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元朝統治的時間遠遠低於清朝呢?
感覺元朝的軍力是很強的呀!不管是不是壓迫,有反抗就鎮壓下去就行了啊!清朝也是如此啊!
蒙古後期的軍力強么?在我的印象里還是很強的,明朝終其一朝都沒有完全對蒙勝利!
這是一個好問題,但也許我們還沒有發現這個問題好在哪裡。這裡的關鍵不是元朝失敗在哪裡,而是清朝成功在哪裡。在此回答中,我嘗試對問題做一個簡單的說明,並非常粗略地介紹一些近來的研究成果,以及我的閱讀感受。需要首先強調的是元史並不是我的主要方向,而我對清史的了解真是非常非常有限。片面之處還希望能得到@汗青等老師、 @Hakumo等同學的指點。
本文為在野武將版權所有,請勿轉載。也歡迎關注我的收藏夾隨手棋:一個在野武將的閱讀筆記(2012-) - 收藏夾,庶幾可以彌補一些沒有專欄的不便。
1
我們觀察元朝的統治,不僅要考察他對歐亞大陸、華夏中國的管理是否成功,還要觀察他在不同地區,不同區域的成績。我想首先討論的是我們所謂的「北方」——在這裡我理解為今天的陝西、山西、河北(京、津)、河南、山東。以下時間表告訴我們秦以來,哪些政權能夠維持北方的基本統一與穩定,這種統一與穩定大致又能維持多久(精確到5年):
西漢: 210年 —— 公元前202年統一至公元8年王莽改革開啟新的混亂;
東漢: 150年 —— 36年收復雲中並統一全國至184年黃巾之亂;
魏晉: 110年 —— 208年北方統一至311年永嘉之亂;
北魏: 85年 —— 439年北方統一至524年北鎮兵變波及全境;
初唐: 130年 —— 624年中原統一至755年安史之亂爆發;
晚唐: 120年 —— 763年安史之亂結束至880年黃巢渡淮;
漢周宋:180年 —— 947年後漢建立至1125年金人南下(如果以979年開始則要縮短30年);
真金: 85年 —— 1137廢黜偽齊至1223年長安淪陷;
元朝: 120年 —— 1234年滅金至1350年後局勢失控;
明朝: 275年 —— 1369年華北西北戰場收官至1644年李自成入京;
清朝: 270年 —— 1645年華北秩序初步建立至二十世紀初。
當然,這張表建立在兩個前提的基礎上:
- 以北方的基本統一與穩定為切入點,統治家族的變更(如魏晉)或不變更(唐)則不重要;
- 短於五十年的基本統一與穩定就不考慮在內了,比如秦、後趙、前秦、北周-隋等等。
這張時間表告訴我們:
- 西漢以後,明清以前,北方基本和平穩定大致能持續一個世紀左右,平均值在120年左右。
- 元朝的成績不差,與平均值相若,勝於魏晉、北魏、真金,與安史以後的唐廷相若。
- 僅就北方而言,明清帝國某種意義上走出了西漢以來以120年為周期的治亂循環(我不知道 @姬軒亦 兄是如何看這個問題的)。
當然這裡有一點需要強調:北方的基本統一與穩定不必然意味著相關政權的統治能力更強。要論證後者還需要參考戶籍人口以及能夠獲得的稅收等等指標。甚至,我們還需要參考當時百姓的實際生活水平,才能對這一時期政權的執政水平做出比較全面的判斷。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能為更長久地維持北方穩定的政權,執政水平確實更高,他們是西漢、東漢、安史以前的唐朝、(後漢-後周)-北宋、明、清。這裡關於元代的判斷大體是不錯的,元朝對北方的統治確實在平均水平,不很好也不很差,下文還將提及。而我們對清代的認識卻值得擴充,事實上無論是控制的人口還是獲得的稅收就實際購買力而言都遠遠超過明代。
所以,這裡我們可以重新理解題主的問題:
元代的統治似乎是非常「倒行逆施」了(參見 @汗青 的回答),為什麼從長線程看也不很糟?明代的統治似乎有很多亂來的地方,為什麼卻超越了西漢以來120年的周期?而清代以北族入主中原,為何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這個問題可以有比較簡單化的回答。北方統治的崩潰主要是由兩個原因造成的:北軍南下(如永嘉之亂、安史之亂,等等),或大規模的暴亂(如黃巾之亂,等等)。前者可以放在中國與草原關係的脈絡下思考,後者則是國家與社會之間的許多問題,如國家如何確保地方勢力者的支持又如何確保基層民眾的穩定。近來的一些學者如 Richard von Glahn 即把宋元明三朝在這兩個維度上的表現放在一起考察,認為這三朝都處於一個摸索的過程中,而清代在這兩方面尤其成功。當然,清代無法解決人口過度膨脹、西方列強東來等新的挑戰,而陷入危機。這一說法是對北美學界近來成果的一個最簡化小結。他強調了唐以來中國的轉型,從而拒絕將中國史看做簡單的循環;他以中國史本身的特點總結這種轉型,從而避免了現代化或進步史觀背後的宏大敘事。換而言之,這一說法看似非常簡單,在拿捏的過程中又有許多深入的考慮。
2
宏觀的觀察雖然提供了重要的線索,但是對於蒙元對中國北方實際的統治而言,仍然失之粗略。而近來至少有兩部作品值得特別的注意,也有一群作品可以放在一起觀察。(以下是純感受。)
(1)
(這書太漂亮了!收到那天像過生日一樣!)
我個人在閱讀金元史的過程中有一個印象,即草原的統治者們對於中原水利是非常陌生的,他們無法妥善維護相關措施,在風調雨順的情況下問題並不明顯,而一旦自然災害發生,黃河決堤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金後期的困境、元末的大起義似乎都能支持這個印象。
在讀本書的過程中(其實是「看」),逐漸感覺到這種印象是非常片面的。金元在北方農田水利的管理上,雖然沒有全面系統的工程,但大體遵循了宋以來基層社會的合作規範。例如,在基層用水紛爭的過程中,金元的地方政府大體以仲裁者的身份介入,而以地區整體農業為著眼。再如,在乾旱時期,金元的官員也延續了唐宋以來祈雨的儀式與傳統(同樣早稻田大學的飯山知保亦有專文)。此外,在人口更為密集的京兆地區,安西王府的建設過程中,在河道開掘、資材運輸的過程中也廣泛與地方士紳合作。總之,從大量的地方石刻材料中可以看到另外一幅畫卷,而這些石刻本身的形成、保存以及作為景觀的存在也可以提示一些以往不受注意的層面。
(2)
如果說井黑忍老師提供了一個自下而上的視角的話,那麼溫海清老師則提供了一個自上而下的視角。手上沒有書……
(3)
以上兩書大體以北方為考察對象。但我們還可以做得更細,我們可以來考察真正意義上的區域,即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有著更加緊密聯繫的區域,如四川、如江南,乃至一個具體的州、城,等等。我們要來觀察這些區域的和平穩定是如何得以維持的,而又是如何崩潰的,這裡來自外部征服的因素將更難處理。北美學界正在展開比較全面的研究,比如:
- 關於吉安:Gerritsen, Anne. Ji"an Literati and the Local in Song-Yuan-Ming China. Leiden: Brill, 2007.
- 關於陝西:Ong, Chang Woei. Men of Letters Within the Passes: Guanzhong Literati in Chinese History, 907 - 1911. Cambridge: Harvard Univesity Press, 2008.
- 關於寧波:Lee, Sukhee. Negotiated Power The State, Elites, and Local Governance in Twelfth- to Fourteenth-Century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sity Press, 2014.
- 關於山西:Wang, Jinping. "Between Family and State: Networks of Literati, Clergy, and Villagers in Shanxi, North China, 1200-1400." Ph.D diss., Yale University.
這些研究,大體在美國學者施堅雅、赫若貝等建立的框架下展開,這一框架這裡暫時不普及了。值得注意的是在時段的選擇上,他們都囊括了宋元明三朝。簡單概括一下當前成果的話,大體是對於很多地方而言,南宋(金)、元、明初呈現出相當的延續性,國家委派的官員與地方勢力者的合作遵循著一定的模式,即使在元代也是如此。當然,並不是所有地區都是這樣的,陝西、山西在金元之際的情況就會很不同,江南在朱元璋的時代就受到很大打擊。
宋元明的這種延續性幫助我們了解元代的統治其實並不糟糕,也真真切切地重提了方才的問題:明清、尤其是清代的統治,到底成功在哪裡?要深入展開這其中的問題,就需要對現下元明清史的成果有比較好的回顧。這是與知識有關而與知乎無關的了。兩個主要原因。
一是民族等級政策。譬如戶籍上有北人戶南人戶之分,在法律上不平等,權利上更是天差地別,《元典章》規定蒙古人殺漢人只需要杖責,漢人殺蒙古人則要處死,賠償上也是差異巨大。這種種族和地域等各種歧視必然影響其統治穩固。
再一個問題就是文化差異。蒙古是游牧民族和游牧文化,中原文明是農耕民族和農耕文化,從人口、面積以及傳承等等各方面看,都是中原文明佔優,這就導致了中原文明的吞噬和同化能力特彆強。而蒙古王朝在進入農耕民族農耕文明區域後,並沒有被徹底同化,這就導致了文化和種族衝突一直存在,始終無法融合,最終結果就是被推翻。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凡是游牧民族進入中原的,最後結果就只有兩個,一個是被融合同化掉,譬如現在的滿族,就屬於被同化掉的。至於融合的……就沒有獨立民族了,譬如長孫獨孤拓拔什麼的,就只有一個姓了。
沒有被融合和同化的,譬如蒙古,被推翻打出去了。其他的就被各種鎮壓成為依附中原政府的一個一個塊頭比較小的民族,限於現在的環境和政策,我就不具體舉例了……內政實在是太~~爛了,尤其是權力的頂層設計。簡而言之,孛兒只斤這家人自家人撕逼的能力實在是太強了。
大元國和大清國不同,後者到了雍正基本已經擺脫了汗國體制,而前者本就是汗國的成功典範,部族政治因素從來都是最主流的東西,而結局就是亂,太亂了。以薛怯製為代表,大元的很多部族化制度使得上層根本無法保持人事上的穩定,可以說即使在最好的年份,大都朝廷也是一鍋亂燉。而且和宋明的高層亂局不同,部族制使得這些亂斗根本無法限制在官僚制的邏輯之內,甚至無法限制在宮廷之內,宋代黨爭夠熱鬧了,但大多數時候充其量是吵架,大明也最多是下個大獄,打屁股死人什麼的,但元代政爭分分鐘刀頭舔血,再過一會就是各自拉起隊伍開練了,下毒暗殺什麼的都算很溫柔了。因為從皇后到大臣,稍有權勢的政治人物就擁有軍隊、領地,個個都是小皇帝。因此,終元一朝,正式當過皇帝一共九個(追尊追封,當幾天就被搞死的不算),其中正常繼位登基,過程基本和平的只有元仁宗、元英宗(勉強算,其實也是太后權臣捧上位的),元明宗(其實也很勉強,元文宗暫時認輸了而已,沒過多久就把這個兄弟給毒殺了)三個人,其他包括元世祖在內,全部是政變、甚至內戰上台的,這個和大明國極其穩定的繼承製度表現真是一天一地。其中英宗朝以後,幾乎每一代皇帝上位,都是大內戰、大清洗,大封賞,大分裂的節奏,漢人王朝的歷代黨爭朝爭,立儲之爭在蒙古人面前,真的只能說是溫柔敦厚了。這種國家要是能長久,那真是老天瞎了眼了。
這不是說蒙古人沒有政治天賦,大元國的制度創新能力是我非常欽佩的,它的很多制度元素在大明國、大清國甚至後來的民國和天朝都成為非常重要的政治遺產,可以說為解決很多漢地政權的老問題提供了方案(比如中央-地方關係,比如軍制),大元也是第一個利用了中央主動干涉全國經濟的王朝,在文化上也呈現出極大的多元化和適應性。但是應該看到,這些制度創新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大元國解決自身汗國體制如何適應於漢地治理這個問題,其結果其實大多十分糟糕。無論這些想法有多好,它的決策能力和執行力往往很差勁,而權力分配的極度混亂又使其大大弱化。元朝沒有貪腐問題,因為以部族政治的這種邏輯,壓根就沒有貪腐的概念,尤其是每一次繼位大混亂,接下來就是大封賞,這本就是蒙古人的傳統,因此各級官吏的管理效率也將點點點了(當然其實從基層治理而言,元代官僚,尤其是技術官僚效率相當不錯,漢地制度中的很多裝逼成分在實用主義之上的元人看來都是扯淡)。
不過公允的講,大元恐怕是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多種文化、多個民族共處一個制度體系的王朝,它面對的難度也遠超過之前歷代王朝,九十幾年的成績其實並不差,因為大元國遇到的很多問題之前都從未出現過,比如軍戶改革使得軍隊退化、商業社會造成賦稅壓力上升、新的地方行政模式帶來的問題、教門運動大潮甚至爭霸世界的巨大消耗。尤其是最後一個,這個恐怕是秦代以來,中國王朝從未面臨過的課題,畢竟蒙古人的世界觀遠大於傳統中國人的世界觀,尤其是元成宗一朝,為這個事情進行的外征內賞消耗的國力是非常巨大的,元代中後期的各種內亂,都在這個偉大的二世祖那裡就開始發源了。一句話,孛兒只斤家成也黃金家族,敗也黃金家族,這家人鬧內鬥徹底改變了整個歐亞大陸的歷史,然後把自己玩死了。
大清國其實就是在汗國體制上逐漸成長起來的,汗國體制讓多民族問題,尤其是北邊問題有了很不錯的解決方案,至少蒙古被壓制住了,成了大清立國非常重要的基礎。其實蒙古人的分裂和反水也是大明國穩固北邊的重要因素,尤其對於朱棣之後的大明,這是另一個問題。但大清國入關之後逐步拋棄汗國體制,則成為穩定發展,直至雍乾頂峰的一個重要原因。這裡我雖然一直看不上「漢化」這種充滿民族主義小心眼的說法,但清代確實是一步步擺脫汗國制度的同時,一步步走向成熟和穩定的。
不過還是那句話,蒙古人窩裡斗的能力絕對是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基本上是以一家人的窩裡斗徹底影響世界歷史的,恐怕還真沒有第二家了。蒙古死得快的原因:
1. 對待被統治階級涸澤而漁, 狂虐人數最多的漢人和南人(南宋統治區漢人),經濟迅速走向崩潰,國家已經無力發動暴力機器, 當一個國家遍地無產者時,想不死是不可能了。 蒙古是怎麼在短短100年時間把自己的經濟玩完蛋的,推薦閱讀陳雨露的《金錢統治》
2. 統治階級內部內鬥太厲害, 權利交接制度非常不科學,大量精銳武裝在內訌中煙消雲散。與漢族的嫡長子繼承製不同,蒙古的習俗是年紀大的孩子帶著點本錢離家創業,父母的家底留給小兒子(這種制度還真是非常適合游牧)。 大汗的親衛部隊可以獲得遠高於其他部隊的權利和待遇,因此每次內訌死的最多的都是爭皇位雙方的親衛部隊,也是精銳中的精銳。
清承明制,雖然是外族,但是對漢地統治的官僚階層基本上都是吸收原來明王朝的政治遺產,並且很多官僚依靠新政權實現了曾經在晚明千瘡百孔的社會裡無法實現的社會改革。當然滿洲人更成功的地方在於消滅了明遺黨棍集團繼續搞黨爭的企圖,怎麼做到的?把黨棍們當狗就可以了。
另外從武力上來說,滿洲人入主中原打前鋒的主要還是靠帶路黨,比如遼東武裝、漢軍八旗,滿洲人一般作為攻堅克難的奇兵。滿洲人與蒙古人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對漢人降軍的安置,在綠營衛戍總比亡命日本吹風好。對了,吳三桂反的時候平叛的主力也是漢人。。。
從更高的層面講,蒙古人的定位和滿洲人的定位還是有區別的,忽必烈面南而立為世祖皇帝,也是蒙古世界的薛禪汗,但是他的子孫又有誰能這樣呢?達澤篤汗之後誰還能在蒙古高原一呼百應呢?滿洲人成功之處在於構建了一個合理的「天下觀」整合了內亞與中華,北京城的皇帝在承德一直很好的扮演著滿洲人的恩都凌額額真和蒙古人的博格德汗,直到洪楊匪亂,湘淮崛起,滿洲人的清國架構才逐漸顛覆。
說的比較亂,輕噴。。。
那時候的蒙古人只會騎馬,不會治國,只會拿刀砍人,不知以德服人。
大清比蒙古的思想、手段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滿清皇族的學習、創新十分勤勉,精神層面就大不同,努爾哈赤創製八旗,皇太極經略大清,更難得的是康熙雍正個個都是既聰明又勤懇的皇帝,前幾代人勵精圖治,從不懈怠,歷史上只有漢高祖到漢武帝、唐太宗到唐玄宗可比,如果不是遇上兩千年未有的大變局,滿清的統治必將比前人的朝代長久;反觀蒙古,成吉思汗以力服人,最終戰死沙場,又因為文化中沒有強力的倫理約束,繼承人爭端的隱患消耗了帝國的實力,而這帝國的支柱,就是軍事力量,自他死後,帝國四分,忽必烈時又與阿里不哥大戰,一直未能形成一個穩定的接班人制度,凡此種種,便是整個蒙古帝國衰落的原因,也是游牧民族不能久居中原的原因,古語云,胡虜無百年國運,便是如此,匈奴大單于冒頓的事迹頗能說明問題,而朱元璋《奉天北伐討元檄文》中說道:
....「彼時君明臣良,足以綱維天下,然達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嘆。自是以後,元之臣子,不遵祖訓,廢壞綱常,有如大德廢長立幼,泰定以臣弒君,天曆以弟鴆兄,至於弟收兄妻,子征父妾,上下相習,恬不為怪,其於父子君臣夫婦長幼之倫,瀆亂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禮儀者御世之大防,其所為如彼,豈可為訓於天下後世哉!」.........「及其後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專權,憲台抱怨,有司毒虐,於是人心離叛,天下兵起...」
清初太宗皇太極死後,其弟攝政王多爾袞和其妻大玉兒(孝庄皇太后)顧忌中原人的議論而最終未能成婚,比起元朝的「至於弟收兄妻」,可是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滿清皇族的學習、創新、同化、改變可以從這裡看出,他們對漢人雖有留髮不留頭的劣跡,但是精神內核上,卻是滿族讓步了,畢竟在漢人看來,西門慶搞潘金蓮,還算常見,武松可是萬萬不能搞潘金蓮的,中國歷史上的朝代但凡淪落到倫理敗壞的地步,沒有不滅亡的。
沒有穩定的倫理,制度就沒有依據,進而內亂必多,即所謂「禍起於蕭牆之內」也,尤其是家天下的封建時代,統治者內部的倫理關係,就是政治秩序的反應,葉赫那拉氏始終佔據皇后位置,就是因為蒙古族對滿族的鼎力支持,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都有範例、教訓,即便是本朝,也是難逃此劫,在此就不多說了。讓他們獨立得了
中國古代所有民族始終面臨的問題:種地的沒有機動性導致戰鬥力下降、放牧的生產力低下無法形成嚴密的官僚機構進行有效管理。於是往往在長城形成邊境線。中原打不過長城,打過也難以持久。草原打進長城的往往選擇農業化,然後過不多久就戰鬥力大降消失了。
蒙古屬於錯誤吸收了前人的教訓,以為不種地就能保持戰鬥力,殊不知不能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政治力量是註定要退出歷史舞台的。
滿洲人最終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和女真的經濟結構有關係。很多人有一種刻板印象認為「韃子」都是游牧民族,實際上女真主要的生產活動是魚獵,兼有一部分農業和牧業,經濟結構比較複雜,擁有全面的管理經驗。最起碼在政策層面,就不會把管理牧場的經驗用到耕地上,也不會用治理郡縣的手段去治理草原。最終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農牧結合的穩定國家。
態度決定一切。
你到底是想撈一把就走,還是真心想統治這片土地?
認真,你就贏了!
回答要簡潔:元朝殺人,平等的殺;清朝殺人,有骨氣的被殺的比例更高。
比如,一個草原上有 100個人 和 100隻豬。
元朝殺掉了50個人和50隻豬,若干年後,又恢復成100個人和100隻豬,把元蒙趕跑了;
清朝殺掉了99個人和81隻豬,若干年後,恢復成10個人和190隻豬,故而無法驅除韃虜。
這還是最理想的結果,在生物學上,當某個基因的比例過低時,一代代傳承時這個基因會飄失。
清朝乾的事,就是一個基因篩選的事兒:草多了,砍一半留一半;但發現了禾苗,則連根拔掉。元朝比較呆萌
清朝統治著更類我們漢人 更精明 更懂得統治和鎮壓
寫在加班前夜,瞎寫~
沒記錯的話,元朝統治時間為97年。統治技術層面上當然有很多問題,但個人感覺主要是統治心態的原因。
元朝上層的整體思想就是把中原當做大牧場,漢人就是羊群,放牧而已。感覺很像當年大金滅北宋的感覺,只不過當年大金更為不堪,撈完就走,毫不留戀,而蒙古人起碼還做好了長期放牧的準備。這種思想在元順帝撤離大都這件事情上反映的尤為明顯,起義軍打來,不抵抗,不留戀,收拾細軟帶上女人直接回老家。
清朝建國初期的思想也是如此,認為東北的龍興之地才是根本,禁止漢人遷入,來關內只不過是為了撈一票,但很可惜,他們被漢文化同化了,他們逐漸認同了中原的花花世界,自然就選擇紮根於此,統治時間也自然長於元朝。
一點淺見,十分粗陋~
元朝97年,比起漢唐宋明清的國祚確實不行,但是好歹也排第六了啊,比起那些小朝廷,短命朝廷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另外,本朝才68年,離97年還有29年,正在跨越歷史定位呢
因為人類歷史的主體是人民群眾,而不是士兵這單一群體,更不是軍閥,也更不是掌握所謂強大軍力的統治階級。強秦沙崩,秦軍不曾衰弱。東漢將亡,尚且追剿西羌。波旁王朝的近代化軍隊與蒙古騎兵相比何如?93年被波旁王朝鎮壓下去沒有?羅伯斯庇爾與陳勝吳廣也不是靠優勢軍力推翻王朝。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政治課本里的這句話,其實是千古第一大實話,永恆的真理
元朝是中國曆朝歷代唯一發行紙幣作為主要流通貨幣的政權。所以那時候沒見過世面的馬可波羅就讚歎中國人是多麼先進啊,都可以不用金銀交易了。
結果,金融知識為零的元朝政權,很輕易就走入了惡性通貨膨脹的大坑,導致經濟崩潰。
就和元的前任——金朝一樣,也是被惡性通貨膨脹摧毀了政權。
所以後來他們的後繼朝代都乖乖回到了金銀。元代接過的不是統一政權,自己是一個整個性政權,這樣的政權像秦、西晉、隋,統治時間都不長,因為整合治理結構梳理的同時會造成內在的破壞力,而清朝接過的是一個統一帝國。
元朝實行了民族分層管理,把人口最多的民族放在最下面,這樣的體制遲早是要出問題的,除非它找到了一種能夠迷幻下層的方法。而清朝採取的是滿漢分治,所以能夠更好的進行治理。其實,洪秀全之後,清朝已經出現了割據的苗頭即使沒有西方入侵,王朝的滅亡也已經進入了倒計時。
首先,政治方面
1.從中央到地方,元朝的官員編製十分繁多。
關鍵是都有實權,這比宋朝的養官政策的消耗更大。
2.初期沒有一定打擊利益既得者。
像漢初呂后 唐初武則天打擊皇室宗親權貴,有加強中央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加強稅收,減輕農民負擔,還提拔了一批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一舉三得,件件好處都是大大的。不過打擊的太狠了,反噬起來,她倆的名聲到現在還不好。
3 賞賜數量大名目多
成吉思汗家族被稱為黃金家族,內部奉行黃金家族共有天下。所以忽里台會議賞賜起來一點都不手軟,每年的賞賜開支是十分巨大的。
經濟方面
1前期軍費開支大
當時忽必烈時期南邊跟宋朝交戰,北方跟漠北。
2後期貨幣貶值
這個大家懂得。
儒家文化與游牧文化衝突
前面也有很多人提到這個,我覺得這是根本原因啊!!
儒家文明一直認為誰行道,誰就佔據了制高點,不然金朝把北宋打那麼慘,怎麼還滅不了,金兀朮也是厲害的。
忽必烈沒成大汗的時候就和中原的儒者打的打的火熱,也是因為推行漢法被他哥哥蒙哥教訓過,他手底下有一群有名望的儒者。這招用的高啊,滅南宋的時候,25W大軍,絕大部分是漢軍,自己人,懂了吧?
忽必烈對漢法的欣賞也就點到為止了,始終沒有同意開科舉,整個元朝漢人都是第二等人,後期財政困難的時候,不好拿自己人下手,得罪了他們,就是失去了正統地位。總得來說,當初統一的時候起多大用,反噬就有多大力。
盤子攤得太大,而主體民族文化跟被征服民族比起來過於落後,因此形成不了向心力;外加上主體民族人少,所以對征服地區的控制力有限。在這種情況下,短時間內分成幾塊是必然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明朝推翻的只是中原的蒙古王朝而已,之後的北元毫無疑問也是元朝,並且存在了相當長的時間。
清朝採取了以華制華的策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後來日本侵華也借鑒了這個策略。
推薦閱讀:
※秦始皇陵如果被發掘最有可能會發現什麼文物?
※歷史上真實的潘金蓮到底出軌了嗎?
※商朝國都經歷了怎樣的變遷?
※商朝時的鬼方是印歐人種嗎?或者說雅利安人有沒入侵過商朝?
※為什麼蘇定方這麼厲害?有沒有誇張成分?
TAG:歷史 | 清朝 | 元朝 | 歷史學 | 歷史比較研究比較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