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兩個人剛開始互相吸引,越了解之後反而產生了陌生感?
異性相吸,是自古以來的說法。兩個人剛開始因為某些因素產生了互相吸引的情感,但是我發現越進一步了解對方,對方越產生了陌生感。這是為什麼?是他對我失去了興趣嗎?
------------------------------------------我的分割線----------------------------------------------------------------
第一次在知乎提問題這麼多人關注,有點吃驚。
這個問題發現也能用在我現在的狀態上,
我們在一起了,但是越在一起,他越沒了當初的那份熱情。
可能是因為對某個目標的誤會。
大部分人,特別是初涉愛河,或者性格謹慎的人,對於兩個人在一起的目標很明確,就是盡量能高頻率,長時間地在一起。高頻率就是見面或者聯繫次數要頻繁,對彼此表象的生活及內心的世界有充分的了解,長時間就是盡量延長在一起的時間,能每天見個面的,絕不要一周見個面,能計划到三個月以後的,絕不會只計劃三天。
但大部分人沒有意識到,和他人在一起,是對自己的精力和能力有要求的,如果舉一個不那麼恰當的例子,當我們一個人的時候,我們在積蓄能量和情緒,我們處於吸收的狀態,那麼和另一個在一起交際的時候,我們處於一個釋放的狀態,當然了,我們吸收了十幾二十年,然後遇見一個人一開始釋放個三五天甚至三個月五個月都不是問題,但如果強求彼此一直要在釋放階段,那麼到了一個點,疲軟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適當的釋放,是一種調劑,但過猶不及,如果你無止境地釋放下去,對人對己,都變成了負擔。
而且,一旦釋放不得當,產生矛盾是其次,最容易出現的是產生自我懷疑,自我懷疑對自己自信的降低,自信的降低會影響一個人在吸收時候的狀態——這也就是為什麼當親密關係持續3-6個月以後,雙方反而會覺得對方變了,其實變的不僅僅是對方,還有自己。
兩人互動時候的自控自省,兩個人在一起時候對自己能力的信任,以及不被一些細碎念頭所糾纏的洒脫,難度要比一個人的時候高,但又比一個人的時候重要。如果明白了這個層面,那麼就不要把目標簡單地定成要兩個人好好在一起那麼表現,而是仍把目標定成……不說做更好的自己,但起碼要做可控的自己,第一是可以適當減少一些頻率,不要為了在一起而在一起,一個人留給自己吸收的時間是非常重要的,普通的正常人,一個禮拜能高質量的與他人親密接觸1-2次已經是上上籤,不要拿時間來換質量。第二是明白人是在改變的,包括別人,包括自己,別人的改變通過觀察來適應,而自己的改變通過控制來增強自信——而不是反一反,想控制別人的改變,又要別人來適應自己的改變……最後一點,兩個人之前感情其實也和春夏秋冬一樣,有甜蜜期,有適應期,有冷淡期,甚至有反感期都很正常,不要因為一時間的反感就上綱上線非要來個你死我活,學會冷靜對待關係的各個階段,即便這一段感情沒有最後開花結果,但起碼這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讓自己有所成長。
你提了一個很好的問題。
遇見一個合適的人有多難? - 知乎用戶的回答 這裡回答:「我覺得愛情是遇到自己開始的。」
這話既對,也不對。愛情會怎麼開始,是無法預測的事情。有人電光火石一見鍾情,有人水到渠成日久生情,更有各種從誤解開始,從玩笑開始,乃至從債務開始的愛情。它不會等你好整以暇遇到自己後再來。
但是愛情一旦降臨到心裡,你就必須直面真實的自己,一層層剝開自己的心理防備,審視自己,了解自己,熟悉自己,改變自己,再接受自己。你會發現自己長久賴以倚靠的自我設定,很多是假的,錯的,空缺的,敷衍了事的,浮皮潦草的。真實的自己,是在與另一個人長期、密切的深入交流中,一次次恍然大悟「哦,原來我是這樣的!」「哦,原來我還能做到這樣!」「哦,原來這根本不重要!」細密重新描繪出來的。
你對對方的認知,也是如此。在認識自己的同時,你也在重新認識對方,在交流中剝開對方的鎧甲,摸對方的軟肋、心、肝、腸、胃、骨……這些和皮膚是完全不同的感受,所以你會感到陌生——這就對了。如果你的認知一成不變,只能說明,你對對方的看法還一直停留在皮面上。
愛情的弔詭之處也正在於此:也許你們因為誤解而萌發的愛情,會被真實的現實殺死。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轟轟烈烈的愛情會突然間灰飛煙滅。真實的他們承受不起。
這個真實也許代價慘重,但它是好的。彼此的陌生感如果能接受,終會消弭,轉變成新認知,藉此讓愛情更加健康、穩固。如果不能接受,也因此避免了更大的損失,不是么?愛情可能會成浮雲,人生也會走到盡頭,我們最終唯一能收穫的,不過是成為自己而已。大部分戀人之間,如果真的要分階段的話,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熱戀期
熱戀的時候,也就是兩個人剛開始吸引過後,這個時候彼此之間說得最多的就是甜言蜜語,男人恭維女人,女人恭維男人,男人說女人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女人,或許是今生遇見的最好的女人。女人說男人和她以前認識的男人完全不一樣。反正就是彼此都說這樣的甜言蜜語,反正彼此都在恭維對方,反正在自己看來,對方就是那麼完美,那麼美麗動人,對方的一切都是優點,感嘆對方的同時,也為自己的慧眼如炬感覺到驕傲,戀愛本來就該如此,戀愛本就來該甜言蜜語,我一直在想,要是戀愛的時候,不說甜言蜜語,那要戀愛幹什麼?戀愛不就是我們對自己的恭維嗎?
只是不管熱戀期的時間有多長,終會過去,變進入了戀愛的另外一個階段
二:真話期
過了熱戀期以後,一對戀人說得最多的就是真話,理智會告訴我們,想要從激情過度到感情,兩人都必須要信任,熱戀的時候,彼此為彼此帶上厚厚的偽裝,熱戀以後,兩個人就要開始卸下這些偽裝,展示最真實的你,甜言蜜語說過了,就是真誠和坦白的時候了,當你愛一個人,你不想說謊,你什麼都想告訴他,你也希望他什麼都對你坦白,這個真話期,就是很多戀愛夭折的搖籃。
我們確實需要熱戀期,需要恭維和甜言蜜語,只是很多人在真話期的時候,或是沒有坦誠,或是不敢坦誠,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恐懼:
恐懼一:害怕被拋棄。
當自己攤開心扉說真話,對方卻無法了解你的感受,對你的說的話完全無視了,對方不安慰你,不陪伴你,甚至離開你,其實在我看來,如果你是一個害怕被拋棄的人,你可能會被拋棄很多次以後,才會學會一件事情:就是從一開始就打開心扉說真話,表達你所有的缺點,也表達你害怕被拋棄的恐懼,然後慎重是選擇一個對象,而且會在這個過程中付出很多代價,只是這也是罪有應得,你要為自己的脆弱的內心買單。
恐懼二:害怕乏味和無趣
就像很多人知道的,兩個人相處需要新鮮感。其實保持新鮮感最大的需要是兩個人都做一個真真實實的自己,而不是帶著對方給予的面具,扮演著一個對方需要的角色,既然需要扮演,勢必就會隱藏真實的自己,也就不能在這段關係中真誠的表達自己的需求,想法,這樣的兩個人隔閡就越來越深,自己不能把最好,最真實的自己表現出來,時間一場就會很累,而且會直接影響到自己的生活,工作,這種狀態很要人命的,無聊又乏味,所以很多會覺得與其辛苦度日,不如早日分開算了。
過不了真話期的兩個人,很多時候就是分道揚鑣的兩個人,而且你以為我寫這些只是希望你去做這樣的事情么,你錯了,我寫這些,是希望告訴你,真正可以走到一起的兩個人是從一開始就做好了接受最真實的對方準備的兩個人,也敢於去表達最真實自己的兩個人,你甚至可以把我寫的話,原原本本的告訴對方,然後去表達真實的自己,如果對方接受不了,你也就快換人,而如果你不敢表達最真實的自己,你也絕對是一個接受不是真實對方的人,而且你也絕對不會經歷下一個階段:平淡期。
三:平淡期
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長久了,度過了熱戀期和真話期以後,就步入了平淡期,從說話就可以看出來了,這個兩個人說得最多的就是家長里短:今天吃什麼?上廁所洗手沒有?不洗澡不要碰我?衣服改換了,都臭了!你又胖了!晚上誰洗碗!你又不關燈!又要買包包,這個月第幾個了?
這個階段是最好的,因為說真話變得理所應當,甚至我們會忘記上一次說甜言蜜語是什麼時候,只是這個階段也會有爭吵,而且這個爭吵的過程說的話也都是大實話,爭吵的時候我們知道對方不會那麼輕易的拋棄我們,所以都在真誠的表達自己的需求,想法,但凡是有一方先冷靜下來,兩個人都可以重歸於好,或許此時此刻,你在想如果他可以冷靜該有多好,那麼此項此刻你更應該冷靜,是不是需要換一個方式去交流,或者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錯了,而當你冷靜下來,對方卻還是不買賬的時候,才是你真正需要冷靜的時候,你要是覺得委屈,累,做不到,那你也不要趟愛情這灘渾水了。
慶幸是或許你不會在平淡期中這麼糾結,因為很多時候你認為兩個人已經歸於平淡了,其實才剛剛步入真話期,而在真話期中你或者對方沒有辦法接受真實的彼此,沒有辦法接受對方的缺點,也沒有做好這樣的準備,或者從來沒有這樣的意識,難免失去熱情,用我朋友的話說:我以為她是我喜歡的A樣,了解以後才發現她是我不喜歡的B樣。基於荷爾蒙衝動和多巴胺分泌帶來的行為傾向必然服從生理規律,生理衝動是有漲落的。
基於抽象精神認同帶來的行為傾向服從邏輯規律,邏輯規律的必然性是很強的。
通俗版:作為生物互相吸引的個體不一定作為人類互相吸引。
惡俗版:天亮了,發現需要忘記。愛情最開始的吸引(尤其是一見鍾情)會給你一種錯覺,就像看了他一眼就了解到他與你是如此的契合,由此開始你儂我儂的愛戀。Jung曾經描述過,最初的吸引往往是我們的阿尼瑪和阿尼姆斯在這個人身上的投影,所以熱戀期的情侶愛對方就像愛自己一樣甚至更甚(其實愛的本來也就是「自己」)。隨著關係深入,漸漸地這層幻象會被打破,有些人會通過打破的幻象去真正了解他的愛人;還有一些人則是通過不斷要求對方去改變以讓自己沉浸在幻象中。
題主能感受到的陌生感其實才是了解你的戀人的開始,這個過程會破除掉許多「你以為」的幻象,同時,你的伴侶也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但是兩個人的步調很難一致,因此會引發各種各樣的情況。
手機作答就不放參考來源了,我碩士論文做的就是這個東西啊,想說的太多了.......
越進一步了解對方,對方越產生了陌生感。
主要想就這句話說說自己看法。
先說孤獨和寂寞。
寂寞是你一個人,但是想要找個人一起,這種感覺叫做寂寞;而感到孤獨的人一般不會一個人,而是和人交流以後,發現了交流中的困難,意識到自己只能是一個人,才會有孤獨感。
交流的困難,比如他人對你言語的誤讀。這是非常常見的,有時候可以明顯感受到自己說的話被他人用另外方式理解,然後他人會在自己理解的層面上說出下一句話帶動談話發展,嚴重時會導致你完全不想要接下去了,我們把這種情況叫做「話不投機半句多」或者「對牛彈琴」。但更多時候,言語較深一點層面的意思還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總還是差了那麼一點才能觸及到全部或者最深處;可受者會認為自己已經全部理解,並由此做出對你個人的理解,這種叫做「創造性誤讀」。最明顯例子體現在對以詩歌為代表的各類文學作品的解讀中。日常生活中如果意識到這點,我們很容易會對對話產生厭煩。這種厭煩,其實是孤獨感。
又比如,當你生命中發生了什麼,想要和不在場的人分享/傾訴的時候,總是會發現,靠著電話線無線電哪怕是眼波和言語傳遞過去的東西總是少了那麼一點,沒有人可以感同你的身受。能表達出來的就不叫真實的快樂和痛苦,那都是經過了另外一個大腦中樞文飾過的,被外殼框著的快樂和痛苦。就好比去逛博物館,哪怕你離玻璃罩再近,裡面的東西都是和你隔了距離的。
寂寞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是什麼都只一個人,是在打開門窗之前倚靠其上捧著杯子的無病呻吟。沒有和他人交流的人是不會產生孤獨感的,因為一直都是一個人,自己可以很好地理解自己。但如果推開門窗和別人交流,卻發現越交流越是一個人,總會有一些東西沒有被理解,哪怕自己努力表達了。這種悲哀,才叫做孤獨。
當然,我不是說每次和別人交流都會被誤讀,現實的情況往往是,談話內容越生活,越容易被理解,但是一旦涉及到意識形態,往往會很難被完整理解,我想這種情況應該就是題主所言「越了解」吧。雖然不知道題主和那位具體關係怎麼樣,但是就人和人交流的本質來看,本身就是有可能會出現越是了解,越發現自己沒有被了解,陌(gu)生(du)感會隨著交流的推進越來越強的情況的。
坦然接受就好了,畢竟「他人即地獄。」
最後,衷心祝願題主遇到的是「酒逢知己千杯少」。
-------
私心是非常不願意在「最後」之後還加東西,但是剛剛看到題主對問題的補充。
他是有女朋友的。
我希望大家能夠理智看待這個問題,
不要將道德枷鎖放在這個問題。
如果那位是有女朋友的,試問如何在「理智看待」的情況下不將「道德枷鎖」放在這裡?有女朋友的前提下,提問時請不要用「對我失去興趣」這類字眼。如果題主想要問為什麼一個男生在有女朋友的情況下和你保持距離,就當我沒有回答過這個問題,抱歉了。
不過既然話說到這裡,還是想要說一下關於已經有了男/女朋友卻還是會有異性朋友的原因。
因為異性朋友可以提供某一方面的社會支持。如果沒有異性朋友,就只能把所有這方面的社會支持都放在男/女朋友身上,那麼很容易變成男/女朋友沒辦法滿足你這方面社會支持的需求,會覺得「心累」。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有男/女朋友的同時有幾個異性朋友本身是有利於男/女朋友關係的穩定的。
但是,朋友只能是朋友,如果會因為話題的深入導致有更近一步想法的,請不要把上述理論當作逾矩的借口。已經發育成熟到覺得自己可以找一個人一起生活的人請自己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 接近換來期望,期望帶來失望的惡性循環」 這句歌詞很好的總結這個問題
了解一個人就像是在讀本書;了解一個你愛的人,就像是在讀一本即將受用終生的專業書。
只有期末的時候才會發現學一門毀一門;只有在慎重考慮要不要走下一步的時候才會發現這個我愛的人如此陌生。
原因就是:當你在讀書的時候,你把對未知領域的好奇誤解為了喜歡;當你在了解一個人的時候,你把對陌生人的好奇誤以為了對他的喜愛。男女因誤會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開 —— 王爾德
或許《三體2·黑暗森林》中醫生對羅輯所說的一段話能夠解釋這種情況:
大部分人的愛情對象也只是存在於自己的想像之中。他們所愛的並不是現實中的她(他),而只是想像中的她(他),現實中的她(他)只是他們創造夢中情人的一個模板,他們遲早會發現夢中情人與模板之間的差異,如果適應這種差異他們就會走到一起,無法適應就分開,就這麼簡單。
兩個人剛開始的互相吸引, 其實是兩個人分別被自己腦海中基於對方形象所創造的幻想吸引罷了。而了解之後產生的陌生感,是由於發現真實的對方與自己基於對方形象所創造的幻想不同。
就這麼簡單。我猜可能是你當初跟他貼近,是因為一些什麼別的原因。
例如,為了緩解初來乍到的緊張,為了忘卻痛徹心扉的離別,為了在其它人面前炫耀一番,為了咽下一口多年前的氣,為了噴射晚來寂靜的腫脹,總之,他神秘是因為你自己黏糊,有一刻你終於澆透了自己心裡的塊壘,你知道答案不在他身上,於是他就成了另外一個人,這個人跟其他任何人一樣。
也就是陌生。愛情在最開始就達到了最好,怎麼走都是下坡路。切實的擁有、陪伴和相知相惜,都比不過開始的迷戀、慾望和瘋狂想念。我懷念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准許對方進入彼此生命,一切都是未知,卻有無限可能。像精心整理了房間,久違的客人敲了門。
轉。
對於同一件事情,給出10個信息或是50個信息都可以作為判斷。
隨著信息量的增加,判斷也會產生變化。
因為彼此吸引的亮點太淺薄。
亦或者是沒有在彼此身上看到一起走下去的點。
原因是沒有互相分享和共同進步。
然後根本原因是,he/she is not that into you .
一開始被他身上散發的亮光深深吸引。之後發現原來他也有陰影。最後,我們一起面向陽光。
奇怪的是,發現自己有了好多技能點。因為他一直告訴我,你可以做到。
奇怪的是,他越來越像我,我越來越像他。
奇怪的是,世間有那樣多的好男兒,我卻相信,他可以變成其中的任何一個。
但,最愛他現在的模樣。
首先相信自己,相信這份感情。
題主指的是友誼的話,我覺得最重要是欣賞,你要記住他的美好,每個人都有瑕疵。
每一場相遇都是一次久別重逢,那一股熟悉的味道也許來自前世。
我在橋下等了太久,以為這世界不再有你的笑靨。可是人海中卻讓我遇見。
那一抹回眸,劃開塵封的回憶,我以為我遇見了你。而你也好似記得我。
後來我發現我們都錯了,你誤認了我的玉佩是你的信物,我恍惚了你的耳垂。
真的,你笑起來,就不像了。
讀到過一本書《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作者是一位心理學博士。
希望他的戀愛階段分析可以幫助你~
一、吸引
在戀愛的第一階段,男女雙方初次交往,這時維繫兩人的是各自最初的吸引力,也就是外表、談吐等外在的因素。
二、不確定
在戀愛的第二階段,你的情感又發生了轉變,從開始的互相吸引變為對感情的不能確定。你不能確定眼前這個戀愛對象就是你共度一生的那個人。
三、排他性
在第三階段,隨著你逐漸明確自己的感情,較之前兩階段,你會更加喜歡你的戀愛對象,於是就會產生一種肯定:我覺得就是他了。
四、親密性
進入第四階段,你開始品味真正的親密接觸。你們彼此間已經建立起足夠的信任,也因此放鬆警惕,不再像以前那樣害怕與情敵競爭而緊繃著弦。隨著了解更加深入,你們已經介入了彼此的生活。
五、訂婚
經過親密無間的第四階段,了解到彼此的真面目,這時,如果你仍想和這個人結婚,那麼就先訂婚吧。訂婚可以給你們提供一個緩衝的時間,利用這段時間,你們可以放慢腳步,彼此分享,消除分歧,避免婚後可能出現的失望。
雖然不是所有的戀愛都按部就班會經歷上面五個步驟,不過一步步腳踏實地的走過來,對於感情的穩定性未嘗不是件好事~
兩個人在剛剛接觸時充滿甜蜜,能互相吸引到對方是因為在一起的時間並不久
人都喜歡腦補(別鬧)當兩個人分開回家後就會開始腦補他/她現在在做什麼是什麼狀態,而且都只會往自己喜歡的方向腦補(唉~)所以下一次的見面就會各自把自己腦補的東西當做對方的優點
其實你並沒有親眼見過他/她展現出來,大家只不過都被自己的大腦欺騙了
當兩人在一起時間長了以後,發現咦~原來他吃飯是用左手的,他跑步的姿勢一點也不帥氣,也不夠體貼云云~
越來越久後發現對方與自己腦補的對象差太多後就會感覺越來越陌生,不經會問自己這真的是我映像中的那個「他/她」嗎。其實從一開始就不是
所謂七年之癢就是發現了腦補的對象與對面坐著的傻 嗶~~~~差別太大
而度過七年之癢後便會很難再分開也是因為對方真的和我腦補的對象很像即使有某些瑕疵也無傷大雅(另一種說法是認命了~笑~~)
兩個人見第一面就互相吸引,這個事件肯定不是無緣無故的。人的談吐,舉止,,著裝,相貌,身材等決定了是否別人會對其產生好感。氣場和三觀類似的人會迅速建立互相吸引。這個概念裡面我覺得「互相」是很重要的,如果這個吸引是單方面的,兩個人的關係很難往下走。其實,人這輩子遇到一開始就互相吸引的人的概率極為小。
我認為人和人的關係是回不了頭的,只要過了某個度,如果能判定這段關係沒法繼續深入進去,那麼有一方肯定會退出來。噹噹朋友也不錯,其實朋友也就是可有可無的角色了。
關係的初期總是帶有探索的性質,一開始可以聊讀書、音樂、生活、星座、時尚、體育、旅行還有一堆話題。解鎖一項一項的認知技能。男女之間的聊天,總歸會落到關於感情的態度。(很難想像兩成年人過了一禮拜還停留在正兒八經的話題,除非真的是太不開竅了。。)進而通過約會製造美好的感覺,互相沒有好感的人不會曖昧著的。曖昧的時候,想說啥都是可以的,態度基本都狠坦誠。人會對朋友有一個基本的定位,你會判斷啊出眼下跟你交流的這個人,適合當什麼角色,是普通朋友、好朋友好知己、炮友、女友、老婆,能碰還是不能碰。能碰,懂規矩的人基本就一壘二壘三壘往上爬了。表白或者關係推進受到了阻礙之後,兩人的關係會退到一開始,因為過了某個度的兩個人,是很難有回頭路的。肯定有一方會完全消失在另一方的世界裡。兩個人的親密度還是通過分享身邊的事情維持的,哪一天停止分享了,較為親密的關係也就基本終結。
一句話,大家平時都很忙的!想談對象趕緊,不想談早點說明白就好了。沒有利益關係,誰這麼無聊老想到處交朋友您說是么?
不僅僅是感情。人對所有事情都是這樣的。陌生的時候感覺好奇。熟悉了便就淡了。
可是有些人偏偏不承認。硬是逼著自己保持開始時的好奇心。甚至是要求對方也保持這種好奇心。
於是到最後就產生了各種厭惡。
其實對待感情。坦誠點。淡定點。自然而然就沒這麼多想法了。兩個人一起過日子。信任和包容最重要。
推薦閱讀:
※如若有朝一日你遇到命中至愛之人,你最想對Ta說的是什麼?
※如何聰明的反悔一頓說好要請女孩的飯?
※怎樣委婉地讓男朋友平時給自己多打電話?
※女友很愛我,可是吵架時候總是用難聽的話激怒我,我該怎麼辦?
※如何幽默地拒絕約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