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馬拉松賽事現在如此受歡迎?


手機黨~來個相對正面一點的回答吧~。


接觸跑步是一年前的十月份,真正開始有規律的跑步是今年的八月份。但其實作為學生黨又是苦逼的研究生,時間其實不多,跑量也不多。


覺得跑步,馬拉松之所以會流行,覺得是多方面的原因。 宏觀上的,前面的一些答主已經說過,經濟的發展,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眾多利益上的分配,和田協對馬拉松賽事審批的放鬆等,都是近幾年國內馬拉松賽事激增,馬拉松成為一項流行的體育活動的原因。

但其實應該還有一點被忽略了,馬拉松作為一個城市性的體育活動,可以全民參與的活動,其實可以作為一種全民健身文化來塑造,可以作為一個城市的名片來打造。像國內現有的比較好的馬拉松賽事,北馬,杭馬,廣馬,夏馬等,都為城市的知名度加分了(雖然這些城市知名度,但舉報一場成功的馬拉松賽事再給城市加上一個運動,活力的標籤也是很好的事情啊)。一些二線三線城市,或者是旅遊城市,綠化空氣好的城市,如果可以舉辦一場成功的馬拉松,是會給城市的知名度加分的。中國還沒有全球性的知名度廣的馬拉松賽事,要是以上一些賽事可以再完善再進步,成為像全球六大馬拉松賽事一樣的比賽,也會提高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吧。
剛參加完首屆福州國際馬拉松,雖然全馬參與人數只有3000人,但賽道很寬敞,補給做的很到位,整體來說做的很不錯(雖然還是出現了,半程參賽者猝死的問題…但這個問題牽扯太廣,這裡不討論了),很多外地參賽者對這次的福馬,感覺都不錯,都對下一屆的福馬報以不錯的期待。


主要想說的是一些個人方面的,為什麼馬拉松會流行? 就以自己為例吧

1、跑步對一個人的改變。

像很多跑友一樣,前幾年都是跑個一千米都是氣喘吁吁上氣不接下氣的,而且跑完腿要酸個三四天的人。然後當自己慢慢開始跑,一步一步增加跑量,從2公里到5公里10公里,半程馬拉松和全馬,你會對自己的變化所驚訝。這種變化當然不僅僅是簡單的跑步距離的變化,還有自己身體狀態,和精神狀態的變化,以及自己交際圈等等的諸多變化。我想喜歡上跑步,並且堅持了一段時間的人,都可以感受到這樣一種變化吧。
而當你跑完一個馬拉松,你會發現這種變化尤為明顯(不是鼓勵每個人參加馬拉松~千萬量力而行)。馬拉松無疑是一項比較極限的運動,通過自己的訓練,一步一步跑完,感覺真的非常不一樣。

2、跑步(特別是長跑)是一種孤獨的運動,讓你更能了解自己的運動。

很多人都說,跑步是用一種孤獨來對抗另一種孤獨。說的很高大上…,但跑步相對於其他一些運動(足球,籃球等)的確是相對來說孤獨的一種運動。特別是當你決定要跑十公里乃至二十公里,很少有人可以和你有相同的時間,相同的配速來完成這樣一項運動。所以,當你去長跑的時候,你其實大部分都是一個人,一個人跑一個小時,二個多小時,這段時間給你的獨處,給你的思考機會,會讓你更清楚的了解自己。了解自己身體的反應,了解自己的極限,了解內心裡最真實的情感。在這樣一個快節奏的和充滿喧鬧的生活里,這樣的獨處時間真的太少,太可貴了吧,這也是我喜歡長跑的一點原因吧。


3、跑步給自己的生活增加了太多東西。

當長跑成為一種習慣,你會發現其實它真的給你生活增加了很多東西。你會去了解這項運動的注意事項,會去了解跑姿,會去學習很多很多新的東西。而這些新的東西,會給你的枯燥繁忙的生活帶來一些不一樣的色彩,會給你帶來新的朋友。更別說,當你在跑馬拉松時遇到的許許多多的感動,志願者給你們的加油,拍照。陌生的路過跑友看到你斷斷續續的步伐時,給的鼓勵。年過古稀的跑者們,邁著不快但堅定的步伐從你身邊跑過,回頭給你說聲,小夥子,加油~,簡直太多太多的暖了。這也是馬拉松除了超越自我精神之外的,不同於其他競技類賽事的魅力吧。以後有時間,有條件當然再要去參加馬拉松,不能參加噹噹志願者也是很好的。


以上~
手機碼字~實在太累~分段邏輯太亂~不喜勿噴~


因為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

我一直覺得,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中國社會現在一部分人已經步入了小康社會或者說中產階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大家吃飽穿暖了需要追求一點精神上的東西了。跑步是簡單的,低門檻的,對精神和身體都有幫助的運動,發展起來是理所應當的。

企業家和公眾人物先跑起來,跑步吸引的公眾眼球多了。像潘石屹、毛大慶這種,還有陳大發、張鈞甯這種,正能量傳播起來是潤物細無聲的。

然後跑著跑著,自然而然就想進一步參加一點跑步賽事了。你進了這個圈子,會得到各種各樣的信息,跑友之間互相結伴,約一場賽事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你發現周末約人吃個飯看個電影唱個歌越來越沒什麼意思,跑個馬拉松,收集一塊漂亮的獎牌,用腳步近距離感受一下不一樣的城市,好像看起來bigger稍微高那麼一點點呢。

2013年前跑步不火的時候,賽事也沒人關注。現在跑步火起來了,大家都盯著這塊蛋糕。樂視體育搞得看著有聲有色,不知道接下來會不會把馬拉松賽事運營搞起來。因為馬拉松賽事轉播這塊不太好弄,國外好的賽事轉播權都賣錢的,國內還要出錢給電視台去轉播,因為沒人看,兩個多小時就是跑啊跑的。

但是感覺今年以來,幾乎每次馬拉松之後都有跑友半程去世的消息。對於平時沒有長跑習慣不訓練的人來說,半程比全程更危險。馬拉松是很火,但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跑,且跑且珍惜吧。


不知道在哪篇讀物上看到,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玩馬拉松運動的人數和幸福感是成反比的,越多人參與馬拉松,就越說明人們的生活並不如意,精神壓力大。
所以從正面看,是人們認識到健康的重要性了,反過來看,說明人們身體和精神狀況都不好。

其實,要身體健康,5-10公里足矣,跑馬拉松,對大多數人來說,對身體的損耗可能大於增益。


我自己的感覺是,火爆的只是表面現象。

從參賽者和賽事兩方面看,所謂的火爆也都是表面現象。

國內真正能完成全程馬拉松(42.195公里)的並不多,大概在幾十萬人左右(小於50萬),經常跑的也就十幾萬人,這個數字從過去到現在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國內看似火爆的比賽,多數都是拿十公里、五公里、迷你之類的充數,全馬人數可能不到其中的1/3甚至1/4,更別提完賽率了。

國內的全馬完賽率(沒有報名限制的情況下)大概只有50%~70%左右,看似成千上萬人的比賽,打醬油的很多。

有人覺得火爆,是因為目前馬拉松報名門檻比較低,提交一個體檢報告就可以了,實際上能不能跑完自己也不清楚。

沒事就搞抽籤也顯得比賽好像很熱門,其實並不是。

比如:

2016鄭開馬拉松,要求三甲醫院體檢報告或者往年的鄭開成績,其它馬拉松成績不予認可,縣級醫院的體檢報告也不認可,結果好多沒交體檢報告的也抽中了,而官方號稱中籤率是30%,這30%里實際上包含了很多官方不認可的報名,自己打臉;

甚至有些規模很小影響力很低的馬拉松(比如永定河馬拉松廊坊站)也搞搖號,實際上報名都報不滿。

所以,從參賽者的角度上看,熱門只是表面現象,跑全馬(甚至半馬)的人並沒有增加多少,我的同事朋友裡面,總跑步的還是那幾個人。

再說賽事,為什麼各地熱衷於辦比賽,這是因為馬拉松舉辦門檻低,只要有路就可以了,路面甚至都可以不做什麼特殊要求。外地選手需要住宿、吃飯,對於城市來說是一個促進旅遊增長的機會,所以地方熱衷於辦比賽,況且還有贊助,是一個穩賺不賠的買賣。

門檻低導致了很多比賽的舉辦水平很差,比如不封路(嵩山少林馬拉松、滕州微山湖馬拉松)、不提供足夠的計時帶(很多了,不一一舉例)、補給不足(同樣很多)、沒有醫療服務(同樣很多)。看似一窩蜂的都去舉辦賽事,實際上值得參加的並不多。

從今年開始,國家田管中心取消了馬拉松的審批(中國田協:全面取消對馬拉松賽事的審批)。限制沒有了,所以大家都可以辦了,至於舉辦水平,經常跑的朋友心裡都是有數的。

國家沒有限制,普通民眾覺得好奇,才導致了馬拉松熱的狀況,大部分民眾也只是參與一下短程的項目。在跑友的看來,馬拉松一直都這樣,賽事變多了,但能跑的其實還是那幾個。

------------------------------------------------------------

評論里有人質疑實際能完賽的人數沒那麼多,在這裡解釋一下:

網上流傳的全國能跑完全馬的人數是7萬人的說法,數據來自中國馬拉松官網:中國馬拉松

這個數據有一個問題就是只有2014、2015年兩年數據,樣本很小,並且只有A類認證賽事排名,但國內還有很多非A類賽事和非認證賽事,這個比例非常高(數量大概是A類認證賽事的兩倍),雖然有些小賽事的人數不多,但因為賽事數量多,小賽事一般報名門檻不高,這個跑步群體很大(尤其是很多地方賽事,有大量本地人參加)。還有一些跑友恰好因為個人原因這兩年沒跑馬(比如生小孩等),沒列入統計中。

另外,某些地區並不缺乏長跑愛好者,但沒有賽事可以參加(比如東北的馬拉松賽事就特別少),所以實際能完成馬拉松的人數比官方統計的要多,只是因為各種原因沒有能被統計到。


樓上大多都談的是跑者的角度,確實馬拉松需求越來越大。從一個賽事舉辦者角度,這是宣傳城市、拉動經濟和投資的絕好途徑。試問有什麼原因能讓數千人到上萬人在同一時間奔赴到一個地方。而且很多都是跑馬順便會在當地停留幾天。
除了國內那些熱門賽事,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小眾三線城市都開始舉辦馬拉松賽事,而且不少都是以國際冠名,且不問賽事規格和水平。比如15年去參加大連附近一個海島的馬拉松,一般情況下,旅遊業再興盛怎麼會有馬拉松賽事宣傳更有吸引力?

對國內外頂尖選手,馬拉松是獲得獎金的途徑。而且現在你可以看到參加馬拉松的時候,往往更多的是有各地小有規模的跑團,以及穿著贊助品牌和一些公司的文化衫的跑者,路邊加油的人群和補給站亦是。從傳播學角度,都是擴大知名度的方式。

當然對個人來說,跑步越發沒有門檻,三小時和六小時完賽難度並不大,很多跑了一段時間的跑者都會去參加第一次馬拉松來證明自己。除了上海、廈門、北京、揚州國內四大頂尖,其他的賽事都設置了靈活的方式,從3km、10km歡樂跑親子跑到半程和全程都有利於不同人群的參與度。

獎牌誘惑也是滿足了人們的收藏癖,以及馬拉松這件事可以給他們帶來的虛榮心和談資。每次馬拉松比賽前兩天,基本火車上經常能碰到高談闊論彼此配速和參與過的一些賽事的人。
以及現在做馬拉松+旅行團的也是越來越多,幾乎你能想到的什麼珠穆朗瑪、南極、非洲應有盡有,光去玩一趟有什麼了不起,你去說去跑了一次馬拉松肯定更讓人覺得了不起。


突然想更新一個答案了,那就不邀自來吧。
為什麼現在辣么多人跑馬拉松呢?
我只能說說我為什麼要跑馬拉松,別人怎麼想的我怎麼會知道(手動斜眼)
一句話總結:

跑馬拉松爽啊!


在居住的城市呆的要發霉了,突然發現某個沒去過的城市有個馬拉松,借著跑馬拉松的機會去旅遊一圈,爽不爽?

天天機械式的上下班,現在突然有個機會能夠約二三跑友,賞美景,品美食,順便還能跑個馬拉松,爽不爽?

通過跑馬認識了一大波天南海北的跑友,平時根本沒機會見面,現在可以借著跑馬的機會各種約約約了,爽不爽?

站在馬拉松賽場上,聽著熱血沸騰的音樂,四周都是跑步的人兒,隨便起一個由頭都可以聊得很嗨,大家一起奔跑,互相鼓勵,爽不爽?

平時沒錢捨不得買的各種跑馬補給現在終於可以放肆的吃到飽了,能量膠功能飲料各種漲肚吃到飽,爽不爽(說實話,馬拉松不要吃太飽)?

奔跑在賽道上,感受著和居住地不一樣的景觀,雖然跑的公路,卻不用擔心胡來的行人與車輛,兩旁還有可耐的圍觀群眾與更加可耐的志願者妹子給你加油,爽不爽?

最後的最後,平時被朋友圈虐得死去活來,現在終於可以故作雲淡風輕的拿著獎牌自拍發圈裝個13,朋友吶,摸著你的良心,告訴我,這種感覺到底爽不爽?

……………………

綜上,跑個馬拉松簡直賺翻了有木有?
刨掉那不(zhen)值(te)一(me)提(gui)的報名費,車旅費,住宿費,餐飲費,以及為了跑馬購置的裝備費用……
跑一次馬拉松得到了滿滿的精神力量,信仰一次次的被充值。
花有限的錢買到了無限的信仰,還要送完賽牌子,完賽毛巾,完賽**這種好事哪裡去找?
朋友,你說跑馬拉松能不火么?

對了,收集完賽獎牌也是一件很爽的事情,我準備收集到大約30+的時候就用這玩意做個風鈴,天天叮叮噹噹就為了聽個響,好像也蠻好玩的。

最後再補一句,馬拉松只是入門越野跑才是歸宿,朋友們,趕緊入坑保平安吶。
越野跑的景色,賽道的好玩程度簡直全方面吊打國內的大部分馬拉松,越野的各CP(SP)點雖然遠,但是吃的太特么好了,志願者的服務也太特么到位了,完賽的牌子太特么好看了(四姑娘山的牌子真砸核桃神器)……
最最好玩的是每位選手終點都能衝線,這種待遇馬拉松能有?


人的一生應體驗各種東西
門檻低 圖氣氛
證明自己
跑完曬獎牌 朋友圈裝逼。

對我而言 裝逼是我最大的來源


看了幾個回答,想說不知道為什麼有那麼多的負面評價。
是不是大家都以為跑馬拉松的人=有錢+瘦+裝b
回答「一群瘦子有什麼好跑的」,額,我想說我就是個胖子,從上大學開始跑步到現在胖了20斤,畢竟吃的多。
回答「有錢交報名費的」,作為一個學生黨,我跑馬的錢基本都是生活費+兼職,我沒啥其他愛好,就是吃和跑步,不買衣服不化妝,錢不從家裡要,每年我去外地跑一個馬拉松,或者本地跑幾個馬拉松的錢還是有的,當然我也羨慕那種可以全國各地跑的馬拉松愛好者。
回答「裝b」的,剛開始有這種心理我不否認,不過還是要承認大多數參加馬拉松的人對於馬拉松和跑步的熱愛,那種挑戰自己的感覺真的很爽。

====——————————————————

不知道別人為什麼,先來談談我,談完去吃飯。
13年9月,剛上大學的我深深唾棄自己的體能,開始在操場上跑步,剛開始時跑了一陣子5圈,覺得不累很爽。大一上學期期末那段時間每天早上跑10圈,被一個師兄知道了,師兄跟我說,哇你能跑十圈好厲害,你可以去跑馬拉鬆了!這句話算是在我心裡埋下了種子,但是一直也沒發芽。
然後一直跑跑跑,不過在上大二之前都是10圈的量,沒想著跑多,沒有任何跑步軟體記數據。
大二上的某一天,忽然想我可以多跑一點,然後就有了15圈,20圈,25圈。還記得第一個10km跑完特別激動的發了朋友圈,還給爸媽打了電話。
大二寒假沒跑步,大二下回學校第一天就打算跑步減肥(別提了到現在也沒實現),三月末的某一天看到了北京國際長跑節的報名,有點小興奮的報了10km,之後就開始有意識的了解馬拉松。
再然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4月跑了長跑節和另一個10km的活動。
5月跑了歡樂跑中國10km
6月一個人單槍匹馬從北京殺到長春跑了第一個半馬的比賽,也是第一個越野,成績還不錯,女子前40
9月跑了第一個全馬,北京馬拉松。
11月跑了北京鳥巢半馬,拿了我所在的年齡組的名次和獎金。
現在在努力備賽3月的無錫馬拉松全馬,第一次和哥哥一塊兒跑馬,有點激動。
如果說我為什麼要參加馬拉松,並且在這條路上一發不可收拾的話,剛開始我確實是有一種炫耀的心理,跑完比賽要發朋友圈、微博,收穫好多贊和誇我好厲害的評論,但是隨著時間長了,幾乎沒有這種心理了。其實從開始到現在,一直都覺得跑步,尤其是跑馬拉松,對我的影響很大,讓我的心態有了很大變化。每次完賽都有一種挑戰自己、超越自己的收穫感,每一塊獎牌後面都有一個可以講出來的故事,這是一種記憶,也是一種收穫。至少在過去的2015年,我記憶最深的就是幾次跑馬的經歷。
之前我一直以為跑馬是為了搜集好看的獎牌,但自從我盯著各種線上賽精美的獎牌也沒興趣的時候,我知道我參加馬拉松賽的原因是希望在我的人生中留下幾個刻骨銘心的記憶。


作為一個經常看別人跑重裝五公里、自己也經常跑的人,我表示讓我看著別人活生生的跑幾十公里,我心裡會樂開了花。


門檻低,逼格高。


一是大環境的改變:地方政府的主導,賽事管理的放鬆,各種商業的操作,各種媒體的推波助瀾!二是大眾在此過程中一再被刺激和撩撥,參與度不斷提高!共同形成當今馬拉松賽事火爆之局面!


跑步流行起來了!


因為在跑馬的時候能深切地感受到人生努力的意義。


【人生從起跑時就是不平等的】


我今天參加了人生中第一次馬拉松比賽(十公里級)。因為我是速度為7min/km的業餘選手,所以我被分在了B區。什麼是B區呢?就是在開始時得排在起跑線100米開外的地方,等著前面的專業組和A組選手全部起跑了,才能開始跑。而且B區的人數是前兩個區的好幾倍,B區選手必須先和超大數量級的同區選手競爭,超過他們後才能與另兩個區的選手競爭。B區選手想要拿到前十名,需要比前兩區更快、更懂在擁擠中開闢自己的道路。
我們的人生初始階段也是這樣的。紅二代、官二代、富二代一出生就被分在了專業區或A區,從小的教育資源、求職途徑、未來發展都比普通人高好幾個level。無論是1歲、10歲、18歲、24歲、30歲……,這些人生重要節點就像馬拉松比賽里的關鍵里程碑,B區選手跑到5km的里程碑時,A區選手已經在8km處了。普通人大學畢業後開始打工生涯,二代們大學畢業後開始創業投資。
不平等的起跑線是你無法改變的,但你可以改變的還有很多。

【B區選手也能進入前十名】
今天進入前十名的前3名都是專業組選手,另6名都是A組選手。但是,本次比賽的第4名是一位B區選手。
他在分享經驗時這樣說道:在幾乎無法跑起來的起跑中,我始終緊跟A區的尾巴。跑起來後,始終排在B區的最前面。中間努力超越A區的選手們。最後緊跟專業組的尾巴沖向終點。
如果你出生在了B區,你會甘願一直留在B區嗎?等著專業區和A區的選手們都瓜分完資源後,再與千千萬萬個B區選手一起爭奪為數不多的剩餘資源嗎?

如果不願意,就爭做B區里跑得最快的那個選手,爭取加入A區,甚至超越A區選手,躋身專業區。

【B區選手也可以成為A區和專業區選手】
前面說到的比賽第四名選手,他在下一次比賽時號碼簿上印的就是A區選手了。這是組委會規定的規則。
如果生在B區的你,能在這輩子通過自己的打拚成為A區選手。那麼,你的孩子一出生就是A區選手,不必再像你一樣與千千萬萬的B區選手擠獨木橋了。
因為,你就是你孩子的起跑線。

【一開始沒激發出跑步狀態,也可以到達終點】
我今天參加比賽的目標是在1小時20分鐘內跑完全程。但我一開始擠在大堆的B區選手中,無法施展抱負,熱身也沒有做好,所以在前3km跑的很沒狀態。但當人群拉開後,我慢跑著調整好了自己的狀態,就開始奮起直追,最終以1小時17分鐘的成績抵達終點,完成了自己的目標。
來信者「如是我聞」雖然已經31歲了,但相比35歲才開始努力的自己,現在意識到危機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嗎?

意識到晚了就是最早的時候。

【除了奮起直追,別無他法】


你很清楚地明白自己已經晚了幾步,那麼也應該同時意識到除了奮起直追並沒有好的方法。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需要7年的時間,那麼從24歲開始修鍊,需要到31歲時才能抵達。而31歲開始修鍊需要到38歲才能抵達。可這不比45歲時才抵達更好嗎?
馬拉松並不會因為你的個人得失就停止計時。人生也不會因為你現在已經31歲了就放寬積累所需的時間,你同樣需要7年的苦功夫才可能在一個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明白了這個道理,如果你還是焦慮的話,只能從你焦慮的事情開始著手去真的執行。因為只有效率和珍惜時間才能幫助你縮短這7年的差距。


除非,你能自己開闢一個新的馬拉松標準。規則由你制定。只是,能開闢新玩法的人一般是已經跑進專業區的人,而且是好幾輩人都在專業區的人。

人生是一場不能回頭的馬拉松,與其抱怨、後悔,不如化為不甘心的動力,奮起直追吧!


相對於之前的人剛剛解決溫飽問題,現在稍微富起來的中國人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注重健康,跑馬),這一如之前美國曾經走過的路,一樣一樣的。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需求象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當下一層級未達到滿足時,必定不會去追求上一層級。
你每天啃個窩窩頭必定不會惦記想去路邊買件新衣服。
跑馬熱開始在中國崛起跟中國社會階層起來了也有關係。PS,一個人跑步是孤獨的,挑戰一場全馬大概是每一個跑者的目標吧。


因為體育項目按門檻看的話。分為低門檻和高門檻高門檻 門檻太高一般人身體素質玩不了。或者玩不起的項目 比如賽車 釣魚大賽 高爾夫 體操低門檻 就是人人都可以參與人人都可以加入進來,群眾基礎好,入門簡單。
馬拉松就屬於低門檻,有鞋沒鞋,有腿或者沒腿都能參與的一項運動。而且中產階級都玩這個標榜自己生活那當然多了。去健身房都能拍個百八十張的照片
參加個馬拉松拍幾張照片不更好嗎,還認識了好多小夥伴,沒事吃個火鍋唱個歌。
再說一遍馬拉松是低門檻項目,你有沒有基礎都可以參與進來,就跟你拿個籃球去操場上一樣,你拿球去操場拍會扔會用十餘年的苦練么?因為這項目能娛樂化。

我就說馬拉松門檻低怎麼了。評論那些人有幾個能跑波士頓馬拉松

別成天看不起運動員。
馬拉松獎牌誰不知道參加就有,跟誰沒有一樣


作為一個剛入行的路跑賽事從業者告訴你,兩個字:簡單

1、沒有足球、籃球、排球那樣複雜的賽程、賽制,馬拉松就是把一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懂跑步的不懂跑步的拉到賽道上倒數「一、二、三,跑」就行。

2、對相關從業的者的門檻需求較低,能吃苦耐勞的其實都符合基本入門條件。

3、政策開放,獲得一場中國田協註冊賽事,只需在網站要填好資料,點擊上傳,等待審核就行,難的是接下來就是註冊賽事、認證賽事。

4、再加上政府喜歡,搞一場馬拉松可以大大增加城市的知名度,帶動旅遊、餐飲、酒店等行業的一起發展,在滿足自己城市體育賽事kpi的同時增加自己的政績,何樂而不為?

5、還是簡單,比如你要參加游泳比賽,你得先學游泳。而馬拉松也算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個貫徹全民健身的一個項目。懂跑步的可以跑全馬,稍有練習的可以跑半馬,剛入門的可以挑戰10K,湊湊熱鬧的3K,5K級別的歡樂跑也很適合。


曾看過一篇報道,講成都與武漢這兩個「二線領軍城市」之間的競爭,其中就提到,在城市營銷方面,今年(2016年)武漢首次高規格高力度舉辦的武漢馬拉松,對於提高武漢的知名度、美譽度的現實意義。

1 中年人的健康危機

我的個人觀察:國內最早跑馬拉松的那群人,並不是年輕學生,而是遭遇健康危機的中年人。——事業小有所成,健康卻極大透支,於是,才上三樓就喘的他們開始關注自己的小肚腩,血脂、痛風、糖尿病...其中很多不過是重拾年輕時的運動習慣:跑步。

他們並不是那種跑者型精幹身材,但跑步已有多年,水平往往不賴,耐力尤好速度稍差。他們是最早一批參加馬拉松的跑步愛好者之一,他們不是跟風者,是本身就愛跑步的一群人,傳統的愛好者如各地跑吧分舵,學歷稍高更喜歡談論裝備的如跑步聖經論壇。

——彼時跑馬拉松的年輕人並不多,我自己作為學生,出去跑馬拉松,並不總被同齡人、老師理解——「多費勁啊」——首先學生經濟能力有限,彼時家門口的比賽可不多,每次比賽都是半個月生活費投入;二是寒暑假往往沒有辦賽,而比賽往往需要提前報名,保不準就撞上了某考試某聚會。


2 地方政府的城市名片

以前馬拉松聽起來「很遙遠」,但隨著各城各地舉辦賽事,體驗者愈來愈多,馬拉松已成為了一個大眾運動。

一個賽事意味著很多,封路、頭版頭條,近乎於全城參與人盡皆知,以及酒店爆滿,還有培育數個本地跑團,薪薪之火由此燎原。

大多數人的跑馬之路,都是從參加家門口賽事開始的。

3 年輕人的運動潮流

數年前某西部省會城市ASICS專櫃難覓,現在各運動品牌都競相推出主打型號,開闢跑步運動門店,月月都有趣味跑活動吸引眼球,某些知名運動跑鞋型號都已經19代了,23代了等等,推出的新系列的跑鞋更不計其數......

在巨副廣告的影響下,在社會媒體的推崇中,開始跑步,進而參加馬拉松「證明自己」,成為了一種潮流,大家以佔領微信運動排行榜為樂,以朋友圈曬跑量驕傲。

這一切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跑步本身就是一種人人皆可參與的大眾運動。

總結一下,運動品牌的商業推廣、地方政府旅遊推介,健康與審美的新潮流。當這些被馬拉松一併串聯起來時,你覺得它能不火嗎?


運動本來就是當今社會追求的大趨勢,馬拉松正是給渴望突破自己,追求卓越的人提供了這樣一個平台。然而不只是中國,全世界的馬拉松都還不夠成熟,機遇與挑戰並存。運動的根本屬性是快樂和健康,這才是最值得追求的目標


中產階級的壯大


大部分原因是朋友圈


推薦閱讀:

如何選購與使用家用健身自行車?
跑步後怎麼調整小腿腿型?
你一個人登山時在想什麼?
松拓 CORE和CASIO PROTrek兩個系列的登山表各有什麼優劣勢?
為什麼大眾如此迷信跑步?

TAG:健身 | 運動 | 跑步 | 戶外運動 | 馬拉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