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跑步運動中「配速」這個指標的意義是?

rt
第一次修改問題,我覺得題主想問的是,配速和速度一個是一個是時間/距離,一個是距離/時間,表示的都是跑得有多快,為啥不能用速度就夠了,配速的意義是什麼?
下面答案的所有對配速用途的說明,都可以轉換為速度,那麼,配速的意義在哪裡?


配速意味著什麼?——用配速表評價耐力,預測你的馬拉松PB
相信跑友在跑步中最關心的就是自己的配速,配速高低就意味著耐力好壞,也意味著跑步能力的高低,配速是跑友們交流的語言,也是大家討論的熱點。
那麼究竟多少配速代表什麼級別耐力水平呢?男女的配速標準差別是多少?不同年齡段配速標準是多少?跑友經過一段時間訓練,配速縮短了,代表耐力水平提高了多少呢?

評價耐力的方法有很多,其中跑友們最容易實現的測試項目有兩項,一項是12分鐘跑,另一項是1.5英里(2.4公里)跑。
12分鐘跑是指盡全力,測試12分鐘內跑動的最大距離。這項測試是有氧運動之父——美國軍醫庫伯所發明,庫伯最早提出了有氧運動這一概念,到今天以跑步為代表的有氧運動風靡世界,庫伯的貢獻不可磨滅,庫伯先生的足跡遍及全球,推廣「與庫伯一起跑」的公益活動,他也曾多次到訪中國,是目前仍然健在的國際運動科學頂級大師。

另一項耐力測試方法是1.5英里(2.4公里)跑,這項測試也十分簡單,就是測試全力跑2.4公里所需要的最短時間,也就是在標準400米田徑場跑上6圈的用時。

國際標準耐力評價表制訂了12分鐘跑和1.5英里跑的評價標準,現將其轉變為配速標準,這樣跑友就可以很方便做兩個事,一個是自己親身測試一下自己盡全力12分鐘跑或者1.5英里跑的成績,從成績來評價自己的耐力水平是好還是差,二是在表格中根據自己的最佳配速直接評價自己的耐力水平。要注意不同年齡段得對應不同的表格喲!

小貼士:國際標準耐力評價表是根據國外人群測試結果制訂而來,可能不完全適用於中國人群且標準偏高;用配速預測馬拉松成績僅作為參考,因為長達42公里的比賽,對於大多數跑友而言,可能難以保持一個穩定配速,加之補水、吃東西、上洗手間等都會消耗時間,所以僅僅作為參考和追求目標吧。

更多文章可戳慧跑無憂 | 怕跑傷,找慧跑

您可關注微信訂閱號「慧跑」,每天推送最新文章呦!

http://weixin.qq.com/r/DTqFnbHEjuzxrfX_928f (二維碼自動識別)


讓你勻速的跑,以便實現目標成績。為了進一步闡述這句話的重要性,忍不住第三更。

---

馬拉松比賽中,如果你半程完成時間比預估配速快了兩分鐘,這不是好事,那麼你最後幾公里將會非常痛苦(除非你的目標成績無法體現你的真正實力)。從《Runners World Run Less Run Faster》里摘一段話:

不適當的跑步節奏將使你在跑步前期就大量消耗糖原,最終導致撞牆期在你完成全馬前就到來。挪威的科學家Stephen Seiler說「跑步前期的不適當節奏將導致乳酸快速堆積,無法有效排酸將最終導致速度的減慢」,他進一步說全馬前半程時在最理想快速的速度下省下的每1秒鐘,都是以後半程慢2秒為代價的

在我看來,這就是配速的含義,均勻的分配體力,以最理想的成績完成比賽,少一秒沒儘力,多一秒你本可以做得更好。

---
之前的回答
---

如果我要以3小時10分完成全程馬拉松,那麼我應該多快的速度完成第一公里?又該以多快的速度完成最後一公里?

考慮到勻速跑是最省力的運動節奏,我們可以根據目標成績計算出一個配速表,然後一公里一公里完成既定計劃,最終實現目的,這就是配速的意義。

另外在平時的訓練中,慢的時候應該多慢?快的時候應該多快?我們可以參考比賽配速來控制訓練的強度:輕鬆跑,那麼每公里就慢比賽速度20-30秒;快速跑,就快個20-30秒,長距離慢跑,同樣每公里慢個20-30秒。


因為在智能手機那麼強大之前,主要設備是秒錶。
跑一個固定的距離,按一下秒錶。所以通常來說,距離是已知的,比如標準跑道一圈400米,浦東的世紀公園外人行道4.9km,那麼從秒錶數值算配速是很容易的,口算就可以得出,而要計算速度的話恐怕口算就不行了


反對 @戴劍松 貼出的關於耐力標準的表格。

取表格數據第一行,12分鐘測試完成3.25公里,平均速度3分41,這沒有問題。但是全馬用時2時36分是怎麼的出來的? 僅僅是用3分41秒乘上了全馬距離...

簡單地將12分鐘跑測試的結果換算為平均速度,然後乘上42.195公里就得到所謂的全馬用時,這樣的計算是完全錯誤的。上述表格發到任意一個跑步群里都會貽笑大方。如果一個人可以用12分鐘測試的平均速度完成全馬,那麼只能說,他在測試中未盡全力,測試結果是不準確的。同一位運動員/跑步愛好者,在不同距離下,可以達到的平均速度顯然是不同。5公里均速&>10公里均速&>半馬均速&>全馬均速,這是毫無疑問的。

-------------------------下面回答問題--------------------------

其實寫到這裡,我一直在避免使用「配速」這個概念。

因為以大多數非專業/職業運動員的控速能力,討論「配速」意義不大。

從字面上來看,所謂「配速」,這個速度是需要「配」的,而不是任性隨意調節速度。

先放兩張速度圖。綠紅黃線表示速度,綠表示快,紅表示慢(相對)。

顯示的四個數字分別代表 卡路里 平均速度 跑步時長 NikeFuel值

可以看到,第一張圖中,速度曲線起伏不定,而第二張圖中速度很穩定。

以我卧底多個跑步群,看了幾百位跑友打卡的情況來看,第一張圖的起伏程度代表了大多數跑步愛好者的控速水平(而非速度水平),快了壓不住,慢了起不來,始終無法保持在一個均勻的節奏上。在這種情況下,採用「配速」這個指標並沒有太大意義,因為速度起伏如此之大,壓根沒有「配」速。第二張圖則可以說,「以六分鐘左右的配速跑了32分鐘」。

配速的重點是速度均勻,否則,還是 平均速度 更為適用。

至於 時間/距離 與 距離/時間,都是常用的衡量跑步者能力的單位,時間/距離 顯然對路跑者更為常用。不管是日常訓練還是比賽都是以完成多少距離為目標,將 時間/距離 作為單位遠比 距離/時間 更直觀,乘法比除法容易算。


第一次修改問題,我覺得題主想問的是,配速和速度一個是一個是時間/距離,一個是距離/時間,表示的都是跑得有多快,為啥不能用速度就夠了,配速的意義是什麼?
下面答案的所有對配速用途的說明,都可以轉換為速度,那麼,配速的意義在哪裡

這樣算不算是自問自答了。

在跑步進行中,身上最方便攜帶的就是一塊表,在早年沒有GPS表發展沒有這麼發達的時候,用單位時間來感知速度,是很有意義的。
訓練中,可以在自己的固定路徑中,找到每公里的標誌物,比賽中更是會有組織者標示的公里數。
這樣,只需要通過時間,基本不需要計算,就能了解自己在過去一段距離行進的快慢,接下來需要怎樣調整。

我覺得這就是配速存在的意義。


配速就是一公里跑了多長時間,這麼說比較有逼格。對於絕大部分業餘跑者來說,有逼格就是配速這個詞的最大意義。


這麼說吧,我們平時跑步大多是計距離的,比如5公里10公里之類的,有了配速就能迅速的計算出每整公里的總用時,比如440配速10公里用時就是40分鐘加400秒,也就是46分鐘40秒。而根據速度來算時間的話,相信很多人都很頭大。比如以12.7公里每小時的速度跑10公里需要多久?直接心算的話吭哧半天也難得出個結果來。


我也很好奇就去查了一下,網路解釋是:在馬拉松運動的訓練中常使用的一個概念,配速是速度的一種,是每公里所需要的時間。

例子

如果你在標準跑道上跑一圈(400米)需要3分鐘的時間,那麼你每跑一千米就需要7分30秒的時間。這也就是你的配速7"30"

馬拉松運動講究勻速,在勻速的狀態下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實力。很多跑步愛好者很注意控制速度。他們根據自己的萬米成績乘以馬拉松耐力係數(每個人的差別不是太大),算出自己的馬拉松預計成績。再把馬拉松成績對應上配速,努力在全程以這個同樣的配速來跑。


應該就是英文 PACE 音譯的結果吧


1.更加勻速精細控制
2.在有GPS之前無法得知瞬時速度,完成一公里距離用時就成了運動員最快獲取當前準確速度的方法。
3.然後這就成了習慣。


推薦閱讀:

想跑半程馬拉松,現在的水平該如何訓練才能提高?
為什麼我每次做完靜蹲後,接下來幾天感覺膝蓋不順甚至有彈響?
對於新人來說,第一次參加馬拉松(半馬21km)跑完下來是什麼感受?
每天十公里,隔天跑一次,左膝、左胯、左踝每到六公里就開始疼,怎麼辦?
運動只消耗一點熱量,真的能減肥嗎?

TAG:跑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