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剛統一完日本的豐臣秀吉在握有兵力優勢情況下被明朝趕下海了?
萬曆朝鮮戰爭,知乎討論的不多啊,這是中日之間的一次大戰,打了兩次,第一次大勝,第二次互有勝負,不過結局日本也全線撤退,明朝勝利
日本豐臣秀吉剛統一日本,士氣正勝,帶出來15,6萬精兵,反觀大明離滅亡都不遠了,,第一次4萬人入朝鮮,第二次增兵到8萬多,,不過還是把日軍趕下海了WHY????日本輸在哪裡???,明朝在這場戰爭中打的究竟怎麼樣????
首先,日本剛統一沒錯,但是這個統一更多的是一個脆弱的聯盟。日后豐臣秀吉一死,就土崩瓦解了。日本各地還是諸侯遍地,各自為政。日本侵略朝鮮的時候,小西行長等人是因為豐臣秀吉有打算讓他們保留自己打下來的土地才積極死拼的。去別人家給自己搶地皮,當然積極踴躍了。小西行長等人高歌猛進一直推到平壤呢。但是同樣的,小西行長等人都知道明朝太大,日本吞不下,想著去明朝搶地皮是傻子,已經在朝鮮佔了足夠的地皮了,把這些地皮拿穩了才是硬道理。這才是小西行長不惜瞞天過海想方設法和明朝議和的原因。連小西行長這樣豐臣秀吉一手提拔的心腹都是心懷鬼胎,各路日本諸侯當然也是各懷心思,最後能夠從朝鮮撤退都是個不容易的大便宜。
其次,明軍並不脆弱。萬曆朝的明軍是難得的強軍。嘉靖年間抗倭的名將戚繼光在薊鎮擔任了十六年的總兵,把蒙古土蠻打趴下了。張居正的變革也讓明朝國庫充盈。雖然張居正去世,戚繼光貶官,但是多年的老底子還在,因此軍隊還是很能打的。特別是早起入關的李如松、李如柏之類是李成梁的兒子,是遼東的軍隊,一直在和女真之類的交手沒停過,還沒腐敗呢。
日本在朝鮮的領土上,得不到當地百姓的支持,義軍很多,後方補給很成問題,海上又一直被欺負,能堅持那麼久已經很不錯了。
明軍是從各地調集的精銳,人數不佔優,但是素質並不差。要不是朝鮮不肯配合,補給遲遲跟不上,也不至於讓日本蹦躂那麼久。
第二次入朝的時候,日軍早就知道戰敗的結局,只不過是被迫沒法不打,而且也確實想撈一筆再走。結果還是很不幸的,陣亡了很多人。直接導致了豐臣系的實力衰弱,後來在關原被老烏龜擊敗了。
具體的可以看汗青和馬親王的書,裡面很詳細的。
當時國際環境
日本
秀吉的所謂「天下一統」,是一個多方勢力妥協的結果,和常凱申在「東北易幟」後的處境差不多,只是個形式上的全國統一。他所能直接控制的領土並沒多少,許多大名根本是聽調不聽宣.
朝鮮
此時在位的是明宗恭憲大王的侄子李昖,已登基二十多年。自從明初太祖朱元璋把朝鮮定為永不征伐之國後,已經安享了兩百多年的和平,承平日久,人不知兵。這兩百多年的安逸日子,就算是雄獅的爪牙,也該退化了,何況朝鮮人。
大明
大明王朝處於明神宗的統治時代,國力已經大不如前。寧夏的哱拜之亂,播州的楊應龍之亂,朝中大臣黨派林立,鬥爭激烈。但是即便如此。當時明朝毫無疑問依然是亞洲最強的。
琉球
害怕日本,但畢竟是大明的蕃薯,如果大明爸爸出兵干一波,鐵定是跟隨大明的。
建州女真
(嚴格意義上來說此時還屬於明軍,女真部隊居心叵測的甚至提議入朝參戰,被大明拒絕。)
暹羅
一邊倒的傾向大明。願意出兵。
大明還曾建議聯繫葡萄牙攻擊日本本土。(葡萄牙拒絕,兩頭做生意,保持中立)。
日本也曾試圖聯絡葡萄牙東印度公司、菲律賓西班牙殖民者,從東南沿海進攻大明,被拒絕。
日本的戰爭動機
1是為了打通中日、中朝因寧波之亂、三浦之亂而斷絕的貿易線路。秀吉時代町人已經有了較大的政治影響力,出現了許多豪商集團。他們積極扶植自己在政治上的代言人,迫切地尋求對外貿易。
2豐臣執政集團內部新人要積極上位,老人卻不肯讓賢——日本六十六國,已經不夠這些新舊勢力瓜分。這樣下去早晚要出事,危及到豐臣家的和諧統治。
小兄弟不能不管,老東西不能不防。為了皆大歡喜,豐臣政權唯一的出路,只能走出去,向海外去奪取土地。入侵朝鮮,甚至還有更遠處的大明。
3秀吉本人的原因:出身低賤,內心自卑,對外用兵,開疆拓土,給所有的日本人一個尊重他的理由,征服朝鮮,將會極大地提高豐臣家在日本的威信。
4做著吞併朝鮮,征服明朝,主宰全亞洲的春秋大夢,讓那些熱衷戰爭的日本人彷彿看到無比美妙的幻境。
情報工作
戰爭爆發的前一年,在豐臣政權還在整軍備戰時,大明就已經獲悉日本打算動手。情報工作由流落在日本的大明子民自發收集,並發到了朝廷手中,我華夏好男兒。贊一個,情報工作也是相當到位啊。
兵力對比
大明:陸軍13萬人,水軍1.3萬人。朝鮮陸軍17萬(廢物),朝鮮水軍千把人
日本:陸軍為14萬人;水軍2.2萬人。加上一部分朝鮮的偽軍(炮灰)
主要還是大明與日本正面對剛,雙方都是驕兵悍將,身經百戰。但是我大明,無論武器裝備還是軍隊將領、士兵的戰鬥力和意志力,當時都是亞洲最強。
戰爭經過
日本發動戰爭,越過對馬海峽,登陸朝鮮,不出一月,朝鮮渣渣崩潰,一波推上了朝鮮的高地,只剩下中間的大水晶。朝鮮國王逃亡鴨綠江邊的義州,向大明求救:爸爸,我被人揍了,快來救我。大明朝廷發給日本國書:大明對朝鮮局勢嚴重關切,日本再不退兵,天兵將予以迎頭痛擊,勿謂言之不預也!日本置之不理。大明天兵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進入了朝鮮將日本一波帶走,GG。
日本失敗原因
日本失敗的原因之一:國際形式對當時的日本不利。
日本失敗的原因之二:日本豐臣政權內部並不是擰成一股繩的。
日本失敗的原因之三:日本豐臣政權頭腦發熱,妄圖挑戰正個亞洲已經建立的秩序。我大明果斷出手,兩個大耳光扇腫了日本。勿要心存幻想,大明天兵捍衛明朝主權與領土完整的決心堅如磐石。
日本失敗的原因之四:日本情報工作失敗。戰前大明對日本的戰略意圖了如指掌,並做了充分的部署。
日本失敗的原因之五:日本後勤困難重重。補給線不斷遭到李舜臣率領的朝鮮海軍襲擾,幾乎崩潰。(朝鮮軍唯一的作用,朝吹估計可以吹個2000年吧)
日本失敗的原因之六:日本用舉國之力,發動侵略戰爭。由於戰況吃緊,導致日本國內怨聲載道。
日本失敗的原因之七:國力相差懸殊,低估大明的能力。如果日本當時是剛剛發育的豺狗,大明就是挨餓了幾天的雄獅。焦你做人不是能力問題,是值不值的問題。
戰後影響
朝鮮:再造番邦,大明好爸爸,一輩子的愛。
日本:被揍的內出血(改朝換代,豐臣政權被德川家康取而代之),揍清醒了,300年不敢做白日夢。(日本這個民族有一個怪病。從前—現在—未來都會做不切實際的夢,並為之瘋狂,唯一的解藥就是被人拳頭狠揍。)
大明:這一戰再次宣布了在亞洲的統治地位,聲望空前。誰才是正真的老大,跳梁者雖強必戳,鞏固了朝貢體系。(其實對於朝鮮戰爭,明朝並未傷經動骨,財政也是可以應付戰爭的開支的。)
恩,總結了很多點,主要除了日本怎麼沒做好,不團結,勞師遠征,補給不足。
我覺得,對日本來說,還有比較關鍵的一點是,對手很強。
我們這邊過去的有遼東鐵騎,宣府、大同的精騎,中原的精銳步兵,江浙步兵(戚家軍?)
帶兵過去的都是李如松,李如柏這幫人,剛從寧夏打贏回來,興奮值相當高。
帶上的兵器都是這樣的。
朝鮮兄弟還不給補給,所以補給都是自己帶的。
所以,我想說,對手很強。
這段歷史網上已經研討幾十年了,結論很清晰,各種事實也很充分,網上能搜到的資料也汗牛充棟。雖然一些細節上有爭論,但結論大體大家都認可,日本侵朝失敗的主要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
一是日軍內部並不團結,豐臣在日本建立的不是中華式的大一統帝國,而是類似於先秦和歐洲中世紀的封建國家,即領主擁有所轄領地的全權(安堵),並向豐臣秀吉稱臣。由於他本人是利用武力和懷柔並行統一日本,各封建領主(大名)表面服從但各懷鬼胎,很多人都打算最大程度的保存實力的同時獲得最大利益,因此在戰鬥中的協同能力不足,缺乏總體調度指揮和全面戰略布局,未能發揮最大戰鬥力。
二是勞師遠征,大多數人沒有到過朝鮮,地形地理人文狀況均不熟悉,客場作戰發揮也受到影響。
三是補給不足,由於李舜臣的海軍的出現,擊敗了日本海軍,嚴重影響了日軍的海運補給,前線士氣遭受重創。相對的明朝則具有近乎無限的補給能力,可以接受局部的失敗,很快就能實現反擊。
四是驕傲自大(包括秀吉本人),在侵朝前過於自信,遭遇失敗後則完全失去信心,對朝鮮、大明的軍事力量估計不足,這就是孫子說的「不知己而不知彼,每戰必殆」。
五是秀吉的突然死亡。而他的封建制國家統治根基並不牢固,結合我第一點所說的內容,大家當然一鬨而散爭相退兵,回國保存實力、爭取利益了。如果秀吉不死,日軍肯定也不可能吞併朝鮮擊敗大明,但也許會在撤退前攫取一定的利益,形成類似於神武東征後朝鮮的前三國(高麗新羅百濟)時代的狀況也說不定。
對於這段歷史 的具體細節@馬伯庸 寫過一本書,你可以去找來看看,或有裨益。
你這個問題問的就很奇怪,還日本為什麼會輸?你以為屌絲那麼容易逆襲高富帥嗎?
明朝當時確實比顛覆時期差了,那也不是當時的日本能夠撼動的?懂什麼叫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嗎?當時的日本國力很差,積貧積弱,在大明面前根本不值一提,豐臣秀吉提出打大明,手下好多人都認為殿下瘋了!以為跟是甲午戰爭時期的日本吶?
大明也沒有太在意日本這個魚腩對手,所以憑日本的積貧積弱國力和軍力,能跟大明耗那麼久,還能偶爾打勝仗,也是超水平發揮了
1豐臣秀吉狂妄自大,妄想憑一已之力征服朝鮮吞食中國。
2隻能調動自己的直系大名和少數的非直系大名,而做擁200萬石的德川家康卻未發一兵一卒。這裡的原因就是小牧戰役的失利無法用武力統一全日本大名的禍根。
3低估了明朝軍隊和朝鮮海軍的戰鬥力。
日本沒有兵力優勢,第一次 4萬明軍精銳加20多萬朝鮮軍vs16萬日軍,第二次8萬明軍加20多萬朝鮮軍vs14萬日軍,並且日軍勞師遠征內部不團結,輸了也是情理之中
在沒開外掛之前(制度,技術相差不是巨大,且沒有天運的話),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推薦閱讀:
※明故宮附近為什麼能看到古代裝束的人穿城門而過?是幻覺嗎?
※歷史上記載王陽明會武功嗎?(不是王重陽)
※明朝廢宰相是使皇權加強還是削弱?
※佛教思想對明太祖朱元璋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從朱元璋頒布《大明律》和親自編寫《大誥》來看,皇權和法律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