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宋太祖為什麼一直不把趙德昭立為太子?

(宋)太祖共有四個兒子,長子滕王德秀,次子燕王德昭,三子舒王德林,四子秦王德芳。德秀和德林都早夭,因此實際上趙德昭就是太祖長子,趙德芳就是次子。
趙德昭字日新,母親是賀皇后,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出閣,按照慣例,皇子出閣就是要分封為王,但太祖認為趙德昭還小,想讓他逐漸當王,於是陸續授予了貴州防禦使、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職。但在太祖在位期間,始終沒有封趙德昭為王。宋太宗趙光義即位以後,封趙德昭為京兆尹,兼侍中、武功郡王,與齊王趙廷美位列於當朝宰相之上。


為什麼不立德昭為太子這個原因 @忠武腹心薛直老 和 @落葉 已經解釋清楚了。
但還有個問題,不立太子就不立,傳弟弟就傳弟弟,為啥兒子到了封王的年齡卻不封王?這兩者又不衝突。

德昭在太祖朝最後只做到使相——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宗室論,離封王就差一步,所以趙光義即位不久就封他武功郡王。
宗室出閣即封王是規矩,幹嘛要故意放緩自己兒子的地位提升速度?

趙匡胤不慣兒子,卻真的慣弟弟。
接替趙光義的殿前都虞候位子的張瓊,是救過趙匡胤命的心腹,就因為有人告發他私養部曲,就受盡毒打後自盡,結果證明是冤枉的。
趙光義坐南衙擺明著養了一大票精壯武士,如高瓊、葛霸、戴興、桑贊、王超、傅潛等,日後都成了禁軍大將。一次趙光義在趙匡胤那喝酒喝醉了,趙匡胤送他出去,看到這些親隨,還要賞賜他們,讓他們好生為晉王盡心儘力。
沒事就要對近臣說,晉王龍行虎步,吾不如也。
晉王生病了,他親手為其灼艾,晉王覺得太疼,他還往自己身上招呼。
南方局勢基本穩定之後他打算遷都洛陽,欲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群臣說什麼都沒用,唯獨晉王一句「在德不在險」,他明知是句空有政治正確的屁話,還是從了他。

這麼慣著他,為什麼?

這都是在為他增加威望,鋪平即位後的道路。

國賴長君,趙光義雖然年齡符合,但他資歷差得遠,尤其是軍中,其實並無威信,一點都不瓷實。
趙光義在陳橋兵變的作用是什麼?他的身份無非就是趙匡胤的親弟弟,也當然就算他的心腹了,所以一切都是看在趙匡胤的面子上,大家才拿他弟弟也當個人物。(甚至有人懷疑他壓根就沒參加陳橋兵變)
這其實很危險,趙匡胤死後,諸將萬一不服他呢?畢竟剛剛經歷五朝八姓,誰也不能保證宋朝會不會是六代。
高梁河之戰,趙光義坐驢車跑回來,諸將找不到他以為他掛了,於是就要立德昭,趙光義為此氣個半死,用言語逼死了德昭。
當時五代的作風沒散,換個天子還是很容易的。

宋代之所以能擺脫五代魔咒,趙匡胤和趙普委實下了一番工夫,從制度上到人事安排上。

既然是「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不給德昭封王,很有可能是為了取信於趙光義,才故意壓制自己兒子的地位。因為趙德昭和趙光義僅相差12歲,這個年齡差比較尷尬,可以是一輩人也可以是兩輩人,因為趙匡胤和趙光義也是差12歲。
如果兒子封王,就會對趙光義是個威脅,就會有可能內耗,這對於一個接踵五代的新興王朝就有可能是致命的。
這樣也是告訴自己的兒子,你別想了,至少現在沒你的份。一切以大局為重,絕對不能內耗。

消除潛在內耗可能的辦法,就是權勢和地位的懸殊化。

這跟杯酒釋兵權是一個路子:
皇帝有權,禁軍大將也有兵權,互相之間沒有猜忌也會慢慢產生猜忌,如果有人貪圖富貴從中挑撥,以五代時期的尿性,出事的幾率幾乎百分百。那怎麼辦?
在還沒產生猜忌之前,就推心置腹,把話挑明了,讓大將把兵權交出來,大家還沒開始猜忌呢,所以你把兵權交了也知道我不會害你,雙方並無嫌隙,其中一方又已經沒有威脅了,以後也不會產生什麼猜忌了,只有這樣才可能互相信任。

德昭若封王,雖然晉王開封尹仍然是第一順位繼承人,但德昭有皇子的身份,這地位就差不了太多,隨便製造個意外讓晉王掛掉,他也有機會即位。即使不能即位,也有被人裹挾另立中央的條件。而不封王,一個使相而已,朝中使相多了去了,名不正言不順。

為了消除可能的猜忌,就必須要地位懸殊化,讓德昭不可能成為晉王的威脅,這既是保護宋朝社稷,也是保護自己的兒子。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德昭最後還是因為猜忌被逼死了。

有人會問,封王不封王不就是一層窗戶紙嗎?反正是皇子,名分上的區別真這麼大?

真的。看看趙光義即位後,把德昭封為武功郡王,德芳接替德昭成為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還特意下詔,稱兩人為「皇子」,而不是「皇侄」,這就代表他們有成為接班人的可能。而宋太宗接連逼死了德昭和廷美,鐵了心要把帝位留在自己家的時候,還不忘把太祖的兒子改稱「皇侄」,表示他們沒戲了。名分上的事很大。

家天下時代的正常權力交接,很少有既不立儲也不封王就能直接接班的。

========================

17.02.17 更新:

燭影斧聲歷代史家爭了千年都沒個實據,已經是千古之謎了,只有期待時光機出現才可以證實。

而趙匡胤是否在死前改變過傳位給趙光義的想法,這個可以合理懷疑,因為一個人心裡怎麼想的,史書都無法證實。

但若說趙匡胤從沒打算讓趙光義接班,那就是無視史實的主觀臆斷了。比如樓下有個答案甚至直接把親王尹京為皇儲的慣例也否定了。這裡要說一下。

五代時期傳位多不正常,確實並不是所有正常即位的都是親王尹京,也不是所有親王尹京都能正常即位。但宋是緊接著後周的,而周世宗就是以親王尹京而合法即位的,柴榮作為郭威的養子都能以親王尹京正常即位(而且郭威為了讓他正常即位還要把李重進找來讓他拜柴榮),趙匡胤作為一路跟著郭威和柴榮飛黃騰達的人,照葫蘆畫瓢,把這個位置給了趙光義,難道還能是拿這個來逗他玩的?

有關皇位繼承的東西沒有用來看玩笑的。比如李世民當過尚書令,以後尚書令這個官職就基本封存了。趙光義一個晉王之後,兩宋再無晉王。為什麼?最高權力的一切暗示都是要惹人猜疑的,一定要極力避免瓜田李下的事。

在柴榮以晉王開封尹即位之後,趙匡胤如果沒有傳位給趙光義的想法,還把晉王開封尹給他,那這是幹什麼?給大家猜謎玩?

況且除了親王尹京之外,還有其它證據證明趙光義是內定的接班人。比如趙匡胤親征的時候,趙光義是什麼角色?留守京城!

這是什麼意思?

咱倆不能在一起,否則萬一戰事不利全掛了,天下交給誰?

趙匡胤親征李重進,趙光義是大內都部署;趙匡胤親征太原,趙光義是東都留守。這跟皇帝出巡太子監國是一個道理。

還有《太祖實錄》的重修問題,似乎趙光義可以做手腳。就算他要做手腳來鞏固自己地位的合法性,有些事情能捏造,有些不能。比如他的履歷,這是昭告天下的東西,沒法捏造,除非把前朝的人都殺光。能捏造的都是沒有旁人在場的內幕。

大內都部署、東都留守、晉王開封尹這些頭銜不可能捏造,德昭德芳被趙匡胤有意壓制終太祖之世不封王也沒法捏造,而這些也足以證明趙匡胤傳弟之心了。

可以說晉王尹京離正式皇儲無非就差個儀式而已,因為正式立太子要舉行隆重典禮並大赦天下之類的,比較麻煩。不立太子而合法即位的情況比比皆是,不能因為沒有正式的策立文件就認定不是合法繼承人。


因為內定繼承人選一直是趙光義。

五代以來開封地區的政權繼承人只有兩條規則:
要麼是以親王尹京的合法繼承人。
要麼就是兵強馬壯的點檢做天子。

你是不是上一任皇帝的兒子,其實一點也不重要。在這一前提下,趙光義既以親王之尊「尹京十年」,又是趙宋軍隊的二當家,兩條規則他都符合,所以下一任天子人選基本上不做第二人想。


五代至宋初從來就不是沒有軍隊資歷、沒有治理經驗的皇帝能做得住的天下,所以這一時期的繼任者無不是年齡較長、資歷較深,做法就是以親王加令尹,不然就得被「兵強馬壯者為之了」。有宗訓在前,趙匡胤哪敢放自己兒子做太子,難道想變成「六代」嗎?即使有趙光義和趙廷美保護,他還怕趙光義「兵強馬壯」取而代之呢,這種結果還是變成六代。倒不如直接傳給趙光義,穩定政權,避免前五代的覆轍。何況,從晚唐以來第一個成功繼位的太子,只有宋真宗一人,這還得是趙光義把政權徹底穩固的功勞,至於作法如何,那就離題了。


這個問題,樓上薛基佬 @忠武腹心薛直老 ,落葉@落葉 還有岳光寒都回答的很全面了,我這裡再補充一點。

很多人說,宋太祖死的時候時候,趙德昭和德芳都已經成年,(德昭25歲,德芳17歲)所以按照常理應該傳位給兒子。

但是,這是典型的以現代人的思維套用古人了。且不說,五代皇儲為親王尹京,就是五代宋初人的成年觀也和現代人不一樣。引用一下學者的觀點:

五代時期,社會上對「成年」的判斷要比其它時期更嚴格一些。如《通鑒》卷266載:「軍中以存勖年少,多竊議者」,而存勖當時已二十四歲。這種情況在宋初亦存在。《宋史·寇準傳》載,太宗開科取士,「年少者往往罷去」,寇準參加科舉時十九歲,人均為其擔憂;《欒城集》卷39《乞複選人限制狀》稱:「祖宗舊法,凡蔭補子弟皆限二十五歲然後出官」,二十五歲以下顯然被認為難以從事政治活動。宋初,「州縣闕官」,「官不充員」的情形比較嚴重,宋王朝奉行的則是「開貢舉之門,廣搜羅之路」的招徠政策,但另一方面卻又在年令上限制得如此之緊,這種現象,只能看作是五代宋初較為推重人的功業、閱歷、經驗(而這些往往與年長與否有著直接的聯繫)的價值觀念的一種曲折反映,其與當時王侯封立觀念的變化有著精神上的一致。」

我們來看一下德昭和德芳的條件,儘管依照現代人的觀念,兩人已經成年,但是如果置於五代宋初這樣動亂的年代,這二人的功業,資質,以及年齡,經歷。都不會比太宗更適合成為皇儲。更不要說,太祖駕崩當夜,宋皇后居然繞過兩府,皇儲,皇長子,反而招德芳入宮。這種反常的舉動恐怕才是有陰謀。


題主忽略了一個很嚴重的事實,那就是趙德昭的生母是賀夫人,孝惠皇后是後來追封的!所以他是長子,和嫡長子的地位有著根本的不同。

當時趙匡胤的正妻宋皇后沒有兒子,看起來立長子順理成章。
//此處感謝@岳光寒 指正,賀夫人在趙匡胤登基前已去世(然而要立德昭的話,他的生母賀夫人就可能成為皇后,母以子貴)。//
然而宋皇后很可能和這位長子沒什麼感情(特別是考慮到之前還有王皇后,可能在賀夫人去世後撫養趙德昭),「領養」了幼子趙德芳(生母不詳),於是趙德芳變成了嫡子。這就是為什麼《涑水記聞》記載趙匡胤死後,宋皇后派人去接趙德芳,而不是他哥哥趙德昭。

所以趙光義登基是一系列複雜的背景綜合作用的結果。一方面,杜太后的囑咐和當時趙匡胤的應對,導致後來他不敢輕易廢掉已成氣候的弟弟。另一方面,他猶豫立哪個兒子。德昭是長子,德芳是「嫡子」(甚至可以說是「嫡長子」),立誰都會引起爭議。拖到他死了,兩個兒子都沒封王,爵位就比晉王趙光義就低了。

從趙匡胤死前的一些安排來看,很可能他最後決心立的是趙德芳(至少還有皇后支持)。如安排趙德芳主持一些宴會、增加食邑,趙德芳的岳父負責遷都洛陽事宜等等。但還沒有決定性的舉措時,他就死了。這也是杯酒釋兵權的後果之一,當時已無人可和趙光義匹敵來保障他立的兒子,趙匡胤想易儲也得一步一步來——讓兒子們慢慢立功升遷,而不是直接封王(刺激晉王趙光義?!)

最後補充一點,太平興國四年,太宗北伐被夜襲,混亂之時有人提出立德昭為帝穩定局面。這說明趙匡胤長期沒有明確立哪個兒子,以至於手下人都認為長子德昭應該接班。

弟弟既有母命又有實力,立哪個兒子又沒定,可能趙匡胤自己都拿不定主意,在沒有新的史料出現前,我們這些後人也只能從一些蛛絲馬跡來猜測了。

以上。


瀉藥~
@傑洛特

其他的,前面的薛直老已經說得差不多了。

咱家就提醒一下,有興趣的人不妨去仔細查查,太祖囑意太宗即位的時候,趙德昭才多大?

當然,一定會有人反駁,說:

當初趙德昭確實不過十來歲,年紀不大,可之後他已成人,為何不立他做繼承人?

其實這個問題也很好解釋,宋太祖防範諸將結黨對付他,但從來不防他弟弟拉攏派系。

去看岳光寒同志的回答就知道了。

咱家唯一需要補充的就是,請關心這個問題的同志,直接去看:

《宋史 卷260 田重進傳》《同書 卷262劉溫叟傳》

看完就懂了。


這是我在相同問題下的一個回答: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708169/answer/19598868

在這裡,先講另外一個史實。中國五代時期的後晉,後漢,後周的皇位繼承人都曾經受封過一個共同的頭銜--開封府尹!!後晉出帝石崇貴,後漢高祖劉知遠早逝的長子劉承訓,後周世宗郭榮(柴榮),全部在繼位前獲得這個頭銜。。。宋太祖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國號為宋,遂加封其二弟趙光義即後來的太宗為晉王,領開封府尹。。。難道宋太祖是大老粗,沒有意識到三代以來開封府尹四個字就幾乎等於皇儲接班人?!

自宋太宗以降,太宗的第二子趙元佑(准意義上的第二位太子,在長子元佐「瘋」了後),第三子真宗趙元休,欽宗趙桓,只要是正常成年的太子,他們的頭銜之一都會有開封府尹!

PS:對了,我是不是還沒有說前朝後周世宗柴榮繼位前除了是開封府尹,也是封晉王吧?!各位看官也可以把這個當作是個小小的巧合??

原歸正題,宋太祖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這個事件中,出力最多的就是趙光義和趙普,那麼這裡完全有可能的過程是兵變前趙老大跟趙老二說:"老二,你看這樣,咱幾個也來干一票,事成之後,有你大大的好處,咱不搞父死子繼的那套,兄終弟及咋樣?"趙老二於是眼睛一亮:"大哥,咱趕緊的,走起啊!"

所以我有一種觀點就是,宋太祖就是擺明了本就想將皇位傳予宋太宗,不論是交易也好,約定也好,他心裡對二弟繼承皇位是不抗拒的,不然也不會將如此具有儲君色彩的頭銜加封給二弟!也不至於在太祖終其一生都未立太子!要知道宋太祖崩的時候其長子德昭都25了,而且允文允武,一副合格的接班人模樣。難道宋太祖不知道所謂的儲君早定天下安定這一道理嗎?

所以,有可能的一種情況就是,宋太祖如果講明傳位給二弟,那麼必受到朝臣的強烈反對,因為千年來漢家王朝只要在子嗣健全的情況下,父死子繼永遠是Number One選項!!那麼在無法講明之前與二弟趙光義約定的情況下,宋太祖可能就只好先把除"太子"以外的所有儲君頭銜都先給二弟加上,自己的兒子們再晾那兒,等到自己哪天一崩,聰明的二弟會自己來事的,這也不費朕的一番苦心了。。。至於自己的兒子們,二弟會善待他們的,我們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嘛。。。隨著劇情的發展,我們看到,宋太祖猝死後,太宗成功登基,只是哥哥高估了弟弟的品德,弟弟即位後並未善待德昭和德芳。。。至於宋太宗自己後來和趙普一起編造"金匱之盟",其實無非也是想解釋一下自己為何上位,他利用的是中國人傳統觀念中的"孝","你們看,咱家老佛爺都說了,我哥幹完我干,我幹完我弟干,我弟幹完再讓我大侄子干,多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啊??" 言下之意就是,"你們都別指責我,我上位是大哥給我的,大哥和我都聽媽媽的話!至於以後傳不傳給老三延美,他本來只是來打醬油湊人數的,請各位自動忽略他。。。"

有人問那宋太宗為何不就直接說明是太祖想要傳位給他,之前的約定嘛。。太宗他傻呀?跟天下人說:"想當年,我跟我大哥一起密謀造反兵變,我可是出了大力氣的喲,不然咱哥怎麼願意讓我來接班,當年沒了我那一推手,指不定現在還是大周天下呢?!"」shut up(你丫才是亂臣賊子,你們全家都是亂臣賊子)...」太祖的聲音從天邊傳來。。。

還有人說如果宋太祖要傳位給二弟,可以封他"皇太弟"啊,不就名正言順了嗎?!"皇太弟",呵呵,在宋以前,這個稱號意味著朝政不是一般的混亂,要麼就是少數民族政權出現。

題外話1:與宋同期的遼朝出現過兩次"皇太弟",耶律李胡與耶律重元,(第二位耶律就是《天龍八部》里造耶律洪基的反結果被我們的蕭峰同志萬軍中秒擒的那個前南院大王)。這兩位最後都以造反然後被平叛而結束!

"皇太弟" 這三個字唯獨有一次正常的是蒙元的仁宗繼其兄武宗位是正常和平交接,你看,又是少數民族政權吧!

正因為故事的走向沒有符合世人正常的思維模式,才會有之後的外人編造"斧聲燭影"等各種橋段。。。只有如此,人們才會覺得,哦,原來是醬紫的哦!宋太祖跟宋太宗的故事好刺激哦!

題外話2:《如果這是宋史》的作者高天流雲當年還提出過一個他的觀點,就是整個兵變就是趙光義一個人策劃導演的,目的是要最終自己上位,而且最後居然通過又一次政變,即傳說中"斧聲燭影"而成功登頂。。。very interesting~~~~大家可以去他的新浪博客里一探究竟。


趙光義生於939年,繼位的時候也才37歲,德昭生於951年,此時25歲。

趙匡胤(960-976)在位的大部分時間裡,還處於一個王朝的草創期,繼承人選用一個未成年的孩子是不合適的。

具體來說。

太祖即位(960年),以帝為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禦使。

親征澤、潞(960年),帝以大內點檢留鎮,尋領泰寧軍節度使。

征李重進(960年),為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尹,再加兼中書令。

征太原(969年),改東都留守,別賜門戟,封晉王,序班宰相上。


這是《宋史·太宗本紀》中趙光義的官職變化,而趙光義的生年是939年,趙匡胤活著的兒子中最大的是德昭,比他小12歲,德芳又比德昭小8歲。


讓我們來看一下,宋朝建立之前50年間中原政權的更迭:


後梁(907-923):

太祖,907-912在位;廢帝,912年在位;末帝,913-923在位。


後唐(923-936)

庄宗,923-925在位; 明宗,926-933在位;閔帝,934-934在位;末帝,934-936在位。


後晉(936-947)

高祖,936-941在位;出帝,942-947在位。


後漢(947-950)

高祖,947-948在位;隱帝,948-950在位。


後周(951-960)

太祖,951-953在位;世宗,954-958在位; 恭帝,959-960在位。


之前的朝代都存活時間不長,趙匡胤繼位時難道就有把握大宋朝能撐二十年?此時,天下尚未削平,他周圍的鄰居和之前的五代沒有分別。


這樣的局勢下,亂世立長,只能培養時年21歲的趙光義。

而從趙匡胤最後一兩年的活動來看,他是準備把趙光義替換掉的,比如說,安排德芳、德昭參加一些重大場合,準備遷都洛陽,拉近和三弟光美的關係。

從趙二的角度看,好啊,大哥,栽培了我十幾年,我都準備上位了,你來這一套!不能這麼出爾反爾吧,這又不是一個地瓜,這可是天下啊!


你不想給了,我就想辦法自己拿!


只可惜,趙匡胤這大哥對臣子兄弟都算厚道,從沒打算利用自己在軍隊中的影響力來以力破巧,最終死得不明不白。


趙二登基之後,在當年的十二月,非得改元,連一個月都不等,試想,這得對他哥哥有多大的怨念?


一直覺得趙二就是「升米恩,斗米仇」活生生的例子。


五代十國中子繼父位能不玩崩的有幾個?
後周郭威傳位給養子柴(郭)榮
周世宗身為五代第一英主,也是不信邪,把自己眼中的兩個威脅搞倒。結果呢?
便宜了趙匡胤。
前車之鑒讓趙匡胤早期在繼承人的選擇上對趙光義的態度類似於郭威對柴榮。
結果等穩定下來時已經尾大不掉…
這種結果是必然的。


太祖有雄才,但是權術卻鬥不過太宗,太宗權術玩的太深,卻沒有雄才,打仗打的一塌糊塗,對西夏的策略也是一塌糊塗。


看到前面的答案大都認為趙大鐵了心傳給趙二,個人不太贊同。趙大和趙二感情深厚,創業前期和中期屬意趙二繼承也沒問題。壓制長子的升遷也是為了安撫弟弟,並給群臣一個風向標。但之後情況有所改變。孩子畢竟長大了。遷都事件是一個雷,炸出了兄弟倆的深層矛盾。趙大被懟了一下,但我不相信這種小挫折能阻擋這個錚錚武夫。更何況這個舉措決定著王朝的未來。雖然趙二常年侵淫政治,在文官集團里有巨大的影響力。但軍權和軍心一直在老大手裡,沒有軍功的老二完全無法插手。可惜趙二身邊藏著用毒高手,而趙大作為政治人物資歷和素質都不過關。否則作為歷代君主中第一武功高手的趙大,不至於這麼早崩。如果遷都事成,那麼前面諸位一直糾結的開封府尹問題就煙消雲散了。


這倆兄弟的子孫都挺可憐的,太宗接了太祖的班,傳之子孫,結果靖康之變除了康王趙構其他皇子帝姬受盡凌辱,高宗最後苗劉之變把性能力丟了,太宗一脈基本玩完。高宗選了太祖之後,結果崖山一戰秀夫攜帝蹈海,不過投降的太祖子孫還算混的不錯的,比如趙孟頫,總的來說太祖相對大氣,福佑子孫。


以五代以來的風氣 天子者 兵強馬壯者為之,所以每一任皇帝都為接班人能夠穩定接任費盡心思。
所以在五代,國有長君社稷之福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實實在在的經驗教訓總結。既然談到趙光義為啥能當皇帝,就先談談後周。後周一共三個皇帝,分別是郭威、柴榮和柴榮那個幾歲的兒子。郭威當皇帝是聯合一幫結義兄弟造了後漢的反,這中間的過程很有故事但不是本文敘事的重點。 然後郭威當天子後深感唐朝覆滅以來這政權更替頻繁實在是禍國殃民,所以準備好好搞制度建設。一個表現是親赴孔廟以天子之尊拜祭孔子,樹立文官執政的理念,後面的趙匡胤趙光義實際上也是遵循了這個理念。另一個是為了讓柴榮順利繼位,把自己一起打江山的幾個結義兄弟賜死的賜死,收權的收權。柴榮一繼位就去高平和北漢血戰一場也是他不打這一仗沒法收服禁軍里反對他的人,畢竟大家都是跟老皇帝一起出生入死才換來大周的天下,你柴榮這麼個心胸狹隘的人當了皇帝我們也沒好果子吃吧。柴榮死後,既沒有值得信賴結義兄弟可以繼位,只好把皇位傳給了年幼的兒子。

然後,陳橋兵變,趙匡胤登基。對於趙匡胤來說,如何讓江山在趙家手裡傳下去就成為當務之急。這個時候他的兒子還很小,立自己兒子為太子,呵呵噠,別忘了自己是怎麼剛剛奪了柴氏孤兒寡母的江山。那麼,選擇已經成年而且看起來還很聰明的弟弟趙光義作為繼承人就是唯一的選擇。立馬加封趙光義為開封府尹。要知道五代以來,儲君繼位前都是要加開封府尹這個頭銜的。
至於說為啥不立太子,實際上五代的儲君並沒有一定要有太子這個封號。柴榮儲君地位確立的時候是晉王+開封府尹,也不是太子,但是封為開封府尹整個朝廷就知道柴榮已經是欽定的下一任國君了。所以趙匡胤封趙光義是開封府尹的時候,也是向朝廷和禁軍表明,趙光義就是我老趙家下一任皇帝了。
----------------
原答案關於不設立太子答偏了。 趙匡胤不立趙德昭為太子的原因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已經向朝廷和禁軍宣示儲君是趙光義了,所以不需要再立太子


私以為趙光義尾大不掉,趙匡胤還沒解決就突然跪了,裡面什麼燭影斧聲說道也比較多


經提醒,我發現,我對五代繼承人的梳理有遺漏。有一些沒做皇帝的皇子沒統計,所以,第一條有錯誤之處。


我看了一遍答案,基本都不認同。先說結論,我認為,趙光義他就是篡位,根本沒「太子/合法繼承」這回事。
居然不能複製粘貼,那隻好截圖了,湊合看吧。

論據二:趙大(趙匡胤)的死
趙大死於976年11月14日,陰曆十月十九,開寶九年。
年50歲。當天晚上,他還召趙二在宮中飲酒。另外, 宋史,據,《宋史本紀第三》,冬十月甲午朔旦,賜文武百官衣有差。丁酉,兵馬監押馬繼恩率兵入河東界,焚盪四十餘砦。己亥,幸西教場。庚子,鎮州巡檢郭進焚壽陽縣,俘九千人。辛丑,晉、隰巡檢穆彥璋入河東,俘二千餘人。党進敗北漢軍於太原城北。己酉,吳越王獻馴象。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
可見他十月份的檔期還是很滿的,並且十月初六,他還去教場走了一遭。十九日當天,趙大正常上朝。這些可以看出來趙大的身體非常健康,沒有毛病。另外,趙大還可以說是我國古代皇帝中武術造詣第一人,非常厲害。
然後,《本紀第三》裡面也可以看出,這個時候的趙大,正在積極的準備著出兵北漢。
八月丁未,遣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党進、宣徽北院使潘美伐北漢。
丙辰,遣使率兵分五道入太原。
九月,党進敗北漢軍於太原城北。
辛巳,命忻、代行營都監郭進遷山後諸州民。
十月丁酉,兵馬監押馬繼恩率兵入河東界,焚盪四十餘砦。
庚子,鎮州巡檢郭進焚壽陽縣,俘九千人。辛
丑,晉、隰巡檢穆彥璋入河東,俘二千餘人。党進敗北漢軍於太原城北。
這些記錄可以看出來,這個時候趙大基本上是對北漢全面開戰,並且按趙大風格,很有可能親征北漢。
這一系列記錄證明了趙大當時對自己的死亡應該死完全沒想到沒預期,也並未對此作出安排,從他這身體素質看,他應該認為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時間培養趙德昭(這個時候,趙德昭已經25歲)長大,又何必要弟弟過渡政權?

然後,繼續談趙大死亡當夜,根據一系列的史書,可以發現,趙大死前最後一個見的人,就是趙二。一個很有可能非常正常死亡的人,他死前最後見到的人,嫌疑不要太大。北宋三大懸案裡面就有「燭影斧聲」之謎,已經不必多說。

論據三:趙二執政合法性「金匱之盟」
很多人,趙二自己,北宋官員,都會用金匱之盟來說明皇位的確是趙大傳給趙二的,這是杜太后老太太的遺囑。
百度百科上有這麼一段:建隆二年(961年),杜氏患病,宋太祖服侍杜氏用藥進食不離左右。五月初一日,宋太祖因杜氏有病,特下詔赦免雜犯死罪以下囚犯。[7] 杜氏病情加重時,召丞相趙普來聽取遺命。杜氏問宋太祖說:「你知道你得到天下的原因嗎?」宋太祖悲泣不能回答。杜氏再次問他,宋太祖說:「我所以能得天下,完全是父母積德所致!」杜氏說:「不對,只是由於後周世宗柴榮讓小孩子主宰天下之故!如果周氏有年長德高的皇帝,天下難道會成為你的嗎?你去世後應把皇位傳給你的弟弟。天下太大,頭緒太多,如能立長者為君,真是國家的福氣!」宋太祖叩頭悲泣說:」我不敢不聽你的教導。」杜氏對趙普說:「你一起記住我的話,不可違背。」命趙普在床榻前寫下誓書,趙普在紙尾寫上「臣普書」。把它藏在金匣里,命令謹慎小心的宮人掌管。
趙二即位時976年,這份「金匱之盟」,第一次出現在北宋朝堂,是在趙二登基5年,太平興國六年981年九月,趙普拿出來的。
請注意,太平興國4年979年,趙德昭死了;太平興國六年981年三月,趙德芳死了。趙大的兒子們都已經死光了啊。沒人出來舉證反對了啊。
另外,我要是得到一份巨大的遺產,第一時間不應該證明我的繼承合法性么?趙二不是傳統的父業子承,按理來說說明自己的即位合法性是很重要的啊,有這樣的證據,為什麼要等到黃花菜都涼了?
第三,全觀宋史,可以發現,開寶年間(967-976),趙普一直在懟趙二,如果說趙普知道趙大屬意趙二繼位,且手裡又有這麼個金匱之盟,他懟什麼趙二啊。

論據四:悲催的秦王趙廷美
按照論據三的邏輯,趙廷美也有繼承權,第一,他是杜太后生的,第二他也當過開封府尹(並且是趙二一登基就封的),第三,他還是親王。
在金匱之盟太平興國六年九月頒布後的第二個年頭,可憐的趙三結束了他的逍遙日子:
七年三月,或告秦王廷美驕恣,將有陰謀竊發。上不忍暴其事,遂罷廷美開封尹。
太子太師王溥等七十四人奏:「多遜及廷美顧望兄詛,大逆不道,宜行誅滅,以正刑章。趙白等處斬。」詔削奪多遜官爵,並家屬流崖州;廷美勒歸私第;趙白、閻密、王繼勛、樊德明、趙懷祿、閻懷忠皆斬於都門外,籍其家財。

趙普以廷美謫居西洛非便,復教知開封府李符上言:「廷美不悔過,怨望,乞徙遠郡,以防他變。」詔降廷美為涪陵縣公,房州安置

雍熙元年,廷美至房州,因憂悸成疾而卒,年三十八

其後,太宗從容謂宰相曰:「廷美母陳國夫人耿氏,朕乳母也。《宋史,列傳第三,宗室一》

從981年「金匱之盟」現世,到984年趙三死掉,真是好短啊。
3年時間,從秦王——西京留守——勒歸私邸——降涪陵縣公——死掉。死掉了以後,太祖說,嗯,趙三不是我胞弟啦,他是我乳母生的而已…私以為「從容」兩個字用真的妙…(我記得曾經看過一個資料說,趙二說趙三是他們家收養的,你也配姓趙?……忘了這個資料了,那就不算數吧,反正趙三已經夠慘了。)

論據五:年號
一般來講,新登基的皇帝不會改上一個皇帝的年號,但是,趙二是個例外,他是10.20登基(陰曆),然後,他在12.16(陰曆)改年號開寶為太平興國。
不過就半個月了啊,還等不了么?
然後,他把開寶這個年號封給了嫂嫂宋皇后,開寶皇后,收藏進了自己宮裡。(最後半句歷史正史沒記載,但是,我暗戳戳的腦補了,畢竟,根據趙二的為人,還是很有-可能的嘛(手動滑稽)。)

——————我覺得我還可以補充一下——————

論據六:反對 @Robert Cheng 趙德昭不是嫡子
來看一下趙大婚戀史
趙大三個皇后,

  • 孝惠皇后賀氏 929-958
  • 孝明皇后王氏 942-963 皇后時間段:960-963
  • 孝章皇后宋氏 952-995 皇后時間段:968-?

趙大陳橋兵變 960 。作為趙德昭生母的賀氏子趙大變成皇帝的2年前就死了,自然不會是皇后,只能追封。然後,討論賀氏。賀氏是趙大的結髮妻子啊,結髮妻子那是什麼概念,妥妥的正妻啊。
再看賀氏被追封的時間點:建隆三年(962年)四月,追封賀氏為皇后。乾德二年(964年)三月,上謚孝惠皇后。四月,葬安陵西北,神主享於別廟。
這還不是皇后么?
反觀趙德芳959年,生母不詳,也沒有什麼官方證據說他是皇后養子,宋皇后16歲入宮的時候,趙德芳已經9歲。

論據七:反對下,政權不穩定,一定要趙二才鎮得住場子
這是趙大死的時候的地圖

(粗製濫造,只能追求意會了)
那時候離北宋全盛疆域就只差吳越和北漢。並且,吳越事實上已經差不多是個屬國了,最後也是投降的而非打下來的。北漢那時候就是個破落戶,趙大形容它就是個破房子。
這條件和五代時候完全不一樣啊。論據其他:
以上內容,再加上開寶皇后,涑水記聞,遷都之議,宋實錄的修改,太平興國的元年二年官員變動,還有宋太祖趙大奇怪的停靈天數……


怎麼說呢,趙匡胤之所以杯酒釋兵權不是因為他有多仁義,而是因為是那些軍頭把他捧上皇位的,他不是開國之君,軍隊里山頭林立,他手下這隻軍隊不是他從頭建立的,所以他對軍隊的控制和那些正真的開國之君差的太遠了,而為了加強對軍隊的控制,趙匡胤開了文官地位在武將之上的先河。使有宋一朝軍隊的戰鬥力弱的和雞似的,開國就弱,因為這隻軍隊不是開國的軍隊,趙匡胤只是接手前朝的軍隊,得國太易,軍隊沒有經過血和火的淬鍊。因為得國太易手下各種勢力都沒有得到清洗,連皇位都不敢傳給兒子,怕兒子鎮不住這些手下,這才是趙匡義得到皇位原因。


宋太祖是個戀弟狂?


五代時,貌似親王+京兆府尹(首都)的配置就是「太子」的意思了吧。好像是慣例


如果立為太子,太子鎮不住趙光義這老狐狸,即使有幸登基搞不好還會被清君側;太祖本質上還是實在人,也挺孝順,聽了太后枕頭風后一口就答應了傳位趙光義,立太子反而會惹來忌憚。


因為還有個假嫡子德芳~至於光義 只能說親王尹京為繼承人是傳統 但不是法典 而且只能說剛創立宋朝時候光義是繼承人 因為那時候沒人能確定宋朝能走多遠 提早確立繼承人降低了意外風險 能夠在關鍵時刻保全趙氏家族 但是~太祖死前有沒有意更換繼承人呢?很有可能~


燭聲斧影,五十而崩。要是趙大多活幾年,答案就清晰多了。


趙大再平安活個十年二十年說不定能傳兒子,可惜了


推薦閱讀:

什麼是郭德綱老師口中的相聲的「王者之風」?
哪些皇帝的謚號,一看就很有故事?
宋朝歷代傳統是否「得國不正」?
宋真宗有資格封禪嗎?
朱允炆到底去哪了呢?

TAG:宋朝 | 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