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語言和鏡頭語言相通嗎?

有人說韓寒是一個好的作家卻不是一個好導演,他沒有把自己想說的東西像寫東西一樣拍出來。今天在上攝像課哈,突然很想問這個問題,,,鏡頭語言和文字語言真的沒有共同之處么?他們的區別又在哪裡?需要掌控者有什麼樣的能力和感知?


兩者是相通的,都需要對「美」具有感知能力,但有「加法」「減法」之分。

鏡頭語言是直觀的,也更容易理解——所見即所得。

導演運用顏色、構圖、動作的快慢等等元素創作出一組運動的鏡頭,其蘊含的信息量是巨大的,往往超過我們雙眼所能接受的最大值。換而言之,我們注意了前景,往往忽視後景,看到了左邊,卻顧不上右邊。運用鏡頭的藝術就是引導觀眾去關注整幅畫卷中的某些特定的部分,又忽略某些部分,從而形成一種衝擊力。

文字語言正相反,信息量相當之小。

如果有段文字把所有細節都完整呈現出來,其必然是冗長枯燥的。礙於篇幅,作家描繪一個場景往往只能點出有限的幾處,大部分內容則需要讀者自己去腦補。好的文學作品是文字有限而意境無限。「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寥寥數語,不過列出幾個景物而已,但讀者腦海中卻已呈現出一副蕭瑟景緻。

因此,無論是鏡頭語言還是文字語言,都是「引導」的藝術。鏡頭語言引導觀眾做減法,而文字語言引導讀者做加法。粗略地說,這就是兩者的相通之處。


基本沒有。

請自己查閱藝術概論相關內容。

從藝術形象產生機制來講,文學是想像藝術,電影是視聽藝術。


電影要創造視覺感知的形象,因此需要的技能更接近於美術:色彩、構圖、明暗對比…

文學說一個人好看可以就四個字「絕世美女」但是電影你就真得找個絕世美女來。

再進一步,說美女可以說「傾國傾城」,電影怎麼拍?

要說文學和電影有什麼類似的地方,那就只是素材的前後順序和剪輯有類似的地方。

學電影的時候老師會不斷地說,文學和電影是兩碼事,劇本寫作和文學也是兩碼事。


不能說沒共通,但絕對不能共用,「他心裡想著我一定要xxxx」這樣的文字語言要怎樣用鏡頭語言表達?
而且我不同意說韓寒沒拍出想的東西,他拍的內容大部分來自以前書中的東西,我看完後甚至覺得這部電影是罕見的拍出了小說給人的感覺,那種平凡的城鎮和人,大部分導演拍不好平凡


王朔的本子拿去給姜文馮小剛拍大概就因為這。鏡頭什麼的主要看導演的掌控力。你想韓寒不寫字兒的時候像個固執的人么?鏡頭是一個人的鏡頭,文字是所有走心人的文字。段子不能講兩個小時,湊一起也不行。一個好的故事可以。

再就是這種了,誰都不行我自己畫一個。


通與不通,術業有專攻者來理論啦!(對此話題來興趣,就隨意表達下)作為讀者和觀眾的我個人而言吧,對與同一部作品,我真心愿意通宵把作者原著給看啦。隨後,被搬上銀幕時若一看是自己喜歡的導演會好好欣賞,要麼就看在顏值不錯上多在屏前坐會兒~~~~
語言文字吧可以根據個人的思維和經歷發揮想像空間,不管怎麼讀只要過程不被打擾總是舒心的(當然這裡說的是好作品),而視覺的始終畫面感就定格在那裡,即使表達的中心思想和情感是出來啦,可還是缺少些啥也不清楚,更是難以合大眾口味!
個人還是特喜歡電影的,通常直奔導演和演員去,個別顏值特贊的也不會放過。


推薦閱讀:

MTF 曲線圖應該怎麼看?
作為攝影新人應該如何去選擇各種鏡頭?
給佳能70D配哪款人像鏡頭較合適?
mwc 2017 oppo發布的5倍變焦技術值得期待么?
買A7R2喜歡35焦段,選適馬的還是蔡司的?

TAG:寫作 | 鏡頭 | 韓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