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長的很像但是毫無血緣關係的動物?
【本回答共3165字,預計閱讀時間8-10分鐘,圖片16張,請盡量連接WIFI。歡迎閱讀,提前感謝】
蟹腰,忍受著對上面某答案中蛇的恐懼硬著頭皮回答的,麻蛋我最怕的就是那玩意兒……
各種沒有親緣關係的生物進化出差不多兒模樣,大體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 趨同進化:比如海豚進化出魚一樣的流線型,是因為它與魚一樣需要在水中快速遊動;
- 擬態:比如上面 @林業傑 oOOo林院士提到的一些蜘蛛擬態成螞蟻的模樣,是為了混入螞蟻中以躲避天敵,簡單地說就是——我們當中出現了一個叛徒;
- 巧合:我進化成這樣純屬巧合,如有雷同概不負責。
大概舉幾個栗子:
這是三枚海螺嗎?並不是。最左側的確實是一枚海螺——唐冠螺,而右側兩枚則是李鬼——鸚鵡螺,這是一種長得像螺、名字叫螺,卻不僅不是螺,更和螺八竿子打不著的奇怪生物。
我們常說的螺,大體指得是軟體動物門腹足綱(就是用腹部的肌肉行走),而鸚鵡螺雖然也是軟體動物,卻是頭足綱(也就是腿長在頭上)。我們可以試想一下,軟體,腿直接長在頭上的是什麼呢?沒錯,是章魚、魷魚和烏賊,鸚鵡螺正是它們的親戚。
要說這頭足綱祖上也是闊過的,從5億年前誕生,到了奧陶紀更是達到了巔峰,僅鸚鵡螺就演化出超過900多個屬,甚至還有體長超過十米的巨型鸚鵡螺(直角石),雖然現如今頭足綱的地位大不如前,但各類章魚、烏賊依然是海洋中重要的掠食者,在人類的餐桌上也依然佔據著不可撼動的地位(額,這個好像沒啥可驕傲的……)
回到鸚鵡螺上。現存頭足綱軟體動物的外殼已經普遍退化,比如烏賊的退化入體內成為了烏賊骨,魷魚的退化到體內成了一片半透明的角質物,章魚的乾脆就徹底消失了,鸚鵡螺是現存的唯一一類有真正意義上外殼的頭足綱生物了,它和殼和海螺的殼有兩個明顯的不同,其一是這個殼內部並不是中通的空殼,而是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隔板,形成一個又一個單獨的小艙室,只有最外邊的一個艙才是鸚鵡螺本體生活的地方;其二是這個殼是左右完全對稱的,而任何一枚螺殼都是螺旋不對稱的。
乍看上去,圖一的貽貝(海紅,淡菜)和圖二的舌形貝長的很像,但貽貝是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生物,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蛤蜊,舌形貝則是一種腕足動物門生物,也就是說,兩者甚至都不屬於同一門——要知道,在分類里,動物界下邊,門可以算是非常大的單位了,我們人類和魚、和鳥尚且都在一個門裡,這個小傢伙居然和蛤蜊能差出一個門,你們用心感受一下。
舌形貝有個最重要的外部特徵——生長在殼根部的起到固定和移動作用的肉莖,這是蛤蜊所沒有的。因為這根肉莖,在我國寧波一代,它又被稱為「帶柄蟶子」,在北方很多地區,則被戲稱為「海豆芽」,而又因為殼的形狀酷似鴨子嘴巴,在流浪的家鄉,我們又叫它「老歪嘴」(老歪即鴨子的方言叫法,可能是因為鴨子走路歪來歪去)。
其實舌形貝是一種非常古老的腕足動物門生物,誕生至今至少有五億年之久了,現存的舌形貝和五億年前的化石看起來也幾乎是並無二致,可以算得上活化石。可惜躲過了這麼多次生物大滅絕,照樣跑不了要被端上餐桌,我小的時候,還可以經常從退潮後的淺灘里挖到舌形貝,和炒蛤蜊一樣料理一下,就是不錯的下酒菜,可以吃的部分是殼裡的肉,後邊的肉莖不曉得可不可以吃,反正我沒吃過
跟圖一的細紋方蟹比起來,圖二中瓷蟹的大螯好像更加威武雄壯,可惜的是,瓷蟹是個虛張聲勢的李鬼,它的大螯不能自保,也不用來覓食,只是同類之間耀武耀威的花拳繡腿。瓷蟹本身,也並不是一種蟹,其實是一種鎧甲蝦,從親緣關係來看,和它最近的是寄居蟹。雖然乍看起來像蟹,不過仔細看看還是有區別的,比如它有長長的須、以及只能看到包括大螯在內的8條腿(蟹算上大螯是10條腿,瓷蟹最後的兩條腿退化的很小並蜷曲在腹部),它的外殼更是沒有真正的蟹的殼那樣堅實,反而是像蝦殼一樣軟軟的,瓷蟹的名字反映的就是它「瓷娃娃」一般的嬌弱體質
企鵝和大海雀屬於典型的趨同進化,生活在南半球高緯度的企鵝和生活在北半球高緯度的大海雀,面臨同樣的海洋環境,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放棄飛行,轉向演化為流線的體型、防水的羽毛、以及類似的保護色(海洋捕食者從下方看到的是它的白色肚皮,空中捕食者從上方看到的是它黑色的背部羽毛,兩者都起到了隱匿大海雀和企鵝的作用),而為了適應寒冷的氣候,兩者的體態也變得壯碩肥大,然而兩者並無任何親緣關係,大海雀的近親是各種海鴉、海雀和海鸚,大部分還保留著飛行的能力
從某種程度上說,鱟與鱟蟲都是演化極為保守的生物,鱟誕生至今已經超過5億年,鱟蟲也是3.5億年前就演化成了現在這個模樣,在之後長久的歲月里,兩者形態上的改變非常的少,卻都堅韌的熬過了一輪又一輪的生物滅絕與環境變遷。至於二者的外觀為什麼看起來相似,我個人的理解是這更多的出於偶然。
這兩者的親緣關係非常的遠,雖然都屬於節肢動物門,但鱟屬於螯肢亞門,鱟蟲屬於甲殼亞門。鱟與鱟蟲的相似點是盔甲狀的頭部外殼,不同點也非常明顯:鱟的腹部軀幹完全被盔甲保護,而鱟蟲的腹部則裸露在外;鱟的尾部是一根堅硬的尾椎,鱟蟲的尾部是分叉的兩根長須狀尾。鱟僅生活在海水中,鱟蟲則主要生活在臨時性的淺水坑裡——比如下雨後的水窪、建築工地的水坑,它的卵更可以進入滯育期,在水窪乾涸後,厚重的卵外殼保護卵熬過酷熱與寒冬,甚至在幾十年後依然可以孵化
從上到下分別是七鰓鰻、黃鱔和鰻魚。這三者看起來都是長長的滑溜溜,特別像蛇(寫到這裡我又抖了一下)。但這三者也並非親戚,有的親緣關係還非常的遠。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張圖裡的七鰓鰻,因為實物比較驚悚,我找了一張畫,膽兒壯的可以自己搜索七鰓鰻的照片。這傢伙名字裡帶個「鰻」,很多人都認為是鰻魚的一種,其實大錯特錯。它不僅不是鰻,還不是魚。作為一種古老的脊索動物,它屬於無頜超綱,也就是沒有上下頜!現存的魚,甭管軟骨魚硬骨魚,上下頜都是標配,你說你連上下頜都沒有,能算魚嗎?頂多算個魚形生物。而且它的外觀和魚也有一點區別,它沒有鰓頁,只有7個孔,此外,七鰓鰻還沒有脊椎,它體內替代脊椎的是一種原始的脊索。
沒有上下頜,七鰓鰻如何進食呢?它的口近乎一個吸盤,裡邊有密密麻麻的牙,在七鰓鰻小的時候,它還是規規矩矩的吸在石頭上啃水藻,一旦成年,就變成了吸血狂魔,一口吸在其他水生動物身上,咬破對方皮膚,啃噬對方的血肉。
接下來我們看合鰓目的黃鱔,這種以變性聞名的魚類一直是東亞、東南亞地區老饕們的心頭肉,它的樣子也和蛇高度相似,尤其是它的鰭退化,而且不仔細看的話你根本看不到它的鰓,這是為啥呢?因為在黃鱔所在的合鰓目大家庭里,許多魚的鰓並不像其他魚一樣分布在頭部兩側,而是兩個鰓已經合二為一,在頭部底下形成了一個V字型的合鰓。
第三張圖裡的鰻魚及它所代表的鰻鱺目大家族由三大部分組成,既有日本人用來做鰻魚飯的、誕生在海洋中卻在淡水中成長的鰻鱺,也有一生中完全生長在海洋中的海鰻,也有長相兇悍的海鱔魚。最容易和以上兩者混淆的就是圖三里的鰻鱺,因為長得像鱔魚,又被稱為白鱔。這種魚有著明顯的鰓和鰭,這是其他兩者所沒有的。
總的來說三者的快速區分方法如下:
- 七鰓鰻:尾部和背部有鰭,側面有7個鰓孔,圓形的吸盤狀的嘴
- 黃鱔:鰭基本看不見,鱗基本消失,嘴下邊有一個V型的鰓
- 鰻魚:有明顯的鰭,有明顯的鰓
有袋類動物由於生活環境比較孤立,填補了許多生態位,上演了多次趨同進化的典型案例。比如已經滅絕的袋狼——又叫塔斯馬尼亞虎,就是有袋類里的捕食者。從體型來看,它有點像犬科動物,但從捕食習慣來說,又像貓科:它無法像犬科一樣依靠耐力長途追襲捕獵,只能像貓科一樣伏擊。
然而從親緣關係來看,袋狼距離貓科和犬科都遠的很,和它最近的是袋鼩、袋鼬、袋獾和袋食蟻獸,其次是考拉袋鼠這些。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袋食蟻獸和美洲食蟻獸、南美獨立演化的袋劍齒虎和貓科的劍齒虎,都是趨同演化的例子
前天寫了一個配套的,配合使用口感更佳:有哪些生物外形迥異,但實際上親緣關係卻很近?
所有生物之間都有血緣關係,只是有遠有近。其他答案很多都是說一個綱甚至一個目下面的動物,我覺得這關係有點太近了。我就擅作主張規定一下,不同綱的生物算血緣遠。下面開始——
(*多圖預警*)
1. 蚯蚓和蚓螈
這是蚯蚓,大家應該都見過(為了雨露均沾我還是放個圖),環節動物門寡毛綱。
然後……這是蚓螈,脊索動物門兩棲綱無足目(知乎最喜愛的兩棲動物是無尾目的,不要搞混了)
而且蚓螈吃蚯蚓……假如蚯蚓有眼睛看到一個超大號的自己來吃它不知什麼感想。
另外有一些蚓螈哺育後代的方式非常奇特。蚓螈媽媽會長出一層有厚厚脂肪層的皮,然後讓小蚓螈來吃這層皮……[1]
2. 螞蟻和蟻蛛
這是螞蟻,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膜翅目蟻科
這是蟻蛛,節肢動物門蛛型綱蜘蛛目跳蛛科
3. 海星與蛇尾
海星,棘皮動物門海星綱
海蛇尾,棘皮動物門蛇尾綱
4. 象拔蚌與茗荷兒與舌形貝
象拔蚌,軟體動物門雙殼綱海螂目,學名太平洋潛泥蛤(ge2)
茗荷兒,節肢動物門顎足綱。沒錯,節肢動物,和蜘蛛螃蟹是遠房親戚。
舌形貝,腕足動物門舌形貝綱,著名活化石
5. 毛蟲與有爪動物
毛蟲,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鱗翅目昆蟲的幼蟲
啊不,是這張
有爪動物,有爪動物門(我實在不知道這類動物統稱啥)。下圖是天鵝絨蟲。
再來張軟萌特寫~
6. 水母與櫛水母
水母,腔腸動物門下缽水母綱與箱水母綱的全部物種、水螅綱的部分物種的統稱。下圖是一種箱水母。
櫛水母,櫛水母動物門全部物種的統稱。
另外櫛水母是一種很厲害的生物哦。最近有一種學說表示,櫛水母是動物中單獨進化出的一支,和其他所有動物都是並列關係[2][3],比如櫛水母的神經系統就和其他所有門類的動物都截然不同[4]。所以這對應該算是關係最遠的了。
7. 兔子和海兔
很多網友表示我給的圖太不下飯了,所以最後給個可愛的~(其實沒那麼像)
兔兔,脊索動物門,哺乳綱兔形目
海兔,軟體動物門腹足綱蛞蝓超科?(目前分類有爭議)海兔屬的動物,這張是Jorunna Parva。那兩隻「耳朵」是腮。
[1] Kupfer A, Müller H, Antoniazzi M M, et al. Parental investment by skin feeding in a caecilian amphibian[J]. Nature, 2006, 440(7086): 926-929.
[2] Dunn C W, Hejnol A, Matus D Q, et al. Broad phylogenomic sampling improves resolution of the animal tree of life[J]. Nature, 2008, 452(7188): 745-749.
[3] Pick K S, Philippe H, Schreiber F, et al. Improved phylogenomic taxon sampling noticeably affects nonbilaterian relationships[J].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10, 27(9): 1983-1987.
[4] Moroz L L, Kocot K M, Citarella M R, et al. The ctenophore genome and the evolutionary origins of neural systems[J]. Nature, 2014, 510(7503): 109-114.
下方多圖慎入
==========================================
有很多沒有血緣關係但是形貌相近的物種,都是趨同進化的表現。
趨同演化(Convergent evolution)在演化生物學中指的是兩種不具親緣關係的動物長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環境,或曰生態系統,它們因應需要而發展出相同功能的器官的現象,即同功器官。
在趨同進化的百度百科的詞條中,舉了如下幾個例子:
趨同進化現象是相當普遍的,固著生活的無脊椎動物,如腔腸動物門的珊瑚、甲殼類的藤壺、棘皮動物門的海百合等都有相似的輻射對稱軀體構型;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動物,如哺乳綱的鯨和海豚、爬行類的魚龍等都具有與魚類相似的體型。澳大利亞的袋食蟻獸、非洲的土豚、亞洲的穿山甲、南美洲的食蟻獸,也具有相似的生活方式和適於捕食白蟻的相似生理結構;鯨、海豚等和魚類的親緣關係很遠,前者是哺乳類,後者是魚類,但體形都很相似。
對於趨同進化,《科學之友》2010年第05期有這樣一篇文章:
一直以來,總有不少攝影愛好者聲稱自己在國內拍到了蜂鳥。但實際上,如果對照片上的蜂鳥進行物種鑒定的話,那他們拍到的無一例外都是大蛾子,而且絕大多數都是長喙天蛾屬的種類。
按理說,蛾子與鳥的區別還是很大的。比如,蛾子頭上有一對觸角,身上有6條腿,翅膀上是鱗粉;而鳥沒有觸角,只有兩條腿,翅膀上是羽毛。但是,從外形上來看,長喙天蛾無論大小還是形態都與蜂鳥很相似。正是這樣的外形,使得它們都能夠通過快速振翅,如直升機一樣穩穩地懸停在半空中吸食花蜜。
毫無親緣關係而外形卻相似的動物還有很多。亞洲雨林的樹棲犀鳥與美洲雨林的巨嘴鳥就是一例。犀鳥屬於佛法僧目,巨嘴鳥屬於列形目,兩者並非親戚。但是,這兩類鳥都長著一張用來吞食果實的、與自己身軀差不多大的巨喙,它們的體態也比較相似。
在哺乳動物中,澳大利亞的袋鼴與南非的金毛鼴相似到了驚人的程度。袋鼴與袋鼠、考拉一樣屬於有袋類,金毛鼴與狗一樣屬於有胎盤類,兩者風馬牛不相及。然而,作為在沙漠地區靠挖掘生活的食蟲者,它們都有短胖身材和形如巴掌的有力四肢,還有著與沙漠顏色相同的皮毛。它們的眼睛都隱藏在皮下,沒有視力。不過,袋鼴仍然長著一個像考拉一樣的鼻子,而且它們牙齒的形狀也不盡相同,足見牙齒在哺乳動物分類學中的重要性。
澳大利亞與其他大陸分離得早,那時有胎盤類動物還沒進化出來,所以澳大利亞原本沒有有胎盤類,這裡自古就是有袋類的避難所。可是後來,海獅游過去了,蝙蝠飛過去了,嚙齒類里也有鼠科的成員漂洋過海過去了,這些有胎盤類就在澳大利亞繁衍並演化開來。
於是,那些到達澳大利亞的鼠類就有一個分支進入了沙漠,隨著進化進程,後腿越來越長,開始會直立起來像跳鼠一樣跳了。
澳大利亞的確是個盛產奇蹟的地方。澳大利亞沒有水獺,卻有適合水獺生存的河流。於是,那些到達澳大利亞的鼠類有一個分支開始適應半水棲生活,體形慢慢增大,後足趾間進化出蹼,並且一改嚙齒類以草籽樹種為食的習性,變成了以水裡的魚、蚌、蝦、蟹為食,過上了「水獺」的生活。
以上都是陸生動物趨同化的例子。陸生植物的趨同進化就更多了,以至於在一般人眼裡「植物都長得差不多」等等。
海洋動物也是這樣,常有人誤以為海葵不怎麼像動物,而有點像花。事實上,海葵的體態正是海洋動物最常用的體態。這些動物彼此之間的親緣關係可能比人與蜻蜓還要遠,卻都長成了相似的模樣。
生態位指的是物種在生態系統中的功能與地位,就如同人在社會中的職業。達爾文認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所以,只要是在相似的生態系統中佔據相同生態位的物種,無論親緣關係多麼遠,都會在自然選擇之下進化出比較相似的形態構造。
下面貼一些上面提到過的趨同進化的例子,圖片來源:百度
澳大利亞的袋食蟻獸、非洲的土豚、亞洲的穿山甲、南美洲的食蟻獸:
蜂鳥和蜂鳥蛾:
亞洲雨林的樹棲犀鳥與美洲雨林的巨嘴鳥:
下圖是袋鼴 歐鼴和
除此之外,長相相似的動物還有還有很多例如:
袋狸和鼩鼱
小熊貓(食肉目小熊貓科小熊貓屬)與浣熊(食肉目浣熊科浣熊屬)
刺蝟(食蟲目蝟科蝟屬)、針鼴(單孔目針鼴科針鼴屬)
提一個有點血緣關係但是經常搞錯的吧。
螞蟻和白蟻
他倆除了顏色差異以外,生活狀態,外貌其實都是差不多的。營社會性,有具體分工,也有蟻后還都是節肢動物。不過從生物分類學上來看,螞蟻是膜翅目,而白蟻是等翅目,也就是說白蟻是比較低級的不完全變態昆蟲。還有比較奇葩的是,螞蟻和蜜蜂近親,白蟻和蟑螂近親……
這是河蚌的幼體?no no no 這是蚌蟲 ,前者是軟體動物門,後者是節肢動物門,生物學分類上隔得太遠了。
板栗和海膽
發幾張蛛形綱的:
蟎蟲?錯了。這是盲蛛,無蓋亞目
和這個是一個目:
蜘蛛裡面,擬蟻性非常嚴重,甚至有一些蜘蛛演化出來了專食性。
圓顎蛛科
蟹蛛科
蟹蛛科蟻蟹蛛屬
跳蛛科蟻蛛屬
擬態的代表就這麼多了……大體跳不出這個框。
蛇蜥和蛇。
圖如果放錯了歡迎指正。
1.像蜜蜂的蒼蠅 食蚜蠅
2.像螞蟻的蜘蛛 蟻蛛(經 @水見 辨別之前的圖上成螞蟻了(我把螞蟻觸角數成蜘蛛的第四對足了))
3.像蚯蚓的蛇 盲蛇
4.像鴕鳥的鴯鶓
5.像穿山甲的犰狳
6.像浣熊的小熊貓
7.像刺蝟的針鼴(卵生)
還有很多~~~
題目有些問題,現代科學起碼可以證明99.9%的物種都是有共同祖先的。也就是病毒和朊病毒存在著很大爭議,後者都被開除出生物界了,但不排除過幾年別的生物學家再修改這個決議。
那麼我只能理解題目的意思是「長得很像但親緣關係卻十分遠」。
那麼必然是形形色色的狗與「鬣狗」。
不論是泰迪還是哈士奇或者狼狗、拉布拉多犬,都屬於犬科,而鬣狗屬於貓科。當然一些分類標準里屬於「貓超科」,當然這區別不大。
維基百科中,鬣狗科屬於「貓型亞目」。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鬣狗科
蜂鳥和蜂鳥鷹蛾
這個很難說,世界所有的動物都有血緣關係吧,往上分都能分到一個類里
比如揚子鱷是短吻鱷科,灣鱷是鱷科,這距離夠遠了,但是又都屬於鱷目,你說短吻鱷是不是鱷魚呢?
家兔的祖先穴兔的馴養品種,會打洞。野兔才是真正意義的兔,跑得快會踢人不打洞,那你說家兔不是兔?
按一貫嘗試說幾個吧
蠍子和鞭蠍
蠍子,蛛形綱,蠍目
鞭蠍,蛛形綱,有鞭目
評論區有人提到鞭蛛,這玩意不咋像蠍子,但有些像鞭蠍
鞭蛛,蛛形鋼,無鞭蠍目。明白了吧,就是說是蜘蛛,但是長得像沒有鞭的鞭蠍
章魚和烏賊
章魚,頭足綱,八腕目
烏賊,頭足綱,十腕總目,烏賊目
槍烏賊,就是烤的那個魷魚,頭足綱,十腕總目,槍形目或管魷目,槍烏賊科
前面的章魚是八腕目,有八條觸手,烏賊和魷魚都是十足總目,後兩者有親戚,跟章魚關係疏遠。
感謝評論區指正。
還有兩棲綱的很多長得像蜥蜴的,從小的來說蠑螈,大的來說大鯢
比如這是一種蠑螈,兩棲綱
這是壁虎,爬行綱
想到再更
獵豹,豹,美洲豹
三種完全不同的動物,但由於中文名都帶個「豹」字,可能大多數人都分不清楚這三種動物。
首先是獵豹(Cheetah)
獵豹是陸地上跑的最快的動物,不會吼叫,四肢過於纖細,看起來就像弱雞。
經過各位的指正,我也去確認了一下,對獵豹是否會爬樹的結論做了修改:獵豹是會爬樹的,但是爬樹水平比較差,由於力量不足也很難將獵物帶到樹上。
這是獵豹的身材。
接下來是正統的豹(leopard)
看好了,在下才是豹,豹啊、豹子、金錢豹都是在下獨有的稱呼!
豹是遠比獵豹強大的動物,身材比例完美。經常出現在卡地亞的廣告中,是一種危險美麗而又神秘的動物。豹無疑是會爬樹的。
看身材.....
最後是美洲豹,又叫美洲虎(Jaguar)
美洲豹並不是指生活在美洲的豹,美洲豹和豹的區別就和虎和獅之間的差別一樣大。其實仔細分辨差別還是很明顯的。
不對,不是這個Jaguar....是下面這貨...
兩者之間花紋區別很大,直接看圖,我想比看圖找茬難度低100倍。
身材上美洲豹比豹要粗壯得多!頭大且圓。美洲豹是僅次於虎和獅的世界第三大貓科動物!爬樹,潛水都不在話下,這是能在水裡獵殺凱門鱷的危險動物,處於美洲食物鏈的頂端。豹如果見到成體美洲豹肯定會毫無疑問掉頭就跑的。
所以,現在,還是分不清吧.....對了,虎是會爬樹的,虎是會爬樹的,虎是會爬樹的。
斑馬和霍加狓
原文已被作者本人刪除。
聲明:我只是搬運工。
10.形似毛蟲的鳥兒
毒昆蟲被另一類昆蟲生動地模仿是合理的。但是這次被腦洞大開地喚作橙色毛蟲的冒充者是一隻鳥兒。
這種生活在秘魯熱帶雨林、形似灰色送葬者的熱帶鳴鳥在開放的鳥巢里撫養雛鳥,並且經常把它們獨自留在巢中。
溫暖、食物豐富的鳥巢周圍卻危機四伏,不乏鳥巢獵食老手。 這種灰色鳥兒的生命初始形態有些奇異:身披明亮、招眼的橘色羽毛,身上還帶著特別的大翎毛狀突起。
這些突起幫助小雛鳥完美地偽裝成一隻毒昆蟲, 這些小雛鳥的大小也正好與毒蟲相當。
如果這還不足以偽裝成功,這些雛鳥瘦長的體型再加上它們圍繞鳥巢誇張的爬行動作會讓瞄準鳥巢的獵食者以為這是一隻有毒的小蟲。
比起一隻虛弱且美味的小鳥,這肯定是獵食者最不想吃的東西。
9.模仿昆蟲的蘭花(雖然蘭花不是動物,但也貼上來吧)
在一個動物競相偽裝成植物的世界中,一株植物擁有化裝成動物的能力是很稀奇的。
為了授粉,一朵花冒充成某些黃蜂和蜜蜂的雌性來吸引雄性交配。
粗心的追求者們爬上花朵,沒能種下自己的種子,卻得到大量的花粉。
這些花粉將在蜜蜂們再次上當的時候被授到另一朵花上。授粉完成了,但此過程對雄性生殖成功沒有任何幫助。
8.食蟲虻(盜虻)
昆蟲和動物為了讓自己更具威脅性會偽裝成有毒的蟲類,但是還有更巧妙和富有攻擊性的偽裝方式。
號稱「佛羅里達蜜蜂殺手」的食蟲虻(Mallophora bomboide)已經不滿足於這種以防禦性為主的模仿而轉變為攻擊性的模仿。
它們的偽裝色是為接近獵物而生的,而不是為了假裝自己有毒。
這些食蟲虻潛伏到蜜蜂密集的地方,對那些單獨的、毫無防備的蜜蜂進行快速的偷襲。
食蟲虻黑黃相間的毛,還有飛行時發出的像蜜蜂一樣的嗡嗡聲,使它們在靠近蜜蜂時不被蜜蜂認出來。
作為蠅類中最強壯龐大的一種,食蟲虻能夠用強有力的腿輕鬆地殺死蜜蜂,撕碎它的身體。
在食蟲虻的捕食區域附近經常會發現被遺棄的蜜蜂骨骸。據養蜂人說,食蟲虻會給他們造成一定的損失,但通常不會造成太嚴重的問題。
7.黃蜂甲蟲
由於黃蜂會不斷地摧毀敵人的防禦,它成了蜜蜂的強大對手。
黃蜂也會捕捉活的獵物,在某些情況下,它們可以使用自己的刺制服獵物。介於黃蜂的能力,如果它成為甲蟲在內其他動物的模仿對象也不難理解。
黃蜂甲蟲屬於天牛的一種,原產於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的部分地區,它已經進化出和黃蜂一樣的顏色和形狀。
這種動物是一種完全無害的昆蟲,它會在腐爛的木質材料和樹皮中安家。
甲蟲的移動速度緩慢,而且看起來可能相當可口,如果不是因為擁有像黃蜂一樣的斑紋產生誤導捕食者並防止攻擊的作用,它會成為鳥類捕食的主要目標。
它不僅斑紋的模樣像黃蜂,而且全部動作也是完全模仿它的毒性模範生物黃蜂。它的長角和硬殼可以用來區分它與其他動物,但即便這樣,乍一看,人們也可能會被騙到。
6.好鬥的蟻蛛——(蜘蛛擬態螞蟻)
通過模仿能分泌蟻酸的蟻類,能夠躲過捕食者的搜捕。
但是,有一種來自北美的蜘蛛野心可不止如此。相比自衛型擬態者,這種好鬥的蟻蛛與蟻類更為相似,它們會潛入獵物群中,靜待時機,用毒液射殺獵物。
看起來軟弱易欺的蟻蛛其實是螞蟻殺手,它們通常會帶著螞蟻的屍體,用作盾牌,以避免遭到自衛蟻的攻擊。
更奇怪的是,它們竟然能說服其他螞蟻像它們一樣也把犧牲了的同伴的屍體帶著走。
根據關於這些奇異但適應性極強的蟻蛛的領先研究,自衛型擬態者和攻擊型擬態者之間的界線是模糊的。
5.飛蛾的奇妙擬態
提到毫無防禦能力的昆蟲,人們首先會想到飛蛾。出於自我保護的目的,飛蛾選擇蜜蜂、黃蜂這類危險型昆蟲作為它們的模仿對象。
除了鮮藍色的觸鬚外,這種北美蛾沒有哪裡看起來不像一隻大得嚇人的黃蜂。細長的體態,黑黃相間的體紋,和透明的翅膀,這些元素組合起來給人一種黃蜂的錯覺,就連人類也會被它們迷惑。
與此相反,澳大利亞的戶外棲息地中的橘色黃蜂蛾體態龐大,翼展寬大。
它們的體紋顏色鮮艷,給人以危險的信號,從而轉移捕食者的注意力。但由於其體型過大,人類不會被迷惑。而捕食者卻不能認出這種自衛型擬態者。
4.美洲螳蛉
有些昆蟲的外形看起來與黃蜂大相徑庭,比如草蜻蛉和螳螂。
然而動物之間趨同進化的潛力十分強大,能夠產生些相似度極高的兩種生物。在北美某些棲息地發現了一種美洲螳蛉,它是一種棕色為基底色,並綴有亮黃色條紋的草蛉翅種。
它就像長著螳螂前臂的瘦長黃蜂。 美洲螳蛉與其他生物之間有種奇特的寄生關係。
成蟲在美洲螳蛉聚集的地方產卵,很快能孵化成幼蟲,這些幼蟲緊緊依附成年螳蛉,藉助它們的力量帶自己遠走高飛,然後在自己喜歡的地方落腳。
這種寄生行為本身無害,但它無疑給飛行中的螳蛉增加了重量負擔。
這種奇怪的草蜻蛉有獨特的適應能力,這讓它在捕食的時候更得心應手。
就像螳螂捕食那樣,它前臂上的小鉤子能牢牢鎖住其他昆蟲,而被它抓住的可憐蟲很快就沒有反抗之力了。
3.酷似金螞蟻的澳大利亞蜘蛛
蜘蛛似乎是種可怕的動物,但螞蟻也許更可怕。
來自澳大利亞桉樹林的小個黃蜘蛛能夠佐證這點。它展現了由蜘蛛到螞蟻微妙而又獨特的進化,這使得任何一個正常人都可能把黃蜘蛛錯認為是螞蟻。
這種蟻蛛屬的跳蛛總是在危險來臨時進行偽裝,但除此之外它們也武裝了酸性毒液,來對付它們潛在的天敵。
這種蜘蛛不僅長得像螞蟻,甚至爬行姿態也像螞蟻一樣,更為誇張的是,它們也有像螞蟻那樣晃動觸角。
這種生物竟然浪到通過和螞蟻交配來增加自己的偽裝效果。螞蟻難以下咽的特性是它們選擇偽裝成螞蟻的根據。
還有一個奇怪的事實是,某些捕食者可以吃螞蟻,並且專門吃螞蟻。
而眾所周知,螞蟻扮蜘蛛是要「改掉」蜘蛛冒充的行為,而它們自己扮成蜘蛛則是為了避免受到天敵的攻擊,因為相比之下,蜘蛛更不好招惹。
2. 喬裝成黃蜂和蜜蜂的食蚜虻
食蚜虻幾乎遍布世界各地,很多不同種類的食蚜虻喜歡喬裝成黃蜂或蜜蜂的樣子來躲避捕食者的攻擊。
成年食蚜虻以花蜜和花粉為食,有些種類的年輕食蚜虻會在原本就雜七雜八的食譜中增加一些昆蟲獵物。
食蚜虻堪比鳥類世界的蜂鳥,憑著它們卓越的飛行靈敏度和快速抖動的翅膀成功躲過了許多捕食者的獵取。
但這明顯不夠,食蚜虻還想辦法使自己看起來一點都不好吃、甚至有毒,以此來保護它們免受攻擊。
不過喬裝成黃蜂的樣子也有不好的一面,這會增加它們遭受人類迫害的幾率。
1. 長得像蜜蜂的聖甲蟲
雖然甲蟲似乎跟蜜蜂長得完全不一樣,但一種北美特有的神奇的聖甲蟲有著跟蜜蜂神似的顏色,甚至形狀也跟蜜蜂相似。
就在聖甲蟲翅膀的下方的腹部區域,竟然生著黃色絨毛,這使聖甲蟲看起來更像蜜蜂。
停留在亮色的花瓣上,聖甲蟲看起來就像棲息於乾燥土地上的蟲子。
然而,跟六月的小蟲和別的甲蟲一樣,聖甲蟲實際上是以濕地上紫色鴛屬植物的莖為主要棲息地的。
這些無害的小昆蟲很容易被烏鴉、捕食昆蟲和其他捕食者抓住,而與蜜蜂酷似的外形讓它們免受遭害。
以上轉載自前十網。――――――――――――――――――――
動物界很多模仿,都是出於自我保護的原因。要麼把自己偽裝得很鮮艷,看起來有毒的樣子,要麼偽裝成不起眼的樣子,躲過敵人的追殺。
猜猜這個是什麼?
Pentamyrmex spinosus
有幸得見這個東西的實物,那個時候真的是從內心對自然的可能性感到折服。
圖片來源:科學網—半翅目蝽總科中首次發現擬蟻種類
參考文獻: Rider DA, Brailovsky H. 2014.Pentamyrmexini, a new tribe for Pentamyrmex spinosus, a remarkable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Pentatomidae (Hemiptera: Heteroptera) from
Thailand. Zootaxa 3895(4): 595–600.
突然想到手機里一幅圖片
不是很像,但想不起來在哪裡見過。
美洲虎和花豹!和獅子老虎一樣,都是豹亞科大貓!
美洲獅和母獅!美洲獅又叫美洲金貓,最大的貓亞科動物。獅子是豹亞科!
狐狸、狸貓、海狸鼠、果子狸
問題:阿狸是哪種狸?推薦閱讀:
※養熊貓是種什麼體驗?
※小鳥在飛的時候,翅膀會不會抽筋,如果抽了,會摔死嗎?
※為什麼目前沒有一個類似於怪物圖鑑的生物APP?
※蒼蠅在某一瞬間會記起自己的前身是蛆嗎?
※為什麼看不到蛇拉屎,蛇是不是喜歡偷偷拉屎?