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西方人名字(First Name)里少見生僻詞語?
感覺中國人取名用生僻字詞的概率大得多啊,在我印象里,從小到大每個班都至少有一兩個不明覺厲的名字……
其實歐洲人取名字,原先是跟東亞人一樣的思路
自從信了基督教,希伯來和希臘名字就大量取代了傳統名,但還是有少量傳到今天
從 Germanic name - Wikipedia,Slavic names - Wikipedia
可以看出,原來的 日耳曼、斯拉夫人,取名字思路跟東亞是一樣的
對這些名字進行訓讀:
日耳曼:Aldman=老夫,Adolf=貴狼,Wulfstan=狼石,Albert=貴亮
斯拉夫:Vladimir=御和,Vladislav=御榮,Sviatoslav=光榮,
現在塞爾維亞外長 Vuk Jeremi? 這個vuk直接就是「狼」
因為不用漢字,所以字根也就那幾個,顛來倒去的,
而且丟失率很高,如果口語不常用,後代很容易就忘了某個字根的意思
所以確實,名字很難「生僻」起來,
後來的希伯來和希臘名倒是可以生僻,但又不知道是什麼含義,也不好亂取
可以確定的是,傳統上日耳曼和斯拉夫取名字(男性)最喜歡的動物是「狼」
另外女性名字也會有「劍」「力」等詞,在東亞人看來很男性化
本來 @Karolus Sericus 答得已經不錯了,我就不狗尾續貂了,結果有一位蘭斯洛特, @Lancelot忍不住 估計是屁股有點歪,強行欽定異教徒姓名,稍微有人提了一些不同意見就關評論刪評論,估計是大V做久了,脾氣就大了。
中世紀歐洲人的取名確實受基督教影響很大,孩子出生受洗後一般都會從相關的宗教典籍(不僅僅是聖經)中尋找一個名字,即所謂教名。明末很多漢人皈依基督教受洗也會取類似的名字(教名),南明永曆的皇后教名就是海倫娜。
所以 @Lancelot忍不住 的說法是不準確的,中世紀歐洲名字的來源除了聖經,還有各路聖人和名人。這些聖人名人並不一定原先都是基督徒,所以自然就有各種來源跟聖經沒什麼關係的姓名,亞歷山大、路易、海倫娜(聖海倫娜)、帕特里克(聖帕特里克)等等等。
所以歐洲名字重名率高本質還是對名人的崇拜、還有語言文字形式造成的,跟所謂的「基督教文化專治統治」沒什麼關係。
舉一個反例啊,薩珊波斯那麼多叫沙普爾(×3)、阿達希爾(×3)、庫斯老(×2)、卑路支(×6)的沙罕沙赫,這些重名總不能怪到人家基督教的文化專治統治上面吧?
最後,圖文無關,我只是想給大佬遞一艘弗萊徹(逃
基督徒受洗禮的時候會得到一個名字,天主教徒、正教徒會在聖人歷中找,新教徒會在舊約新約中找。個別時代與教派還會用一些美德的名字:美國殖民地時代經常使用的「Providence」「Felicity」,貴格會(教友派)使用的名字「Hope」「Endeavour」.
不過雖然洗禮時會獲得一個名字,家長給孩子取名字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有的時候家長會用家裡其他敬重的長輩的名字給孩子命名,也有可能找那種聽起來好聽或者有寓意的名字。
所以說上面打了這麼多題主應該看的出來我想說什麼了:他們的名字絕大多數都是現成的,不是像東亞人的名字是用幾個單音節字拼出來的,所以他們怎麼可能像東亞人一樣還有「生僻字」的概念?
至於生僻詞語,不會念/書寫困難/看起來很傻這是次生語言(歐洲日耳曼諸語、日語、韓語)和原生語言(漢語、希臘語、拉丁語)之間的區別。即使日耳曼各國不信仰基督教了,但由於他們的語言相當大一部分詞根是借自其他語言,在表達抽象概念時用詞非常少。也就是說,次生語言缺乏歷史堆積的層次美感。最終,還是要藉助別的語言的辭彙來起名。
比如日本人的名字,看似非常文雅,實際上也就那幾個固定音節,什麼沙頭西、塔克西,油咖喱、油依。只不過日語漢字同音字太多。選用的漢字可以非常有寓意。
其實,早期漢語也可以看成是次生語言,漢語中很多近義詞,可能一個來自於古羌語,一個來自於東夷語。這些近義詞中假如有一方後來變得不常用了,用到人名當中就會有層次感,或者說疏離感。
不過,次生語言的好處就在於直白的表述可以更清晰的說明邏輯關係,在科學應用上可能有一點優勢。
------
至於@浪客提到的漢語常見姓氏數量很少的原因,漢語姓氏族群,自秦漢時代起經歷了兩千多年的無序自組織競爭,在這樣的系統內,時間越久,其分布越趨向於指數型,因此會出現大姓人口很多,小姓人口很少的情況。
漢初還有些稀有姓氏,如新垣、東郭等,宋以後常見姓氏和現在就差不多了。
@團支書回答過一個關於每隔一段時間每個人隨機給另外一個人100元,最終資金分布是什麼樣的這個問題的模型和這個很像。
手機答題不會引用。這算是兩個問題:中國人姓名中生僻字常見。西方人姓名生僻字不常見。
分開討論可能有這樣幾個原因。
1中國人口基數大。林子大了什麼奇葩都能碰見。
2在歐洲名字在某種程度上被當做一種可繼承的財產。他們不像中國人有避諱的風俗,相反會通過取跟長輩/偉人的名字來紀念。如果大家都只叫那麼幾個名字,還有什麼生僻不生僻的。
而且英文名的用詞就真的不生僻么?
應該是因為對待名字的態度不同
國內的話如果有誰的名字帶生僻字,大家一般是這個反應:
哇,這個人厲害了,肯定很有文化,這個字兒我都不認識
但是國外呢,如果有人用很奇怪的名字,一般人們應該是這個反應:
哦我的老夥計,這究竟是個什麼鬼名字啊。該死的,怎麼念啊,我向上帝發誓,這個名字就像隔壁蘇珊阿姨的蘋果派一樣糟。
久而久之,就沒什麼人用很奇怪的名字了吧這裡僅限於文化人,更多的底層人不管哪個朝代東亞西方都起名很隨意。
東亞基於大家族內部區分的需要,以及避諱長輩和君主,名字追求人人不同,同時又要能夠體現出輩分甚至家系沿襲關係,於是就出現了中字表輩分末字作為名字的起名體系,包括日本貴族也有類似的起名機制。而另一方面,漢字的組件可以隨意拆分重組,比如朱明家族為了避免避諱的麻煩,就給自家人起了一堆任何單字加釒旁的名字,為元素周期表的漢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而對於西方來說,在中世紀以來,由於普遍的宗教信仰導致大家都沿用聖人的名字,君主和長輩並不享有對某個名字的專利,因此可以隨意重名,而重名本身也被當做了向長輩致敬的方式。
另一方面,英語生造辭彙未必有人能讀得出來(有人能夠讀出Dota里幽鬼的名字么?),而如果拼貼詞根起名的話可能會得到一個聽著很像某種神秘化合物的名字(比如我們把武瞾這個名字拆成三個詞根準會被當成某種硒化物)而在漢語,看看朱明周期表那幾個生造漢字的重元素,讀半邊總歸問題不大。而漢字的一字一音使得波跟釒波讀起來一樣順口,而對於加個ium詞根表示金屬的英語來說,這就是硬生生增加發音難度了。
教會常用的幾個教名,不奇怪。真正奇怪的問題:中國人口更多,但姓反倒更少,以至於取了西方名字之後會出現極高的重名率。人口學方面細思恐極。
謝謝邀請。
因為中國人的常見姓氏太少,人口又太多,名字又太短,所以有很多人不得不用各種生僻字的名字區分各人;
歐洲人的數量只有中國人的一半,民族卻異彩紛呈,長期混血大亂交,姓氏的豐富性是我們中國人的N倍,還有中間名系統,還有教名什麼什麼的,中間名套中間名,用不著取過於奇怪生僻的名字,姓都已經夠生僻奇葩了。
另外,由於中世紀基督教文化的專制性,一般來講,不從聖經人物里起名字,鄉親們就把你視為異類,你想弄啥?起個什麼鬼名字崇拜異教當魔鬼的信徒?弄不好小命玩完。(我可沒說是現在,說的是宗教裁判所隻手遮天的時代,我覺得這是常識,本來沒必要強調這一點,但有的讀者缺乏這個常識)。
-------------
我想起來一個好玩的事,我學俄語的時候,俄語老師是一位長得很像克里米亞檢察長大人的美女,對學生也很和善,(其實比我還小十歲),有一天拿了一份她製作列印的表格給我們填,讓我們翻譯一系列物品的俄文英文中文名稱。
我拿到手裡一看,哭笑不得。
感情這位美女老師製作的表格,把每一個留出的空白格子都留夠了橫向寫字的空間,但高度感人,寫俄文英文無壓力,再長的名詞也寫的下。但,漢字卻是寫不下的,空間太扁了嘛。
這位大姐百密一疏,想當然地認為世界上所有語言的文字都是字母文字。習慣這樣製表了。
歸根結底來說,中國人的生僻字名字和歐洲的「老老實實聖經取材」的名字差異既有歷史文化原因,宗教原因,也有象形文字和拼音字母文字天然的差異。
----------------
我這篇回答還沒寫完,就眼瞅著有中國的鄉親們拿出質疑了。
那再寫點吧。
在任何一個時代的人,起名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大多數人的名字都反應這個時代的主流思想。
忽然想起來我從小生長的一條街道叫青雲街。街上有一位老鄰居,他的名字叫*青雲,抗美援越戰爭期間,政府把青雲街改名叫援越街,他就把他兒子起名叫*援越,但是,1979年我國和越南撕吧起來了,政府又把我們街名字改回了青雲街,這位鄰居又趕緊把他兒子的名字改成別的了。這事在我們街坊間傳為小小的笑談。
基督教的興起在公元前後,古希臘神話古羅馬神話里的英雄人物和亞歷山大等歷史真實英雄人物當然早於這個時代,而這些英雄人物帶給他們鄉親們的後代的精神榮耀感不會隨著時光流逝而消失,而既然他們活躍的時代基督還沒有降生,他們也絕對不會被視為反基督者,起他們的名字也毫無問題呀。
例如,文GAY期間,一大批張建軍李建國王文革孫衛東劉海軍什麼的要打要干要革命的名字問世出爐,但是你給小孩取名叫趙從雲馬羨超什麼的也毫無問題呀,趙雲馬超這種人是中國老百姓自古喜愛的英雄人物,他們也沒做過鎮壓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事情。
所以阿喀琉斯赫拉克勒斯亞歷山大這種名字在宗教裁判所囂張的年代起起也是無妨的,但不是主流。
主流還是李建軍。
在當代社會,人們都追求個性化和多樣化表達。
例如,聽說近年英國只有一半的人口虔誠信仰基督教,且比例不斷降低,
與之相映成趣的是,英國這個達爾文老家的人相信進化論的人連一半都不到。
所以從非聖經人物上取名在當代歐美國家也不是個事。但不是主流。
前年有個新聞,說美國的很多新生女嬰取名叫卡麗熙,受權力的遊戲的影響。
所以,當宗教神權專制的影響力衰落之後,人們甚至都喜歡從影視流行文化里取名哩。
--------------
贊同三評論四讓我很是氣餒,你們都那麼厲害你們自己單開一個回答好不好?我洗眼恭看。
可能是對待姓名的態度不同。
中國講究輩分,有某字輩一說,同時還要避諱祖宗長輩的名字(除了秦二世也沒叫別人二世的了),再加上大家族人多(以前一家是以同一曾祖父為標準的,上百人都不稀奇)要區別,導致在取名上種類繁多。具體可看《明史 諸王世表》。
而外國人沒這麼多限制,相比之下不太注重名字的寓意(可能是表音文字的原因),同時還有沿用祖先、聖徒名字的習慣(記憶最深的是《百年孤獨》,記得《金枝》認為是名字崇拜的留存)。因為你見的中國名字很多,見的西方名字相對很少,自然見到生僻西方名字機會就更少。
搶答一個。
之前專門和老婆討論過這個問題。由於「臉盲」,所以反而對名字更敏感一些。我們其實討論的是為啥英美起名字這麼不一樣。
英國人其實相對來說起名更加傳統和單調,基本上都是聖經上取的教會名字。當初在公司里,一堆叫Andrew的,叫Andy的其實護照上也都是Andrew,一堆叫Thomas的,或者Tom的,還有Frank一堆,Michael一堆……最誇張的名字叫「Chris Evans」,就好象在中國,每個人從小到大必然會認識一個叫「王偉」的一樣。我在英國時間不長,Chris Evans認識超過5個……
其實美國人起名字要自由開放的多了,尤其是黑人(不是歧視),估計還是因為多民族沒有特別要在教會上的約束,所以五花八門的名字特別多,像JayZ這種,坎耶這種,都是怪怪的first name了。
話說看到過最搞的一個名字是
Firstname·Lastname……當初這個名字上過報紙,真特么的搞。
Police:" First name?"
Answer:" Firstname";
Policy:" What? Your first name?"
Answer:"Firstname"....無限循環……
有的西方人叫克拉克肯特,也有叫布魯斯韋恩的。(我說的是現實世界。)
首先,我認為作為名字,大部分音節不能太多的。
在這一個前提之下,西方語言作為表達讀音的語言,其辭彙的繁瑣程度幾乎正比於文字長度。因此作為名字來說,多不過三五個音節的詞,寫出來也不會太冷僻。
而中文就不同了,由於多音字太多了,同樣是王建國,還可以叫王瞼褁或者王冿敋。
國內起生僻字名的,上學坐飛機旅遊辦證各種不方便
感覺中國人名字里生僻字也不是太多
畢竟遇見的大部分人名字里都沒有
龘????蚮???????
這種字的
推薦閱讀:
※汉字「的」是怎么进入现代汉语的?「的」的出现给现代汉语带来了什么?
※为什么日本人一回家就说「我回来了」?
※黃燜雞米飯的念法到底是黃燜雞/米飯,還是黃燜雞米/飯?
※為什麼電影我的少女時代里徐太宇表白用西班牙語我愛你?
※京劇唱的是普通話嗎,為什麼從小只會講普通話但聽不太懂京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