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徙的鳥怎麼拍攝的?
剛剛電視上播《遷徙的鳥》,鏡頭追蹤鳥類遷徙,高空、低空飛行,可以說真實展現自然的程度極高。這類紀錄片都是怎麼拍攝而不驚動這些動物還能跟蹤拍攝的呢?
《遷徙的鳥》中一部分鳥類是人工繁育的,自小便與人類為伍。很多動物會把第一眼看到的活動物當做自己的媽媽,這在動物行為學中被稱為印隨學習。製作者利用這一點有意讓它們從出生起就與鏡頭和飛行器相處,建立與鏡頭的親密感、習慣飛行器的噪音(雖然拍攝時使用的飛行器努力降低了噪音但對自然狀態下的鳥兒來說還是很難接受的)。甚至鳥兒最初學習飛行也是跟隨飛行器學的。對這些鳥來說,鏡頭和飛行器就是「媽媽」。
攝製人員會在這樣培育的鳥兒身上放置小型攝像機,然後被當做「內鬼」放置在鳥群中,利用遙控裝置控制鏡頭方向進行拍攝。但是據說成效並不好,拍攝時間較短、畫面質量差、並且鳥兒負重後很難堅持較長的飛行時間,因此大多數鏡頭還是來自飛行器拍攝。拍攝過程中動用了多種飛行器,包括傳統滑翔機、熱氣球、輕型螺旋槳飛機、小三角翼飛機、載攝像機的遙控飛行器等。在這些飛行器的輔助下,攝影機跟著遷徙的鳥群,或者直接混入鳥群,一路跟蹤,拍下了許多無比震撼的空中飛行鏡頭。
拍攝所得的一部分飛行鏡頭質量並不理想、抖動嚴重,後期利用技術手段進行了處理。
還有一些鏡頭是用經過偽裝的攝像裝置拍攝的,這種手段在拍攝自然題材影片時很常用,比如將攝像機隱蔽在草叢中或偽裝成石頭什麼的。一般用於拍攝動物在地面活動時候的鏡頭。
整個拍攝時間歷時4年,耗資4000多萬美元, 600多人參與拍攝,遍及全球50多個國家地區,動用了一批最優秀的飛行員和兩個科學考察隊,投入的力量相當可觀。我們所能看到的精美畫面,說到底是從數倍於片長的素材中精選而得,在神奇的畫面背後是無數被淘汰、廢棄的「炮灰」鏡頭和無數人的辛苦工作。
另:BBC有一部紀錄片叫《動物攝影機》,可以一看。
推薦閱讀:
※台灣已經立法禁止食用貓,狗肉。大陸什麼時候開始?
※常說人們殺動物是很殘忍的事情,那麼自然界每天都有天敵捕食獵物,將獵物生吞活剝,有人會說天敵很殘忍嗎?
※蜻蜓是怎麼交配的?
※有哪些長的很像但是毫無血緣關係的動物?
※養熊貓是種什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