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三代治藏,各有什麼進步?

宣政院:

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區軍政事務的中央機關,由帝師兼領。忽必烈始置總制院,後改為宣政院,負責藏族地區的行政,委派官吏,清查戶口,徵收賦稅。從此,西藏地區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

1264年,總制院設立,統領吐蕃各宣慰司軍民財谷,以國師八思巴領之。

1288年,總制院改稱宣政院,以帝師領院事,秩從一品,用三台銀印。並擴大機構,於院使下設同知、副使、參議、僉院等各二人,為長者常以朝廷大臣擔任,位居第二者由帝師推薦僧人擔任。

1311年,罷僧錄等司,凡僧人詞訟皆歸管民官決斷。

1331年,復於各省置廣教總管府十六所,掌管僧尼政事,由宣政院選僧俗官任達魯花赤、總管等職。

1342年,又附設崇教所,治理僧俗庶務。若遇地方蕃寇起事,則於其地設行宣院擔任討伐事宜,平息後則廢止。

烏思藏行都指揮使司和朵甘行都指揮使司:

1369年,朱元璋派遣官員持詔諭前往西藏,著令各部歸順明朝。

1370年年正月,當時控制烏思藏大部分地區的帕竹政權首領遣使入朝被封為灌頂國師後,藏族地方的大小僧俗首領紛紛來到首都南京請封,明朝一律授給他們以新的官職和封號。如指揮同知、僉事、宣慰使同知、副使、元帥、招討、萬戶等職,以及國師等封號。

對於藏區的行政機構設置,明朝先後在西北藏區設立洮、河、岷、西寧四衛,在今甘、青、川部分藏區以及衛、藏地區設置「朵甘衛」和「烏思藏衛」。1374年,復於河州設置「西安行都指揮使司」,同時升「朵甘衛」為「朵甘行都指揮使司」,升「烏思藏衛」為「烏思藏行都指揮使司」。

明朝在確定藏族地區的都指揮使司、衛、所的行政體制後,陸續委任藏族首領擔任都指揮使司和衛所的官職。明朝在藏族地區封授的指揮使、都指揮使僉事、千戶、百戶等官職都准予世襲,但是重要官職的襲職要經過皇帝的批准,並換髮敕書和印信。

其中的安多藏區

明朝在安多藏區的行政建制主要是軍事性質的衛所,一方面承認世居其地的土官酋豪的世系特權,一方面派遣漢族流官,以流管土,以土治番,土、流官員皆為武職,聽命於兵部調遣。

金瓶掣籤:

達.賴五世富有政治才能,公元1643年,他借蒙古的兵力打敗藏王,統一西藏,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甘丹頗章王朝」。然後,又於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到北京朝覲,接受了清廷的冊封。

1682年,五世達.賴過世,西藏局勢不穩。

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清朝廷派遣大臣前往喇薩,辦理西藏事務。

1713年,清朝政府確定了班禪和達.賴的同等地位,「互為師」,誰大誰為師。

1716年,準噶爾部派兵入侵西藏,攻打拉薩。

1720年,康熙帝十四子率軍打敗準噶爾部,協助達.賴七世入藏,以拉藏汗舊臣管理藏區。清政府從此在西藏駐軍,這是清朝經營青海、西藏地區之始。

1727年雍正五年正月,清世宗派遣內閣學士僧格、副都統馬喇駐喇薩,「與達.賴喇嘛、康濟鼐、阿爾布巴等和衷辦事」,並設立駐藏大臣衙門。自此,朝廷派駐藏大臣二員辦理西藏事務。

1750年,藏區出現叛亂,清朝廷派四川總督領兵入藏平叛。清政府駐藏大臣制度最終確立,成為定製,不再冊封噶倫為札薩克,防止權力集中於世俗貴族之手。

1751年,清朝頒行策棱所奏的《西藏善後章程》十三條。 章程擴大了駐藏大臣的職權,並首次正式規定了達.賴喇嘛的世俗權力,形成了駐藏大臣、達.賴與班禪的僧官系統、噶廈俗官系統三者制衡的狀態;正式設立噶廈政府,駐地在拉薩大昭寺,長官為噶倫,秉承駐藏大臣、達.賴喇嘛旨意辦事。

1791年,廓爾喀入侵西藏,西藏政府請求清政府派兵支援。

1792年,乾隆命清朝大將軍福康安同參贊大臣海蘭察率領清兵支援當地藏兵,將廓爾喀軍隊驅返喜馬拉雅山南麓,甚至還反攻至廓爾喀首都-陽布外二十公里的熱鎖橋,迫使廓爾喀向清朝五年朝貢一次。驅逐廓爾喀軍隊之後,清官兵以完善西藏行政為理由,訂立了治理西藏的多項章程,要求以「金瓶掣籤」認定達.賴喇嘛、班禪喇嘛和其他呼圖克圖的轉世。 《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大大加強了駐藏大臣的權力。

1793年,上述章程的部分條款彙編成「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並翻譯成藏文,詳細規定西藏的宗教事務、外事、軍事、行政和司法權力,達.賴、班禪轉世程序,地方政權的組織結構,並正式劃分西藏和青海、四川、新疆等省份的邊界。此後西藏的政務完全依照此章程行事。


元代不錯,元代第一次實行了政教制度。闊端與薩迦班智達在涼州的歷史性會見起了重要作用。闊端是成吉思汗之孫,是窩闊台的第二個兒子。成吉思汗去世窩闊台稱可汗後把党項的西夏和甘肅青海部分地區分給了闊瑞,並按照傳統多衛康三區進行劃分。也設立了萬戶,千戶,百戶,也實行了收稅,防止薩迦派的爆棚與謀反,設立驛站,並管理司法刑法機構。同時蒙古人接受了薩迦派教法,並建立僧官與國師制度。內地許多元朝所遺留的佛教遺迹都可以看出薩迦派的身影。
本人在杭州讀大學,杭州目前最起碼有兩處擁有元朝所留下的薩迦派佛教遺址。

江南地區藏傳佛教遺址①
唐古特党項人楊璉真迦所建之寶成寺。
內有:
蓮師八變④
三世佛⑤
???????????????? ?????????????????????⑥
還有靈隱寺的飛來峰石刻造像,有文殊師利金剛手釋迦牟尼尊勝佛母還有薩迦道果祖師畢瓦巴大師等。

關於明朝,我認為明朝並沒有實質上對西藏進行治理,只是在諸屬國分散前在前朝的舊政策上進行價格。比如把僧官國師制度再次進行穩固,比如皇家冊封等。
比較有意思的是搞出來一個茶馬市場。

清朝滿久就更聰明,和高僧拜師學藝,偷偷立了駐藏大臣。雖然在和碩特蒙古人的幫助下西藏搞了個甘丹政權,還搞死了後藏的小藏巴汗政權,但完全不影響滿久對西藏的治理。
最重要的是冊封,搞出了兩個傀儡,達喇喇嘛和浣欽額日登。
所以個人還是認為:元朝是放養,明朝是沒養,而清朝是駐藏大臣牧羊人圈養。


謝 @晨昱沐之 邀。

瞅這個機會簡單講兩句唄。

首先問一下,這個藏指的是前後藏還是康、青、阿里、藏北?

那麼我就默認是上面所有地區了。

那麼進步又是什麼意思?

那麼我就默認進步值得是比前一任還要超出的地方,至於不足我就不說了(反正題裡面也沒說有什麼倒退是不是)。

元朝:

元朝是中央政府治藏的先行者。它治藏的策略我個人知道的並且歸納如下:

1、政在教上,尊崇薩迦。

元朝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的教派之間的關係,實際上是教派依附、隸屬於中央政府,雙方在宗教上有布施、奉養的關係,但這並不代表中央政府和西藏教派是平等的。相反,西藏教派有著利益關係。特別是薩迦派。例子:忽必烈能夠為了八思巴把薩迦本禪的公哥藏卜除掉,然後整頓驛站。

反過來,烏斯藏宣慰使則由薩迦派本禪出任,元朝是利用薩迦派來統治前後藏等地。

2、宗王出鎮,軍事震懾。

西平王奧魯赤就駐紮在青海黃河大拐彎的朵斯麻地區。《漢藏史集》:薛禪可汗之小贊蒙的兒子奧魯赤知西方,居住在漢藏邊境,曾去過烏思藏,鎮壓過多次叛亂。

3、分封萬戶,設立驛站、賑濟救助。

蒙古統治者分封的十三個萬戶代表這些民眾屬於元朝,萬戶長的任命、封地賞奪,都要得到皇帝的欽命,這也是一種分而治之。驛站我就不用多說了。

明朝:

明朝的進步在於:

1、因俗而導,多封眾建。

元末明初,薩迦和帕竹發生衝突,明朝以此不再獨尊一家,而是封了五個法王,並且根據他們的力量進行平衡。

2、土流參制、加強對甘、青地區的管理。

元朝時期,宣政院下轄的宣慰司中,吐蕃等處宣慰司是包括河州的,而且松潘等地也包括在宣政院治下的範圍中;然而在明朝,河州、松潘等地已經設衛,不歸烏斯藏都司管轄,這是明朝在行政區划上的改進,雖然這兩處並沒有讓明朝省多少心。

清朝則是將行政、司法、經濟、國防、宗教事務做了具體的規定,甚至在清末還在西康改土歸流。


元朝的宣政院不是西藏管理機構,而是全國宗教管理機構。因為西藏是完全的宗教社會,所以才被劃為宣政院轄地,也就是說元朝並未在西藏設置地方行政管理機關。明朝明確設立的烏斯藏和朵甘兩個地方管理機關,此外還有一個俄力思軍民元帥府,負責管理阿里地區。但明朝政府對這三個機構的管理是比較鬆散的,很少直接插手行政事務。明朝與西藏地區的聯繫比較頻繁,主要集中在宗教和茶馬互市上。明代多位皇帝都喜歡喇嘛教,成組、宣宗、憲宗、武宗都寵信喇嘛教,甚至有賢名的孝宗也涉及過喇嘛教。明代信奉喇嘛教的另外一個重要群體是太監,其中就有鄭和。明代士大夫似乎沒有信奉喇嘛教的,但他們倒是積極向蒙古推銷。明朝剛剛征服藏區的時候,是直接徵稅的,征的不是糧食,也不是銀兩,而是戰馬。青海藏人蓄養的河曲馬是中國最好的戰馬,比蒙古馬強的多。但藏人生產力水平太落後,明庭徵收戰馬給他們帶來的負擔極重,所以很快就引起了他們的反抗。明朝因此調整策略,以茶馬互市取代強制徵收,藏區轉危為安。就整個藏區來說,明朝最關注青海藏區。因為這裡不僅是河曲馬的來源,還是連接西藏和蒙古的關鍵環節,只要控制青海,就能切斷蒙藏聯繫,使二者無法形成一個政體。而控制青海的,並不是朵甘都司,而是三邊總督。明朝對青海的控制持續至1633年,此後青海被漠西蒙古和碩特部控制。和碩特部也是經此進入西藏,並建立和碩特汗國的。清朝對西藏的控制要比元明更嚴密,在西藏也有駐軍。但晚清時期英軍兩次入侵西藏,清政府未派任何軍隊加以抵抗,全靠西藏人民自行抗擊侵略。


謝邀。
這個問題首先需要定義什麼叫做「進步」
如果將對西藏的控制力謂之「進步」的話,那麼清代無疑最高,因為除了駐軍以及駐藏大臣這種有效的行政干預手段之外,「金瓶掣籤」制度更是從根源上強化了清廷對於治藏的合法性。

但如果從更廣泛的角度來講,三個朝代對於藏區的管理其實反映的是三個王朝統治者不同的文化思維,也各有各的優點

元代設立宣政院掌握藏區的人口土地資料,同時政治上採取獨尊薩迦,打壓其他教派的做法,其實很符合蒙古在內亞、中東以及南俄等其他地區的統治習慣,那就是設立代理人替其管理領土財政,然後定期向其徵收賦稅和各種勞役,但對基層的管理似乎並不算上心;總結起來就是,你們只管乖乖交稅,其他有什麼事都統一聽那位代理人的,老子不干涉;

明代遵循的是傳統儒家的觀念,採取的做法是扶持各派勢力,互相牽制,然後以遠羈縻懷柔之,再有就是通過茶馬貿易這樣的經濟手段維持聯繫。我認為這種做法是在各派僧俗官員對於中原王朝的最高權威認同這一前提之上,保證了藏區文化的多樣性。實際上按照沈衛榮老師的說法,終明一代藏區和漢地間的文化交流不僅未見疏遠,反而得益於這種統治之術擴大了西藏文化在漢地的影響力,這個從多位皇帝對藏佛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尊重,還有民間產生的對西藏文化和財物的熱衷程度都可以看的出來,若論對於少民自主權的尊重以及文化上的融合,其實大明是做得墜吼的

至於大清就不多說了,滿洲統治者對於包括藏地在內的邊疆地區採取的控制力度大大強於元明兩代,但私以為這反映的並不是滿清統治者有什麼更加積極的對外心態,相反他是需要通過最大限度地控制周邊民族來鞏固自己在漢地的統治地位,用一些清粉的話來說就是呃。。。戰略縱深?Anyway,這種做法始終是為今天天朝的領土宣稱提供了表面上的依據,所以客觀貢獻還是不應抹殺的。

綜上所述,三個朝代對於治藏手段的不同,主要還是取決於不同的統治思維。但你要說大清的駐藏大臣和小規模的駐軍制度,元和明就辦不到嗎?那真的未必

---------------------------------------分割線------------------------------------------------

就知道這麼回答會引來這類崇拜武力擴張開邊,征途是星辰大海的大清鐵血巴圖魯的不滿

先不說連大明有沒有西寧衛這個常識都弄不清楚,拿大清幾次入藏一萬人就能鄙視前朝為菜鳥也是挺感人的

就拿福康安入藏來說,所謂的一萬人入藏里有多少是周邊土司派來的軍隊你自己就沒個B數么?

八千餘名的屯土兵,呵呵噠

為什麼答主我會肯定同樣這個級別的玩法元朝和明朝也做得到呢?

還不是因為大明官軍入安南邊境圍剿個莫氏亂黨,在邊境附近就地徵召個九千的土司兵同樣也是輕鬆愉快啊

這種入別國國境剿個不聽話的土邦什麼的,大明根本都不覺得算是什麼十全武功之一好么

本質就是所處的環境以及所抱持戰略思維不同,可我大清的這些鐵血巴圖魯非要證明他大清的星辰大海就是高人一等啊。

只能說,開心就好。各位鍵盤巴圖魯大爺,原回答中「對於少民自主權的尊重以及文化上的融合」你們就當我是在諷刺大明垃圾好了,好走不送


謝 @馬迎聰 中原王朝對西藏的統治來說。清控制最強,元次之,明最次,呈現的是波浪式的發展。各有進步這個說法並不恰當,應該說由於民族宗教屬性各有特色,以大萌為例子,作為漢唐以降,又一強勢的漢族王朝,不僅恢復漢族在傳統漢地的統治,而且恢復了對周邊傳統的朝貢番薯體系,對於烏斯藏朵甘也就是西藏的統治,也是以雞米為主,從烏斯藏都司和朵甘都司到烏斯藏宣慰司和朵甘宣慰司,所變化的僅僅只是名稱而已,從始至終青藏地區對大萌都是虛土,甚至大萌的眼裡青藏地區跟朝鮮沒什麼區別。大萌跟青藏地區的聯繫主要是朝貢體系下的茶馬互市,以及僧官法王需要得到大萌的冊封。大萌對其用兵主要是青藏地區頭人搞事。元採取的是扶植一派打壓其他派系,大萌是一視同仁,大清設置駐藏大臣參與管理。


說一點你們不知道的。

元代對於西藏,挺無奈。

明代想了解性力派

真的是清代才徹底接管了藏區

金瓶掣籤很有用

但是西藏的解放,真的是我黨在解放拉薩以後。


我只知道清朝對西藏的控制力最強,趙爾豐就是鎮壓西藏才得到中央賞識的。
沒有趙爾豐和左宗棠,西藏和新疆都要丟了


『治』藏?說法有歧義吧。沒一個中國古代王朝治理過西藏,都是任其發展。如果是統治的話,明朝永樂皇帝封過西藏幾個王爺然後就沒人去過西藏了,以後也沒封過王爺。清朝皇帝在西藏都叫文殊皇帝,在西藏派有地方官,駐紮軍隊,還跟尼泊爾打過仗。謝謝!


推薦閱讀:

為什麼提到現在我國領土,總是拿清朝相比,怎麼不拿元朝比呢?
隆科多到底是佟國維的兒子還是佟國綱的兒子?
如果1842年就有知乎,會發生什麼?
當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事件,從不同的角度講,分別會有怎樣的解讀?

TAG:明朝 | 歷史 | 西藏 | 清朝 | 元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