪伐吳。紘諫,以為乘人之喪,既非古義,若其不克,成仇棄好,不如因而厚之。曹公從其言,即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
因而在赤壁之戰前,曹操及陣營內多數人都沒有把孫權作為敵人看待,這樣才有了:
太祖征荊州,劉備奔吳。論者以為孫權必殺備。
這自然是聯想到前不久袁氏兄弟投奔公孫康卻被公孫康斬殺送首的事,認為孫權會像公孫康一樣,這時曹營要是把孫權當著敵人,是絕不會有這種想法的。而程昱卻看到了另一種可能性:孫權會與劉備聯合對抗曹操。孫氏雖與曹操有姻親關係也表現出服從的態度,但卻拒絕了實質的一樣東西——送人質,用諸葛亮的話來說就是外托服從之名內懷猶豫之計,程昱正是基於這點而判斷孫權有可能跟劉備聯合,其他人想到過於樂觀了(只是程昱也只想到孫權會抵禦,想不到他會主動進攻)。
那麼為何這種可能性會出現,孫權的態度又為何會這麼堅決呢,下面來分析並順帶回答題主的另一個關於主降派的疑問。
這個要從孫策時期說起,孫策主要的輔力為張昭張紘,其時張紘給孫策提的建議是:
初策在江都時,張紘有母喪。策數詣紘,咨以世務……據長江,奮威德,誅除群穢,匡輔漢室,功業侔於桓、文,豈徒外籓而已哉?方今世亂多難,若功成事立,當與同好俱南濟也。」策曰:「一與君同符合契,(同)有永固之分,今便行矣,以老母弱弟委付於君,策無復回顧之憂。」
「誅除群穢,匡輔漢室」成了孫策政治主張(不管他真心還是假意),「功業侔於桓、文」是孫策的目標定位,後來又與袁術劃清界線,張紘也與朝廷說孫策「忠敬款誠,乃心王室」,打造成一副大漢忠臣的樣子,故而孫策臨終託孤張昭時會說: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所以當曹操來時,張昭等原本就奉行「匡輔漢室」這一政策方針的自然就建議歸順了,因為不管怎麼說,當時的曹操都是代表朝廷的。
然而此一時彼一時,孫權在聽了魯肅周瑜的話後,目標就不是「功業侔於桓、文」那麼簡單了,而是「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孫權既有此意,那麼主降派的意見自然是不可能被採納的了。當然,所謂主降派的勢力還是挺大的,畢竟匡輔漢室這口號乃是政治正確,因此就連認為「承運代劉氏者,必興於東南」的周瑜,在講話也要把曹操說成是漢賊,抗曹是「為漢家除殘去穢」,這樣的口號,張昭等人也不好反駁,於是孫權內部意見統一後,即與劉備聯合對曹操進行反擊。
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請為將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內憂,能曠日持久,來爭疆埸,又能與我校勝負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矒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閑,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禽操,宜在今日。
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勢耳,非心服也。
周瑜諸葛亮所看出曹軍的弱點中,有好幾樣都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小甚至消失,因此周瑜只能是主動尋求戰機,發動了一場被稱作三國三大戰役的赤壁之戰,這個大家都知道就不多說了。
所以結論簡單來說就是以下幾點:
1、曹操定荊州後即著手安撫吏民;
2、曹操軍事打擊目標只是劉備;
3、江東以往奉行的政策使得張昭等願意歸順朝廷;
4、突然爆發的大戰役大亂了曹操的部署,且在未完成荊州的安撫、鞏固工作後,因戰役的失敗而導致崩盤。
PS:感覺有一點也要補充下,曹操初定荊州時,對孫權的態度雖不至於當成敵人,但也沒樂觀到真把他當朋友,小動作還是做了的,那個與「將軍會獵於吳」的恐嚇信大家都知道的就不說了,說了容易被忽略的。
權從兄豫章太守賁,女為曹公子婦,及曹公破荊州,威震南土,賁畏懼,欲遣子入質。治聞之,求往見賁,為陳安危,賁由此遂止。
建安十三年,使者劉隱奉詔拜賁為征虜將軍,領郡如故。
孫賁傳沒寫是十三年幾月,但以事理推斷,應該就是曹操入荊州時的事。曹操以孫賁為征虜將軍領豫章太守,這就和孫權的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相對應了,曹操應該是有意拉攏孫賁,分化孫氏,要不是朱治勸止住孫賁,說不定就真有可能「太祖從之,江東遂平」。
很簡單,曹操的主力大軍若是敢發動漢中—巴蜀的遠征作戰,那近在咫尺的劉表就敢允許手下那些人跟著劉備他們去打許昌。
演義里把劉表的荊州集團寫得太弱,在人群中形成一種誤以為荊州是塊肥肉的假像。況且地理上荊州貼著南陽存在,南陽對於許昌就是近在咫尺的心腹大患。
當年關羽不過是差點打下樊城,就把曹操窘迫到考慮遷都。有大軍鎮著、劉表們不敢亂來,等你走遠了,你看他們來不來。
別忘了歷史上曹操和劉備西進是同步的短期內,無法先打劉璋,因為大軍的調度,資源的儲備,都是為攻打荊州而作。雖然劉琮迅速投降,但是消化荊州總是需要時間和資源投入。
中期內,也無法先打劉璋,因為打益州的線路分別受馬超-韓遂、張魯、孫權+劉備的牽扯,不先把他們抹掉,不能放心入益州。
至於說馬超已經屬於曹操麾下,誰愛信就信唄。
謝邀,現實和遊戲是不一樣的。首先就是劉備有劉琦在手,就保障了他在荊州一定時期內的人望。無論曹操攻下荊州之後做何種選擇,孫權劉備都不會坐視曹操西征。且蜀道艱難,一旦南郡告急,對曹操入川的軍隊都將是毀滅性的打擊。所以,這招純屬昏招。正確的做法就是打下荊州之後按兵不動,耐心的收攬人心。
現實不是打遊戲,曹操佔了荊州打江東算是順勢而為,接手了荊州的水軍和戰船老曹才有了打江東的底氣,不然手下兵馬再多,難道騎馬渡河么?
而這時候打劉璋,先不說蜀地易守難攻,就說兵馬如何調動,糧草怎麼調度,演義劉備入蜀一是利用劉璋的信任,二是從張松那裡拿到了西蜀地形圖,而曹操就算他解決了兵馬和糧草,他的騎兵怎麼開進山地里和別人打仗。推薦閱讀:
※孫權晚年是如何「倒行逆施」的?
※三國的張飛,打的贏八達嶺老虎嗎?
※陳登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到底是哪頭的?
※歷史上諸葛亮五次北伐,應該有五篇《出師表》才對吧?
※大將軍何進殺幾個太監,隨意設個局一隊侍衛足已,就算直接殺安置個罪名即可,何須請別人來,有什麼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