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動物城》被過度解讀了嗎?
如題,總覺得過度了。什麼細思恐極,什麼隱喻
過度解讀?
這種事情為何會發生? 因為它有足夠被過度解讀的土壤。
這個時代就是一個十字路口,西方世界正站在全面磨刀的深綠 盡情享用深綠帶來的福利的淺綠 美國見一殺十的恐怖主義戰爭處理法 默克爾的恐怖主義刑事處理法以及聖母心的巨大十字街頭 。
真正需要被拯救的民眾在美國夢的經濟制裁下苦苦掙扎;兜里揣著幾萬刀的中產假裝自己需要被拯救躺在難民營吃香喝辣的同時還覺得歐洲的女人也是女人,都是真主賜予我享用的,你看她漏大腿了,這是真主讓我日她啊;義大利的夢想熟女裸死在街頭;法國的死屍還沒涼呢,默克爾就自己脫光了躺下了。的確,穆斯林里也有好人,也有不boom的淺綠,但是你把他們特權撤了試試,分分鐘高呼安拉胡克阿巴變身超級穆斯林人。
再看看大西洋對面,東街區的帥小伙從垃圾堆里爬出來 收拾收拾大麻葉子,啊,今天是領福利的日子,領完福利趕緊去遊行,這阿妹你看吃棗藥丸,一點都不皿煮,老是歧視我們Negroes,那邊那個黃皮猴子給老子滾出美國!這是你們亞洲豬能來的地方?老子福利少了3美分都是你們害的,還TM成天打工,老子工作機會都沒了,啥?我怎麼不去爭取?刷盤子能是我高貴的RAP一族做的工作么?
你看,我還沒提動畫本身呢,你隨便往上套一下,多合身,假如這個世界真的都和諧無比,他能解讀出個毛線球啊?
我也很想向一個孩子一樣純潔而溫暖的回答說"是的,這只是一個可愛的動物電影".
但是事實上,在這個依靠資本運行的冰冷世界裡面,我必須說:
沒有被過度解讀,相反,解讀的還不夠深入.
大家心目中,迪斯尼無疑是世界動畫領域的王者,所有人都必須對其仰望,而在引領兒童消費領域,更是無以匹敵. 看看有史以來最賣座的10部動畫電影票房統計,畫風應該是這樣的
DW 是夢工廠,Uni 是環球,BV自然就是迪斯尼了.完全是吊打的節奏.
但是,事實上,這幾年迪斯尼在動畫電影市場的票房佔有率並不是那麼樂觀.
即使是在& 所以從迪斯尼的角度來說,在動畫電影領域,這幾年不過是勉強度日而已,每一步迪斯尼自己的動畫長片,更是要精雕細琢,保證對各個年齡人群的吸引力. 這樣的政策也就決定了, 這些動畫長片,一定要有一定的深層含義,甚至社會意義, 才好吸引成年人群,特別是收入較高人群的注意力. 因為,除了去電影院,以後還有各種DVD,BD和周邊要賣呢. 所以,這些電影,帶有時代特徵,也值得被不斷解讀.
以上票房數據都來自:Box Office Mojo
通過這些解讀,我們才能勉強看到迪斯尼這樣的巨無霸在操縱輿論和意識形態時候所採用手段的只鱗片爪. 迪斯尼,從來就不是一個溫情脈脈,關愛兒童的慈善企業,反而是一個巨大的資本絞肉機,任何可能造成潛在資本損失的威脅,都必須要消滅.
舉個栗子, 上面有人說到Zootopia的改名問題, 在歐洲一些國家,這個片子叫做Zootropolis. 至於原因,迪斯尼當然沒有說明, 官方說法是這樣的"to merely allow the film to have a unique title that works for UK audiences." (僅僅是為英國觀眾提供一個不同的名字而已). 但是IMDB上面,有一些不同的說法:
But despite not having any connection to any similar movies or TV shows there are
some speculations that it was to avoid confusion to an upcoming certain zoo in
Denmark called "Zootopia" as well where its owners have had their trademark for the
title since February 2010.
簡單翻譯一下,就是丹麥有個動物園叫"Zootopia",為了避免任何潛在的版權糾紛,包括還有其他一些相似的電影或者電視節目,所以在歐洲改了名字.
看, 沒有致敬, 沒有人文關懷, 沒有懷舊, 只有赤裸裸的資本運作, 迪斯尼這架機器冷靜而高效的把一切和資本無關的東西統統碾碎.
如果說要解讀, 我覺得,這才是真正解讀一部電影應有的方式.
另外, Utopia這個詞在北美的語境中,基本還是褒義的, 包含有天堂和樂園的含義. 但是在歐洲的非英語體系中, Utopia更多表現為一個中性詞, 代表"不存在的地方". 真正表示樂園和天堂的是"Eutopia",意思是"一個好地方". 與其糾纏於各種不確定的因素, 還不如改叫一個更為中性,而沒有歧義的Zootropolis. 以上是我個人的解讀.
解讀從來都不會過度, 只要的獨立思考,言之有物, 都不失為有價值的拓展學習.《瘋狂動物城》沒有被過度解讀。
過度解讀這種說法壓根兒就不成立,對任何電影的任何解讀都不過度。
電影一旦公映,如何解讀都是觀眾的自娛自樂,都是觀眾比拼腦洞的遊戲。
對於各種解讀,有時候的確是get到了創作者的真實想法,比如杜琪峰犯罪電影里那些關於宿命論的東西。有時候就純屬觀眾的借題發揮,比如《大話西遊》,劉鎮偉和周星馳都公開說過,我們當年就是想拍個喜劇片,真的不懂後現代。
另外,解讀的好壞對錯不需要由創作者來評判。
聰明的導演都不會正面回答「你電影中哪一段到底是什麼意思嗎」這種問題。電影有足夠寬廣的解讀空間,才是創作者追求的。導演一旦解釋了自己的電影,就帶有濃重的官方味道,一下子就限制了解讀空間,這是爛導演才幹的事情。
管虎去年底全國跑場子參加《老炮兒》見面會,鴕鳥是啥意思被問了無數次,他每次的回答都是——除了一些常識性的東西,我不會解釋自己的電影,什麼意思你自己理解就行。
過度解讀這種東西真沒有錯,畢竟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個人從一部作品裡看到了啥,和這個人的經歷,內心都有很大的關聯,所以過度解讀,無可厚非,我尊重。
但是,請麻煩過度解讀的大家,當我說出我的簡單解讀的時候,不要說我太天真了好么?如果你想要獲得我的尊重,也請先尊重我們。豈止這部,每部不都要討論細節么?老是讓我想起魯迅的「晚安」梗
魯迅:「晚安!」。語文老師:「晚安」中「晚」字點明了時間,
令人聯想到天色已黑,
象徵著當時社會的黑暗。
而在這黑暗的天空下人們卻感到「安」,
側面反映了人民的麻木,
而句末的感嘆號體現了魯迅對人民麻木的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魯迅:「尼瑪啊。。。。」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中學那會兒,每學一首詩,都要拆成一個字一個字來解讀。這個詞不能被替換,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作者當時的心情,那個字運用了什麼手法,以景結情,情景交融。是不是和現在解讀電影的熱潮有些相似?
我曾經很反感這種做法,覺得有過度解讀之嫌,還破壞了作品的整體美感。但是我不能否認,也是這種方式教會我推敲細節,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
是否被過度解讀?回答是必然存在。因為解讀這個行為,本身就是對客觀事物的主觀反映。有句話叫「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哪個哈姆雷特沒有被過度解讀?大概只有莎翁自己那一個。
推而廣之,其實這個問題對小說,對電影,對所有創作,都可以提出。《紅樓夢》是否被過度解讀?《蒙娜麗莎》是否被過度解讀……你說呢?
所以不要因噎廢食。解讀的度,有大有小。小的大家比較容易接受,大的就變成過度了。然而即使是被大家廣泛接受的解讀,焉知就是作者本意?沒有哪個作者會去詳細解釋自己作品的每一個結構,每一條線索。因為那太無趣了,憑空限制了作品。作為個人來講,原創者的創意是有限的,而有些作品之所以變得偉大,很大程度上就靠群眾的這種過度解讀。
所以比起糾結於是否過度解讀這個問題,我覺得更聰明的做法是關注自己可以從中收穫什麼。
之前我在一個回答里提過一篇解讀《青蛇》的文章。文章里對法海兩次破色戒的解讀,我覺得實在是很精彩。後來有知友發給我一個視頻鏈接,主創人員的解釋。我才知道,嘖,原來是過度解讀了。
但是這種解讀帶給我的收穫並沒有因此損失不是嗎?假如我寫小說,完全可以設置一個類似的隱喻,不覺得很妙?
我覺得看待過度解讀這個事,前提要一視同仁。如果因為反感某部片刷屏才橫加指責,而喜歡一部電影的時候就覺得怎麼過度解讀都可以,那這個問題就沒什麼好討論的,逼格的對壘而已。
用馬頔的一段話結束。
「我寫過一首歌,叫《南山南》,常有人聽完後說它太悲傷,接著問起,這首歌里是不是有一個故事。我說,你聽到這首歌的時候,它就已經和我無關了,你掉的眼淚,才是只有你自己知道的故事。」並沒有過度解讀,同樣提問者在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明顯是有些解讀並沒有達成一致,或者是說有理有據說服自己。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去過度解讀一些東西、這個和我們受到的教育有關,各位九零後的中流砥柱者們想一想,在我們初中學習語文的時候有這樣一種題目,叫做散文閱讀理解,那麼到了高中的時候,很感謝新課標取消了散文閱讀,簡單了不少。這種堪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有多麼微妙的感覺呢,第一,這種題的得分率極低,平均只有百分之四十,多數人是不及格的。第二,這種題恨不得把每一句話都來解讀出來,哪怕只是一句無關痛癢的環境描寫,竟然也可以總結出三種答案。第三,這種題目類型,據說當年有一個文章作者去答題,是中考原題,結果只得了一二分,而滿分是15分左右。可以看出來,在中國這種過度的解讀教育是一直存在的。
但為什麼我沒有說對於這部電影過度解讀呢,首先貼上一篇關於過度解讀爭議的一個問題?是否真的存在「過度解讀」? - 文學這裡面我不是此專業,各位大神都比我說的好。那麼我只說一下我的理解。
解讀作品有沒有邊界,很難說清,可是我們能不能用哪種類型電影就應該對應哪種類型的受眾體從而告訴我非此類受眾體就不應該這樣解讀來判斷是否過度,很荒謬。動畫片拍出來就是給孩子看的,排名第一的答案已經先入為主。如果動畫的定位這麼簡單,就不會有r級動畫,就不會有奧斯卡隱喻及其深刻的動畫短片,因為這些作品基本需要人生閱歷為參考。那你憑什麼可以告訴我以上沒有針對兒童的作品就不是動畫片。那日本動漫至少會死去一半。再說,兒童的受眾的動畫片成人是否可以有自己的解讀。當這部不是自己受眾的作品去觀賞時,產生自己的理解是不是一種過度解讀。首先,動畫片的製作基本是成年人創作的,而且它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可以在動畫世界裡無限的暢遊腦洞,而這種腦洞給人一種心裡的刺激尋求了一種共鳴,甚至是達到了一些人不曾體驗到過的快感。這也是皮克斯的動畫電影偉大、流行之處。再者,動畫所表達的哲理有些時候甚至是一生的,在時間的維度上是不會泯滅掉。所謂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一部好的作品其受眾是多元的,如果僅僅看到是年齡,那也太簡單了,甚至有同性,有種族,有政治、宗教。再套用排名第一的邏輯,答主自己的回答是不是也是一種過度解讀。那麼小李子的荒野獵人同樣不值得解讀,因為他就是一部為了衝擊奧斯卡狂虐自己的學院派電影罷了,只有學院派評委是受眾,其它觀眾的看法都是過度解讀。
最後,一部優秀的作品成功是有其原因的,真正值得推敲的不是我們中學語文那樣,為了答題而揣測出題者的意願而無意義的解讀。而是像四大名著一樣,讓不同維度的人們能隨時感受到作品的溫度。而這部動畫片做到了。看這個電影的時候,身邊的妹子都在感慨兔子好萌狐狸好萌小老鼠好萌就連北極熊都好萌,我卻滿腦子都是在奧斯陸時候的經歷,跟旁邊人說「這個是racial stereotype」、「這句是反種族歧視的」、「哈哈,這個打了那些反種族歧視者的臉」、「我確實覺得因為生理局限的差異判斷是合理的呀,畢竟生物性無法改變啊」、「媽呀,被打臉了,可是這只是童話啊,現實中的樹懶開不了快車啊」……
那一刻我覺得,我大概是嫁不出去了吧。
一開始我也以為這是一部簡簡單單的動畫片,講一個美好的童話故事,因為朋友圈裡刷屏「狐狸好帥」、「狐狸我嫁」就去看了,結果在兔子乘著列車去大都市,鏡頭一掃而過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這片子沒那麼簡單。
我分明看到了高樓聚集的地方,跟紐約的市中心有那麼些像。而當兔子住進「豪華」公寓卻只有一個層高很高但是狹小的小房間時,我又想到了在香港的小夥伴們拿著更多的錢卻只能住更小的空間,兔子這樣的公寓的確是「豪華公寓」了。
那種超一線城市,我是沒有去過的,我相信去過的觀眾會更有體會。
而後面,動物城裡的景象,大概是所有在多元文化、多種族區域里居住過的人,都似曾相識的。
兔子進警局的時候,豹子說你好可愛,兔子說:「一隻兔子說另一隻兔子可愛很好,但是……」
兔子自己通過努力,發現了自己的天賦,戰勝了自己的生物學弱點,成為了一個不輸其他大體積、男性動物的警察,所以他認為生物性是可以被克服的。而當我看到大象不賣給狐狸可是狐狸偏偏要買的時候,我以為這是在說狐狸(這一種群)都不守規則;後來發現狐狸是為了兒子,我以為這是再反種族歧視;當我看到狐狸其實就是在行騙的時候,我對旁邊人說:
「這是在打反種族歧視者的臉啊。」
同樣的話我也在樹懶死活拉不出一張單子和野蠻化的都是食肉動物的時候說過,當然了,最後狐狸必然是好人,樹懶也可以開快車,這是美國人的政治正確。只不過現實不是動畫片,其中挑出那些不值得歧視的點,可能在現實生活中,根本沒得反轉。
其實看到野蠻化的時候,我還沒什麼感覺,只是最後發現因為部分食肉動物野蠻化,而所有食肉動物都受害的時候,我又想到了那句話:
don『t judge people by group but individual。
這句在北歐的時候被當做政治正確跟科學發展觀一樣寫入教材的話。不久之前我也是認同的,知乎上遇到反對接收難民的話或者明顯的種族歧視的問題我還會去反對一下,舉的例子無非是自己室友,伊朗人,又帥又聰明的程序員兼創業公司CEO,自己在土耳其時遇到的好人,挪威堅持周日開門且價格巨便宜的中東超市。可是自從離自己兩小時航程的巴黎爆炸了,自己馬上要去的倫敦被警告了,自己所在的奧斯陸也遇到炸彈威脅了之後,我看到這種問題就很少碰了。
因為我也變成了一個,普通人。
不再像兔子那樣蹦著跳著撐平權,也不像歐洲有些人那樣聖母地原諒,我開始覺得如果這鬼地方再不加強戒備我就不等期末了直接買機票回老家得了,然後開始感慨還好我母國是高壓強權鎮壓敵人(←_←這好像也不是什麼好話)不接受聖母的。
只是在回國之後再去看輿論,發現在清一色反對難民的輿論空間里,我聰明又帥氣的非穆斯林中東室友、不是以難民身份到達歐洲的勤勤懇懇的商人、土耳其那些淳樸的民眾,都成了被泛濫的歧視攻擊的對象。
所以在隔著玻璃看丈夫的水獺太太臉上,我看到了一個個帶著頭巾的婦女;在被認定了野蠻化的被抓起來的食肉動物身上,我看到了那些對輿論覺得很無語的中東朋友;在因為地鐵上上來一個食肉動物就靠邊坐的乘客身上,我看到了我。
那一刻我覺得是恐慌的。
你說到底是那些一早就反對難民及其背後的宗教、文化的人是先知,還是以前的我那種自以為客觀中立的人公正?
我以為之前那個中立的我是弱智,可是現在的我不過是跳入了另一個爛俗不堪的被人愚弄的窠臼?
現在的我,還是跟以前一樣弱智。
而真相,只有在發生了之後才是真相。
這不是一部簡簡單單的童話片,這簡直是一部恐怖片啊。
最後的結局自然是美好的,襲擊人是因為毒藥,毒藥是有人研發的,而且是可以解的,後來壞人被抓住,食肉動物被治好,再也沒有野蠻化的動物,天下大同。
現實呢?
那些滋生出犯罪的貧窮、愚昧、閉塞甚至宗教和文化本身,可以被治好嗎?
任重而道遠。
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這就是現實。
昨天布魯塞爾爆炸,在得到消息的一瞬間我突然發覺,這個東西離我太遠了我已經好久沒去關注了。人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不是嗎。只是右翼抬頭,爆炸仍在,我還從爆炸中心走過,那麼好的地方,死了二十個人。
我打開手機,跟遠在挪威的朋友聊這個事情,當年我回國的時候就勸過他離開歐洲,他說他覺得收難民沒那麼可怕,他還有好多穆斯林朋友呢。結果這會兒他已經改口成了,歐洲人就是蠢。
當年的聖母也沒分清楚過恐怖主義、難民和穆斯林,而如今已經聖母不再了。
我也不想出於政治正確或者政治不正確抱團說些什麼,只是覺得,《動物大都市》這部片子,其實反映的東西現實,但是結局,還是童話了點。
-------------------------
還有一個細思極恐的點。
一開始看片的時候,我以為綿羊是代表少數文化,為了顯示政治正確,所以被拉去做了個名譽副市長。
其行為跟我們的少數民族、民主黨派當個什麼副職差不多。
開始也沒覺得誰壞誰好,就是覺得弱的自動佔據了道德制高點。
後來看到綿羊受到的各種不公正待遇,更加為她心急,憎恨市長。
結果後來發現市長在秘密羈押野蠻化的肉食動物,這行為跟咱們遇到了恐怖主義事件或者其他惡性事件一般都捂著差不多,但是就是覺得市長好壞,果然,綿羊是正義的。
然後大結局的時候又被啪啪啪打臉了,得,其實捂著不給民眾看才是為了城市,給民眾看的都是別有目的。
又剛好在某些國家選舉的時候播,映射意味十足。
哎,原來綿羊才是利用群眾心理輿論走向為己所用的壞人。
後來壞人下台,好人市長,雖然藏著捂著手段不太好,但是總歸還是正義的,又上台了。
好一個懲惡揚善的好結局。
這也是大多數人觀影之後的認知。
但是真的懲惡揚善了嗎?
注意綿羊說的一句話:
「兔子……我們有92%的人口,即使一個一個殺過去,我們也可以贏。」
前面還有:
「我只是為了他增加選票而已。」
那麼動物城其實是個什麼狀況?
8%的少數人的代表統治著92%的大多數,大多數的代表只是少數人的代表為了裝店門面和拉選票用的,平時根本受不到任何尊重。
而且,這個少數人的代表在發生了跟少數人利益密切相關的惡性事件的時候,還會封鎖消息,視群眾(更多是大多數的那批)的危害於不顧。
而在實現中,大多數(如兔子)還會受到少數的種種歧視,這些歧視甚至是明目張胆的。
綿羊抗爭了一下下,很快就被打壓了,少數人的代表繼續佔據道德和政治的高地,說:「我的目的是好的,只是方法不對。」
你們感受一下。
-當然了,對於更多的人來說,這就是一部叫「老公好帥」、「老鼠好萌」的適合年輕男女和小朋友看的,懲惡揚善追求自由的,動畫片。
對於每天生活在這種環境里的人來說,這也就是一部反映日常的動畫片
「被過度解讀」難道不是足夠優秀的電影才能擔當得起的事情嗎?有何不可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瘋狂動物城被砍掉的花絮
是小北極熊過生日的那段(正片里記不清了,看得太久了也沒二刷
Nick和Judy被綁起來了,逃出去之後看到北極熊爸爸在給兒子舉行馴服派對(The taming party)
兒子很高興自己終於成年了,可是爸爸很不開心
因為他們是捕食者所以成年後要帶馴服項圈
只有帶上項圈才能被許可進入動物城
項圈是防止肉食動物情緒太激動,會亮燈會響,再激動會電擊
小北極熊因為成年了,戴上之後太開心,情緒激動被電了,一下子沉默了
Judy看了狐狸一眼,狐狸的項圈也閃了
媽蛋這段線稿都能整哭我,這是可愛的簡單的動物電影嘛?!說好的沒有隱喻呢?!
這段因為是狐狸視角所以被剪了
我也不想過度解讀
可迪士尼的野心真的不止於做傻白甜動畫
謝邀。
多圖,乾貨,逐步更新。
很多像《被解放的姜戈》、《布達佩斯大飯店》、《荒野獵人》這樣很具有文化、歷史內涵,應該被細緻解讀的作品,沒有被解讀,而很多謎底就在謎面上的小孩子都看得懂的,伊索寓言,童話故事一樣的東西,卻偏偏被過度解讀。
我已經有點看不下去了。
而且有些人裝模作樣的解讀,讓人真的想哭,所以我不得不怒答一發。
我想說,其實我覺得它就不是被過度解讀了,而是為了在國內圈錢營銷,被錯誤解讀了,而且很多人不停地亂解讀,還洋洋得意。
為什麼在國內會被錯誤解讀呢?因為院線要成人掏錢啊!
國內的小孩有自己掏錢看一部童話故事的話語權和決定權么?沒有,都是他們爹媽說了算!所以要賺這個錢,先要把9歲左右兒童的哥哥姐姐,爺爺奶奶,爹媽說動,哪怕是吹得神乎其神,把一個以兒童青少年為主要受眾的作品,吹成NM《達芬奇密碼》,或者是所謂的黑色骷髏,藍色幽靈,一雙繡花鞋,才能吸引廣大喜聞樂見的群眾買單啊。
好好一個動畫片,老少皆宜,積極向上,你就能指和所指對等的理解就行了,哪來那麼多隱喻,陰謀,暗示,細思極恐!
還讓不讓人好好輕輕鬆鬆看個故事?現實已經夠骯髒,還能不能讓人放下包袱,舒舒坦坦做個乾乾淨淨的夢?
一個童話作品,動物寓言,可以引起不同的人的共鳴,那是因為所有人都有童年,都有過相似的經歷。所有人對真善美本來就有最直觀的理解。
然而還有一些人似乎已經記不得自己小時候的夢想,第一次離開家的激動和忐忑,面對第一份工作時的熱情,遇到挫折時的沮喪,熟人的欺騙,朋友的幫助......只知道政治,陰謀,諷刺......
他們看什麼都像看宮斗劇,就好比他們看任何女的都沒穿衣服,他們吃任何高檔料理都是在吃鈔票......
這樣活著,還有沒有意思!?
影片名字
《瘋狂動物城》,這個翻譯就不好,我來說說為什麼不好。
今天美國、大陸這個片子的英語名似乎叫ZOOTOPIA.
於是很多人說,是ZOO動物園加UTOPIA烏托邦的意思。
動物烏托邦?好吧,這可以算是一種知識面非常有限的解釋。
其實迪斯尼在英國、西班牙發行它的時候,叫zootropolis. 以圖為證:
有人說歐洲因為版權問題才改成zootropolis,美國叫zootopia主要是要說utopia。我已經諮詢過相關專家,無論在美國還是歐洲,片名和utopia都沒關係。迪斯尼官方也沒有明確表示片名和烏托邦有關。
稍微有點文化的人,或者刷片量大點的人,都應該知道這個單詞——metropolis,大都會。
polis是城市、都會的意思。
工業革命以後,20世紀到21世紀極其有名的一個名詞,大都會,這是在向弗里茨蘭1927年的名作《大都會》metropolis致敬。
《大都會》這個神作講的是什麼呢?
在未來,人類社會已經高度工業化,現代化,然而在未來的大都會裡,社會分為兩個階層。建立並策划了整個城市賴以運轉的龐大機器的是以強·弗萊德森為首的資本家,他們生活在富麗堂皇的摩天大廈之內;靠勞動以雙手建立了機器並日夜維護的則是廣大的工人團體,他們群居於黑暗的地下城。有一天,在弗萊德森為子女修建的美麗花園中,他的兒子弗雷德(古斯塔夫·弗勒里希飾)對工人之女瑪麗婭(布里吉特·赫爾姆飾)一見鍾情,追隨她進入了地下工廠城,親歷機器事故。被悲慘景象驚呆的弗雷德決定追隨瑪麗婭;與此同時,對工人傳單不解的弗萊德森則求助於過去的科學家對頭洛特汪(盧度·格連·羅格飾)。洛特汪建造出一個以瑪麗婭面目出現的機器人,試圖煽動工人暴亂,徹底摧毀弗萊德森的機器世界。
這是上個世紀一部經典作品,這裡面包含了對工業化,城市化的諷刺和批判,從而引起當時社會的反思。而這中間還包含了對刻板印象,階級等問題的探討。弗里茨蘭這個大牛我就不解釋了,說多了顯得low,而這個《大都會》是任何學電影的人都必須了解的教科書式的作品。
再來看《瘋狂動物城》。一個本該在鄉下種蘿蔔的兔子,非要去城市裡追夢,最後通過自己努力,和城裡的狐狸(兔子的階級敵人狐狸!)的幫助下,一步一步邁向金字塔頂端,在金字塔頂端看到了白天不知夜的黑,還在城裡掀起了一場動亂後,她曉得自己錯了,於是急流勇退,回到家,也是回到自己階級,但是不甘心,最後又在階級敵人狐狸的幫助下,利用機智手段將一切平息。
這不就是九十多年前的經典之作《大都會》的本子,只不過是反過來編排,把兩個位於金字塔頂端和底端的角色換了個位置么?
而為什麼要反過來演,因為從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王權教權沒落,資產階級崛起,再到無產階級崛起,再到一次又一次的近現代平權運動,又通過互聯網科技的普及,產生大眾化的消費市場,權力,尤其是話語權,審美權已經從貴族,流向資產階級,從資產階級流向小資產階級,最後從小資產階級流向普羅大眾,過去要批判和反思的是那些處於金字塔頂端的商賈和貴族,而如今需要思考的,則是處於金字塔最低端的芸芸眾生。所以《大都會》用資本家的兒子來幫當時的觀眾代入,《瘋狂動物成》用兔子朱迪來幫助今天的觀眾代入。
我在國外快十年了,對於西方人來說,METROPOLIS這個詞絕對比UTOPIA這個詞影響力大。
zootopia就是動物加都市,翻譯過來就是動物都市,或者動物大都會,然而有些人為了逼格,為了票房,一定要說它是動物烏托邦。
來看看香港的翻譯——
劇情
我看這個電影的時候,劇場里全是家長帶著小孩,甚至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全家都來了。這就是一個迪斯尼做給小朋友們看,教小朋友們學好的動物預言,國內居然可以把它解釋得如此心機表,我也是醉了。
周日哦,整個廳裡面就只有三排,我數了一下就是四五個家庭,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圍著兩三個小孩。這場子的規模遠遠不如《速度與激情》、《死侍》,比《終結者》好一些,頗有包場的感覺。
《瘋狂動物城》是一部優秀的動物寓言,童話作品,和《料理鼠王》,《機器人瓦力》,《飛屋環遊記》一樣,都是非常簡單的劇情,關於人品,關於夢想,關於愛,關於正義等,我們可以展開相關的健康的引申和聯想,無可厚非,然而有些人單純為了市場宣傳效果,把它過分的成人化解讀,那就十分噁心。
在此我們可以把劇情分解——
第一部分:小時候
一個鄉下姑娘,從小就正直善良,堅韌不拔,愛打抱不平,立志長大了當警察,維護正義,懲惡揚善,但是這也引起了她父母的擔心。
這部分通過兩個故事來表現,一個是演話劇,一個是幫小夥伴要票。
這一部分的寓意是,從小要學好,三歲看到老,教育小孩要善良,正義。
第二部分:警察學校
小姑娘十分努力,最後考上了警校,但是在一個需要靠體魄體力取勝的地方,她顯然屬於異類。但是她選擇了堅持,並且在堅持之中發現了自己的弱點就是別人沒有的特點,繼而可以轉化為優點。於是她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利用自己獨特的優勢——靈活,快速,克服了日常所有的困難,戰勝了身邊所有的同學,取得了第一,成功畢業。
這一部分的寓意是,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教育小孩自信。
第三部分:走向都市
這一部分用告別家人,一個人登上旅途,到達時的激動,住下來,分配工作等場景來表現,這一部分的核心是離開熟悉的家和親人,一個人踏入社會。我看到這一部分的時候,眼眶是濕潤的。我想起了自己第一次出國的場景,那時候我們都合朱迪一樣,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希望和憧憬,初生牛犢不怕虎,一肚子的抱負,而看到外面的世界時,是一臉的呆逼相和一腦子的興奮。
但是,對外面的世界,我們既感到好奇,又有一些害怕,所以有一個特寫是,她去總部報道之前,本來看了一眼父親給的防狐狸噴霧,沒有拿,就關門離開了,但是最後又回來拿了。這專門設置的細節反映了她矛盾的心理。
這部分的寓意是,爹媽喊你穿秋褲,出發點總是好的。
第四部分:第一課
第一天上班,沒背景,沒關係,學校里學的全是屁,不被人重視,最後干一個很沒意思的活,然而想的卻是要出類拔萃,做到最好。很顯然初入社會的人沒有搞懂知行合一的原理,朱迪幹了兩件事,都做錯了。第一個是為達到指標猛貼條,卻不知道貼條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懲罰,而維護秩序不應該靠懲罰。第二個就是被表面現象蒙蔽,好心幫助狐狸詐騙成功從大象處騙來原料。
這一部分的寓意是,不要只看表面現象,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要做什麼事不動腦經。
第五部分:主動請纓
全局都在磨洋工,按資排輩,要想做出成績,只有自己抓住機會,當然風險與機遇並存。這個是老套路了,《漢尼拔》啊,《逃學威龍》啊都是在其位不謀其政,天才兒童自掏腰包。
這一部分的寓意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上天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
這中間有個插曲,就是她救了教父的女兒,而教父的女兒又幫了她。這裡的寓意非常簡單啊,就是平時你要積德行善,因為因果報應,連黑社會都不殺有恩之人。
第六部分:風口浪尖
一個一直受體制壓迫,在體制里掙扎,被刻板印象迫害的基層小幹警,自己的發達是靠命換來的,而自己處在聚光燈下的時候,潛意識裡其實其他物種,階級的刻板印象就顯露出來,並且在通過權力取得的話語權的擴大效應之下,朱迪成為了掀起偏見,歧視的原罪。
這一部分的寓意是,不要帶有色眼鏡看人,這將是很嚴重的問題。在國外,人們對這方面的教育極其重視。
第七部分:急流勇退
朱迪看到因為她受害的其他階層的動物,先是道德和良心上受譴責,其次是職業上感到沮喪,於是她選擇了辭掉自己心愛的工作,回家種蘿蔔。其實她是可以不走的,但是她是善良的,不是社會給她壓力,而是她的良心告訴自己,自己不配成為大都會公民的保護者以及制度的維護者。
這一部分的寓意是,敢於承認錯誤,並且為自己的錯誤負責。
第八部分:不甘放棄
朱迪回到了鄉下,雖然經歷了失敗,但是一直在反思,直到從生活中獲得靈感,找到了答案。
這一部分的寓意是,不要放棄。
第九部分:機智取勝
找到了答案,當然就是解決問題了,但是兩個人勢單力薄怎麼戰勝邪惡而強大的對手呢?靠合作,靠信任,靠關係,靠借力,靠機智。
最後,終於摧毀實驗室,取到樣本,講壞人繩之以法。
這一部分的寓意是,當你比對手弱小的時候,要學會用自己腦子。
第十部分:意想不到
抓到飆車的居然是樹懶先生。
這顯然是精彩的結尾,搞笑之用的。當時看到這一幕,整個電影院里不是沉思什麼公務員知法犯法啊,而是老少皆宜的爆笑。
這些明明就是睡前故事,童話寓言里說了幾百年的東西,這個劇情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為什麼非要被洗黑?
童話故事,動物預言,就是把人世的事,用動物具象化,臉譜化,演出來,有的人小時候是不是沒有看過話劇,沒有聽過睡前故事,沒有童年?
童話故事本來就可以被進行多種解讀和理解,但是寓意一般都是教小孩子向好向善。否則就沒有必要把哈姆雷特的人物換成小貓小狗這樣脫了褲子放屁了。如果不是為了給小孩子講,給小孩子看,你放漢尼拔吃腦花不還是一個意思?
居然國內很多人把一個童話故事解讀出了宮斗劇,厚黑學的內涵,可見有多污教。這都是什麼這個傳,那個傳這些心機婊,瑪麗蘇給害的。
人物角色
1.女警察朱迪。
有人說什麼朱迪福斯特,我靠,那為什麼不幹脆叫克拉麗絲得了,狐狸也乾脆叫漢尼拔算了。還什麼致敬這個致敬哪個,有所有經典的影子。
話說別人就不能安安靜靜地做一部動物預言么?
事實根本就沒有這麼複雜!
鄉下姑娘,或者屌絲,或者沒背景的,通過自己努力,打拚出了一片天地,不畏強權,懲惡揚善,除暴安良,框扶正義,拯救屁民,這是所有勵志片的套路。這種套路大家都愛看。
這種套路的核心就是打擂模式,或者金字塔模式,我們心愛的主人翁的使命是,一路PK,滿足無數廣大普通屌絲,已經脫離了屌絲身份跨越階級的屌絲的心愿,帶領他們做一場夢。
只要是這種套路,就一定能成為經典。
不只是這個電影描寫的是一個令人感動的鄉下兔子好不好?!
《漢尼拔》裡面的帶口音的窮白人克拉麗絲,被迫害,尋求階級敵人漢尼拔的幫助。
《喜劇之王》裡面真正熱愛演藝,會演的屁民尹天仇,尋求借勢大腕的幫助。
......
《少林足球》、《食神》、《這個殺手不太冷》、《V怪客》、《泰坦尼克號》、《阿甘正傳》、《穿普拉達的女王》......
對啊,不只是克拉麗絲警官這一個模版,你刷片量太小才只知道這一個,你設計一個阿拉伯王子,有錢有權有女人,有車有房爹媽死,這個劇情還怎麼發展?普通老百姓看著又多麼牙痒痒——導演你硬是要噁心我們么?
場景道具
隱喻
所謂隱喻,是指能指和所指,表形狀和表意思之間的聯繫斷了,需要人為建立聯繫,而這種聯繫必須遵循某種文化代碼。
所謂隱喻,就是一說腦花,你就能想到漢尼拔,腦花和漢尼拔先生本來是沒有任何關係的,因為你了解《漢尼拔人魔》給建立的特殊代碼,才會主動建立聯繫。如果沒有看過漢尼拔的則無法建立關聯。
同樣一個象徵符號,比如紅太陽,在不同文化圈隱喻是不同的,對於日本人來說是膏藥旗,天照大神,對於文革時期的人來說則是偉大領袖,對於古埃及可能是神衹。象徵的概念比隱喻小很多。
與之相反的是明喻,紅色代表鮮血,白色代表純潔,狐狸代表狡猾,兔子象徵靈敏這些都屬於明喻,或者象徵,這只是對具體意義進行句像化,符號化的濃縮表達。這些並不是隱喻。
象徵不等於隱喻,而本片很多地方是象徵,用動物形象把真實人類世界裡的形象換掉,更適合更低年齡段的觀眾接受,理解,這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隱喻,就更談不上細思極恐一類的。
有人說歐洲小孩看不懂教父,所以教父橋段是細思極恐,說實話,他們看不看得懂教父並不重要,他們只需要周到那是個權力很大的黑社會人物就行了。此處只是借鑒,象徵,明喻,沒有有些收了錢的人吹得辣么辣么的神奇!
最重要的話:
迪斯尼也好,皮克斯也好,他們的作品都是非常純凈,非常具有終極人文關懷,主題非常明確的,從來都是觸及人性的基本面,從來都是鼓勵人向善,宣揚正義,善良,友愛,寬容,理解等普世價值的。
《料理鼠王》講的是天才和靈感;《機器人總動員》講的是跨越階級,時空的愛和等待,以及環保;《冰雪奇緣》講的是女孩子要獨立......
這些東西在現實里難以面面俱到,只有在動畫里才能完美再現。
如果說,一定要給《瘋狂動物城》加一個深刻的成熟的主題,那就是反對以刻板印象為認知基礎。
這是在教小孩學會使用幫助我們人類構築初級心理認知的刻板印象這個雙刃劍,從大人的角度,教育小孩,對種族,對階級不要有刻板印象,不可以帶著有色眼鏡去看人,看事,絕對不要因為無知成為挑起偏見和歧視的低級狹隘的人。
不是說動畫片,動物寓言,卡通,就一定只是給兒童看的。這是成人做出來的商品,成人也可以消費。但是,每個商品都有自己特定的客戶群體,受眾,迪斯尼的受眾是小朋友,青年,懷念童年的所有人。所以,它的作品的切入點和亮點是童真,而不是心機。
對於迪斯尼的作品,即便是成年人看了,也能返璞歸真,才是最大的成功,而不是讓兒童看了,變得心事重重,少年老成。
明明就是個清純可愛的小姑娘,非要把她描述得像個成熟性感的雞一樣,彷彿只有這樣才更吸引人打動人似的。
還有,從小被應試教育弱智化的個別人太小看國外兒童了,彷彿除了你懂得個《教父》、《漢尼拔》、泡妞臉皮要厚,牽手不會懷孕,別人外國小孩就絲毫不懂,白紙一樣。
國外小崽子從小的心理教育,性教育,家庭教育,歷史文化宗教教育都和國內有區別,相對更加開放,這些娃小學就在討論中國高三才開始普及的常識了。
要知道你二十好幾了通過三手碟片或者同學硬碟非法看到海外已經上映好久的好萊塢大片的時候,人家的小孩卻早在它上映當年就跟自己父母分享過了,或者或多或少受到大環境的影響,人家潛移默化的體會都比你處心積慮的理解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所以看到國內很多二三十的人洋洋得意地說自己看個國外小孩看的片子,還看出了他們看不出的門道,我覺得不但很可笑,還很可憐。
未完待續,啥時候更看心情。
動物寓言就像一面人的鏡子,一些人在裡面照到的全是天鵝,有些人在裡面照到的全是毒蛇。
粉絲告訴我說,有人專門拿錢讓有些人來罵這篇帖子,黑我本人,足以見得我說准了,有的收了錢的人怕了。
不好意思我真的無意阻礙你們賺錢,我只是覺得一個很單純很美好的作品被詮釋成一部心機婊成人黑色童話,這樣的促銷行為玷污了這部佳作,這樣的行為十分無恥!
微博:http://www.weibo.com/u/2523764840?is_all=1(漢尼拔萊克特醫生)
專欄:外面的世界 - 知乎專欄 (外面的世界)
我推薦給我的朋友的時候,我都說,你就當是卡通去動作版的尖峰時刻看就行了。
過度解讀?別逗了,這電影表現得已經太直白了,都很難去過度解讀了。
不要自己某些社會現象不了解,就認為有些人想太多。
這電影,太直白,一點不隱晦。如果這樣看不懂,就算以完全寫實的真人電影的形式表現,還是看不懂。
要是說過度理解,一定是有的,比如兔狐的友情被強行理解成愛情,然後一堆人開始自嗨。還有什麼說深度陰謀論的,也算過度解讀。
我覺得在知乎上幾乎所有大紅起來的電影...
繼評價之後 肯定還會再掀起一個問題就是...
「xxx是被過譽了嗎?」
其實吧
只要「願意並享受深度解讀」和「簡單欣賞電影」的人各自形成圈子各說各話就好~
只要不去強行試圖說服另一個圈子~
就是美好世界了~
~END~
我反對@金城七答案的大部分內容
本來點了沒有幫助,後來取消了,還是有點幫助,但點了反對。答案中三段三個觀點我贊同其描述,不贊同三個觀點對本片的解釋部分:
1. 觀點一中:「核心觀點——種族融合」我是贊同的,因為比較準確的譯名應該是《動物烏托邦》,一個美好的烏托邦,各個種族和諧、共治、有序的生活在一起。但對於說沒有足夠的深度擴展和伏筆情節個人不認同,我也不舉例了,我自己也暫時沒把電影看過好幾遍每個細節都去留意。
2. 觀點二中:作者說的一部隱喻的電影具備的要素,我是贊同的。但不認同作者認為動物城簡單的情節解讀出這麼多東西不合理的看法我不贊同。首先作為一部全年齡,全球通的觀影範圍的電影,故事情節固然簡單,然而又真的簡單嗎?我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共鳴,映射家庭關係對小孩影響的小時候施暴長大後憨厚的小狐狸,不為現實屈服踐行夢想的兔子,順應現實狡猾的狐狸卻最終機緣巧合重拾初心,獅子市長的強大用不對地方,羊市長的軟弱成就了她的可怕之處。
3. 觀點三中:所說的國人的現狀我基本認可,浮躁,急功近利是當下年輕人的一種現象,對動物城進行的各種無厘頭解釋我也贊同,此段中作者是針對觀眾並沒有針對電影,說的是觀眾的無厘頭解釋的行為,作者認為被過度解讀是觀眾的理解問題是原因,如果有這樣的現象我贊同,但我並不認為電影本身無厘頭。
4. 附我個人畫的劇情線索流程圖,水平位置的是主線,其中穿插了支線和隱藏支線。再說說比較準確的譯名《動物烏托邦》,既然說的是烏托邦,那就是一個美好的幻想,電影中各種場景布置、動物生活、情節安排其實都是為構成這個幻想服務。難的解讀不了,簡單的自然容易穿鑿。
這麼直白的電影,這麼直白地探討種族衝突。。。還要怎麼過度解讀?
如果他不屏蔽我的話,我的確會寫個「是」字。
因為他整個回答的前提說白了就是四個字:「簡單劇情」
讓我來給大家翻譯一下:
「一個四處暗藏種族之間的差異,對於一些社會職業地位的深刻描寫,還對不同的社會細節進行了細緻刻畫的電影還敢和一部講印度少年如何撒謊的電影 或者 一部虛構的刺殺希特勒的電影比較?」或者更直白一些,
「一個臭動畫片還敢和R級(pi的核心內容絕對是r級)電影比較?」
不想知道別人怎麼解讀
我只覺得我看了像這樣的電影,會開心好長時間。
推薦閱讀:
※為什麼能走進好萊塢的中國影星大多是女的?
※非科班表演系畢業的人,如何能成為一名演員?
※國內報道好萊塢新片時的「有望引進」,是怎麼獲得消息的?
※去電影院觀看《BORUTO-博人傳》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如何評價小津安二郎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