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戰國時孫臏對魏國的霸權影響巨大?
魏國國力的落差為何那麼大,難道就是因為孫臏一人?
因為戰國與春秋大不相同。
我簡單將春秋時期分成幾個階段:前期(前770~前743)、鄭庄小霸(公元前743年―公元前701年)、齊國稱霸(包括齊襄公小霸、齊桓公稱霸,前701~前643)、晉楚爭霸(前643~前506,包括宋襄公偽霸)、吳越爭霸(前506~春秋結束)。
春秋時期存在一些復霸,如楚莊王復霸、晉景公至晉悼公復霸、齊景公復霸(有點假)、楚昭王中興。春秋以爭霸為目的,齊、晉、楚等國雖受挫折,終歸保留根基,沒有徹底傷筋動骨。
而戰國以滅國為目的,將儘可能消滅對手之實力。看戰國七雄,魏國在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時最強,終結於前342年馬陵之戰,前340年河西之戰;齊國齊威王變法後成為強國,經歷齊宣王、齊閔王,霸業終結於前284年樂毅伐齊之戰;趙國在趙武靈王前302年胡服騎射後崛起,終結於前260年長平之戰;燕國在燕昭王(前312-前279)時期短暫崛起,前284年樂毅伐齊後達到巔峰,此後衰落,前279年田單復國後打垮燕國;韓國其實沒強過,只在韓昭侯以申不害變法時能有效防禦;楚國在吳起變法後崛起,經悼、宣、威、懷之世,終結於前301年垂沙之戰。只有秦國經商鞅變法後,經七世明主,無一昏君,沒有重大戰略失敗,最終統一了天下。
歸納下:戰國分成幾階段:
戰國初期(前475~前445),其中有越國稱霸的餘暉,越國退出霸主地位。
魏國首霸(前445~前340),終結於河西之戰,魏國衰落。秦國在商鞅變法、齊國的鄒忌治國、楚國的吳起變法,三國崛起。
齊秦楚三強時代(前340~前301),終結於垂沙之戰,楚國衰落,趙國於前302年胡服騎射崛起。
齊秦趙三強時代(前301~前284),終結於樂毅伐齊之戰,燕國短暫崛起
秦趙兩強時代(前284~前260,中間還有燕國小霸),終結於長平之戰。燕國在田單復國後逐漸衰落,趙國終結於長平之戰。
秦獨霸時代(前260~前221),秦國掃六合,一統天下。
戰國根本就沒給你復霸的機會,弱國可能成強(如四世亂政後的秦國、被三晉攻破的齊國、胡服騎射之前的趙國、被閔王殺死國君的燕國),但強國一旦跌落,基本沒有了復興的機會。
一、魏國的地理環境非常不好,四戰之地,是失敗的客觀原因。地域包括今天山西西南部、河南北部、陝西河北和山東小部,四周為四強齊秦趙楚包圍,弱小的韓國作為戰略緩衝地。
相對於其他強國齊楚秦趙只須防護兩面和三面,魏國的地理位置實在太不利了。戰國前期,秦國、齊國都曾被魏國打得一敗塗地,但最終仍強勢崛起。而魏國則不可能。
二、遷都。魏惠王時期進行了遷都,公元前361年,國都自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村)遷至大梁(今開封),這是個頗具爭議的遷都。安邑易守難攻,但為趙、韓、秦三國包圍;同時不利於中原爭霸。遷都大梁後,遠離了韓趙包圍的危險,進入平原地帶,更利於中原爭霸,但一旦爭霸失敗,將無險可守,難以復興。
三、戰國七雄是以舉國之力發展武備,動員戰爭,一旦失敗將元氣大傷,難以後繼。魏國也不例外,首霸百年靠的是武卒制度。武卒制度創始於吳起。
《荀子·議兵篇》講述道:「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 《吳子》有精彩描述,吳起以五萬武卒大敗秦五十萬之眾,稱霸河西。
於是武侯設坐廟廷,為三行,饗士大夫。上功坐前行,餚席兼重器、上牢;次功坐中行,餚席器差減;無功坐後行,餚席無重器。饗畢而出,又頒賜有功者父母妻子於廟門外,亦以功為差。有死事之家,歲(被)[譴]使者勞賜其父母,著不忘於心。行之三年,秦人興師,臨於西河。魏士聞之,不待吏令,介胄而奮擊之者以萬數。
武侯召吳起而謂曰:「子前日之教行矣。」起對曰:「臣聞人有短長,氣有盛衰。君試發無功者五萬人,臣請率以當之。脫其不勝,取笑於諸侯,失權於天下矣。今使一死賊伏於曠野,千人追之,莫不梟視狼顧。何者?忌其暴起而害己。是以一人投命,足懼千夫。今臣以五萬之眾,而為以四賊,率以討之,固難敵矣。」 於是武侯從之,兼車五百乘,騎三千匹,而破秦五十萬眾,此勵士之功也。先戰一日,吳起令三軍曰:「諸吏士當從受(馳)[敵]。車騎與徒,若車不得車,騎不得騎,徒不得徒,雖破軍皆無(易)[功]。」故戰之日,其令不煩而威震天下。——《吳子*勵士》
武卒制度保證了魏軍的戰力,而大魏武卒在馬陵之戰一潰將難以後繼。
四、結怨韓趙。
魏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聯合韓趙是最佳策略。魏文侯斯致力於團結三晉。韓趙曾經發生激烈衝突,魏文侯不偏不倚,和睦韓趙,得到了雙方的尊重。
韓趙相難。韓索兵於魏曰:「願得借師以伐趙。」魏文侯曰:「寡人與趙兄弟,不敢從。」趙又索兵以攻韓,文侯曰:「寡人與韓兄弟,不敢從。」二國不得兵,怒而反。已乃知文侯以講於己也,皆朝魏。
魏文侯率領三晉兄弟,伐齊秦楚,稱霸中原。但到魏武侯、魏惠王起,開始結怨於韓魏。魏武侯干涉趙國君位之爭,導致了四年魏趙之戰;魏惠王結怨韓趙,並引發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結怨韓趙的後果是魏國備受孤立,樹敵眾多。這是魏國失敗的第四原因。
當然魏國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到前260年長平之戰後,三強齊、楚、趙全部衰落,六國已無強國。魏國在信陵君魏無忌竊符救趙後,於前247年率領五國軍隊合縱攻秦,大破秦軍。魏國曾隱隱有復霸的趨勢,信陵君名聲煊赫,成為六國領袖。
但是魏安釐王不僅未信任信陵君,對其十分猜忌,奪其兵權,使信陵君沉迷酒色鬱鬱而終。如果魏安釐王能重用信陵君的話,六國結局尚不得知。從中國歷史上看,在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的生死關口,很多人反而會取個人利益。這就是赤裸裸的事實!
相關:
如何評價鄭莊公? - 范西迪的回答 - 知乎
我最近對春秋戰國很有興趣,求書籍推薦? - 范西迪的回答 - 知乎
戰國時期,魏國首霸何以達到百年之久? - 范西迪的回答 - 知乎
看看魏武卒的選拔標準,傾舉國之力武裝起來的這支精銳一戰而亡,沒有外部援助,很難恢復元氣的...
推薦閱讀:
※明朝西廠創始人汪直生平何如?如何看待他的歷史地位。
※為什麼袁崇煥會死?
※歷史上有哪些很萌的人物?
※怎麼判斷哲學體系是否完整?怎麼讓自己的哲學體系完整?
※如果諸葛亮北伐成功,會不會變成第二個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