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斯皮爾伯格為何對「好萊塢最受歡迎的編劇領袖」羅伯特?麥基不屑一顧?


-

先說結論,咱們沒資格和史匹柏同好惡,人家的高度在那。

所以,麥基的教法,以及麥基為人的好壞,不是這個答案重點(我也沒有資格多加評說)。

下面說的,只是幾句真心話:

----------------------------------------------------------------------

最近這兩年收到的本子,不管是投案的,還是應聘試寫的,明顯的都有了「套路感」。

我總有個感慨:麥基的書太受歡迎了。讀的人真多……。
但是,我真心以為,麥基的書,對很多人而言,讀也沒用。

真的,讀了,也沒用。

一、

第一沒用:「天份制約了你」。

試問一個簡單問題:閣下學會了開車,拿到了駕照,就能跑方程式賽車不?
你老人家出了駕校,就妄想立馬變身韓寒,可以上場跑賽道?

怎麼可能?

根本的原因,「寫劇本的技巧」是很重要,但是沒有「天份」作基礎,完全沒用。

劇本需要有發想、有閃光點、有題旨,有你個人的視見,有你對人生的感悟,有直覺,
有的人連個像話的故事都沒有,沒有最根本的東西,沒骨架,沒肌肉,沒皮膚,沒血液……。

只有一堆漂亮的包裝方法:

「三幕結構」「中心意圖」「反派人物的27個面向」「16種情緒的表現手段」……。

沒用的。

「天份」是老天爺賞飯吃,是祖師爺賞飯吃。
有的人就是有……。但殘酷地說,太多的人,根本沒有。

麥基,不是美容醫院,可以把個普通人,整成偶像明星。

三、

第二沒用:「後天的努力不夠,也制約了你」。

「天份」之外,你還得有「才華」,
在我的定義中,「才華」二字是後天的積累和修為。

寫劇本,說實話,大到要到談「作品修正」前,有太多太多人連「基本功」都不過關。

「文字能力」付之厥如,「彙整材料」沒手段,長年「寫作修養」更是一張白紙。

很多新入行的作者,你光是把「21天搞定劇本」「救貓」「故事」這種教材拿來照本宣科。
真沒用的,沒有基本工,你連最基本的描述能力,多種「人稱觀點」的跳換,你都作不到,
也沒有體己生活外,除了 B 站就是 A 站,其它職業世界的資料轉換,啥都沒有。

靠麥基教你那幾招,就想一蹴可幾?就來寫劇本賺錢?

絕對是痴人說夢。

知乎有很多所謂的編劇,你看他們寫東西,永遠是「我我我我我我我我」。
只會用第一人稱,只會用無聊的貧嘴笑話,搭一句又一句,裹腳布式的廢話。

想像力貧乏,就靠抄段子來救,
抄段子太蠢,讀得人尷尬,就靠厚臉皮來,以一擋百。

這種心態,這種本事,哪能寫像樣的東西?

真的,給你讀再多的麥基,也沒屁用。

四、

但說實話,麥基的書,到底有沒有用?

太有用了。

如上面兩點所由,那是有「前提」的,是的,你必需有天份,有足夠的積累和能力,而且呢,我認為最好是「已經寫過不少失敗的本子」,然後,再把「故事」拿來,當「進修學習」材料,你讀這書,一定得有自己的「失敗經驗」和「失敗的作品」作基礎。

要善用麥基,一定是有了自己的心血後,利用他那套說法,回頭再來檢視自己的原創,當然可以找出「必需修正之所在」。

不然,真心是浪費時間和精力,有些人意志力不足,啥都沒了,先讀了書,把書奉為聖旨,那就真心完蛋了,從此你一輩子提筆寫東西,腦袋裡都有個叫「麥基」的啰嗦老人家,不停指指點點。

你的個人特色,就不見了……。

五、

多說一點。

要知道,麥基的書是1997年就上市迄今,近二十年來,讀過此書的人,如過江之鯽。

有幾個寫出名堂的?

說實話,故事此書剛出來時,洛陽紙貴,久仰大名的我們,都曾去找了麥基寫的戲來看 。

老兄比較有名的作品,是一個叫「亞伯拉罕(1993)」的迷你劇,那是部聖經故事,換言之,有原型的素材在,你不用新編原創了吧,把一個眾人皆知,耳熟能詳的老故事,編成劇本,當可以看出老兄的「編劇技巧」下,可以如何調動觀眾的觀影樂趣,一定利害到極點……。

結果,令人失望。

一個好老師,不見得就是好的職場實踐者。
就跟,一個三好學生,不見得就能「學有所成」一樣。

有「輸入」,不一定能有效地轉成「輸出」。

讀了「故事」,你不一定就能寫出「故事」。

-


我對題目的說法是持懷疑的,因為網上根本查不到,這話也不太像斯皮爾伯格平時的風格。

知乎上常有這種問題,怎麼看待某人的某句話、某個說法,但又不告訴你出處和語境,無從判斷真假,也就無從回答。大家興沖沖答一通,最後發現是道聽途說,無案可稽。所以這種提問方式,我覺得是不合格的。如果不是看到知乎上不少資深的編劇老師都回答了這個問題,我都不想碰。

那退一萬步說,假如斯皮爾伯格真說了這句話,不能說他絕對對,也不能說他在扯淡,因為所談及的這件事,即編劇的培訓、劇作教練的效果,從來都是兩派觀點,存在爭議。

而且兩派說法都言之灼灼。

我絕對見過不少大咖,說麥基等等編劇教師給他帶來很大幫助,幫助他寫出了什麼什麼,我相信也不都是客套話。

反過來,我也見過不少大咖,對麥基之流不屑一顧,認為他的方法教不出好編劇。

兩派觀點,各自立足點應有不同,適應人群也有差異。劇作法不是物理學,本來也沒絕對的公理和定理,麥基講的不過是他總結出來的規律。與其糾結這個,你把他的書看兩遍,也花不了多少時間,有不有用,自己掂量吧。


此說法,姑且是真的,因為我也沒有看到出處。
一本書,一本再好的書,並不是你讀了就能好的,關鍵的關鍵,還在於你在什麼時候去讀,在什麼高度去讀。

新手看編劇技巧的書,我個人認為是沒有用的。因為沒有失敗過,就沒有切身體會;人家說,這樣行,那樣就不行。你看了,除了覺得作者名氣大,說的話似乎不明覺厲之外,你能理解到什麼?
什麼也理解不了。

我經常跟人講一個故事:
東京某個小說作家,因為要交稿而坐立不安,因為搜腸刮肚,腦子裡一點思路都沒有。百無聊賴的他,就跑到隔壁的咖啡館裡面消磨時間。
他剛剛坐下,突然聽見后座上來了一個情侶,兩人小聲的談話傳了過來。
男:我昨天看見了一個奇怪的事情,我相信,就我一個人看見。
女:看見什麼了啊……
男:我早上起床的時候,你知道的,我家樓下就是鐵路,我看見空蕩蕩的月台上,一個穿灰色風衣的女人,好像突然被一個過路的男人推下了鐵路……

小說作家立刻起身……並不是坐過去跟兩個情侶細聊,而是立刻結賬走人回家。為什麼?
因為小說家面露喜色,他已經有了,不需要再聽下去了。為什麼?人家才剛剛開了一個頭啊……不需要了。

對於一個好的作家來說,驚人的作品的誕生,缺乏的就是一個閥門,一個小小開啟的門,一陣涼風,一個畫面……其他的就不需要了。一旦找到了一個開頭,自己的修為,自己平日的努力,就足夠走下去。他不需要全部,有了全部反而限制自己的思維。

話說回來,看編劇技巧的書,一定是在寫過無數不好的劇本之後,回過頭來,看到書中的一句話而茅塞頓開。可以這麼說,編劇技巧的書,不過是一個印證編劇腦子裡早已形成但自己不知道的規則列表而已。

看一篇博爾豪斯的短小說能產生劇本寫作靈感的人,絕不是初學者。

好的創作者,絕對不是好的教書匠;反過來是一樣的。編劇書籍的熱門作者,寫劇本一定是不行的。
因為很簡單,總結是一回事,創造是另外一回事。


斯皮爾伯格看不起麥基,因為人家是斯皮爾伯格,你不是。

你看不起麥基,對你沒有任何增益,相反你會屏蔽很多有用的東西,這樣你不會有任何成長。

把偏見放到一邊,多吸收對自己有用的知識。


關於巴菲特曾經看不起比爾蓋茨這事 我等屁民還是閉嘴的好


斯皮爾伯克只要想,可以對任何人不屑一顧吧
而且,看麥基確實寫不齣劇本啊,沒有劇本是一場一場對著你有啥我有啥寫出來的。
麥基不是安全套,而是事後避孕藥,用來寫完對照自己缺了什麼要補什麼,哪裡寫多了哪裡寫少了的一個標準,這樣在你交給別人看的時候,可以有能力先自我審查一遍,不過你就算不看,別人也會給你指出來,無非就是個丟人而已。


任何人都有可能對任何人不屑一顧,就算存在這句話也不代表斯皮爾伯格對劇作法的不屑一顧。他對麥基的套路可能不屑一顧,但我覺得所謂的套路都是純乾貨,是這個行業的入門,斯皮爾伯格可以這麼說,因為他早已完全掌握了套路,並且憑藉自己個人能力和想像力升華了他們,這有點兒像是有一個人是學霸,他對老師講不會做題可以先列個公式就可以得一分顯得不屑,因為他覺得那個小兒科。

下面的回答可能和上述問題無關,但對於麥基的故事好不好用,我倒是有一些小想法。
版本一:我在上大學時,同學對我說,咱們老師說咱們講這個教材沒有實踐是不行的。我們只是一味的讀,沒毛用。
結果是:在我仔細讀了這個書三五遍以後,我真的嘗試帶著節拍、場、序列、幕去看故事,潛移默化中,我才會嘗試著這麼去寫,並且我覺得這也不算是套路,這個是加減乘除口訣,就像識數了才能開始做應用題。所以說沒有實踐經驗的時候,讀麥基也有用,它會在潛移默化中讓你形成些許劇作體系。
版本二:下面的兩個例子比較務實,第一,我在某省台的編劇面試中,獲得過筆、面第一的成績,我發現周圍去考的小夥伴和普通藝考渾水摸魚的小夥伴差不多,老師問讀過什麼編劇類書籍嗎,答案往往是並沒有,或者粗淺的讀過,這個時候我把《故事》的大框架結合一些熱門電影講了一遍以後,不管我說的對不對,最起碼錶達了我對想要認真做這個行業的態度,並且是努力地消化過基本知識的。第二,在日常劇本討論會中,你可以更理解導演的想法,或者可以有依據的給予這個想法為什麼不可行的依據。劇作法開始和日常結合,裡面你覺得沒用的或許已經被腦海剔除了,有用的都會應用起來。

最後,我覺得一切劇作法都相當有用,他會在某個時刻點醒你,從麥基到悉德菲爾德到《喜劇難寫》到《二十一天》到最近出的那些編劇講座合集等等等等,都太有用了!作為一個認真讀過《故事》大概十遍的人來說,我一直覺得自己讀到的只是皮毛,需要結合拉片去分析更多,目前買過三本不同版本來做筆記,每一階段的重點都不同,甚至一句話也會讓人思考上很久。


首先,懷疑「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對羅伯特?麥基不屑一顧」這件事可信性,因為找不到出處。

第二,「斯皮爾伯格對麥基不屑一顧」是處在什麼環境下?麥基在斯皮爾伯格面前賣弄還是咋地?

第三,文化人之間互相吐槽歷史上比比皆是,托爾斯泰討厭莎士比亞、納博科夫埋汰陀斯妥耶夫斯基、史蒂文森看不慣惠特曼。

文化人也是人,觀點不同,思考到了一定境界的,工作多年,自然有自己一套工作標準,對別人不屑一顧並不奇怪。

第四,說回《故事》這本書,大多數人看之前會先被市面上讚譽洗一次腦,認為這是一本「編劇聖經」,結果看完也寫不出好劇本,生出無限哀怨。


「然而,形式並不等於公式。世上絕無銀幕劇作的食譜可以保證你的蛋糕一定會鬆軟可口故事是那樣豐富多彩、神妙莫測、紛繁複雜、變幻萬端,遠非一個公式所能涵蓋」——《故事》中文版25頁

《故事》教的是什麼?只是一種編劇方法論而已,條條大路通羅馬,一條路走不通,沒必要否定這條路的通行性。不是「書沒用",而是"書不是萬能"。


靠辦麥基寫作班忽悠國內編劇的某公司,能別再炒作丫了嗎?
當你們把所謂的他學生的作品都列到他名下忽悠人時,敢告訴大家丫自己寫過啥嗎?
各位可以自己去看:
Robert McKee
所以,如果斯皮爾伯格真把丫當回事,倒是奇怪了。


我買了以後看了20頁,我敢保證,這前二十頁全是廢話,信息量約等於零,形容詞副詞的數量是其他詞語的n倍,翻譯的也非常糟糕,實在看不下去,還不如我隨便看個網貼啟發多,閱讀體驗糟糕至極 就憑這我也不相信他是能編好故事的人


觀察這類言論,你要始終記得一句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持這樣一個觀點,你可以從各個角度挑麥基的毛病,從業務上、甚至熱衷斂財這一個人行為上,但只要你認真讀過《故事》這本書,任何一個稍有理智的編劇都不會覺得它是毫無作用的。

那麼這就引出一個問題,在什麼場合下,麥基的理論才是行之有效的?大學時候,老師推薦我們去看一些專業書,其中就有《故事》。這本大一買的書一直被我放在最顯眼的地方,十年了,書已經翻爛了,我仍然覺得沒能通讀。然而,我並不是斯皮爾伯格。哪怕做再多大電影、網路劇(電視劇沒做過),我最多算是流水線上的一個擰螺絲的技工。麥基告訴你,既然你要拼裝一台簡單的機器拿到市場上去賣,那麼,你如此做,是最行之有效的套路。沒錯,他能教授的是某種約定俗成的商業套路,而不是其他任何東西。

麥基不能代表電影。他最多最多能代表「商業」電影的一個流派,用簡單有效並「可重複」(這一點太重要)的方式快速生產出人民急需的電影工業品。像阿倫雷乃、馬立克、阿彼查邦這些人都不談了,你讓赫佐格、拉斯馮提爾、科恩兄弟這類人來看《故事》,他們估計都把它當廁所讀物。原因很簡單,這幫人拍電影依賴的是藝術家的偉大直覺,是書本教不出來的。他們玩弄或追逐的是人類認知與情感表達的極限,而不是如何通過約定俗成的方法挑弄觀眾的樸素審美。

斯皮爾伯格可能是一個道理,儘管他年輕時拍的那些東西從麥基角度講也很「準確」,事實上《故事》正是從他那一代商業文本中抽出理論的。年紀大了,想劃清界限,也可以理解。那麼麥基的理論就和所謂大師們不兼容嗎?這也是胡扯。我只提一個人,JJ 艾布拉姆斯。這種當代商業大師,不需要進行美學思辨,但你看這種人的作品,滿眼都是《故事》的套路。更極致一點,好萊塢有兩個一起行動的編劇,Roberto Orci和Alex Kurtzman,你可以上IMDB查查他們的作品以及手速,當之無愧好萊塢槍手皇帝。商業市場極其歡迎他們,這種角色,換成會對《故事》不屑一顧的大師們,照樣玩不轉(或者需要適應很長時間)。

中國的電影工業和編劇市場是膨脹著的一團亂麻。市面上的大部分故事都有明顯缺陷。所以,出現了一些年輕編劇拿著《故事》這本書在摸索中國商業片套路,這無可厚非。斯皮爾伯格的話,聽聽就是,你現在把他找來做故事,他也帶不動我們這些撈比。難道你讓扎克伯格去非洲原始部落教他們玩非死不可嗎?還是先教會他們用電腦、會上網比較重要吧。

麥基的那套理論,就是在幾年內能夠顯著提高一個電影「工業」落後國家業務水平的重要工具,至少先讓能看下去的商業片做出規模,再來談馬斯洛需求層次。就好比你得快速造出一大堆結構簡單粗糙的T34,衛國戰爭才能打下去。你現在要虎王,對不住,那是下一個階段的事情了。


「無論你的英雄是誰——伍迪艾倫,大衛馬梅特,昆丁,露絲鮑爾賈華拉,奧利弗斯通,威廉戈德曼,張藝謀,諾拉埃夫隆,斯派克李,斯坦利庫布里克,你崇敬他皆因其獨一無二,他們每一個人人都出類拔萃,因為他們選擇了別人沒有選擇的內容,設計了別人沒有設計的形式,並將二者融合為一種他所獨有的風格,我要求你們同樣如此」

——————故事的序言,老謀子都上了你看就是沒有斯皮爾伯格,換你你會怎麼想?

玩笑玩笑,別人不清楚,斯皮爾伯格這種技術流很可能看不上麥基那一套,麥基是幾百部經典劇本的統計和敘述者,而斯是一定意義上電影的定義者,物質與藝術的相互異化是同步的,很難講今天的電影會不會如同19世紀的小說一般,迭代問題,永恆的是夢劇院the best of times最後長達四分鐘的吉他現場solo,近乎洪流一般的個人感情傾瀉豈是畫個好萊塢劇作三角藝術理論能講清楚的(實際上麥基在這書跨界扯淡相當多,97年初版算驚艷,現在么就,,,)

而你讀過這些工具書後有多少次如有神啟的情況?我想多數都是零吧,需要注意的是他在結構里灌輸的藝術闡釋理論,那些代表他所處位置的語言,開篇大段舉例溫柔的憐憫前置歷史接沉浸敘事開頭,後文去年在馬里安巴成本控制,點透劇作的物質世界一切博弈規則,使你那些引以為傲精神食糧——電影,音樂,工業流水線上的先鋒派,刷閱讀量的價值觀大V都在秘徑裸奔,快速的短途,似乎就要到達地點,而實際上呢,黑格爾的自然科學在歷史面前像一個笑話
,為什麼熱愛你國特師,小工坊和獨立作品,同人,正是如此,麥基認為他們成為主流就會完成先鋒到經典的轉變,屠龍者變成惡龍的故事,自反,我只能說這就是個概率事件,而一定時期內社會的價值流動使這概率看起來無限大,但是,迦南地還有,不是么,時間只是一個記錄概念,歷史是可以回頭的


麥基的《故事》就像是一份「回鍋肉做法指南」。有用是有用的,而且對於不同階段的廚師來說,用途也不一樣:
對於新手廚師,它能教你材料之間的配比關係、製作流程;對於老手廚師,它能讓你更深刻了解各種材料在不同火候下的化學反應;而對於大廚,它能讓你知道別人是怎麼炒回鍋肉的。
但是啊,這份菜譜只是一種回鍋肉的做法,它雖然好吃,但回鍋肉做法千千萬啊!對於已經是米其林三星大廚的斯皮爾伯格來說,有必要看重一份回鍋肉菜譜么?人家有自己的菜譜好嘛!

另外要說的是,知乎上的編劇們似乎很不待見《故事》,我不是編劇,我寫小說的時間讀過,對自己幫助很大。而這也就像我剛才的比喻,它可能教你先煮肉,再切片,但你可以先切片再煮肉啊!速度還快!菜譜教你的流程不是重點,重點是這些流程之間的關係和用途,學會之後,自己怎麼組合怎麼用,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個人覺得,要說《故事》沒用的人,只可能是沒有讀到對自己有用之處吧。


斯皮爾伯格是很有天份的人,這種人靠著反抗類似老師那種權威定位自身、獲得能量、創造傑作。而麥基代表了大部分循規蹈矩的人應當走的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付出大量的努力,最終取得自身事業的成就。只有理解、懂得了一樣事物,才有資格譴責它,斯皮爾伯格的高度可以看穿麥基的迂腐,但普通人唯有藉助循序漸進的道路,才有可能站到與他們煮酒論英雄的位置。


看了知乎上許多人關於《故事》的評價,褒貶不一,最被肯定的一類說法為:《故事》過於框架化,是紅燒肉的做法指南,對於一個米其林三星的廚師來說,指南的意義不大,對於新手廚師來說,也無法祝其成神。
點評中肯。
《故事》里有一章講故事的背景,背景信息的研究是私人化與風格化的。這一章其實是對過於框架化的反駁。
讀任何一本書,能不能獲取有效的信息,考驗看書人思維的角度。
你以為你在看書,其實你在閱讀自身。
批判者被什麼打敗了呢?用《故事》中負面力量的極端——負面之負面來說,是自以為是的無知。
無知到不自知?或許不重要,追隨者多,自己有被贊同的成就感,有這種幸福就足夠了呢。
評論中點贊最多的那篇文章的套路:《故事》沒用,因為……《故事》有用,因為……結論。
這個套路在《故事》中被歸納為「主控思想」。
寫得很好。
你在批判它,卻不知道你的批判手段來自它,一個反諷的結局。
當然,以上文字都屬於潛文本,面對面這麼交流太裝了,如果我是一個專業的故事寫作者,零分。
我很想找個咖啡館,想一些並不「寫在鼻子上」的台詞,和你面對面說一些厲害的文本,而你能感受到隱藏其下的潛文本。
現在我無法做到,所以我要努力。


羅伯特·麥基其實也並沒有說電影只能按照《故事》那樣拍。

他所推崇的「經典設計」或者叫「大情節」電影只是大眾能比較容易普遍接受的一種故事結構。他自己也說了:「經典設計是人類思維的鏡像存在。」因為大眾有著這樣的思維,「大情節」電影才容易被理解,才容易在電影院受歡迎。

所以,也就可以類推:只要人類還有別的思維存在,就有人可以拍出「非經典設計」的電影,也就意味著有觀眾會去看這種「非經典設計」的電影。


「編劇聖經」的經典在於它的基礎性和大眾性,但並不是故事藝術的唯一範本——實際也不可能存在這樣的唯一範本。


按照麥基的來寫。一定是個合格的流水線產品。上來麥基就說了,他這個不是準則,只是遵循劇本的一般規律。

一個小白看這本書肯定看不懂看不透但卻按照其中的套路生搬硬套,這顯然是不行的。但一個內行,按照這個故事規律進行修改和調整,一定會更好。

很多人看書淺嘗輒止覺得別人不行要麼就是過分迷信卻又不接其中真實奧義。總之一句話,不同的人看這本書有不同的感悟。

這本書屬於中級進階武器。初級的有很多小白都可以去看,比如你能寫出好故事。高級的進階書籍真心沒看到過,高級大師真的是天分閱歷和大量的思考閱讀。


總感覺麥雞做的事和樂評人影評人書評人是一回事……話說當年念書時作文寫的好的也沒幾個是因為老師教的好,無中生有創造齣劇本是極其需要天賦靈感和運氣的,這和不會游泳的游泳教練不是一回事,麥雞本人沒有天賦和靈感,有些東西有些人可能終其一生也入不了門。


都是套路?


剛看完羅伯特麥基的故事 其實看完大概也知道了為什麼斯皮爾伯格不喜歡他 麥基是一個高手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正因為是一個高手 麥基的套路太深了 我覺得如果很多不懂的人就會直接照搬故事裡的套路 而不是自己親身去經歷去拍攝 而斯皮爾伯格從他拍的電影就可以看得出他從來就不是一個喜歡套路的人~


朋友,斯皮爾伯格可以對麥基不屑一顧。
但是你不可以。


業界和學界的大拿互相使用侵凌行為確立自己的主體位置,其實沒什麼意義,相當於電影界的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走了兩個極端。對主體的追逐看似彌補了自我的缺失,然而除了確認象徵的主體,產生自欺欺人的自戀快感以外,沒什麼卵用。

我只知道現在世界範圍內敘事電影的衰弱,這兩位大拿還有其他所有自稱大拿的人都是有責任的。當然他們互相侵凌的心理戲,可是比電影好看多了。


很簡單,斯皮爾伯格認為我愛怎麼拍就怎麼拍,你個老騙子別來對我指手畫腳;而麥基覺得一定要按照他的標準拍出來的才算是好電影,斯皮爾伯格諾蘭這些人你別看商業上非常成功,其實根本不會講故事。文人相輕,同一領域內兩個頂尖的高手互相看不順眼,沒事互噴一下,再正常不過了。對於麥基來說踩斯皮爾伯格還能順便給自己的書和講座打打廣告,就像 @yolfilm 那個廢話連篇的答案其實最重要的部分在最後,都是一樣的道理。


推薦閱讀:

拍一部自編自導的電影是怎樣的狀態?
你們真的覺得《刺客聶隱娘》好看么?
如何看待喬任梁去世後,網友對楊文軍、車徑行等人的指責,他們是否對這件事負有責任?
劇組真的是個很勢利的地方嗎?
韓寒成為第二個姜文的可能性有多大?

TAG:電影 | 好萊塢Hollywood | 導演 | 編劇 |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Spielbe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