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不是親身經歷所獲得的知識或經驗真正成為自己擁有的東西?

可能大家或多或少遇到過這種問題,讀了一本好書或者看到別人高明的做法,當時覺得特別正確特別興奮。覺得這些東西可以作為己用。可過一段時間以後,自己真正遇到這種問題了,就像不起來當時知道的正確的做法了。它不像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那麼印象深刻,過一段時間就忘了。對這個問題很困惑,所以請教大家,如何把這些非自己親身經歷所得的知識或經驗真正變成自己所擁有或掌握的東西?謝謝大家


其實我們所掌握的絕大部分知識,都不是親歷或直接經驗,而是來自傳承。我們比孔子知道得多一點,是因為我們比他出生得晚。孔子不知道地球是圓的,不知道Google和PageRank,不知道三聚氰胺,我們知道,並且很多時候,我們的知識已經成了我們的本能,就好像它們天生就駐紮在我們的腦子裡。三角形的內角和就是180度,一個水分子就是由兩個氫原子一個氧原子構成,不需要回憶,也不需要思考。因為在我們小的時候,這些知識已經被強化灌輸進我們的大腦了。

生物學的研究揭示出,嬰兒的胚胎髮育過程是人類自然進化史的快速重演。而文化史的研究也告訴我們,兒童的啟蒙成長過程恰似人類文明發展歷程的簡縮。

但還有很多知識並沒有被強化灌輸,它們只是被偶然獲得,飄忽地寄存在大腦的某個地方,遺忘是很正常的。但一旦這個知識被使用過,就不太容易遺忘了。不過,人還是容易重複前人的錯誤,這是人的偏執導致的。很多人至今不相信永動機不可能存在。


相信跟個人的性格和認知風格有關係。其實觀察到的或者看到的東西,通常是可以學習。但是學習之後是不是掌握,需要在一定的動機水平上去嘗試。如果某個東西自己認為是學到了,但是從來沒有用過,和沒有學到,幾乎沒有差異。


不是所有的知識獲得都有賴於實踐,這點必須要明白。

大部分人的真正問題是企圖用獲得更多知識的方式來解決對世界了解的不足。

真正的解決辦法在獲得足夠知識基礎上是建立一套看待世界的支點(這個你可以叫價值觀)和分析世界的方法(這個可以叫方法論),這樣任何新的知識都有序進入你的經驗範疇。

當然,你要注意,價值觀和方法論是允許進化,允許衝突,允許花開兩朵的。


這個問題的確讓人十分困擾,就像吃東西一樣,一頓兩頓的營養不能讓你立刻就健康,必須要長期維持,就是要重複。也就像記單詞,也是要重複。

書本上的知識和經驗,很多時候我們是無法情景再現,沒辦法立刻親身體驗。

今天看《極客》,主編有一句話讓我很受啟發的,「雖然我們花很多篇幅,盡我們所能的把一件事情講得清楚有趣,只是為了告訴大家這背後的思考方法和邏輯關係,並希望這些有趣的內容在大家的腦子裡留下一點線索。」

所以個人覺得,別人的經驗和方法未必就是你的標準答案,但是別人的經驗中的思維模式才是我們重要需要記住的。如果是需要死記的經驗和知識,那麼就在腦子裡重複那個場景吧,重複再重複,重複到比自己親身經歷更深刻的感覺,其實人很多時候不是在犯很多同樣以前自己犯過的錯誤么,即使是親身體驗,也未必不會再犯錯,更何況是別人總結的經驗和知識。


1. 經驗無法獲得全部知識,愛因斯坦曾經在一封信中談到,「誠然,沒有經驗基礎就很難發現真理。但是,如果我們探索得越是深入,我們的理論所包羅的範圍變得越是廣大,那麼,在決定這些理論時,經驗知識所發揮的作用就越小。"

2. 通過學習帶來的知識,想擁有就必須反覆練習。技能線路鍛煉的越多,使用的越自如,髓鞘質給神經迴路包裹上絕緣體,髓鞘質越厚,絕緣性越強,我們的動作和思維就越加精確和敏捷。大腦能夠創造出一種非常有說服力的幻覺:一旦掌握一項技能,就會感到收放自如,彷彿是我們與生俱來的。

3. 最好聚集目標,大腦的注意力非常有限,因為運行的成本太高,過多的目標只會分散注意力,更談不上反覆練習了。


只要記住一點:想走捷徑的人,往往都會走到死路上,在你不自知的情況下


我的一般做法:
1.嘗試證偽。搜索是否有不同的觀點和經驗。在這個過程中也會對關注的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2.無法輕易證偽時,嘗試運用。是一段代碼,至少編譯跑一遍;是一個笑話,至少給其他人講一遍。
3.不需或者不能馬上運用時,存檔索引。
4.思考細節。每一個關鍵環節都應該問問:他是怎麼想到/做到的;他擁有什麼我沒有的資源/信息;我有沒有相似的知識經驗;我能對它做出怎樣的改進……


1.平時多多閱讀略懂即可,重點向潛意識裡灌輸點思考方法;
2.遇到問題時就知道在哪裡能快速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3.重複重複再重複


我比較笨還忘性大,所以自建了一個知識體系,把學到的、看到的、覺得有意思的都按自己理解概括了分門別類放進去(當然原始資料也備著),沒事就打開掃幾眼溫溫故,遇到問題了,就去裡面查查有沒有現成經驗好借鑒,沒有再想別的辦法。


從擁有這一角度來說,每個人理解不一定相同。正是因為每個人不同與特有經歷才構成了這個人的人生。擁有其實就是經歷,但每個人所經歷一件事情時,時間環境,空間環境都已遷變。大道相通,當你真正悟徹你所經歷,種種經歷便是相通。


將別人的東西用自己的方法過一遍,這樣一方面是在他人工作的基礎上做的,相當於借他人之力;另一方面自己也切身實踐了,加深了記憶,以後再遇到同樣的情況會更加的得心應手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有些經驗、知識可以繼承。
有些KNOWHOW是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必須經歷後才能真正領悟的


如果這個知識對你來說真的很重要,就應該去實踐一番。

我看很多人學編程或者學什麼東西,整體就是抱著一本書在那兒看,居然看完了都沒摸一下電腦。所以,我的觀點是,只要有可能,就要親自實踐。


前面有一個人說的很對: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但不知道為什麼這個答案被摺疊了,看來人都希望有捷徑,可是不巧,世界上沒有捷徑。

我讀了很多歷史書,企圖尋找偉人們的過人之處,可是最後發現,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偉人是從來沒犯過錯誤的,但是他們的幸運在於,他們的錯誤沒有令他們失去生命。同時,他們有著強烈的韌性,失敗了會好無心理壓力的重新來過。這就是傳奇的誕生。

因此,想獲取知識,只能是「不斷的努力+一定的運氣」。為什麼說運氣也很重要呢?因為,假如你生下來是一隻猴子,那麼你這輩子的終極目標也就是一隻猴王,但不姓孫。


記錄下來···有事沒事可以拿來思考,回顧


獲得的知識,多實踐。另外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多記錄、思考、整理。
知行合一!


親身代入,視如己出。


先哲笛卡爾已經把這個問題說透了,建議去看書《談談方法》


推薦閱讀:

大神們都是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的?
為什麼人很難做到知行合一?人在認知到行動之間經歷了哪些過程?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和馬克思的實踐論有何異同?
「知行合一」一開始就包括了「善」的含義么?
什麼是知行合一?

TAG:知識 | 學習方法 | 知行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