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攀登雪山的體驗?

還沒有攀登過雪山,想去嘗試,還沒成年,高原反應也不知道有沒有。
我想知道一下前輩們的經驗之類的。請多指教


2015年,24,趁著中秋國慶假期完成了第一次雪山攀登,事情準備了半年以上,就讓我從頭談起吧…


【前期準備】:
大約半年前,忽然想起自己多年的心愿(登雪山)好像可以觸及了,因為自己到過高原(海拔4500左右),寒冬到過東北(零下20多度),相關體驗、自理能力、裝備等也趨於完善。

決定要去第一件事就是選擇一座山!
國內雪山資源豐富,商業隊也非常成熟了。對於入門者一般只有兩個選擇,入門級雪山(基本可以走上去,最後一段路程有雪,代表為四姑娘山大峰二峰、哈巴雪山等)、入門級技術型雪山(某些路段需要用到特殊的技術裝備,但技術難度不大,代表為四姑娘山三峰、半脊峰、雀兒山等)。
多方了解、綜合考慮了2個月,最終選定了半脊峰(海拔5400+)!主要考慮自身有過4k海拔經驗,選擇5k的山峰比較合適,另外半脊峰基本用到所有入門技術裝備,有挑戰性,預期收穫也大。

8月份開始聯繫桑雪戶外,先填一份申請表,填寫些個人經歷和健康狀況,作為是否通過你登山申請的依據,確認報名後就會有工作人員協助你購買個人裝備。購買裝備是極為漫長的過程,我基本是根據清單逐項選擇,查漏補缺,我本身裝備已經非常完備的情況下,還是要補一大堆,有些是沒有,有些是原有的不適合高海拔登山時使用(這裡十分感謝「雪線之上」公眾號,科普登山常識和推薦裝備都讓我受益良多)

原有用得上的主要裝備:
55升登山包、登山鞋、速干襪、雪套、衝鋒褲、抓絨褲、衝鋒衣、羽絨衣、抓絨衣、抓絨帽、1L保溫杯等等

需要補充的清單如下:

接著是調休假,買機票,交報名費。
再經歷一周又一周的等待,終於到了打包行李出發,在成都集合:

【登山過程】:
到了成都住一晚上,領隊幫忙檢查所有個人裝備後,帶著我們去大本營。

我們是國慶半脊峰第一組,其中有2位隊員來自北京,另外有4位是上海同一家公司一起來的,我則是從廣州出發的,隊員們都笑稱北上廣齊了~

進山路線:
成都——汶川——理縣——畢棚溝景區——畢棚溝上海子服務站

登山路線:
day1:
宿BC(上海子大本營,海拔3500)
day2:
宿C1(一號營地,海拔4400左右)
day3:
宿C2(二號營地,海拔5000左右)
day4:
C2——沖頂——下撤C2——下撤C1——下撤BC——回成都… (原計劃只到C1休整一天再繼續下撤,誰知我們一行人…)

「day1,9月29日」
早上到達大本營,我們1名領隊,7名隊員,還有4名協作,我們領隊其實也是優秀協作,這樣一來協作比就是5:7了。(解釋一下,協作我理解就是經驗豐富的高山嚮導,他們主要工作有很多,搭帳篷、背負公共裝備、開路、鋪安全繩、輔助隊員使用技術裝備等等,甚至還會幫助隊員分擔個人裝備,總之我們能無後顧之憂地前進,完全是依靠他們的付出)

到達大本營,這裡由於還在畢棚溝景區管轄範圍,吃喝基本沒問題:

各自安頓好之後領隊就告訴我們,從現在起就要讓身體適應高海拔了,「有空就小口不斷喝水促進生理循環」,「不能吃藥最好讓身體自己適應」,「白天不能睡覺,晚上很困才能睡,睡不著也正常」…

接下來開始分配技術裝備以及學習使用:

整個過程很愉快,但是技術裝備略重,加上自己本來的裝備,幾乎塞爆登山包了,20斤以上必須有:

第一天海拔3500左右,隊員們基本能夠適應,協作們為大家測量了血氧含量,我當時有87,也還算良好,協作們都是90以上。然後就是各自好好休整,明天早上目標是到達C1:

「day2,9月30日」
這天的目標是6小時內,從大本營到達C1營地,海拔從3500上升到4400,9點多出發,基本是些山澗、泥路、灌木叢、碎石路等。

回望大本營:

第一天的爬升基本沒太大驚喜,全程使用登山杖。近期的攀岩感悟讓我對身體平衡、重心轉移等體會非常深,登山杖使用起來行雲流水,腳力耗費不多,保持著亢奮狀態在下午2點就到達C1。

第一天比較順利,到達C1又不能睡覺,我們先到的隊員和協作就一邊曬太陽(當然不是直曬,只是因為沒啥陰涼地,帳篷里也太悶熱),一邊什麼都玩玩(主要是北京的一位資深驢友帶的多)。

放著音樂泡茶喝:

我們的主廚帥哥煮麵、烤肉:

可是,我萬萬沒想到當晚身體迅速變差,下午還精神萬分,傍晚頭痛無食慾,又不能睡覺,只能一直喝水,勉強自己喝了兩小碗粥,然後躺帳篷里修養,還得不斷提醒自己不能睡,否則高反必定加重。當晚協作再次幫所有隊員測血氧,我居然只剩63,全隊最低了。
睡前喝了一杯紅糖熱姜水,心想這次估計要完了,心裡唯一一絲希望是晚上身體能自己適應好…

當晚一夜沒睡,聽著淅淅瀝瀝的雨水不停打著帳篷,迷迷糊糊到了天亮。


「day3,10月1日」
一早起來,還有點缺氧頭疼的感覺,但是自我感覺精神好了非常多!雖然再測了血氧還是只有63,但是領隊應該是看到我精神很好還是讓我繼續上升。

然而,其中一位北京來的隊員因為感冒加重,猶豫了很久還是不冒險上升了(感冒容易引起肺水腫,很致命),另外兩位上海隊員由於頭疼和精神不振,無奈之下同樣選擇了下撤。於是,領隊帶著3位隊員從C1下撤到大本營,剩下4位協作和4位隊員繼續衝擊C2。

在C1的集體合影:

這天行程同樣6小時以內,海拔從4400到5000的C2營地。

回望C1:

繼續上升:

過雪線,穿上冰爪和安全帶,登山杖換成T型冰鎬:

用安全繩和上升器,過第一個冰岩混合帶:

前方隊員:

後面隊員:

這天我基本不用思考,望著腳下一步步走,到雪線後基本手腳並用爬著上,走一步呼吸兩大口,還時不時停下來大口喘氣。前進時基本不允許蹲下和坐下休息,盡量保持站立,速度慢也盡量保持緩緩前進。

最終所有人都到達C2,我的狀態早已不如當初早上起來,基本上只能坐著和躺著,站起來要喘氣很久,走幾步頭就暈到不行。我還是盡量吃喝,能否沖頂都成問題,有了前一天的經歷我也釋懷了,安心等待自己身體的回應吧…

當天下午動彈不得,只能坐在岩石上拍拍C2營地了:

「day4,10月2日」
沖頂當天任務最重,2點就要起來,按計劃3點出發沖頂,8點前下撤至C1或者大本營。

當天凌晨大家都醒來了,所有4名隊員身體狀況各異,但是都決定嘗試沖頂,於是8人前後出發,頭燈和星月遙相輝映

我印象中費盡九牛二虎之力,連滾帶爬上了第一個大雪坡,在第二個雪坡用上升器極其費力,大概是因為雪不夠硬,冰爪踩一步滑一步,再加上體力透支,我看著前路,喘十來口氣前行幾步,如此反覆。此前上海的一位隊員已經放棄沖頂,回到帳篷休息了。

在距離第二個雪坡頂15米左右,大概走了1/3的路程,我看著亮得刺眼的月亮,看著身旁協作的身影,看了眼來時路,最終決定下撤,這個決定我必須自己做,算是自己負責和承擔些什麼。
此刻沖頂與否於我其實已經不重要了,在行程早些時候我已做好下撤的準備,能走到這一步我其實挺滿足的。協作們也常說,「山一直就在這裡,你們什麼時候想可以隨時再來」。

我在協作帶領下,用下降器下降了一段距離,小心翼翼爬了一段距離,又直接滑了一段距離,終於回到C2帳篷里…

天亮後,沖頂成功的兩位隊員和兩位協作正在下撤,拍了一張雪坡的照片,能隱約看到4個黑點,他們正位於第二個雪坡的起點,而在我還沒看過的路線上應該至少還有兩個坡,而頂峰從這個角度也是看不到的:

最後借用沖頂的照片作為結尾吧:

其實還遠遠沒到結尾呢~ 登頂不是成功,安全下撤才是。經大家決定直接在當天就下降到大本營,然後直接返回成都…

下降的路程超長,我整個人都不好了,下山也真的太難了,滑了幾次還好沒大傷,兩位協作看到我這樣,果斷將我的背包搶了過去,我得以輕裝下撤,多虧他們,我最終才真的平安到「地面」了,下山後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活著真好」,以後打死都不登山了!

當晚23點我們一行人終於回到了成都,實際的4天山程算是告一段落了,我覺得短期先不提山了,以後再算吧~

最後還是必須再次感謝協作們的無私付出,也感謝川航延誤使我剛好夠時間寫完…

最後的最後,我只想趕緊回到廣州,橫捏豎搓我家的貓…


凌晨四點半,我帶著頭燈,開始攀登。我們沿著陡峭小路,時而林中轉彎,時而跳過石頭踩上硬雪。累了,我就靠上老樹,往下是斷續的光線;往上是60度的斜坡,五米外是先行者晃動的頭燈。
我開始擔心下坡時心悸腿軟。想像愈發令人心慌意亂,隊員們逐個掠過我,自己只能咬牙繼續跟上。

六點半,我終於來到了此次徒步的起點,奧太娜雪山的半山腰,也被稱為觀景台。月牙懸掛在深色天空,巨大的山體靜默聳立。我感到一種眩暈:這是要開始么? 黑白相間的山體綿延而上。我感覺呼吸還可以,心跳速率也開始平緩。比起剛才的陡坡攀登,眼前最多30度的雪坡顯得溫柔很多。遠處有了曙光,一切似乎都變得美好。 合影后,隊員們整理裝備出發,我也該繼續向前。

路過瑪尼石堆,我特意繞了三圈,向神佛祈禱順利平安。踩在硬邦邦的白雪上,一步一個腳印深陷,新奇感混合著走三步喘氣的節奏,我的登山之旅就這樣正式開始。

爬雪山不可缺少的裝備,除了衣物,就是防止紫外線的雪鏡,登山杖,雪套和防水的高幫登山靴。大視野的雪鏡過濾了絕大多數紫外線,保護眼部和鼻周,額外的通氣功能去除水汽。有的雪鏡還有增光功能,周圍會顯得明亮而不耀眼。
初次雪地行走容易東倒西歪,登山杖幫助徒步者維持平衡。由於雪地太深,登山者很可能一腳就深入雪地到小腿高度,雪套可以防止雪從鞋口處灌入。

雖然有了裝備,然而攀登的辛苦還是超過我的預料。前方的隊友搖搖晃晃地前進,走三步就喘口氣。我也如此,在坡度稍緩處,走路如緩慢機械,左腳邁出,右腳跟上,接著左腳再邁出。而在需要攀登岩石時,我需要休息一分鐘,接著手腳並用,連走帶爬翻過石頭,高處大口喘氣。

慢慢地,我們來到了埡口下方,此處的雪坡斜度在35度左右,我已累癱,埡口的風特別大,此時我已吃完四分之三的補給,能量所剩無幾,唯有繼續沿著向上。奧太娜的頂峰已經可見,先頭的旅行者開始下撤,我卻還有半個小時的路程,最終到達頂峰時,體力已經透支。

登頂無疑是登山活動中最吸引人的地方。一覽眾山小的豪邁和急於拍照留念的衝動,總讓狹小的山頂顯得擁擠局促。此時我在山頂兩米以下的拐彎處,落腳面積只有2平方米。該死的恐高症也因為疲勞而銷聲匿跡。

回程的下坡對於走兩步滑一步的我,簡直是災難。由於不擅長平衡,我就倚靠登山杖穩住身體的輕微傾斜。體力大部分就消耗在身體的平衡控制上。跟隨我的協作實在是看不下了,用一隻手搭住我,讓我跟隨他的步伐大步向前。由於有了左邊的倚靠,我開始慢慢大步向前。

協作告訴我,只要不怕滑,大步向前就沒事。雖然偶有滑到,但是一腳深深踩下去,快速前進,反而不容易滑跤。這樣交替下行,我們來到一段開始融化的雪坡上。想像你一腳到膝蓋深的雪地,好不容易拔出來,另一腳又踩入齊腿深的雪地中。如此幾番後,協作讓我身體平攤在雪面上,靠胳膊肘前行。 雖然是下坡,匍匐前進還是耗盡了我僅剩不多的體力,站起來時,我只覺得全身發軟。

在吃了半塊巧克力,兩嘴巴冰依然沒有起色後,我拿了協作的榨菜,試圖補充鹽分。因為電解質的缺乏,導致我渾身無力,最終艱難下山。

這次行程從早上四點半到下午五點,來回16公里用了13個小時,接著從大本營走了3個小時到達接待站,一直到晚上9點鐘才算完全結束。當我一屁股坐在床上,看著進水的鞋和被磨破發炎的腳後跟,依然感覺是有生以來最累的一次戶外活動。然而,因為有了川藏隊無微不至的服務和周到的考慮,我完成了此生第一次雪山攀登。再次感謝蘇拉王平的川藏隊,不愧是四川一流的戶外登山服務公司。

最後上圖。


我兒子(9歲)昨晚剛寫的作文:


我爬的第一座雪山也是奧太娜,很多答友已經回答得比較詳細啦,我就把登山過程中我總結的一些小心得分享給大家吧。
1.衣。
我是10月28日從接待站開始徒步去大本營的,10月29日登頂後回撤,28日當天下午大本營下了鵝毛大雪。出發前我一直在糾結羽絨服的克重,實際登山後,發現其實登山過程中並不太冷,但是營地是非常非常冷的,所有有條件的話,一定要帶一件厚一些的羽絨服,在營地穿,羽絨克重需要在200g以上。
攀登過程中,由於運動出汗,反而不需要太厚重的衣服,第一天從接待站徒步到大本營,海拔高度2500米到3800米,下裝是保暖內衣+抓絨褲,上裝是保暖內衣+抓絨衣+衝鋒衣。中午時衝鋒衣也不需要穿。第二天沖頂,3800米-5200米,考慮風比較大,下裝是保暖內衣+衝鋒褲,上裝是保暖內衣+抓絨衣+羽絨服(200g,面料防風放潑水)。如果大家準備的是100-150g的排骨,那沖頂那天,外面還是要有一件衝鋒衣的。如果考慮保暖性、適度防水和舒適性,軟殼衣、軟殼褲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但軟殼的防水性不如衝鋒衣褲好,所以如果穿軟殼的話,建議背包裡帶一件塑料雨衣。
手套建議準備兩副,一副是防水的抓絨手套,一副是厚一些的羽絨或夾棉的登山手套。注意一定要防水,這個非常重要。厚的手套要鬆緊適中,手指頭在裡面能輕微晃動最佳。

2.食。
如果是跟著專業登山嚮導上山的話,基本補給的問題不用自己操心,準備一些路餐就可以了。小包裝的零食,強烈推薦的是鹽晶葡萄。這是我在山上唯一覺得好吃的東西,而且可以補充鹽分。買小包裝的,放一兩袋在腰包或者口袋裡,隨時都可以補充。第二個推薦的是士力架,這個平時吃覺得很甜膩,但是在雪山上吃起來覺得味道還是不錯的,而且能量很足,吃兩個就能頂一頓飯。麵包火腿腸之類的不要帶了,到了山上相信你不會吃得下去的,而且重還佔地方。
熱水壺一定要帶,1L容量的,最好是能一鍵開蓋喝的。

3.住。
睡袋依據每個人對寒冷的耐受度來選擇,營地在海拔4000米以下的,1000g的足夠用了。防潮墊一定選泡沫的,我覺得蛋巢好一些,比較便於攜帶,不差錢選擇銀搓也可以。自充氣的不要選,一個是重,另一個是到了高海拔地區根本充不了氣。
可以帶一些濕巾。因為營地通常是不會有洗臉洗手的條件的。需要的時候用濕巾擦一下,擦完不要亂丟,裝垃圾袋一起帶下山。
暖寶寶可以帶幾片,晚上可以放在鞋子里烘乾鞋子,如果覺得冷的話,也可以晚上貼在身上,要貼在保暖內衣外面,不能貼著皮膚用。

4.行。
鞋子請根據不同的山選擇登山鞋或高山靴,注意,登山鞋一定要選高幫,不要買成中幫。襪子要選有排汗功能的羊毛襪。穿上鞋襪後,動一動腳趾頭,如果能稍微活動就是沒有問題的,如果腳趾完全不能活動, 就要買大一號的鞋子。如果腳趾在鞋子里完全不能活動,非常容易凍傷。如果比較怕冷,要穿兩雙襪子的,鞋子就要買得更大。
即使是攀登入門級雪山,也強烈建議帶一副行走爪。我這次沒帶,回撤時不知道滑了多少跤。所以選鞋子時也要選能掛冰爪的。
登山杖一定要選好一些的,而且注意要買登山杖而不是徒步仗。盡量選擇外扣式的。登山杖在攀登雪山過程中非常重要,使用好的話能節約30%-50%的力氣。尤其在攀爬一些大石塊的時候,能幫助支撐,節省力氣,也更安全,防止扭傷。我沖頂的那一天,因為下雪,大石堆完全被雪覆蓋,雪下面有很多的石縫,這個時候,需要用登山杖來探路,一旦腳或腿卡在石縫裡就很容易受傷。
攀登過程通常是領隊走在最前面,隊員一個挨一個在後面走,最後有收隊。領隊會決定什麼時候停下來休息,領隊不停時,原則上隊員也不能停止。在攀登過程中,行走的節奏非常重要,要盡量和自己體能差不多的人走在一起,跟著前面的人的腳步走,沒到休息的時候,盡量不要中途停住。如果可以的話,盡量走在隊伍的前面,如果走在後面,會越拖越靠後,而且得不到充分的休息。

5.其他。
盡量準備一些有意義的紀念品或者旗幟,在登頂成功後可以在頂峰拍照。我在登山時帶了孩子的一個小玩偶在身邊,一路上都是對自己的鼓勵,登頂後,我和玩偶合了影,也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如果沒有帶這些東西,登頂時一定會有些遺憾哦。
登山的過程很辛苦,但也很爽。登山運動所帶來的快感,是其他任何運動都不可比的。最後祝大家都能實現攀登雪山的夢想。


我第一次登的雪山是三澳雪山主峰的衛峰巴谷多。我的感受就是作為一座入門級雪山,巴谷多傳統線路的難度真的不大,但是夜晚睡帳篷真的是超級冷!
初登雪山建議你:
1.吃的少帶點,夠吃即可。最好帶輕巧又方便吃的,比如乾果類。
2.扎帳篷請選塊平地,一定要平一些的,否則晚上睡著真的很痛苦。
3.防潮錫箔,防潮墊,保溫杯必帶。如果冬天去,睡袋請選擇零下20度的。免得被凍死。


2017年6月21日第一次登雪山,登頂半脊峰,海拔5430米。

簡單介紹一下:我們一行三人(兩男一女),請了兩位協助。協助在上C1的時候請了一個挑夫背了一個包上去(主要是吃的)。


經過(多圖預警):(其實也是自己想重新回憶一下,記錄一下)

Day1(6.18):在四川畢棚溝附近理縣住下,隨便吃了點牛雜鍋(有藏式火鍋,沒點,怕拉肚子)。

Day2(6.19):漫長的等待,協助到的時候已經是下午兩點了,決定採購一番後先住一晚,第二天直接上C1。

Day3(6.20):早上起來吃完早餐後出發已經九點多了,協助開車到景區里,然後換乘景區的觀光車到大本營。這個時候大約是十二點多了,然後我們開始登山,目標是C1;一路上大概就是普通的登山路,難度比較小。一路上行海拔爬升較快,容易高反。

上圖是路途中比較緩的一段,前後的坡度都會陡一些


C1的風景還是蠻不錯的……

用下面這張應該沒關係…… 反正看不清臉……

(沒辦法,照相技術太爛了…… )


當天比較嚴重的問題就是我和另外那位學姐有不同程度的高反,會有頭暈,頭痛等癥狀。當晚八點多就躺下,一直沒睡著,三個人都是半睡半醒狀態……直到


Day4(6.21):凌晨一點醒來,頭還有點痛,吃不下東西,乾嘔,但評估了一下之後覺得還可以。收拾行李,準備輕裝上陣沖頂。

今天的計劃就是準備登頂然後下山(如果時間充裕),山上的風景還是很好的,最開始很黑。

後來……

因為一路都有協助在前面,所以其實相對還是輕鬆的,不會耗費很多體力在走路時。

(餓了吃薯片的我)

這些圖已經到C2附近了,再往後就是坡度較大的沖頂路段。

圖大概放完了,登頂照沒拍好,背景一片白,就不發了。


這一天有幾個我比較難忘的點:

1、我體力較差,在最後需要使用上升器及之後一個坡度較大的地方,我的時間都比較慢,渾身無力,協助一直叫我別上了,在下面等著吧。。然後我還是吃了點東西繼續上…… 要說的多麼堅持啊之類的也不是,就是心裡覺得都到這兒了吧,不上去也不是個事兒;

2、收拾行李的時候忘了帶路燈,雪鏡(我知道是作死行為,但真的是忘了)。所以最後上升的時候還蠻困難的,僥倖沒有雪盲,也是自己幸運。大家一定要帶上啊!!!

3、一定要注意防晒!!! 回到文明社會一周不斷用面膜蘆薈膠敷,臉上的皮還沒脫完!


然後下山回C1的過程中,下了大雪,使用屁股下降法的時候,有一段坡度較小,滑不起來,然後站起來發現大腿陷入雪中了…… 完全走不動。最後是滾下來的,一行三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失溫。

下雪真的真的不好走,很難,我們也慶幸用了兩天就登頂了,不然第三天再登頂,會更艱難。


Day5(6.22):下山,返程,在成都吃了蜀九香,嗯,還不錯。


其他沒啥了吧…… 就是感覺還挺好玩的,看自己接下來的鍛煉水平,或許會選擇繼續堅持下去吧。


推薦閱讀:

TAG:攀登 | 探險 | 戶外運動 | 戶外安全 | 雪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