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郃和張遼誰更強一些?


齊名的五子,政治這項不談及。先談統率,將軍最重要的是領軍,若只看計謀,是否能認為荀攸的軍事能力曹仁、張遼、張郃輩強的結論呢?個人武勇若是帶頭沖陣、提升士氣,當然是其統兵的表現,否則李世民有何必親自沖陣呢?這方面五子中就只有樂進能與張遼比劃。

統率不能只看軍紀,否則會得出於禁比關羽為高的結論。關羽強在於其善待士卒、得軍心,這兩點恰恰就是司馬遷筆下的李廣模式(另一個是重軍紀的程不識模式)。合肥之戰中張遼再次殺入陣中救回餘眾,你既拚死相救,士卒也才甘願為其死戰吧?張郃在漢中之戰的率親兵搏戰,相比之下還是有所遜色,而且劉備若攻克張郃,又怎能把主帥夏侯淵引誘出來呢?這不得不讓其成色有點折扣。

至於軍紀,張郃的「善處營陳」屬於程不識模式,可惜具體效果是怎樣,再無明確記載,其難度也較張遼一句軍令平亂為低:一般士卒沒有張遼的冷靜,驚恐中不動只是執行軍令如山的軍令,這點倒與曹操巡視被贊有周亞夫之風的徐晃時,其將士沒有軍令下,不敢妄動相近。如果還算上張遼在烏丸山被授麾而指揮張郃、徐晃、曹純等、天柱山時督張郃這些御名將的表現,張遼在統率一項中是較張郃為高。

「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陳壽是這樣評價張郃的,其中「善處營陳」算是其統兵表現,見上段;「識變數」和「巧變」應該是指同一件事,是對其一生中的總結,應該是一些記略極其簡短的勝仗中所體現出來的表現;料戰勢地形,戰勢一事可見諸葛亮二伐中,張郃料其將會糧盡退兵,無法佔陳倉;地形一項,渡江占江陵中洲和於街亭斷水敗馬謖便是代表作。不過也有敗筆時:與張飛對峙時,為其從他道出,導致首尾無法兼顧而敗。

張遼呢?巧變就不太像其作風,但應對突發事件時,張遼還是能稱得上冷靜,並能火速處理:
出征荊州前軍中有謀反者作亂,張遼乃傳令軍中,讓不反者安坐,結果士卒因軍令而安靜下來,很快就拿下謀反者。

地形和戰勢卻也不是沒有表現,先談地形:《讀史方輿紀要.南直八.北硤山條》雲張遼築壘硤石南而還,謂之南硤戍。日後石亭之戰賈逵據夾石,擊退欲斷曹休後路的吳軍,所以顧祖禹稱此山為:「控扼要口,北距廬、鳳,南指江、黃,此為通道」,證明張遼有一定的地理常識,看出這是必家必爭之地;同卷《廬州府條》記載,藏舟浦在廬州府(合肥)城西北隅,張遼御孫權鑿此以藏戰艦處。能收藏戰船而不為孫權軍察覺,是其對自己駐地附近環境的了解。

戰勢方面,張遼在合肥戰前得知曹操教令後,理解其遠在漢中,只能先沖陣挫孫軍氣勢、提升己軍士氣,才能久守。但也有錯估形勢時:攻濡須時為先鋒,正遇大雨,敵船稍進、將士不安,己軍形勢稍不利下欲暫退,但經臧霸相勸後沒再堅持己見。

這三部份兩人各有亮點,也有不足,算是平分秋色。

戰略層面方面,其實不算是將軍的本職,應是二荀輩之事。這方面張郃是略勝:張遼在征烏丸前諫曹操,劉備有可能乘機偷襲,劉備確實也這樣勸劉表,不過劉表一如郭嘉所料,不讓他北伐。另外還真有人密謀打算襲鄴城,只是始終沒成事(見《涼茂傳》);

張郃在官渡戰前,勸袁紹不宜正面交鋒,可遣輕騎抄絕曹操後方,這點與沮授大同小異。諸葛亮四伐時,張郃曾建議司馬懿大軍屯於祁山堡,分兵出其後,饒勝文先生在《大漢帝國在巴蜀》第十六章就解讀為:「威脅蜀軍原本就脆弱的補給線」。張郃兩次都欲遣兵抄糧,可惜皆為主帥否決,無法實行體現實戰效果。不過張郃的戰略也不能說從沒部份實踐,《三國志.任峻傳》就記載任峻護糧前,被袁軍數次鈔絕糧道,但當任峻護糧後袁軍再無法得逞;官渡之戰後期,曹操更遣曹仁破欲鈔絕西道的韓荀,故真實成效也不宜估計過高。

兩人的差別,恐怕就是張遼的進取與張郃的謹慎。

張郃的謹慎能體現在:應先救烏巢而不是攻已有防備的曹軍本營、諸葛亮四伐退兵時,料其有伏兵。兩次都不幸言中,最遭糕的一次是被迫執行司馬懿追擊之令,戰死沙場。由於沒有文獻記錄能證明,司馬懿是有意借故殺掉張郃,排除這陰謀論,從另一個角度上可說是智勝司馬懿,當然對張郃來說,根本無意義。

但過度謹慎也會失卻擴大戰果的機會:饒勝文先生引用了《三國志.王平傳》、《三國志.趙雲傳》注引《雲別傳》、《三國志.明帝紀》注引《魏略》,認為街亭戰後蜀軍已崩潰;王平在馬謖敗後,鳴鼓自持,張郃疑是伐兵故不追擊,讓其能收諸營敗兵而還。

張遼的剛膽本色,可見於隻身至三公山說降昌豨、張遼觀察孫權軍後率眾追擊,斷橋(見《建康實錄.太祖上》)、數重圍(見《太平御覽》卷359 引《江表傳》)困孫權。看出昌豨有降意是有識人之明,先派使者確認有降意後,再動之以利,最後先拜會其妻子以示親密。或問假若失敗呢?還有同行的夏候淵,不會導致全軍群龍無首。曹操事後的責備,更像是關懷不欲就這樣失去愛將般。反過來說,通過上述一系列行動,卻不能說張遼是毫無準備就直接勸降。

《甘寧傳》已明文肯定張遼是先觀察敵情,有把握下才追擊。要知道呂蒙、甘寧等將時在孫權軍中,若有人看出危機,勸諫如同李典於博望,是會被記錄於本傳內。若沒有,那就應該是料不到,張遼可說是智勝呂蒙、甘寧等。只可惜張遼不認識孫權本尊,再加上其騎術不錯,越過斷橋致讓其逃脫。

兩人同時參與的戰役中,天柱山之戰有相當的參考價值。當時孫權領軍救陳蘭、梅成(于禁中偽降讓讓其逃往陳蘭),臧霸已與韓當等交鋒,時間所余無幾,如何迅速強攻恐怕是唯一的方案。但問題出於此山高峻約有二十餘里,道路險狹,怯是人之常情。安眾之心成為關鍵,張遼以一與一勇者勝作總結,結果他沒說大話,親自平定,張郃等人拿不出更好的計策為好。
故戰術層面中,張遼沒吃虧,且成績比張郃漂亮。總體來說,兩人在智謀中算是平分秋色,最多也只是伯仲之間。


太牢祭知乎。


少牢祭李總。


看見李總回答了,身為李總最佳粉絲的晚輩自然要先點個贊再淺笑一下李總真是一本正經的舉證論述,但是這太嚴謹了,鐵定得不到對比黨點贊的。


看看晚輩來搞一波。


衡量武將NBA與否,不用搞太多,就一句話:戰功。有記載就對比誰的戰績更強更漂亮,記載不詳(夏侯惇你好,夏侯惇再見)就看因功封邑高下。(至於所謂官職論高下,夏侯惇請再過來一下,請問你是建武將軍、伏波將軍時,有沒有人質疑過你是曹操軍方第二號人物的存在?)


第一:如同五子橫向對比只能維持在建安二十三年前一般(二十三年樂進病卒),張遼和張郃的對比也自然只能維持在黃初三年前,不然三年後都沒張遼這號人了,怎麼繼續上陣殺敵賺軍功的?(為最後積累上太尉、9600戶的滿寵點贊)


第二:比高不是比爛,爛比爛毫無意義,鷹有時候飛的比雞低,所以雞就一直飛的比鷹高?對比話題最忌此類,好吧。


正文:


戰績上,不是很懂,略翻了記載,張遼最好戰績約莫是白狼山之戰,是役曹操命張遼持麾為軍鋒,戰果是【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

張郃最好戰績(我翻了半天找不到馬謖等明確軍力記載,只能先採用有明確記載的了,如果有人能提供詳載或更好的戰績先謝)當為江陵之戰時大破孫盛軍萬人。

高下立判!


因功封邑上,張遼是【 文帝踐阼,封晉陽侯,增邑千戶,並前二千六百戶。】,但是要注意下,張遼在之前分邑過,即【文帝即王位,轉前將軍。分封兄汎及一子列侯。】,所以說張遼總封邑遠遠不止2600戶,要知道當初于禁、樂進也是分邑予一子(各500戶)。

張郃又沒找到最接近的數據(同上,先謝),只有破馬謖後的【詔曰:「賊亮以巴蜀之眾,當虓虎之師。將軍被堅執銳,所向克定,朕甚嘉之。益邑千戶,並前四千三百戶。」 】,這裡也只能明確諸葛亮一伐前,張郃封邑為3300戶。

要不算這3300戶就是張郃和張遼同時期的,然後張郃浴血搏殺多年皆不得賞,直到大破馬謖後,才得以論功行賞?(不是我惡意,只是剛好想起上次有個叫袁本初的科普我張郃建安二十三年才得以拜蕩寇將軍,是貶官,好吧)

所以也就高下立判了!


綜上:就鄙人所覽,張遼戰績遠勝張郃,封邑張郃疑似大於張遼,那就平分秋色吧。


PS:錯漏之處歡迎斧正、啪啪啪打臉、按在地上摩擦。


再PS:持麾是幹啥的?曹操《步戰令》有載【嚴鼓一通,步騎士悉裝;再通,騎上馬,步結屯;三通,以次出之,隨幡所指。住者結屯幡後,聞急鼓音整陳,斥候者視地形廣狹,從四角而立表,制戰陳之宜。諸部曲者,各自安部陳兵疏數,兵曹舉白。不如令者斬。兵若欲作陳對敵營,先白表,乃引兵就表而陳。臨陳皆無歡嘩,明聽鼓音,旗幡麾前則前,麾後則後,麾左則左,麾右則右。麾不聞令,而擅前後左右者斬。 】


比較大魏雙壁我喜歡, @友盟李飛 總結的就很好。

歷史上,張郃以巧變聞名,所謂「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 雖然除了街亭之外,張郃沒有什麼太多光輝的勝仗,被人記住更多的還是木門道『膝蓋中了一箭』的英雄末路,但是只要主將帶著他,往往就能發揮出很好的效果。「自諸葛亮皆憚之」也說明了張郃的實力,所謂來自對手的褒獎是最好的褒獎。


所以呢,張郃的用途更廣泛,無論在身份局、國戰、還是4V4都有很好的發揮,挪兵移樂,玩獅子定閃電,可謂花樣百出。尤其是國戰,雙將合璧配合往往發揮出乘法而非加法的效用,比如張郃郭嘉、張郃甄宓,張郃曹丕、張郃司馬、乃至於張郃曹仁都是很不錯的配合

相比之下,曹丕給張遼的評價是『此亦古之邵虎也』。無論是天柱山狹路相逢,列柳城居高臨下,還是逍遙津以寡擊眾,都凸顯了張遼的剛猛無儔和對戰機的把握能力。之前寫過一篇逍遙津戰役的答案專門贊過張遼 中國歷史上最讓你感到蕩氣迴腸,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的一場戰役是什麼? - 知乎,這裡就不細說了。

所以張遼的突襲是非常有威懾力的。早期標風的時候,所謂『得張遼者得天下』,對身份局孫權的剋制更是設計良好的契合歷史的典範。到3V3裡面更是位列四神。但是後來在4V4中跌落塵埃,國戰中整體表現也不如張郃,主要是太獨,在需要『一波帶』的節奏中,和其他武將的技能只是簡單的加法,很難有化學反應。

一個比較好的配合是張遼和李典,這一對逍遙津的搭檔,到了國戰上依然有很好的配合。李典先恂恂,如果看到好牌就摸,如果看不到就控下家的判定或者手牌,然後發動張遼的技能突襲,張遼和李典的配合起到了諸葛亮小觀星的作用,而其對周泰的剋制更是神來的契合之筆。兩個武將的設計相隔數年之久,應該是沒有考慮到這一點的,但是逍遙津的搭檔居然能有如此配合,也算是意外之喜吧。


兩人都是神將,各有千秋。
張郃控制距離更好,但太吃手牌,需要人包養,而且經常跳三導致不能出殺。
張遼技能無損發動,但基本摸不到距離,控場較弱。


張郃戰績:
1.跟隨袁紹時,攻破公孫瓚,張郃功勞最多。
2.投降曹操後,攻下鄴城(此前張遼攻打鄴城未能攻下),擊敗袁尚袁譚。
3.跟隨曹操打敗西涼馬超韓遂。
4.曹操攻漢中張魯,張郃是先鋒,攻下漢中後,留下夏侯淵和張郃守。
5.張郃與張飛戰於宕渠,不能取勝,後劉備攻張郃,夏侯淵戰死,張郃穩住陣腳。
6.曹丕即位後,令張郃和司馬懿討伐孫權副將劉阿,大敗劉阿。
7.與馬謖戰於街亭,用計斷了馬謖的水道,然後出兵大敗馬謖。
8.與諸葛亮軍戰於木門,膝中箭而死。
張遼戰績:
1.圍剿賊寇昌豨,孤身一人與昌豨談判,降伏昌豨。
2.跟隨曹操打敗袁尚袁譚。
3.力勸曹操攻匈奴,大破匈奴,斬了單于蹋頓。
4.攻下地勢險要的天柱山,斬了賊寇梅成陳蘭。
5.逍遙津之戰以少勝多大破孫權,令吳兵聞風喪膽。
6.帶病出征,與曹休在海陵擊敗孫權大將呂范,後來病逝。
總結:
《三國志》中記載,張郃令蜀人驚恐,張遼令吳人膽寒,二人都是可以鎮守一方的大將。張郃謚號壯侯,說明張郃勇壯,張遼謚號剛侯,說明張遼剛毅。張郃能與儒生同樂,張遼能與士卒共苦,二人都很體恤下屬。
張郃與張遼再很多方面都不相上下,而張郃能夠識曆數之變化,懂排兵之方略,善於推算作戰形勢,這大概是他比張遼更勝一籌的地方。


張遼。
最起碼能止我夜啼。


根據三國演義來說,張遼屬於大將,能力很強,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張合的話,一開始弱一點,後來越來越強。這裡我指的是用兵。武力的話,張遼徐晃二十回合戰平文丑,張合與文丑並稱河北四庭柱,文顏不多說,高覽在官渡與許褚打平手,這三位都有著超一流的武力,那麼同為四庭柱,張合的武藝與他們應該在伯仲之間。所以我個人認為,張合武藝勝過張遼,張遼在用兵上勝過張合,根據歷史,無論是六十四將還是七十二將,都有張遼,故張遼的實力毋庸置疑。當然,張合的用兵也很厲害,諸葛丞相北伐的時候,張合是鎮守雍涼的主要將領。我這裡做出一個私人的評價。張遼張文遠,乃是百年一遇的名將,智勇雙全,可統帥三軍,亂世之時,可鎮守一方,分兵一統天下。張合張雋義,有勇有謀,可任一方大將,任前鋒之職定能所向披靡,若在治世,亦可鎮守一方。


三國志忠中張遼排在啦前頭,應該是張遼吧!張遼擅長奇襲而張頜擅長預測戰事變化。


就遊戲來說一般張遼強於張郃,歷代三國志體現的很明顯,我認為是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


張合在大西北打的都是猛人,從年輕時在韓、袁工作就是河北四庭柱,跳槽直到到三國後期一直活躍,雖然戰績不好看,但好歹屬於以強對強。
張遼跳槽後自從官渡打顏良文丑表現出很吃力的樣子,到合肥之戰干敗孫權(孫權打黃祖的江夏都打了好長時間才艱難的在劉表死的時候干下來,然後在文聘那關都沒過去過)所以張遼雖然戰績很好看,但也屬於虐菜雖然菜鳥帶的人多,而且張遼「放水」,從呂布那就開始了,所以老曹把他安排在東邊。


歪個樓,三國殺張遼技能奇襲,張郃技能巧變。
奇襲收益2張牌外加對對方留牌的威懾作用,強大的引導左右戰局的控場能力,技能大多時候無腦用。
巧變收益不固定,但是威懾力比奇襲強大的多。直接克制樂不思蜀和兵糧寸斷等,直接限制對方核心的攻防能力,提升本方核心生存能力(通常就是他自己)以及本方核心的輸出能力(武器),如果有包養的武將配合(通常是補充手牌),將無解,使用技能偷牌換判定偷裝備留牌需要根據場上形式時刻調整,需要耗費更多腦細胞。
所以綜合來說,張遼無腦強度中等,有腦強將;張郃無腦易死強度中下,有腦神將。


張八百更風光,但是張郃活的久啊,人家後期虐菜虐的那叫一個爽啊。諸葛亮都頭痛。


單挑的話五虎將ko張合很長見,張遼很少見!呂奉先開局帶著張遼一路平定中原


前三國適合張遼,後三國文武全才適合張頜


張合過得久


真的是很難比較。張遼獨當一面擊敗孫權,甚至差點殺了孫權本人。張頜的對手是諸葛亮,顯然更強,但堅守到了司馬懿的援兵。

唯一能比較的是個人武力。這可是按照《三國演義》來的。張遼敗給了文丑,文丑被關羽所殺,所以張遼&<關羽。

而關羽跟曹操說自稱不及張飛(操曰:"將軍真神人也!"關公曰:"某何足道哉!吾弟張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頭,如探囊取物耳。"操大驚,回顧左右曰:"今後如遇張翼德,不可輕敵。"令寫於衣袍襟底以記之。)就算謙虛好了,關羽≈張飛。

而張頜是和張飛大戰不分勝負的(山上矢石如雨,郃不能上山,乃單槍匹馬衝出重圍,無人敢擋。諸葛亮嘆息道:「 昔日張郃大戰張翼德,吾不信。今日始知其勇。」)張郃=張飛。

所以,張郃=張飛≈關羽&>張遼。

以上。


張遼本就是武人出身,最開始就是因為武功高強被丁原召為從事。縱觀張遼生平比較出彩的幾個事迹,哪一個不是莽出來的?考慮到張遼在呂布麾下征戰多年,其作戰風格多半就是和呂布差不了太多的那種。不要跟我說什麼呂布智力低張遼是智將,呂布在局部戰場可以教曹操做人,只不過在戰役層面玩不過曹操(或者說有袁紹支持的曹操)而已,當一個諸侯和當一個將軍所需要的水平根本不是一個層次的,張遼並沒有體現出明顯比呂布高明的地方。不過莽夫在亂世價值很大,畢竟絕大多數人都是慫的,現代人論史老是看不起莽夫,然而兩軍交戰一方勇一方慫,帶來的優勢是壓倒性的。
至於張郃,很可能是官渡之戰第一功臣,本傳扯什麼郭圖進饞嚇得張郃投降,八成是為傳主諱,多半就是張郃高覽感覺勢頭不對就順勢投降了。後面除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確實有比較重大的意義,其他也沒什麼出彩的地方,軍事經驗比較豐富應該是真的。說起來,後面的記載各種吹張郃,漢中大敗是夏侯淵的鍋,劉備表示不怕夏侯淵怕張郃,諸葛亮也怕張郃,然後三國志里又吹張郃什麼料事如神,很讓人懷疑背後有沒有什麼貓膩,畢竟確實沒看到太多有說服力的事例。三國志里甚至連張郃作為武人尊敬儒士這種屁事也要寫一通,有點莫名其妙。
說起來,讓張郃有這麼高名氣的對手諸葛亮也是個評價吹破天然而沒有太多有說服力的戰績的主,這倆還真是半斤八兩。
總的來說,張遼和張郃不是一個風格的將領,沒什麼可比性。


推薦閱讀:

在遊戲界,與《三國演義》、《西遊記》題材的成功作品相比,為何《水滸傳》題材的成功作品要少很多?
如何判斷裴松之注是否靠譜?
兩個少時認識的兄弟,一起打天下,感情會不會說沒就沒呢?
三國時期誰顏值高?還有哪幾人能稱為"絕倫"之人?
如果孫權沒有殺死關羽,三國會如何演繹?

TAG:三國 | 張郃 | 張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