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同為維也納分離派,克林姆特和席勒的風格感覺完全不一樣呢?


分離派指的是與學院派封道揚鑣。就像分手的方法有千千萬萬種,你不能要求克林姆特和席勒都用一個體位。


背景:
19世紀末。佛洛依德。夢的解析。潛意識。

20世紀人類面對的新的課題。佛洛依德-超我(superego)。

這個問題過於宏達,不展開,總體來說進入20世紀初很多藝術流派和運動發生,都和這個有關係。包括維也納分離畫派

20世紀初期,西方美術開始思考藝術的多源化的問題。同時被一幫優秀的知識分子身體力行的去實踐。

這個實踐包括高更那樣進入塔西堤島和土著結婚,也包括畫家開始思考,美的背後是什麼,道德的背後的什麼,美是否是骯髒人性的遮掩布,等等。

20世紀的藝術非常難讓人接受。進入20世紀藝術,要做好心理準備。不容易。

維也納分離畫派:

奧匈帝國,沒有發生革命,50年的白色恐怖,社會風氣壓抑。所以道德壓力越大的地方,潛意識研究越深入。當時維也納很保守,很多畫和書不許出版,嚴格的審查制度。以國家的方式塑造保守的正統文化。所以年輕人受不了了,所以在藝術上提出要與主流分離,蓋了個房子開始與主流「唱反調」。

克里姆特,壁畫,他的主要作品是以貝多芬交響曲為主題,把貝多芬對人性的解釋變成了繪畫對人性的表現。畫中出現很多動物,猩猩猴子什麼的,就是強調了人性中的動物性,即獸性。這也是佛洛依德「本我」的潛意識這些東西有關。克里姆特也和貝多芬一樣,認為愛是人類最後的救贖,所以他在畫結尾以擁抱和愛為ending,表達出人性最後的光明。他是把人分離成不同的部分,人有沉淪的部分,也有聖潔的部分,而在聖潔和沉淪之間,才是人的真正的部分。克里姆特和當時佛洛依德的研究有很大的關係。

同時,他也有很多工藝的技巧,他認為繪畫不一定要非要繪畫,其實可以組合很多手工藝的部分。他認為可以用貼金箔啊,鑲彩色玻璃啊。因為在當時歐洲,西歐認為奧匈這塊地方屬於東方,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當時的奧匈有很多東方的藝術元素,比如地毯啊,馬瑟克玻璃啊。後來日本人很喜歡克里姆,因為他的畫有很多東方的的元素,線條。

席勒,克里姆特的學生。早期跟隨克氏風格也差不多,但後來大量讀了佛洛依德的書,畫了很多很潛意識的畫。他畫了很多自己的自畫像,妹妹像,妓女像,包括和自己老婆性交後的畫,把人畫的扁扁的躺在床上,就是靈魂被抽掉,慾望發泄後被抽調,那這具皮囊又是什麼?後來他被周圍的人舉報,謾罵,詛咒。他很悲劇,27歲就死了。

他完全用畫筆印證潛意識。在探究人到底是什麼?聖潔到底是什麼?他想要知道人到底是什麼?妹妹這個概念在倫理道德上是妹妹,那在人性上是不是也就一個女人,那作為人她有沒有性慾?如果有,就去表現。這就是直面人性。可是真的很難看,真的不美,真的很難讓人接受,即使今天的藝術家也不能去公然的去畫這個題材。很難面對。(我去喝口水。。)

席勒是第一個去直面佛洛依德的理論的畫家,可是當時他備受爭議。後來的席勒開始批判他的老師克里姆特。認為分離派本身是對抗主流的,可是克里姆特後來畫的畫開始迎合上流社會,和主流妥協,做一些美麗的東西讓上流社會喜歡。

他認為這不是藝術家。

他認為藝術家的本質的批判,是面對問題,真正的藝術家揭發人類真實的面目。而不是妥協。

席勒的個性非常強,和很多20世紀初很多藝術家的性格一樣。包括畢加索。1900年前和之後的畢加索,判若兩人。20世紀的藝術不見得好看,因為他們的目的就是直面人性,直面那些人性難堪的部分,而不是19世紀前,畫的漂漂亮亮的讓人看。他們不要這麼做,他們要回到人最本質的那一面。而這一面,說實話,至今我們都不太能面對。

完。


事實上席勒早期剛學克利姆特時,是十分相似的,後來他弄出來了更厲害的一套。更簡單粗暴的一句:克利姆特表現的是美 席勒表現的是丑


推薦閱讀:

繪畫基礎比較弱,在學習手繪插畫的過程中有什麼需要注意的,或者竅門呢?
通過哪些資源可以更全面了解觀念藝術?
如何評價伊桑霍克(Ethan Hawke)的演技?
孟州強子紋身裡面都是什麼人去找他紋身?
如何理解博斯的作品?

TAG:藝術 | 繪畫 | 克里姆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