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動物一胎可以生好多個,而人往往只能一胎生一個?


謝邀。


直接的原因:身體繁殖行為和特點的限制。一般來說女性每次只提供一個卵子,所以只有一個後代。而且人體的各個結構,如子宮的大小,只適合一胎。

根本原因:繁殖策略。 生物個體無不在追求後代可繁殖個體數目的最大化。但對於哺乳動物來說幼體成長的時間比較長,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去哺育幼體,如果一次生育多個反而不是一件好事。而對於人來說,因為演化出「大腦」這個這個巨大的器官,不得已生育的時候只能在還沒有發育完全的時候就離開母體,呈「嗷嗷待哺」狀(可以對比非洲草原上的哺乳類,基本生下來不久就會跑,要不就等死吧),所以投資在幼體的資源和時間會更長。因此人類傾向於只生一胎,符合後代生存和發展最優化。


PS:關於大腦那段論述有興趣的可以看看幼態延續(Neoteny),http://en.wikipedia.org/wiki/Neoteny


因為人類在幼體階段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教導會進化成另一個物種——熊,為了保護自己的種族,人類需要放更多心思在後代上。一胎一個就是極限,多了帶不動。

當然不是,以下才是正文——————————————

想從人類進化的角度補充一個原因:人類腦袋太大,產道太窄,生育風險太高。

人類在選擇進化方向時狂點了腦容量的技能點,得益於此我們能一步一步爬上了地球食物鏈頂端。

另一方面,人類為了適應直立行走骨盆收縮變小了,產道也變窄了。

人類的大腦袋要通過狹窄的產道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所以人類其實都是早產的,如果等腦袋完全發育完全才出生會更難通過母親的產道,自然選擇使早產的人類都活了下來。

生孩子這一件事對於別的哺乳動物來說十分簡單,但對於人類來說卻很難,甚至可能會帶來死亡,也只有人類在生孩子的時候是需要別人幫助的。

在古代很多孕婦都因為難產而死,據說孕婦的死亡率高達30%以上。歐洲一個助產士家族——錢伯倫家族的人發明了產鉗,所以他們家的孕婦和嬰兒死亡率都特別低。但他們卻一直保守了這個秘密100多年,直到1728年,家族一位成員才向世人公布了這個秘密。

古時候肯定也有一胎多個的人類,但是一胎生很多的她們都死了,多胎基因也就漸漸失傳了。


智人這個物種,懷胎十月就必須出生,不是因為十月是個吉利時間,而是絕大多數胎兒在發育到280天左右的時候,頭部的大小是自然生產通過產道的極限。

古代沒有現在的側切技術,沒有剖腹產,所以如果再大,很有可能就會嚴重撕裂陰道,引起大出血和感染。

所以,我們都知道了,出生的胎兒不是發育完全才出生的,只是因為再大就不好生了。

可是有誰知道?到底智人這個物種,生下來到勉強可以自己存活,在自然界環境中,需要多久。

我曾經看過一部關於這個方面的論文,裡面明確的寫了。

人類的兒童需要到六周歲,才勉強具備了獨立存活的能力。

要知道,牛啊馬啊羊啊,生下來不一會就會走,再不一會就會跑,個把月以後就能獨立的完成覓食這項工作,如果沒有天敵,它們妥妥就自立了。

但是人不行,至少需要六周歲,在此之前,人類的幼童完全無法獨立生活。

事實上,隨著現在分工的越來越複雜,我估計這個六歲的數字只能對應舊社會。

現代社會,我保守估計,至少要十歲。

也就是說,在十年裡面,一個兒童是無法離開大人獨立存活的,就必須要有人照顧。

這就需要佔用很多很多的資源,要知道,人類在漫長的幾十萬年的文明發展史中,平均壽命絕大多數時間也不過三十歲。

這就是為什麼一胎通常只有一個的根本原因。

太多了,社會負擔不起。

那些能一胎生好幾個小孩的基因載體,被淘汰了。


像翻車魚那樣一生幾億個,你養不養?幾億個娃要吃奶換尿布。
所以哺乳動物是會養育後代注重後代成活率的動物,成活率越高資源浪費就越少不是么?
很多低等級生物產卵多,產完就嗝屁,甚至還有很多雄性犧牲的,因為繁衍後代是極其極其耗費體力的行為。
所以越是高級生物產崽量就越少,相應的成活率也高的多,資源利用率越高。


我有個粗淺的理解。

自然界發展至今追求一種平衡。生殖能力強的動物比如魚,成活率很低。成活率高的動物例如人和熊,生殖能力差。生殖能力強而且存活率高的動物,例如老鼠、狼,要麼讓它們處於食物鏈底部,要麼讓它們生活在缺少食物的寒冷地區,以提高它們的死亡率。這樣以維持物種的平衡。

如果一種動物各種優勢都佔了,那麼它們就會爆發,造成其他物種的滅絕,最終也會造成自身的滅絕。世界發展了多年,物種可能經歷了多次調整和滅絕,達到了今天比較平衡的結果。


忘了在哪裡看到的了, 大概是: 雌性(女性)哺乳動物繁殖後代的個數是乳房的一半.


很多答案因果倒置。
猴子也是一胎的。典型的rk問題。前面有人打過了。


核心論點:

任何一定的物種在任何一定的環境條件下,每窩肯定都有其最適度的孵卵數。(拉克David Lack)

首先假設:

  1. 動物一胎的數目,至少部分受基因控制。
  2. 基因是自私的,即致力於擴大自己在基因庫的份額。

從表面上看,母親要產下更多的子女,以獲得基因的擴大,但「越多越好」並非事實。
撫育下一代是代價高昂的事情撫育下一代所需要投入的大量食物和精力,為保護需要築巢,花時間去孕育等等。母親將有限的食物和精力資源分配給太多的子女,結果能夠養育的子女反而更少。因而,增加生育必然要以撫養欠佳為代價
母親必須在生育和撫養之間進行合理的平衡。每一對配偶所能搜集的食物和其他資源的總量,是決定他們能夠撫養多少子女的限制因素。自然選擇對每窩(胎)的最初孵化數進行調節,一邊最大限度地利用這些有限的資源。
生育太多子女的生物個體要遭受懲罰,由於它們自己的子女能夠存活下來的越來越少,生育太多子女的基因根本不會大量地傳遞給下一代。最終,在自然界,每胎的孵化數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

----總結自《自私的基因》,作者:[英]理查德·道金斯


這是進化的策略,在生物進化中,如果後代成活率低,這種生物就會選擇多產卵,比如魚類、昆蟲等,產完卵基本上就聽天由命了,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後代成活幾率,它們會產下儘可能多的卵,產的越多活下來的後代也就相對越多。

反過來,如果一種生物後代成活率比較高那就沒必要一次產下太多幼崽,大多數靈長類在產下幼崽後會花幾年的時間去照顧幼崽,比如大猩猩從生下幼崽到教會幼崽生存技能需要八九年時間,所以能充分保證幼崽的成活率,所以就沒必要一次性產下太多。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這種生物要對幼崽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如果一次性產崽太多,無法同時照料,反而會導致一些個體死去,所以採取這種生存策略的動物不會一次性大量產崽。


單兵作戰越強的動物,繁殖的量越小。獅子、老虎、鷹、熊、猩猩、人,都一樣。野豬或許是個例外。

另外,人的胎兒出生前的發育時間在動物界是相當長的,又有一個體積比例較大的頭顱,一胎一個都老費勁了,一胎兩三個都是要人命的事情。一胎一個是最合理的,一胎好幾個的,母子存活率都會低很多——遠古人類的醫療條件跟今天能比么?導致自然篩選出來人類的生育節奏非常精緻——每個月產生且只產生一個卵子,全年都是生育期;多卵胎和單卵分裂胎是幾率極小的意外。


我們祖先還在樹上的時候就只生一個了,因為同時抱著兩個娃沒法在樹上移動。


人家動物養得起,而你,最多兩個

(圖片侵刪)


也不光是人啦。自然界大概有K和R兩種生物對策。像人這種屬於K-對策,繁殖率低,壽命長,有比較完整的後代保護機制,個體競爭力比較強。昆蟲啊青蛙啊這些屬於R-對策,繁殖率高,但由於基本沒有後代保護機制存活率極低。一個重視質量,一個重視基數,可以大概類比人類孩子的精養和放養。


這是進化過程

你沒看到

一般的魚,一次產卵幾十萬粒、幾百萬粒

如危害玉米的玉米螟一隻雌蟲可產卵1250粒

貓狗兔子都是10多隻

獅子一次通常是2-4個

人一般是1到2個

從蟲子到人是不是越來越厲害

明白了吧

這是進化的過程

媽媽一胎生10幾個

怎麼樣養嬰兒啊

養不過來啊

許多搞不好就養不活

我們這麼優秀

肯定往往只能生一個

好優生優育啊

這樣我們就可以越來越優秀


為什麼一說動物想的都是貓狗豬呢,就不能想想,和人類這麼像的猴子猩猩一胎生幾個?


生物對策 k和j
k對策少生孩子 多培養 長大之後很強壯 比如猛禽 人 花的時間多 但是生存率高 一兩個足矣 但是後期培育時間長
j對策多生孩子好打架 老鼠 兔子一類 生的多 但是不用怎麼培養
自然界同時具有k和j對策的物種是不存在的 生的多還養的好 把父母都賣了也辦不到。


根本原因不複雜,就是肚子不夠大,或者胎兒不夠小。如果肚子大了或者胎兒小了,導致一胎可以生好幾個,大概幾萬年後,母體也會進化出幾個乳頭,每月產好幾個卵子。。

答主家裡的孔雀魚,隨著體型的增長,小魚才會越來越多,體型小的時候(不怎麼給吃的,長得很慢的時候),怎麼都是只生一兩隻。


其根本原因是這樣。物種的存在是有延續性的。越低級的動物,其照顧後代的能力就越羸弱,所以在進化的過程中,為了保證物種的延續,只有通過大量的繁殖,通過龐大的後來數目來抵抗自然的襲擊,天敵的捕殺,所謂,再大的網,也會有漏網之魚的。那麼存活下來的可以是物種得到延續。人類呢,因為沒什麼天敵,同時,照顧後代的能力很強,所以,在進化的過程中,慢慢就減少了一次生產的數量。


相比來說人是精密儀器 大霧


估計是老祖宗知道多了養不起吧


推薦閱讀:

章魚的三個心臟是如何分工的?
飼料餵養的雞真的積累了很多毒素嗎?
雌性螳螂為什麼會在交配後把雄性螳螂吃掉? 僅僅因為食物原因感覺說不通。因為沒有交配時怎麼不吃雄性呢?
17年蝉是怎么演化来的?
癌症的起因是什麼?日常生活中,如何預防、降低癌症風險?

TAG:動物 | 生理學 | 生物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