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鍾南山:瘧原蟲治療晚期癌症獲初步療效】?
鍾南山:瘧原蟲治療晚期癌症獲初步療效_@所有人_澎湃新聞-The Paper
等到具體文章發表。然後應該會有大批醫藥公司跟進。但是虐疾屬於烈性傳染病,能夠做的實驗室不多,至少應該生物安全3級以上實驗室,廣州應該只有雙鴨山有一個,能做的人不多。最後應該是詳細機制研究,出葯,而不是用瘧原蟲。畢竟一旦出現耐葯瘧原蟲,就玩大了。
一個非常棒的思路,因為癌細胞是不如正常人體細胞耐操的,高熱確實是一個思路,以後可以考慮支原體治癌症,養海拉的時候就想,為什麼這玩意比傳代的肝細胞還容易感染支原體。
評價?我不敢也沒資格評價院士的科研!
但是接觸過很多晚期癌症患者,我想說的是如果沒有大膽的嘗試,人類還將一直活在癌症的陰影下!
瘧疾是可以治癒的~嚴格控制病人的治療環境(別放蚊子進來),我覺得這算是另闢蹊徑吧!
但是也別報太大希望,癌症可不單單是腫瘤細胞的禍,是人體系統和器官本身出了問題,個人覺得癌症最終解決的方案是人造器官移植!先說說這個方法:
癌症晚期如果能減緩死亡,甚至減少癌細胞擴散,方法本身確實有潛在的實用價值。此外,免疫激活療法並非鍾院士項目組原創(見下文),但利用寄生蟲而非微生物應該還是首次。上述值得肯定。不過,具體治療效果需要更大樣本量,並跟蹤複發情況;免疫激活因子也需要進一步研究、純化、檢測(不能濫用青蒿素——養出耐葯蟲,大家一起完)。
再說說媒體曝光:
既然已經進行臨床研究,為何不多積累些樣本,發了論文再報道?早期的媒體炒作,雖然能為申請相關項目資金帶來便利,但還會有隨之而來的負面效果,畢竟公眾很容易產生過度期待。如果研究發現治療效果不確定,找不到合適的推廣方法,或短時間內得不到定論,則會對鍾院士項目組帶來很大輿論壓力,到時候豈不是騎虎難下。
關於癌症免疫激活療法:
鍾院士項目組這個方法的重點,不在於使用瘧原蟲,而在於激活免疫系統。這個思路,其實國外早有記載和研究。早在18世紀就有相關醫療記錄,發現感染會減緩腫瘤發展。1891年,紐約的一個年輕醫生Williams Coley,在自己第一個癌症病人飽經折磨離世後,決定勵精圖治。在他不懈努力下,終於以往病歷中發現了感染和癌症的潛在關係。於是他嘗試使用Streptococcus pyogenes感染癌症病人來進行治療,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為了減少感染引起的併發症,Coley發明了一種含滅活菌的Coley"s toxins。他還研究發現,必須是引起發熱的急性免疫反應,才對治療癌症有效。這些結論,跟鍾院士的發現簡直不謀而合!
免疫激活療法的最大問題,在於極其依賴病人自身免疫系統,並且難以定量控制,故而治療效果,病例個體差異很大。如果感染引起併發症,或者免疫系統經不住折騰,還會加快病人死亡。所以Coley的方法,在當時並沒得到大範圍的接納。隨著手術切除、化療、放療、抗生素的普及,和一些新的醫療制度,免疫激活療法逐漸被取代了。當然,該方法在其他方法無效的情況下,可考慮作為一個替代療法。
現代免疫療法,已經做的比直接刺激系統免疫反應要深入的多。目前比較主流的免疫療法,是通過基因工程修正免疫細胞,增加識別癌細胞的效率,或者減少免疫系細胞受到癌症細胞抑制。這裡就不展開談了。
Immunity over inability: The spontaneous regression of cancer
Coley"s toxins
Cancer Immunotherapy
上面視頻的內容已經比較詳細了。
三個多月前,我在跟診某位教授時聽說了這一研究及其初步結果。以下內容是大致的印象。
現在我國有兩個癌症治療的研究方向與瘧疾的研究有關。一是使用以青蒿素為首的抗瘧葯治療癌症及併發症;一是用瘧原蟲治療晚期癌症。
鍾南山院士所在的呼研所是用瘧原蟲治療晚期肺癌。印象中是選了三例晚期小細胞肺癌,惡性度高,手術及放化療治療都不理想。這三例患者都直接注射了瘧原蟲。其大致機理是通過感染瘧原蟲來刺激免疫系統恢復一定機能,從而對抗癌細胞。
治療都是在高度隔離的環境中進行的,治療開始前進行過傳染風險的評估。傳染病專家指出瘧原蟲的蟲媒是按蚊,而非在廣東活躍的伊蚊。按蚊屬在廣東地區種群稀少,因此瘧原蟲擴散的風險低,只要隔離條件高,傳染的可能性極低。
三位患者在開始治療前都簽好了知情同意書。接種瘧原蟲後,三人很快都出現了瘧疾的癥狀,據說最初的寒戰、發熱讓他們十分痛苦。兩例有效的患者在熬過這一階段後,就有了改善。治療過程中一直檢測並控制著瘧原蟲的數量,如過量則用青蒿素殺滅。
治療結果是兩例的癌細胞得到控制,癥狀改善;一例病情惡化。
個人認為這是一個很大膽的研究,其中各環節的機理如能明確,又能拿出低風險、可重複的治療方案的話,成果恐怕不只一個諾貝爾醫學獎那麼簡單了。
具體的就等論文吧,如果有知情人士發現上面敘述有誤,歡迎指出並修正。
這種療法不管效果如何,如果形成規模,本身就是在對全人類加速作死。http://www.who.int/malaria/areas/drug_resistance/overview/zh/
類似的用某種病原體激活免疫系統殺滅另一種更嚴重的病原體的療法我記得在別的病症上已經有人嘗試過,不記得某種惡性腫瘤還是艾滋病了。不過癌症之所以難治,不就是因為癌細胞本身就是人體細胞分化而來,從而人體免疫系統難以分辨,而普通的抗癌藥物既然能殺死癌細胞,同理也能殺死正常細胞,所以往往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嗎?所以現在抗癌研究的焦點都是在發現癌細胞特有的生理過程上。而按照鐘的描述,似乎是免疫系統被瘧原蟲感染以後一下子就能識別癌細胞了。這個如果能從生物學的角度確認的話,倒會是個非常大的發現。
前兩天看到說當年利用瘧疾高熱燙死梅毒螺旋體,現在是燙死癌細胞了?
這麼大的科研項目,即使失敗了,在這個過程中也會有很多新的發現,比如發現某個致癌的基因突變位點,可以用來開發靶向藥物,等等。偉哥治療ED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以毒攻毒啊!這個要是能夠治療,絕對該拿諾貝爾獎!非洲人那麼多得瘧疾的,肺癌發病率明顯低於其他幾大洲嗎?
外行插兩句。這種治療是不是和古代(或湘西)的用蠱治療疾病一樣啊?
這個結果很牛,但是也在預料之中。不過如何進行後續推廣,這是一個巨大的難題。
1. 瘧原蟲並不容易傳播。
看到有答主擔心瘧原蟲的傳播會導致生物安全問題。其實這大可不必擔心,(1)瘧原蟲的傳播需要按蚊作為媒介;(2)由惡性瘧原蟲導致死亡的患者,大多數為免疫系統缺陷的嬰兒,對於免疫系統完善的成年人,瘧原蟲的感染通常在第一次高峰期過後會轉變為隱性感染,而不會致死。同時,P2以上的實驗室就可以完成人瘧原蟲的培養。
2. 微生物治療腫瘤具有很長的歷史,目前也正在研究中。
在瘧原蟲之前,很多研究人員就已經開始使用細菌治療腫瘤了。最著名的應該就是BCG(卡介苗)預防非浸潤(淺表浸潤)膀胱癌的複發,具體操作為:臨床上,手術切除膀胱腫瘤後,用卡介苗灌注膀胱,通過多次灌注,預防膀胱癌的複發和轉移,這個手段是預防膀胱癌複發的金標準。
進一步,很多研究利用雙歧桿菌或沙門氏菌進行實體瘤的治療,也獲得了一定的成果,一些細菌腫瘤療法已經到了三期臨床了。
3. 微生物治療腫瘤主要是通過激活宿主免疫。
由於腫瘤組織會抑制機體的免疫,因此,相應的,上面所說的大多數細菌以及瘧原蟲治療腫瘤都是通過激活宿主的免疫來達到腫瘤治療效果。但是,由於無法進行定量的操作,免疫的激活無法操控,如何在發揮療效的基礎上控制副作用,這才是微生物治療腫瘤的主要瓶頸之一。
而且,由於微生物引起的免疫作用太廣泛了,如何確定發揮效果的分子,來進一步成藥,這又是一大瓶頸。
4. 如何成藥,仍然是一個難題。
如果要進行新葯申請,那麼就要進行醫學分析和藥物分析,但是作為活細胞/微生物,如何來進行藥物分析?如何評價工藝流程?如果分析有效成分的話,那麼又回到了第三點的瓶頸。
總之,要將該療法成藥的話,仍然是一個任重道遠的過程,希望能借著院士的威名,打通這一段路吧。
依稀記得hiv也可以用瘧疾提高cd4...
激發自身抵抗力的話,如果晚期有效,是否中早期用量更少效果會更好?
寄生蟲治療癌症?我這種文科生怎麼就聯想到了生化危機,,,,
讓普通老百姓來"評價」院士團隊的研究項目,這題目也是。。。
以下為轉帖自「王超」
認識的一個病友有耐葯突變,各種靶向化療效果不好,在實驗組延長了大半年生存期,不過備受瘧疾困擾,瘧原蟲多了打青蒿素,少了又補充瘧原蟲,忽冷忽熱,最後不堪身心痛苦服 用了過量安眠藥。。。。唉,如果還堅持下去也許還活著,前幾個月的事了
外行強評。
這事放古代算萬家生佛了吧。
然後,題主你其實是想問這新聞背後的技術問題吧?
按知乎傳統,不是應該問如何看待……嗎?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人民日報:病人越治越多,說明醫學已入誤區! 》?
※如何看待強生公司 HIV 疫苗試驗志願者 100% 產生抗體? 這是否意味著艾滋病完全可以被預防?
※打耳洞有什麼注意事項?
※如何養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