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和風俗?


隨便發一些吧,大部分都來自於唐代歷史筆記。

唐朝人相信龜茲和康國都出產龍種馬,而大食國的馬能通人語。

武則天曾當過宮廷女子馬球隊的隊長。

盛唐時期流行一種「潑寒胡戲」,相當於一種冬天時進行的潑水節——一大群赤身裸體的胡人漢人青年,戴著稀奇古怪的面具,在樂器的喧鬧聲中跳躍舞蹈,用冷水互相潑,也潑向圍觀的人群。群眾對這種遊戲極其痴迷,百玩不厭,不過後來官府覺得太有傷風化了,到唐中宗時候就給禁止了。

唐朝上層社會的男男女女都生活在香雲繚繞的環境之中。他們的身上散發著香味,浴缸中加了香料,衣服上掛著香囊。庭院住宅里幽香撲鼻,公堂衙門裡芬香襲人,而廟宇寺觀就更是香氣瀰漫了。皇帝登朝時要熏香,祭祀時要熏香,看大臣的奏章之前要熏香。進士考試前,主考人和考生要在香煙裊裊的香案前行禮。

唐玄宗時的寧王,除非口中含有沉香和麝香,否則不會對人開口講話,「啟口發談,香氣噴於席上。」唐中宗時代有一種高雅的聚會,大臣們在會上「各攜名香,比試優劣,名曰『斗香』」。

玄宗朝長安有個國色無雙的妓女名叫「蓮香」,她香到「每出處之間,則蜂蝶相隨,蓋慕其香也。」她的這種美色和品位吸引了無數高帥富,「貴門子弟爭相詣之」。唐中期有個妓女,她的母親從小就給女兒喂香吃,到她長大後,渾身散發出自然的香味。

唐朝有道名菜叫渾羊歿忽,很奢侈,大富人才吃得上。《太平廣記》里寫的做法「取鵝,燖去毛,及去五臟, 釀以肉及糯米飯,五味調和。先取羊一口,亦燖剝,去腸胃。置鵝於羊中,縫合炙之。羊肉若熟,便堪去卻羊。取鵝渾食之」。就是把鵝收拾好,肚子里塞上肉和糯米飯和作料,放在整羊肚子里烤,烤熟之後只吃進了羊肉滋味的鵝,不吃羊。

唐朝人喝茶的規矩,茶里要放鹽、姜,還放蘇椒和酪,有些地方甚至還添入桂皮。要按現在的標準,真不知道算茶還是算湯。

唐朝人吃菜離不開蒜,吃魚要拌蒜,吃肉也要有蒜。他們把蒜加工成蒜齏或蒜醬,吃肉的時候蘸著吃,全唐詩里就有「蒸豚搵蒜醬,炙鴨點椒鹽」的說法。他們還喜歡用橙子和橙絲調味,吃魚的時候就放很多橙子醬。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大家都知道楊貴妃吃荔枝,但誰知道這荔枝是哪兒來的?其實唐朝時候荔枝不光產自海南,四川就有,白居易在忠州做官的時候就寫過「欲知州遠近,階前摘荔枝」的句子,這樣說起來,楊貴妃也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奢侈。

現在的單位福利好,定期發洗髮水,唐朝的福利是發肉。《唐六典》里記載,親王以下至五品官,每月都有肉可領,二品以上每月羊20口,豬肉60斤;三品官發羊肉12口,沒豬肉;四品和五品官每月發羊9口,也沒豬肉。不過這個福利相比皇家那就差多了,御廚每天消耗的羊數,就比親王一個月發的都多好多倍呢。

顯慶年間,光祿寺掌膳官叫封原則。于闐王帶了一批人來朝見,朝廷給他們配發了很多食材,他們剩了一百多口活羊,于闐王托封元則送到寺廟去放生,結果元則把這些羊全宰掉賣了。

唐朝禁止吃鯉魚——很奇怪的規矩,理由是「鯉為李也」,就是國家是李家的,所以鯉也犯忌諱。敢買鯉魚按規矩要挨60大板。不過儘管朝廷三令五申「禁斷天下采捕鯉魚」,唐朝人民對鯉魚的熱情還是難以擋住。

日本人對生魚片的熱愛其實是從唐朝傳過去的,唐朝人酷愛吃生魚,他們叫魚鱠,甭管海魚河魚、鱸魚鯽魚,都切成薄片,蘸著蒜、豆豉等生吃。史書里大量對切鱠高手的記載,切的好的刀法技藝都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切出來的魚片薄得像絲一樣,輕得吹口氣就能飛起。市面上還有《砍鱠書》這類烹飪手冊之類的東西,教大家什麼「小晃白」、「大晃白」、「舞梨花」等各種刀法。

唐朝人吃梨是用蒸的,或者是放在爐中燒的,總之是弄熟了才吃。唐玄宗送給安祿山的禮物里,就有蒸梨。

如今人們囤金子作為硬通貨,唐朝人囤胡椒。大曆十二年,唐代宗下旨抄元載的家,結果發現了八百石胡椒,舉朝震驚,這情形就跟前陣子抄某貪官的家,數錢燒壞了4台驗鈔機的觀感一樣。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裡邊的綠蟻,指的是酒里的渣滓。唐朝時釀酒有清酒濁酒之分,清酒工藝水平高,一般人掌握不了,大部分人釀酒還都是濁酒,是用米發酵而成的,酒液渾濁,發酵了的米渣滓漂在酒面上,顏色發綠,看著跟螞蟻似的。

唐朝實行宵禁制度,二更起各街各坊閉門,誰在大街上溜達就按盜賊處理。不過我大天朝從來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唐朝的夜生活壓根就沒被宵禁困擾到。夜宴是唐朝人特別熱衷的活動,上流社會往往通宵達旦,「主家盛明歡不極,才子能歌夜未央」,又是吃喝又是歌舞,熱鬧程度絕對媲美當今夜店。即便在唐末分裂爭戰的時候,人們的夜宴熱情也沒消退,往往是廳內燭光酒色,廳外有士兵持刀保駕。

唐朝有一套著名的大型團體操,叫《七德舞》,也叫《破陣樂》,是從李世民時代就有的,也是為了紀念他打敗劉武周而做的。這套舞參演者達120人,上場時皆披甲持戟,在大鼓聲的伴奏下,一遍齊聲高呼,一邊模仿軍中將士的縱橫捭闔的動作,十分大氣磅礴。想像一下就覺得很好看。這種舞從初唐開始,每逢皇家重要活動都會演出,但從中唐開始,世風追求奢靡溫軟,這種舞演奏機會就越來越少,後來就慢慢消失了。

有一種舞蹈風靡整個唐朝的宴會,就是劍舞。劍舞本來起于軍營當中,唐玄宗時候每逢大宴,就讓將軍舞劍助興,由於這種活動很受歡迎,教坊的女藝人就把它改編成了一種舞蹈,有個叫公孫大娘的,在千秋節的大酺會上表演,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有案可查的中國最早的商業性送餐服務起自唐朝。《唐國史補》里說,唐德宗時吳湊被封為京兆尹,而且要求馬上赴任。吳湊帶著一群賀喜的客人回到府上,發現府上已經擺好了筵席了。吳湊很吃驚,問是怎麼來的,小吏告訴他:「東西兩市都有禮席服務,就算是三五百人的筵席,也能馬上準備好送到家。」

唐朝人比後世開放很多,男男女女一起喝酒調笑、外出遊玩是非常平常的事。這種習俗還催生了商業性的陪酒女郎的出現,各地都有專做這門生意的酒妓,隨召隨至,不僅能陪酒,還會主持酒令,談吐也都不俗。《北里志》里說,有很多酒妓都是入官方教坊籍的,首先得滿族朝士宴飲需要,之外才能從事商業陪酒。

唐朝人愛喝茶愛到什麼程度?《封氏聞見記》里說「窮日盡夜,殆成風俗」,《膳夫經手錄》里說,「累日不食由得,不得一日無茶也」,就是說,白天黑夜的都喝,而且可以不吃飯,不可以不喝茶。

在唐朝公款吃喝是合法的,朝廷規定,州郡一級的行政機構可以定期舉行官方宴會,長官與幕僚共會一堂,費用由官府支付,稱為公宴或者官宴。最奇葩的是,這樣的宴會還允許招妓,費用也是公家出的。

趕上盛大節日,按規矩各政府機關都要舉辦公款宴會,後來大家覺得這樣做不實惠,到唐德宗時,就改了個規定,政府發錢給諸司,讓大家自己去吃喝。

盛唐時的人們喜歡一大群人郊遊,在大自然的懷抱中開party——包括天體大趴。唐玄宗年間有一幫進士,分別是鄭愚、劉參、郭保衡、王沖、張道隱……他們每年春天都找幾個妓女,坐著小牛車,到名園曲沼的草深處,脫了衣服叫笑喧呼,吃吃喝喝,自稱為「顛飲」。也就在唐朝,擱後世估計都當流氓罪打死了。

公款吃喝帶動經濟發展之一例:唐朝時每到春天,朝廷都在曲江舉辦大型宴會,並安排教坊藝術家們進行大型表演。這場定期集會吸引了全城士女追隨,《唐摭言》里說,「曲江之宴,行市羅列,長安幾於半空」。

見識一下開元年間國家級歌唱藝術家的功力:唐玄宗在勤政殿開大宴,類似於如今的新年團拜會。來了成千上萬的人,喧嘩聲壓過了演出的絲竹聲。唐玄宗大怒,想叫停筵席,高力士出了個主意,把教坊頭牌歌女許永新叫出來,讓她唱一曲。許永新撩鬢舉袂,緩緩開口,聲音高亢清越,穿雲破竹,整個廣場立刻安靜下來,如無一人。

唐人酷愛歌舞,有錢人家都蓄歌妓。唐玄宗時的寧王府就有很多一流歌女,其中有個叫寵姐的,外界都傳說長得非常美,歌聲特動聽。但寧王從來不讓她出來給大家表演。有一次寧王府大宴,喝到半酣,李白站起來借著醉意提要求:「老聽說王爺家有個叫寵姐的善歌,從來沒見過。今天氣氛這麼好,還不讓她給大家唱一曲?」寧王礙不過情面,一笑:「來人,讓寵姐上來。」結果家人先是圍上七寶花障,寵姐在花障後面高歌一曲,大家還是見不著人。

唐朝時的廣州是個國際化大都市,城裡住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印度來的佛教徒住在他們自己的寺廟裡,躲避呼羅珊的迫害而來到廣州的穆斯林建起了自己的清真寺,白天他們都在船上進行緊張的貿易活動,日落時分的鼓聲一響,他們就回到自己的居住區,而到晚間又都跑到夜市上來用各國語言討價還價。黃巢起義時路過廣州,一下屠殺了10萬外國人。

唐朝時的揚州很像今天的威尼斯,這裡水道縱橫,帆檣林立,船隻的數量大大超過了車馬的數量。它和廣州一樣也是國際化大都市,唐肅宗時候田神功反叛攻進揚州,殺了幾千名大食和波斯商人。

唐朝人很歧視外國人,法律規定不許外國人穿大唐衣服,不許跟大唐婦女通婚,如果通婚了就不許回國只能留在大唐境內,不許占田和購買房屋,如果不幸死在大唐他的貨物就會被封存,短期內無人領取的話就收歸國有……不過即使這樣還是有大量外國人來,並且來了就不肯走。

唐初時女人出門,都戴一種長及腳面的面紗,將整個臉和身體都掩蓋在面紗下面,很像現在穆斯林婦女的打扮。不過沒多少年後這種打扮就不流行了,開放的大唐女人喜歡戴一種可以露出臉的寬檐帽騎著馬出門,連皇帝下詔都無法禁止。再過不久乾脆就穿男裝出門了。

在現在湖南南部的道州,唐代曾以出產侏儒著稱,每年都要作為土特產上貢給朝廷不少侏儒,白居易曾寫詩描述他們的苦痛:道州民,多侏儒,長者不過三尺余。市作矮奴年送進,號為道州任土貢。任土貢,寧若斯,不聞使人生別離......後來道州刺史陽城哀憐道州人民,自做主張把這種進貢停了,朝廷來人問他,他機智地想了個答案:「州民盡短,若以貢,不知何者可貢」,皇帝想了想也是,就把這種進貢停了。

來大唐的外國人多,外國騙子也不少。太宗時就有個印度人,叫那羅邇娑婆寐,他自稱活了200多歲,能配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他滿嘴跑火車,各種信口開河,說印度有一種可以融化肌肉、草木和金鐵的藥水,必須得先用駱駝的骷髏裝,然後再灌進葫蘆里;還說凡是產這種藥水的地方,都有石像守護,誰泄露了藥水的秘密就會死去……但這個騙子竟一度得到了夢想長生不老的唐太宗的信任,被封為宮廷藥師。可見外來的和尚會念經這規矩早就有。

有很多來大唐表演的外國魔術師在大唐得到了熱情的追捧,涼州和洛陽等地的襖神寺里,總會有定期的幻術表演。不過唐高宗時期有一個婆羅門魔術師因為演出口味太重遭到了驅逐,官方給出的理由是「以劍刺肚,以刀割舌,幻惑百姓,極非道理」,高宗還下令「約束邊州,若仍有此色,並不須遣入朝」。

唐憲宗元和年間,訶陵國三次遣使,向憲宗進貢了一些童男童女和別的珍稀植物。不過唐朝一直傳說訶陵國的女人有毒,凡是和毒女交合者,都會致死。不知道這些童女後來怎麼處理的。

唐朝人相信,把鷹糞燒成灰,調入酒中,就成了一劑主治「邪惡」的解毒藥;唐朝人還相信,獅子糞用來內服,可以活血化瘀,還能剋制百蟲;唐朝人還相信,將鴕鳥糞入葯,「人誤吞鐵、石入腹,食之立消」……唐朝人的口味還真是重。

古代女人喜歡頭飾,有人簪珠寶,有人簪花,但誰也沒有唐朝女人逆天,她們簪蟲子。有一種叫「青蟲」的廣西出產的甲殼蟲,甲殼閃著青綠色的光澤,唐朝女人喜歡把它戴在頭上。李賀還為此寫過一首詩:「灰暖殘香柱,發冷青蟲簪」。還有一種金綠色、外形像蜜蜂的「金蟲」,也是唐朝女人的愛物。

武則天時代有個叫義凈的和尚也去過印度,他寫的書里比較中印兩地的飲食習慣說,「東夏時人,魚菜多並生食,此乃西國咸悉不食。凡是菜茹,皆須爛煮。」從這裡看,唐朝時人的飲食習慣跟現在的日本比較像。

菠菜不是中國土產蔬菜,它是大唐貞觀年間泥婆羅國進貢來的波斯土產,剛進中國的時候,由其產地而被命名為「波斯草」,很久後才轉變為「菠菜」。最開始唐朝人覺得它有特殊用途,可以「解酒毒」。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唐朝人喜歡犀牛角,它可以入葯,可以做犀角杯,還可以做裝飾品。大唐每年都通過外貿從南詔和安南進口大量犀角,其數量之大,印度支那犀牛都瀕臨滅絕。

《嶺表錄異》里講過一個廣州人,養了一群鴨子,每天在外面自己找食吃。有一次,他發現鴨子從一個池塘里回來時,拉的屎里有金屑,就買了更多的鴨子,每天把鴨子趕到那個池塘去吃食,回來後把鴨屎收集起來淘洗,每天都能淘出半兩到一兩金子來,靠這個發家致富了。

唐朝宮廷不僅有舞馬,還有舞象,也就是經過訓練後會隨著音樂跳舞的大象,唐玄宗時期每次大宴,都會有舞象和舞馬的表演。安祿山攻克洛陽後,在洛陽大宴群臣。為了表明自己是天命所歸,他也讓人把宮廷舞象牽出來表演。不知道是氣氛不對還是馴獸師不在,大象就是不舞。安祿山又慚愧又憤怒,讓人把象推進深坑中,讓武士從四面八方向裡面投槊,大象血流數丈,當場慘死。周圍的馴獸師和樂工全都看哭了。

向大唐進貢的藩屬很多,其中有不少進貢的是珍禽異獸。建中元年唐德宗繼位時,為了表現自己的簡樸和仁德,下令把宮廷動物園的這些禽獸都放歸山林,其中包括32頭大象和很多鷹犬等等。大象可是南方的動物啊,放進陝西的山裡想也能想得出會遭遇什麼。反正沒聽說後來有小象被繁衍出來。

唐中晚期宦官徹底把持了皇家,親王公主們想出閣、嫁人,都要大筆賄賂宦官,否則就只能老死在十王宅里。

唐肅宗是被嚇死的。當時他病重躺在床上,他的張皇后密謀政變,宣太子李豫進宮面聖,想等李豫來時殺掉他,立越王為帝。這個計劃被宦官李輔國掌握了,他聯合李豫衝進宮中,當著唐肅宗的面把張皇后和越王殺死,這種血腥的場面讓目擊者唐肅宗當場心跳過速而死。

安史之亂中史思明當了皇帝後,叫人送櫻桃給自己的兒子,並賦詩一首:「櫻桃一籠子,半已赤,半已黃。一半與懷王,一半與周至」。懷王是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周至是史朝義的王傅。史思明身邊的人紛紛表示詩很好,不過韻有點不對,如果後面兩句顛倒一下順序,改成「一半與周至,一半與懷王」就更加完美了。史思明嗤之以鼻:「韻是個屁,我的兒子怎麼能位居周至的後面呢!」

俗話說缺啥補啥,史思明發達之後,就特別愛裝文人,動不動就吟個詩,吟完了還不能獨享,必須要讓手下傳示各地學習。有一天寫了首《石榴詩》:「三月四月紅花里,五月六月瓶子里。做刀割破黃袍衣,六七千個赤男女」,照例傳示,郡國內所有郵亭都貼上了他的奇葩文,他還得意洋洋。

唐代宗時宦官索賄情況有多嚴重?宰相到官署辦公,必須得帶錢,宦官來宣旨,拿到一筆錢,宣一道旨,錢不給夠連皇帝的命令都聽不全。要是去地方宣旨就更貴了,每次出去一趟,跟收一次賦稅差不多。

武則天時期的左衛將軍權龍襄,獨創了「龍襄體」詩歌,別具一格。他出任滄州刺史,一到任就向諸位官員展示了一首新作:「遙看滄州城,楊柳郁青青。中央一群漢,聚坐打杯觥。」下屬不便說不好,只好誇他「公有逸才」,等於是誇醜人長得別緻那種意思,他還自謙:「哪裡哪裡,趁韻而已。」他後來還寫過一首《秋日述懷》:「檐前飛七百,雪白後園強。飽食房裡側,家糞集野螂。」太深奧了,沒人看得懂,於是他自己解釋了一下:「抬頭看見檐前飛過一隻鳥,價值700文,到了後園,看見雪白的衣服掛在那裡晾,吃飽後在房間里側卧,家裡糞堆滿是屎殼郎。」由於他的詩太獨特,連當時的皇太子李顯都做了個批示:「龍襄才子,秦州人士。明月晝耀,嚴霜夏起。如此文章,趁韻而已。」

宰相張九齡年輕的時候養了一群鴿子,訓練有素,專門為他送信。與好朋友聯絡,都是修書一封,系在鴿子腳上讓其送過去。

唐朝人愛詩、推崇詩人到什麼程度呢?有人在長安招妓,與一個妓女談價錢,說低了,妓女忿忿:「我誦得白學士《長恨歌》,豈同他妓哉?」嫖客一聽,「有道理」,馬上服氣漲價。唐末有個叫王轂的人以一首「君臣猶在醉鄉中,面上已無陳日月」聞名於世,有一次在街上看見兩個流氓打架,上前勸架,是這樣說的:「你們知道我是誰么?我就是寫『君臣猶在醉鄉中,面上已無陳日月』的人!」兩個流氓竟然立刻收手,行禮而退。

唐朝有任俠之風,好多人以急公好義為標榜,不過到晚唐時,世風日下,這種風氣竟然被騙子利用。詩人張祜就被騙過。他總是自稱豪俠,提倡恩怨分明。有一天半夜,忽然有個人提著流血的皮囊來拜訪他,說自己復仇十年,終於把仇人殺了,皮囊里就是仇人的人頭。張祜招待他喝了幾杯酒,那人還說:「我還有恩沒報,你能先借我十萬錢么?我去把恩報了,一會兒回來。以後為你赴湯蹈火也在所不惜。」張祜毫不猶豫就借給他了,那人把皮囊放下出了門,再也沒有回來。張祜打開皮囊一看,是一個豬頭,才知道這是個騙子。

以上內容輯自我的書《不敢相信這是唐朝》

欲了解更多歷史八卦,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相關答案:關於宋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 - 宋燕的回答


強答一波,爭取把唐代風俗的一個特點表現出來,這也是「胡」風。多圖預警!

到了唐代,胡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種族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它已經上升為一種文化的概念。它給唐朝文化帶來了新鮮的血液,使唐朝文化蘊含著鮮活的胡風元素,它也深深著改變著中國文化。

一、飲食胡風化及其影響

唐,胡食非常普遍,豐富,成為中原城市的主要食品。
當時麵食成為一種時尚,胡餅成為主要的食品,民間還流行以胡餅作禮物互相饋贈的習俗。
象白居易贈朋友胡餅,並寫成詩《寄胡餅與楊萬州》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予飢讒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

從史料記載胡餅形狀味道和能長期保存特點來分析,胡餅就是今天新疆的饢。

眾所周知,中亞是小麥的發源地和出產地,麵食盛行,唐深受影響,加上唐代還從西域引進了蔗糖及其製糖工藝,使中國麵食品種增多,開始出現麵食點心。在唐皇家官家的 「燒尾」宴中,著名的麵食點心有:巨勝奴(蜜制饊子),婆羅門輕高面,貴妃紅(紅酥皮),甜雪(蜜餞面),單籠金乳酥(蒸制酥點),曼陀樣夾餅(爐烤餅)等。(出至《韋巨源.食譜》)

婆羅門輕高面,一看名字就是從印度傳過來,是什麼樣子的呢?
幸好,新疆古高昌國附近阿斯塔納墓葬群中出土了的風乾上千年高面:

對比一下今天,陝西的千層餅,甘肅及其河西走廊的月餅

恐怕知道這兩種今天食物的前身和來歷了吧。

巨勝奴
一看名字就知道來至於西域,現在有人考證是麻花,也有證據表明是蜜制饊子。如果是饊子,也是今天西北伊斯蘭教民族的主要麵食。(我認為應該是饊子,因為就從地理民俗上來看,至今這種食物還是分布在西北,河西走廊新疆一帶絲綢之路上,是符合唐朝歷史的)

曼陀樣夾餅
這是唐代公務員的用餐主食,現在的人復原這個食物,裡面帶餡,這是我在史料中發現最早的類似今天加餡蛋糕的鼻祖了。

這幾樣胡食,不僅是當時唐朝的主流,甚至到現在,也影響我們的飲食習慣。

二、酒文化的胡風

唐初就已將高昌的馬乳葡萄及其釀酒法引入長安,唐太宗親自監製,仿西域釀出八種色澤的葡萄酒。盛唐時期,由於社會風氣開放,國家不設酒禁。這時期無論男女還是皇家平民都愛飲酒。當然農家一般是喝中原傳統的米酒,而有身份人喝西域的葡萄酒果酒。

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詩句了。

當然另一個特色就是胡風酒店和胡姬出現。
胡姬就是來自中亞、西亞,甚至歐洲的女子,她們在酒店充當服務員或侍酒女郎的角色。由於胡姬能歌善舞,風情萬種,又有異國情調,許多權貴和文人都喜歡去有胡姬的酒店飲酒,吃著胡食,追捧寵幸異國女子,這是當時的一種時尚了。
例如李白也愛去胡姬酒店了,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許多描寫胡姬的詩句。如:何處可為別,長安青綺門。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從詩中描寫可以看出當時胡風酒店之多,已是一種現象了。

陝西博物館的唐三彩胡姬女俑

在陝西歷史博物館中唐代精品館中最重要的兩件國寶:

獸首瑪瑙杯,它又叫獸首牛角杯,陝西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更是國之重寶。海內外孤品,現在在全世界甚至找不到製作它的同類材料。材料也是極其稀有的纏絲瑪瑙出至西域(具體產地不明),其造型仿自西方傳統的角杯——來通,造型在薩珊波斯(今伊朗)十分常見,在中亞等地的壁畫中也有出現。在中國,從唐代以前的圖像資料來看,這種酒具常出現在胡人的宴飲場面中,唐朝貴族以追求新奇為時尚,而這件器物的出土也是唐朝貴族崇尚胡風,模仿新奇的宴飲方式的見證,也是唐代工匠學習外來工藝後的傑作。

舞馬銜杯紋銀壺
此壺仿游牧民族的皮囊式水壺造型,舞馬銜杯紋則印證了唐玄宗時曾馴養良馬隨樂起舞的歷史記載,極具歷史和藝術價值,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產物。也是中國僅有的。

就從這兩件國寶來看,酒具的胡風化,也是當時的一種潮流和時尚,並且創造出獨一無二的歷史珍品。

三、胡風對生活起居習慣的影響。

講到這點,我們首先回顧一下前幾年一段關於「床前明月光」中「床」的學術爭論。
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先生走上《百家講壇》,在傢具篇中,講到了李白那首膾炙人口的《靜夜思》,認為李白並不是躺在床上,而是搬了一個馬扎坐在院子里。「床前明月光」的床其實是胡床,即馬扎,不是真正睡覺的床。於是乎中國考古界頓時掀起一場撕床大戰,各種對於"床"的看法認識層出不窮。我以後也一直關注此事,也跑了不少博物館、古代家居館,翻看這方面的史料。

到現在大部分人觀點達成共識,床就是馬扎。但是和馬扎不同,有點象下圖中的凳子

其實中國傢具在秦漢特徵是平面化,到了唐代開始有了立體化的表現。其特點就是一些少數民族傢具滲透進來,象馬扎傳入,慢慢演化,到唐代總算有了桌椅。人們起居生活習慣開始從地面向高處發展。在以佛教為代表的外來文化影響下,「席地而坐」過渡為「垂足而坐」的方式由上層階級開始逐漸普及至平民百姓,出現了高低型傢具並用的局面。這一時期,以桌、椅、凳為代表的新型高足傢具漸漸取代了床榻的中心地位。

對畫中的所繪的傢具,中國人總算坐了起來。

唐代椅子

這些胡風不僅給中華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唐代之前就有床、榻、桌、椅都屬於「新事物」產生,只有上層人物才有,「殿堂之上,惟天子居床」。但是只有到了唐朝中期以後,這些桌椅已進入千家萬戶,改變了中國人的起居習慣,不再「席地而坐」,不在「和地而卧」了,桌子的出現普及,這時候分餐制轉向合食制。 合食制雖然出現,分食制沒有馬上退出歷史舞台,直到宋代,合食制才普及,算來,也歷經了好幾百年。


(大概會引起爭論,所以在這裡不再多說,以後專門為中國家居的發展做一個歷史概況和分析)


說到這裡,不禁要多說幾句,個人認為考察中國古代的各種文化,不能只是翻翻史書,引經據典,要從考古發現和實地考察中,特別是博物館中,去找答案最好。

四、胡風對唐朝的封裝的影響

漢代服裝特點:

漢代的服飾主要是曲裾和直裾。

特別是漢代的窮褲

所謂窮褲: 服虔曰:「窮絝有前後當〔襠〕,不得交通也。」顏師古日:「使令,所使之人也,絝古袴字也,窮絝,郎今(唐)字緄襠袴乎。」然依「緄襠袴」觀之,又與今日之褲異,按,緄詩經小戎,竹閉緄滕,傳雲:緄,繩也,緄襠袴之腰下前後,施之以襠,唯襠之當私處,仍加開折,而用繩帶約束,以便溺溲,與今西裝褲,前面開折,加之以扣略同,絕非如今唐裝褲也。我國自漢至唐,依師古所云,仍穿窮褲,緄襠袴,何時始變如今制,文獻未詳,仍待吾人之考證。(參閱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以下就是紈絝子弟的紈絝,也是一種開襠褲。

唐朝的服飾受到胡風等外來文化的影響,表現出與前朝不同的特點,畢竟是從少數民族發展起來的,唐人喜歡馬上的運動(不包括電影中的「馬震」),例如馬球風靡當時,所以,唐朝為了應試騎馬的特點,開始有了現在真正意義上的褲子,就是死襠褲,人們這才可以坐在椅子上再不用擔心春光外泄了。

尤其在女性服飾方面,更多的吸收了胡服的特徵。開放時尚的成為主要特點。
第一,體現了開放時尚的特點。襦裙服就是很好的例子,襦裙服是唐代女性的主要服飾之一,襦,唐代女性上身的服飾,很短,一般只長到腰部;領口較低,且常有變化,從其款式來看受到胡服的影響;在顏色上唐朝女性追求時尚,喜歡紅,綠等鮮艷的顏色。裙,唐代女性下身的服飾,裙腰較高,用來掩胸,外披紗羅衫,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展示出女性豐滿性感的身材,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當時的思想觀念是相當開放的。與胡服相匹配的是胡妝,唐代婦女的髮型大多採用胡人的樣式,有回鶻髻、百合髻、雲堆髻等20 多種。為了追求時尚,她們不斷更新髮型。唐代婦女還喜歡塗胭脂,抹口紅。胭脂的原料是從印度引進的黃藍,胭脂加硃砂就成為口紅,這也是源自印度的化妝術。花鈿是南北朝時由中亞傳入的化妝術,就是在眉目之間貼上翠綠色的鳥羽。到唐代,婦女進行了改革,將鳥羽剪成小圓點,置於眉目正中,這在當時也成為一種時尚。
其二,打破傳統,女著男裝。按照傳統觀念,女著男裝是不守婦道的,西域女子那種敢作敢為的性格和颯爽英姿的外形,成為唐朝女性崇拜的偶像,轉而紛紛仿效。
引用《淺論大唐文化中的胡風元素》李文華

現在某些反映唐代影視劇的女性服裝來看,到很符合這上一段的文字描寫。也反映當時唐朝受到胡服的影響,成為中國女性最開放的朝代。

五、胡風對文化藝術的影響

1、對音樂影響:
十部樂是唐朝官方認可的音樂,其中有西涼樂、天竺樂、龜茲樂等八部來自西域。

看過黃曉明最近主演的電影《大唐玄奘》,就可以知道當時《秦王破陣樂》在世界上影響之大,而這支舞曲就是典型的西域風格。

特別是唐玄宗結合胡曲創造了《霓裳羽衣曲》,使中國音樂一下子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這時候,大量樂器傳入唐朝,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陝西博物館的三彩載樂駱駝俑展示了當時樂器,大部分來至西域。

唐代箜篌是來自印度的古老樂器,琵琶來自印度和波斯,橫笛來自羌族,羯鼓來自匈奴族古老的樂器。唐朝音樂之所以能在當時居世界的巔峰,對中國的以後戲劇影響之大,不能不歸功於唐玄宗這位梨園戲劇鼻祖,海納百川的精神、兼容並包的態度,為以後中國戲劇打下了基礎。

除此以外,胡風對中國的莫高窟石窟、壁畫影響最為深遠,其在中國繪畫史地位和作用,不用我在這裡蜻蜓點水了。

胡風是唐朝文學藝術的主要源泉之一,胡人的形象、胡姬的風情及命運、胡商的活動等,都成為唐朝詩人和小說家的重要題材。
並留下了許多佳句,有李白的「胡雛綠眼吹玉笛」,也有李端的「黃須康生酒泉客」等
胡樂和胡舞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傳入中原地區,到了唐朝,由於寬鬆的政治環境,發達的經濟文化,為胡樂和胡舞的盛行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聯珠小團花紋

但是在360百科詞條聯珠團花紋錦中,居然張冠李戴的,把這個說成在楚墓發現的,也太想當然了。
湖南省博物館楚文化展覽中的團花紋,是以鳥為特點。如下圖:

總之在藝術領域,唐朝的文化對現在影響是最大的。

六,胡人對中國的影響:

不能否定,當時長安是個世界性的大都會。很多胡人在唐定居下來。

唐政府鼓勵外商來中國貿易,允許他們在中國居住、任官、通婚。唐朝時做官的外國人多達三千,波斯人和伊朗人甚至官拜宰相。供職唐廷的外籍官員有波斯的阿羅憾、日本的阿布仲麻呂、新羅的崔致遠、大食的李彥具,他們有的以一技之長被唐廷錄用,更多的是通過「賓貢及第」而成為唐朝的官員。——《在唐朝做官的洋人》《唐朝對外開放述論》

公元7世紀中葉,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經海路和陸路來到中國的廣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內地的長安、開封等地定居。慢慢形成了今天中國的回族。

對中國至今姓氏最有影響就是粟特人,中國隋唐時期中亞粟特人的九個沙漠綠洲國家,即「昭武九姓」國,包括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尋和戊地國。他們處在古絲綢之路上,世代善於經商。唐中葉平定西突厥後,這九個國家便臣服於大唐王朝,隨後開始了與中原漢人的融合。而其中的幾個國家成為中國一些姓氏的起源。

對於這些外國人,唐朝顯示出宏達的胸懷,允許他們信仰宗教自由。

唐朝人把景教的寺院和摩尼教、祆教的寺院統稱為三夷寺

景教起源於今日敘利亞,是從希臘正教(東正教)分裂出來的基督教教派,由敘利亞教士君士坦丁堡牧首聶斯脫里於公元428-431創立,在波斯建立教會。景教被視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基督教派,成為漢學研究一個活躍的領域。(百度百科)

現在西安還有景教的大秦寺。如下圖:

祆教

瑣羅亞斯德教,是在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最有影響的宗教,是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也是中亞等地的宗教。在中國稱為「祆(xiān)教」。瑣羅亞斯德教是流行於古代波斯(今伊朗)及中亞等地的宗教,中國史稱祆教、火祆教、拜火教。

此教在唐曾一度於長安建祠盛行,並立官專管。 武宗反佛後漸廢不傳。
山西古城介休還有國內現存唯一一座祆教建築——祆神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它的裝飾。整體建築是重建的。

摩尼教

看過金庸《倚天屠龍記》人一定記得裡面的「明教」,金庸把明教混淆成了拜火教。其實,明教就是把摩尼教,不要把它和祆教搞混了,它雖然起源於祆教,但是後來發展成一個獨立的教派。進入中國以後,慢慢發展成明教,白蓮教,天理教。對明清影響很大。

這三教對唐朝還是很有影響的,當時在中國建了很多寺廟,但是在唐末,據來自西拉甫港的著名阿拉伯商人阿薩德聲稱:黃巢在廣州對外國人進行大屠殺,共殺死了20萬名外國番商和番人.在之前,公元878年,黃巢帶兵血洗福建泉州的外國人,已在泉州全部屠殺掉外國猶太人1萬餘人,然後向廣東進軍,攻佔廣州以後又殺死12萬外國人,把外國人在廣州的聚居區蕃坊全部摧毀剷除消滅。反正這一傳言目前也是無法考證了。不過可以看出來,當一個文明開始走向衰落的時候,所表現出來不再是寬廣的胸襟,而是對異族敵視的態度。這點值得我們今天借鑒。

因為黃巢,三教的寺廟建築物幾乎全被毀壞,我國唯一僅存的摩尼教寺廟,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晉江華表山南麓,是研究世界宗教史及中外交通史之重要實物依據,草庵始建於宋代紹興年間,初為草築。元順帝至元五年(公元1399年)改為石構歇山式建築。

最後說一下民俗舞獅子:
獅子是漢代傳進來。
最早見於楊炫之《洛陽伽藍記》「辟邪獅子,引導其前」。當時有人扮成獅子,走在最前面。

而唐代起源說,當唐明皇游月殿時,在階前出現一隻五彩繽紛、闊口大鼻的獨角獸對著唐玄宗沒有惡意,且在階前滾球,姿態威武。唐明皇醒後要重睹這一現象,他要近臣照他夢境中的瑞獸模仿出來,同時由樂部配以雄壯的鑼鼓編舞娛賓。自此之後,舞獅便流入民間。唐《立部伎》中的《太平樂》也稱《五方獅子舞》。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就有詩云:「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舞獅子民俗形成。

石獅子何時走向民間,成為守衛大門的神獸,這種習俗大約形成於唐宋之後程張先生《元代石獅趣談》考證:唐朝京城的居民多居住於「坊」中,這是一種由政府劃定的有圍牆、有坊門便於防火防盜的住宅區,其坊門多製成牌樓式,上面寫著坊的名字。在每根坊柱的柱腳上都夾放著一對大石塊,以防風抗震。

從此西方的獅子成了我國民間的吉獸,具有我國自己的民族特色。

說了這麼多,從文化層面來看,文化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和特點,任何先進的文化都是在繼承傳統文化和融入外來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如果沒有新鮮血液的注入,文化將失去其生命力,必將暗淡下去。所以,.從民族發展的層面來看,唐朝胡風的盛行是長期以來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結果。從先秦時期開始,游牧民族的胡文化就與中原農耕民族的漢文化激蕩交匯,並在衝突中逐漸走向融合,民族大融合趨勢已成為一種歷史發展的慣性而不可抗拒。當唐朝文化傲立世界之林時,它並沒有固守自封,而是以積極的姿態光照四鄰,澤被東西,為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巨大的貢獻。

而中國傳統文化自秦漢定型以後,就具備了很強的包容性,在任何時期它都會以博大的胸懷去接納異質文化,並進行不斷的消化和改造,使之成為自身文化的組成部分。這也是我們今天是必須要面對,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胸懷去對當今不同的文化。


既然要寫唐朝的文章,那茶葉作為日常飲品,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唐朝是我國茶葉興盛時期,茶葉逐步走入宮廷,僧侶,士大夫階層。我國的第一部茶書——《茶經》也是在唐朝完成。同時在唐朝,飲茶方式有較大的改變,產生了煎茶法,具體步驟是:先將茶火烤,使其冷熱均勻,變軟後用紙包好,保香。冷卻後碾成細末,過篩後貯於盒中。煮水時當有魚目氣泡,微有聲,為一沸時加入適量的鹽調味,併除去浮在表面的黑色水膜,保證茶味純正,至湧泉連珠的二沸時,舀出一瓢,再用竹夾在沸水中邊攪邊投茶末,至水氣如騰波鼓浪的三沸時,加入二沸時舀出的一瓢水,暫定沸騰育其華。唐代的整個流程還是很複雜的,根據法門寺地宮出土皇室茶具研究,結合圖片如下:

銀火箸:取薪炭

銀茶則:取茶末

鏤空飛鴻逑路紋銀籠子:用於裝茶,文火慢烤,使餅茶「炎涼一致」,避免外熟內生。民間用竹夾烤茶,所以兩者差異很大。

鎏金人物畫銀罈子:用來貯藏烤後的餅茶,以保持餅茶鬆軟,防止香氣散失,為碾茶作好準備。

鎏金鴻雁流雲紋銀茶碾子:碾碎茶餅

鎏金飛仙鶴紋壺門座銀茶羅子:將碾後的茶餅過篩取茶末

鎏金龜形銀粉盒:將篩後的茶末貯存其中。整體呈龜 狀,昂首曲尾,四足內縮 著地,惟妙惟肖。取茶時,既可開蓋,也可以從龜口中倒出。

三足架銀台:存放鹽、胡椒等調味品用

硫璃茶碗及茶托:面淡黃綠色,有光亮透明感,未見裝飾。硫璃又稱玻璃,古人視為珍寶,唐時琉璃質料略顯模糊

這個是長興的大唐貢茶院按照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文物1:1比例製成的,也做出來唐時的名茶——顧渚紫筍餅茶,有幸觀賞過一整套完整的展示,有興趣的大家可以去看看。

另外想了解宋代點茶的:

你是如何看待中國點茶失傳?上海茶葉交易中心的回答

最後,當然是,大家一起玩耍啊~


謝謝邀請

我不太懂文學方面的事情,不太知道輕武俠是個什麼文學類型,是不是跟日本那邊的冒險類的輕小說感覺有點像?

所以你要是說故事我也不太想得起來,關鍵是不知道說什麼類型的。
如果要是史實段子的話,你應該去邀請人民藝術家豆子
如果是那種神仙妖怪滿天飛的故事的話你在評論區再說,這裡先主要講風俗。

首先來講講拔河
拔河是一項歷史悠久的運動,從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相關的記載。
在唐以前拔河這個運動主要是給軍隊訓練用的,因為過去水軍打仗是沒有炮的,打起仗來就是前期拿弓箭或者火箭對射,然後往對面船上扔鉤子,把敵人的船拉到自己跟前之後跳上去白刃戰。
這其中把敵人的船拉過來這個步驟的訓練方式就是拔河。
在唐朝的時候,這種運動由於皇帝的倡導開始盛行於民間,在史料中也多有見及。
比如唐中宗李顯就特別喜歡拔河,在《新唐書·中宗紀》中有記載:

景龍三年,二月乙丑,及皇后幸玄武門,觀宮女拔河。

《舊唐書》中也有:

景龍四年,二月庚戌,令中書門下供奉官五品以上、文武三品以上、並諸學士等,自芳林門入集於梨園球場,分朋拔河。帝與皇后、公主親往觀之。

細節在《封氏見聞記》中:

時,七宰相、二駙馬為東朋;三宰相、五將軍為西朋。東朋貴人多,西朋奏勝不平,請重定,不為改。西朋競輸。僕射韋巨源、少師唐休璟年老,隨綆而踣,久不能興。上大笑,令左右扶起。

有個事得說一下,唐朝時中書門下尚書省的僕射都稱為宰相,所以有這麼多宰相。
隨綆而踣意思是趴在繩子上站不起來了,可見這些達官顯貴們拔得還是很賣力的。

另外在唐玄宗時期還有一次聲勢浩大的拔河運動,當時有幾個胡人使臣來到了長安,可能是鬧了點不愉快吧,唐玄宗就想跟這幫化外之民展示一下國力,就好比國慶閱兵一樣。然後就讓1000名壯士分成兩隊拔河,當時拔得是地動山搖,鑼鼓喧天,鞭炮齊鳴。胡人蕃客們一下就被這場景嚇懵逼了,紛紛說大唐真牛逼。

與此同時民間也興拔河,一般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拔一次河,說是為了纕災祈福,其實就是為了玩。

題主你在寫小說時不妨把拔河的內容加進來。
如果是勇者類的不妨讓勇者在某個村子的拔河比賽上認識新隊友。
如果是龍傲天的話也可以讓小龍在皇帝面前拔河,一個人拔一千個人那種。

待續


給你推薦兩本書。
《唐朝穿越指南》《唐朝定居指南》。用有趣的語言來描述唐朝的市井生活。比較細緻,而且也不像史書那麼晦澀。為了寫小說,你可以看一下啊。


李姓在中國歷史上建立的政權最多,稱帝稱王者達60多人,所以李姓聲威顯赫。但也正因為如此,給老百姓也帶來很多麻煩。根據《酉陽雜俎》記載,由於李姓是國姓,所以在唐朝是禁食鯉魚的,抓到鯉魚以後,必須放掉,如果膽敢販賣鯉魚,重打60大板。這個禁忌還算是比較高雅的,還有一件事,可能就不太雅了。唐高祖李淵的父親叫什麼?李虎。所以,老虎當然是不許吃的,當然一般也吃不著。這還不算,還不許人說「虎」字,得用別的字代替。哪個字呢?馬。這個「馬」字不是重點,重點是一個過去咱們都常用的物件——馬桶。其實早在漢朝的時候,馬桶就已經出現了,只不過一直以來不叫「馬桶」,叫「虎子」。到了唐朝,由於要避諱李虎的名字,虎子就改叫馬子了。再到了後來,這物件又改叫馬桶。你看,李姓的威風,甚至改變了我們的風俗習慣。
李姓的來源相當複雜,其中最浪漫的一種說法是出自皋陶。皋陶是虞舜時的司法官,當時這個職務叫理官,他的後代一直世襲這一職務,便以「理」為姓。商紂王時,皋陶後人理征,因執法如山惹惱了紂王,招來殺身之禍,理征的妻子契和氏便攜幼子理利貞出逃。逃難途中幾乎餓死,到了一棵李子樹下,靠食李子得以存活。後來為了表達對李子樹的感恩之情,就由「理」改成了「李」。
另外一個說法,沒有李子什麼事兒。根據《姓氏考略》,周以前沒有李姓。李最早見於史籍姓名的,是老子李耳。李耳或許也是理利貞的後裔,不知道為什麼,到他這兒就由「理」改成「李」了。
李姓的族源相當複雜。唐朝時,李成了國姓,有很多人就被賜姓為李。比如徐、安、杜、郭、麻、鮮於,這些姓氏中很多人都被賜姓為李。李姓當中有一支非常重要的洛陽李氏,其實是鮮卑族之後。鮮卑族被賜姓為李不僅發生在唐朝,更早的時候也有過。還有,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南方蠻族叛亂後,因為當地的民族都沒有姓,就賜了很多姓給他們,其中就有相當一部分改姓李。所以,李姓的血緣很複雜。尤其讓人稱奇的是,在李姓當中,還有一部分是猶太人,這個可能連姓李的朋友都不知道。猶太人進入中國始於唐朝,這是中外文化史上非常重大的事件。到北宋中葉,進入中國的猶太人越來越多,主要散居在洛陽、南京、杭州、寧波、泉州,其中以河南開封人數最多。開封的猶太人當中,姓李的居多,不知道他們為什麼姓李,反正姓了一千多年了。
李姓發源於今天河南鹿邑一帶,這是沒有什麼爭議的。後來,其中一支遷到了隴西一帶,又分出三十九房。三十九房中的一房後來遷到了趙郡,也就是今天的河北邯鄲一帶,再後來這一房又分成東、南、西三支。所以李姓分得非常厲害。到了西漢,李姓開始遷往山東、江西,東漢時,遷往西南,其中有很多原本是漢族的李姓,甚至加入到白族、苗族、壯族、彝族等兄弟民族中。三國以後,李姓就已經分布全國了。


不知道題主寫小說的時候,會不會涉及到婚禮部分呢?我覺得唐朝人民結婚很有時代特色,非常喜慶熱鬧。流程比較長,環節也多,才不會像古裝劇那樣掀掀蓋頭這麼簡單。

隋唐時期的婚禮基本上承襲傳統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納采:男方若是對某家姑娘有意思,便可遣媒人到女方家送禮物以表意。女方若同意婚事,則收下禮物。
問名:男女雙方交換生辰八字,以及各種周邊信息,然後神棍們會幫兩人看是否有相衝相剋之處。
納吉:男方到祖廟去占卜婚姻的吉凶,如果為吉兆,則通知女方,並送財禮,用雁為贄禮,也可用鵝來替代,締結婚約。這個部分是強調形式,重頭戲是後面的納徵。
納徵:即是「大聘」,相當於現在所講的「彩禮」。男方向女方送聘禮(主要是財幣),聘禮的多少取決於女方的貧富與身份。當時社會對於這份聘禮可謂十分看重,聘禮的額度也漸漸水漲船高。如果不幸囊中羞澀,甚至家徒四壁,沒有能力置辦聘禮財物,那麼真的可能打一輩子光棍了。《舊唐書》中就記載過一個人因「家貧無以為禮」,而導致「年六十不識女色」。掬一把淚……
請期:對於結婚這檔子事,納徵的完成標誌著訂婚階段的結束,是婚姻成立的主要標誌之一。過了納徵,就差不多塵埃落定,那便敞開天窗說亮話——定婚期吧。男方家擇定結婚佳期,並寫在婚帖上,由媒妁攜婚帖和禮物到女方家。女方家要是收下,便表示如約,成親的日子就此定下來啦。否則就再行商議,一直到雙方滿意為止。
親迎:對於士大夫階層而言,終於折騰完前面一大堆既正規又瑣碎的事情,迎來了正式成親這個大好日子。(此處應有掌聲!)對於平民百姓來說,就沒有那麼麻煩,一般只需要走說媒、下聘、親迎三項而已。不過,新郎新娘們要做的事情可多著呢,特別是新郎,種種艱難還在前方向你招手。

催妝:唐朝在近三百年內,詩人們你方唱罷我登場,各種詩歌佳品隨手拈來,上品更是不計其數。唐詩之所以繁盛,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作詩這項活動,有著強大厚實的民間基礎。新郎前往女方家迎新娘,花車到門後第一件事便是要作詩,催新娘子化妝出來。如果新郎文才不佳,就由伴郎代替。總之作詩催妝這個活是跑不了的,就看誰做而已。比較出名的催妝詩就有盧儲的「昔年將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許狀頭。今日幸為秦晉會,早教鸞鳳下妝樓。」

下婿:催妝詩比較文雅的迎親習俗,同時還有比較粗鄙的「下婿」風俗。新郎到女方家時,女方的親戚朋友們會用種種方法戲弄新郎。新郎越是躲避狼狽,越是能給婚禮增添歡樂氣氛。只要不玩脫就行。

障車:催妝完畢後,新娘子上車,可以稍稍喘口氣。新郎官就得應付車外熱情洋溢的人民,拿出禮物或是禮金分散給眾人,讓歡脫的哥們姐們讓出條道讓花車過去。

跨馬鞍和傳席:跨馬鞍是指新娘被迎娶到夫家,於入門之時,在觀鞍上象徵式地乘坐,取「平安」之意。傳席則是新娘下花車後,雙足不能直接踏在地板上,要一步步走在預先鋪好的氈席上。

戲婦:新郎新娘入門行完交拜禮後,開始進入「戲婦」環節。親朋好友們開懷大飲,場面好不熱鬧,氛圍也進入高潮。

撒帳:新人對拜、共飲合歡酒、坐床後,大家邊誦祝詞邊向床帳內撒錢啊,果子啊,以祈團圓美好,多生貴子。話說回來,這些堅果從半空落下,砸人還是有點疼的。

卻扇:撒帳之後,便是卻扇了。新娘出嫁時,身著嫁衣,蒙頭遮面,手執扇子。對了,又到了作詩這項大唐人民喜聞樂見的項目,新郎吟誦卻扇詩,讓新娘放下扇子。


終於到了真正意義上值千金的春宵一刻啦,拉簾謝幕。


參考資料:徐連達《唐代文化史》、《中國民俗史(隋唐卷)》

題主如果想更多了解唐代風俗,可以看下這兩本書。介紹風俗比較全面,學術性和趣味性兼顧得不錯。另外,也可以看看唐人的筆記小說傳奇等一手資料,微盤上可以下載txt版本的《酉陽雜俎》、《朝野僉載》、《大唐新語》等。


唐人筆記小說《唐語林》記載了一條「大恩如仇」的故事。那句【大恩難報,不如殺之】,讀來令人齒冷。
(嚴重推薦,此書可讀性爆表!)
如盛唐,人性也有黑暗面。
——原文如下——
天寶以前多刺客。
李岍公勉為開封尉,鞠囚有意氣者,咸哀勉求生,縱而逸之。後數歲,勉罷官,客行河北,偶見故囚,迎歸,厚待之。
告其妻曰:『此活我者,何以報德?』
妻曰:『以縑千匹,可乎?』
曰:『未也。』『二千匹可乎?』
曰:『亦未也。』
妻曰:『大恩難報,不如殺之。』
故囚心動。其僮哀勉,密告勉,被衣乘馬而遁。比夜半,百餘里至津店。津店老人曰:『此多猛獸,何故夜行?』勉因言其故,未畢,樑上有人瞥下曰:『幾誤殺死長者。』乃去。未明,攜故囚夫妻二首而至示勉。
————
李勉經歷生死大險,這輩子應該都不會輕饒犯人了。
這個故事橋段被郭德綱在單口相聲里屢次使用,讀這本書才知道出處。


寫一個白居易和元稹這對CP的故事吧。白居易有一首詩:

藍橋驛見元九詩
藍橋春雪君歸日
秦嶺秋風我去時
每到驛亭先下馬
循牆繞柱覓君詩

背景是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路經藍橋驛,看到元稹留下的一首詩:

留呈夢得、子厚、致用
泉溜才通疑夜磬,燒煙餘暖有春泥。
千層玉帳鋪松蓋,五齣銀區印虎蹄。
暗落金烏山漸黑,深埋粉堠路渾迷。
心知魏闕無多地,十二瓊樓百里西。

這是八個月前元稹奉召還京時寫的。(雖然並不是寫給白居易)
且不說這一升一貶的感情對比,個人感興趣的是元稹既不找個機會當面跟朋友講,也不寫封書信和友人分享,而是在驛站柱子上題首詩,直接記錄當下的心情,然後也不管對方是不是會看得到,什麼時候看到(白居易看到這首詩時元稹已經又一次貶謫了)畢竟誰沒事趕路途中還繞著驛站柱子找一下有沒有留給我的詩啊!
然而真愛白居易還真就「循牆繞柱覓君詩」了,而且是「每到驛亭」,還就此事也寫了一首。想想白居易一邊對驛站進行地毯式搜索,一邊念叨著「有沒有元小九的詩啊?」的神情(≧ω≦)
個中意趣以及種種才情,細細體味真是妙不可言,令人莞爾,心嚮往之啊,真羨慕唐人這一種「城會玩」的風度。


唐代有段時期曾有一習俗,士子初登榮進或升遷,必盛置酒饌以宴賓朋,謂之「燒尾」。
景龍三年,兵部尚書韋嗣立 戶部侍郎趙彥昭 吏部侍郎崔湜,三人同日升宰相,中宗命置燒尾宴,於興慶宮興慶池設食。至擺宴時,興慶池兩岸陳設列張,尚書省諸司各擁彩舟游於水上,船艦相接,光奪霞日,中宗親率侍臣勛貴登臨觀賞。
吏部官船和兵部官船搶先向中宗處駛來,結果吏部官船被皇帝儀仗阻礙了水路,兵部官船後發至上的到了中宗跟前,兵部尚書韋嗣立捧杯下拜,中宗好奇的問道:「怎麼不見吏部官船呢?崔湜呢?」卻說此時吏部官船因儀仗阻路難以動彈,吏部侍郎崔湜不得已下船奔行,當他路過戶部官船時,發現戶部官船上戶部侍郎趙彥昭竟然不在,再一看戶部官船重樓飛閣好不氣派,上面還有一部胡樂樂伎,於是把戶部官船喊到了岸邊,要來紙筆啥也不說,揮毫寫了一個大大的「吏」字貼在船頭身份牌上,下令開赴中宗處。
中宗一見崔湜之船,也是嘖嘖稱讚,不僅華麗異常還有樂伎其上,於是打趣到兵部尚書韋嗣立:「你兵部官船實在不如吏部精妙啊」。俄而風起,崔湜船頭帖紙被吹的歪歪扭扭,露出了其下的「戶」字,恰好韋嗣立看到了這一幕,真是想什麼來什麼,非得把場子找回來不成,於是袖子一擼乾淨利落上奏崔湜之船非吏部官船也。中宗聽聞,便令取船頭身份牌來,果不其然,大大的「戶」字壓於「吏」字紙下,崔湜囧極,中宗見之大笑,狠狠罰酒,以懲欺君之罪。


樓主應該聽從樓上等人的話,去看一些唐代筆記


一本《酉陽雜俎》,足夠你看了。


武則天的外甥叫做賀蘭敏之,是當時著名的才貌雙全的高富帥,武則天和高宗兩個人千挑萬選給她的長子皇太子李弘定下的太子妃被賀蘭敏之打聽到了身份,賀蘭敏之一忽悠,把小姑娘忽悠上床了,這事傳的全長安都知道,武則天跟高宗只好退婚。後來賀蘭敏之跟楊老太太搞上了,楊老太太是個非常厲害的人物,她是武則天的老媽,楊老太太生武則天的時候已經快50了,當時已經92歲高齡。武則天一個侄子一個老媽,真是有苦說不出啊。後來楊老太太死了,高宗跟武則天的姐姐還是妹妹以及武則天的侄女搞上了,武則天把這兩位無知婦女都解決了,賀蘭敏之對自己的妹妹表示了下同情,接著也被一直看他不順眼的武則天幹掉了。


有人提到請看唐語林、唐人志怪小說:
唐人喜劇:金銀島
唐人喜劇:蝴蝶夢

據唐人筆記、小說寫的社會生活報告:
神仙日子:妝粉、坊市與愛情
神仙日子:歌伎、虐戀與謀殺


以前有同學要我開書單,剛好其中有幾項似乎符合題主要求。同學是歷史小白,我也只是比小白好點而已,所以不屬於艱深難懂的讀物。希望能有幫助


1.
《唐詩故事》-

哈哈這個列在這裡純粹是為了緬懷的,因為現在根本不可能買到了,網上也沒有。讀大學的時候在圖書館的故紙堆里翻出來的叢書,依稀記得是北京旅遊出版社八零年代初的一套四本不厚的冊子,通過唐詩來講述各地的風物和名勝。有普及的意義,但是文筆和結構又不是很低幼庸俗,這點在現今的普及讀物里是比較難得的了。(另注,也許有再版呢?)

2.
《古都西安》叢書之《唐詩與長安》- 閻琦
著,西安出版社

這本可以看成是上面提到的1的姊妹,和其中第一冊的名字都一樣。圖書本身的品質更偏向學術一些,因而也更為嚴謹和專業,不過可讀性還是很好的。對於高度中央集權的中國封建時代來講,首都長安無論是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藝術方面,都是有無可辯駁的典型研究價值的。通過解讀詩歌來了解,不失為一個學習的輕鬆捷徑。

3.
《古代城市生活長卷》叢書之《消失的太陽——唐》- 黃新亞
著,湖南人民出版社

個人是唐代粉,所以是選自己感興趣的看。就這本的質量來講,應該叢書的其它幾本(描寫其它朝代)也會很不錯。非常好的普及讀物,通過詩歌、文物、史料等來講述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想了解古人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不要錯過。我喜歡這類用史實來講述的書,現在書店講歷史的書多了去了,但是那些插科打諢、個人臆想居多的東西,實在沒有興趣。

4.
《李國文說唐》- 李國文
著,中華書局

老作家的讀史隨筆,不完全屬於科普讀物,因為有了作家個人理解,掌故趣事,嬉笑怒罵,讀起來更加酣暢淋漓。

------------------------------------------------------------------------

今天看到了最高票回答,其實在上面列出的書裡面都有差不多的內容了。

咦?怎麼感覺在和人家答主搶生意。。。


宰相趕驢

唐高宗武則天時期有個大臣叫做王及善,為人非常正派,但是沒什麼才幹。

他做宰相期間沒有什麼建樹,只是命令不許低級官吏騎驢進文昌台(也就是尚書台,武則天時期改的名字。)。按現在的說法,就好比總理在任期內就做了一個決議:不許低級公務員把車開進政-府大院。

從此,王宰相每天派人往外趕驢,大院里人聲驢叫此起彼伏,好不熱鬧。當時人就給他起了個綽號叫「驅驢宰相」。

(這事出自唐代筆記小說《朝野僉載》,可能不太靠譜,實際上王及善只做了十天宰相就去世了。不過,有時候不靠譜的野史里也有靠譜的東西。比如,從這事里我們可以知道,王及善沒學問,在唐代是出了名的。王及善是個標準的「紅二代」,他爹是邢國公王君愕。初唐,除了安撫外番和群雄首領封的幾個郡王外,異姓能得到的最高爵位就是國公,李靖、房玄齡、魏徵這樣的也只是被封為國公而已。王及善繼承國公爵位時,才14歲。年少得志的他並沒有調戲婦女、飆車鬥毆、仗勢欺人等劣行,始終正直做人,在武則天時代的大風大浪里也能立得住。能做到這些,就已經很難得了。至於學問,就不要苛求了吧。)

皇上瘦了

唐肅宗下詔,要求各地推薦有德行的人。第一個被推薦的人到京後,肅宗特別高興,馬上接見了他。接見時,這人一言不發,只是再三看肅宗的臉,忽然說:「微臣有所發現,陛下知道嗎?」肅宗說:「不知道。」這人說:「微臣發現皇上您比在靈武的時候瘦了。」肅宗說:「這是因為日夜操勞啊!」滿朝的官員都捧腹大笑。肅宗也知道這是個胡言亂語的庸人,但是考慮到:第一個被舉薦的人就沒被重視,後邊就真有本事的恐怕就不會被舉薦上來了。所以肅宗還是給了他一個縣令的官職。

「神漢市長」

唐代宗時期,長安地區鬧旱災,京兆尹(≈首都市長)黎干就組織求雨。他在朱雀門大街上造了一隻土龍,把長安城所有的巫師都召集起來,一起舞蹈求雨,自己也加入到隊伍里一起跳。圍觀的老百姓都嘲笑他們。

跳了一個月,雨一滴都沒下。黎干又準備到孔廟去求雨。皇上聽說了,引用孔子的話,戲謔道:「丘之禱久矣。 」(孔子禱告很久了。)

嘗尿御史

唐朝重臣魏元忠生病時,同僚們紛紛前去探望。等所有人都走了後,御史郭弘霸才來。他神情憂傷,請求看一下魏元忠的尿液,看了之後,郭弘霸還用手指沾了些放在嘴裡嘗了嘗,然後安慰魏元忠說:「尿味要是甘甜,這病就不易好。但是您的尿液味道又苦又臊,很快就會痊癒了。」

魏徵的眼力

唐太宗李世民酷愛書法。他曾經學寫虞世南的字,對於帶「戈」的字,總是寫不好。有一次他寫字時遇到了「戩」字,就請虞世南補寫了其中的「戈」。後來,他拿這幅字想跟魏徵炫耀一番,問:「朕寫的怎麼樣?」魏徵答道:「這幅字中『戩』字的『戈』寫的最好!」太宗對魏徵的眼力讚嘆不已。魏徵不僅是善於鑒賞,他的書法在當時也相當有名。


參考酉陽雜俎為代表的傳奇故事


度量衡一直都是國家秘密中的秘密,史書記載的尺度雖多,但大多只用於調音律,官方標準田尺則實際上是按規律變化的。

吳慧在《新編簡明中國度量衡通史》、《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井田》和《翰苑探史-中國經濟史論集粹二十五題-井田制考索》提到(夏、)商、先周、周秦漢(、唐)的田尺考古實物存在0.8的度量衡遞增規律。

黑黍大尺系:

唐尺(黑黍)0.31米(胡戟《唐代度量衡與畝里制度》),0.31?0.8=0.248米,

周秦漢尺(黑黍)0.2463米,0.246?0.8=0.1968米,

先周殷墟壁羨鎮圭尺(黑黍)0.197米,0.197?0.8=0.1576米, 木工尺

商殷墟象牙尺(黑黍)0.1578米,金工尺。

夏尺(黑黍)0.125米

陶寺先夏尺(黑黍)0.25米

紅黍小尺系:

唐尺(紅黍)0.295米(胡戟),0.295?0.8=0236米,

周秦漢尺(紅黍)0.231米,身高尺和布尺,0.231?0.8=0.185米, 225、227都是楚尺,230、231才是周尺

先周殷墟劍尺(紅黍)0.185米。

《禮記·王制》(西漢):古者八尺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為步。8先周尺?0.197=1.576米,6.4西周秦漢尺?0.246=1.5744米,一周步等於1.6米。一井邊長160?3加路網溝渠,約500米。五十周里小方國邊長25公里,百周里方國邊長50公里。

最早時,河北磁山文化華夏族種植黑黍,後來跨湖橋-彭頭山-賈湖文化的紅陶炎帝族北上,把紅黍帶到中原。西周就已經是紅黍黑黍兩種尺制並行了。西周是炎黃聯姻的後裔,更偏向炎帝系,所以尚紅,種植紅黍。商是蚩尤戰敗時,逃向東北的蠻族,蚩尤與炎帝同宗,所以尚白種植紅黍,但又承接夏朝的種植黑黍,所以也是兼而有之。估計東北、山東、河北、洛陽是黑黍區,其他都是紅黍區。西周包容兩種尺制,官方以0.2463*6.4*300+20米路網=500米為一里於黑黍區,但是紅黍區則以0.231*6.4*300=443.52米和0.2463*6*300=443.34米,加20米路網為465米為一里,且以紅黍種植更廣泛。

《司馬法》和《漢書》: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畝百為夫,夫三位屋,屋三為井,井方一里。西漢《春秋穀梁傳》:古者三百步為里。東漢《大戴禮記》:步百而堵,三百步而里。南北朝《孫子算經》:六尺為一步,二百四十步為一畝(戰國三晉田制),三百步為一里。唐《夏侯陽算經》:《田曹》雲以六尺為步,三百步為一里,此為古法。《田曹》雲,度。。。六尺為一步,二百四十步為一畝。

《舊唐書》武德七年,改五尺為步,畝仍為二百四十步,百畝為頃。

唐《夏侯陽算經》:唐《雜令》諸度地,以五尺為一步,三百六十步為一里。《李文公集》 (唐)李翱《卷3,平賦書》:五尺謂之步。。。三百有六十步謂之里。唐太宗《隋書地理志》、唐玄宗《唐六典》、唐憲宗《元和郡縣誌》、北宋《長安志》、元《長安志圖》、清《唐兩京城坊考》記長安城裡步,外郭「東西,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後晉《舊唐書》作「十八里一百五十步」也就是6630步,北宋《新唐書》作「六千六百六十五步」,比6595步要多,也與考古發現的9721米不符,0.295*5*6595=9721米。

唐憲宗《元和郡縣誌》、北宋《長安志》「周六十七里」。《唐六典》:一尺二寸為大尺,周黑黍0.2463*1.2=唐紅黍0.2956米,0.29436*5*360*67=35.5公里。

0.246*6*300=445米,0.246*5*360=445米,通行早期紅黍區,足夠糊弄老百姓了,後發現沒考慮田埂道路。

0.295*5*360=531米,通行新都城區和府兵紅黍區,以擴大份地,暗肥府兵。操作起來也方便,0.295*5*300=445米,缺的0.295*5*60,每5個府兵瓜分一塊新田就行了,不必大動干戈。

0.231*6*360=498.96米,通行黑黍城區。

0.31?5?360=558米,通行府兵黑黍區,以擴大份地,暗肥府兵。

0.31?5?300=465米,通行紅黍區,此次可以完美解決田埂道路問題。

此時唐已經使用(黑黍)0.31米和(紅黍)0.295米為營造用尺,但估計只限長安周邊的關中各折衝府的府兵,並未實質改變全國田制。

到宋元,《四庫全書》1040冊636頁,明初陶宗儀《輟耕錄,卷二一,宮闕制度》引元《經世大典》「至元四年1267,城京師。。。城方六十里,里二百四十步」0.31*6*240=446.4米,已經改用唐尺和240步來通行紅黍區,實現田制與里制的統一。

《金史》量田以營造尺,五尺為步,闊一步長二百四十步為畝,百畝為頃。《續通典》洪武二十六年核天下田。。。五尺為步,步二百四十為畝,畝百為頃。《清朝文獻通考卷一田賦》《清會典戶部》也依然如此。

明清黑黍紅黍被新作物取代,卻東施效顰改用360步,《清會典》以營造尺起度,五尺為步,三百六十步為里,0.32*5*360=576米,已經是打著復古旗號的新作物的天下了。


強烈建議看森林鹿的《唐朝穿越指南》和《唐朝定居指南》


唐朝大明宮的面積是明清故宮的5倍多。


請看唐語林、唐人志怪小說。


推薦閱讀:

感冒是否應該多睡覺?
有哪些價格在 2000-3500 元左右的,適合剛入職場的女生的通勤包?
8點起床,六點起來吃早飯,吃完睡個回籠覺。這樣健康么?
怎麼控制自己因為一點小事向親近的人發脾氣?
跑步機可以用來幹什麼跑步以外的事情?

TAG:歷史 | 生活 | 經濟 | 戰爭 | 唐朝李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