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 賽車常用哪些種的輪胎?使用場景是怎麼樣的?
能否詳細介紹一下F1賽車中的各種輪胎類型和使用場景,還有常見的比賽策略(比如進站策略等)?
今年的F1比賽輪胎供應商倍耐力一共準備了六套輪胎,每套胎可以通過側面的顏色來區分:
- 硬胎(銀色)
- 中硬度胎(白色)
- 軟胎(黃色)
- 超軟胎(紅色)
- 中性胎,或者叫濕地胎,小雨胎也行(綠色)
- 大雨胎,或者全雨胎(藍色)
前四種是在乾地上使用的,後兩種是在下雨的情況下使用的。雨胎上有花紋,排水用的。乾地用雨胎,會速度奇慢;雨天用干胎,會滑得沒法開。
對於四種干胎而言,可以簡單直觀地這樣理解:
- 輪胎越軟,其抓地力越大,磨損越快
- 輪胎越硬,其抓地力差些,但耐磨用得久
這就帶來使用場景的差異:
- 在低速、多彎、路面滑的地方,比如摩納哥街道賽,軟胎更適合
- 在高速、彎少,路面粗糙的地方,比如義大利蒙扎,硬胎更適合
軟、硬胎在溫度上也有區別,一般來說硬胎升溫、降溫都比較困難,也就是說不太容易熱或者冷,而一旦溫度下去了就很麻煩。軟胎熱衰退比較厲害。輪胎溫度變化和車也有關係,所以有時會出現某個車隊說他們用某某胎溫度老是偏低,所以跑不快,神馬神馬的。
總體來講輪胎性能是越用越差的,跑太久的胎肯定不如新的好。但由於溫度的影響,也可能出現新胎頭幾圈不如舊胎的情況。現在大家油量都差不多,有時換完胎之後出來的車跑得嗖嗖快,有時候又比舊胎還慢。
輪胎的選用是有很多規則限制的。每站比賽前,倍耐力會從四種干胎中,選擇兩種干胎提供給所有車隊(雨胎會隨時準備)。比如,我隨便說說,在摩納哥提供了軟,和超軟。車隊本站比賽就只能在這兩種里選擇。
每站比賽輪胎總數量是固定的,每輛車11套,兩種胎分別是5套和6套。哪個5哪個6也是由倍耐力確定的,每個車隊都一樣。這些胎也不是整個周末給車隊隨便用,而是分到三次練習賽、排位賽和正賽,比較麻煩,就不細說了,感興趣可以去看看http://www.racecar-engineering.com/articles/f1/formula-1-2012-tyres/ 或者查其它官方資料。反正到排位賽前,每輛車會有兩種胎各3套,這6套胎要用到周日比賽結束(如果不下雨的話)。
現在比賽規則要求正賽中必須用到這兩種胎,而不能全場只用其一種。
了解以上之後就可以再去理解車隊的換胎策略了。其實這是個比較複雜的事情,換胎與車的性能與賽況都有很大關係。和前車糾纏無法超越、臨時出了安全車、碰到慢車、事故等等都會影響進站的安排,再結合那個「必須用到兩種胎」規則,導致換胎策略其實會有很大變化。所以就舉幾個簡化再簡化例子說吧。如果想用這套胎跑很久,那就選硬一些的吧;如果軟點兒那套我們車隊用著還不錯,速度快,衰退也慢,那就多用用軟的唄,兩次進站的話就軟軟硬好了;如果硬胎我用著實在太差了,人家的硬比軟慢1秒,我慢3秒,而且越用越慢,那還是少用硬吧,軟的跑到最後兩圈再去換硬的意思意思也可以;如果今天天氣突然變熱了,軟胎跑了十圈車手就叫說就不行了,那接下來幾次就都換硬的吧。
至於進站策略,更複雜了,說不清楚。。。。以2016賽季為例,倍耐力為F1比賽提供了7種不同的輪胎,其中包括五種乾地胎和兩種雨胎。
乾地胎都是光頭胎,他們按軟硬、抓地力、耐磨程度分為五種,並標以不同的顏色,每種輪胎的配方都不相同。它們從軟到硬的排列順序依次是:
極軟胎(Ultra Soft)紫色
超軟胎(Super Soft)紅色
軟胎(Soft)黃色
中性胎(Middle)白色
硬胎(HARD)橙色
濕地胎分兩種:
半雨胎(inter)綠色
全雨胎(wet)藍色
每場比賽,都由輪胎供應商根據賽道和天氣情況供應指定相鄰硬度的三種乾地胎供使用,(例如軟+超軟+極軟)當然雨胎是必須能用的。
在街道賽,由於公路路面的抓地力沒有封閉式賽道來得好,所以倍耐力會提供抓地力最好的極軟胎+超軟+軟胎的組合。抓地力直接反映在圈速上,乾地情況下,極軟胎的抓地力最強,圈速是最快的,超軟次之,依此類推。但是極軟胎的耐磨性是最差的,所以它能堅持的圈數是乾地胎中最少的,超軟次之,以此類推,硬胎的耐磨性最好,使用圈數最高,但是抓地力相對較差,圈速較慢。
半雨胎適合雨勢不大,賽道積水情況輕微的情況下使用。全雨胎適合雨勢較大,賽道積水嚴重時使用。全雨胎得益於有較深的胎紋設計,每條輪胎的排水量可以達到60升每秒。而半雨胎在20升每秒左右。它們都是為了能快速排開輪胎下的水,確保輪胎與地面的接地面積,防止賽車的浮水效應。的但雨胎的滾動阻力軟大且乾地抓地力弱,在乾地情況下使用,將嚴重影響圈速並會很快磨損。在半干不濕的情況下,例如將從半雨胎轉用到全雨胎的時機,就最考驗車手和車隊的經驗技術,能否做出最正確的決定,往往對雨戰的排名影響很大。
而在F1如今嚴格的規則下,輪胎使用策略方面大有文章可做。例如正賽一定要用第二節排位賽(Q2)中做出最快單圈的那套輪胎起跑。舉個例子:有實力的車隊如果想用超軟胎起跑,那他就要在Q2中用超軟輪胎跑出最快圈並確保能排在前十位進入第三節排位賽(Q3),在Q3裡頭再用極軟胎去拼最靠前的發車位。輪胎使用規則再補充一點:如果正賽下雨,不必遵循必須使用兩套種類的輪胎。
加油策略:由於FIA(國際汽聯)在09年末更改了比賽規則,所以從2010年賽季開始就取消了 車手在正賽中的進站加油。現在沒有所謂「加油策略」一說了(也就是 一箱油跑到底 )。
不過在排位賽時有新的加油規則:(以下為網路節選)
關於用油新規則:
前10名排位賽中決定 後12名正賽前決定
這套複雜的排位賽用油規則可以簡單理解為:排位賽不限制所有賽車的載油量,但是不允許排位賽前10名的賽車在第三階段排位賽開始後隨意加油。
具體操作方法如下:排位賽開始後,所有賽車允許以任何載油量進行排位。排位賽前兩個階段被淘汰的賽車(11到22名)允許在正式比賽前加入任意數量的正式比賽用油。參加排位賽第三階段的賽車(1到10名)需要在第三階段排位賽開始前為賽車加入正式比賽用油。平排位賽結束後,賽會將為參加第三階段排位賽的10部賽車補充它們在第三階段排位賽中所消耗的燃油,此後直到正式比賽開始這些賽車不允許再次加油。賽會在排位賽後為前10部賽車補充燃油的程序被稱為「燃油借貸」。
燃油借貸:引入110%圈速規則
第三階段排位賽中只有當參賽車手的單圈用時在該車手在本階段排位賽所創最快單圈用時的110%以內的前提下,該單圈才被記為有效燃油借貸圈。也就是說,如車手在第三階段排位賽的某個圈速慢於自己在本階段排位賽中最快圈速的的110%,那麼排位賽後賽會將不為該賽車補充其在該圈的用油。其中涉及的具體單圈用油量,由賽參考實際情況而決定。
備註:賽車在進入賽道參與首次排位到正賽開始時仍然執行FIA名為「parc ferme conditions」的系統,我們姑且稱之為「驗車區管制」。在驗車區管制下,賽車已允許更換輪胎和加註燃油,但須受到以下限制:賽車可以在排位賽的前40分鐘的任何時候加註燃油,在前兩階段被淘汰的10輛賽車,可以在正賽時維修站開放前加註燃油。參與最後20分鐘排位的10輛賽車,必須在排位前加註好他們在正賽中計劃使用的油量。在比賽開始前,參與第三階段排位的10輛賽車可以由賽會為他們的賽車補充燃油。
轉自 http://www.f1menpiao.com/view-f1data-756.html
現今通常是兩次進站(兩停)及三次進站(三停):
兩停:(硬 - 軟 - 硬)起步排位在中間位置,一般是硬胎起步,在其他車手選用三次進站時可以節約一次進站時間,中間換上軟胎,等軟胎衰竭後,最後一次進站換硬胎跑到衝線。
(硬硬軟的缺點是軟胎有可能到最後沒有利用完就比完賽了...如果在排位賽省下一套軟胎的話,硬軟軟也不是不行= =)
三停:在進入第三節排位賽的那前10名車手最常見,去年由於倍耐力輪胎衰減過度(相比普利司通而言)的問題,在第一節排位賽就被淘汰的車手們也會採取兩停,不過今年由於倍耐力加強了軟胎,所以是否會對靠後起跑的車手有影響還有待觀察。
這個忘記來占坑了,一直在草稿箱裡面。。。
目前排名第一的回答的非常詳細了。
我來補充一點。
其實之所以有這麼多種輪胎可供選擇,主要是由使用條件決定的。
比如下圖:
一般來說,越冷的情況下,或者賽程較短,或者偏衝刺型的,會選擇較軟的配方,因為其更加適應低溫環境。但是磨耗會很快。
而雨胎的選擇主要是取決於賽道積水情況,雨大就用大雨胎,雨小看情況咯,可以小雨胎,可以干胎,只是干胎在有水的情況下,由於沒有花紋不能排水,很容易產生嚴重的水漂效果。
加油策略現在沒有了,因為國際汽聯在2010年取消了正賽中的加油,這也削弱了各車隊策略的精彩性。現在在第三節排位賽中賽車就要帶著正賽所用的油量。推出這項政策時各方都在懷疑這回削弱F1的精彩程度,但就10和11賽季來看F1比賽仍然精彩。
進站策略根據賽道一般為兩停或三停,一般車手都會遵循這一規律。但也有省胎比較好的車手一停完成比賽,如多次採用一停策略的佩雷茲。
之前完全不懂賽車什麼的,雖然學過基本的橡膠理論。最近突然非常想成為一名輪胎工程師幫著輪胎企業設計改進輪胎,或是跟著車隊跑。剛好在研究倍耐力這個企業,就大致看了一下他們的官網。
======================
16賽季多出了全新的紫色款,是大眾投票的顏色,是比超軟胎更為軟的輪胎,算是對第一個高票答案的補充吧。
附上最新的倍耐力賽事輪胎系列網站鏈接:
Tyres catalogue
【其他的進站策略什麼的,會儘快學,也請大神多carry我,真誠臉】
推薦閱讀:
※讓F1車手Kimi萊科寧去參加綜藝節目會是什麼樣的一種體驗?
※如何評價法拉利車隊下半年出現的可靠性問題?
※法拉利青訓營的中國車手周冠宇實力怎麼樣?
※如何評價電動方程式(FIA Formula E)?
※輪胎參數對汽車性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