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帝中的西帝少昊為何在東方,而東帝伏羲卻在西北呢?


其實這是五方五行五色五帝學說的一種附會掛靠遊戲。
首先五方五行五色形成綁定,西——金——白、東——木——青。
而少昊氏別稱為金天氏,最早金天氏出自《左傳·昭公元年》:「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為玄冥師」 但是並沒有更多資料證明金天氏就是少昊氏。《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又有這麼一段:「少皞氏有四叔,曰重,曰該,曰修,曰熙,實能金木及水,使重為句芒,該為蓐收,修及熙為玄冥,世不失職,遂濟窮桑」,大概有些人看到「玄冥」了,於是估摸著算是一家人吧,這麼著「少昊氏——金天氏」,第一鏈條形成。然後在根據「金」字掛在「西——金——白」這條鏈子下面,形成完整鏈條。
其他的四方再找點理由比附吧,黃帝——軒轅,掛在「中——土——黃」下面,炎帝——神農,掛在「南——火——赤」下面,少昊已經佔住西邊了,那麼太昊在東方補位吧,算是兩昊相反方向映射吧,剩下一個「北——黑——水」,讓顓頊去填空吧。這套附會理論在戰國時期基本定型,後世基本沿用這套說辭。


這是把不同時代的太昊少昊搞錯了。

伏羲原本是西北的非洲基因北支狩獵父系社會,18000年前最後的冰河期來到時,南下逃難到南方,與母系社會有巢氏矮黑人基因風姓同處,因為有巢氏自稱天皇,於是太昊、少昊就是天的誕作二後。16000年前冰河期結束後,回到北方,一部分有巢氏去了台灣日本,一部分有巢氏定居浙江山東,一部分去了東北,伏羲族「陳,太昊之墟也」,最後成為在河北的磁山文化、山東的後李文化

因為彭頭山賈湖裴李崗仰韶文化的非洲基因南支採集母系社會炎帝北上,一部分伏羲族投降了炎帝(比如黃帝祖先少典在新鄭投降),一部分逃回了西北祖地成為大地灣文化,於是西北也有了伏羲。

少昊原本是金天氏,也就是高廟大溪文化,高廟出土了最早的鳥圖騰。由《左傳》郯子的敘述以及山東、韓國的考古發現可知,少昊為鳳鳥圖騰。是彭頭山文化的分支。

投降的伏羲族和有巢氏就成了炎帝系統的太昊。伏羲族是伏羲太昊。有巢氏是風姓太昊,也就是後李北辛大汶口文化和淞澤文化風伯。在炎帝族眼裡,伏羲族和有巢氏都是太昊。

將軍山壁畫里有三個太陽,很可能就是指炎帝、太昊、少昊。

《逸周書·嘗麥》:「昔天之初,誕作二後(太昊、少昊),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於宇少昊。以臨四方……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以甲兵,釋怒,用大正,順天思序,紀於大帝。用名之曰:絕轡之野。乃命少昊清(為)司馬、鳥師,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質。天用大成,至於今不亂。

「命蚩尤於宇少昊」從此,金天氏少昊就跟著蚩尤到了山東前線

《列子·湯問》記載:「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名曰歸墟。」這裡的渤海不是指現代的渤海,而是指黃河流經的澠池。《山海經·大荒經》中「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左傳·定公四年》:「少皞墟,曲阜也,在魯城內」《禹貢》:「羽山之谷,雉具五色,因以羽名,下有羽淵。」

《鹽鐵論結和》軒轅戰涿鹿,殺兩皞、蚩尤,而為帝。青陽氏少昊是黃帝的兒子清開啟的,統治新征服的山東,繼承了少昊,定居山東。因為黃帝雲姓,所以又叫雲陽氏少昊。因為當時父系母系並存,所以姓氏其實有兩套體系,黃帝母親是喬姓,玄囂其實就是喬玄,炎帝族先名後姓,喬姓分支是朱姓,所以少昊又叫朱宣,也就是朱玄(注意這是喬姓分支山東朱姓部落邾國才保留的版本朱玄,西北喬姓部落還是叫他喬玄)。上古江淮通流,所以江水就是指現代的淮河,也就是大汶口文化南部區域。

而黃帝一族在西北一直自稱太昊後代

所以青陽氏少昊「修太昊之法」

於是就這麼掉了個位置

伯益是舜的同族,都是喬牛一脈,喬牛是句芒的太子,大汶口三期文化少昊青陽氏與屈家嶺文化顓頊一族雖然同出黃帝,卻是世代通婚的,到了屈家嶺文化的重(竜)擔任大汶口三期文化的句芒的官職,是有記載的從屈家嶺文化到了大汶口三期文化,重生的孩子理論上也算顓頊,而重的老公一定是少昊,於是《山海經·大荒北經》有 「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 ,所以舜也算顓頊族。大汶口三期文化少昊族除了瞎眼太子喬牛以外,全被山東龍山文化帝嚳滅了,但是屈家嶺文化還有石家河文化作為顓頊族繼承人

少昊一開始挺喜歡和各大家族聯姻的,少昊氏四叔就是北方、西方、東方的神官,關鍵是這些叔其實很可能部分是妹子

至於五行,阿茲特克人也有五行觀,但是以北方為紅,以男方為黑,紅陶仰韶在北方,黑陶河姆渡淞澤良渚在南方,仰韶是八千、河姆渡是六千年前才形成的,也就是阿茲特克人去美洲不超過六千年,之後黑陶龍山興盛於北方,夏商周封黃帝之後祝融於河南南部的祝,紅色才成了南方


經知友指出,本答案存疑。
_
原答案:
不知道題主五天帝的來源是不是晉書天文志或山海經。據我所知那時候祭祀已經亂了。不作數吧。

《禮記·大傳》「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
鄭玄 註:「王者之先祖皆感大微五帝之精以生。蒼則 靈威仰 ,赤則 赤熛怒 ,黃則 含樞紐 ,白則 白招拒 ,黑則 汁光紀 。」

《周禮·天官·大宰》云:「祀五帝」。
賈公彥疏云:「五帝者,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葉光紀。」
賈疏據緯書《河圖》云:「東方青帝靈威仰,木帝也;南方赤帝赤熛怒,火帝也;中央黃帝含樞紐,土帝也;西方白帝白招拒,金帝也;北方黑帝葉光紀,水帝也」。

這才是五天帝,即大微五帝,王者先祖所感生者(感生帝)。五方上帝之上是天,天之下是五帝,對應五行時運的五者之一所生出的是王者之先祖。而萬物包括了人類皆是天所化生。

_
我大概知道這麼多。所以題主這個問題似乎不好成立了。五帝非人神,是天神,伏羲、少昊等是五帝所感生的人。他們死後成神,祭祀五帝時他們陪祀。他們(人神與上帝)的關係是五行相配,不是地理位置。另伏羲少昊為天帝說,似乎是因為傳承亂了去附會的 ,天帝絕非人神。

"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夏後氏亦禘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不要被這段誤會了,這裡的人在郊、褅中是配上帝陪祀的。郊、褅祭的是上帝,是「其祖所自出」。


__
附《【陳贇】「以祖配天」與鄭玄禘論的機理》(長文,很值得讀)
http://www.rujiazg.com/article/id/9955/

附禮記祭法:
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夏後氏亦禘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燔柴於泰壇,祭天也。瘞埋於泰折,祭地也。用騂犢。
埋少牢於泰昭,祭時也;相近於坎壇,祭寒暑也;王宮,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四坎壇,祭四方也。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諸侯在其地則祭之,亡其地則不祭。
大凡生於天地之間者皆曰命,其萬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變也。七代之所更立者,禘郊宗祖,其餘不變也。
天下有王,分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乃為親疏多少之數。是故王立七廟,一壇一墠,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曰顯考廟,曰祖考廟,皆月祭之。遠廟為祧,有二祧,享嘗乃止。去祧為壇,去壇為墠。壇墠,有禱焉祭之,無禱乃止。去墠曰鬼。諸侯立五廟,一壇一墠,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皆月祭之。顯考廟,祖考廟,享嘗乃止。去祖為壇,去壇為墠。壇墠,有禱焉祭之,無禱乃止。去墠為鬼。大夫立三廟二壇,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享嘗乃止。顯考祖,考無廟,有禱焉。為壇祭之,去壇為鬼。適士二廟一壇,曰考廟,曰王考廟。享嘗乃止,顯考無廟,有禱焉。為壇祭之,去壇為鬼。官師一廟,曰考廟。王考無廟,而祭之,去王考為鬼。庶士庶人無廟,死曰鬼。
王為群姓立社,曰大社。王自為立社,曰王社。諸侯為百姓立社,曰國社。諸侯自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
王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灶。王自為立七祀。諸侯為國立五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國門,曰國行,曰公厲。諸侯自為立五祀。大夫立三祀:曰族厲,曰門,曰行。適士立二祀:曰門,曰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
王下祭殤五:適子,適孫,適曾孫,適玄孫,適來孫。諸侯下祭三,大夫下祭二,適士及庶人祭子而止。
夫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菑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是故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穀。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帝嚳能序星辰以著眾,堯能賞均刑法以義終,舜勤眾事而野死,鯀鄣鴻水而殛死,禹能修鯀之功,黃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財,顓頊能修之,契為司徒而民成,冥勤其官而水死,湯以寬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菑,此皆有功烈於民者也。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穀丘陵,民所取財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五天帝:青帝靈威仰、赤帝赤熛怒、黃帝含樞紐、白帝白招拒、黑帝葉光紀

五人帝:太昊、祝融、黃帝(軒轅氏)、少昊、顓頊

五人帝還有其他說法,但五天帝就是這麼五尊天神(又稱為「五方上帝」或「太微五帝」)。少昊、伏羲一般是不認為在五天帝之中的。

這一點前面 @儒士伯宣 的回答已經指出了,我這裡再補充一下他的說法。

五天帝的名目最初是出自緯書。

春秋緯文耀鉤雲、蒼帝曰靈威仰、赤帝曰赤熛怒、黃帝曰含樞紐、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紀。(《禮記·曲禮》疏)

將緯書中的五天帝、感生帝的說法拿來注釋儒家的經書,成為後世中華王朝國家祭祀的根據的,其事始於鄭玄。鄭玄將散見在儒家經書中有提及祭天的敘述一一作注、整合,構建了有完整體系的儒教祭天典禮。鄭玄提出的祭天之禮(一年九祭)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三祭。

  • 冬至於圜丘祭昊天上帝
  • 正月上辛(上旬的辛日)於南郊祭感生帝
  • 季秋於明堂祭五天帝

感生帝是五天帝的一尊。木德王朝的感生帝就是青帝靈威仰、火德王朝的感生帝就是赤帝赤熛怒、土德王朝的感生帝就是黃帝含樞紐,以此類推。感生帝被認為是該王朝的「其祖之所自出」。

也就是說鄭玄提出的祭天之禮有如下特點:一、天神有六(六天說),包括昊天上帝和五天帝。其中昊天上帝為儒教祭祀的最高神,超越於王朝更替之上。五天帝根據五行配分,為其所對應的王朝的守護神。二、分別圜丘和南郊為不同所在。

後來王肅力反鄭玄之說,祭天之禮是論爭的焦點之一。王肅認為天神只有昊天上帝一尊,經書上記載的「圜丘」和「南郊」異名同實,指的是同一個地方。

鄭玄和王肅的禮學紛爭是中國歷史中古時代的重要課題。因為這個紛爭不僅僅停留在學問的範圍,而是影響到了實際政治的層面。

最初採取鄭玄的學說進行祭天之禮的王朝是三國時的曹魏。據《宋書·禮志》(卷十六)記載,「景初元年(237年)十月乙卯,始營洛陽南委粟山為圓丘。……十二月壬子冬至,始祀皇皇帝天於圓丘,以始祖有虞帝舜配」。雖然祭神名為「皇皇帝天」,和鄭玄說有異,但時間、場所、配享帝的規定均遵照了鄭玄關於圜丘祭的學說。

晉代改取王肅說。之後大抵南朝諸王朝用王肅說,北朝用鄭玄說。隋唐一統,唐代三次修禮,太宗《貞觀禮》、高宗《顯慶禮》、玄宗《開元禮》,改折衷鄭玄說和王肅說。《顯慶禮》郊天之禮一年四祭(冬至圜丘祭、孟春祈谷祭、孟夏雩祀、季秋明堂大享),主神皆改為昊天上帝,《開元禮》重新確認了這一原則。從主神上看似乎是王肅說獲得了最終勝利,但祭祀之數仍然受到了鄭玄說的影響(唐代一年四祭被認為是鄭玄一年九祭說的變形)。

宋代恢復了感生帝祭祀。只是終宋一朝,天子親祀感生帝就從來沒有實行過。由此可見鄭玄說的衰退,不過依然在形式上存在。鄭玄說完全失去生命力,得等到有強烈反緯書傾向的朱子學興起。

《明史·禮志》(卷四十七)記載:

「明太祖……在位三十餘年,所著書可考見者,曰《孝慈錄》,曰《洪武禮制》,曰《禮儀定式》,曰《諸司職掌》,曰《稽古定製》,曰《國朝製作》,曰《大禮要議》,曰《皇朝禮制》,曰《大明禮制》,曰《洪武禮法》,曰《禮制集要》,曰《禮制節文》,曰《太常集禮》,曰《禮書》。若夫釐正祀典,凡天皇、太乙、六天、五帝之類,皆為革除。」

元代性格特殊,茲且不論。採用朱子學的理念制定郊祀制度的明朝,才將五天帝祭祀從中華王朝國家祭祀里正式除名了。這可以看成是儒教的國教化後,國家祭祀的第二次大變化。


最後一句話回答題主的問題:

少昊為金德,金在五行中對應的方位是西方。太昊伏羲氏木德,木對應東方。方位只是五行配分,和他們生平無關。


這裡可以開下腦洞。
春秋戰國時期,統治東方的齊國,源出姜姓四岳後裔,來自西北。而山東風姓古國很多,風姓尊太昊伏羲氏為祖。姜姓齊國便附會伏羲為更早的共祖,並將其出生地附會為西北,跟風姓後裔扯關係。
統治西方的秦國,簡單粗暴。他們在商朝時期還是東方人,周朝建立後被強行遷徙至秦地以殖民西戎,他們的身份是外來軍事殖民者,所以根本不用考慮當地土著的信仰,直接照舊祭祀他們在東方時就祭祀的少昊金天氏就行了。

所以就出現這麼一個奇特的現象:
保佑東方的神靈,青帝太昊,出身西北。
保佑西方的神靈,白帝少昊,出身東方。
……
其實這最有可能的是,齊國和秦國統治者對自己法理來源的神化。


正方朝東為乾,而西北屬於乾卦,包括戌、乾、亥三山(三個方位)
少昊為百鳥之祖,是朱雀,屬火,八卦中火為離,日出東方為離(然而八卦圖中是南方,南方是五帝炎帝,貌似炎帝是太陽神)。
不知道對不對_(:з)∠)_其實我不懂。。。。
o(≧v≦)o如果有易學大神來打臉我很高興學習


伏羲氏出生在天水,在西北,天一生水。後來遷居到了華胥國,屬於東夷之地。所謂帝出乎震。


少昊氏我不認識,有人說他是伏羲氏之後神農氏之前的首領,也有說他是黃帝的兒子,大概也和伏羲神農一樣有過遷徙吧。


這個問題為什麼會出現在上古漢語話題里


實際在歷史記載中,黃帝滅蚩尤,同時滅了兩皞。大體兩皞上是東方的土著傳說。從這裡可以看出,伏羲氏的兩皞神話系統與炎黃神話(如果可以說是神話的話)是兩個系統,一個是本土神話,一個是西來神話。伏羲女媧之神話,大概可以歸類到商系之中,先商人雖然是起源於紅山,但發展壯大於河西走廊,太昊的傳說就在其時產生。而當商人從河西走廊沿黃河入主中原之後,在海邊的少昊傳說也就產生了,這實際透露出來了商人的遷徙路線。商人同時祭祀東母與西母,這就是說商人有一個發源地,有一個發跡地,最後才進入了中原之地。


五帝說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少昊贏姓,秦國也是贏姓,所以秦國是當時少昊族最有名的繼承者。顓頊是妘姓,楚國是當時顓頊族最有名的繼承者。所以少昊和顓頊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兩大部落。後世漢族皇帝都是出自這兩大族,李姓和趙姓就是少昊族,劉姓朱姓還有司馬姓都是顓頊族。當然蒙元和滿清都是游牧民族。

從圖騰上來說,少昊是鳳凰圖騰,顓頊是龍圖騰,所以有一個詞,叫龍鳳呈祥。當然歷史記載,少昊和顓頊族世代通婚,贏姓始祖就是顓頊族的女兒嫁給少昊族的兒子而新成立的一個子部落。所以著名的秦景公大墓里出土有「高陽有靈,四方以鼐」的石刻,證明秦國王族自認是高陽帝的後代。而同時期的楚國王族屈原在其著名的《離騷》里記載「帝高陽之苗裔兮」


因為少昊就是從東部發家的部落首領,而伏羲就是從西北發家的部落首領,他們有各自的文化特徵,不是同一路人。至於為什麼一個被稱為西方的,另一個被稱為東方的帝王,個人對以上回答中關於五行的解釋比較信服。


因為地球是圓的


這個問題現在有很多歷史學者分析過,但是因為史學漸弱,加之各朝對秦帝國的抹黑,對秦人的了解知之甚少,不得不哀嘆秦人對漢族的貢獻竟沒於流言蜚語。

少昊為什麼在西方與秦人確實有莫大的關係,也與周人有關,我慢慢寫。五帝時代,東夷部落是一個很大的勢力,他們是少昊部落的後代,以鳥為圖騰,其中商人以鳳鳥為圖騰,後來的秦人以玄鳥為圖騰,注意,是後來的秦人,因為他們得到秦這個稱號是周宣王時期了。
在遠古的那場洪災中,大禹的助手皋陶以及兒子伯益,契就是後來秦人與商人的祖先,他們的大功隨著洪災平定流傳四海,其中伯益因為馴服鳥獸,舜帝賜姓伯益嬴姓,後來大禹也準備立伯益為繼承人。
但是隨著啟的強大,伯益失去了繼承的資格,回到了東夷部落。也許就是這樣的原因,當同為東夷部落的商湯反抗夏桀時,伯益的後代也出了很大的力,所以嬴姓一族在商朝有了很高的身份地位!所以這個時候秦人西遷,在西戎,保西陲,是主動採取的行動。在周滅亡商之後,與商出於同族的秦人也成了周人的心腹大患,於是這批秦人被流放到西陲。這兩批秦人就是後來秦王國的基礎。他們所祭祀的少昊神也就成了西方的神。


看看大神們吹牛嗶吧!


這其實和秦齊二國的祭祀有很大關係。

秦為嬴姓,齊為姜姓,均出自上古之東夷。

秦之祖先為惡來,為商臣子。商周鼎革之後,被遷徙到西方,因此就長期在西方祭祀祖先神少昊,久而久之,少昊就成為了西方之神。

太公望助周伐商,被封於東海之濱,此地本身就是東夷祖地,多有以太昊伏羲氏為祖先神的風姓之國。史料記載,太公望治齊,多「因其俗,簡其禮」,那麼祭祀伏羲氏也就是理所應當的了。

但這樣問題就來了,為什麼齊國要因其俗,而秦國卻堅持自己的祭祀?

這是由於秦齊建立的時間與環境不同。齊國建於商周鼎革之際,東夷各國各部族的實力也並不太遜色於中原,因此太公望因其俗以羈縻東夷。

而嬴姓本身是周室奴僕,為周天子養馬,後因護送平王東遷有功才以周族舊地關中建國。但當時的情況是,周原故地早已被入侵的狄人佔領,秦國是在四面包圍之下建國,數代先君均死於同狄人的戰爭,可謂不死不休之血仇。試問這種情況下,秦國又怎麼會行太公望之策呢?


這個問題在袁珂老先生所著的《中國古代神話》中有一些記錄,隨便貼一點圖片吧,手機畫質太渣請見諒,個人感覺相當於調任,好像也沒什麼?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古文化 | 先秦歷史 | 伏羲 | 東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