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和「禹」在甲骨文中出現么?

「舜」是否出現過涉及具體的神話研究,和「舜」、「俊」(夋)之間的關係有關,就先放一邊。

請問現在已發現的甲骨文中是否出現過「堯」和「禹」呢?或者他們的形象只出現在春秋戰國以後?


謝邀。@子喬 先生的回答是比較靠譜的,而 @關毛 先生的回答似乎有些問題,比如王國維釋讀為「帝嚳」的字是「夒」,並不是「夔」,這是兩個字。

一、堯舜禹在甲骨文里都沒有出現過

堯舜禹、夏王朝在甲骨文里都沒有出現過。有些人說出現過的,一般都需要謹慎看待,基本都不太可信。

@子喬 先生已經指出:

禹最早的文字材料是2002年發表的西周中期的青銅器銘文《豳公盨》(又稱遂公盨,古文字的不同釋讀所致):「天命禹敷土……」。

由於甲骨文作為一種占卜材料,不太可能涉及過多的歷史信息。而且就甲骨文本身而言,裘錫圭先生已經指出這是一種俗體,流行範圍也比較有限。因此有相當一部分重要的、後世常見的字甲骨文都沒有,這是很正常。

目前甲骨文在上古史的補充方面,主要體現在商史特別是晚商史。雖然出土材料以其稀缺性有著極高的價值,但與龐大的傳世材料相比,仍顯得比較單薄,很多問題仍然無法解決,我覺得不要寄予太高的期望。

需要指出的是,從甲骨文中找到的諸如「夒、契、相土」等上甲之前的先公並未被人們廣泛接受,還存在一定得爭議

注意,王國維釋讀為「帝嚳」下圖的字是「夒」,不是「夔」,這是兩個字。

這兩個字《說文》是這樣解釋的:

夒,貪獸也。一曰母猴,似人。從頁,巳、止、夊,其手足。奴刀切。

夔,神魖也。如龍,一足,從夊;象有角、手、人面之形。渠追切。

因此, @關毛 先生基於此的推論是有些問題的。

而且對於下圖的有人釋讀為「契」字,2014年最新的劉釗的《新甲骨文編(增訂本)》仍然列入未識字的附錄中,既沒有隸定,也沒有歸入正字並釋讀。

二、關於先秦的歷史

一般根據《史記》認為,天下一家,始於黃帝 。接著是顓頊、帝嚳、堯、舜,貌似都有錯綜複雜的血緣關係,但如果你企圖根據《史記·五帝本紀》來推算一下五帝的世系與傳承,基本推不出來,因為有些記載是前後矛盾的。之後是夏、商、周,進入大家熟悉的中國歷史。一般認為,堯舜禹是禪讓,當然也有認為是武裝奪取的(比如《竹書紀年》) ,禹之後夏啟即位,而商周的祖先契、稷則是帝嚳的後代,《史記》有載:

《殷本紀》: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
《周本紀》: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

你固然可以說這是後世史官的記載,不完全可信,但能流傳下來的記載本來就不多。《尚書》《春秋》及其《左傳》可以說是比較可靠的,但《偽古文尚書》的問題直到明清甚至是清華簡才見分曉,可見其複雜。於是各種說法滿天飛,說什麼的都有。特別是一些考古新現象不能科學解釋時,更是流言四起,說風就是雨,應該謹慎對待。

因此,上古史特別是先秦史往往需要結合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還有考古學、人類學、天文學等其他學科來進行,而且應該時刻保持一個審慎的態度,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相信科學。


禹大約是西周時期周人承認的祖先。
堯約莫出現與西周晚期。

題主說的不錯,舜很早。

甲骨文中,商人祭祀的祖先神,最高的為夔。
夔在周人的神話中,變成了這種玩意兒:

是否感受到了周人深深的惡意?
然而這個夔字,最初可能是這樣的:

甲骨文中,夔的前綴經常會有「高祖」二字,是甲骨文中商人祭祀的天帝兼最最最高祖宗。
然而周人的記載中,商人的祖宗是啥呢?
《禮記》記載,商人祖宗為帝嚳。
《國語》記載,商人祖宗為舜。
《山海經》中,帝嚳和帝舜及另外一個不知來源的帝俊事迹略有重合。

而甲骨文中那個字怎麼被解讀為夔字呢,這個是王國維的解讀:

王國維推測夔就是周朝文獻中的帝俊和帝嚳,雖然周朝文獻中的帝俊和帝嚳是兩回事了。帝俊明顯是天帝、玉皇大帝之類的東西了,而帝嚳是周人和商人共同推崇的祖宗。
也就是說,在周朝建立後,祖宗和神分離了,天帝是天帝,祖宗是祖宗。當然周人似乎有意淡化天帝的人格形象,所以周人的記載中天帝是沒有名字的。於是就會出現了一個不知道來源的帝俊,和明顯是祖宗不是神的帝嚳。
其實他們的來源都是商人祭祀的祖宗兼天帝夔。
而堯舜禹中的大舜,這個舜字……
其實還是夔、嚳、俊的演變。
也就是說,在周朝文字發生變化,原本的

這個字,一分為四:夔、嚳、俊、舜。

經過長期的有意無意的歷史演變,這個很簡單的商人先祖神,被分化成了四個角色:
夔,是給戰國時期編造的祖宗神黃帝殺了剝皮的神牛。
嚳,是周人用於統戰需要,把自己的某位祖宗神和商人祖宗神合二為一,表示周人商人同祖都是華夏的一個統戰工具。
俊,由於商人的上帝崇拜還由於遺存,周人沒有能力完全消除。所以有了這個在周人正統文獻中不存在,但在民間資料如《山海經》中存在的,似乎是上帝、真主、玉皇大帝之類的最高神。
舜,周人自述先祖禹,是受了東夷領袖舜的禪讓。商人殘餘勢力在周人眼裡就是東夷,所以周人自述自己祖先有這種經歷,似乎也表面了我們取代商又不是頭一遭了,以前就有過很正常罷了。


另外,周人極力渲染的商人先祖「契」,實際上在甲骨文中是不存在的。而基於契曾經做禹的小弟的事迹也就站不住腳了。
也就是說,假定先商文化中那個中原大國就是周人自述的夏朝。商人也是外國,跟夏朝無關。商人有自己的歷史有自己的信仰,然後征服了夏朝。
等周人征服商朝的時候,文化落後於商的周人,就要極力消除商人的「民族自豪感」,於是各種共祖就出來了,商人的祖宗也變成了周人祖宗禹的小弟。

然而甲骨文中,的確有個按世系表能對應上「契」的祖宗神:

解讀為兕……又是牛………………可見周人多喜歡把商人和牛聯繫起來。
這個兕的地位僅次於夔,而且商王每次祈雨、種莊稼都會求這個祖宗神。
但兕的神靈形象和周人記載中契的人類形象,相去甚遠。唯一能聯繫上的,就是世系表。


在甲骨文里,能確定的堯舜禹都沒有,根據字形讀音亂解的不算。禹最早的文字材料是2002年發表的西周中期的青銅器銘文《豳公盨》(又稱遂公盨,古文字的不同釋讀所致):「天命禹敷土……」。這雖然將禹的文字記載時間大大提前,但距離夏初年代仍有1000多年,並不能解決問題。另請注意是「天命禹」,禹直接聽命於「天(上帝)」,沒堯舜什麼事。顯然,當時並無堯舜,後來「天(上帝)」演化(人格化)為堯舜,堯舜聽命於「天(上帝)」,禹則降格為聽命於堯舜的臣子。至此,顧頡剛先生的「層累說」非但沒有被推翻,反而更加堅實。顧先生錯的只是對禹出現的具體時間估計晚了,在當時的考古學特別是古文字學的研究水平下,這是可以理解的,而其基本思路則再次得到了鞏固。


禹貢內容和尚書禹貢的內容存在相似,這說明禹貢的編輯是存在文獻依據的。豳公盨的內容就是證明,並沒說清華簡證明禹貢是假的。至於堯在甲骨中出現,但不定做人名。,堯舜不一定是商朝的先祖。


清華簡已經證明《尚書·禹貢》是後人的偽作。而《豳公盨》文字和偽尚書文字完全相同。不言而喻《豳公盨》就是一個偽文物,上面關於大禹的事迹也是後人偽造而成。故甲骨文中無堯舜禹幾個字目前看基本已定。


推薦閱讀:

TAG:甲骨文 | 中國上古史 | 三皇五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