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骺線閉合但還沒完全閉合 還能通過生長激素長高嗎?

像這樣 醫生說已經閉合 但沒完全閉合 能通過注射生長激素增高嗎


你可以長多高,60%-85%取決於你的基因,剩下的才是環境和營養。這是事實,可是基因是怎樣決定身高呢?從基因到身高,這裡面的關鍵環節恰恰是激素,還有受體。
多種激素裡面,生長激素及受體是最重要的。
極端的例子,侏儒症就是缺乏生長激素,巨人症就是太多生長激素。
從基因到身高還涉及第二性徵發育。過早的激活第二性徵發育(性激素水平升高)通常會過早地閉合骨骺,影響最終身高。而晚發育的同學則通常能做到後來居上。
生長激素的作用就是告訴身體把營養物質送去長身體。激素只是人體的命令,需要身體的器官、組織認真執行,一些受體較為敏感,相應得特別好,比如下肢長骨,那麼這個人相對來說腿更長。
改變受體的敏感性比較困難。我知道骨折的地方,受體會更敏感些。
生長激素水平反而波動更大,規律的體育鍛煉可以提高生長激素的整體水平,充足的睡眠可以生長激素的絕對水平。
外來的生長激素可以突破基因的限制,刺激生長。但是副作用也是明確的,內分泌科是專科。
想繼續長高還是靠規律的體育鍛煉,充足的睡眠以及全面的營養。
那些成年後突然長高的可能有瘤子,過多分泌生長激素,垂體瘤、肺癌等。
以上


你可以長多高,60%-85%取決於你的基因,剩下的才是環境和營養,激素更是只佔很小一部分,同時未必是有利的方面。

對,基因的問題就是這麼讓人毫無還擊的餘地,對於明擺的結果,似乎這麼努力都很難改變現實。

那麼預期身高怎麼計算呢?
兒子身高(厘米) =(父親身高+母親身高 ×1.08)÷2
女兒身高(厘米) =(父親身高×0.923+母親身高) ÷2

上述公式似乎引起了挺大的誤解,預測值是什麼意義呢?計算出來的值到底怎麼讀呢?

=========================以下是補充說明部分=================================

1. 通過父母身高的預測方法靠不靠譜呢?

圍繞這個預測方法,各國的科學家都在嘗試通過各種蛛絲馬跡來尋找身高與哪些外在表現相關,然後通過定量化這些外在表現,有的通過孩子身體的其他尺寸來估計的,也有通過X線等影像資料來預測的,還有體檢中的激素水平來計算,醫學問題永遠都不是定律問題,概率問題不是靠投骰子決定的,而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產生的結果。在諸多可能有關的影響因素中,科學家最終發現父母身高可能是作用最大的因素之一,但是比較trick的是,父母身高有時候又受他們父母身高的影響,這種迭代就會發生一些變數。[1]

關於通過父母身高預測的研究非常多,

以檢索式「("body height"[MeSH Terms] OR ("body"[All
Fields] AND "height"[All Fields]) OR "body height"[All
Fields]) AND estimation[All Fields] AND ("parents"[MeSH Terms] OR
"parents"[All Fields] OR "parent"[All Fields])」在pubmed上檢索,


可以得到26篇相關的研究,全球各地都有。

考慮到人種差異的可能,我選擇一篇離我們最近的2011年由台灣的公衛專家發表的文章為例進行說明一下這樣的預測公式是怎麼通過研究得出來的呢。文章為Gender
Differences of Final Height Contributed by Parents』 Height Among Healthy
Individuals [2]


研究在2003年到2004年之間開展,一共有1113名男生和1036名女生參與了研究,年齡在25歲到35歲之間的發育成熟階段。將採集到的他們/她們的身高和他們/她們父母匯總,對兩個性別分別進行分析,主要分析父母身高分別對於子女最高身高以及最矮身高各自的關聯公式,在通過數學的方法得出父母的平均身高對於子女最高以及最矮身高各自的關聯公式。得到這樣一個範圍的公式,再通過正態分布的方法,取得預測的平均值。


結果是這樣的

取父母的身高平均值,記為x

那麼,

兒子的最高身高y1是49.13+0.76x

兒子的最矮身高y2是48.32+0.74x

女兒的最高身高z1是60.43+0.62x

女兒的最矮身高z2是57.69+0.61x

以上公式通過對應的統計圖表幫助理解,我們可以看到那一個個散點就代表每一個個體,所謂擬合曲線、模型公式就是儘可能全面的反映這些點顯現出來的規律而被計算出來的,而模型的R2參數就是它有多靠譜的指標。

而之前所述的公式出入不大,我們可以把最高身高和最矮身高相加除以二,做一下數學演算就可以得到相似的結果。


2. 這個方法得到的預測結果怎麼解讀呢?

我們做了太多心理測試、星座算命,每每看到算分題,就回去算一下,再比一下。然後,哇!好准!或者,咦。。。不準!


事實上,這種身高預測方法並不是星座解析或者心理測試那麼玩兒,而是對於范的圍估計,供參考。況且說了那麼多年平均工資,我們不是常年拖後腿的嘛。偶爾的偏高或者偏低並不是你基因突變,你營養過剩或者不足,這只是反映你在茫茫人海中是一個獨特的存在而已。

任何特徵水平的分布(考試成績、身高體重等)都符合這樣的一類分布,大部分人處在「中游」的位置(95%),而較差的和較好的永遠只佔少數,個體的具體值只能作為特例,不代表這個分布是有問題。

最後要說明的是,這種預測很大部分依賴著統計方法,而得到的計算公式可以說是「馬後炮」,好的預測公式必須經得住時間的驗證,更何況我們不斷在進化著,預測模型也在無時無刻在被修復。

=================================這部分補充完畢============================

在考慮骨骺閉合不閉合、激素好不好之前,還是先算一下預期身高吧,先看看自己是否真的未達標。如果已經高出了預期身高或者只差1-2厘米,那到底有沒有必要為了這幾公分去冒風險呢?

如果在生長發育期間,你的營養不良就會比預期身高矮很多。反過來,發育期間即使拚命補充營養,也未必會比預期身高高出多少。

儘管通過吃很難讓自己比自己的預期身高高出多少,但是合理的營養搭配可以作用到基因上,讓你的下一代下下代這樣一代代人慢慢地增高。

================================糾正2====================================
飲食改變基因,就目前的進展而言,說的不是很嚴謹。只能說合理的營養、足夠的休息、較少的壓力可以讓我們後代的基因更好地表現出優勢的部分。

科學一直在進步,很多問題都難以一棒打死,我更願意相信RNA在基因表達上的作用,食物中的miRNA進入人體產生一些表觀遺傳不是近幾年也有報道了嗎。

基因雖然是先天的,但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要做的不是一味看老課本然後否定任何可能性,而應該去提問,然後去檢索去研究去得到可以說服自己的結論。
=========================================================================

日本二戰之後大部分人民開始吃上了魚,從那時候到現在經過一代代人的不懈吃魚,魚類蛋白已經讓他們的平均身高增長了8厘米多。

魚類和穀類攝入,日本人佔了絕對的優勢

同樣的,丹麥和荷蘭人們的身高也在不斷增長,目前已居首位。

有意思的是,身高的增長率竟然跟他們的國民生產總值成正比一起飛速井噴。

================================補充3====================================
正如補充1里談到,統計方法往往是馬後炮,橫斷面的調查或者回顧性研究可以描述一些現象,但是仍然缺乏足夠的依據。魚肉蛋白和長高基因到底有哪些關聯呢?相關的miRNA和DNA之間會有什麼有趣的事兒發生呢?如果感興趣的話,pubmed的大門永遠都會向你敞開。
========================================================================

預測方法給出一個相對準確的身高參考範圍,雖說粉碎了一部分人的幻想,但總比砸重金承擔激素副作用來得靠譜些。。。

然後接著下一個話題,骨骺閉合

隨著我們慢慢長大,骨骼也在逐漸增長。每個人的骨頭末端都有一個稱之為「骨骺」(Epiphyseal plates)的部分,它們的作用是封住骨骼縱向生長的趨勢。孩子在長高時候老是喊痛就是骨骺閉合時候的「生長痛」。

如果說骨骺是球門,點球每往球門裡踢進一個就長高一毫米的話,一開始快速生長期(12歲到18歲),非常大的球門還是個空門,進球很容易也很快。而隨著進球數越來越多,守門員上場了,而且球門也越來越窄,進球越來越難,更不用說進球數是早就被盤口(基因)操縱著的了。點球大戰直到球門完全關閉而結束(18歲到25歲),表示生長發育結束。

18-25歲之後,過了生長發育期,骨骼就開始真正骨化(ossify),骨骺也在這個時期完全閉合,從此以後骨骼就只能加固而不能再增長了。

雖然骨骺閉合了,但是我們的上半身還是有潛力再高出那麼一點點的。

我們的身高經過一天的直立活動會稍稍縮小一點,然後一晚上的平躺休息之後,又會回到原來身高。這樣的日常波動(daily fluctuation)是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脊柱中間一節節的椎間盤是一套流體的元件。當我們站立的時候上半身會沿著脊柱的中軸往下施加壓力,椎間盤作為「緩衝墊」,會被擠壓大概1%的高度來吸收軸向的壓力衝擊。當躺下來或者游泳時候,椎間盤因為減少了壓力負荷,又會重新膨脹起來。

因為這一個個椎間盤,我們每一天的身高都會發生著細微的波動,受到壓力後變扁,壓力釋放之後又鼓起來。根據這個理論,那些推薦的懸吊、拉升可以增高的運動療法層出不窮,然而這些都不是有效的長期增高方法。為什麼呢?

儘管懸吊和拉升可以逆轉脊柱軸向的壓力,但這只是暫時的,一旦結束拉升,原來的壓力又會回來。而且這1%的波動並不沒有什麼大不了(即使個子很高的人,這一差值也就2-3公分),除了讓你不會變得更矮,並不會讓你變得更高。就像宇航員在太空會比在地球高5公分左右,而當他們回到地球之後,沒多少時間又變回了原來的身高。

=============================填坑1======================================

睡眠與長高

目前有許許多多關於睡眠狀況與生長發育的調查研究。眾所周知,當我們在睡覺時候,體內幾乎所有的激素都會被分泌出來,其中大部分是與生長發育和恢復有關的激素。所以根據這個原因,似乎很容易就推得睡眠不足會阻礙生長。但是圍繞這個假說,兩個分別對5-11歲和1-10歲的孩子的調查研究都無法驗證這一結論(睡眠不足影響長高)。另外對於近幾年青少年生長發育的研究發現,雖然睡眠時間和總體生長發育指數有關係,但具體來看睡覺並沒有和長高有太大的關聯。


謠言粉碎——關於長高和長不高的一些「理論」

網路上充斥著太多關於長得更高的方法。雖然有些方法不會對你有害,但他們也的確不靠譜。先讓我們看一下這些理論都是怎麼說的吧——

1.
原地多跳就可長高

基於早期認為體操和舉重運動員都比較矮的認識,所以負重運動會讓人長不高,那麼反過來,多做一些和體操發力相反的動作,比如原地跳躍,就可以讓我們長高一點。

---其實體操和舉重並不會讓人變矮,所以後面的假說就更不成立啦。

2.
多多運動

游泳、籃球、自行車或者其他各種運動可以讓你「更高、更快、更強」

---的確這些運動可以讓人更強壯、更快、更協調,但唯獨不會讓人更高。

3.
瑜伽和拉伸

拉伸運動雖然可以幫助人們夠到更遠,但其實其作用到的還是柔韌性,它的作用其實與身高臂長無關。

4.
懸吊鍛煉

正如上文所述,懸吊雖然可以減輕椎間盤的符合以此來讓身體提升最多2公分,可是也最多只能維持幾個小時而已。

5.
把鹽放在鞋子里

呵呵噠……大概要放很厚很厚吧-_-|||

6.
祈禱和冥想

呵呵噠+1 真的雞湯不會讓我們長高,心靈雞湯就算了吧

7.
增高葯

市面上各種功能獨特的「增高葯」五花八門,但是都沒有在臨床上被證實有效,所以只是認可了其成分的安全性,並以保健品的名義推入市場。所以要做花錢的小白鼠嗎?

8.
吃得多或者多喝牛奶

雖然足夠的飲食是生長發育必不可少的部分,但研究並沒有提出任何一種食物對長高有奇效的,包括任何動物的生長激素。有人認為牛奶之所以可以幫助長高,其實是它其中含有一定量的牛生長激素,隨著牛奶被人體吸收,可以讓我們更加高更加強壯。其實這都是沒有任何研究結果作為依據的猜測而已。關於吃,唯一可以促進長高的,也只有平衡的膳食(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以及身體所需的各種維生素礦物質)。

9. 可樂會影響孩子發育長高?

有很多人說咖啡因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其中可樂更是長身體孩子飲食中的大忌。其實呢,目前還沒有任何研究支持這個論斷。而可樂這些軟飲料之所以會被誤解,是因為它們除了熱量以外確實沒多大營養可以給孩子。當孩子喝太多可樂時,可樂中的咖啡因會抑制孩子的食慾,可樂中的糖分會讓孩子很飽,而減少吃其他東西來均衡營養,所以發育才會不好。

10.
舉重運動會讓人變矮?

如上所述,不會。

11.
運動釋放生長激素會幫你長高

研究表明這種生長激素是局部分泌用來加固局部而不是加長的。在快速生長期保持運動是很好的習慣,他可以讓骨骼在生長的時候變得很堅固,但不會變長不會更高。


============該回答還未完成,就被推薦了,有很多內容寫得有些片面還望見諒==========
挖個坑,之後我會陸續補充以下內容:
哪些方法確實可以讓你增高
============感謝大家的所有建議,我們一起友善討論問題,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 Krieser, D., Nguyen, K., Kerr, D., Jolley,
D., Clooney, M., Kelly, A.-M. (2007). Parental weight estimation of their
child』s weight is more accurate than other weight estimation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children"s weight in an emergency department? Emergency Medicine Journal?: EMJ, 24(11), 756–9.
Parental weight estimation of their childa€?s weight is more accurate than other weight estimation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childrena€?s
weight in an emergency department? -- Krieser et al. 24 (11): 756 -- Emergency Medicine Journal

2. Su, P. H., Wang, S. L., Chen, J. Y.
(2011). Gender differences of final height contributed by parents』 height among
healthy individuals. Pediatrics and
Neonatology, 52(4), 183–189.
Gender Differences of Final Height Contributed by Parentsa€? Height Among Healthy Individuals


實名反對高票答案 @孫悅禮手機打字如有錯字請多包涵。

我無權評價他/她的醫學結論,但是他前半部分答案,在我看到的版本里,很不嚴謹而且結論很有可能具有誤導性,鑒於這篇答案被推倒日報,我決定應該讓關心這個話題的人知道一下其他的看法。

首先該答主給出的根據父母計算身高的公式,如果要具有參考價值的話,個人認為急需補充一些信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我國解放初期經歷過數次變動,那些年代出生成長的人很有可能因為營養不良或外在因素影響到身高,能否用這樣的例子計算他們子女的身高?

其他的比如公式如何得出?經過統計樣本計算的嗎?如果是,那麼哪個地區的樣本?是否足夠大?是否考慮父母的兄弟姐妹,祖父母的身高?

第二點,也是最具誤導性的一點,是飲食結構對於基因的改變。

答主原話:儘管通過吃很難讓自己比自己的預期身高高出多少,但是合理的營養搭配可以作用到基因上,讓你的下一代下下代這樣一代代人慢慢地增高。


通篇沒有給出任何文獻支持該觀點,只在評論區貼出一篇新聞的鏈接。且不說該新聞也沒有進行系統的理論研究,且不說舉日本這個例子只是作者一個未經證實的推測,關鍵是,人家作者根本不是答主說的意思啊!原文是:In other words, their new diet lets them live up to their genetic potential. 翻譯為:因為他們的飲食可以讓他們的基因潛力充分表達。我個人不覺得這是飲食可以改變基因的意思,更沒有表示任何可傳遞性,相反的,你吃好了最有可能達到你最大的潛力(請注意,此觀點原文沒有任何理論實驗依據)。
鏈接可在答主評論區看到,我也貼在這裡:Height Hopes

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我沒有辦法回答題主的的問題,所以我的答案也許偏頗可笑,請看官選擇性吸取。可正因為術業有專攻,在做類似科普的時候,我覺得很有必要做到嚴謹,正確,不要具有誤導性,因為外行如我,是無法判斷專業知識的對錯的。這也是我寫此文的初衷。

最後惡意吐槽:天哪,這是一個醫學PhD啊,以後救死扶傷卻曲解文獻意思太可怕了,而且你引用別人/自己的圖或成果,至少給人家放個引用文獻啊?(對不起我知道很mean)


說老實話,堅持鍛煉比較有效。生長激素需要在專業醫生下慎重使用,而且青少年使用容易引起巨人症,成年人使用則比較容易誘發肢端肥大症。


趕緊還來得及長點,用生長激素,遵醫囑!長春有家企業全國最牛做生長激素,名字就不說了。


見過打生長激素的,想說,真的好貴額!!!
二十多萬,長10公分。


你長不長個不看手腕,照一個膝關節MRI,看干骺線


這個問題我想我有資格來答,我不是醫生,所以質疑專業性的問題我無法回答,只是正好我表妹前幾年打過生長激素,所以把這個信息分享出來。
我叔和我嬸都是高知,叔是外企高管,嬸是三甲醫院醫生,但是他倆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個子矮。我叔不超過160,嬸不超過150,所以從懷上孩子開始,就一直害怕孩子會長不高,只要聽說吃什麼做什麼能促進生長,都會去嘗試,當然那些迷信的東西除外。我妹從小就被培養的像個女漢子,精通各種體育活動,家裡有單杠每天攀高爬低。甚至從六七歲起,嬸嬸就每年都帶她去檢測骨骼生長情況,從八歲起,她的骨齡就比實際年齡要大二年,醫生說按照她的實際情況,預測可能只能長到150左右。10歲的時,表妹再去檢查,情況依然不好,醫生說骨骼已經快要閉合,預測過不久可能就要來月經,結果半年後,表妹就真的來月經了,這時表妹身高才143cm,嬸嬸慌了,再去諮詢醫生,醫生檢查完說預計表妹最終只能長到147-148cm。
叔嬸均表示無法接受這個結果,於是諮詢有沒有其它的解決途徑,醫生說可以選擇打生長激素,但是需要打二年的針,費用大概30萬,而且效果不一定好,結果也無法完全預測,有可能只能幫助多長三四厘米,醫生覺得意義不太大,看個人的選擇。嬸嬸在查閱了大量的國內外資料之後,發現已知的案例並不多,身邊也沒有可以參考的個案,但是他們實在無法接受女兒這麼矮,於是決定試一下,哪怕真的只能長多三四厘米,也比什麼都不做要強。於是開始打針,每天一小針,自己在家裡打,每個月去醫院打大針,當然中間也要配合飲食讓營養能跟得上,結果實際情況比想像中的好太多,一年以後我表妹已經長到159CM,叔叔嬸嬸對結果很滿意,覺得這個身高已經足夠,於是停止打針,所有的費用加起來大概20萬。醫生對這個結果也表示驚訝。現在距離我表妹長高已經4年,目前為止沒有發現有任何副作用,相反我表妹變得更自信,性格更好,成績也非常棒,去年還考上重點高中的重點班,嬸嬸至今說起這件事,都覺得自己做了一個非常堅難但是正確的決定。如果非要說副作用,那就是我表妹原來一百多度的近視,通過打針之後視力恢復正常了。


實名反對最高的孫醫生。

1,身高基本是基因決定,這個沒錯。
2,睡眠不會促進身高,但是睡眠不足會阻礙。
3,飲食不會促進身高,但是營養不足會阻礙的。
4,體育鍛煉是可以促進身高的。這是和平常人運動量對比。(但是不會太多)。運動不足會阻礙的。

但是:
5,生長激素是可以促進身高的,而且效果不低。雖然有副作用。

另外,看他用「body height" 搜出來的結果來看,完全沒看懂英文的能力啊。


這種俗稱「大骨齡「,只要骨骺沒全閉合,用藥物抑制性發育 ,推遲骨骺閉合時間,避免過早成熟,同時結合使用生長激素是可以起到增高效果的。配合運動指導效果可能更好些。另外,要正確認識生長激素,生長激素是腦垂體分泌的一種控制長高的蛋白質, 基因重組的人生長激素是目前國際公認的治療矮小的安全有效藥物。生長激素中國號今年還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表明了國家層面對其安全性有效性的認可,也說明國家對身高問題的重視。請這位網友樹立科學認識,莫錯過身高干預的最後時機,等骨縫完全閉合後,再使用任何藥物也就難以生效了。同時定期跟蹤,做好「身高預測」,和身高管理,觀察變化。


不能了


現身說法。10歲前三個月左右,確認為性早熟。當時147,醫生判斷不採取措施只能長到152左右。就打了生長激素(每天都打),以及一個月一次的好像是抑制骨骼閉合的針(不記得叫什麼,2000/針左右,將近十年前的價格)打了一年多,現在我163,我覺得還是有用的。(爸爸身高178媽媽157)
一句話,遵醫囑。


不懂啥激素,只懂骺板。目測,您的骺板即將閉合,生長潛力非常有限。
如果,你想增高,可行肢體延長術。髓內延長在不久的將來即將實現!


我感覺這個身高很多時候是沒有道理的,就一點:看命了。


我覺得和瘋狂鍛煉絕逼有關,今年NBA選秀那人。高中畢業時才158。瘦小的很,後來大學畢業191。絕逼和訓練有關係。羅德曼,18歲180,後來大家都懂得。還有喬丹。他家族沒有很高大的,他真是努力加天賦異稟吧。我覺得努力絕對佔了一半。
我小時候踢球斷過腿,14歲後再也沒長身高。不到170,還沒有我父母高。如果按照身高遺傳演算法,那我豈不是很高大了。終身遺憾。
我初中有個發小125還有個發小外號根號2。後來打籃球很努力。都是人高馬大。超過175。
打籃球作用真心明顯,踢足球一般般。不長個。經驗之談


基因不行的話,請試嘗斷骨增高,這是唯一方法,不要聽一些雞湯瞎扯淡的。


問個問題,我是重慶人,重慶人普遍偏矮,我爸身高最多172cm,我媽身高最多151cm,我爺爺外公外婆都不高,我奶奶比較高,但是也就170cm。
另外,本人不喜歡運動,運動量絕對少於平均水平,不打籃球,不喝純牛奶,只喝酸奶,沒吃過各種促進長高的葯,就是直到初中為止,都是晚上10點以前睡覺。
猜猜我多高?
我身高183cm。所以按照我的經驗,小學時候9點必須睡覺,初中10點必須睡覺,早點睡覺比打激素有用的多


本人女 15歲的時候158 不小心腳踝骨折 當時拍ct 骨骼線沒有閉合 選擇了開刀治療 因為怕有後遺症長短腿 然後伴隨著我左腿還綁著鋼板的一年內 瘋狂的長了8公分


有的

1.要麼拉伸

2.要麼整骨術

3.斷骨生長術

前2者,基本無副作用,但效果極微弱

第三者效果好,不過有副作用,甚至可能會落下殘疾

保持好心態吧,好吃好喝好睡眠


建議打。
我初中開始接受生長激素治療,因為太矮了!!!!!(不記得多矮了,反正是不正常),也是骨齡偏小(小兩歲左右吧),治療以後加上運動長了20公分左右吧,其他沒有什麼變化。還是矮,但沒有那麼可怕了。
越到後來效果越不明顯。我打了三年,費用接近10萬+。
我知道同期治療的女生小夥伴有體毛濃密的現象(濃眉,手臂,睫毛和鬍子),當然身高對我來說太重要了,所以什麼的我不管了。


推薦閱讀:

如果給蚊子蒼蠅的飛行速度反應能力會怎樣?
為什麼鯨魚海豚等海洋類哺乳動物的尾鰭是橫向的,而大部分魚類的尾鰭是縱向的?
「有人曾說世界上只有兩種動物能到達金字塔頂,一種是老鷹,一種是蝸牛」這句話中,蝸牛真的能爬上金字塔嗎?
為什麼多春魚每條都有籽?為什麼沒有雄性?
蚊子滅絕了會怎樣?

TAG:骨科 | 醫學 | 內科學 | 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