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輕量化戶外裝備?

怎麼在舒適性、實用性和重量尋找平衡,想請教各位常在戶外的知友是如何取捨的?
-----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 ? 戶外玩傢俱樂部,更多戶外運動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輕量化裝備 | 5分鐘教你背包減輕5公斤


背包太沉,是所有戶外愛好者初涉露營徒步時都會遇到的問題。無一例外。

從呲牙裂嘴地背著一座「大山」舉步維艱,到步履輕盈地快速碾壓英里數,諾婭經過了三年摸索,才能夠不算那麼痛苦地完成一次又一次長距離徒步之旅。現在諾婭的背包基重是6公斤左右(基重=總重-水/食物),每天可以背著所有露營裝備走40公里,無痛無傷。

http://weixin.qq.com/r/VkTn-4TEq9nUrcCc9xFE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本文相應廣大戶外黨的疾苦,秉著良心推薦的宗旨,「不坑爹」地介紹一下極簡/超輕徒步露營裝備的選擇訣竅。

上圖:諾婭的所有AT裝備

在美國徒步8500公里之後,我對使用輕量化的裝備也有了一些心得體會。再次重申,輕量化並不適用所有的徒步;其體系需要許多經驗和理論學習的支撐。

2014年夏天徒步太平洋山脊的時候,我積攢了不少輕量化裝備的網站,每天翻來覆去地研究各種產品,也漸漸把握了一些門道。其實,研究輕量化產品的網站、對比產品參數、提高自己對材料科學的敏感度,是走輕量化道路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徑。

以下推薦的網站網址,有些涉及專門的輕量化裝備公司,有些偏於經驗總結、理論指導。作者聲明與以下所有公司沒有經濟利益上的往來,本著良心為大家介紹好貨。

美國口碑最好、產品使用率最高的輕量化公司

第一類:面面俱到

第二類:術業有專攻

背包:

ULA:最優秀輕量化背包公司

  • CDT: 無架背包,超跑女王Anish的背包
  • OHM 2: 半無架背包,我在PCT上的背包
  • Circuit: 有架,長距徒步線路上最常見的背包

Gossamer Gear:經典永存

  • G4: 代表了一個時代
  • Gorrilla: ULA OHM半無架背包的孿生兄弟
  • Mariposa: 適合有較多背負的遠距徒步

Zpacks:粗苯纖維用多了是會起毛的

  • ArcBlast: 有架背包中全世界最輕

Six Moon Designs:翻盤重來

  • Fusion: 2014年最新研發產品,一口氣取代了之前許多款優秀的背包,來頭不小

Hyperlite Mountain Gear:叫板Zpacks, 有不少死忠

  • Windrider: 粗苯纖維中的小型背包,類似Zpacks和MLD的產品;以無架背包為主

Granite Gear:幾乎每年都會換一套新的產品,之前的經典款已經升級

Elemental Horizons:高冷,小眾

  • Kalais Pack: 高端無架背包

Ray Way

  • 雷賈丁出品,需要自己用縫紉機組裝,只提供原料

帳篷:

Zpacks

  • Hexamid Solo:我在PCT上使用的帳篷
  • Duplex
  • Cuben Fiber Groundsheet: Zpacks還有許多有意思的附件類產品

Tarptent:不是帆布,勝似帆布;用登山杖支撐起來的帳篷,單層,三季,有完整的底布。

  • Notch
  • Contrail
  • Rainbow

Six Moon Designs

  • Lunar系列:方便實用,與Tarptent的產品類似,需要用登山杖支撐

LightHeart Gear:和Tarptent、Six Moon Designs類似的產品

Yama Mountain Gear

Mountain Laurel Designs:超輕有風險,購買需謹慎

什麼樣的戶外旅途最適合輕量化裝備

輕量化不適用於所有旅途,更不適用於所有人。輕量化需要犧牲一定程度的舒適感,以更輕的背負換取更快的速度。

  • 速度黨:需要最快、最省力地完成某條三季徒步線路。越是難度高的路線,輕量化的優勢越明顯。
  • 攝影黨:已經有了沉重的攝影裝備,想要把其他重量減小到最輕.
  • 長距離徒步:此處的「長距離」主要指需要連續4天以上在野外露營徒步的情況。當然,超過100公里以上的路線如果需要在無補給的情況下完成,皆可算作長距離徒步。
  • 越野跑:類似UTMB(環勃朗峰100英里越野賽事)之類的長距離、可能需要多日完成的越野項目。
  • Fast-Packing:最近這幾年興起的極簡化速度徒步,融合了長距離徒步和越野跑,旨在以裝備最少的情況下走/跑完某條線路。

上圖:諾婭在AT上所有的電子裝備

阿帕拉契亞 | 徒步走完2189英里的阿帕拉契亞小徑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 裝備篇

在美國徒步了5000公里之後,我對使用輕量化的裝備也有了一些心得體會。再次重申,輕量化並不適用所有的徒步;其體系需要許多經驗和理論學習的支撐。

2014年夏天徒步太平洋山脊的時候,我積攢了不少輕量化裝備的網站,每天翻來覆去地研究各種產品,也漸漸把握了一些門道。其實,研究輕量化產品的網站、對比產品參數、提高自己對材料科學的敏感度,是走輕量化道路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徑。

以下推薦的網站網址,有些涉及專門的輕量化裝備公司,有些偏於經驗總結、理論指導。作者聲明與以下所有公司沒有經濟利益上的往來,本著良心為大家介紹好貨。

美國口碑最好、產品使用率最高的輕量化公司

第一類:面面俱到

1. ="http://zpacks.com/">Zpacks: 世界上最輕的帳篷、睡袋、背包都是他家的。為什麼這麼高端、任性?因為Zpacks有可靠的粗苯纖維貨源。粗苯纖維(Cuben Fiber) 是目前適合於製作帳篷和背包的最輕防水材料。守住了cuben fiber的市場,Zpacks就守住了輕量化的半壁江山。

2. Gossamer Gear:在很久很久以前,G.G曾一度獨霸輕量化市場。如今,他們依然製造世界最輕的登山杖 之一、最經典的G4背包,和長盛不衰的「大猩猩」背包。另外,GG也開始推出睡墊等一系列超輕產品。GG是一個很有歷史的輕量 化徒步公司,他家的網站上一半是裝備,一半是輕量化的學習資料,大家可以去翻翻。

3.a href="https://www.sixmoondesigns.com/index.php"> Six Moon Designs:超輕帳篷和背包是Six Moon Designs的強項。現在SMD也開始往粗苯纖維發展。

4.a href="http://www.mountainlaureldesigns.com/shop/index.php"> Mountain Laurel Designs:比輕量化(ultralight)更輕的是super-ultra light, MLD就是後者中的翹楚。他家最有名的產品應當是背包(都是無架式)和帳篷(比zpacks的還要輕)。MLD我不太敢碰,經驗值不夠。

5. Hyperlite Mountain Gear:與Zpacks類似,生產粗苯纖維產品,專攻背包和帳篷。針對的用戶人群應當是介於Zpacks和MLD之間的超輕徒步者。

6. AntiGravity Gear:內容包羅萬象,也有非常優秀的原創產品。

7. Integral Designs:助攻帳篷和帆布,非常小眾。最有名的產品居然是一副不起眼的eVent Gaiters.

8. Granite Gear: 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輕量化公司,但是近年來大多數產品都在往這方面努力。他家做背包尤其出色。

9.a href="http://www.rei.com/b/golite?ir=brand%3Agoliter=bpage=1"> GoLite:已破產。破產之前,在Andrew Skurka的代言之下稱霸一方,是非常大眾化的輕量化產品公司,其衣服、帳篷、背包的使用率都很高。

第二類:術業有專攻

背包:

ULA:最優秀輕量化背包公司

  • CDT: 無架背包,超跑女王Anish的背包
  • OHM 2: 半無架背包,我在PCT上的背包
  • Circuit: 有架,長距徒步線路上最常見的背包

Gossamer Gear:經典永存

  • G4: 代表了一個時代
  • Gorrilla: ULA OHM半無架背包的孿生兄弟
  • Mariposa: 適合有較多背負的遠距徒步

Zpacks:粗苯纖維用多了是會起毛的

  • ArcBlast: 有架背包中全世界最輕

Six Moon Designs:翻盤重來

  • Fusion: 2014年最新研發產品,一口氣取代了之前許多款優秀的背包,來頭不小

Hyperlite Mountain Gear:叫板Zpacks, 有不少死忠

  • Windrider: 粗苯纖維中的小型背包,類似Zpacks和MLD的產品;以無架背包為主

Granite Gear:幾乎每年都會換一套新的產品,之前的經典款已經升級

Elemental Horizons:高冷,小眾

  • Kalais Pack: 高端無架背包

Ray Way

  • 雷賈丁出品,需要自己用縫紉機組裝,只提供原料

帳篷:

Zpacks

  • Hexamid Solo:我在PCT上使用的帳篷
  • Duplex
  • Cuben Fiber Groundsheet: Zpacks還有許多有意思的附件類產品

Tarptent:不是帆布,勝似帆布;用登山杖支撐起來的帳篷,單層,三季,有完整的底布。

  • Notch
  • Contrail
  • Rainbow

Six Moon Designs

  • Lunar系列:方便實用,與Tarptent的產品類似,需要用登山杖支撐

LightHeart Gear:和Tarptent、Six Moon Designs類似的產品

Yama Mountain Gear

Mountain Laurel Designs:超輕有風險,購買需謹慎

睡袋睡墊羽絨被:

="http://zpacks.com/quilts/sleepingbag.shtml">Zpacks: 20F和10F,業界最輕,30% over fill 900 goose down

/katabaticgear.com/shop/palisade-sleeping-bag/">Katabetic Gear: Paliside 30F是Outdoor Gear Lab評出的最佳羽絨被,獨一無二的睡墊固定系統

Feathered Friends:最好的睡袋公司之一

Western Mountaineering:最好的羽絨產品(睡袋和羽絨服)之一

/www.jacksrbetter.com/quilts/">Jacks R Better:最佳的羽絨被公司之一,也是吊床使用者的最愛

Enlightened Equipment: 最輕的羽絨被之一,舒適度一般

f="http://www.klymit.com/index.php/products-1/sleeping-pads/outdoor.html">Klymit:世界上最輕的睡墊,不要輕易嘗試

="http://www.nunatakusa.com/">Nunatak: 很有意思的羽絨公司

Exped:評價最高的睡墊公司之一;但是產品有些過於高端了。徒步的話還是使用Thermarest吧

廚具/凈水:

//www.traildesigns.com/stoves">Trail Designs: Caldera爐具系統是傳統爐頭和酒精爐之間的最佳平衡

="http://www.evernewamerica.com/">Evernew:最佳廚具之一,其小鍋的口碑非常好

LiteTrail:類似Trail Designs的爐頭系統

Vargo:鈦類廚具

BrassLite/WhiteBox/Pepsi/TeaLite/Zelph…:酒精爐大有學問在

Saywer:壟斷北美凈水器市場; 他家的防晒霜和DEET噴霧也是推薦產品

Aqua Mira:化學凈水

"http://www.steripen.com/outdoor/">SteriPen:紫外線殺菌殺病毒,帶電池

Lifestraw: 與Saywer Squeeze設計理念類似,但不適用於長距徒步

其他:

ttp://www.camp-usa.com/products/ice-axes/">Camp Corsa:最輕冰斧

tp://www.ultramarathonrunningstore.com/Dirty-Girl-Gaiters-s/1898.htm">Dirty Girls:超跑者最愛的綁腿

Helinox:鋁製登山杖

LIGHTER1:最輕熊罐

StickPic:自拍神器

Simmblicity:超輕綁腿

O2 Rainwear (Rainshield):超輕雨衣

tp://www.froggtoggsraingear.com/DriDucks.shtm">Frogg Toggs:超輕雨衣

跟輕量化沾一點邊,或者越來越有輕量化傾向的公司:

f="http://www.ospreypacks.com/en/product/superlight/exos_48">Osprey: Exos 48, Exos 58, PCT上最常見的背包

"http://www.montbell.us/">Montbell:在輕量化服裝方面,尤其是羽絨服方面,確實沒有誰能比得過它了

Sea to Summit:什麼都做,什麼都不精,但是這些年來有越做越高端的趨勢

https://www.bigagnes.com/Products/Detail/Tent/FlyCreekUL2">Big Agnes:Fly Creek UL1, Fly Creek UL2 = PCT上除了Zpacks最常見的帳篷

Snow Peak:爐頭,鈦鍋,和一些挺有意思的附件

什麼樣的背負重量是合理的?

  • 長距離徒步:男生背包總重量不超過15公斤,女生不超過10公斤(包括4天的食物和水)
  • Fast-Packing:男女生背包總重量在5公斤左右,最多不超過10公斤;
  • 越野跑:單日項目不超過3公斤,多日項目不超過8公斤。

看到這裡有小夥伴要說我是在坑人。什麼?15公斤?10公斤?我單日的徒步包都比這個重!

諾婭在PCT上的背包大小。基重:4.6公斤;加上水/食物的重量:不超過8公斤。

上圖:諾婭的Zpacks Hexamid Solo帳篷在風河山脈。


那麼,且聽諾婭詳細解說一下f="http://www.zhangnuoya-walk.com/?p=1119">「輕量化原則」,看看你是否有做到以下幾點:

  1. 不帶多餘裝備:是否背包里的大多數裝備都有50%時間的使用率?(50%指的是有二分之一的天數用到過、或是有二分之一的時間正在用);
  2. 裝備多功能:大多數裝備是否有超過一種用途?
  3. 單品最輕:是否還有比現在的這件寶貝更輕且更便宜的替代品?
  4. 預防式」裝備極簡化:有多少裝備是為了「萬一」的狀況而帶的?是否有些物品可以用技巧和經驗替代?
  5. 弄清每件裝備的實際重量:買個小稱,量量更健康。

什麼東西是必須帶的?

  • 「超輕教父」雷賈丁曾說,只有兩件物品是戶外必備:雨衣和緊急生火工具
  • 許多fast-packing和其他資深戶外老驢會說:睡袋是戶外最重要的裝備。
  • 那些深喑野外生存技能的貝爺的後裔們會認為:給我一把,我就能進山N天照樣生活得像人樣。
  • 諾婭還想補充:如果你不是夜觀天象就能分辨地理位置的那種野外生存學家,最好還是帶上地圖/指南針/手機導航軟體等等導航裝備,前提是你要會使用這些裝備。

綜上所述,「必須」要帶的物件很少,而且每人的需求有所不同。

但請不要忘記:多喝水,保持清醒,「其實你最重要的裝備就是兩隻耳朵之間的那個東西。」

諾婭(第二個)和同伴的背包在尼泊爾ABC。

什麼東西是不需要帶的? 【直接輕 3公斤】不帶過於繁瑣沉重的戶外包、沉重多功能刀、多餘電池、硬殼/軟殼等多餘衣物(你真的需要仨內褲嗎?)、水袋(用塑料杯代替)、營地鞋、沉重爐具(用酒精爐/固體燃料代替)、多餘洗浴用品(除了防晒霜/牙刷之外什麼都不要帶,把香皂肥皂洗髮液沐浴露潤膚霜化妝品大牙膏都留在家裡)、多餘急救裝備、各種儲物帶(用ziplock密封袋代替)、背包防雨罩(用大垃圾袋內置在背包裡面)、手持GPS、沉重濾水器、帳篷footprint、多餘/超重地釘、多餘工具(你真的每樣都會用?)。 【輕 7公斤以上】不帶睡墊、帳篷(用帆布代替)、除手機外的電子裝備、所有爐具、濾水器(用碘片等代替)、除雨衣外的多餘衣物等等,基本上只剩下睡袋/小背包/刀具/小型急救包/頭燈/雨衣/膠帶/水杯碘片這幾件東西。–更適用於Fastpacking/長距越野跑。

上圖:諾婭的PCT裝備清單截圖,所有裝備都分解開來,用廚房秤稱出了重量。


選哪些裝備可以讓背包減輕重量?


徒步有3大件最重的物品:背包、帳篷、睡袋。在這3件東西之中,諾婭覺得睡袋減重最不容易也最花錢,而背包的減重最有必要,可以直接影響到其他物品的減重。試想:如果你的背包只能支持15公斤的物品、裝50升容積,你也只能被「逼上梁山」地走輕量化路線了。

上圖:看準這些輕量化戶外公司的產品。

  • 背包:選擇容積50升以下的、重量少於1.2公斤(2磅)的徒步包,不要有超過3個內置分區(包括頭包),自己把多餘的附件、繩子、袋子等等移除或者剪掉。面料一般是denier nylon或者cuben fiber (粗笨纖維)。
    • 建議負重:一般超輕背包的負重限制在20公斤左右,沒有重裝的餘地!
  • 細節:一個側包應當可以放下兩個水瓶;背包外側應當有一個較大的mesh pocket, 可將需要隨手取用的裝備放在外部;胸帶可以減小背包左右的晃動;背包的隔層設計越少越好,睡袋隔層水袋隔層都是多餘的;背包上應當有可以掛登山杖的環形設計;肩帶的頂部與背包連接的部分,應有可以調整前傾或後傾重心的伸縮帶;背包應當有起碼1處方便外掛較大物件的設計。

  • 圖1:Mountain Laurel Designs 「BURN」, 38L, 335g
  • 圖2:Zpacks Arc Blast, Cuben版本,45L, 590g
  • 圖3:ULA Circuit, 68L, 1134g (諾婭最推薦)

  • 輕量化衣物:備用衣服包括一件雨衣、一件羽絨服、一件長袖T恤、一件超輕皮膚衣/防風衣、一條內褲、兩雙換洗襪子、一副手套、一個絨帽,就差不多了。
  • **抓絨、軟殼、硬殼、多餘長褲、內褲、多餘運動胸罩、多餘襪子都可以扔掉。**

  • 衣服面料:
      • 羊毛:排汗好、無異味,濕了之後還能保暖;缺點是容易破損
      • 羽絨:濕了之後會喪失保暖性;fill power越高越保暖;蓬鬆放置,保質期超長;切勿機洗
      • 防蚊塗層:columbia、outdoor research、ExOffocio等公司有防蚊塗層的面料
      • 化纖:速干,濕了之後較冷;不排體味,不防火
      • 棉:除了頭巾之外,其他東西都不應該是棉的

      • 圖1: Outdoor Research Echo, 化纖排汗類衣物最輕,還有防蚊塗層,強力推薦
      • 圖2:Patagonia Houdini, 北美戶外圈最受歡迎的衣物之一,90克重量換來的是無盡的靈活性
      • 圖3:Montbell ExLight羽絨服,Montbell是羽絨服最佳公司,其最輕版本是Plasma 1000FD, 大概只有100克左右
      • 圖4:Patagonia Nano Puff, 化纖隔離層,超級保暖,和Mountain Hardware GhostWhisperer類似,都是沾水之後可以繼續保暖的

綁腳:又稱gaiter, 在美國的長距徒步界和超跑界十分流行。和越野徒步鞋一樣,綁腳追求的也是透氣性、不防水,它起到的作用主要是把沙石等隔離在鞋外。

Buff: 可以當圍巾、帽子、綁腿、手套,在必要時還能充當繃帶,功能多樣。

裙子和短褲:這二者是長距徒步的最佳下衣,因為它們不像徒步褲那樣經常與腿部摩擦、阻礙肢體的運動。短褲和跑鞋會把徒步者帶入奔跑的狀態,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徒步的速度和效率。女生穿裙子有諸多好處,它最大的優點是可以與緊身褲搭配使用,更換雨褲更是方便,只用把雨褲套上再脫下裙子即可。


雨衣和雨褲:Frog Toggs和AntiGravity Gear等公司都有重量低於300克的雨衣褲套裝。有不少徒步者也選擇材質輕便的雨披,以增強透氣性。

上圖:Frogg Toggs的DriDucks系列,諾婭在試過N件雨衣之後覺得還是這個最靠譜,20美金一套,沃爾瑪就可以買.


保溫隔離層:在羽絨、化纖和抓絨三種材質的隔離層中,最適合長距徒步的應當是羽絨服。


小型多功能刀:有小刀和小剪刀這兩個工具就可以了,其他的不需要。下圖是Swiss Army – Classic SD

超輕爐具和爐頭:酒精爐、esbit固體燃料,或者乾脆不要任何餐具爐具,直接吃冷食。

    • 酒精爐:Denatured alcohol變質酒精是最易購買的燃料(一般加油站或汽車商店就可以購買HEET黃瓶)。酒精爐的製作可以用易拉罐、鋁製小燭台、貓食罐頭等生活中的小物件進行DIY, 重量極輕、成本最低。酒精爐是明火,不可以調節火苗,所以在大風天、雨天、高海拔地區和乾燥乾旱的沙漠里不易使用。某些酒精爐需要提前預熱(「prime」)。酒精爐的防風性不強,需要附加防風罩,一般是鋁膜。

酒精爐的形式多種多樣,重量一般只有幾十克,燃料是變質酒精(Denatured Alcohol)

ESBIT 固體燃料

一體爐(如JetBoil、Primus Eta、MSR Reactor)的效率最高、防風性最好、最適合煮水。缺點是不適合烹飪(即把食物放入水中一起煮)、較重、不能與各種體積的小鍋進行組合。

獨立爐頭(如MSR Micro Rocket、SOTO Windmaster、Snow Peak LiteMax)重量較輕、防風性和效率一般;使用更靈活、適合烹飪、可以置換不同大小和底面積的小鍋。


諾婭在PCT上使用的Soto Windmaster II, 僅僅80克左右,防風性俱佳.

  • 塑料杯:水袋很重,而且容易損壞。如果不是越野跑,建議就用1升佳得樂瓶子來儲水。故背包一定要選擇側包較大的,可以同時裝兩個以上的瓶子。
  • 塑料餐具:什麼筷子/鈦叉子/鋁勺子都比不上麥當勞的塑料勺子和叉子,多帶幾把,丟了不心疼。
  • 密封袋:Ziploc所有物品,保證你掉到河裡之後東西不濕。
  • 地鋪:Tyvek等在工地就能拿到的耐磨地鋪,輕,用1600公里不壞。
  • 泡沫睡墊:沃爾瑪的小藍墊子、Thermarest經典的Z睡墊和Ridgecrest卷卷睡墊,女生可以用NeoAir Xlite.
    • 在睡墊的選購方面,最普遍的是泡沫墊(如Thermarest Z-Lite)和吹氣式的充氣墊(如Thermarest NeoAir Xlite)。泡沫墊使用方便,用途廣泛,平時還可以當坐墊;但它的舒適性遠遠不如充氣墊, R value (睡墊的隔離值)也較低。充氣墊的缺點是脆弱、不耐磨損,使用前要吹幾分鐘的氣,並不是很方便;優點是隔離性好、舒適,有在自家床墊上睡覺的感覺。

分別是Thermarest NeoTherm, Thermarest Ridgecrest, Klymit, Gossamer Gear的睡墊.

垃圾袋:外置防雨罩不靠譜,還是背包裡面套一個大的垃圾袋為上。

極簡電子裝備:多餘的電線(反正你也用不著)、閱讀器、電池、手持GPS等等。可以先裝上手機導航APP, 再去如caltopo等網站下載GPX地圖,導入APP.

諾婭在AT上使用的GoPro適配器,可以把相機裝在登山杖上自拍


帆布帳篷/輕量化帳篷:取決於徒步環境、氣候、地形地貌,市面上還是有很多又輕又便宜的帆布棚。手頭資金不緊張的可以投資一個輕量化帳篷。


Tarptent Notch

Big Agnes Flycreek UL 2 飛溪,只能睡一個人

下圖:Big Agnes CooperSpur UL2,最舒適的三季二人帳.

輕量化過濾器:凈水的方式有四種:物理凈水(使用過濾器)、化學凈水(碘、次氯酸鈉、二氧化氯)、紫外線凈水(SteriPen)和煮沸。

    • 過濾器:傳統的過濾器有重力式和活塞式兩種,而最新的Saywer Squeeze Filter則是大多數PCT徒步者的首選。Saywer Squeeze重量輕、使用方便、與各種瓶口兼容,使用時用儲水袋把水流擠壓通過過濾器到乾淨的容器中即可。另一種過濾器的形式是過濾瓶,瓶中內置一個過濾囊,與吸管連結,馬上就能喝到過濾後的水(如Saywer Personal Filter、Katadyn MyBottle Filter)。過濾器的主要缺點是不能過濾病毒、使用壽命有限。
    • 化學凈水:碘液和碘片可以殺去主要的病原體/細菌和病毒,但其在冷水效力降低,且不能殺Cryptosporidia;次氯酸鈉(即漂白液)的殺菌功效比碘更好,但依然不能殺Cryptosporidia;二氧化氯(如Aqua Mira)有15分鐘的等待時間,對Cryptosporidia有效,但等待時間要延長到4個小時。化學凈水的最大缺點是不能過濾水中的殘渣、有異味。

上圖:Saywer Squeeze Mini


工具箱:duct tape之類的多功能膠帶,生火工具(打火機/火柴/鎂鐵棒)等等。

醫用duct tape, 縫縫補補治水泡

Tenacious Tape, 補帳篷補衣服補背包補一切壞掉的東西

緊急毯,反射體溫;可以當臨時地鋪

鎂打火棒,和打火機/防水火柴結合著用


急救箱:諾婭常帶創傷型處理的藥品(繃帶/碘酒/酒精棉/邦迪/布洛芬),少量抗生素等等。

鞋:輕量越野跑鞋。諾婭有專門的文章介紹鞋、襪子、鞋墊等足部系統。


這是非常好的一個問題,值得每個熱愛戶外的人深入思考。有意向出去自助旅行的同學,也可以收藏答案備用。


在某些戶外活動中,裝備的確需要「克克計較」。

▲閃米特於馬納斯魯峰

戶外活動中,最考驗的是人性和裝備性能。關於人性,已經有無數的雞湯文和哲理供參考,這裡就不再贅述。


對裝備這一塊,有海量的商家和品牌在做營銷推廣,排除裝逼的需求,到底如何選擇,才能保證我們的戶外活動品質?


今天,就用我多年的探險經驗,和大家分享一下戶外裝備選購的實戰技巧。

▲閃米特於雀兒山

對於大眾而言,我們到底是應該根據自己的消費能力來購買,還是根據潮流來選擇呢?如果你是一個真正的玩家,並且打算長期進行戶外活動,那麼,這兩個基準都不是完全正確的參考條件。

我們就以時下最流行最昂貴的輕量化裝備為引子,探討一下戶外裝備是否在任何階段,都需要購買高端產品,是否需要克克計較重量。


毫無疑問,裝備輕量化幾乎可以說是所有人的潛在需求,比如說憨豆先生收拾旅行裝備時,折斷了牙刷柄,剪短了褲腿,也算是一種需要輕量化物品的映射。

▲憨豆先生的黃金假期

只是囿於往昔技術的落後,在過去,無法讓人們輕易實現這個願望。現在,輕量化裝備之所以成為一股浪潮,得益於科技的進步。


但很多人在經驗不足的情況下,盲目追求輕量化,常常花費巨資購買,也並沒有提高自己的戶外活動品質。


究其原因,就是多數人沒有將自己的戶外經驗和裝備性能結合起來衡量,總想借著高級裝備一步登天。在裝備購買和戶外經驗積累這方面,其實是需要循序漸進,一步一步踏實前行的。

▲閃米特於鐵爐山


簡單而言,我們使用的戶外裝備,通常會經歷3個階段。

第一、入門級裝備

第二、標準裝備

第三、高級裝備(輕量化裝備包含其中)

每一個級別的裝備,都與我們自身的戶外經驗緊密相連。

首先,我們來說說入門級。


作為一個入門級別的戶外運動愛好者,技術和經驗都還在起步階段。參加的戶外活動,也是相對簡單和輕鬆的類型,所需要的裝備數量也少。這種情況下,入門級別的戶外裝備是最明智的選擇。


入門級裝備有結實耐用,價格低廉,使用方法簡單,體積較大,重量較重這5個主要特點。

如果你初次參加一天時間的戶外活動,只需要如下幾件裝備就足夠了。

一雙結實耐用的登山鞋或徒步鞋,

一個廉價的雙肩背包,

一頂遮陽帽,

一套透氣性比較好的衣服,

一個結實耐用廉價的塑料水壺,

再加上一雙便宜的勞動手套。


兩天的簡單露營活動,無非也就是增加一個帳篷,一個防潮墊和一個睡袋。剛開始露營的人,其實可以選擇跟同伴混賬,而不需要單獨攜帶一個帳篷。這樣可以減少自己的裝備,還可以向同伴學習如何搭建帳篷。

▲閃米特於韭菜嶺

如果你不想在戶外吃冰冷的食物,可以再追加一個廉價的鋁合金小鍋和一個小爐頭。這些裝備,就夠一個簡單的兩天露營活動使用了。


在這個階段,裝備輕量化是沒有太大必要的。就算你的單個裝備比較重,因為件數少,所有裝備加起來也不會太重。在這個階段裝備輕量化,並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而且因為你的技術和經驗限制,對裝備也還沒有足夠的了解,其實很難進行適宜的裝備輕量化。


當然,如果你非常土豪,那就另當別論了。我在戶外見到過很多初哥,花費巨資購買輕量化裝備,因為選的裝備並不合適,吭哧吭哧地拖在隊伍最後面,累得像狗一樣,在營地搭建帳篷也狼狽不堪。

▲我多年前露營使用的入門級帳篷

第二階段是標準裝備階段:

這時候你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戶外活動經驗,進行戶外運動應該超過半年了,你需要的戶外裝備數量也開始慢慢增加。


你開始對剛入門時購買的裝備感到有些不滿了,因為這些裝備雖然非常便宜,但是設計太簡單,用料也不講究,結實倒是結實,但是很笨重,不好用。

例如信封式睡袋,方方正正的,最開始的時候看著挺順眼,而現在你發現,人體的形狀並不是方方正正的。我們肩膀比較寬,腿部比較窄。信封式睡袋卻是上下一樣寬,腿部浪費很多材料,這些多餘的材料,產生了額外的不必要重量。

而且你會發現,這個問題早就被一些設計師發現了。所以另一款木乃伊式睡袋的外觀設計,就是根據人體形狀設計的,上寬下窄,這樣的結構有效節約了材料並減少了重量。

▲信封式睡袋與木乃伊式睡袋

還有你最開始購買的那個塑料水壺,你也覺得它過於笨重了。雖然便宜耐用,但如果選擇鋁合金水壺,它不僅僅比塑料水壺輕,還可以直接放在火上燒水,一物兩用。

不過,也別老想著一開始就買一些能長久使用的貴价裝備,沒有一定的戶外經驗,你是體會不到裝備之妙處的,也就是說很難合理地使用高級裝備,我會在第三階段舉例來講解這個問題。

廉價的入門級裝備可以幫你積累經驗,該扔時,也不會那麼肉疼。我在很久前,就把入門階段購買的裝備全扔了。

▲碼頭上使用的這套鋁水壺已經被我扔掉

第三階段,裝備輕量化階段:

有人大麻吸久了,很快就不能滿足,他期望追求更大的快感。當你戶外活動玩得越來越久,簡單的戶外活動也可能無法滿足你了。吸毒和玩戶外,都是一個中毒越來越深的過程。

你的活動,從低海拔攀山走向了高海拔雪山;你的獨木舟旅行,從湖泊河流,最終劃向了大海;你從坐著越野車在沙漠中沖沙,過渡到重裝徒步穿越沙漠。隨著活動難度的提升,加上每次活動的時間變長,你需要的戶外裝備數量變得越來越多。


隨著裝備數量的增加,你的行囊愈發沉重,過份沉重的戶外裝備,開始限制了你的步伐。你會發現,不減輕你的每一件戶外裝備,你就不能夠走得更遠。


這時候,你會先注意到你的帳篷。同一款結構設計,外帳材料從400t更換到20d的布料,重量居然能減輕一半。使用直徑相對小一點的鋁合金帳桿,或直接使用碳纖帳桿,重量也能大幅度下降。


那我們為什麼不一開始就買這種輕量化帳篷呢?


20d的布料不僅僅比400t的布料貴,也沒有400t的布料結實,如果你剛開始玩戶外的時候,就用了這樣一頂帳篷,輕是輕,但一陣風過來,你的帳篷可能就被吹倒了,而別人的帳篷還是好好的。


但現在你不用擔心,因為到了第三階段,你已經具備了豐富的戶外經驗,你會懂得根據地形地貌,選擇一個好的帳篷搭建點。你會知道如何根據當時的氣候情況,正確調整你帳篷的風繩和帳篷的擺放方向,最大限度地提高帳篷的抗風性。


到這時你才有能力領會,帳篷做得結實,不如帳篷搭建得結實來得可靠。

▲我開始使用輕量化裝備:20D面料的帳篷和全球最輕的極限漂流艇

還有一款金字塔帳篷,非常輕,主要是去掉了所有的帳篷桿,帳篷中間就靠一根登山杖支撐。因為登山杖是登山活動中的工具,所以並不算在帳篷的重量裡面。這樣去帳桿化的帳篷,再用上20d的超薄輕量化面料,重量能做到600-700g,是一般帳篷的重量零頭。


這種帳篷的缺點就是,穩定性和抗風能力相對比較差,因為沒有足夠的帳桿支撐,要靠地釘和風繩固定。對帳篷的搭建技能和搭建場所要求比較高,例如在硬地板上,就無法搭建。


所以,輕量化裝備未必就是非常好用的裝備。除了成本增加,你還需要充分的技術、經驗和耐心去駕馭你的輕量化裝備


過去,你在戶外活動中。可能在攜帶烹調用鋁鍋的同時,還會獨立帶一個專門燒水的鋁合金水壺。反正一個燒水的水壺也不太重,卻能讓你喝到味道乾淨的熱水,無需用煮過菜的鍋燒水喝。


但是現在,你的路走得有點遠了,難度也更大。以前不在乎增加一個燒水壺的重量,你現在會開始在乎了,你甚至會想,有必要為了喝到味道更好的水,而增加裝備的重量和體積嗎?我能在極端環境下,承受這額外的重量和體積嗎?然後,你會毫不猶豫放棄這個額外的水壺。


減少裝備的數量,也是輕量化的一種。

圖片中的鋁合金套鍋和燒水壺已經被我放棄,不在探險過程使用,僅在休閑活動中攜帶

再看看有哪些很輕的鍋,我首先注意到的是鈦鍋,因為鈦材料硬度很大,可以做得很薄的同時,依然擁有良好的強度,重量也非常輕,基本上相同容量下,重量只有常用鋁合金戶外鍋的一半。


而且鈦金屬的化學穩定性高,耐腐蝕性強,在各種惡劣的戶外環境下都能正常使用。例如長時間的海水浸泡,鋁合金和不鏽鋼材料都會被腐蝕,但鈦金屬就完全不受影響。


但是鈦製品缺點也比較明顯,為了輕量化,材料往往過薄,再加上鈦金屬的導熱性不太好,導致用鈦鍋煮飯容易糊底。因為導熱性比不上鋁合金,煮相同的東西,鈦鍋耗費的燃氣比鋁合金鍋要多。輕量化了鍋,代價卻是要多帶一點燃氣,燃氣也是重量啊。


如果你只求最輕量化,對食物的品質要求不高,鈦鍋當然是不錯的選擇,用它煮麵條,燒水都沒問題,非要煮飯的話,鈦鍋可能就不適合你了。

我的戶外炊具基本全部鈦化

再看看非常重要的登山杖。碳纖登山杖,重量只有200g左右。鋁合金登山杖,重量600g-700g。

碳纖維的登山杖,通常能做到普通鋁合金登山杖重量的三分之一,非常輕巧。除了價格比鋁合金登山杖貴之外,它還有一個缺點,就是在受到意外硬力的情況下,容易被折斷,因為碳纖很脆,韌性差。


這在登山活動中是相當危險的。登山杖被折斷通常發生在人失去平衡,進而撲倒的時候。萬一人剛好撲倒在折斷了的碳纖登山杖上,有可能產生災難性的後果。插在石縫中,依然豎立的半截登山杖,很可能成為一件鋒利的武器,插入撲倒在它上面的人體內。


鋁合金登山杖在碰到相同場景時,因為鋁合金的良好韌性,通常會被弄彎曲,而不是直接折斷。


所以,如果不擁有非常熟練的登山技術,不是豐富的登山經驗者,對輕量化的碳纖登山杖要謹慎。不要看著貴瞧著輕,就盲目購買,它有可能傷害經驗不足者。

我使用的碳纖登山杖是,攝於船底頂


再講一個我最近購買的主鎖。登山、攀岩、探洞和速降用的主鎖,從技術規格看,大的小的都同樣能承受26KN。但大的更貴更重,它鎖口大所以鎖內空間大,使用起來比較方便好用;小的相對便宜而且輕,佔據的背包空間小,是輕量化的好選擇。


所以我選擇了小的主鎖,你看,輕量化裝備有時候也會更便宜,並不是貴的就等於是輕量化的。

大小主鎖的對比

不管是你的帳篷面料從400t變成20d,還是你減少了一個燒水的水壺,它們不僅僅意味著你減少了重量,還隨之減少了裝備的體積。這意味著,你可以用一個更小容量的背包,就足以裝下這些裝備了。而更小容量的背包自重,比高容量背包的自重要輕。


因此,裝備輕量化是一個連鎖反應的過程。裝備與裝備之間是有聯繫的。你的某幾件戶外裝備重量和體積的下降,會導致你其他裝備的重量也跟著下降。


還有一種超級輕量化的方法。我看過有位女生,將自己的裝備打包成幾小件,上山前挑幾位強壯的男生撒撒嬌,讓他們每人幫自己背一小包,她自己僅背兩件衣服一壺水就上山了。我雖然羨慕卻無法效仿。


因為長途探險的需要,我能輕量化的裝備基本都輕量化了。 從背包的去金屬化、 露營系統的簡單化、 防潮墊的便攜化、 服裝的一體化 到炊具的鈦化......


但我依然想用自己的經驗告訴大家,要根據你自己目前的戶外經驗,合理選擇裝備,不要被輕量化浪潮,裹挾著前行。


克克計較的戶外裝備雖然是一種高端設計,但在戶外經驗不足的情況下盲目購買,損失的也許不僅僅是錢,而是命。


文章首發於鳳凰青年頻道。


我認為裝備的輕量化有時是跟戶外經驗(懂得如何取捨、一物多用、預測天氣)和個人能力是成正比的。而如何平衡舒適度、實用性或安全、重量,是個變數很多的事情,不能絕對地回答。

比如第一次重裝徒步或高海拔攀登,或許衝鋒衣褲、重裝徒步鞋在新手看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後來在經驗積攢到一定程度的基礎上,在如果預知未來幾天是個好天氣窗口的前提下,或許衝鋒衣褲也不是那麼必要,相對來說略輕薄的軟殼、甚至越野跑的輕量衝鋒衣(200g以內)也許會更合/舒適一點,而重裝徒步鞋也可以有時用越野跑鞋來替換(視地形、強度而變)。
裝備輕量化的變數其實還挺多的,除了我認為最重要的「經驗」,每次運動的方式(徒步、休閑、攀登、越野、混合...),地點(高寒、高海拔、近郊、深山...),天氣(晴好、暴雨、多變),預算,甚至是個人能力都有很大關係。
舉個例子。同樣是四姑娘山二峰,入門登山者可能需要全套的登山裝備,從日隆出發-登頂-回日隆可能需要三天的時間。在能力、天氣可以的情況下,完全可以控制在10個小時甚至8小時以內。
乞力馬扎羅雪山,完整的攀登周期是6天,Killian用5小時23分登頂,1小時30分下撤,普通人需要6天時間完成的攀登作業他7小時不到就可以搞定,如果讓他背負常規的裝備重量那就笑話了。
阿爾卑斯勃朗峰,Killian幾年前用不到5小時登頂往返的速度就可以搞定,全身裝備不過是:

  • 薩洛蒙(Salomon) SenseUltra 越野鞋加雪地釘
  • 短褲
  • 保暖T恤衫
  • 防風夾克
  • 防風褲
  • 頭巾
  • 太陽鏡
  • 手套
  • 500毫升水
  • 2隻能量膠
  • 手錶
  • 15米繩子

對,你沒有看錯,就是短褲T恤。防風夾克(皮膚衣)只用了一個多小時。
大部分情況下,輕量化裝備都是隨著經驗的積累需要自己做出判斷的。就好比是一經常炒菜的人,做多了自然會掌握好菜的火候;捻在手裡的鹽知道什麼時候放、放多少;做什麼菜就需要用什麼香料來調味。
當然必須還要提到一點,輕量化的裝備儘管有時可以DIY,但大部分時候也與戶外裝備科技的發展程度有一定關係。比如輕量化的衝鋒衣,很多年前marmot的precip系列還算是輕量,現在這個重量已經算做是UL中的最重了。我見過的最輕量的衝鋒衣連個拉鏈的重量都不會放過,比如Beghaus的berghaus vapourlight smock 2.0,大概只有75克(材料韌性很強),這個重量在皮膚衣里都算是很優秀的。換作是以前,75g也就是能當作一塑料袋而已。

回到題主的問題,重量、舒適度和實用性如何平衡?這就好比是問如何平衡每次炒菜的分量、口感和成本。我覺得除非是讓一有經驗、懂裝備(食材)、並且更懂你的前輩們手把手針對個人的情況以及每次出行的情況完整地分析、探討,給你指點,再就是自己琢磨自己歷練了。

因為每項運動的裝備差別太大,只能籠統地回答問題。
以上,一些個人見解,不當之處還望指正。


最近在提升回答質量。
原來老是發表一句話回答。現在看來很智障。。。
可能也是導致我答多粉少的主要因素。
質量太低挺對不起關注我的朋友。。

所以我覺得嘛。回答的好了。以後拿來給自己複習也是相當不錯的一件事。

樓上的回答大多不全面。作為骨灰級裝備發燒友。。我必須強勢回答一波。

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首先搞清楚,自己要進行的是什麼戶外運動---------------------
以下列舉主要且常見的戶外運動。依次按輕量化難度排序。我會從最簡單的開始講起。
1.登山(攀冰攀岩)
3.穿越(無人區及線路開發)
2.徒步(景區或較為出名的路線)
4.越野跑(訓練賽及超長越野賽)

另外輕量化程度和個人能力也有很大關係。
若非經驗超群,身體能力極強的專業人才,請勿嘗試超重或超輕。

一、
首先,最容易也能夠輕量化的運動當然就是越野跑了。。

A.3-10km的短距離,地形簡單的越野跑基本不用考慮。使用保護效果簡單的迪卡儂等越野訓練鞋即可輕鬆勝任。越野訓練鞋雖然對各個關節以及避震能力較差。但是勝在超輕。一般主要用整塊的EVA大底。

B.當距離上來以後(10-80km),可能就會需要即時的水分補充和能量補給。
所以越野背包這時就會變得相當重要了。如果地形較複雜,爬升下降較多的話。
登山杖也會成為必備用品。

C.當距離超過80km,甚至20小時以上無法完賽的超長距離越野賽(其實不能算跑了。。)
可能還得要定位的地圖,指南針,gps。對講機等通訊設備。以及雨具還有睡袋等必需品。
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做加減法。

輕量化方法。
A.可能是最輕的戶外運動之一了。速乾衣褲加一雙越野跑鞋即可。沙土路也可選用普通跑鞋。跑鞋重量可根據自己的消費能力和使用要求來選。像虎走這種偏硬的超輕普通跑鞋也是有人用的。
可選擇性附加:
1 導汗帶
2.越野腰包
3.家門鑰匙 XD

B.這個階段就要考慮很多事情了。(我剛過30km大關,而且速度奇慢無比。真是丟人)
首先,地形複雜程度。
如有雨或者潮濕的地面。應選擇擁有強抓地力的鞋子如lasportiva的CROSSOVER GTX2.0.等等越野跑鞋
而如果落差較大,則應選擇擁有強大避震的如hoka oneone ChallengerATR等等越野跑鞋

而亂石,混合地形,沙地等較為惡劣的地形可能要選擇搭配防沙套或者選擇如lasportivaCROSSOVER GTX2.0 或者薩洛蒙的S-LAB XA ALPINE這種頂級萬金油越野跑鞋。
不過缺點也很明顯。就是貴。國內2000+。

其次,需要摩擦力較小的速乾衣物或者壓縮衣物來維持長距離運動。
也可以補充一對乳貼。
脖子腋下破皮和乳頭飆血也是長跑中的常事。

拒絕激凸,從我做起。。。。

然後就是最重要的東西啦,越野背包。
評價一個越野背包好不好只要看輕不輕,穩不穩就好啦。透氣是最基本的,我就不提了。
水杯水袋裝進去晃不晃。不晃情況下越輕越好。
對路線熟悉的話,有大牛就帶一腰包的能量條。帶個過濾的吸管,每個點直接喝溪水。。不過也得路線允許。。

水袋的話選擇有很多。薩洛蒙,溹思,駝峰都是不錯噠選擇。像如osprey的一些帶背負的水袋不建議使用。走路還好,跑久了部分人會感覺背部不適。

可以選擇溹思的雙倉水袋。分放水和功能飲料。但一定要注意這個水袋沒蓋子。倆蓋子很難買。配的話要多花100塊。。很騷,也很坑。

另外越野背包使用的小水袋建議使用可壓縮的水袋,不建議使用水杯。

登山杖也是很多LEKI和BD等等都不錯。碳素杖即可。

配合強度選擇鎖定方式。一般摺疊式是最輕的。也最好使。組裝拆解方便。

能量棒各有所好。我就不BB了。
其他如手錶電子附件或者其他附件看個人情況取捨。

C、這個就是比較深入的境界了。縱觀比賽。背的重量各有不同。但的確不總是最輕的最快完賽。
考慮到要露宿,應對天氣變化。人工尋路。以及各種臨時的緊急情況。無法給出明確指導。。參賽的都比較吊。光是帶不帶水袋,睡袋要不要防水,兩個參與比賽的人估摸著都能夠爭論一天。所以咱就不多說了。挑戰極限確實得因人而異。

二.徒步和穿越我都放到一起來說吧。


徒步和穿越最大的區別就是危險程度和裝備的不一樣。
徒步考慮輕且享受。穿越則有挑戰成分在內。
如徒步一般不帶刀具鏈鋸等工具,也對gps,對講機等沒有多少需求。
而穿越則涉及到大面積的無人區。一個崴腳可能就GG了。

所以徒步相對穿越來說,輕量化還較為可行。
穿越對耐用,多功能物品需求較高。輕量化難以實現。
大致來說一下主要裝備,電子設備撇開不提。
只對討論對輕量化有所意義的部分。

1.背包。輕量化背包絕不是超輕背包。在不降低或極少降低背負舒適度的情況下大幅降低背包重量的才能稱得上是輕量化背包。功能及耐用度方面等可能會有不同程度的所見。價格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比較常見的輕量化背包品牌如boreas,HMG,花崗岩,and wander等

不過大牌子也有很多輕量化款式如Osprey Exos 48,Exped Lightning 45等。

特別提一下boreas。
北風之神的包買了20多個,相當喜歡。至今保有相當早的三體限量版。
可以說是幾乎沒有減少多少功能性以及舒適度的輕量化背包。
目前比較明顯的問題是腰帶略薄,上重的東西會有些吃力。(不過買這包基本就奔著全線輕量化去的。不算大問題)
肩帶還算比較厚。用的中空的發泡材質。相當有意思。
HMG也是不錯的背包,但價格較高,所以瑞士的Exped是比較不錯的選擇。
攀山鼠的太陽馬也是可選對象。擁有相當不錯的背負。以及超級酷炫沒朋友的外形。

不過作為北風之神的腦殘粉。。。

必須安利一波。
DIY背包的巔峰之作。
所有的大包買回來背負可拆。都有接受完全DIY的背負。
簡直是大牛神器。手工神包。
自己換支架。鈦合金鋁合金氣墊,完全隨性。
不要太棒。各種隱藏菊繩diy外掛。
爽爆。

壯士,吃我流量攻擊。
北風之神系列,外形也是相當有特色。。。。。
首先是旗艦,顏值巔峰。三體。
模塊化設計,三個包名字怪騷
魚雷,跳躍,貝雕

模塊化背負

sopa系列,目前的大型包旗艦。和神秘農場一樣的拉鏈設計。
內部設計更出彩。6個還是7個內袋。可以把裡邊的東西固定得死死的。

大包光環。作為第一個fps遊戲halo的小朋友。果斷入了。
很棒的包。愛死了。
北風之神的包每一個都有很出彩的特色。我就不一一介紹了。

覺得背負不足的朋友,自己改裝吧。我只嘗試在底部加過氣墊和乳膠。效果不錯。
沒有發燒傾向和diy意願的朋友可以選擇格里高利的b65或者o家的天頂氬氣。
大眾流,一次到位。

2.防潮墊
目前輕量化的主流還是充氣墊,最方便的是sea to summit的超輕系列。價格較高,極限舒適款在1200左右。當然Therm-A-rest也不錯。就是不帶座椅變形和自充氣。
蛋槽當然也可以,可以拿來改進背包的背負里去。國內做蛋槽可以的山之泉還行,還有一些別的也還可以。

3.帳篷
胡巴NX,飛溪白金我就不多說了

這裡要提到一個國產牌子。自由之魂。買了一個雲途雙人帳。
一個恩冉。一共兩個帳篷。
國內最好的帳篷。
沒有之一。
現在還在進步階段中。
價格較高。
不過真的很值。
全部配的鈦合金地釘

強烈推薦,自由之魂。

恩冉,單人四季隧道帳篷

雲途,雙人四季隧道帳篷,前廳超大。爽翻
蛙帳也有,挺好看的。

4.睡袋
沒得說,高蓬即可。溫度越低越貴。從千元的黑冰到超貴的進口睡袋。
只看蓬度和防水。越貴越輕。。。

5.衝鋒衣褲這些很難再降。性能還是第一位。徒步軟殼為主。

先寫這麼多吧。
登山是最難輕量化的。
只有極限阿式攀登無補給7天以上的才會仔細計算這些。否則,商登基本都有人幫你背了。問題不大。攀岩也是一樣,無保護或者一些變態挑戰才會考慮重量問題。平時都是乖乖的。
還是命重要,除非是絕境絕景。

高危運動一般是不會減重的。


有一些個人經驗,也有一些值得投資的裝備推薦,為了輕量化換裝備要看性價比。

1. 防潮墊
THERM-A-REST 的充氣墊,個人身高只有155,買了120長的,記得只花了300多塊。睡覺時候把包清空墊在小腿以下。

2. 帳篷
這個是大頭,大概2000~3000可以買到約1.5公斤的很棒的四季雙人帳篷,具體型號就不推薦了。如果是兩人共用很划算。單人的話也可以選擇買比較貴的好帳篷。

要說最輕的,那就是單層A塔帳篷,只有一層布和幾根地丁,用手杖支撐起來,搭建有難度,對紮營條件有點要求,不封閉。我自己用的就是一款單人A塔,加地丁約500克,300多塊錢,我反正不在乎直接睡在地上,也沒啥心理坎兒。

3. 爐頭和鍋
這兩樣要說輕量化,輕不到哪裡去,也就是兩三百克的差距,但體積差得比較遠。

4. 睡袋
睡袋也不是輕量化的重點,睡袋夠暖和在野外是保命的裝備。挑踏實的牌子,足夠的絨度。四季都用的話,可以用兩個700克充絨的,冬天套起來用。黑冰的性價比挺好。

5. 衣物
個人使用習慣不同也很難說什麼衣服必要什麼不必要。就個人習慣來說,防潑水軟殼加薄雨衣比衝鋒硬殼好用,各大牌子都有的超輕羽絨比抓絨好用,進山7天內衣只多帶一件,襪子看情況多帶兩雙,營地鞋看情況可帶可不帶,夏天帶人字拖冬天帶羽絨防滑小鞋子。羽絨褲冬天還是很必要的,還能穿著睡覺暖和。

6. 食物其實才是輕量化大頭,也是難點。還有氣罐。
要求對自己的食量,到野外後什麼食物最有食慾,能給你提供體力,水量有十分清晰的判斷。水量還要求對路線補水點提前做功課。氣罐一般是統一分配,但自己帶的話也要大概知道怎麼用,量多少。我個人吃的並不多,但我喜歡吃儘可能貼近平時吃的食物,壓縮餅乾我是不肯吃的……進山7天的食物一般是兩塊三明治頭兩天早飯吃,5張卷餅,能量棒10根,果脯一袋,奶粉7袋,茶葉一小包,蔬菜湯5包。當然大部分時候是跟隊友合著吃,那就可以帶米,面,還可以帶蔬菜和火腿。

7. 背包
自重大的負重好,自重小的極限背負也少。2000上下可以挑到足夠用的包。我的包自重只有1.4,但極限背負也只有14公斤,好在我個子小,東西都比較小,吃得消耗也不多。180的大男生14公斤就很難夠用了,光吃的都比我多不少呢。

8. 頭燈,營地燈,刀,各種裝備,輕不了太多

大概就是這些了,算下來不算太花錢,但裝備能精簡不少,也基本沒有犧牲任何舒適度(無底帳除外)。對自己的需求和路線環境把握得好,就知道哪些東西可以不帶,帶多少。我們的目標是背的少,吃得好,走得遠。


戶外裝備輕量化這個問題,就好比健康飲食。

走進麥當勞想點些健康的:我要沙拉,健宜可樂,嗯... 再來份薯條吧!

只要有一點不是輕量化的,就全盤皆輸。這是一個非常昂貴而且強迫症的問題。

徒步來說我能理解輕量化,確實有很大作用。東西也就那麼幾件,很容易控制。

登山攀岩的話,還是算了吧。幾個鎖,一套cam就沉了去了,還有登山鞋(比徒步鞋重多了)。這時候你要投資輕量化裝備,不如好好研究路線,少帶幾把鎖和cam,幫助大多了。

有個哥們買了個台灣牌子的粉袋,號稱全球最輕,才幾克。

我說你有必要嗎?連個粉袋都嫌沉,你怎麼不把全身毛都剃了再爬。


我只能算個徒步菜鳥,但是由於工作的關係,最近兩年對戶外裝備很關注,這裡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經驗和心得,歡迎高手拍磚,不過,鑒於我只是個菜鳥,希望大家拍的時候手下留情。

戶外活動的種類很多,想要一套裝備打天下根本是開玩笑,你需要根據每次活動的種類(徒步、登山、雪地等)、季節(春夏秋、冬)、地理位置、海拔高低、時間長短、個人喜好,甚至團隊人數、隊友能力等等因素做出取捨,才能真正做好裝備輕量化。登山、穿越、雪地等活動對個人能力的要求較高,能夠嘗試這類活動的驢友們一般都已經有了適合自己的裝備清單,我就僅針對最常見的春夏秋三季短途徒步聊聊自己的意見。

即便是三季徒步,不同的人不同的時候想獲得不同的體驗。有的人要的是行進速度,有的人要的是體會自然,有的人要吃得好點,有的人要睡的香些。我這裡針對大多數人打個相對平衡,不過分的追求速度和負重——背的輕些,但還是要走的輕鬆、睡得舒適、吃的滿意、玩的痛快。

輕量化裝備最簡單的辦法不是選擇超輕裝備,而是捨去不需要的或不適合的裝備。夏天出行背個雪地用的木乃伊睡袋,單人出行背個三人帳篷,為了扮酷腰插一把大斧,那就是找罪受。反過來,也許你在蛋巢墊上睡不好,但是嫌貴不買充氣墊,那也是自找。

拋去不必要的裝備,下一步才是選擇超輕裝備,尤其是要在四大件(背包、睡袋、睡墊、帳篷)上下功夫。零星小件這減10克,那減15克,加起來也有不少,但仍舊比不上在四大件上多。

把基礎重量(Base Weight)控制在4.5公斤(10磅)之內,我個人認為就算是達到超輕徒步的目標了。注意,我的的基重的演算法和他人略有不同,基重=總重-(水+食物+燃料+電+衛生用品)。

張諾婭已經介紹了不少美國優秀的超輕廠家了,大家有興趣可以逐一查詢,我呢,就濃縮一下,對某一類裝備只介紹一兩件產品。

另一:價格註明「美刀」的產品,一般是指在美國官網的購買價格;註明「元」的,是在天貓等平台上的國內價格。還有就是這些價格都是2017年下半年的價格。

另二:我個人覺得戶外運動本身就包含親近大自然的意思,所以對一次性的用品不太感冒(紙巾和手紙除外),也就不再介紹任何一次性的裝備了。

一、背包(Backpack)

常見的徒步背包往往包含頂包和睡袋倉,而當前超輕的主流是只保留主倉,以類似防水收納袋的方式密封,而包體面料則使用所謂大力馬混合纖維(Dyneema Composite Fabric),即原來的粗苯纖維(Cuben Fiber) 。粗苯重量輕、強度大且完全防水,所以被廣泛用於超輕裝備中。

Zpacks可算是當前超輕第一家了,因為和大力馬項目(The Dyneema Project)合作,不僅提供粗苯的背包、帳篷、收納袋、雨披等,甚至直接提供原材料。Zpacks的Arc Blast背包可以說是當下最火的超輕背包,55L總容量(42L主倉)才595g!相比之下,Osprey Krestrel 38L則要1.37kg,是Arc Blast的兩倍還多。不僅如此,Arc系列(包括62L的Arc Haul和50L的Arc Scout)都安裝了Zpacks獨特的碳纖維框架,可在後背形成一個拱(Arc),不僅透氣,更把背包的重量分散在肩胛和後胯。

Hyperlite Mountain Gear,簡稱為HMG,可能是聞名僅次Zpacks超輕廠家了。HMG的2400 Windrider也是一款出名的超輕背包,個人認為外形較Arc Blast美觀,但是居然重了200多克達到799g(白色款,黑色款更重40g)。除了造型和內架(inner frame)外,Windrider和Arc Blast最大的不同可能是底部選用了更厚的粗苯材料,保護更好。

這兩款包售價分別是325和300美刀。

如果只是單人的短途徒步,可以考慮Zpacks Nero這款無架背包,僅309g,最大承重也僅9kg,199美刀。全家出行時給我兒子背的。

超輕背包對負載量更敏感,以上三款包最大負載分別是16、18和9公斤,長期最大負荷使用,會加速背負系統的磨損,尤其是背帶和主倉連接處。我自己的方式是只用到最大負荷的2/3,也就是10到12公斤左右。這是總重,個人覺得,對於普通驢友來說,這個負重進行三季徒步是比較合適的,20公里內徒步應該不會太累。反過來說,假設你固定自己的背負總重為10公斤,基重越小,你能帶的腐敗品,不管是吃的、喝的、用的、玩的,選擇的範圍就越大。

二、睡袋(Sleeping bag)

睡袋傳統上分為信封式和木乃伊兩種樣式,相較於四方的信封式,木乃伊式不僅節省了材料,還能完全包裹頭部,充分保暖。然而,這也限制了木乃伊式只適合溫度較低時使用。當前國外戶外徒步逐漸傾向使用Quilt(被子?)。Quilt看上去有點古怪,由一個足倉(footbox)和打開的上半部組成。睡袋的底部由於被體重壓縮會失去保暖作用,而quilt則將膝蓋以上的底部保暖交給了防潮墊,較木乃伊式進一步節省了材料。由於四肢幾乎完全自由(你可以把腳也伸出足倉,而部分quilt可以像信封式一樣完全打開),quilt能適應比較大的溫差,尤其是溫度較高時。不過,雖然一些quilt可以被綁紮在防潮墊上(頭上再戴上專門的睡袋帽,可以達到近乎木乃伊式的保暖效果),翻身時脖頸後背仍舊可能會透風,早春或晚秋還是謹慎使用quilt,我個人寧願帶個木乃伊式。

Zpacks Quilt

Enlightened Equipment Revelation Quilt

同是30°F的鴨絨睡袋,以上兩款quilt的標準尺寸都在450g左右,大概是普通國產木乃伊式的1/3到1/2。

而同是10°F的鴨絨睡袋,這兩款quilt的標準尺寸在600到630g之間,而下面這款木乃伊式雖然在重量上已是名列前茅,卻仍舊要850g。

REI Co-op Magma 10 Sleeping Bag

三、防潮墊(Mattress / Sleeping pad)

防潮墊有三大類,泡沫墊(Foam pad)、充氣墊(Air mattress)和自動充氣墊(Self-inflated air mattress)三種。

泡沫墊(蛋巢)最方便使用,往地上一鋪就完了,收也幾乎同樣快捷。同時重量最輕,價格最便宜,使用壽命也最長。缺點是,和充氣墊相比,無法壓縮,只能外掛在背包上,同時保暖性較差,舒適性更是天差地別。

Therm-a-rest Z Lite SOL標準版,410g,51×183×2cm,亞馬遜45美刀,天貓533元。

泡沫墊一般有一面鋁膜,但如果你和我一樣用國產山寨(70-150元),那就不用糾結究竟是哪面朝上了——沒多大區別,防潮、保暖、導熱什麼的都是噱頭,實際用起來,兩面都差不多。鋪的時候我一般鋁膜朝下,唯一的原因是折起來這一面在外,而且有時候用來當坐墊,臟點兒!

充氣墊中,Therm-a-rest NeoAir Xlite幾乎可以說是超輕裝備的唯一選擇了。相較於泡沫墊,充氣墊更舒適,保暖也更好,而TAR的這款產品是據我所知唯一一款標準大小(183cm)的重量跟泡沫墊差不多,才350g!但是充氣墊的缺點也很明顯,價格高昂;比較嬌脆,對尖尖兒特別敏感,要隨身帶著修補工具;充氣放氣都要花一番功夫,而且唾液進入了充氣口,時間長了還可能生苔。NeoAir Xlite還另有一個特殊的缺點,就是比較吵,翻身的時候滋啦滋啦的聲音有時甚至能把臨近帳篷里的人吵醒(這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有的人覺得很吵,有的人則根本沒感覺)。

充氣墊可以壓縮,放在包里(美觀)。排完氣後,可以選擇卷在睡袋或者帳篷袋外面,比專門另放一個袋裡更節省背包的空間。

至於選哪款防潮墊就完全看自己了,如果能接受蛋巢的舒適度,一般三季徒步選擇泡沫墊就足夠了。

自動充氣墊有內置的海綿,打開充氣口後自己就能鼓起來,但是重量是泡沫墊的3倍,也壓縮不了多少,舒適度比不上純氣墊,所以徒步根本不用考慮,自駕露營時倒是個可選。

四、帳篷(Tent)

帳篷由幾個部分組成,包括內帳、外帳(tarp)、帳桿(tent poles)、地釘(pegs)、綳繩(guy-lines)和地席(footprint)。

地席一般單獨賣,或者作為套裝的一部分,雖然能起到保護帳篷底部的作用,但是額外多加了重量,只要架帳篷前稍加留意,花一分鐘把地面上的石子、樹枝等東西清開,地席就沒多大意義了。

帳桿分為玻璃纖、鋁合金和碳纖維,其中玻桿和鋁桿最為常見。鋁桿韌性好、彈性高、重量較輕,而玻桿則更便宜。撐帳桿微有一點麻煩,但是有個一次兩次練習也就掌握了,那種自動開啟的帳篷還是算啦,不僅重量大幅增加,材料普遍低端,而且多了一重會損壞的零件。但對於輕量化來說,最好是無桿,而用必備的登山杖做支撐。

金字塔式,包括四角金字塔(Pyramid)和六角金字塔(Hexamid),是一種常見的無桿帳篷,由一根(或兩根腳對腳扎在一起的)登山杖在帳篷的中心撐起。

相較普通穹頂的帳篷,金字塔式帳頂不容易積雪,底部防風更好,是四季帳的優選。但缺點也很明顯,帳桿在帳篷中心,掛內帳的話要頂在內帳里,帳內活動比較拘束,同時空間利用率比較低,別看撐的挺高,躺下後往往一抬頭就碰到帳篷上了。不是我的菜。

更普遍的是我稱為屋脊式的(國外一般稱為A-Frame),由兩根登山杖撐起外帳的兩點,裡面再掛上內帳,典型的超輕屋脊式包括

Hyperlite Mountain Gear Echo II

Zpacks Duplex

這兩款帳篷都是粗苯材料,所以防水是沒問題的。Echo II的設計更美觀,用的材料更厚,但是價格更高(695美刀對599美刀),重量更沉(848g對595g,不包含地釘),而Duplex進出更方便、透氣也更好,是絕大多數戶外老驢的首選。另外,Echo II的登山杖用法是手柄朝下,這個我也難以接受。

相比之下,國產大牌的超輕雙人帳篷,除去地席和地釘,大約在1.2kg左右,差不多是Duplex的兩倍。

比起單人帳篷,雙人帳篷多出了一個「床位」,有的或許還能再擠下一個小孩,使用幾率比單人帳篷要強的多,但卻不會增加1倍的重量。和上面的Duplex同一系列的單人帳篷Solplex,重439g,僅輕了156g。

Zpacks Solplex

順便和國產單人帳篷比較一下,三峰的蒼穹1大小和結構和Solplex差不多,由於不是粗苯面料,重650g,多出了211g,將近50%。

三峰蒼穹1

我個人對單人帳篷不是很感冒,寧願背通風更好的雙人帳篷,但是孩子大了三個人擠不下Duplex的時候,還是得備個,不過,我也許會選擇一個bivy或吊床。

Bivy(也看到拼為bivvy或bivi的),國內翻為睡袋套或臨時帳篷、小帳篷,但好像沒什麼廠家生產。Bivy也有多種類型,有的實在就是個睡袋套,頭部拉起來,面部加一個蚊帳,額,我對舒適的要求雖然不高,但也還不到這個地步。

Sierra Designs Backcountry Bivy,400g,140美刀。

Chinook Summit Bivy,920g,125美刀。

Outdoor Research Alpine Bivy,907g,250美刀。

Aqua Quest Hooped Bivy,1.1kg,119美刀。

Bivy的優勢是價格便宜(和單人帳篷比)、結構簡單、搭建快、佔地小、保暖好(有的夏季用時可以乾脆不帶睡袋,蓋個小羽絨甚至救生毯就完了),可以最大限度接觸大自然;缺點是空間小(很明顯),如果沒有用帳篷的同伴,鞋、登山杖,乃至爐具、背包等只能露天了,所以用bivy的人往往要帶一塊天幕防雨,結果是並沒有減輕多少重量。另外,相比帳篷,bivy的通風比較差,拉上鏈夜間容易結露。

可惜幾家用粗苯的廠家目前都沒有bivy上架,以上這四類bivy中,我個人最欣賞第四類,視野最廣,進出也比較方便,但是分量卻是最重的,減去地釘也要大約1公斤重,是Solplex的兩倍強。還好還能再等一兩年,看看有沒有粗苯的再說。

吊床(Hammock)這幾年在背包族中越來越火,單人的三季徒步吊床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首先吊床離開地面,防潮墊就被節省掉了,而木乃伊睡袋的底部也能更好利用;其次吊床+天幕的用料也少於普通單人帳篷,用的地釘也更少(甚至不用),進一步降低了負重。至於是否舒適就取決於你自己了,有的人不喜歡彎著身睡那也沒辦法。吊床的缺點是對環境要求較高——得有樹綁吊繩,不免要「淪落」到營地的外圈;對個人技術要求也高——得會綁吊繩,沒得半夜突然落地;另外,比bivy更不能裝載,除了休息要用的睡袋、手機、頭燈之類外,所有的裝備一律外置!

Hennessy Hammock Hyperlite Asym Zip,1025g,280美刀。

Naturehike雲風超輕單人吊帳,1488g,天貓旗艦店598元。

五、地釘(stakes / pegs)

地釘種類繁多,材質上分塑料、鋼、鋁、鈦、碳等,形狀上分彎頭、平頂、Y梁、V梁、針型、鏟型等,用途分軟地、硬土、岩石、沙灘、泥雪等,還要適應大小不同的各種帳篷。出行前,可以根據帳篷、路線、天氣等因素混拼。單關於這個題目就能寫一大篇,我沒這方面更專業的研究,僅推薦幾款我自己喜歡的地釘。

MSR Groundhog和MSR Mini-Groundhog

這兩款Y梁(三棱)地釘除了大小外,長得一模一樣,就用一張圖展示了。別看是鋁合金的,這哥倆兒算是超輕地釘老祖宗了,分別僅重13g和10g,長190mm和152mm。採用的是7075鋁合金,相比目前國產的山寨普遍使用的7001和7009等,強度和耐腐蝕性都要好的多。大約3美刀和2.5美刀一隻,亞馬遜上有6隻套裝賣。Groundhog是我的主打地釘。

Keith Ti1202

Keith是一家專門做鈦金屬產品的香港公司,也算國貨吧,很多產品都可圈可點。這款鈦合金地釘長165mm,重15g,強度好不易彎,抓地也不錯。天貓旗艦店33元一隻。

MSR Carbon-Core

當你要紮營在硬土上,需要把地釘砸入時,就需要這種「釘型釘」了。內管是碳纖維,外包鋁合金,這款「碳心」地釘不僅超輕——6g,強度也好,相當耐用,長152mm。4隻一套在亞馬遜上賣28到35美刀。不要用石頭直接砸,以免損壞橡膠頭。

Keith Ti1203

這種「針型釘」適用於石塊較多的地面,你可以用石頭使勁把它砸下去。長155mm,直徑6.5mm,重8.5g,Keith官網賣24元一隻。

Zpacks Duplex需要8隻地釘,如果對營地狀況不熟悉,我一般會帶6隻Groundhog,2隻Mini-Groundhog,1隻V梁(備用,還可以用來挖便坑),2隻碳心,2隻針型,加上一個Zpacks地釘袋,總重145g。地釘是用在地上的,不需要非得用同樣的,完全可以混搭。

六、登山杖(Trekking poles)

登山杖有兩種鎖,內鎖(inner lock)靠膨脹漲栓,外鎖(outer lock)靠鎖扣鎖死杖管,和三腳架的原理一樣。一般認為,傳統的內鎖更美觀,外鎖則更快捷準確。多數老驢偏愛外鎖,尤其是走山路時,可以隨時根據路況、坡度調整杖的長短,內鎖就沒那麼方便了。

登山杖的材質則主要分為碳素和鋁合金兩種(Leki有鈦的,只是耳聞,沒見過有人用)。碳素的較輕但脆而易折,用起來需要有點兒經驗和技巧;鋁合金的較重,但只會彎不會斷。鑒於我用帳篷需要登山杖支撐,我一直用鋁合金的。有的人認為輕量化或超輕徒步就必須用碳素杖,我覺得登山杖多數時間拿在手裡、綁在腕上,差個幾十一百克沒多大關係。

幾家天貓旗艦店三節外鎖登山杖(一對/兩隻)的對比

  • 黑鑽碳素杖(112192)| 475g | 1273元
  • 黑鑽鋁合金杖(112154)| 489g | 848元
  • MBC7075鋁合金杖 | 504g | 190元
  • 挪客7075鋁合金杖 | 540g | 140元
  • 北山狼7075鋁合金杖 | 540g | 138元
  • 匡途7075鋁合金杖 | 570g | 136元

總體說,國產品牌和國際大牌相比,質量和細節都有差距,但是性價比沒邊兒了。國產貨我也不可能每樣都用,難以互相比較。我現在用的一對挪客ST03,和兒子的兒童款ST01一起買的,還沒怎麼用。

  • 挪客6061鋁合金杖(兒童款) | 390g | 78元

想用碳素杖的自然首選國際大牌美國黑鑽(Black Diamond)和德國Leki,國內名牌魯濱遜(官網似乎幾年沒更新了,還是鏈接到天貓旗艦店吧)16年冬季推出了幾款仿軟木(EVA)手柄碳合金杖,可以考慮。我自己最關注的是黑鑽的Trail Ergo Cork Trekking Poles,微斜的軟木手柄,第一節鋁合金,第二、三節碳素,一對520g,120美刀。

具體怎麼挑選、使用登山杖,參考知乎《登山杖應該怎麼挑選》,我就不說了,這裡附帶一個小貼士:戶外活動經常會用到膠帶,但你既不需要也不方便帶上一大卷,可以在登山杖上纏上一小卷。一個附加的好處是,纏了膠帶後兩根杖就很容易區分了,可以每天換著手使,兩根杖的損耗可以最大限度保持一致。我是一根纏黑膠帶,一根纏銀膠帶。不過換著手使只適用於不分左右手的手杖。

喜歡自拍的驢友可以看看悠景登山杖專用自拍手機架,6元,50g,沒試過,本人對自拍不感冒。想要高大上的可以試試StickPic,17美刀,某寶代購要220元。碳素桿用戶謹用。

黑鑽、Leki、魯濱遜和MBC等都有手柄可安裝雲台的碳素杖,可以將登山杖快速轉為獨腳架,喜歡攝影的驢友可以考慮。

七、枕頭(Pillow)

一個合適你的枕頭能提高你的睡眠質量,保證第二天精力充沛,但是哪種枕頭適合你沒別人能替你解答,只能自己去試。

最常見的方式是利用壓縮入袋的保暖衣枕在脖子下。缺點是小,而且夜間出入帳篷又多了一重卷枕頭的工序。

要麼使用充氣枕,如這款Sea to Summit Aeros Premium,僅重79g,42×30×13cm,三夫戶外旗艦店售202元。迪卡儂的Quechua充氣枕雖然也僅有80g,但體積只有Aeros的60%,倒是便宜的緊,只要20元;而挪客的方形充氣枕,85g,44×27cm(沒高度),只要10元!

第三種方式是用一個快乾袋枕頭(Pillow dry bag),Zpacks和HMG都提供有一面羊絨的快乾袋。

Zpacks枕頭快乾袋,中+號,57g,35美刀

HMG大號快乾袋枕頭,40g,45美刀

Zpacks的快乾袋枕頭用魔術帶(velcro)封口,而HMG用的是拉鏈(zipper),相較自然是HMG的更美觀方便些。只要在裡面放些衣物把它撐起來,就是一個不錯的枕頭。

我自己用的HMG,老婆孩子則用充氣枕,青菜蘿蔔各有所愛。

八、衣物

首先,不管春夏秋冬,一件輕薄帶帽羽絨衣是必備的。北方夏夜野外也挺涼的,羽絨衣是安全網。而冬季也可以把它穿在滑雪服裡面。

喜歡鳥牌的驢友們可選擇Cerium LT Hoody,蓬鬆度850,中碼305g左右,450加拿大刀,天貓旗艦店賣5200元。

而超輕的選擇是mont-bell EX Light Down Anorak,蓬鬆度900,177g,270美刀。

Patagonia Micro Puff Hoody,264g,Patagonia網店299美刀。

找便宜的可選REI Co-op Down Hoodie,蓬鬆度650,大約340g,120美刀。

國產品牌中凱樂石(Kailas)和奧索卡(Ozark)的超輕羽絨衣看上去都還可以,但也都要1500元以上了。

擋風衣(Windbreaker/Windshell)我只有一款介紹,mont-bell Tachyon風衣,這款既擋風也擋水的產品僅重45g!99美刀,非常值!mont-bell有配套的Tachyon擋風褲,53g,99美刀。

三季徒步可以備兩套內衣褲,一套用於徒步,一套用於睡覺。徒步內褲可以選擇快乾的銀離子抗菌褲;上衣則要排汗透氣快乾,根據季節、天氣選擇長袖或短袖。睡眠的內衣褲則只要舒適合體就好。紮好帳篷後可以找機會把內衣褲換了,用繩子把徒步用的一套晾起來(帳篷內外都可以)。如果是多日的線路,可以備兩套睡眠用的內衣褲,條件允許的時候可以洗一套穿一套。

同樣,襪子也應該分開,行進時穿速乾的戶外運動襪子,休息時可以穿一雙保暖的襪子,如羊毛襪。汗腳的人要多備一雙兩雙,夜間休息時和內衣一起晾。

防止腳趾起泡最好的方式是穿五趾襪,Injinji天貓旗艦店裡可以找到這款登山襪,COOLMAX面料,120元一雙。

另一個方式是在普通登山襪里再穿一層襯襪(Liner socks),比如Wigwam COOLMAX Liner Socks,亞馬遜賣8美刀一雙,天貓國際要260元。

夏季褲子女生可以學張諾婭,穿運動襪褲和短褲即可,男士可選擇可拆卸褲管的彈力運動快乾褲。早春和晚秋在外面穿上擋風衣褲就行了。

三季徒步帶一雙無指手套即可。

Buff是一定要帶的,用法看上面張諾婭的介紹。

最好穿上護膝

帽子盡量戴棒球帽。

除了羽絨衣和擋風衣,我覺得其他衣物都屬於消耗品,沒必要選高檔品牌。我這個人也比較糙,名牌穿在身上感覺不出來有什麼區別,尤其是重量上差的那幾克甚或十幾克。

九、雨具

輕量化講求一物多用,早春晚秋的時候,我會把檔風衣褲放在家,風大需要時就穿雨衣雨褲,反正也必須帶。

看了這張圖就知道為什麼要戴棒球帽了,能有效的把雨衣帽沿撐起來,既擋雨又不遮擋視線,戴眼鏡的人都知道的。

Outdoor Research Helium II雨衣,大號180g,159美刀;Helium雨褲,160g,119美刀。

Outdoor Research的這兩款產品是很多美國老驢的必備,甚至平時出門也塞在包里。

mont-bell Versalite雨衣,腋下有通風拉鏈,189g,169美刀;Versalite雨褲,103g,99美刀。

Marmot Essence雨衣,179g,140美刀;Essence雨褲,162g,91美刀。

Marmot Essence和上面兩款最大的不同就是面料更接近普通的夾克衣,另外,腋下有透氣口,雙手舉高就能打開,所以三款中Essence的透氣是最好的。

現在給我選的話,就會選Marmot Essence了。

早春晚秋出行,或是路線夜晚溫度較低,或是營地海拔較高,冷的時候可以把雨衣(甚至雨褲)套在外面擋風。

盛夏時則可以考慮帶一件雨披,不是那種210T滌塔夫格子面料的(那東東沉的緊,大約300g),或是15D塗硅尼龍面料的(也不輕,大約200g),而是粗苯的!

Zpacks Rain Poncho,雨披、地席兩用,144g,175美刀。一下減少了近60%的雨具負重!

九?一 更輕的方案

如果你不打算為暴雨做預案,還有更輕的方案。mont-bell Tachyon的面料防水性也不錯,它還有個帶頭套的大哥,mont-bell Tachyon Anorak,55g,也是99美刀,套頭式。

Anorak加上Tachyon擋風褲,總重才108克,只要不是大雨、暴雨,三季徒步使這套也足夠了。

十、鞋

很多美國老驢,包括上面張諾婭,都傾向使用越野跑鞋(Trail runners),越野跑鞋確實有很多好處,輕便、靈活、舒適、便宜,綁上Dirty Girl Gaiters可以防止沙石、枝葉落入,而且不怕濕——只要不是冬季、雪地,走著走著自己就幹了!

但是前提是路麵條件要比較好,地表土壤比較厚,在中國北方就不一定合適了。北方植被薄,山野路徑往往堆滿了碎石,越野跑鞋難以發揮所長,硌腳也容易崴腳,所以還是中幫的登山鞋更合適。南方情況要好很多,可以用越野跑鞋。

鞋這個東西最重要是要合腳,其次是要合路,和其他裝備一樣,你可以一款鞋走遍天下,不過那更多的是找罪受。至於品牌、款式、大小、顏色,這是個比衣物更私人的事兒,我覺得還是自己伸腳試試最好。

給你的中幫登山鞋配一對營地鞋(Campground shoes)是個好主意(當然,這也增加了負重),第一可以釋放雙腳,通通風透透氣;第二進出帳篷免去了系鞋帶的麻煩;第三,多數營地鞋要麼防水要麼速干,方便你在水源附近活動。營地鞋也分兩大種,一種是類鞋型的,如下面這款Vivobarefoot Ultra 3男式,一雙大約380g上下,80英鎊!

或者這款CIOR Barefoot Quick-Dry Aqua Shoes,聚酯材料,亞馬遜賣18美刀。

鞋的重量根據尺寸大小差別比較大,如要購買可以先和賣家聯繫詢問。

另一種是類襪型,如下面這款Skinners,一雙160g左右,50英鎊!

都太他母親貴了,可以試試國產品牌里諾詩蘭(Northland)的皮膚鞋,180-200g一雙,天貓228元。

十一、爐具、炊具和餐具

是否冷食取決於自己,省去了爐頭和燃料的重量,但加重了腸胃的負擔,當然,真有必要時可以點篝火,但一定要注意安全!注意森林防火!

我自己是不會冷食的,我對速度沒那麼高要求,對吃卻不大隨意,而且熱食有助於睡眠和補充體力,早起在野外沖杯熱咖啡再收拾出發,實在是很愜意。

戶外燃料主要分長氣罐、扁氣罐、酒精和木柴。長氣罐就不說了,菜鳥也知道那算不上戶外產品;柴灶也不說了,輕量化你還背柴灶?

相比之下,扁氣罐火力較強,沸水時間快;酒精爐火力較弱,但燃料用的時間較長,所以同一條路線,起始重量差不很多。但是,氣罐用完了,還有個空罐,固體酒精用完了,嗯,就完了,只剩下包裝袋,所以整體說,酒精爐仍舊更輕。

但酒精爐對環境的要求高,火力弱,適合文火慢煮,扁氣罐則能適應大多數天氣,不累心,是更普遍的選擇。

扁氣罐要使用爐頭(Canister stove),走輕量化的路線就只能選擇鈦制爐頭了——同款的不鏽鋼爐頭要重50%左右。

當前大多數老驢輕量化的首選爐頭是BRS-3000T,25g,天貓專賣店最低99元。

而設計、大小几乎一模一樣的火楓黃蜂FMS-300T,則重45g,天貓旗艦店224元。

相比之下,國際名牌MSR的Pocket Rocket 2,重73g,45美刀,天貓專營店賣567元。

這幾款爐頭火焰都相對集中,想要火焰面更廣,鍋底受熱更均勻(利於烹飪)的童鞋們可以考慮火楓FMS-116T,鈦合金,48g,天貓旗艦店賣171元,沒有收納袋,只有個收納盒,總共90g。

火楓116T鈦爐頭

國產的鈦價廉物美、享譽全球,火楓和Keith的鍋,絕不比國際名牌如Snow Peak之類的差,有的甚至更強。我的主打鍋是火楓雪鈦貳,170g,天貓旗艦店賣469元。一個0.9L的鍋,正好放下一個G2氣罐,用來燒水、下面、火鍋,一個小平底鍋,可以用來煎雞蛋!有一個缺點是下鍋的手柄沒做成水杯式,不方便直接飲用。

火楓雪鈦貳鈦鍋

多人出行時我會考慮增加一個Keith多功能鍋,256g;不輕,天貓旗艦店569元,不便宜。但是,這個鍋或許可以滿足我野外蒸飯、蒸菜、蒸饅頭的夢想。目前還沒試,想先看看老驢們的評價怎麼樣再說。

Keith多功能煮飯器

單人出行時不需要那麼多花哨,帶一個有蓋的鈦水杯就可以了,Keith Ti3208正好能滿足這個需求,650ml,剛剛裝下一個G3氣罐,80g+20g,天貓旗艦店249元。收納的時候用根寬皮筋綁上就完了。

Keith有蓋水杯650ml

跟Keith的天貓客服溝通後,居然說裝不下G3的小氣罐。不過,也可以選擇650ML的千橡樹有蓋水杯(POT-650-L),更輕,連蓋才80g,天貓上大約220。

千橡樹有蓋水杯650ml

餐具一人一把摺疊叉勺一雙筷子即可,品牌材料不重要,省不了幾克。我的火楓鈦叉勺17.9g(天貓價39元),空心不鏽鋼筷子15.8g,都是贈品;Keith的摺疊叉勺17.5g,39元;純鈦筷子14.5g,59元。重申一下,不鼓勵一次性餐具。

提一下,別凈顧著吃,還要帶洗碗海綿和洗碗液,可以DIY,我見過有人將海綿剪成橡皮那麼大小的用,把洗碗液倒進空的凈手液瓶里用。願意的話可以帶一塊超細纖維布擦碗,同時包氣罐,免得刮花鈦鍋內壁,我用了一塊大號眼鏡布,呵呵。

我不用酒精爐(Alchohal stove),不熟悉,不過,這款攬勝純鈦酒精爐看上去挺靠譜的,連鈦制支撐架47+26=73g,178元。這個合適配Keith的水杯,有時間要好好試試。

十二、濾水器(Water filter)

野外看似清澈的水往往含有肉眼看不到的有害物質,所以濾水必不可少。最簡單的辦法是把水燒開,得等;其次是用戶外凈水片(二氧化氯泡騰片),可能會有氯味;個人認為最好的方式還是濾水器。

Sawyer Mini是最主流的超輕濾水器了,號稱能為378,541L(100,000加侖)水除去99.99999%的細菌和99.9999%的原生蟲。用的方式很多,可以用水袋往水瓶里擠水,對著嘴往裡擠,急了可以趴在水邊直接吸著喝。Mini的缺點是出水較慢;水袋口比較小,取水也有點兒慢;水袋久了會老化,擠壓時有開裂的危險。20美刀,淘寶上大約160元。

Katadyn BeFree榮獲了2017年ISPO戶外部金獎,這個僅重59g的水瓶,可以除去99.9999%的細菌和99.99%的原生蟲。雖然「僅」能濾水1000L,但是那意味著如果每天濾5L,可以濾水200天,足夠了。而且,BeFree出水比Mini要快很多,尤其是當濾嘴比較新的時候。BeFree的進水口也比較大,取水也很方便。40美刀,淘寶代購350元。

MSR TrailShot Pocket-Sized Water Filter號稱可以除去99.9999%的細菌,99.9%的原生蟲和微粒,能在1分鐘內處理出1L的凈水。總重142g,既適單身出行的背包族,更適合越野跑步或山地車比賽。專業評估雖然一致很好,網友的評價卻有些兩極化,很明顯,作為2017年的新品,MSR在品控上尚未做到位,異味等各種各樣的毛病不時被網友們吐槽。50美刀,天貓專營店售584元。

十三、儲水

大多數的徒步背包都內置水倉和水囊掛鉤,用於安置飲水袋(Hydration Bladder)。但是據我觀察,徒步用飲水袋的人真的很少。

  1. 水袋掛在背包的內側,緊靠後背,很難確定還有多少剩餘。
  2. 水囊加飲水管的的重量未必比水瓶輕,有可能更重。
  3. 在水源地凈水、蓄水相對較麻煩。
  4. 行進途中彎腰下蹲時,飲水嘴容易接觸到地面而被污染。
  5. 想在水中加任何添加劑都極不方便。
  6. 清洗、收藏水袋也挺麻煩的。

飲水袋更適于越野跑和山地車比賽用。

Nelgene 1L (32oz)

很多老驢對Nelgene的水壺情有獨鍾,這玩意兒禁摔,口大容易接水,還帶著刻度——所以人家幾十年沒改設計呢。不過,最近幾年美國老驢們基本轉向了使用SmartWater的水瓶。SmartWater是可口可樂旗下公司的一款高端蒸餾水,水質好,而且水瓶輕(相對Nelgene而言)而結實,非常適合戶外活動。700ml瓶還配有噴嘴,但是完全可以擰在其他SmartWater瓶口,而且你還可以把Sawyer Mini的入水口直接插入這個噴嘴,也可以把Mini直接擰在瓶口。在美國超市和加油站都能買到,可惜,還沒進入中國!

我自己一般帶兩瓶1L依雲(Evian)裝B、一瓶570ml的Alkaqua(愛誇),需要的話把Katadyn BeFree也灌滿水的。Alkaqua瓶長得很像SmartWater,也很結實,掛在胸口,喝完了從大瓶和BeFree里灌進來,這樣雖然麻煩,但是不會污染水瓶口,還可以給同伴加水。如果離水源地較遠,我就帶兩個1.5L的農夫山泉瓶。

十四、電子用品

我對所有必備的電子產品有兩個統一要求:

  1. 必須能用充電寶充電——這樣就不需要攜帶備用的電池。
  2. 必須能用標準USB介面(MicroUSB)充電——這樣就不需要攜帶更多的數據線了。
  • 手機、耳機不能離身,出發前用戶外APP規劃好路線,路上拍照、錄像、日記等等都離不開。
  • 充電寶大約每5000mAh一個檔,其中5000mAh、10000mAh和20000mAh最常見了,驢友需要根據線路的長短和自己攜帶的電子產品提前規劃。Anker充電寶是歐美驢友的必備,可惜這家深圳公司幾乎不做內銷,出名的產品國內市場一件沒有。我自己用兩塊第一代的小米充電寶,兩日一晚帶5000mAh的,兩晚以上則帶16000mAh的。長途穿越時,要帶一塊太陽能充電板給充電寶充電。
  • 充電一般在晚上睡眠時,用一根15cm的數據線即可。如果有不同介面的設備,如Lightning和MicroUSB,再帶一根15cm的數據線和一個轉換頭。
  • 我選了很久才定下這款Naturehike的多功能頭燈,首先它通過MicroUSB充電,其次它可以做頭燈,也可以夾在衣服上,還能掛起來做帳篷燈。雖然不是很亮(高亮150流明,25m),但是我基本不走夜路,在營地用足夠了。缺點是沒有紅燈。67g,天貓旗艦店賣69元。

  • 超輕戶外手電筒,杰特朗Mini Ti,連電池僅重20.6g,可以通過MicroUSB充電,還有個雙向夾子可以夾在棒球帽帽檐下做頭燈使。高亮130流明,最大射程59m。天貓專營店賣159元。單人出行的話至少要帶兩個照明設備,夜間出帳篷後亮一個在帳篷里。

  • 手錶,一塊戶外腕錶方便你查時間,尤其是手上掛著登山杖的時候。你可以選擇幾千元的佳明(Garmin)、頌拓(Suunto)或卡西歐(Casio),也可以選擇幾百元的智能手環如小米、華為等。
  • 長途穿越最好還是帶上對講機,能符合我MicroUSB充電的手台目前還比較少,最出名的可能是這款米家對講機。說實話,我並不滿意,首先200g對於輕量化而言有些太重了;其次造型過分「小米式」,缺乏戶外產品應有的防摔防剮蹭的設計;第三,居然不含背夾,要單獨買。另外,功率似乎也不夠高,很多人反饋只能達到1km左右。目前還在觀望中,想看看第二代怎麼樣。不算在基重內。

  • 長途穿越一定要帶上GPS,尤其是帶北斗通訊的GPS系統。目前沒有好的推薦,看看大家有沒有。不過,也不算在基重內。

十五、零碎

  • 有一個坐墊(Seat pad)你不用直接坐在石上、地上;豎起來可以給爐具擋風,免去攜帶沉重的鋁合金擋風板(大約200g);點篝火時開可以用來扇風。部分老驢甚至選擇短些的防潮墊而在睡覺時把坐墊鋪在腳下。美國老驢常見的選擇是Therm-a-Rest Z Seat,60g,15美刀。和國產幾元十幾元的四折坐墊最大的不同是六折更方便收納,一面貼了銀膜,而且鋪開後更厚。

  • 速乾麵巾:這沒什麼好說的了吧,擦汗用。
  • 瑞士軍刀(Swiss Army Knife),普通的帶剪刀、啟子的就好,不要攜帶那些沉重的多功能工具。
  • 救生哨(Safety Whistle),幾塊錢金屬救生哨很好。不過,願意費點勁的人可以在某寶上買2元錢的背包卡扣救生哨,替換現有背包的胸帶卡扣,這樣就少帶一件東西,省點心。
  • 指北針(Compass),能帶就帶,不要小玩具(沒用),不要軍隊式(太沉),放一個在腰包里安心。

  • 驅蚊液(Bug spray)和防晒霜(Sun screen),小瓶就好。
  • 繩子(Ropes):除了晾衣服外,經常能用到。

十六、急救包(First Aid Kit)

不要用網上那些十幾件的套裝急救包,第一用不上那麼多零碎,第二包本身就很沉(我買的一個30.4g)。超市買些帶雙重鎖道的小號塑料密封袋(Ziploc)來裝,不僅防水、輕便(3-6g),而且一眼就知道裡面裝了哪些東西。

  • 酒精紙創可貼是必備的,周末出行一樣帶6片就可以了。
  • 願意帶碘伏片也可以帶2-4片。
  • 感冒藥如泰諾(Tylenol)、止痛藥如布洛芬(Ibuprofen)、腹瀉藥如枯草二聯菌或易蒙停(Imodium)。藥片不要從包裝板上取出來放在塑料小葯袋裡,而用剪刀把包裝板剪斷就好。願意的話,找張標籤紙,寫上藥名和過期時間,貼在密封袋內壁上。
  • 帶上一尺左右醫用膠帶(Leukotape P),治水泡比Moleskin更好,還可以替代創可貼。可以卷一些在一隻筆或小空心管上,或者自製成創可貼。
  • 帳篷、氣袋、背包等的修補工具,可以帶一盒牙線,比普通的修補線要結實的多。也算是急救用品吧。
  • 其他需要帶的葯,如過敏葯、暈車藥、蛇葯等。

十七、洗漱用品

再用一個小號的密封袋裝牙刷牙膏。牙刷和牙膏都選輕量旅行裝的,我們現在用的是從迪士尼酒店帶回來的牙刷。在網上見過有牛人為了輕裝把牙刷桿鋸斷用的,大概能減3-5克。

女生盡量少帶化妝用品,減輕自己的負重,帶一小瓶中意的洗面乳之類就好了。

十八、衛生用品

衛生用品屬於消耗品了,雖然很多人把這些也算在基重里,但根據路線時間的長短,還是有些變化的。

  • 洗手液(Hand sanitizer),大約每5-7天用一小瓶。放在腰包、褲兜里。需要多帶第二、三瓶的話,先放在洗漱袋裡。
  • 干紙巾,這個看自己了。放在腰包、背包側袋等容易拿取的地方。
  • 濕紙巾,這個就沒法環保了,只好用獨立包裝的。我按一天三餐用三張算,當天用的跟洗手液放在一起,剩餘的放在洗漱袋裡。
  • 手紙不要拿整卷,夠全程用就好,用小號密封袋包好了放在背包外兜里,方便拿。
  • 女生要帶女生要帶的衛生用品。
  • 小號垃圾袋。不僅用來裝垃圾,還有很多其他用途,裝臟衣服、擋雨、接露水等等。

十九、腐敗用品

依照上面介紹的裝備清單,4公斤的基重是完全能達到了,加上2.6公斤水,一滿罐G2氣(378g),充電寶(小米1代16000mAh,344g)和衛生用品,這時背包達到7.5公斤左右了,加上約每天0.8公斤左右食物,3日徒步10公斤負重完全是可能的。

遠路沒輕擔,但是在可能的範圍內可以量力而行,帶一些能讓自己的旅途更舒適或更有趣的裝備。

  • iPad mini:當夜幕降臨,頭頂星空,取出iPad mini,打開星圖APP,跟孩子講一會兒天文學知識,生活至此圓滿。不過,我帶兒子徒步時,iPad mini他自己背。
  • Kindle:當夜幕降臨,頭頂星空,孩子睡著,拿出Kindle Paperwhite看一會兒書,那感覺無法描述。
  • GoPro手機雲台:網紅必備。
  • 攝影包:攝影愛好者必備,DSLR自選。

  • 藍牙音箱:無論是在路上還是在營地,聽聽音樂都是很好的享受。有必要時還能當擴音器使。JBL Clip 2,IPX7,184g,天貓旗艦店499元。

漫步者M100,IP54,210g,天貓旗艦店售199。

  • 燒烤架、調料、香料
  1. 在營地用石塊圍一個小圈,拾點乾柴點一起火來。
  2. 取出下面這款燒烤架(某寶200元,440g),裝好後架在火上。
  3. 取出牛排、肉腸、玉米、紅薯之類放在架上。
  4. 取出幾個10ml小瓶裝的調料和香料,悠然在架上灑些。
  5. 吸引周邊無數眼球(注意別被煙嗆了,呵呵)。

  • 啤酒:不用多說為什麼,反正也帶不了幾瓶。紮營後在水源邊(小溪、小河)想辦法卡在水裡,讓流水降低溫度,過半小時等它安靜冷卻了,拿出來「啊~」一口。
  • 咖啡壺:清晨,當營地里其他人正在煮水沖速溶咖啡時,你好整以暇地取出Snow Peak Titanium French Press,美美地壓出一壺濃濃的法式咖啡,引來周邊的羨慕嫉妒恨。200g,56美刀。

二十、用不上的常見裝備

  • 背包防水罩(Pack cover):我推薦的粗苯背包都是完全防水的,如果仍有顧慮,不如用結實的餐館垃圾袋(Trash compactor bags)或背包內袋(Pack liner)把帳篷、睡袋、換洗衣物等物包好放在包底,輕便、安全,又進一步整理了裝備。

  • 多功能雨披(Rain poncho):用不上,小雨不如用雨衣雨褲,大雨不如停下躲雨。當天幕地席都太小,雞肋。

  • 水袋(Bladder):上面解釋過了,徒步沒必要。

  • 急救包(First Aid Kit):已經說了,用塑封袋。

  • 便鏟(Trowel):很多美國驢友都攜帶一把便鏟,用於挖便坑。唉,很多中國老驢連這個習慣也沒有。不過,挖便坑不需要一定用便鏟,登山杖加一根地釘足夠了。幾個小提示:
  1. 便坑應挖在距離營地邊緣和水源地至少90m以外,距離路徑10m外。選擇地勢高、無落石等風險的安全地點。
  2. 盡量在白天解決問題,夜間大便應找個同伴,以免迷路。
  3. 間歇咳嗽一兩聲,既告訴他人你的位置,同時也能嚇走可能出現的野獸。
  4. 手紙能自然降解,不過,我知道有老驢寧願把用過的手紙燒在便坑裡。都可以的,但是燃紙一定要確定燃盡。
  5. 事必把便坑用周邊的土蓋上,並作出明顯標記(我吃過這虧!)。我不提倡那些不挖坑就大便,也不掩蓋,美其名曰「遇險還能幫助尋人」,講點兒真的好不。

  • 氣罐支架(Canister stand):氣罐支架在使用大一些的鍋或其他炊具時,能起到穩固的作用,不過,既然輕量化了,也不會帶這樣的炊具,支架也就起不到什麼作用了。

  • 擋風板(Foldable windshield):大約200g你90%用不上的東西,需要的時候,總能找到方法擋風——把坐墊豎起來也可以了。或者用鋁箔自製。

  • 摺疊碗(Foldable bowl):真的嗎?就為吃泡麵方便點兒,多背這300g?

  • 洗漱袋(Hygiene bag):牙刷、牙膏,頂多加上洗面乳,輕量化出行還要帶什麼其他洗漱用品嗎?

  • 葯倉(Pill box):要防水把葯留在板上,放在塑封袋裡,然後放在背包里。如果你真的需要有這麼一款隨手就能取葯的裝備,還是多在家養養吧。

  • 電池營地燈(Battery-powered camp light):本身營地燈的意義就不大,這種用電池的就更沒用了,沉還不能當充電寶使,堅決繞行。

  • 戰術刀野營斧工兵鏟:一樣比一樣重,除了裝B嚇人,沒半點兒用。

  • 馬扎(Camp stool):真有老驢寧願背兩、三百克的馬扎而不願用幾十克的泡沫坐墊的,確實是更舒服,只能說不是我的菜了。


正好看到另一個問題,裡面的有答主回答的不錯,我搬過來,其餘內容大家自己去找吧為什麼最輕的中級車居然是美系的? - 汽車剛翻閱了一下邁銳寶XL的資料,看到這款車廣泛採用了車身結構優化的手段實現輕量化,這個跟我熟悉的戶外裝備很像,這幾年在材料並沒有革命性進步的情況下,眾多的品牌也在通過結構優化來實現輕量化。 輕量化是戶外裝備一個重要進化過程,戶外界有句俗話:「裝備上輕一百克,那麼你需要多花費一千塊」,讓自身裝備更輕一點兒,自己的負重少一點兒,那麼也就意味著你可以走得更遠一點兒,這跟車身減重也是一個道理。 但減輕重量並不意味著降低裝備的性能和耐久性,而是通過結構設計和材料提升達到重量、性能、耐用的平衡。

比如著名防潮墊品牌Therm-A-rest所推出廣受人民群眾好評的Z-Lite,我們俗稱「蛋槽」的防潮墊,其創新性的採用了類似「蛋槽」的凹凸結構,在同樣的重量下從結構上增加了防潮墊的厚度,從而提升了舒適度和隔寒性。

同時由於這種結構可交替重疊,也可讓此款防潮墊不用像通常防潮墊一樣捲起收納而是摺疊收納,這樣也使這款防潮墊不僅擁有極高的舒適度和極輕的重量,同時擁有非充氣類防潮墊中較小的收納體積,所以贏得很多戶外裝備控的青睞。

再舉一個背包的例子,也許更容易理解。我們知道背包與人體有肩帶、背墊、腰帶等幾個接觸部分,而在高強度的戶外活動中,這三個部分的舒適性和透氣性尤為重要。

而通常我們的背包都採用密布多層網眼的透氣網布去解決這一問題,但在戶外高強度的運動中,背包腰背部的透氣排汗性能明顯不能與出汗速度相抗衡,所以很多背包我們在登山和徒步過程中都感覺背部和肩部很難受。

始祖鳥如今的一些新的重裝背包我認為還是比較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其採用仿生結構,背部的形狀猶如人體的肩胛骨,這樣保證人體背部的突出位置與背包仍然有很好的依託,但同時其他位置不與人體接觸,形成一個天然的透氣排汗層。這可以說是利用良好的結構設計,既達到減重的目的,又提升性能的一個絕佳的例子。

當然我們還可以看到,boreas北風之神這個品牌更進一步,在背包的肩帶和腰墊處使用EVA鏤空泡沫替代傳統網布,將重量進一步降低,而透氣性更加優良。 說到鏤空減重這種方法,不得不說下我經常攜帶的Leatherman skeletool萊澤曼少俠工具刀,一看到這款刀的外觀最大的印象就是不僅刀柄甚至刀身都大量的鑽孔來減輕重量,但由於此刀的用途並非像生存刀一樣需要各種極限的工作用途,所以減重並不會讓堅固性受到影響,而重量的減輕是我最終選擇少俠作為日常隨身工具刀的重要原因。


我以前都是選擇一把小刀作為日常口袋刀攜帶,但接觸少俠以後發現少俠的重量僅相當於一把小刀,但除了切割的本職功能以外,其還具有開啤酒、尖嘴鉗、螺絲刀、撬棒等更多的實用功能,然而重量卻與一把小刀相當,別在褲袋內並不會像Leatherman家族其他摺疊工具一樣會有較大的負重感,因此skeletool就自此取代了我一直以來所習慣攜帶的各類小刀。而我所喜歡的黑少俠skeletool CX更將刀柄處的工具槽切片由白少俠的鋁材料替換為碳纖維,從而將重量減輕了幾克,所以我更換了白少俠選擇了黑少俠,這就是一名輕(Zhuang)量(b)化(fan)裝備控的個人修養。


沒人邀,但是由於最近正在進行裝備輕量化,還是想把經驗分享一下。
戶外經驗6年,由於實在是沒錢,從畢業以後掙了錢才開始有點裝備,此前全都是一日線路。剛開始買裝備的時候其實什麼也不懂,慢慢一點點嘗試摸索。實驗裝備的過程中,我都是以2-3天的短徒步路線為主。目前為止還沒有走過長線。故以下的經驗均為短線經驗。
以我對裝備的理解,討論輕量化的基礎是露營3大件:帳篷、睡袋、防潮墊。討論的過程中而,所謂輕量化與UL(Ultra Light)是有很大區別的,必須進行區分。UL是一個一步到位的結果,或者說你每一件裝備都得是輕量化的。體現在花費上整整相差一個數量級。UL的標準隨著新技術新材料的不斷發展,實際也在逐漸提高。露營三大件的帳篷、睡袋、防潮墊都有硬門檻。一般來說三季單人帳篷重量不超過1kg,三季雙人帳不超過1.5kg是一個死門檻。睡袋幾乎限定於羽絨,重量根據適應溫度不同而不同,但基本都遵循700以上蓬鬆度,總重不超過充絨量2倍為限。防潮墊則幾乎是TAR的XLite為標杆。因此以單人為例,三大件總重不超過2.5kg(以500g充絨羽絨睡袋為計算基準)。這個硬門檻邁不進去基本不能算UL。當然在這個硬標準之上以克為單位計較重量和舒適的平衡就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了。下面主要說輕量化。

而輕量化更多的則是一個過程,不管你在入門的時候購買了什麼樣的裝備,也不管你剛開始的時候往你的背包里塞了多少東西。只要你根據自己的經驗和需要不斷精簡所攜帶的裝備,或者你根據不斷增長經歷逐漸更新更輕便的裝備。這樣的過程就是裝備輕量化。

我在開始玩戶外的時候,靠租或借積累了最初的經驗。當我購買第一個帳篷時我買的是大約總重2.6kg。防潮墊是普爾蘭德的六邊形,重約0.4kg,睡袋是總重約1.5kg的三季棉睡袋。後來為了冬季出行,我又添置了總重2.5kg的棉睡袋和重0.7kg的自充墊。這些裝備除了重,更令人頭疼的是膨大的體積。這使得我不得不為3天的出行準備了B65這樣的大中型背包,重達2.3kg。2.5kg棉睡袋經過壓縮袋壓死也僅僅是勉強裝入B65的睡袋倉。這樣背包和露營三大件加起來就在8kg以上了。加上必備的3L水,即達到11kg以上。如果多背一點腐敗物資,總重將很容易達到25kg。

最初的輕量化是從睡袋開始的。2.5kg的棉睡袋使我在-5℃的露營環境里幾乎凍了個半死。完全無法睡著。這使我下決心換了羽絨睡袋。1000g充700蓬鵝絨的睡袋,總重僅1.35kg,這使我獲得更好的保暖性並減輕了超過1kg的重量,同時壓縮性更好。三季睡袋則換成600g充650蓬鵝絨的彈性睡袋,重1.1kg。


等你水平夠了自然會懂得取捨。一個新手或者才入門的攀登者輕量化就是笑話。


戶外裝備一直是戶外愛好者永恆的話題,無論你是自虐,還是個自駕車愛好者,裝備的優劣與使用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你的旅程和心情。


戶外裝備從世紀之初到今天,可以說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最早的ACME到今天的GG,從曾經的探路者到今天的鳥,裝備的材質性能都在潛影默化中改變著我們的戶外生活,但在這些變化中,最明顯的應該是戶外裝備的輕量化。最開始一頂雙人帳篷2.5KG,能防水,雙層鋁桿,那就是一件非常讓人羨慕的裝備了,而今天,大部分的戶外雙人帳篷都很好的控制了重量,有些2KG,有一些1.7KG,更有甚者,竟然可以達到1.3KG的驚人重量,對於戶外愛好者來說,這些裝備已經不再是一頂普通的帳篷,而是戶外的神器。


無論是何種裝備,帳篷衣服背包,都是有一種極限重量的,這個區間的值,決定於材質和用途。

舒適性,這個東西和輕量化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有些帳篷看上去確實輕,但是既不能住兩個人,也不能提供極好的防風防水防蟲性能。再如背包,無論是什麼背負系統,無論是什麼牌子的,也有其重量極限,如果背包過輕,那麼內置的支撐物或者材質輕量化了,肩膀和腰承受的各種歪力就大。所以說,即使追求輕量化,也需要是在保證功能性和舒適性的前提下。舉個例子來說,為什麼我自己會選擇北面新出一件衝鋒衣,FUSEFORM。有人說,一件衝鋒衣能減少多少重量?但是重點是不在於它減重多少,而是這樣的減重對於功能性是否有影響。像FUSEFROM是用了無縫技術,減去壓膠和面料層,帶來的卻是有增無減的性能。其一,無縫讓它的防水性能更好,避免了因為雨水浸泡導致壓膠開縫;其二是這種無縫技術讓衣服更堅韌耐磨,以及對於易磨部位的加強都讓衣服更耐用;其三是2.5層的面料,相比大部分三層衝鋒衣降低了衣服厚度,體感上更柔軟舒適,體積更小,也能更充分地發揮衝鋒衣的透濕性能,讓汗更快蒸發掉。這樣功能不減、保證舒適性的輕量化才算是戶外神器。


那麼為什麼戶外玩家對戶外裝備的輕量化如此推崇呢?主要是因為廣大愛好者對於戶外裝備性能的重視和對個人健康的關注。眾所周知,很多戶外活動中,車輛都無法抵達的地方正是驢友們所嚮往的地方,往往需要行走和攀登,在這樣的過程中,背包內的負重就顯得非常關鍵,無論你的體能如何,輕量化的裝備一定能夠讓你如虎添翼。


戶外運動除了換一種生活狀態以外,更重要的是,戶外運動能夠鍛煉身體,試想,如果由於大量裝備而對我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這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經常戶外行走的驢友都知道,保護自己的膝關節非常重要,而可能很多驢友都不知道,當你的負重超過自身體重的三分之一的時候,就會給你的關節帶來不可逆轉的損傷,例如我,126斤的體重,那麼我的背負重量應該在42斤以下才行,如果達到42斤或者接近42斤都會對我的身體造成傷害,那麼我們戶外活動的意義就大打折扣了。


很多驢友提出疑問,輕量化哪那麼容易啊,那都是錢啊,花錢多了,當然裝備就輕了,這誰都知道啊!呵呵,對於這個問題,只能說量力而行,畢竟戶外是個業餘愛好,太多的投入,對品牌的吹捧,相互的攀比,都不是戶外愛好者應該做的。但不是說只有花錢才能輕量化,對於普遍的驢友來說,每次活動中的點點滴滴,都是輕量化的進程。例如:每次出行計算好食品的用量,計劃好每一頓飯菜,不要總是出去帶了很多食品,結果回來的時候,發現背包里依然滿滿的全是各種包裝,那就麻煩了。再例如:洗漱用品可以用口香糖和濕紙巾代替,燈具帶上一個就好,食品盡量不要帶罐頭之類有包裝的,帶酒不要用玻璃瓶子的,餐具和套鍋盡量精簡,能不帶就不帶,睡袋選擇適合溫標,泡沫墊子能夠滿足就不要帶自充氣墊,這些都是減少負重的好辦法和好經驗,需要慢慢的積累琢磨。


輕量化在於裝備,更在於對戶外運動和裝備的了解,很多人購買了好裝備卻不會用,從不計劃自己該帶什麼,不該帶什麼,結果花了錢,也沒有輕量化,更苦惱了。


太多人對戶外輕量化有誤解或者根本就不懂,不管是戶外輕量化或者超輕量化,根本的根本是在於對出行目的地以及活動性質的了解並作出裝備的取捨,跟舒適度安全性的降低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對於新手在裝包的時候經常會碰到的一個現象就是不知道需要些什麼,或者為了裝酷,把一大包東西帶出去,然後又原模原樣的帶回來。一個比較可行的辦法是在每次出行之後做一個總結,在下次類似環境活動的時候,把沒有用到的東西全部不帶,當你積累一定經驗之後,會得出一個在各個方面你能接受的平衡點。

如果再進一步想實現輕量化,可以多看看國內國外網上很多人輕量化出行的帖子,參考一下他們的裝備和策略,把自己現有裝備以一些更輕的裝備來進行替代,但是記住,並不是簡單的換幾樣裝備,關鍵點還是在於你每次出去只帶必要的東西。

等你覺得常規裝備已經無法滿足你對輕量化的追求的時候,可能就需要你去找一些非常小眾甚至靠自己DIY來滿足你的某些需要了。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輕量化最關鍵的是知道你的需求是什麼,把你認為必須的東西東西帶上,其他的都捨棄,你的背包重量就一定能輕起來。

=============================

補充回答這個問題

&>&>&>&>怎麼在舒適性、實用性和重量尋找平衡,想請教各位常在戶外的知友是如何取捨的?

這三個方面的平衡是個非常主觀的東西,所以我在前邊的回答說了,在你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之後才會發現這個自己能接受的點。簡單的說,要多出行,多嘗試。

說到嘗試這個東西,當你走到一個瓶頸的時候可能就需要跳出之前的經驗,可以參考網路上其他人做法,做一些完全out of the box的嘗試。舉幾個例子,在天氣晴朗的時候嘗試完全的幕天席地,嘗試使用無桿的帳篷,使用沒有背負系統的背包和越野跑鞋(前提是你的東西要足夠輕),在合適的環境使用不同的燃料等等等等,最後你會發現,你之前的一些認為必須的東西其實並不是你真正需要的東西,並且有的東西完全是可以通過其他更為簡單或者輕便的方法實現的,並且你也能夠對戶外真正的風險能夠有正確的評價以及準備,等到你認識到這些東西以後,恭喜你,你也就領悟到輕量化的真奧義了。


發一些我已經在自己微信里寫好的內容直接發鏈接過來

【行·總結】我是如何策劃旅行的(極限運動版)


與其花幾千元在降低幾百克裝備重量上面,不如好好減下一些多餘的脂肪,對大多數戶外愛好者適用。

(好像出自登山手冊,我也覺得這是輕量化的很重要的部分)


裝備的輕量化,沒那麼難,也不一定要花很多錢

背包:40升的足夠了,大牌能找到幾百克重,賣幾百元的,比如:
karrimor的x-lite 40+5,拆掉背板600多克重,700多元
帳篷:找個國內仿的A塔,比如:三峰的A塔,600多克,300多元
睡袋:三季用的羽絨睡袋,可以不過千,比如:HW,700多克,能應付零度以上,更便宜的也有
防潮墊:國產的泡沫墊,比如:山之泉的搓板或蛋托,自己裁到肩膀到膝蓋這麼長一截,30-40元
爐具:超輕可以省,用壓縮餅乾、能量棒、乾果當正餐,實在想吃熱的,幾十克的酒精爐也好找
頭燈:用1節7號或5號電池Cree LED的頭燈,幾十克重,100多元

幾大件都在這了,花不了多少錢
其他的衣服、鞋都找輕的

裝備輕量化的難點在於對所面臨的使用環境的了解,以及對裝備的掌握,這些要是自己沒把握就多向高手請教,或者找機會和高手一起出行


國內似乎對輕量化的重視不太夠。其實輕量化不等同於燒裝備。就算是燒裝備也是要燒最適合你的裝備來達到減重的效果。技術、經驗和自信才是減輕背包,享受戶外的關鍵。

以下正文。

戶外圈的人想必對各大論壇公眾號里經常出現的重裝穿越,重裝徒步並不陌生。然而對於重裝這兩個字我是十分困惑的:不就走路嗎?我不登山不攀岩不狩獵不划船我能需要多少東西?我攢好了錢,請好了假,計劃著開開心心地像我的祖先一樣在大自然里達到生命的大和諧(劃掉)。說好了當只猴,怎麼就變成騾子了呢?而大眾眼裡的背包客,也往往都是這個樣子的——

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涉足荒野》劇照。主人公Cheryl的背包有接近六十磅(27.2公斤)重,然而隨著技術和觀念的發展,三十年後的今天,太平洋山脊(Pacific Crest trail)的通徑徒步者(在一個自然年內連續地走完4200公里的路程)的背包往往不會超過10公斤。

輕量化是近些年來從美國開始興起的一股戶外風潮。輕量化徒步(Ultralight backpacking)是指用最輕和最簡單的裝備最可能安全的完成制定線路的徒步方式——維基百科。換而言之,就是想辦法降低你的背包重量,最大限度地享受你的旅途。這也是我無法理解所謂重裝穿越的原因。明明可以10斤的背包解決的問題為什麼一定要用四十斤,並引以為豪呢?

甚至有一些徒步愛好者一提起輕量化就會皺眉頭,「燒錢」「多鍛煉不就能多背這些重量了嗎」。對於燒錢這一點,我想強調輕量化更多需要的是技術,經驗和自信而不是依靠超高端的裝備來減重。而對於後一點,以下這幾條就是到底為什麼要輕量化我們的背包的原因

1.減輕膝蓋和關節壓力,延長運動壽命。爬山傷膝蓋這是眾所周知的。在徒步過程中膝蓋承載了八輩於體重的壓力。這也就意味著每多背一公斤的重量,就多向膝蓋上壓了一個大西瓜。啊好想吃西瓜啊。
2.享受你的徒步之旅。想必你有過這樣的經歷:路邊的小花好好看!那隻青蛙顏色好奇特!我來看看!我!去!臣妾蹲不下來啊!包太沉了啊!對我個人而言,我更喜歡羅襪生塵地走,而不是老漢推車似的挪。一般對於三天左右的徒步,我的背包不會超過7公斤,而輕量化背包的出現使得七公斤在背上幾乎感覺不到什麼重量。
3.節省下來的重量可以用來背一些奢侈品。戶外奢侈品包括但不限於:攝影器材,攀岩器材,皮划艇,烤架,魚竿,吉他,威士忌。
4.使得更長,更難的穿越線路成為可能。輕量化的背包使得Class V難度的徒步變得更容易。節省下來的重量可以用來背更多的食物,因而可以走更加深入的穿越線路。此外,還可以用這些重量來背水,沙漠/戈壁徒步變得so easy!
正如上文提到的,技術和經驗才是輕量化徒步最看中的。在實踐中我發現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背包重量可以有效地得到控制。

1. 思考每一件裝備的用處

你真的會用到這件裝備嗎?如何思考我對這件裝備的需求多大?我想舉兩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第一個例子是雨衣。我是否真的需要雨衣?以下是我的邏輯:小雨/陣雨的情況下,我的衝鋒衣/硬殼可以抵擋,我不需要雨衣;大雨/雷暴的情況下我會迅速紮營,我也不需要雨衣。出門前看好天氣預報,把雨衣放在家裡吧。只有在我知道會有中雨/大雨的前提下,決定就算下我也要冒雨走的情況下,我才會帶雨衣。而一套比較輕的雨衣/雨褲也要有400克。
第二個例子是帳篷。我帶帳篷的理由如下:怕冷,怕下雨,怕蚊蟲,不想看到半夜來營地偷食物的動物。那麼如果我在沙漠或者峽谷中徒步,我是不會帶帳篷的。露天紮營(Cowboy Camping)指不用帳篷天作帳來地做床的紮營。半夜醒來睜眼是這樣的

早上起床的你是這樣的

總體來說,如果一件裝備我用到它的幾率小於百分之三十,那麼在這趟行程中我就不需要它

2. 你真的需要背那麼多水嗎?
有過戶外經驗的人都知道,水真的是太沉了!因此掌握了背水的技巧能夠幫助你顯著地減輕背包重量。曾經的我是一個特別怕沒水的藍孩子。直到有一天我去一個河谷徒步,一路都在河邊走,我卻背了四升水,累得滿頭大汗簡直被自己蠢哭。現在的我會估算離下一個水源地的距離,只帶能撐到下一個水源地所需要的水量。甚至在不很出汗的環境下,我會在水源地喝飽,只帶300-500ml水去下一個水源地。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對線路上的水源爛熟於心,其次要了解自己身體在不同環境下對水的需求量。有人會說,只帶這麼點水我心裡沒有安全感。沃?茲基碩德說的非常好,你背上的所有重量都是你的恐懼。出發之前就研究好線路是非常重要的在仔細研究線路之後請相信自己。不要為莫須有的恐懼而折磨自己的身體。
小Tip:在沙漠和戈壁灘上帶一把輕質遮陽傘(200克左右)可以有效降低身體對水的需求。就我而言是每天少喝1-1.5L水,一個大西瓜的重量哦。
再來一個:穿越沙漠和戈壁的時候不妨利用好清晨和黃昏努力趕路。中午一定要停下找掩體休息。甚至可以考慮走夜路,白天睡覺

3. 選擇適合徒步的食物
野餐的同學忽視這一條。前兩天看到一篇XX山三天重裝穿越的博客,本著看照片的心情我美滋滋地翻看起來。結果我看到了這個

開什麼玩笑!!
我並不是說不能帶老乾媽,而是,三天你吃得完這麼一罐嗎?你知道那玻璃瓶子有多重嗎?200克起碼的。如果是我的話,調味料我會用小包裝,塑料袋分裝起來。至於像番茄醬什麼的,去哪裡要你們都懂的。
此外,不要帶水果!不要帶水果!不要帶水果!選擇長距離徒步食品時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便是卡路里/盎司。一般來說大於120卡路里/盎司,即423.28卡路里/百克的食物就是好的徒步食物。我們來看一眼草莓:33卡路里/百克。蘋果:52。巧克力:546。你想吃水果可以,請不要在徒步的時候吃,這玩意兒沉得和水有一拼。
4. 選擇輕量化裝備

是的這一條不能說不重要,但是相比之前的幾條,已經不那麼重要了。主要的原則就是要了解這一件裝備的核心功能是什麼,你是否需要為那些用不到的功能花錢、浪費能量。

舉例:我不用睡袋而用被子(Quilt)

原因是:1. 睡袋的帽子我用著不舒服,更喜歡帶個羊毛帽子。溫標太低夏天沒法用,被子的話可以拆開,蓋在身上,熱了就蹬。

以下是參數:美國小作坊生產,850蓬鬆度12oz防水灰鵝絨,加1oz鵝絨在腳的部位因為我的腳怕冷,不願意因為腳的原因買更厚的睡袋,再加1oz在身體的部位,溫標10華氏度(-12攝氏度),實測比大品牌的10華氏度要暖和很多,防水防漏毛面料,總重0.57kg。

有關帳篷,背包也有很多類似的考量,前提是你知道你需要的是什麼,不要盲從他人的推薦。

有關我的完整徒步打包清單
一套露營裝備的基本清單是怎樣的? - 大犀牛的回答

此文已發在本人微信公眾號上。加個關注唄。

野地里的大犀牛,微信號: hiker_rhino戶外愛好者,大本營北美,不定期更新裝備測評、線路推薦、路書。


在裝備上追求輕量化我覺得是極其不理智的行為。
要麼預算有限,為了追求輕量化而向強度妥協;要麼花費幾倍的預算保證裝備的強度,但最終只能減輕幾克的重量。

最重要的一點,UL(ultra light)裝備多多少少都會在舒適性上做一些妥協,糟糕的舒適性有可能會讓你剛出發就想放棄。
與其花個幾萬甚至十幾萬去減幾百克的裝備重量,不如多花點錢去健身房鍛煉下肢、腰腹的力量。

當然我們也可以換一個思路,很多UL黨大多也是非自虐型的腐敗黨,出趟門包里會放各種奇奇怪怪的東西。我們可以通過購買一些一物多用的裝備來變相的降低裝備的重量。
比如露營時必帶的營地燈,買個帶移動電源功能的就可以省去一個大板磚的重量。

或者小鷹的可拆卸式頂包塞兩件衣服進去就是一個很舒服的枕頭比如始祖鳥bora2的分體式設計,到了營地外靴一拖就是一雙很舒服的拖鞋。

騷象有一條內置安全帶的褲子,相比同樣短褲+安全帶的配置,差不多可以給你節省100 - 200克的重量。

類似的裝備還有挺多,所以一味追求UL裝備不如換個思路找一些這種一物多用的裝備。既保證了裝備的強度與舒適性,又不用為了減輕幾克的重量花幾百上千的冤枉錢。


多帶錢。


把鋁製品鋼製品換成鈦的和碳的


你技術過硬的話,一把好用的刀,一個水袋一打火石就夠了吧。夠輕了。。所有食物水都是大自然獲得。在在這個最基本的基礎上,你缺哪個技術,就帶哪種裝備,萬一你要是想打電腦遊戲吃雞,得帶大電池,發電機,筆記本電腦。按你需求。。只要生存的話最基本的就行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mammut(猛獁象)這個戶外品牌?跟始祖鳥,patagonia有啥理念上的區別?
頂級的機能服飾有哪些?
一套露營裝備的基本清單是怎樣的?

TAG:戶外運動 | 專業戶外裝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