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里各諸侯國的國土面積是多少?

春秋戰國各諸侯國面積是多少?有沒辦法從古文獻中讀到


春秋時期的諸侯國之間很多都是空地,如果以春秋晚期來看的話可以大致估測一下大的諸侯國的面積。因為春秋早期諸侯國面積都很小領地分散難以細化統計,資料不全;到了中晚期隨著即在記載增多和文物資料,復原推測的概率就要大一些,但許多邊界其實無法測算,因為當時並不是現代領土國家主權國家的概念,左傳里就記載了在鄭國和宋國之間有很大一片無主的隙地,在秦國、晉國、周王室的領地之間在春秋前期應該也有許多空地和其他部族活動地區。
因此春秋時期的估測只能是大範圍的定位,數據必然會有問題,但大體範圍和數量級還是可以基本確定的。為了方便起見,取公元前482年為標準年代進行估算,結合顧棟高的《春秋大事表》細化
首先看晉國
以公元前482年為標準年代,根據《左傳》、,中國歷史地圖集和地名詞典推敲,當時晉國的主要分布區如下;
(1)山西地區;幾乎除了最北部的朔州、大同之外的其他所有的地級市、縣(那裡有樓煩、代國和匈奴)
根據現在山西省各個地級市的面積和山西省的總面積做一個減法,朔州:1.06萬平方千米(為估算方便按照1,1算) ,大同:6956平方千米(為估算方便按7000算),山西總面積大約16萬平方千米,這樣下來大約是14.25萬平方千米
根據《左傳》、《國語》和其他考古發現來看,晉國崛起于山西西南部清代的,後來往北方和太行山兩側發展,到後期太原、忻州基本為最北部,三家分晉前趙簡子和趙襄子根據地就在晉陽附近。
(2)陝西地區,大致有今韓城、澄城、大荔、合陽及陝南的洛南、商洛、丹鳳、商南、山陽等縣市,主體領地在洛水以東(也就是後來魏國和秦國激烈爭奪的河西地),除此之外就是上雒商於地區。估算結果約為1.7萬平方千米
《左傳》里曾經記載了;
夏,楚人既克夷虎,乃謀北方,左司馬販,申公壽餘,葉公諸梁,致蔡於負函,致方城之外於繒關,曰,吳將泝江入郢,將奔命焉,為一昔之期,襲梁及霍,單浮餘圍蠻氏,蠻氏潰,蠻子赤奔晉陰地,司馬起豐析與狄戎,以臨上雒,左師軍於菟和,右師軍於倉野,使謂陰地之命大夫士蔑曰,晉楚有盟,好惡同之,若將不廢,寡君之願也,不然,將通於少,習以聽命,士蔑請諸趙孟,趙孟曰,晉國未寧,安能惡於楚,必速與之,士蔑乃致九州之戎,將裂田以與蠻子而城之,且將為之卜,蠻子聽卜,遂執之,與其五大夫,以畀楚師於三戶,司馬致邑立宗焉,以誘其遺民,而盡俘以歸。
查閱之後合陽1227,韓城1621,澄城1112,大荔1766,商南2307,丹鳳2438,洛南2825,山陽3514,加上商洛市區和少部分洛水以西的土地,大致也就是1.7萬平方千米


(3)河南中原地區
晉國自從晉獻公開拓河外列城五之後,經過了晉文公勤王得到了南陽土田,在中原的土地面積也日益擴大。結合左傳、戰國策、中國歷史地圖集等大致可以看出其範圍在約5萬平方千米。
顧棟高在其《春秋大事表.晉疆域論》里總結到;
案晉滅十八國。又秦所滅滑、衛所滅之邢盡歸之。景公時剪滅戎狄,盡復中原之地。又東得鄭之虎牢、衛之殷墟,自西及東,延袤二千餘里。
今天的三門峽市(滅掉虢國得到和部分戎人)、洛陽大部(除了孟津、市區、宜陽、伊川之外各縣)、焦作市、新鄉市東北部大半、鶴壁大部分以及安陽地區。此外晉國在平頂山、濮陽一帶似乎曾有小塊土地難以估計統計。那麼我們大致把這些穩固控制的土地面積加起來就得到了
三門峽市 10475 焦 作 市 4071 濟 源 市 1931 新 鄉 市 8629 鶴 壁 市 2299
安 陽 市 7355 洛 陽 市 15208
得到了約4. 99萬平方千米的土地面積,由於畿內複雜,衛國、周王室和晉國的土地變換犬牙交錯,會有2000-5000左右的誤差範圍,但大體上能看出到了春秋晚期晉國在中原大致有約5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主要集中在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的平原地區。在豫西山地也有存在。

(4)河北地區
主要是邯鄲市、邢台市、衡水部分、滄州河間一帶。當時更北的石家莊一帶有中山等部族聯盟,東部滄州、往南山東德州全部是齊國的土地。據此似可大致估計。大致為1.42萬平方千米
根據顧棟高的分析列舉具體可列出
直隸大名府之元城縣(今天大名縣)為衛五鹿地;廣平府之邯鄲、成安、清河、永年四縣;順德府治所與邢台、任、唐山三縣,俱與衛國接境。真定府之晉州、趙州、冀州及藁城、欒城、柏鄉、臨城四縣。
石家莊15848。邯鄲1.2萬,邢台12486。藁城市 面積 836平方千米,晉州市 面積 619平方千米,
欒城縣面積 347平方千米,趙 縣 面積 714平方千米

(5)山東地區
山東東昌府之恩縣(今天山東平原縣西恩城)、冠縣,曹州府之范縣與齊魯兩國結界。大致不到3000平方千米。

如此我們合計一下以公元前482年為標準年代的春秋晚期晉國的固定疆域範圍估計值在大約22.66萬平方千米。
根據類似辦法可以粗略估計齊國、魯國、鄭國、宋國等諸侯國春秋晚期的面積。

——————————————————————————————————————————
手動分割線,,算完了晉國以前482年(晉吳黃池之會)的核心控制區面積後,看看齊國。
首先標準年代仍然確定為公元前482年
大致範圍劃定;
根據史書所見和顧棟高的考證分析,齊國大致為清代濟南、青州、武定、登州、萊州五府之地。但查考《左傳》和中國歷史地圖集以春秋大事表,青州的安丘、諸城兩個縣基本屬於東夷的莒國。

此外零星土地還有清代東昌府的聊城、堂邑縣、荏平縣。除此之外,涉獵有清代東阿、肥城、平陰及東平州,與魯國接壤。
至於犬牙交錯的地區主要是陽谷縣,南部是被魯國後來控制的須句;蒙陰南部是禍起蕭牆的主角魯國的附庸小國顓臾。這兩部分主要是和衛國、魯國鄰近。
此外就是
范縣,這裡是最為錯綜複雜的多國接壤地區,歷史上齊國的叛逃軍事人員烏餘曾經在這裡奪取了衛國、魯國、宋國的多做城池地盤。是齊魯宋衛晉等國的交錯地帶。


春秋時諸侯國談面積似乎意義不大。各國更接近於點狀分布,國君控制著一個個城,就是一個個軍事據點,甚至國都周圍就有不服王化的野人。相對於國土面積,國人數量可能才是更重要的指標。一定要說面積只能說一個大概的活動範圍。小國國君率領國人捲鋪蓋離開曾經的國土也是常有的事。
直到戰國初期三晉領土也是犬牙交錯。要談國土面積恐怕要到戰國中後期了。基本上對照歷史地圖冊可以大致算算。


有句話說得好,春秋無義戰啊,領土幾乎天天都有變化,尼瑪咋算啊。
高票回答居然根據一副地圖來推測認知也是醉了,說晉楚為什麼稱霸,拿春秋晚期的國土來對比……
你咋不比比春秋前期呢,就鄭莊公小霸那年代,比比看晉國比鄭國能大個啥?


那個時候比的是城池的數目而不是土地面積。你有沒有注意到當時統計戰果和討論割地求和的時候的單位基本上都是幾個城幾個城而不是幾十里幾百里。所以譚老先生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在先秦部分只標記城池和統治核心區位置而不對疆域染色,因為當時根本就沒這個概念。


不斷更新中。。。

這個我最有資格回答了,看看我知乎文章和我的收藏的我的回答文件夾,都是從度量衡研究夏商周的井田戰車軍制的

一句話,現代一個縣就是西周一個男爵國或伯爵國也就是一個都(男爵國是小都,伯爵國是大都)。一個私田份地是22000平米33市畝,一個村至少有600個這麼大的面積,25個村組成一個男爵國,也就是耕地50萬市畝330平方公里,衛輝市耕地面積大概就是這個數37600公頃376平方公里,超出來的耕地50平方公里屬於大貴族或王室享用的公田。男爵國的公田最多時能達到私田近一半也就是150平方公里,是為雅邑,最少的則幾乎沒有,是為尾邑。

而戰國策里的城,很多是鄙城,一個都,有四個鄙,所以一個男爵國就有五個城,男爵國有25馬車也就是一個偏的戰車單位

夏商周的井田、戰車、軍制(縮水版修改)

考工記,破解夏尺為0.125米的唯一證據

甸,丘,乘

《周禮》的科學性

兩套理論,駁斥歷來形成的錯誤認識

齊國周制田和商制田

懷劍聽雨:秦國非周室宗親諸侯,卻何以直接承襲周部族的發祥之地?

侯甸男采衛,城市大小

田十萬(再次修改版)

所謂千乘,不過四分之一是馬車

晉國的實際兵力變化

西周時代的怯薛

懷劍聽雨:如何評價商朝這個朝代?

懷劍聽雨:吳太伯讓賢只是因為當時的周人是幼子繼承製的緣故嗎?

僅僅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大地上就至少有八種田制也就是度量衡制,分別是黃帝0.25米古黍尺10進位,夏朝0.125米黑黍尺64進位,早商0.168米黑黍尺72進位,晚商又分紅黍黑黍兩種尺72轉25進位,周秦漢都是紅黍0.231米黑黍0.248米25進位,再加上楚尺、吳尺、越尺。具體見我知乎文章《從度量衡研究夏商周的井田戰車軍制》

夏朝1馬車600兵,商朝一馬車300兵,楚國一馬車150兵,周朝一馬車100兵

現代一個縣相當於西周一個男爵國,一子爵2男爵,1伯爵4男爵,1侯爵5男爵,1公爵10男爵,魯衛燕作為元侯15男爵

山區基本被蠻族佔據,當時的河流與海湖面積也與現代有差異

關毛評論區那個齊國人口計算有誤,鄙地是一家三口,份地面積也是一個半成人就可以耕種,國地是一家五口,份地面積是三個半成人耕種的35市畝,商業鄉人口其實很少是管仲預留的編製,所以管仲時期齊國只有150萬人口,戰國齊國有450萬人口,增加了三倍

《周禮大司徒》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參之一。一個百里是4個五十里,四個百里就是16個五十里,三分之一就是5個五十里,所以侯爵有5個男爵國。

(論文)《周禮·大司徒》一則鄭注質疑

論文《&<周禮·大司徒&>一則鄭注質疑》的理解是錯誤的,如圖一個男爵國的面積最小是330平方公里,這是從尺開始計算出的結果。

讓我們來數晉獻公的「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

首先是晉侯國的五個城:曲沃伯的新絳縣、侯馬市、曲沃縣,冀侯的絳縣、翼城縣。其攻佔的城有蒲國、隰國、屈國(隰縣飴隰、蒲縣飴箕、永和縣樓、大寧縣樓、吉縣屈、鄉寧縣鄂)、瑕國呂國(靈石縣、汾西縣)、郤國(沁源、安澤)、霍國(汾西縣霍、霍州市彘陰)、楊國(洪洞縣、古縣)、狐國(臨汾市、浮山縣)、賈國(襄汾縣陶寺遺址)、郇國(稷山縣郇、萬榮縣稷)、耿國(河津市耿、臨晉縣董、臨猗縣智)、芮國(永濟市)、魏國(芮城縣)、虞國(運城市、聞喜縣、夏縣)、虢(郭)國(平陸縣、潼關縣、靈寶市、三門峽市、澠池縣、義馬市,除去平陸就是「河外列城五」)、垣曲縣兩個城。一共17個國,疆域是現代的38個縣。

晉獻公的二軍每個軍有左右兩行,每行有七個大夫,也就是有28個男爵國,38個縣的蒲國、隰國、屈國很多山區都是羈縻,瑕、飴、陰後期才正式併入晉,所以與上面的總和相符。

晉獻公死時晉國疆域,南到商洛、西到黃河、東到霍太岳、北到靈石

名義上是二軍,實際上有28大夫,再加上蠻族地,也就是六軍30大夫的軍力,所以晉文公作三軍卻有六個軍長卿。

再來研究春秋第一小霸鄭國最強盛時的面積

先要說清楚周的王畿,周的理論王畿方千里,也就是邊長500公里,理論上裡面有100個方百里的小國,實際上西周控制的只有關中八百里秦川地32個縣,供養西六軍750馬車,洛陽六百里24個縣(洛陽市 鞏義市 偃師市 孟津縣 新安縣 欒川縣 嵩縣 汝陽縣 宜陽縣 汝州市 盧氏縣 洛寧縣 伊川縣 濟源市 焦作市 沁陽市 孟州市 修武縣 博愛縣 武陟縣 溫縣 登封 新密市)以及鄔、弊、補、舟、依、&<黑柔&>、歷、華等的四百里16個縣(鄭州市 滎陽市 孟庄鎮 新鄭市 禹州市 長葛市 鄢陵縣 新鄉市 衛輝市 輝縣市 新鄉縣 獲嘉縣 原陽縣 延津縣 封丘縣 長垣縣),供養東八軍1000馬車,一共18個百里72個男爵國,也就是現在78個縣級,部分縣已經變成了市級的區,另有少部分則只是鎮級的。平頂山 寶豐縣 葉縣 魯山縣 郟縣 襄城縣 漯河市 郾城區 舞陽縣 許昌市 臨潁縣則屬於不羹國、許國、郾國等。

其濟、洛、河、潁之間乎!是其子男之國,虢、鄶為大

若克二邑,鄔、弊(偪)、補(偪)、舟(鄒或丹)、依(鄢或鄔)、&<黑柔&>(鄒)、歷、華(莘),君之土也。若前華後河,右洛左濟,主芣、騩而食溱、洧,修典刑以守之,是可以少固。

秦鄭是靠侵吞西周王畿而崛起的,但是秦是從蠻族手上,鄭主要是對東部背叛周平王的10個百里40個男爵國下手,同時王畿有部分被蠻族佔據,一些東方小國保持中立,到了周桓王與鄭莊公開戰時,鄭國大概有15個男爵國(鄭州市 滎陽市 孟庄鎮 新鄭市 禹州市 長葛市 鄢陵縣 新鄉市 衛輝市 輝縣市 新鄉縣 獲嘉縣 原陽縣 延津縣 封丘縣 長垣縣),周桓王則只剩洛陽附近大概15個男爵國,洛陽依然是區域貿易中心,天子對諸侯還有一些諸如提級下葬和封爵的收稅,但是開支也很多,所以繻葛之戰天子拉攏虢、衛、蔡、陳加入聯軍,鄭莊公則重視步兵參戰。

鄭國有375馬車的實力,要留一些防禦蠻族,鄭軍大概300馬車。王軍共有900馬車的實力,其中王有375馬車的實力,部分要分給周公,要留一些防禦蠻族,虢公只剩三門峽市6個縣150馬車,要留一些防禦蠻族,衛陳蔡都是125馬車,衛國與周邊鄰國關係都不好,蔡國要防禦剛崛起的楚國,王軍大概中軍200馬車、左軍周公100馬車、陳國100馬車、右軍虢公100馬車、衛國50馬車、蔡國50馬車。王軍戰車是鄭軍的兩倍,但是鄭軍違背遊戲規則讓步兵參戰設伏。為魚麗之陳,先偏後伍,伍承彌縫。車兵最小單位是偏,步兵最小單位是伍,偏指代車兵,伍指代步兵。王軍中軍有很多有名的神射手貴族戰車兵,鄭軍就用違反遊戲規則的辦法用步兵跟在硝煙瀰漫的戰車後面,把戰車勾倒,幹掉這些戰車貴族,頗有點英法百年戰爭克雷西戰役的味道。

侯甸男采衛蠻夷鎮藩是王畿方千里外一圈的44個男爵國劃分為九個防區,而且說是圍繞方千里,實際上只是圍繞渭河盆地和洛陽盆地以及部分河北。晉國在侯防區五百里與甸防區五百里之間,曹國的伯爵領在男防區五百里,但是另一個男爵領在甸防區,也就是衛國後來的都城曹邑。衛國不在衛防區而是在甸防區。鄒(扶溝)、莒(通許)那些是鄒侯、莒侯的飛地,所以在采防區和衛防區。蠻子赤在蠻防區。寶雞在夷防區。慶陽在鎮防區。延安在藩防區。

乃辨九服之邦國,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衛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蠻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

下面這些與我王畿理論矛盾的反方史料證據,我也是有說法的,但是說起來太複雜,也沒太多證據,就先存而不論了。

左傳桓公二年 今晉,甸侯也,而建國。本既弱矣,其能久乎?

這裡的甸是形容小。

左傳昭公十三年 昔天子班貢,輕重以列,列尊貢重,周之制也。卑而貢重者,甸服也。鄭伯,男也,而使從公侯之貢,懼弗給也,敢以為請。

甸服,主要是長治和河北等商族區,所以貢重。衛國也在甸區。

左傳定公四年 曹為伯甸,非尚年也。

曹國作為文王的兒子,也是侯,但是男防區的曹只是伯爵,另一個男爵在衛國旁邊,也就是衛國後來的都城曹,曹城在甸區。

《國語鄭語》祝融亦能昭顯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後八姓於周未有侯伯。。。雲姓鄔、鄶、路、偪陽,曹姓鄒、莒,皆為采衛。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數也。而又無令聞,必不興矣。

這裡的鄔(鄢,陵)、鄶、路(潞,河)、偪陽、鄒(邾,扶)、莒(通)都是那些國家在河南的飛地,在王室的採區和衛區,而這些國家則在夷、狄。未有侯伯是指雖然給他們五個男爵國,但是拆散在各地,不設侯伯。弊(偪)、補(偪)應該就是偪陽的飛地。

懷劍聽雨:秦國非周室宗親諸侯,卻何以直接承襲周部族的發祥之地?

這個王畿就比較可靠了,東角是河南省突出到山東省的尖角處的范縣陽谷縣阿澤湖,也就是郕伯國(不是濟寧的郕侯國,符合在內為伯在外為侯,除了衛侯特例),過菏澤曹伯爵國,過許昌許男爵國,南角是南陽盆地最南端的襄陽,沿著山脈過十堰,過華山,西角是周王室發跡地岐山,包括西虢國在內的親族墓葬區的寶雞不在王畿里,義渠國也就是慶陽也剛好不在王畿里,過延安沿著長城,北角是岢嵐山,是周人祖先原本居住的地方,過太原、井陘關、邯鄲(在內為鄴伯在外為邢侯)到東角。

《左傳》魯襄公十一年前562年:

【春王正月,作三軍。】
春,季武子將作三軍,告叔孫穆子曰:「請為三軍,各征其軍。」穆子曰:「政將及子,子必不能。」武子固請之,穆子曰:「然則盟諸?」乃盟諸僖閎,詛諸五父之衢。
正月,作三軍,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三子各毀其乘。季氏使其乘之人,以其役邑入者,無征;不入者,倍征。孟氏使半為臣,若子若弟。叔孫氏使盡為臣,不然,不舍

魯國原本有三軍375馬車,被齊國佔了汶陽之田後,已經只剩300馬車了,又被邾國擊敗佔了很多地盤,只剩225馬車。當時規定每一軍125馬車,當時齊國正如日中天,有滅亡魯國的想法,所以三桓厚著臉皮又搞了個三軍,此時已經是春秋中期了,三桓各毀其乘,打破了原有的國野界限和野人不當兵的規矩,還把公田分了,把225~300戶1馬車變300戶1~4馬車。季氏走精兵路線,每225~300戶只抽75兵、1馬車訓練,剩下的雙倍交稅,100馬車還是100馬車,因為稅比以前更多,所以叫盡征之。孟氏每225~300戶抽75~150兵、1~2馬車訓練,剩下的照常交稅,就是75馬車變125馬車。叔孫氏每225~300戶225~300兵、3~4馬車,又當兵訓練又交稅,雖然只有50馬車但是因為公田多所以能變150馬車,然後給季氏25馬車。這樣又有了375馬車的三軍,三桓各領一軍。

關於春秋魯三桓分公室的幾個問題_愛學術

魯昭公五年前537年:

【春王正月,舍中軍。】
春,王正月,舍中軍,卑公室也。毀中軍於施氏,成諸臧氏。初作中軍,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季氏盡征之,叔孫氏臣其子弟,孟氏取其半焉。及其舍之也,四分公室,季氏擇二,二子各一。皆盡征之,而貢於公。

但是這種面子工程很快就撐不住了,明明只剩225馬車的耕地,搞出375馬車,不是用於進攻而只是用於防禦,隨著最大威脅齊國的逐漸衰落,變得已經根本沒必要了,加上把公田分了變成25馬車的私田,於是老老實實改成二軍250馬車,然後季氏佔了叔孫的25馬車就不還了,就這樣他就有了四分之二的實力。

晉國女叔齊的評論:

公室四分,民食於他。思莫在公,不圖其終。

魯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的齊魯夾谷會盟,齊國在盟書上要求魯國出300馬車,孔子趕緊在盟書上要求齊國歸還佔領的那75馬車的地盤,因為盟書是給天神看的,寫了不能改,而因為齊國已經佔領了中間的郕、遂、宿等國,這三個男爵國75馬車的耕地對於魯國已經成了飛地(如圖),還給魯國也守不住,於是齊國真的就把地還了,但是之後與魯國開戰時又佔了回去。

之後齊國進攻魯國時,魯國二軍之一的季氏就是用100馬車7000兵與齊國對戰,畢竟還要留些人看住魯侯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749882/answer/260230465

《禮記王制》凡四海之內九州島,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國三十,七十里之國六十,五十里之國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國;名山大澤不以封,其餘以為附庸間田。八州,州二百一十國。天子之縣內,方百里之國九,七十里之國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國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國;名山大澤不以晳,其餘以祿士,以為間田。凡九州島,千七百七十三國。天子之元士、諸侯之附庸不與。天子百里之內以共官,千里之內以為御。千里之外,設方伯。五國以為屬,屬有長。十國以為連,連有帥。三十國以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國以為州,州有伯。八州八伯,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帥,三百三十六長。八伯各以其屬,屬於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為左右,曰二伯(魯國、衛/燕國)。

方千里者,為方百里者百。封方百里者三十國,其餘,方百里者七十。又封方七十里者六十--為方百里者二十九,方十里者四十。其餘,方百里者四十,方十里者六十;又封方五十里者二十--為方百里者三十;其餘,方百里者十,方十里者六十。名山大澤不以封,其餘以為附庸間田。諸侯之有功者,取於間田以祿之;其有削地者,歸之間田。   

天子之縣內:方千里者為方百里者百。封方百里者九,其餘方百里者九十一。又封方七十里者二十一--為方百里者十,方十里者二十九;其餘,方百里者八十,方十里者七十一。又封方五十里者六十三--為方百里者十五,方十里者七十五;其餘方百里者六十四,方十里者九十六。

《周禮職方式》凡邦國千里,封公以方五百里則四公,方四百里則六侯,方 三 百 里 則 十一 伯 .方 二 百 里 則 二 十 五 子 . 方 百 里 則 百 男 . 以 周 知 天 下。

商朝九州中的八州大概每州210國,每國600兵3000人,王畿所在州內除了商朝直屬地還有93國,一共1773國,大概控制600萬人。周朝在雍州的直屬地面積其實與商朝河北冀州直屬地其實差不多,所以沿用類似的套路,把商朝冀州直屬地分成很多小國,把周朝雍州的小國並成直屬地,同時因為周朝新的度量衡與黃帝度量衡一致,從而獲得了更多黃帝度量衡小部落的支持和歸附,根據西晉《帝王世紀》的記錄,商末到周,人口翻了三倍,是因為《呂覽·觀世》「周之所封四百餘,服國八百餘」《逸周書世俘》武王遂征四方,凡憝國九十有九國。。。凡服國六百五十有二,99+400+800=1300,人口1371.4923萬,平均一國一萬,是三千的三倍,納入周制的有七千人,也就是國人三千、野人三千,而這一個國就是西周的一個鄙城五個甸每個甸兩三百戶,五個鄙組成一個都,五個都組成一個侯爵,所以周公封了71個公爵侯爵伯爵。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封建親戚以蕃屏周」。《荀子·儒效》「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兄弟之國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

8州是1680國,71?25=1775,71?20=1420,1680剛好在中間,其中53個是姬姓侯爵伯爵。同時《周禮職方式》規定了每州(100)封4個公(25)或6個侯(16)或11個伯(9),全部按侯則8州有48個侯,全部按伯則8州有88個伯,71剛好在中間。如果1個州(100)封1個公(25)、3個侯(3?16=48)、3個伯(3?9=27),則剛剛好(25+48+27=100)。因為不清楚《禮記》的數據是商朝還是周朝,所以只能算個大概。1680+93=1773國。明細的話,西周分封了虢、虞、宋九個公爵以及魯、衛兩個元侯(2?55+9?50=560)和凡、蔣、邢、茅、胙、祭六個伯爵,如果剩下里27個是侯爵的話(27?25=675)、21個是伯爵的話(27?20=540),一共就是1775個城,按男爵國計算的話(2?11+9?10=112,27?5=135,27?4=108,再加上西六軍6?5=30、東八軍中洛陽盆地的24,一共409個男爵國)。《呂覽·觀世》「周之所封四百餘(國人),服國八百餘(野人、蠻夷)」。

「」代表姬姓。

1、元侯(2?55=110)「魯(11)」、「衛/燕(11)」

2、王者之後封公(9?50=450)公爵:神農「虢」(焦6+2+2)、黃帝之後於祝(2偪陽+1弊+2補+姬姓中山+無終+離+鍾離)、帝堯之後於薊、「虞」(3+3虞+2鮮虞+吳2)、宋(10)、郯(2tán+2譚+3+3)、太昊風姓任3、宿2、須句2、顓臾3;虞舜之後(陳5+);大禹之後(杞伯3+3+杞子2+鄫2)。其他王族姓氏但是不是上面這些名王直系繼承人的,只封普通侯伯而不是合併入公爵里。

3、侯爵

(27?25=675)侯爵:姜齊;(管)、「蔡(2+2+1)」、「郕(3+2)」、「霍」、「毛」、「聃」、「郜」、「雍」、「曹(4+1)」、「滕(3+2)」、「畢」、「原」、「鄷」、「郇」;「邗」、「晉」、「應(+楊+依+鄔+鄢)」、「韓」;姬「芮(2=2+1魏)」、「息」、「隨」、「賈(+古)」、「沈」、「密」、(鄭)、「滑」、「樊(+凡)」;姜厲(+歷)、呂、申、向、許(*5);媯陳(1+2頓+2項);曹邾(3+2鄒);曼姓的鄧(5);曼(3+2蠻);禿姓的舟(2+2州+1黑柔);巴(3+2);莒(3+2);牟(2+1+1+1);潞(+洛+路)、泉、徐(3+2)、蒲;鄣;巢;萊;越;荊;唐(3+2);狄;隗;鄶。

4、伯爵

(27?20=540)伯爵:凡、蔣、邢、茅、胙、祭;嬴江、黃、(秦、梁);偃蓼(+絞)、軫;姒杞、鄫、(蓼);羋楚(2+2);羅(+鄀+六);陽;弦;鄋;薛;鄖;

這裡只有2+9+27+27=65個國家,但是因為公爵里很多都是拆開封的,比如太昊之後分為四(比如宿國就分宿男和宿遷兩個男爵國)、虞舜之後分為二、大禹之後分為二,等等,所以65個就變71個了

西漢末年有1370個縣,考慮到部分縣是作為伯國整體保留下來,一個頂四個,大致就對應西周初年的1773個小城和八百里秦川、六百里洛陽。

《國語鄭語》雲姓鄔、鄶、路、偪陽,曹姓鄒、莒,皆為采衛

許老師其實弄錯了,那些國家不是遷徙,而是有飛地。

許倬雲《西周史》選載(四)——第七章「封建制度」第1、2、3節 _2639

懷劍聽雨:如何評價商朝這個朝代?

牧野之戰商朝倉促集齊70萬大軍,那朝歌城有上百萬人口?可能嗎。?

下面這位的思路和我大體相同,但是具體有很多小錯誤,但是他說商朝400萬、西周800萬的結論是對的,商朝一國3千人,西周一國6千人,那些不鳥天朝改朝換代的邊遠國家,商朝不鳥到了西周也還是不鳥,因為他們鳥是為了沾祭天凈罪的福,當時又不收稅,所以會如實上報人口以便祭天凈罪,而自從黃帝時的萬國就有3千是自己祭天的,人口1371.4923萬,是加了羈縻國家的,九州面積基本和現在中國扣除新疆、西藏、青海、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台灣、黑龍江、吉林的核心18省版圖差不多,西周的實際控制區域當然沒有這麼多,這基本就是黃帝時代由共主祭天的7千國的所在,剩下那3千除了大禹治水時跑過來表示敬佩以外(甚至可能只是托別的部落帶小禮物來),就基本不鳥天朝跑去夜郎自大了。

西周人口、軍隊知多少?


目前文獻上沒有記載春秋諸侯國的國土面積,但我們可以用神器google earth pro版來大致確定下。

由於戰國時期地圖變化太大,我就用春秋時期為例吧。首先我們需要一張春秋時期的地圖,在此我採用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的《中國歷史地圖冊》中春秋時期的地圖。

我們打開googleearth 專業版,選擇「添加」菜單欄下的「添加圖像層」添加這張地圖,再經過調整至與google earth地圖大致吻合。

效果如下:

接下來可以選擇工具欄上的

接下來選擇點就可以大致知道春秋 諸國面積了。


結果:

齊國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

晉國面積約18萬平方公里

楚國面積約45萬平方公里

宋國面積約4萬平方公里

衛國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

鄭國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

周國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

莒國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

魯國面積約3萬平方公里

秦國面積約6萬平方公里

吳國+越國面積約16萬平方公里

用這面積圖可以解釋很多問題

1、周國為什麼衰落了?因為東周巔峰面積(含秦國獻上岐山以東),也就大概5萬平方公里,註定要玩完。

2、晉國、楚國為什麼是春秋時期前二的強國?那麼大的國土面積,兵員、糧食、戰略縱深均有保證。

3、鄭庄小霸為什麼不能持久?那麼小的國土面積,如何長期稱霸。

4、魯國三桓為什麼不敢將魯國分裂成三個國家?分裂後的三個小國面積不足1萬平方公里,和莒國差不多,將會齊國、楚國生吞活剝。


謝邀 @錦熙

個人認為對於中國春秋戰國時代(BC770~BC221)列國國土面積要精確計算是不可能的。

別說疆域面積相對較大的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各諸侯國,就算面積很小的同時代古希臘城邦國土面積都無法精確計算。一方面是因為那個年代沒有十分準確的歷史記載,無法用計量史學方法進行統計、分析和計算;另一方面那個年代沒有我們後來「領土」(territory)的概念,沒有明確的國界線只有模糊的疆界。國際關係史上,「領土」(territory)和「主權」(sovereignty)這兩個概念真正具備今天的內涵是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以後,之前大部分國家之間都沒有明確的國界線,因此也就不存在當代國際關係學和地緣政治學意義上的「領土」,有的只是一個模糊的「疆域」。春秋戰國時代,列國爭戰經常越過其他國家的疆土作戰,比如秦在春秋時期(BC770~?BC476)曾越晉而伐鄭、滑,戰國時期(?BC476~BC221)曾越韓、魏而伐齊。另外列國疆域分布犬牙交錯,飛地極多,秦有陶地(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韓分為五,魏國東部和西部互不相連(魏文侯時期還一度有飛地中山)。事實上列國也無法有效控制自己的全部疆域,多是控制沿主要交通線的據點(即城池),相互之間有很多空地,甚至在幾國之間或某國疆域內還有一些文明發展水平很低的部落(所謂的「蠻夷」)居住。這種點狀分布、犬牙交錯、互不相連的區域實在無法看作「領土」。

除了歷史疆域的模糊性外,還有一個原因導致春秋戰國時代各國面積不可計算,那就是那個時期列國之間戰爭不斷,疆域時常變動。除非指定某一個具體的時間點,否則疆域連大致範圍都計算不了。以秦國為例,在秦襄公時期(BC770~BC766)秦國僅有西北西垂(今甘肅省天水市一帶)一隅之地,但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國已經統一了當時的中國。那麼在計算秦國面積的時候是只算西垂或者岐山以西地區呢,還是把戰國七雄的總面積全部算進去?

-----------------------------------------------------------------------------------------------------------------------

當然,雖然我們今天無法使用計量史學方法細化計算列國國土面積,但是各國核心區大致面積還是可以估算出來的,只是估算的數字很不精確而已。除了 @錦熙 說的春秋時期晉國疆域之外,戰國時期秦國、燕國等國疆域的核心區域(戰爭環境下外圍區域變動太大,無法估算)也可以大致估算一下。

戰國中期秦國:在吞併西南的蜀國(今四川省中部和陝西省漢中市局地)、巴國(今重慶市大部分、川東北地區、貴州省遵義市及銅仁市)和西北的義渠(今甘肅省慶陽市、平涼市、白銀市、蘭州市、臨夏回族自治州、寧夏回族自治區和陝西省延安市西北部部分地區)後,秦國核心區包括關中盆地、漢中盆地、隴東高原、四川盆地和豫西山地,面積約65萬平方公里

戰國後期燕國: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其後燕有賢將秦開,為質於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餘里。與荊軻刺秦王秦舞陽者,開之孫也。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燕國在擊敗東胡後,核心區包括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東北部(廊坊市、滄州市部分、保定市部分、唐山市、承德市、秦皇島市)、遼寧省大部分(遼西朝陽市、阜新市和遼北鐵嶺市一帶除外)和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部分,面積約30萬平方公里。

用同樣方法,也可以估算出戰國中後期齊、趙、魏、韓核心區的面積,但楚國不容易估算,因為其南部疆界太模糊,是否包括今湘南、贛南、黔東北和浙南爭議太大。


其實春秋戰國特別是春秋時期很多主要城池以外的地方是未開發的。並不是像現在這樣城區、郊區、外面是農村然後是耕地。

也就是說算國的面積意義不大,因為很多土地是野地,是未開發的土地。在諸侯國控制的城池和主要的居民聚落之間還有很多不被納入統治的土地以及所謂土人、野人、蠻夷。並不是像在這樣地圖上行政區塗一個顏色就代表有效控制了。早起諸侯國的管轄在某種程度上說是不連續的,跳躍的。越往後越能對土地實現有效控制和管轄。戰國時期可能測量國土面積還是有意義的。

春秋時期,基本上衡量國家強弱是看國都的規模,也就是邊長或周長。然後是看人口,軍隊的數量。 當時騎兵比較少(胡服騎射之前),主力是戰車。所以往往是以戰車數量作為中介變數衡量國家實力。有千乘之國、萬乘之國的說法。

國土面積在不能完全實現有效管轄和開發的基礎上決定不了國家實力。就比如齊國和楚國比,齊國一個山東都沒佔全但綜合國力在很多時候並一定比橫跨湖南、湖北、安徽等若干省的楚國差。


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首先有趣的就是何謂國土面積?地闊千里和田沃千里是兩種不同的計量方法,也是兩種概念。覺得何炳棣有個論述是漢朝和魏晉時期時田地累計面積和建國後經過遙感測算的耕地面積可相比較。那麼春秋戰國這個中華文明快速發展的時期,中國的田地總面積,納稅田地面積,可控範圍,以及他們的比例會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不多說,推薦這個視頻。。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0544884


我覺得春秋時期要比國力的話,比人口意義更大。土地大有什麼用?就像楚國,好多都是未開發的地方,而晉國好多都是山。


這個可以用蒙特卡洛演算法來估算。


除了主要幾個大國,絕大多數諸侯國都是很小的,一百七十多個諸侯國,很多也就五六平公,到幾百平公不等,電影孔子裡面蔡國被滅了,特意查了一下,蔡國面積8平方公里多一點。


看到有個以春秋為例的,春秋變化就不大了么...
春秋時期光史書上記載的國家就有一百二十八個啊,末期剩下了幾個?

有人以為國家領土代表國力,這是不對的...春秋里首個強大起來鄭國...面積才多小啊,況且封建制國君的權力,本來就不是以自身土地的大小衡量的啊...不然周厲王伐楚,楚國為什麼就不敢稱王了啊

況且,夏君夷民 ,就是讓奉行華夏文化的人去管理不知禮節的蠻夷,諸侯封出去以後,分封國可以自行開拓,也就沒有什麼具體的界限啊,因為在民族國家的概念出現以前,國與國沒有具體的國界,只能知道控制了哪些城池,所以討論國家眾多的上古國土面積的話題,沒有什麼實感。


推薦閱讀:

春秋戰國時候的一個故事,可能是東周列國志里看到過的?
為何 「春秋五霸」 中第一個稱霸的是 齊國 ?
為什麼春秋戰國最終統一,不像歐洲一樣各國相對保持和平呢?
如何理解王國維所說「中國文化之變革莫劇於殷、周之際」?
春秋時期,為什麼那麼多年輕人都想拜孔子為師?

TAG:歷史 | 春秋時期 | 春秋戰國東周 | 歷史地理學 | 先秦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