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能不能用簡單的話解釋一下?
12-19
注意是2個詞,應該也來源於生活的吧。
說出自己的感受吧。
我看過楊嶸編輯的王陽明大全集,也是王陽明的崇拜者,應該算有一些回答問題的認知基礎。
要理解這兩個詞,首先你得要論述有一個概念:
心是天地萬物的住在,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是心學的基本觀點。
在這個基礎上,我對於兩個詞的理解,用簡單的話解釋:
知行合一:我們常常講,我知道這事兒應該這樣做,但是......。王陽明告訴我們,勇敢的把但是去掉,去做你覺得應該的事情。
王陽明的實踐見13歲時出走居庸關的故事。
致良知:同事正在用一個錯誤的方法幹活,我知道正確的方法,可以說但是平常也不太喜歡他,不說也跟我沒關係。這個時候選擇選擇告訴正確的方法。做決定永遠選擇更接近善良的那一個。
王陽明的實踐見34歲上書指責劉瑾獲罪被貶貴州龍場。
我的理解,萬法歸一,心學與其他唯心學派有著共通的地方,即心外無物、即我思故我在、即四大皆空,而物之所動,源於心動,能見諸相非相,能見如來,能致良知,能達超人,則無所不能。額,我會不會泄密了?................但心動並不能完全反饋到物質世界中,即使是意念操縱,也是較慢而潛移默化的,而陽明兄更加主動,既然我本如來,想要萬物皆善,何不推他一把,福德無量啊。這就是知行合一。............但首先,你要先見諸相非相,先達超人,先見如來,這就是致良知。
我覺得知行合一可以用Batman Begin裡面一句台詞完美解釋:
It"s not who you are underneath, but what you do that defines you.
良知是人生來就存在的,比如羞恥之心,向善之心,孝順之心等,不需外求,想自己內心求取就可以了。那麼致良知也就是不斷的向內求。然後就是需要在事上練,不斷的去檢驗自己的良知。知行合一中的知是指良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沒有先後之分,「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
實踐認識,言必行行必果 當你判斷一件事是對是否 要堅持你看到這件事的第一感覺 比如說 一個老人倒下了 你首先想到的是去救 接下來就會想他是不是碰瓷的,致良知 就是遵從你本心去做一些用實際的眼光看上去無用卻合乎內心道義的事情
想啥做啥,會啥成啥!
知行合一,應該是先生早年常提,此後意義又有變化,對我觸動最深的,是先生所說,一念動處即是行,也就是說,心裡起一個不善的念頭,就是行,所以真知行,要從每一個念頭上做起。如何做,以致良知的工夫,良知是是非之心,是人人都有的,所以致良知,按照自己淺薄的理解,就是完全按照內心的良知去行,這裡的行包括思想層面上的去私慾、去惡念,也包括通常意義上的行動。當然,上面說的還不準確,僅供參考
致良知,開啟,擴充,運用正能量。
知行合一,既是隨心而動。
推薦閱讀:
※王陽明的心學究竟是怎麼影響日本明治維新的?
※如何看待這幾年的王陽明熱?
※知行合一是孤獨的嗎?儒家思想承認孤獨嗎?
※如何才能有長在心底的自信,能真正的從心所欲,不為外物外人的眼光所所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